农场农机合作组织和管理机制研究(共32页)_第1页
农场农机合作组织和管理机制研究(共32页)_第2页
农场农机合作组织和管理机制研究(共32页)_第3页
农场农机合作组织和管理机制研究(共32页)_第4页
农场农机合作组织和管理机制研究(共32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33农场(nngchng)农机(nn j)合作(hzu)组织和管理机制研究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研究的背景黑龙江垦区经过三代北大荒人60余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粮食生产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居全国领先。垦区有耕地4200多万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大豆和大小麦,粮食生产实现了单产、总产“七连增”。 2009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指示和省委省政府及农业部部署,黑龙江垦区确立了现代化大农业“三步走”战略。“十二五”时期,垦区将继续坚持“抓城、强工、带农”统筹发展方针,紧紧围绕现代化大农业,着力建设大集团、构造大体系、振兴大产业、实

2、现大跨越、追求大示范、实现大外延、繁荣大文化、获取大效益、促进大发展、做出大贡献,切实将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推向新阶段。垦区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始终坚持以机械化为手段,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始终坚持发展农业机械化,用世界最先进的农机技术和机械武装农业。垦区60余年的发展历史,是一部粮食生产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做为垦区最大的旱作农场,八五二农场农机化经过55年的发展,目前拖拉机保有量2200余台,其中180马力以上57台,进口收获机50台,进口播种机51台,进口插秧机167台,总动力10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达98.5%。目前农场耕地经营采用职工承包经营模

3、式,一个地块往往由几户承包,户户用小马力拖拉机作业,标准不高,技术达不到要求。大型农业机械作业转移地号费时费力,农场粮食增产遇到了瓶颈。且各户所用种子、农药不同,严重影响下年轮作,给农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目前有机大户和职工合作的现状来看,大都是采用口头约定或合同契约形式合作,但这种合作方式存在着很大的违约风险。究其原因主要是有机大户和职工之间地位平等,无相互利益关联,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只靠一纸契约很难实质性的约束主体行为。2、研究的目的本文研究目的就是要在有机大户与职工之间建立利益关联合作组织,分不同阶段建立管理机制,促使二者关系趋于协同。最终保证大型先进机械作用的发挥,提高农业标准化

4、水平和土地产出率,促进职工增收。本文从农场农机化发展系统辨析出发,总结出农场农机化发展现状、目标。通过分析影响农场农机化发展的因素,引出建立利益关联合作组织和管理机制的必要性。通过逐个分析有机大户、职工和政府(农场)参与建立组织和管理的动力、能力和行为,构建出农场新型农机合作组织和组织管理机制系统模型。分培育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创新期。分析机制运行的具体路径。3、研究(ynji)的意义农机合作(hzu)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是加速农场农机化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研究农机合作(hzu)组织的意义如下。3.1理论意义农场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农机和耕地由职工承包经营,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场经济的发展。但随着

5、农机化发展,小规模耕地越来越制约大型先进机械的优势的发挥。同时农机和耕地分散经营,使得农场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减弱,职工议价能力低,在市场经济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组织起来应对风险成了必然选择。研究农场农机合作组织问题,有助于丰富农机产业化理论,农民组织理论和农场经营管理理论。3.2实践意义研究农机合作组织有利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协调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和第二、三产业。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农场农机装备结构,避免有机大户之间的竞争和内耗,发挥大型先进机械的作用,提高农机和耕地的产出率,增加职工收入。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职工素质,培养新型职工,推动农场城镇化建设发展。二、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系统辨识 要对农

6、场农机合作组织和管理机制进行研究,首先需对目前国内外各种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规律和现状有一个系统的把握。本节通过系统分析、对比分析、因果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对国内外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以时间维分析农场农机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和阶段特征。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出农场农机化发展的趋向和目标,通过影响农场农机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说明农场构建农机合作组织和管理机制的必要性。1、国内外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规律和特征分析1.1国外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规律和特征分析国外合作组织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农机合作社、法国的“居马”农机合作组织、德国的农机环、农机租赁公司等、日本、韩国的农协。它们各具特点,

7、但也有共同之处,归纳如下:目的(md)和原则 以土地规模经营为前提,购买或使用大型先进农业机械,大力发展农机装备现代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机利用率,将分散农户(nngh)和土地集中起来,提高农户的市场议价能力。以为社员(shyun)服务,让社员收益为主要原则,合作社归全体社员共同拥有,社员拥有合作社的控制权。政策和法规 国外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是与当地的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分不开的。1867年德国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1922年美国国会通过卡帕沃尔斯坦德法,1960年法国颁布了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方针,1947年日本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以法律的形式引导合作社发展。另外各个国家从购机补

8、贴、优惠贷款、为合作社建设公共设施和提高服务等方面,对合作社的运行提供大力支持。组织与机制 国外合作社通过全体社员投票选举出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和办公室来管理,社员选举领导人,有权监督合作社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服务,社员有责任根据使用程度向合作社提供资金,以保证合作社的正常经营并不断发展。1.2国外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对农场发展目标的启示基于以上对国外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分析,下面从土地经营规模、组织管理、政策支持、服务体系四个方面,归纳对农场发展目标的启示。在土地经营规模方面,农场应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场不同于地方,其性质是企业,土地归农场管理,有规模经营的条件,所以农场在土地承包时,

9、应引导合作社连片承包。在组织管理方面,国外一般是通过选举产生管理层,全体社员起监督作用。合作社服务功能大于其管理功能,是分散农户与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纽带。农场农机化发展到今天,先进农业机械已经有了一定的保有量,目前主要问题是大农机和小田块的矛盾,因此在组织管理方面应发展成为以合作组织或联盟为形式,以利益链接为纽带将大农机和小田块链接为一个整体。在政策支持方面,农场需要采取积极的政策导向,为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出台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对合作社提供支持,吸引职工加入合作社,进而形成规模。农场需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形成多部门配合、多方支持的强大合力。在服务体系方面,农场加强对合作

10、组织管理、农机管理、农机操作、田间标准化作业等方面的培训,在技术方面为合作组织提供服务。帮助合作组织与市场接轨,开拓市场范围,在业务方面为合作组织提供服务。1.3我国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规律和特征分析发展(fzhn)现状 2003年黑龙江省在克山、海伦、呼兰、富锦4市(县)18个村成立了农机作业合作社试点,从此(cngc)农机作业合作社迅速在全国普及开来,已经成为广大农场的新热点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目前,农机作业合作社建设,呈现出投资多元化、组建形式多样化、管理机制科学化的良好发展轨道。问题(wnt)不足 在农机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共性问题。国家投资占很大份额,对政府依赖度较高,自

11、有发展资金不足;土地不能连片经营;经营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高素质从业人员较少;经济效益不突出,合作社运营困难,大量固定资产闲置。问题原因 国家只注重了资金的投入,没注意从业人员的培训,使得合作社发展后劲不足。农民对土地依赖的思想根深蒂固,不愿脱离农业,造成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受阻。合作社经济来源单一,服务领域不宽。2、农场农机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和阶段特征分析2.1农场农机化发展的历史沿革归结农场是我国最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地方,从建场之初就从苏联引进德特系列拖拉机和配套农具,后来东方红系列拖拉机率先在农场使用,推动了农场农机化的发展,直到80年代。这30余年农机化发展体现为集中发展,农机归集体所有,由

12、农场统一管理。80年代以后农场进入市场经济,农机和耕地由职工个人承包,解放了生产力,职工更新农机具的热情高涨。这一阶段农业机械向小型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家家户户有农机,自主经营的阶段。2000年至今,随着国外大型先进机械进入中国市场,以其高质量、高标准率先在黑龙江农垦迅速推广开来。农场职工亦逐渐认识到大型先进机械的优越性,使农场在整地、播种、收获等方面的机械进口化。2.2农场农机化发展的阶段及特征分析科学认识农场农机化发展的阶段及其演进特征,有助于正确判断其发展的总体趋向、认清其下步发展的重点。基于农场农机化的发展历史归结,依据阶段特征、发展模式、发展重点、组织结构等把农场农机化发展演进过程分为

13、缓慢发展阶段、职工自发型快速发展阶段、技术带动型快速发展阶段、效益推动型创新发展阶段4个阶段,各阶段的发展特征见表2-1。表2-1 农场农机化发展的阶段及特征分析要素 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农户自发型快速发展阶段技术带动型快速发展阶段效益推动型创新发展阶段时段划分1985年以前1985-2000年2000-2010年2010年以后阶段特征 集中型发展分散型发展技术型发展质量型发展 发展模式固定发展模式自由发展模式引导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模式驱动因素 农场市场农场与市场农场、市场与有机大户组织结构 集体分散分散联盟、合作组织发展重点 提高土地产出提高农机利用率提高管理水平竞争力来源高质量组织、品牌、战略战

14、略重点 成本和质量优势网络做大,价值做宽标准水平低较低较高高3、农场农机化发展(fzhn)的趋势和目标分析3.1农场(nngchng)农机化发展趋势分析基于以上阶段(jidun)特征的整理,并依据目前农机化发展的技术环境、市场环境、主体需求,分析得出农场农业机械朝着高新技术发展,农场农机大户联合或大户独资与职工朝着合作组织或联盟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进入创新发展阶段,农场农机化发展应努力具备以下特征:1)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包括技术的创新和组织的创新。随着农场农机高新技术的不断引进,小型、陈旧机械将逐渐被淘汰。农场有机大户和职工的关系将更加紧密,形成新的合作组织。2)驱动因素:政府+市

15、场+有机大户。没有市场需求的驱动,就不可能有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在创新发展阶段,有机大户仍是中流砥柱,起着满足市场需求和加快农机更新的作用。此外政府的引导和监督职能必须介入其中,引导有机大户和职工朝着合作组织方向发展,并监督他们的社会行为和作业行为,起到保障合作组织正常运营的作用。3)组织结构:联盟、合作组织。创新发展阶段,有机大户、农场职工及农业生产涉及到的其他产业(如种子、肥料、农药销售环节等),农场的监督管理职能介入到合作组织管理中,避免违约行为。通过联盟、合作组织的形式减少市场对价格的影响,确保合作组织利润的稳定性。4)发展重点:提高管理水平。合作组织运营的好坏除了作业质量因素外,主要是

16、标准化生产反映的管理水平,管理水平一是合作组织管理层(有机大户)对合作组织的管理,二是合作组织对农机作业过程的管理。只有管理水平提高合作组织的运营才能得到保证。5)竞争力来源:组织、品牌、战略。有机大户和职工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努力发展壮大自己,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创建自己的品牌,进一步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6)战略重点:网络做大,价值做精。网络做大即合作组织的市场网络、信息渠道做大做强。价值做精即合作组织发挥自己特有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创造成本、网络化优势。7)标准(biozhn)水平:高。创新发展阶段(jidun),为保障作业(zuy)质量和合作组织运营质量,合作组织要实现标准化生产。同时实现标

17、准化生产也能使生产效率增加。3.2农场农机化发展目标分析从农场农机化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有机大户正从过去的合同型的被动合作转向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网络做大,价值做精的发展道路,以产生农机合作组织的整合效应、集聚效应、竞合效应、协同效应、品牌效应、生态效应(如图2-1)。整合效应 从农场农机化的发展特点可以看出,有机大户不可能对农场耕地全部承包,和农场职工合作是必然趋势,且提高农机和农业现代化程度,开拓职工增收路径,关系到农场优势产业转型和领导业绩。因此有机大户需整合农场政策、土地资源和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为农机一体化服务,产生资源整合效应。集聚效应 农机合作组织不是单纯的提供农机服务,它

18、还涉及到生产资料购买、粮食销售等环节,所以农机合作组织涉及到的各个环节需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集聚效应。有机大户农场职工管理创新合作模式创新竞合效应集聚效应生态效应整合效应协同效应品牌效应图2-1 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目标示意图农机合作组织竞合效应 农机合作组织以独特的制度、组织和管理为约束,融合现代产业竞争文化和传统人本和谐文化的优点,产生新时期合作组织的竞合效应。现代产业竞争文化的特点是追求高的工作绩效、效率和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传统的人本和谐文化是追求以人为本,讲求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处和相互合作,这样两种文化就产生了质的冲突。为化解冲突,农机合作组织作为农场农机化发展的核心主体,需制定新的管理制

19、度和组织架构,集结现代企业竞争文化和传统和谐、合作文化的优点,将“竞合主义”为特征的文化融入到合作组织的管理制度,有效发挥两种文化的张力和活力,提高合作组织以共同的价值为理念的凝聚力。协同效应 协同(xitng)是有机(yuj)大户与农场职工合作(hzu)的主要目标,二者的协同效应来源于有机大户的资源整合过程,在这一复杂的系统演化过程中,协同的过程是有机大户自组织和他组织的共同结果。二者的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资源的互补、资源的转移与共享、资源冲突的消除、学习和创新。品牌效应 在创新发展阶段,品牌效应将是农机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的源泉之一。品牌效应能提高合作组织的信用水平,减少合作组织在开拓市场时

20、的前提协调费用,为合作组织争取更多的外部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合作组织的市场竞争力。对农场来说,合作组织良好的品牌效应可演化为当地的品牌,吸引产业集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生态效应 在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实现其他五大效应的同时,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应考虑作业模式对农场生态的影响,要充分考虑农场土壤、水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创新耕作模式,实现农场的可持续发展。4、农机农机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4.1层次分析法介绍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学者T.L.Satty首创的一种对非定量事件做定量分析的有效方法,也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把需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元素,并针对总目标按相互关系影响划分为

21、有序递阶层次结构图,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构造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然后综合专家的判断以决定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序。其评价分析步骤为:4.1.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时,第一步需要将各评估指标按相互影响关系组成递阶层次结构。为此首先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目标层),然后将要解决的问题分解为一级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把各要素又分解为二级指标,依次类推,最后形成不同层次。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影响农场农机化发展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指标体系分3层,其中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6个。4.1.2构造两两比较判别矩阵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体系后,根据上下层次之间的

22、隶属关系,构造判断矩阵。即以上一层次某因素为准则,它对下一层次诸因素有支配关系,通过两两比较下一层次诸因素对上一层次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并赋予一定的分值,一般采用T.L.Satty教授提出的标度法,对每一层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一定的判断,采用19的比率进行两两因素之间的相对比较。例如,认为Bi与Bj同样重要,则bij=1,bji=1;认为Bi比Bj稍微重要,则bij=3,bji =1/3;构造出某一层次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某一因素的判断矩阵。参考表2-2。表2-2 判断矩阵的比较(bjio)标度标度定义说明1同样重要两个因素比较,具有同样重要性3稍微重要两个因素比较,一个因素比另一个稍微重

23、要5明显重要两个因素比较,一个因素比另一个明显重要7重要得多两个因素比较,一个因素比另一个重要得多9极端重要两个因素比较,一个因素比另一个极端重要2,4,6,8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设对于(duy)某一准则X,几个比较因素构成了一个两两判断矩阵: 式中,是因素(yn s)和相对于X的重要性的比例标度,且=1。4.1.3计算单一准则下的相对权重对于每一级指标下几个指标的相对权重,求解特征根: 式(1-1) 采用方根法求解特征根: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 式(1-2)计算的n次方根: 式(1-3)对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即: 式(1-4) 则即为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也就是(jish)对应指标的权

24、重。计算(j sun)判断矩阵的特征根: 式(1-5) 其中(qzhng)公式中是指前述判断矩阵与向量的积。4.1.4一致性检验应用层次分析法保持判断思维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因为同时比较的事物多于9个时,分析判断的结果就会出现较大的思维一致性偏差。因此Satty教授提出了19比率标准以降低判断思维不一致性时出现的偏差,同时,引入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CI与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RI的比值CR来检验评判者判断思维的一致性,若CR0.1,则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要调整判断矩阵的最初取值。计算一致性指标CI: 式(1-6) 计算一致性比率CR: 式(1-7) 式中:RI为平均一致性指标,由表

25、2-3查得。表2-3 平均一致性指标n123456789101112RI000.520.891.121.261.361.411.461.491.521.54当CR0.10时,应对判断矩阵做适当修正。以上是层次单排序时的计算步骤,层次单排序是根据判断矩阵去推算K+1层各因素对K层问题的重要性排序。一般地,当层次单排序满足一致性要求时,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也会得到满足,为了把握起见,可以结合表1-3给出单排序计算的权重值计算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比率CR,其计算公式如公式(1-8)所示。同样当CR0.1,可以认为方案层对总目标的排序权值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式(1-8)表2-4层次(cngc)总

26、排序计算表P层C层C1C2C3层次总排序权重P1P2P3P4P5P61.001.001.001.004.2农机(nn j)化发展水平因素(yn s)确定参考王德成博士论文将农机化发展水平作为层次分析中的总目标,将研制改装、推广使用、服务管理作为准则层的诸元素。结合农场实际,选择农场劳动力、农户人均收入、农机投入、农户文化程度、耕地经营规模、补贴政策作为层次结构的方案层。农场农机化影响因素层次结构模型如图2-2所示。农机化发展水平研制改装推广使用服务管理农场劳动力农户人均收入农机投入农户文化程度耕地经营规模补贴政策目标层(A)准则层(C)方案层(P)图2-2 农场农机现代化影响因素层次结构模型4

27、.3农机(nn j)化发展水平因素评价(pngji)分析2011年1月,作者向农场从事农机管理的干部、职工发放(ffng)调查问卷70份,收回55份,43份有效。本文通过对调查表进行统计和计算,对各个指标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得到相对重要性矩阵。下面以一级指标层为例说明计算步骤。一级指标层内各个指标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得到相对重要性矩阵,即判断矩阵A-C,见下表2-5。表2-5 A-C比较判断矩阵表影响因素A研制改装C1推广使用C2服务管理C3研制改装C110.26410.2464推广使用C23.786810.8307服务管理C34.05831.20381根据式(1-2)、式(1-3),在A-C判断

28、矩阵中有: 根据公式(1-4),对向量作归一化处理,得到特征向量W:因此(ync),即为3个一级指标(zhbio)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根据式(1-5),计算(j sun)判断矩阵A-C的最大特征根:计算CR:由n=3得到RI=0.52,根据式(1-6)由式(1-7)得CR=0.0008/0.52=0.014推广使用C2研制改装C1。类似可以得出C1-P单排序。第三层方案层P中各因素对第二层研制改装C1影响程度的计算结果如表2-7所示表2-7 C1-P比较判断矩阵表C1P1P2P3P4P5P6排序权重P110.578780.2248960.1827070.4548660.4365710.0596

29、P21.72777110.6860280.7134090.3015250.4664160.1019P34.4465081.45766710.6567670.2935250.4493940.1321P45.4732511.4017211.5226110.5068710.328780.1625P52.1984483.3164783.4068591.97288710.3568090.2343P62.290582.1440092.2252173.0415452.80262210.3096 一致性检验:6.6266,CI=(6.62666)5=0.1253,RI=1.26,CR=CIRI=0.09950

30、.1(检验通过)。C2-P单排序。第三层方案层P中各因素对第二层推广(tugung)使用C2影响程度的计算结果如表2-8所示表2-8 C2-P比较判断(pndun)矩阵表C2P1P2P3P4P5P6排序权重P110.7090230.391270.2762950.1790310.6090230.0690P21.41039211.1187131.0779450.8196320.4059730.1393P32.5557810.89388410.4667290.7722010.4006470.1273P43.6193210.9276912.14256910.807310.6318710.1904P55

31、.5856281.2200591.2949991.23868210.6226820.2109P61.6419752.4632162.495961.5826011.60595710.2631 一致性检验(jinyn):6.3386,CI=(6.33866)5=0.0677,RI=126,CR=CIRI=0.05370.1(检验通过)。C3-P单排序。第三层方案层P中各因素对第二层服务管理C3影响程度的计算结果如表2-9所示一致性检验:6.4524,CI=(6.45246)5=0.0905,RI=1.26,CR=CIRI=0.07180.1(检验通过)。表2-9 C3-P比较判断矩阵表C3P1P2

32、P3P4P5P6排序权重P110.3726820.9472010.4925020.3095660.4441310.083P22.68325510.410841.047640.3633460.433020.1164P31.0557422.4340410.5061610.4941730.6026110.1320P42.0304480.9545261.97565510.9515870.6833960.1800P53.2303332.7521992.0235831.05087611.0489560.2544P62.2515872.3093621.6594461.463280.95332910.1546

33、通过层次总排序组合权重计算(j sun),可以确定第三层方案层P中各元素对最高目标层农场(nngchng)农机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的作用(zuyng)权重,计算结果如表2-10所示。表2-10农场农机化水平的影响因素作用权重P层C层C1C2C3层次总排序权重0.11280.41110.4761P10.05960.06900.0830.074605P20.10190.13930.11640.124179P30.13210.12730.13200.130079P40.16250.19040.18000.182301P50.23430.21090.25440.23425P60.30960.26310

34、.15460.216688CI0.12530.06770.09050.0945RI1.261.261.261.26CR=CI/RI=0.0945/1.26=0.0750.1。总排序一致性检验通过(检验通过)4.4评价结果分析从表2-10中可以得出影响农场农机化水平的因素权重排序为耕地经营规模补贴政策农民文化程度农机投入农民人均收入农场劳动力。耕地经营规模、补贴政策和农民文化程度是三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农场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机化发展的前提,创新农机组织管理模式,做到农机统一作业,充分发挥大马力机车的优势是农场农机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大马力机车一般都价格昂贵,因此国家和农场应对重点机械进行补

35、贴支持,以促进农场农机化发展。农民文化程度影响到农机组织的管理水平,提供农民文化程度有助于促进农机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三、农场农机合作组织及管理机制构建1、农场农机合作组织的系统构成分析1.1农场农机合作组织的系统构成要素目前我国地方农机合作组织多种多样,主要有全村村民入股、村集体与大户合作、大户联合、大户独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建立、社会力量牵头组建六种形式。但在运行中都遇到了很多问题,前面已经分析说明。问题的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没有系统分析农机合作组织的系统构成,有的照搬国外经验。农场农机合作组织包括很多主体,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既是互补性关系又是竞争性关系,因此农机合作组织系统是一个非常复

36、杂的系统。根据对激励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系统控制理论、合作理论、产权理论的分析,农机合作组织系统包括五大要素:组织管理主体、管理客体、主客体行为动力、主客体行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及其效用。这五大要素构成了农机合作组织及管理系统(图3-1)。管理主体管理客体主体动力客体动力主体行为客体行为有机大户农场职工政府(农场)机制构建与运行市场环境资源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图3-1 农机合作组织管理机制构建机理及环境1.2组织管理主体和客体(kt)的界定结合(jih)目前农场(nngchng)农机化发展的特点,有机大户在农机化发展中居引领地位,所以本文把管理的主体定位为有机大户,其与分散农场职工有密切合作;

37、管理的客体为与有机大户合作的农场职工。此外还有政府(农场)。1.3农机合作组织系统构成的外部环境农机合作组织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运行的,它是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环境。农场主要面临的就是粮食市场,面对近年来粮食价格的波动不定,农场务必要在市场交易中提升自己的议价能力。(2)资源环境。主要是指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环境等,不同的资源环境会影响组织的管理和运营。(3)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农场的种植技术、耕作习惯、文化条件等,其中种植技术、耕作习惯是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的基础,文化条件则影响到合作组织的发展前景。(4)政治环境。对农机合作组织而言,政治环境是农

38、场对待合作组织发展的态度,包括对合作组织的优惠政策及其扶持力度。1.4农机合作组织系统及管理机制运行过程简要分析主体行为组织及机制构建与运行的主体动力内部需要外部驱动组织及机制良好运行主体能力行为协同主体动力产生过程主体行为产生过程目标实现过程图3-2 组织及机制系统运行过程鉴于不同主体(zht)参与农机(nn j)合作组织及管理机制运行的动机和行为不同(b tn),本文认为运用组织行为分析方法对其运行过程进行研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为此,根据农机合作组织系统的结构和要求,在“动力行为目标”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其运行的过程可简要说明如下:系统的构建与运行客观需要一定的动力源,此动力源包括内部的动力

39、和外部的动力。在内外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各主体根据自身能力和条件选择参与行为,通过这些行为的协同最终实现机制的良好运行(见图3-2)。2、组织与管理机制主体的动力构成分析2.1动力的一般构成所谓组织与管理机制主体的动力就是推动农机合作组织构成的原因,是推动合作组织运营和发展的力量。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用以下公式表示主体行为产生的一般规律:B=f(P,E),其中B表示行为,P表示主体变量,E表示环境变量。根据这一理论,主体行为是由其动机直接引致的,而主体行为动机的产生则包括主体内在需要和外部环境诱导两方面的原因。主体的活动行为的出发点往往与多种需要有相关联系,从而使主体的一种行为对应多种动力。农机

40、合作组织与管理机制构建主体的行为的动力来源是由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部分组成的。所以,本文从组织与管理机制中主体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方面对其动力构成进行分析。2.2农机大户的动力分析农机大户是农机合作组织的主要执行主体,是目前农场进行组织改革的中坚力量,在组织与机制运行中起到重要的执行和改进作用。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农机大户在组织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目前,农场在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标准作业水平的过程中,农机大户进行农机装备更新、技术创新,通过先进机械和技术服务把农场分散职工联结起来,起着引导、组织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样板与示范作用,对现代化大农业和农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

41、成了巨大的推动力。有机大户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利益,也对农业增收、职工增收和农场稳定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以下研究农机大户的组织和管理机制构建动力。2.2.1内在(nizi)动力主体的一种(y zhn)行为来源于多种动力的融合,农机合作组织(zzh)的管理层大部分是有机大户的联合,是由不同层次的人以一定的规则组成的组织,因此内在动力可从有机大户整体和人两方面考虑。利益驱动 农机大户从事生产活动的首要目的就是有利可图,加入农机合作组织是扩大自身的作业市场,并且避免过多的投资进入土地承包;其次通过合作组织的形式能节约交易费用、避免资金多用;再次土地连片规模经营,能使大型先进机械的优势得到充分

42、发挥,提高日工作量,使自己总是走在农机技术的最前沿。有机大户自身发展的需要 农场大部分有机大户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农场各个阶层的支持,他们大部分都是白手起家,从普通职工、基层做起,有回报农场的意愿,希望通过合作组织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2.2.2外在动力市场激励 市场激励与有机大户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相结合,形成了农机合作组织及管理机制构建的基本外在动力,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市场需求的正向拉力。有机大户利益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其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目前社会对农机的需求变化主要表现在:耕整地环节耕深35CM以上,起垄垄直、垄台饱满;播种环节播深一致,不缺苗;收获环节速度快

43、、损失率低。即现在农艺要求对农机装备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竞争的反向压力。竞争是市场机制激发有机大户加入农机合作组织管理的重要动力,农机作业行业的竞争主要是作业市场的竞争,农机作业受自然环境、土地资源等的限制,时效性强,所以有机大户取得到作业资源的控制、规划逐渐成为生存发展的前提。政策激励 有机大户和农场职工都是农机合作组织价值增值的分配者,在利益分配上二者是对立的关系,有机大户管理直接作用于农场职工机制可能很难实施,所以这里引入物场模型解释政府的作用。物场分析 每个系统的出现都是为了实现某个确定的功能。产品是功能的实现。所谓功能,是指系统的输出与系统的输入之间正常的、期望存在的关系。产品

44、设计中经常使用到传递函数:y=F()式中 y输出(shch);输入(shr)。输出(shch)与输入之间的函数关系F就是功能。系统的功能可以是一个比较大的总的功能,也可以是分解到子系统的功能,也可以一直分解下去,直达底层的功能为止。底层的功能结构上比较简单,容易进行理解和表达。FS1S2图3-3 物场分析模型阿奇舒勒通过对功能的研究,发现并总结出以下3条定律:(1)所有的功能都可以分解为3个基本元素(S1,S2,F);(2)一个存在的的功能必定由这3个基本元素组成;(3)将相互作用的3个基本元素进行有机组合将形成一个功能。为了方面表示,功能用一个三角形来进行模型化,三角形的下边2个角是3个物体

45、(或称为物质),上角是作用或效应(或称为场)。物体可以是工件或工具,场是能量形式。通常,任何一个完整的系统功能,都可以用一个完整的物场三角形进行模型化,称为物场分析模型(如图3-3)。如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用多个物场三角形来进行模型化。参与相互作用的物体S1,S2可以是:材料;工具;零件;人;环境。物场分析的一般解法:增加另外一个场F2来强化有用的效应(如图3-4)。F1S1S2F1S1S2F2图3-7 另加入场F2的物场分析模型表示不足的作用或效应物场分析用到本文中,S2表示有机大户,S1表示农场职工,F1表示有机大户对农场职工的管理作用,引入F2政府补充S2对S1作用的不足。一些国外和

46、国内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导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经济剩余赖以建立的秩序框架(kun ji),对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没有政府提供这种秩序、制度的稳定性,理性行为也不可能发生,所以政府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尤其是对于耕地面积相对较多的农场地区。“管的最少的政府(zhngf)是最好的政府”的自由放任的观点(gundin)是片面的,农机大户所需要的资源及土地在广大农场职工手里,在市场机制不完善和农机大户管理能力较弱的现状下,政府在农机合作组织形成,特别是管理机制的培育期和发展期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政府拥有较大的经济资源和规制权利时,政府支撑性条

47、件就成为合作组织构建的高级要素,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制度建设、行政促进等方式,推动农机合作组织的尽快形成,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提升。2.3农场职工的动力分析目前,在我国的农机合作组织中,绝大部分都有农户或职工的参与。农户在农机合作组织中是重要的投资主体和建设经营主体,但是由于资金、技术等实力因素的影响,农户手中的资源主要是承包的土地。他们对新的种植方式和通过土地增加收入有更高的需求,因此农户加入到合作组织也有动力。下面也从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个方面研究农户加入合作组织和管理机制构建的动力。2.3.1内在动力利益驱动 从职工的行为理性角度出发,职工参与到一项生产活动,首先是以利益为导向,这种

48、利益导向就是职工加入合作组织的主要内在动力,目的在于通过合作组织保证农机作业质量,减少种植风险和市场交易风险,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因此职工加入合作组织的收益预期成为激发其内在动力的主要因素。根据公式“加入后纯收益=加入后总收益加入成本”,职工加入合作组织后的收益预期受到加入后总收益和加入成本的影响。根据公式“总收益=价格产量”,影响加入后总收益的主要因素就是价格和产量,影响价格的因素主要是合作组织的市场议价能力。能力强,合作组织和职工获得合理的市场价格;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农机作业标准和种植技术。影响加入后成本的主要因素就是生产资料成本和作业成本及职工和有机大户之间信息、物质流通渠道的畅通性。

49、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动力 与自己自产自销相对比,参与到合作组织中后,职工可以获得更多的种植技术指导,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时在不减少土地收入的前提下,自身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自己的其他事业,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2.3.2外在动力政府(zhngf)激励 在农机(nn j)大户的外在激励中已经提高政府(zhngf)也会作用于农场职工。基于促进农场经济繁荣、提高职工收入、实现职工组织化等多重目的,政府会主动采用优惠政策、行政手段引导职工参与到合作组织。对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职工,政府通过其他渠道引导再就业,扩展收入途径。有机大户激励 有机大户参与合作组织管理的最终落实对象就是农场职工,为

50、了保证合作组织的正常运行,进而保证自己的作业市场,有机大户也会给予职工一定的利益激励,在作业质量和预期收益给予一定的保证。2.4农场政府部门的动力分析在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必须借助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力量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补纠。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一些市场主体往往通过联合、合并、兼并的手段,形成对市场的垄断,从而导致对市场竞争机制的扭曲,使其不能发挥自发而有效的调控功能,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即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也就成为纯粹的假设,因此垄断被视为市场经济的“阿基里斯之题”。这就需要政府充当公益人,对市场主体

51、的竞争予以适当的引导、限制。市场机制无法补偿和纠正经济外的效应(externality),市场不能自发界定市场主体的产权边界和利益分界,实现经济秩序缺陷和失灵,为此,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府介入农机合作组织的动力构成也非常复杂,政府既具有其社会属性,也具有经济属性。政府的行为动力也可从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个方面分析。2.4.1内在动力利益驱动 政府作为经济人,行为目标就是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政府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引发了对各种公共资源的需要,政府介入合作组织的经济方面的追求主要是税费收入和财政预算的最大化。政府部门人员的需要 政府部门人员除了具有“经

52、济人”的属性外,更重要的还是其“社会人”的属性。政府部门人员作为一个组织的社会属性体现在公众的信赖度,这种公众的信赖度有助于提高政府组织的公众威信,并扩大自身对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审批权和监督权。政府部门人员作为一个单元的社会属性表现在自身能力的发展和精神需要。在合作组织的发展中,政府部门人员的能力体现在对合作组织中各主体的协调、对合作组织各主体的政策引导;政府部门人员的精神需要主要包括自身荣誉、地位、自尊、成就、个人价值的实现等,但这些都与政府部门人员的自身素质有关。2.4.2外在动力(dngl)政府(zhngf)介入农机合作(hzu)组织的动力除了政府部门自身有经济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外,还会

53、考虑到合作组织的发展对当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产生的影响。社会效益 合作组织发展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直接经营效果、间接经营效果两个方面。农机合作组织本身要进行生产经营,必定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税收增加、组织化人口增加,会对一方经济带来直接效益和社会稳定;间接经济效益表现在合作组织发展势必带动农业生产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农场范围内形成一个个产业群,使农场农业产业链形成强大的生命力。另外农机合作组织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还从事其他产业,增加职工收入。生态效益 农机合作组织规范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有效限制了分散职工不同程度的使用化肥、农药对农场生态环境的影响。充分地、有效地利用作物秸秆,促进农场区域循环经济

54、的建设,使农业生产对生态的影响降至最低。3、组织与管理机制主体行为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农机合作组织中的不同主体参与组织和机制构建的动力不同,在不同的动力、行为能力及外界环境的三重作用下,主体所表现行为也会有很大的不同。3.1农机大户的行为方式分析3.1.1农机大户参与组织和机制构建的能力决策和管理能力 农机大户参与组织和机制的构建,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决策和管理能力。农机大户或独资或联合,合作组织的管理和运营对其都是一种挑战,有机大户的素质和能力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合作组织对其决策和管理能力提出了要求。资金投入能力 资金投入能力是基础,合作组织的组建和运营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特别是

55、在合作组织组建初期,有机大户作为主要管理者为了取得职工的信任,可能需要在物质方面进行一定的补贴。有机大户在进行机械更新时更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投入。信息沟通能力 合作组织管理的重点是组织管理,组织管理的核心又是关系管理,即人与人的信息沟通,这就要求有机大户有一定的信息沟通能力。它包括合作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有机大户与市场的信息沟通。信息沟通能力的强弱也成为合作组织成功的关键。风险(fngxin)承受能力 农业(nngy)生产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行业,有机大户要对合作组织进行管理也具有高风险性,再加上上述(shngsh)能力不足,这就对有机大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提出了要求。3.1.2有机大户参与组织和机制构

56、建的行为选择根据上述分析,有机大户在参与组织和机制构建的时候会把成本、风险控制到最低,因此有机大户一开始不会选择与太多的职工进行沟通交流,而是选择与自己比较熟悉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初期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实施规范化管理,有机大户按照市场和农场的要求确定生产计划和成本预算。在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和其他职工逐渐加入合作组织的过程中,有机大户建立准入标准、奖励惩罚标准、淘汰制度,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在此基础上做到灵活性调整,灵活性调整也至关重要,合作组织的管理需适应市场的需求。但是在管理中最重要的还是关系管理,合作组织各个主体只有相互信任、相互协作,才能使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要做到相互信任,有机大户与职

57、工需相互渗透,即职工或职工代表参与到组织的日常事务管理中,加强情感交流,成为利益统一体,这样也能促进合作组织的信息流动,(如图3-8)。机制良性运行管理规范化 灵活性调整协作相互信任决策参与度情感交流图3-8 有机大户参与组织和机制构建的行为选择3.2农场职工的行为方式分析3.2.1农场职工参与组织和机制构建的能力价格协商能力 在组建合作组织之前职工和市场的最终交易价格直接影响到职工的最终利益,而决定最终交易价格除市场因素外就是职工的议价能力。职工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则能在市场交易中保护自己的利益。但目前我国单个农户或职工与市场的地位不平等,单人议价能力弱,农场职工有成立组织的倾向。资金投入能

58、力 职工利用大型先进机械作业,但大型先进机械价格都很昂贵,大部分农户无一次性投资能力,农户有利用农场现有大型先进机械的倾向。技术吸收能力 农场土地作业要求统一品种、统一种植模式,有规范的要求。分散职工种植技术不同,技术吸收能力不同,分散作业还难达到一致的效果,农场政策使得职工有接受最优种植技术的倾向。风险(fngxin)承受能力 种植业本身(bnshn)受自然环境和职工自身(zshn)种植技术的影响很大,尽管农场连续七年获得了丰收,未来的农业生产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低资金投入能力决定了职工的低风险承受能力,这就使得职工有从外部寻求风险保障的倾向。3.2.2农场职工参与组织和机制构建的行为选择根

59、据以上分析,农场职工在市场交易中有提高自身能力、地位和规避风险的倾向,但这与农场职工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偏低产生了矛盾,下面图3-9依据杠杆原理分析农场职工的行为选择。粮商(市场)农场职工合作组织粮商(市场)输血机制造血机制当地政府创新管理一体化交易图3-9 农场职工行为杠杆原理分析图资金、技术等利润合理分配在状态中,市场相对于职工来说,控制的各种资源相对较多,利用很小的力就能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优势地位,使得利润向自身一方倾斜。这主要是因为单一的农场职工的力量薄弱,在市场竞争中地位不平等。因此农场职工会借助各种力量,通过合作组织的形式使自身的实力增强,如阶段所示。但在初始阶段,有机大户和职工自身能

60、力不够,无独自发展能力,因此需要来自政府的支持,政府支持是为了农产品产业的发展,此阶段可称为“输血”。在合作组织发展的到一定程度,实现自身循环发展,这一阶段可称为“造血”。使得市场与合作组织之间的杠杆趋向平衡,实现市场利润的合理分配。3.3农场(nngchng)(政府(zhngf))的行为(xngwi)方式分析3.3.1当地政府支撑合作组织的能力政府影响合作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主要是通过政策引导和行政干预。其渗入合作组织的过程如图3-10所示政策范围选择政策设计和制定政策执行可执行的政策政策主体当地政府政策客体合作组织组织中各个主体组织健康发展政府动机实现政策效应外部环境图3-10 政府渗入合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