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共13页)_第1页
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共13页)_第2页
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共13页)_第3页
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共13页)_第4页
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共13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14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与考试(kosh)招生制度改革就中国教育与考试(kosh)问题请教(qngjio)顾明远教授王和平王和平 北京市 北京创新研究所教育科研中心电话15810932279,邮箱:提要: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本质异化、畸形发展,纸上谈兵、脱离实践,方针有疏、理论有误,普职分离、片面育人,以考论教、扼杀创新”,需要进行根本变革、综合改革和全面创新。考试制度以分取人、以偏概全,脱离实践标准,违反全面考核,背离素质教育。中国教育应当实行“德智体美、理论实践全面育人、全面考核”,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本文提出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建议方案,供领

2、导参考。王和平致顾明远:向您请教,渴望指点。顾明远复王和平:来件已阅,很有启发。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整个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认清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则是搞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乃至整个教育综合改革的必要前提。一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发展迅猛,规模数量迅速扩大,资源条件显著优化,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中国教育的改革创新却相对滞后,教育性质、结构模式、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体制机制、质量效益却是问题严重、弊端丛生,长期陷入“纸上谈兵、灌输教条、死记硬背、以考论教、压抑个性、扼杀创造”的畸形状态,难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特别是杰出创新人才;教育改革又是重标轻

3、本、单项独进、一波三折、阻力重重,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课程改革举步维艰,素质教育推而不进,创新人才难以涌现,国家创新大业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所以,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不是规模数量、发展速度、资源条件、公平均衡、普及程度等外在性发展问题,而是教育性质、育人模式、价值目标、课程体系、内容方式、评价标准、质量效益等内涵性改革问题。具体而言,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和主要问题是“本质异化、畸形发展,纸上谈兵、脱离实践,方针有疏、理论有误,普职分离、片面育人,以考论教、扼杀创新”等综合性内在问题,亟需进行根本变革、综合改革、全面创新。(一)本质异化,畸形发展所谓(suwi)本质异化,是指我们(w men)的教育

4、性质(xngzh)远离了人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但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却鲜有教育家去研究。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他从四个方面揭示了人的本质:一是人的实践本质,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实践)是人的“类本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觉”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自由”是遵循规律、驾驭规律、活用规律。也就是说,有目的合规律地改造世界、创造文明的“劳动实践”,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马克思以“最蹩脚的建筑师”与“最灵巧的蜜蜂”作对比,指出:蜜蜂筑巢依靠本能,具有盲目性、遗传性、重复性;人类建房先有蓝图,具有计划

5、性、合律性、能动性。人是自由自觉的实践主体。二是人的社会本质,即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结为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形成不同性质的社会集团,人的社会存在、经济地位、社会阶层等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人的政治本质和思想本性。就像生物细胞属于机体的特定组织,并具有那个组织的特定性质那样,人也具有某种社会集团的特定性质,如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这是人的“类内本质”。三是人的人格本质,即人的价值追求、情感需要体现人的个性本质,具体表现为人的需要动机、激情意志、价值信念、气质性格等个性品格。四是人的生命本质,即人作为社会动物的生物本质,体现在身心强健、主动适应、超越发展

6、等生命活力。概而言之,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创造文明的社会实践;简而言之,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实践。人的本质要素的品质就是人的素质,人有四大素质:社会品德素质(德)、创造智能素质(智)、心灵品格素质(美)、生命活力素质(体)。教育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教育是造就人的本质的社会实践。人类的社会实践有三大类:一是物质生产实践,二是精神生产实践,三是人的生产实践;分别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人生文明。教育属于人的生产实践,但人的生产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命的生产(生育),二是人的本质的生产(教育)。教育不是生产人的生命,而是生产人的本质,教育是造就人的本质性能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继人的生命生产之后继续生产人

7、的本质的实践活动。所以,桑新民教授说:“教育的本质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但他没有说明“再生产和再创造”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人的本质。由于人的本质是实践,因此,教育的本质应当是:人类自身实践本质的生产与再生产。教育的功能是造就人的实践本质,使其学会创造文明、造福人类的劳动实践。素质教育就是全面造就人的本质要素品质的教育。据此,我们的教育应当建立理论实践密切结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理论实践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组织教学,造就自由自觉创造文明的实践主体,培养理论实践全面发展的劳动人民。那么,我们现在的中国教育是不是符合这一本质属性呢?显然不是。我们现在的中国教育,

8、把上学视为“念书”,把教学当成“教书”,把学习叫做“读书”,把考核当成“考书”,“闭门读书、教书育人、以考论教、应试晋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完全是书本知识的传授、接受与考试。这是什么教育?名义上这是社会主义教育,实际上这是几千年的封建科举教育和西方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的结合与变种!在中国教育史上,麻醉人民、奴化文人、统治人民数千年的封建科举制教育,虽然从制度上早在百年前就被推翻了,然而,在思想上“读书做官、劳心治人、诵记经典、考取功名、科考晋身、升官发财”的封建科举观念却根深蒂固、笼罩人心、影响至今;同时,在清末废科举时,西方赫尔巴特的“传授书本、灌输教条、塑造人格、强制管教、批

9、量生产、培植信徒”的“传统教育”乘机而入、相继登场,加上新中国基本照搬的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假冒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宣扬教学本质就是“传授书本知识”、“间接认识世界”,贯彻一整套“特殊认识论”的唯心主义教学观,受到教育界长期迷信,同时,竟然还炮制出荒谬绝伦的“科举兴国论”喧嚣不迭,极力维护以纸笔测试为基本形式的考试制度,还要把中国“由考试大国变为考试强国”。几股污水合流,于是在中国社会上掀起“应试教育”的竞争狂潮:“纸上谈兵、灌输教条、试卷选才、扼杀创造”,应试大战愈演愈烈,教育价值观根本扭曲,争名夺利、恶性竞争,把自己的成功和幸运建立在别人失败和痛苦之上。在应试教育的恶性竞争中,整个教育丢掉了

10、共同进步、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赫然按照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片面抽象、虚假无用的书本教条为标尺,驱使广大师生疯狂地进行应试竞争,死背教条、苦钻题海、投机取巧,玩命地训练着高分低能的背书神童、脱离实践的教条书生、缺德少才的应试机器、弱肉强食的竞争狂徒。培养出来的学生相当一部分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成为高学历书呆子,难于就业,更难创业,可怜地充斥在社会上,伸着手、张着口向党和人民要饭吃,有的沦落成无业者、啃老族、寄生虫,甚至堕落成社会渣滓、犯罪分子,危害民族、戕害少年。受到党中央严厉批评而屡禁不止。几经改革,无非改良,万变不离其宗,远离教育真谛。这难道不是事实吗?这难

11、道不是本质异化、畸形发展吗?中国政府自上而下持续推进素质教育和一系列课程(kchng)改革,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恶性竞争的局面。有识之士(yu sh zh sh)早就痛心疾首地惊呼,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毁灭性的! (二)纸上谈兵(zh shng tn bng)、脱离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本质只能在社会实践中造就,人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双向建构的。马克思反复强调,“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为对象生产主体”,“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在改变“身外自然”的同时就改变了“自身自然”马克思恩

12、格斯全集23卷20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人的实践本质是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实现“身外自然”和“自身自然”双向构建的,而不是在脱离实践的书斋里通过纸上谈兵培养的。人类学习的本质,就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能动地建构新的素质结构的实践建构过程。社会实践可以分为生产性实践和教育性实践、普通实践和典型实践、真实实践和模拟实践,显然,教育实践不是一般的生产性实践,而是典型的教育性实践,即有育人价值并合乎育人规律的实践。人的本质是在典型的教育性实践中优质高效地建构与发展的。我们(w men)中国(zhn u)现在(xinzi)的教育制度,就是以“闭门读书、应试竞争”为标志

13、的育人模式,以“纸上谈兵、灌输教条”为标志的教学制度和以“纸笔测试、考卷选才”为标志的考试制度。这样的教育制度,远离人的本质和教育本质,脱离实践而迷信书本,培养书生而远离创新,重智育而轻德育、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学识而轻能力、重学术而轻技术、重分科而轻综合、重知识而轻思想、重应试而轻创新,以纸笔测试的分数作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将教育异化为“纸上谈兵、灌输教条、应试晋身、争夺功名”的功利教育,用记背书本、答卷解题的畸形标准,选拔小学究,淘汰创造者;脱离社会实践,传承书本知识,培养信徒学究,追求读书考官。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各级学校不仅将考试分数作为招生录取的唯一标准,并且将考试由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

14、异化成教育教学的目的,形成“以考试领导教育”、“以考试代替评价”、“为考而教、非考不教;为考而学,非考勿学”,“考而优则仕、考而优则禄”“劳心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荒唐反常局面,酿成残酷而惨烈的应试竞争、命运搏杀。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把书本知识当作课程和教学的主要内容,把师讲生听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把书本知识的纸笔测试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然而,书本知识是真正的知识吗?否!书本知识只是知识的文字表述,而不是知识本身;真正的知识是人脑所认识的客观规律,而客观规律运行在实践中,没有躺在书本上。只有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路线,让学生精要经历知识创生的基本过程,才能学到真知和真能。按照陶

15、行知的说法,书本知识必须嫁接到实践经验的根基上才能成活,脱离实践的书本知识是“伪知识”“死知识”。如果只读书不实践,只听讲不探究,不让学生精要经历知识创生的基本过程,那只能培养教条主义的书呆子,何谈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我们教育理论“特殊认识论”的要害。就是这样的假马克思主义、真唯心主义教学论统治了我国教育界大半个世纪,助推应试教育的恶性竞争,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强大阻力。(三)方针有疏,理论有误现代中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时代,中国教育理应遵照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继承和超越历代教育优势,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遵照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制订了社会主义的

16、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意,不仅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主要是指“体脑劳动全面发展”“多种能力全面发展”“理论实践全面发展”,是“智育与体育同生产劳动的早期结合”等。 HYPERLINK /view/4610.htm t _blank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列举了“半工半读”学校的工人子弟所学得的知识和本领,比全日制的贵族子弟学得的还要多、还要好、还要轻松高效,这是因为“半工半读”学校体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体脑转换、交替休息,自然精力旺盛、效率

17、较高。马克思指出:“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是因为,“虽然工厂儿童上课的时间比正规的日校学生少一半,但学得的东西一样多,而且往往更多”。“道理很简单:他们只是半天在学校里,所以总是精力充沛,几乎随时都适于并愿意学功课。半工半读的制度使得两种活动互为休息和调剂,因此,对于儿童来说,这种制度比不间断地从事其中一种活动合适得多。”(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53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这与毛泽东同志所讲的“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一脉相承;这也

18、与钱学森所简要概括的“理工文艺综合集成”、“理论实践全面发展”、 “集大成得智慧”,培养“科学家+工程师+思想家”式的复合型人才的大成智慧教育理念精神一致。总之,理论思维与实践能力结合、理工与文艺的结合、哲学与科技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消除三大差别中的体脑劳动差别。这才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意。同时(tngsh),教育的本体(bnt)功能(gngnng)是育人,社会主义教育的本体功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的教育首先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通过育人来为社会发展服务,而不能直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现在的教育方针,只提教育“为社会

19、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不提“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只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提“体脑劳动全面发展、理论实践全面发展”;只提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提培养“劳动者和创造者”,只提面向“现代化”,不提“面向世界和未来”,以至于在社会上造成中国教育是“社会本位”、“书本中心”、“工具性质”、“官财目标”、“现代功利”的解读,岂非咄咄怪事?难道不是这样吗?根据以上理由,我们的教育方针应当与时俱进地作如下修改:教育必须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面向世界和未来,培养德智体美、理论实践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文明创造者。这一方针的内涵要义,一是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二是

20、体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意,三是强调“德智体美、理论实践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才规格,四是强调培养“社会文明创造者”即创造社会财富的体脑劳动者,包括优秀的普通劳动者、创业建设者和从普通劳动者、文明创造者中优选的“接班人”,但不包括剥削者,即不劳而获的那一部分“公民”;同时强调了教育价值的创造性、文明性和发展的自由性。如果一个人不是劳动者、创造者,他有资格当接班人吗?如果一个人光想当“接班人”,他还愿当“普通劳动者”吗?以上是教育方针方面的问题,而教育理论方面又怎样呢?解放后中国基本上全盘照搬前苏联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制度,把前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奉为圭臬。凯洛夫教育学,打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旗号,

21、以反对美国杜威实用主义的“现代教育”为名,实行的是德国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模式,集中体现为他们的共同特征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讲授中心”。实质上这是工业时代“技能训练、批量生产、书本至上、片面育人”和宗教神甫“传经布道、权威教化、教条灌输、精神奴化”的教育模式的变种。在中国,由于照搬苏联教育理论凯洛夫教育学,本国又有千余年“科举制”的封建教育传统,于是就与凯洛夫教育学一拍即合,形成中国特色的“应试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权威专家”又结合“科举制”创立了应试教育的理论支柱教学认识论(即“特殊认识论”),其基本观点是:教学的本质是“特殊认识”过程,是学生通过接受

22、教师讲授的书本知识“间接地”认识世界的特殊过程;不遵从人类认识世界的普遍规律“实践理论实践”或“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而是遵从“理论实践理论”的学生“特殊认识”规律或路线,即从书本知识出发,经过相关的实践或实验,达到掌握书本知识的目的;认识的主体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是书本教材;认识的方式是学生接受、教师讲授书本知识,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是书面考试分数而不是教育性实践。创立者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应试教育没什么不好”,“就连幼儿园的儿童都喜欢考试”。这就是长期统治我国教育理论界的“特殊认识论”的教学论,其要害是否定“个性包含着共性、特殊包含着普遍”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以特殊个性否定普

23、遍共性,以“特殊认识论”代替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书本知识代替实践规律,以认识教材取代认识世界,以书本灌输代替实践探究,以接受书本取代素质发展,以记背结论代替认识过程,以纸笔考试代替素质评价,以考试分数代换实践标准,以纸上谈兵代替规律研究,以教条灌输代替智慧生产。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两个飞跃”和“实事求是、实践创新”的认识路线。无独有偶(w d yu u),应试教育的另一理论支柱是“科举(kj)兴国论”。本来是千余年的封建科举制通过选拔书呆子、皇权卫道士,扼杀( sh)人民创造者、社会革命家,才延续

24、了中国的封建皇权统治数千年,将中华民族拖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人间地狱、世上火坑。某知名教授却将封建皇帝用来欺骗人民、麻醉人民和利诱儒生文人背叛劳动人民,通过诵记经典、纸笔考试、出卖灵魂、科举升官,飞黄腾达变为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压榨人民的鹰犬与走狗的封建科举制,翻案粉饰、吹捧造势、离奇夸耀成为救世良方、世界创举,是什么“公平公正公开”地“选贤任能”的治国神策,“平民百姓公平竞争”飞跃升迁达于荣华富贵的仕途管道,是什么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样的唯心历史观、反马列主义的谬论竟然在国家主要报刊媒体连篇累牍、铺天盖地地发表“高论”,宣扬“废除科举招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等反马克

25、思主义论调,竟然大行其道、广受吹捧。“科举兴国论”早被鲁迅、陶行知等斥之为祸国殃民的“败国论”,却成了当今应试教育的理论支柱、教育专家的高谈阔论、教育主管部门固守应试教育、对抗教育改革的理论根据。简直岂有此理!(四)普职分离(fnl)、片面育人 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qsh)是普教与职教融合统一,它符合马克思的体脑劳动(lodng)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原理。资深教育家郝克明多次著文指出,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大势是普教与职教相融合,是普职结合、理工结合、文理结合、全面发展的综合教育,而不是普职分离、理工分离、文理分离、片面发展的专才教育。美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实行普职结合的单轨制的综合教育体制,95

26、%以上的中学都是综合中学,开设普职结合、理工结合、文理结合的综合课,大学普遍开设丰富而通用的综合通识课程,建设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就连“职教王国”德国的总理默克尔都认为:普职分离的双轨制是世界上最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他们正在酝酿综合教育改革。而我国不加深究地废除了毛泽东主张的单轨制综合教育体制,而实用主义地推行普职分离的双轨制教育体制,造成两种片面发展的半拉人:一是缺乏实践能力的空头理论家,一是缺乏理论思维的实用技术员,都远离了时代亟需的理论实践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这是违背世界教育发展规律和潮流的。战略科学家钱学森积几十年的赤诚心血,为2

27、1世纪的中国设计了“大成智慧教育”,主张实行理工文艺结合、普教职教结合、理论实践结合、哲学科技结合、博大专精结合,德智体美、理工文艺全面发展的创新智慧教育,造就“工程师 + 科学家 + 思想家”高素质创新人才,出色地体现和发展了马克思全面发展的教育原理和现代素质教育思想。我国应当采纳钱学森的金玉良言,逐步实行单轨综合制教育体系,逐步改革普职分离的“双轨制”教育体系,按照“德智体美、理论实践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建立“学科基础课、学科实践课、综合通识课、综合实践课”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路线,让学生精要经历知识创生的基本过程,按照“探索情境(获得经验)研究规律(掌握科学)

28、实践应用(历练能力)哲思创新(创生智慧)”四步流程的唯物教学方式,才能造就各级各类高素质创新智慧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及最近国家制定的“招考改革意见”主张普职分离、理工分离,理论考试为必考,综合素质为参考,没有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考核,这与全球教育发展大势、马克思教育思想和我国教育方针精神背道而驰,应当彻底纠正。(五)以考论教、扼杀创新中国是有几千年考试传统的“考试大国”,但究竟这是优势,还是弊端?要不要创建 “考试强国”?需要慎重考虑!作为人才评判与选拔方式的考试,不同于考核、考验与评价。考试是以书面答卷形式对学生掌握的书本知识进行量化检测;考验是对学生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实际

29、表现进行核查与验证;考核是对学生德智体美、理论实践等价值要素进行定性与定量的核查;评价是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主体对学生的多种价值要素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考核与评判。这“多种方式”包括考试、考察、考验与考核等,这“多种主体”包括自评、班组评、评委评、领导评,这“多种价值要素”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成果等。我们认为,学生素质只能全面评价,不能片面考试。严格说来,素质只能(zh nn)考评,不能考试;考试分数不等于(dngy)、不代表学生素质(szh),而仅代表学生素质的一小部分,即短期记忆的书本知识结论,不是真正和必要的科学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智慧、社会智能、造福本领,不是真正和必要的政

30、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灵品格、美艺素养、健康体魄,而这些必要的价值要素难道不是国家教育方针所规定的重要素质吗?如果舍弃了这些德智体美哲、理工文艺创等重要素质、理论实践实质要素,仅仅考察短期记忆的书本知识、浅陋无用的解题技能,岂不是以偏概全、纸上谈兵、鸡毛令箭吗?培养小学究,扼杀实践家,选拔书呆子,排斥创造者,还有什么公平可言?用一纸考卷就能选拔真正人才?古今中外哪位英雄豪杰、伟人领袖、圣哲大师、科学巨匠、文学奇才、创业英才是考出来的?中国历史上六百多名科举状元,改革开放以来几千个高考状元,有哪个做出重大历史贡献、成为大师级领军英才的?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考试

31、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并且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使它的作用完善起来”。他又强调指出:“今后,不仅大中学校招生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而且各部门招工用人也要逐步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的办法,择优尽先录用。这也就是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当今高考,包括本次“国务院考试招生改革意见”,完全是用一把错误的尺子书本伪知识的记忆和解题技能作为“唯一方法”,去衡量当代学生的素质,即使把“

32、综合素质”纳入高考招生范围,也仅是“参考”!由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是纸上谈兵、灌输教条,那么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必然是“纸笔测试、试卷选才、以分取人”,完全抛弃了教育性实践的“实践标准”、“求是准则”和“创新导向”。它以表面的形式的片面的虚假的“公平”,掩盖了实质的根本的整体的真正的不公平,既是违背教育方针、违法违宪的,又是误导国民、毁害教育的。中国教育界许多高层专家,不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不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不研究素质的实质与结构、不明确素质教育的目标与途径,不制定素质教育大纲或标准,不研发素质教育课程和教材,不制定素质评价的指标与方法,一味追求简单的虚伪公平和简易的蒙人操作,无异于盲人摸象、

33、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贻害天下,其选才效果甚至还不如以尺量人、抽签取人更为“公平准确”!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只能以“德智体美整体统一、理论实践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为标准进行教育评价,应当建立“综合素质学分制”的教育评价制度:“综合素质分 = 品德操行分N1 + 文化学业分N2 + 创新实践分N3”的评价方案,其中N1、N2、N3为权重系数。这是完全可行的科学方案(见下文)。这次(zh c)高考科目改革只把“语文(ywn)、数学、外语”作为(zuwi)必考核心科目,把“科学”排斥在必考科目之外,必然降低民族的科学素质。目前,世界各国都重视“科学教育”,都把“数学、科学、阅读”作为核心学科和考评重点。

34、唯独我国长期轻视科学教育与科学考评,把科学排斥在公共核心学科之外,而只把“语文、数学、外语”作为核心基础学科。这次高考科目改革名义上是“文理不分”,但实际上只规定语文、数学、外语为统考学科,而把科学排斥在统考学科之外,忽视科学教育重要性,必然造成科学教育的偏失,公民的科学素质将会更加落后。由于高考计分科目让学生“自主选择”,就必然在实际上造成文理考试分家和文理教育分家,以“自主选择”“减轻负担”为名,纵容考生“自主地”走向“文理分家、片面发展”,在实际上使体现理科的自然科学(理化生)与体现文科的社会科学(政史地)处于分家状态,并把责任推给百姓,最终使“文理分家”民意化、合法化、失控化,必然加剧

35、自然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教育离散化、碎片化,与世界学科综合化的趋势相背离。所以“文理不分”成了幌子,强化个人选择,加剧文理分家、片面发展乃为实质。我们主张实行“文理结合”“理工结合”,“语数外文理”五科统考;为不加重学业负担,命题时严禁“偏难深怪”题,要出活题、考基础、考思路、考能力。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既不加重负担、又能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说来,学业负担会不会加重,与学习科目与考试科目多少无关,决定学生学业负担的因素是:1.教学内容的价值性和趣味性。对学生有益和有趣的内容不会加重学生负担;2.教学标准的深浅度和难易度。深浅适宜、难易适度的内容不会加重学生负担;3.教学方式的民主性与强制性。教师强制

36、学生做3道题和学生主动自愿地做10道题相比,前者叫加重负担,后者不叫加重负担;4.教学内容是否联系实际。空洞的抽象的唯书的教条,必然加重学业负担,生动的形象的鲜明的理实结合的内容不会加重学业负担;5.适当负担,有益而无害。能促进学生成才创业全面发展的综合知识,有点学习负担也是必要的、正常的;学习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学生要勤奋努力、发奋图强、勇毅攻关,没有一定的负担,岂不是天方夜谭? 综合素质真的不能考评吗?体操、滑冰运动员的技能技巧,难道不是通过评委打分量化的吗?感动中国的英模人物、美国总统的执政能力,难道不是通过选票量化而评选出来的吗?宇航员的选拔难道是通过纸笔测试量化、选拔的吗?二考

37、试招生制度改革(gig)建议 考试招生制度应当如何改革呢?基本思路是根据教育方针、素质教育和理论(lln)实践结合的要求,全面扼要地考核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择优录取。人的素质是人的本质要素(yo s)的品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力量”只能用其“对象化的实践成果”来衡量,只能用人创造的文明财富来体现。根据系统科学原理,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任何系统都有内在结构和外显功能,这外显功能就是检测系统要素品质的指标体系。人的素质也是一个系统,素质系统有其内在结构:德性、智能、情志、体魄;同时任何素质也都有其外显功能:德行善果、管理成效、研究成果、创意作品、演讲评级、科技创新、创业绩

38、效、体能达标、学习成绩、工作成效等。后者是素质发展水平的标志和素质考核的依据。因此,人的素质只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学习成绩、创新作品和实践成效来考核,用“人的本质力量(创造力)对象化”的作品和成果来彰显。据此制定新的招考办法。(一)平时考核:学生素质的所有考核都要全面扼要地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状况和水平,都要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成为监测教育教学成效的手段和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动力。平时考核要实行综合素质考评,考评内容分为“操行表现考核、文化学业考试、创新能力考察”三项,最后整合为综合素质水平。考评方法是实行“综合素质学分制”,首先建立“学生素质发展目标与考评体系”、重要表

39、现记录档案,其次建立“学生素质评委会”(评委小组),实行“素质定标、自主发展,绩效考核、功过备案,综合考评、评委评判”为标志的现代“综合集成评判法”,并实行“综合素质分 = 品德操行分N1 + 文化学业分N2 + 创新实践分N3”( N1、N2、N3为权重系数,可酌定)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1.操行品德考核:学生的操行表现考核,含政法表现、理想信念、品德风纪、心理品格、治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身体健康、艺术素养、社会服务等十个方面的突出表现。方法是建立“学生素质评委会”和学生日常素质发展档案,平时将“德智体美创”实际表现记录入档,定期评定操行品德素质,分四个等级(优良可望)。然后通过“个人

40、据实申报班主任及师生评委初评学校年级组三结合(师生干)评委考察评定领导依法审定”的程序确定操行品德分,暂占20%,逐渐增多。2. 基础文化考试:这一部分内容与国家课程内容相对应,考察学生升学、深造和就业创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类别不分文理科,考试科目为语数外文理五科全面统考,目的是为了选拔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考试办法是“省考院命题考院结合市区校组织考试,出活题、考基础(30%)、考能力(50%)、考创新(20%)”,共占总分的60%。3.创新能力考核(koh):考核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表现、成效和特长。要考核研究性学习的表现与成果、创造性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经历与成效、创新设计

41、与谋划的实践与成效、创新管理的理念(l nin)与业绩、创意作品与实践成效,以及金点子、创意题、小发明、小制作、小创作、小论文、艺术作品等。方法是成立“专家(zhunji)评鉴小组”,采取自报、民荐、公议专家评委鉴定校长依法签字存档备案。暂占20%,逐渐增多。4.综合素质考评:最后,将以上三项整合转化作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分:“综合素质分 = 品德操行分N1 + 文化学业分N2 + 创新实践分N3”的评价方案,其中N1、N2、N3为权重系数。以上各项权重可以酌情调整。最后通过“个人据实申报班主任及师生评委初评学校(年级)三结合(师生干)评委考察评定学生代表大会票决通过上级领导依法审定”的程序确定综

42、合素质分。(二)高考改革:第一改革高考内容。要从由单纯考试记忆能力和答题能力的纸笔测试,变为综合考核整体素质,包括德智美体四大素质、理论与实践两大层面,不分文理,全面考核。考核类别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能力考察”两大类,分别暂占总分的60%和40%(权重仅供参考)。“理论知识考试”的试卷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知识,二是课题研究。考试内容实行大综合,不分文理和科目,只分试卷1、试卷2、试卷3,每卷德智体美、理工文艺各科知识全面考试,各门学科既要有所侧重,又要尽量融合,体现当代科学大综合原则。三卷区别有两种选择,一是由浅到深分为三个等级,这样便于逐层遴选;二是分为阅读、数学、科学三门,这样

43、便于与国际接轨。出活题、考基础、考能力、考创新。最后以三卷总分为准。“实践能力考察”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学生高中期间的科技创新、文艺创新或其他创新的代表作品、典型事迹各3件及其获奖证书或价值证明,校方定分,考院审定;二是3次内容不同的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报告和相关照片或视频,校方定分,考院审定;三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档案记录袋,校方定分,考院审定。最后取其三部分总分为准。第二改革高考方式。“理论知识考试”采取全国或地区统考方式,三场考试一天完成,每场90分钟,上午两场,下午一场。实践能力考察采取三个步骤:一由学校法人代表(校长)提供真实材料;二由省市考试院组织专家评委小组全面审查;三由各级大学招生

44、人员(组成评委小组),深入各省考试院,根据排序名单和报考志愿,审查目标考生档案,或者根据考生本人直接自荐,深入考生所在学校,进行实地考察,面试考验、个别谈话,全程录像,然后评委小组综合评判打分,排队,张榜公布,民主评议,纠错更正,领导审查,依法定案。校长对自己提供的资料负法律责任,考试院对本院提供的排序名单负法律责任,招生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负法律责任。各级考试院设立投诉评判机构,对民众提出的问题负责调查、答复、评判、处理。考生有权据实依法逐级上诉(shn s),并承担相应责任。第三改革高考招生组织(zzh)制度。高考招生要有各级考试院直接组织,可以租占学校考场,但严格与各个高中学校脱钩。学校只管

45、教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不管组织高考招生事务,考试成绩向学校和社会严格保密(bo m),严禁进行高考成绩排队。整个高考招生过程,如报名、提档、国考、阅卷、登统、初选、审查等环节,全部由省考院和招生学校组织。招生录取全程与高中学校脱钩。第四改革招生录取办法。高校招生录取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预选,即上述三条所述。第二步是概选,各级大学分批录取,考生到各大学学习。第三步是定选,考生入学后3个月内,要经历双向考察和双向选择,学校考察学生是否真正合格,学生考察学校是否优越合意,然后双方做出最后选择。国家制定政策,允许大学和学生双向选择,学生可以转校、转系,有严重问题的可以除名,但要接受法规监察,为考生负

46、责。总之,为了选拔和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复合人才,选拔和培养能够担当历史重任的领军式杰出人才,选拔和培养进军世界科技前沿的大师级人才,我们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研究中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发展人才、造就人才,实行最先进的人才战略。当然,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必须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同步进行,才会真正有效,但高考改革刻不容缓。附: 素质修炼纲目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身心要素科学发展的社会活动。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教育有四大领域: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为历代教育家所尊奉。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指出了四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智育发展认知,德育锻造意志,美育陶冶情感,体育增强体质。认知、意志、情感是人的三大心理活动、心理功能和心理要素。德智美体是人的四大素质,它们是人的本质要素的品质。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和现代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