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对女性生存困境的独到书写(共24页)_第1页
丁玲:对女性生存困境的独到书写(共24页)_第2页
丁玲:对女性生存困境的独到书写(共24页)_第3页
丁玲:对女性生存困境的独到书写(共24页)_第4页
丁玲:对女性生存困境的独到书写(共24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25第五章 丁玲:对女性生存(shngcn)困境的独到(ddo)书写丁玲(19041986年)是五四以后第二代善写女性(nxng)并始终持女性性别立场的作家。从五四落潮时创作的孟轲、莎菲女士的日记,到一九二零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具有转型意义的韦护,再到一九四零年代初在延安创作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在医院中及杂文“三八”节有感等,丁玲笔下始终或显或隐地贯穿着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表现出一个觉醒了的新女性强烈的自省、自觉意识和追求自我解放、人格独立的愿望。其间,即便是转向革命与解放区题材,也依然坚守着对女性性别身份的认同,以莎菲式的敏感、狷傲与执着,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思想穿透力,对

2、女性生存困境予以大胆的揭示,并“写出平常人所着眼不到处”。 第一节 对女性自我欲望的大胆逼视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篇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1927年,发表于1928年2月小说月报。小说内容为芳龄二十的女大学生莎菲三个月里的日记。故事从对老实的然而狭隘的苇弟的叙写开始,然后描述莎菲对有着高贵模型的美男子凌吉士的爱情,接下来是莎菲关于苇弟对凌吉士嫉妒的心理感触。小说的高潮是莎菲的内心斗争:她已经知道凌吉士灵魂的卑劣,却无法不受诱惑于他那美的外表。结局是莎菲长久以来渴望的吻得到了,她才知道自己的可笑,而且深感惭愧。小说的核心是莎菲内心深处灵与肉、理与欲的冲突及最后灵是怎样战胜欲的。这篇小说最为人称道

3、的是对莎菲在情欲面前所受的诱惑细致而深入地描写,它把女性的内心深处以及女性身上世代相传的文化积淀,挖掘得相当独特、新颖、透彻。莎菲是一位非常(fichng)矛盾和敏感的青年(qngnin)女性,她总是处在对于(duy)人间的种种不愿舍弃的热望以及每次追求得来的懊丧的矛盾之中。丁玲以越轨的笔致,真实地表现了莎菲身上意识与无意识、情感与欲望的冲突。一方面,莎菲为凌吉士那颀长的身躯,嫩玫瑰般的脸庞,柔软的眼波,惹人的嘴角所诱惑,为他那高贵的气质所倾倒;另一方面,当她了解凌吉士所追求的是金钱和肉体、志趣在于留学哈佛和成为资本家,明白那使她爱慕的高贵模型里,安置着一个卑劣的灵魂,她又悔恨未能拒绝他落在发

4、际的热吻,并转而诅咒自己。然而莎菲最重要的内心冲突模式是:“当我睡去的时候,我看不起美人,但刚从梦里醒来,一揉开睡眼,便又思念那市侩了”。作家把一九四零年代苏青女士巧妙的断句“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表现得相当坦率而大胆。在理性、意识、情感这些层面上,莎菲鄙夷凌吉士,然而在非理性、无意识、欲望这些层面上,她左右不了自己,抗拒不了诱惑。“谁说他不是一个坏蛋呢,他懂得了。他敢于把我的双手握得紧紧的。”在这里,“坏蛋”这个词已不是平时的意思,显然莎菲喜欢这个坏蛋。“假使他这时敢于拥抱我,狂乱的吻我,我一定会倒在他手腕上哭出来:我爱你啊,我爱你啊!”“于是我又很柔顺地接受了他许多浅薄的情意,听他说着

5、那些使他津津回味的卑劣享乐,以及赚钱和花钱的人生意义,并承他暗示我许多做女人的本分。”在莎菲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冲突中,往往是肉、情欲、本能占上风。五四以来(yli)女作家笔下的爱,冰心(bn xn)往往表现为母爱;冯沅君表现(bioxin)的是母亲的爱与情人的爱互相冲突;而到了丁玲这里,则纯粹是男女之 爱,是较为深刻的纯粹的爱情。评论家毅真在1930年称丁玲的“爱的见解,是异常的深刻而为此刻以前的作家们所体会不到的”。请看丁玲是如此展示莎菲对自己单恋的凌吉士既得意又惭愧的丰富心理的:“我真不知怎样才能分析出我自己来。有时为了被风吹散了的一朵白云,会感到一种渺茫的不可捉摸的难过,但看到一个二十

6、多岁的男子,(苇弟其实还大我四岁)把眼泪一颗一颗滴掉到我手背上时,却像野人一样的在得意的笑了。苇弟从东城买许多信纸信封来我这里玩,为了他的快乐和笑,我便故意去捉弄;看到他哭了,我却快意起来,并且说:请你珍重你的眼泪吧,不要以为姊姊是像别人一样脆弱的受不起一颗眼泪。要哭,请你转家去哭,我看见眼泪就讨厌!”“自然他不走,不分辨,不负气,只蜷在椅角边老老实实无声的去流那不知从哪里来得那么多的眼泪,我自然得意够了,又会惭愧起来,于是用着姊姊的态度喊他洗脸,抚摩他的头发。他镶着泪珠又笑了。”作家是这样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下恋爱中女性的微妙内心世界的:“我要着那样东西,我还不愿去取得,我务必想方设计的让他自己

7、送来。是的,我了解我自己,不过是一个女性十足的女人。女人是只把心思放在她要征服的男人身上,我要占有他,我要他无条件的献上他的心,跪着求我赐给他的吻呢。”而且作家还对莎菲恋爱中欲望与理性的斗争及难以压抑的欲望进行大胆而细致地描述:“我应该怎样来解释呢。一个完全癫狂于男人仪表上的女人的心理!自然我不会爱他,这不会,很容易说明,就是在他丰仪的里面,是躲着一个何等卑劣的灵魂!可是我又倾慕他,思念他,甚至于没有他,我就失掉一切生活意义的保障了;并且我常常想,假使我有那么一日,我和他的嘴唇合拢来,密密的,那我的身体就从这心的狂笑中瓦解去,也愿意。其实,单单能获得骑士一般的人儿的温柔的抚摩,随便他的指尖触到

8、我身上的任何部分,因此就牺牲一切,我也肯。”作家就是这样把女性在爱情中的复杂体验表现得相当具有主体性,而且深刻真实。小说同样展示了莎菲对于苇弟的丰富体验与想法,面对苇弟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莎菲与凌吉士关系的不快、伤感和怒气,莎菲表现得相当老练而成熟:“这种无味的嫉妒,这种自私的占有,便是所谓的爱吗?”莎菲为此认为苇弟是“有野心的男人”,并报以不屑的态度。苇弟对此是愤怒的,然而最终又用眼泪抑制住了。对于苇弟这个“老实人”的爱,莎菲的体验是:他“说他爱我,为什么他只常常给我一些难过呢”?不仅如此,莎菲还连类而及:“在我稍微有点懂事的时候,便给爱我的人把我苦够了,给许多无事的人以污蔑我,凌辱我的机会,以

9、致我顶亲密的小伴侣们也疏远了。后来又为爱的胁迫,使我害怕得离开了我的学校。以后,人虽说一天天大了,但总常常感到那些无味的纠缠,因此有时不特怀疑到所谓爱,竟会不屑于这种亲密。”莎菲不只从爱的后果,而且还对爱的动机加以思考:“这种表示,也许是称为狂热的,真率的爱的表现吧”,但是“我只觉得想靠这种小孩般举动来打动我的心,全是无用”。在对爱情的描写中,莎菲这位新女性不是被动地接受爱,而是主动地正视自己的体验,倾听自己的心声,感受并尊重自己的主体意识。我们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已经非常习惯地看到对男性恋爱心理及性心理的细腻描写,而丁玲的女性心理描写竟是如此率真而深刻,难怪毅真称赞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中国新文坛上

10、极可骄人的成绩。”更为(n wi)深刻的是,莎菲虽然(surn)完全(wnqun)摆脱了旧礼教、旧道德的束缚,但并未获得她所向往的爱情,拥有了爱的主动权反而使她感到更加苦恼、迷茫,小说还流露出了对男人失望、对爱本身怀疑的情绪。莎菲有着比较清醒的自我认识:“是的,我了解我自己,不过是一个女性十足的女人,女人是只要把心思放到她要征服的男人们身上”。而她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男人呢?“我总愿意有那么一个人了解得我清清楚楚,如若不懂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一个“懂”字,透露出女性对真正爱情的那种人格平等、心心相印境界的无比渴望。但苇弟不懂得我,而凌吉士,却在“可贵的美型里”“安置着如此的一个卑劣的

11、灵魂”。对理想人生有着飞蛾扑火般执着追求的莎菲,表现出了对庸俗生活不妥协、不退却的勇气。于是她叹道:“莎菲生活在世上,所要人们了解她体会她的心太热烈太恳切了,所以长远的沉溺在失望的苦恼中,但除了自己,谁能够知道她所流出的眼泪的分量?”由失望而陷入孤寂、自怜之中:“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我可怜你,莎菲!”这是莎菲女士留给世人的凄凉的绝叫,也标志着丁玲对爱情问题的思考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陷入了新的困惑。在一九二零年代,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yngxing),从封建家庭冲出来知识青年,“把恋爱(lin i)自由、恋爱的热情,以至所谓恋爱至上主义,看作所谓人生(rnshng)追求的神圣的或唯一的目的

12、,”实质上我们也可以说莎菲是一位恋爱至上主义者。但这是“时代的一种特征,并且这还被看作他们的时代觉醒的一种主要的表现的。尤其在这一类的青年女子,往往要通过女性之觉醒,去体验着她们之人的社会的觉醒。”莎菲作为被五四精神所唤醒的、所解放的青年,她的恋爱热情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显然,作为一位恋爱至上主义者,善良单纯的莎菲不免会有颓废和空虚的一面,但是在她周围的人们,不是十分的平凡,就是污浊不堪。这样莎菲的苦闷、绝望,就是对平凡卑浊的周围的苦闷与绝望,同时还有对自己所抱的恋爱至上主义的彷徨与绝望。因此莎菲的苦闷绝望,恰好说明了她的恋爱理想固然是时代的产物,但她却要追求更加完美理想的生活。这部小说同时

13、也透露出年轻的丁玲对恋爱中青年女性处境的热切关注,对当时所谓都市文明的忧虑和失望。与五四女作家婚恋题材不同,它显然与伤逝的主旨更接近,冯雪峰指出,莎菲女士的日记“可以说是从一个恋爱追求者的少女所感到的恋爱本身的空虚,来说出五四后那种脱离现实的恋爱自由的空虚,而莎菲的绝望也简直是对这类恋爱追求者自己的一种讽刺。而伤逝则挖掘出很深很广的社会的根源,从依然存留着的封建势力与现实的经济压力来宣告了纯洁的理想的恋爱自由的死刑。”其实“丁玲与鲁迅在这两部小说中的相通之处,就是告诉读者纯粹的恋爱自由是不存在的。丁玲站在人性的丰富复杂的内在感觉这一视点上,鲁迅是从社会现实的外在环境的角度,指出这种恋爱是没有出

14、路的。”从这一角度解读这篇小说,我们就会看到,丁玲把莎菲这位知识女性的矛盾和伤感,不仅写得细致入微,直逼人性本质,而且还带有广阔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概而观之,莎菲女士(nsh)的日记对女性寻找爱情的种种困境深入(shnr)而独到的表现,对女性自我欲望的大胆逼视,对觉醒了青年女性时代苦闷的细致描述,不仅体现了丁玲不同凡响的敏锐而深刻的艺术才华(cihu),而且还显现了她大胆而独特的女性视点,同样也充分表现出了她狷傲而理想的个性特征。而小说中莎菲这个惊世骇俗的女性形象,这个“永恒的、永远令人心动的、不安的精灵”,则总是不断重复出现在丁玲后来的作品中,其间一以贯之的,是现代新女性努力把握自身命运、敢于

15、向传统势力发起挑战的全新的精神诉求。可以说,自五四以来的女性创作中,尽管丁玲踏上文坛是在一九二零年代后期,但莎菲女士的日记无疑为五四女性文学的压轴之作。第二节 革命(gmng)叙事中的女性(nxng)言说韦护一九二零年代(nindi)末三十年代初,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发生转型的重要几年。第一个十年的女性写作始终在个性张扬与社会制约、女性愿望与男权传统、爱情理想与无情现实之间痛苦挣扎着、茫然彷徨着,同时也在执着追寻着,而莎菲女士的日记与伤逝分别从人性与现实环境两个方面显示出:个性解放、理想爱情和婚姻必须有赖于社会的文明进步,有赖于一定的现实基础和社会保障,这种普遍的创作心态为这一时期的文学转型提供

16、了内在的可能性。在一九三零年前后,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很大一部分的创作意识由五四时期的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婚恋自由的独立意识,转向了追求社会理想、投身革命实践的参与意识;在创作方法上,则由个人自传式写作转向了社会描绘式写作,丁玲可以说是这类作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一九三零年创作的韦护,是丁玲文学生涯中一部有着特殊意义的作品,以这篇小说为标志,作家的创作开始了第一次重要转型,即由以往莎菲时代的个人自传式写作向丽嘉时代的社会描绘式写作转变。若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将一种对爱情、对社会、对整个人生的失望情绪渲染到了极致,“莎菲”也作为“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绝叫着”而成为五四运动最后落幕的一个象征

17、符号,那么,从韦护开始,丁玲的创作思想与女性主体意识则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韦护中,作者不再倾心于表现莎菲式的孤独、苦闷、哀叹、自怜,而是表现丽嘉这位知识女性在新的境遇中的困惑、彷徨、思索与积极的追寻过程。丽嘉对韦护的爱情,主要是基于对革命者的倾慕以及对投身社会实践的向往这样的前提发生的,这里传统的“郎才女貌”的爱情模式,已融入了“志同道合”这样一个重要的时代标尺。这一时代性情节的设置充分显示了丁玲对革命理想的纯真向往,追求爱情与革命,就在这种时代语境中遇合并趋于统一。但值得注意的是,作家在展示革命工作和信仰对革命者韦护生命主宰的同时,对他放弃和压抑个人幸福仍表达了深深的遗憾,在贴近革命文学叙事

18、要求的同时,小说显示了丁玲难以湮没的女性言说,流露了她不自觉的对个人主体价值尊崇的思想意识。细读(x d)作品(zupn),我们(w men)会发现这是一个矛盾的文本,作家的创作思想与生命体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错位,这是丁玲理性层面无法预测、无法控制的艺术现象,意大利批评家桑克蒂斯认为,“作为意图中的世界和作品实现出来的世界,或者说作者的愿望和作者的实践,是有区分的。”小说一方面描述热恋中的丽嘉理智地鼓励韦护出去工作,“我不希望你为了我而弃置你的事业”;另一方面,被爱情抛弃了的丽嘉还表示“自己要好好做点事业出来”,因此韦护最后所谓的“不得已”的爱情抛弃,并没有合理的情感变化线索。在韦护这个“作为

19、自足的存在”的丰富文本中,女主人公丽嘉有一双“妩媚、又微微逼人的眼睛”,崇尚自由,因“厌恶男性的自私和浅薄,所以处处就带了轻视”的心理,戏谑拜倒在她石榴裙下的平庸、萎缩的男人。而既懂艺术又懂人生、不卑不亢的革命者韦护,在丽嘉眼中则卓尔不群,二人互为对方吸引,堕入甜美绚丽的爱情中。可是,陶醉在二人世界里的韦护引起了同志们的不满和领导的批评,他自己也因懈怠了工作而惭愧,最终以“铁的意志”“选择了革命”,奔向广东。这里的以“铁的意志”抛弃丽嘉而“选择革命”,于理于情都解释不通。显然,小说对韦护与丽嘉的爱情描写及心理刻画生动感人,精细透彻,而对韦护以革命工作为重为由决然离开丽嘉的描述,则生硬牵强。不仅

20、如此,小说还流露出了在强调应当信仰大众革命的同时,又对大众革命者有所不满的情绪。韦护与丽嘉甜美爱情中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同志们的批评而显示的,韦护因领导人“警告的暗示”决定离开丽嘉,尤其彰明了这一点;可是,同志们的批评本身是存在着问题的:“原来就有一部分人不满意他的有礼貌的风度,说那是上层社会的绅士气派;有的人苛责他过去的历史;然而都不外乎嫉妒。现在呢,都找到了攻击的罅隙,说他的生活,他的行为,都足以代表他的人生观。说他是一个伪善者、投机者。”韦护的确与同志们有所不同,他维持着上层社会的生活水准与某些习惯,曾因沉溺于爱情影响了工作,应当受到批评。但作家在这里又指明,同志们也显示出了某些偏

21、见、狭隘、嫉妒等“国民劣根性”的问题,而且个别同志们更有不文明的举动:“竟到学生前说起他(韦护)的坏话,公开他的住址,示意人们去参观。”因此小说里不仅展示了革命与爱情的冲突,也有个人幸福、文明自由与革命大众身上的封建观念、狭隘阴暗心理的冲突,而且在“表层的爱情与革命冲突之下,还潜藏有可能是深层的五四叛逆精神与社会保守成见的冲突。”这篇小说显示了已转向革命大众意识形态书写的丁玲,仍然保留着对压抑自由、压抑个人幸福勇敢批评的艺术个性,保留着那可贵的潜意识中的女性性别思考,保留着敏感的、狷傲的“莎菲”性格。经过以上(yshng)分析,我们看到:韦护中描绘的女性(nxng)对男性的爱情(iqng),是

22、基于对革命者的倾慕及对投身社会实践的向往的前提发生的,它体现了丁玲爱情观的变化,也意味着丁玲女性主体意识、女性心态乃至女性立场的变化。从莎菲到韦护,我们能够感觉到,五四时期女性作家的张扬自我个性、渴望女性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的激情已经下降,而对参加革命工作的向往,对投身现实斗争、充分展现自我的社会价值的渴望,已上升为新一代知识女性的人生目标。在这样的目标体系中,爱情不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具有了社会性与阶级性,于是,追求爱情追随革命者追随男性失落女性独立意识,就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一转型时期女性意识演绎的潜在逻辑。这是一条别无选择的女性道路。随着革命斗争、民族救亡的宏大时代主题的日益突出,一九三零年代

23、的女性写作不可避免地彻底告别了追求个性解放、女性独立的“莎菲时代”,而追随着代表了中国未来希望的新的男权力量,走向了一个女性意识再度隐失的时代。从五四运动早期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到五四落潮时的彷徨无助,再到追随一些先觉男儿走上革命道路,淡化女性独立意识,这是一条曲折而又充满必然性的道路。正如女性问题研究专家李小江所指出的:“中国知识妇女的觉醒多半起于民族革命而不是妇女解放,其民族意识先于并远远高于女性意识和个人意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丁玲在韦护以及这一时期的小说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一,之二)中,关于革命和爱情难以两全的书写并未像当时的许多左翼作家那样作简单的判断和取舍,而是在展示革命信仰和

24、工作对韦护们生命的主宰的同时,对他们放弃个人幸福仍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惋惜之情。这反映了丁玲对追寻个人幸福和为更多人的幸福而牺牲自我这两者相矛盾的困惑,暴露出了那个塑造狷傲莎菲个性的独立女性的思考依然存在。虽然一九三六年以后的生活使丁玲再也无暇顾及这种空泛的自我追寻了,但是丁玲也并未像一般作家那样随波逐流或人云亦云,在到达延安最初的五六年间,她依然保持着往日鲜明的个性,立足于自身或女性本位,勇敢地面对和开掘新的生活,直到一九四零年代末期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时,丁玲才基本放弃这种立足点,虽然我们在她对黑妮等的同情中依然可以辨认出丁玲式的女权观念和价值取向,然而,丁玲对于这种由来已久的立足点已失却了往

25、日的炽热和执着。第三节 对延安妇女(fn)问题的勇敢(ynggn)书写我在霞村的时候(sh hou)等小说自一九三零年丁玲推出带有“革命加恋爱”性质的小说韦护始,她的创作转向革命就已显露端倪,由写革命知识分子又一度转到着眼于揭示大众的力量水,这表现了她对革命的美好想象和理解。然而实际的革命生活,特别是三年的囚禁生活及延安的革命与战争生涯,不但磨砺了丁玲的生存意志,也使深谙传统文化的她获得了对社会现实予以全面观察和深度体认的机会。因而于主流意识形态内部及革命话语背后隐藏着的某些男权本质,就日益清晰地暴露在丁玲眼前。在骨子里含有“莎菲”的敏感、狷傲与倔强的丁玲,对女性性别身份认同与坚守的品质,促使

26、她对 “解放区的天,明朗的天” 这一女性生存环境产生了深刻怀疑,促使她对女性独立意志与自主人格的重新审视,也促使她对掩藏在革命话语下的男权传统意识毫不留情的批判。在一九四零年代初期,生活在延安的她除去了上海租界上的狭小或窒闷的女性忧郁,也扫尽了莎菲时代那种莫名的哀伤和颓废,更超越了她对革命、对战争所能够给人们带来的“光明前途”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推出了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夜、新的信念及杂文三八节有感等作品。王德威教授认为,我在霞村的时候“很意外地透露了丁玲对妇女问题的深切体验”,其实“对妇女问题的深切体验”正是丁玲在延安时期这一系列作品中叙事的焦点所在,她再次将女性的

27、独立与尊严问题提到了写作的重要地位,王德威教授对丁玲这一时期的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些作品不仅是当时女性文学的力作,并且当之无愧地跨越了历史、时代和地域的界限,受到后人的赞誉和肯定。”。因而,如今看来,这时期的丁玲依然堪称是一面旗帜。女性(nxng)贞节问题一直是关涉男权传统的真实内幕,是男性对女性进行道德压抑(yy)的核心所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中国男权文化对女性贞节问题(wnt)最为露骨的表述,在这里女性的生命价值不如男性中心视阈下的“守贞”、“洁身”更为重要。在这样的传统道德包围下,中国女性无论尊卑、贵贱,都一律信守这条铁律,如有逾越必遭灭顶之灾。我在霞村的时候通过贞贞的命运,

28、提出了这一长期压抑妇女的最为敏感的问题女性的贞节。细读文本我们发现,贞贞罹患的何止只是“性病”?因“性”而“病”的恐怕是自命贞节的村人所想当然的结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感觉甚好的那些指手画脚的道学先生!不仅如此,这篇小说对女性身体在男性社会中所代表的神话意义,也有细腻的发挥。在强调男女防线的社会里,女性的身体一方面被视为孕育生命的神圣场所,一方面却被视为藏污纳垢的不洁表征;一方面被默认为娱乐享受的源头,一方面公推为伦常礼数的劲敌。处于这矛盾的交汇点处,贞贞的所作所为自然备受村人的议论。但是,蹂躏、利用贞贞身体的,何止日军?“我方”何尝不藉此获取情报?有论者指出:正因为敌我双方都赋予女性身体同

29、等的价值观,贞贞才得以往来两者之间,操作其任务;也正因为女性身体是如此的美好而又危险,男性社会才善加利用之余又对其严加防范。我们看到,贞贞的噩运始于被攻进霞村的日兵所凌辱,在此之前,她已因争取爱情婚姻的自主而闹得满村闲话,她甘愿献身日军的行为,为村人不齿并且不容。但极具反讽的是,她却因此对村人所力持的贞操道统,做了最彻底的回击。小说的叙事在追问:同村的男男女女们,也是贞贞的父老乡亲们,在日本人侵占家乡之时,你们都做了什么?而此时,你们每个人,仿佛都有“资格”对贞贞指手画脚似的,尤其是那些让贞贞最难堪的妇女们,叙述者激愤地用反语描述道:“尤其那一些妇女们,因为有了她(贞贞)才发生对自己的崇敬,才

30、看出自己的圣洁来,因为自己没有被人强奸而骄傲了。”这里我们看到,小说对贞贞性格的塑造,与其说是充满同情的,毋宁说是饱含赞赏的,这个开朗、大方的女孩注定要跳入火坑,成就一番曲折传奇的命运。剥除了贞贞“舍生取义”的外衣,我们会发现丁玲是在探触“性解放”的禁忌。比照“莎菲”时期的浪漫颓废,这篇小说的主题当然别有怀抱,显示了丁玲骨子里那点甘为异端的不羁之情仍然回荡不去。因而作品在赞扬贞贞杰出表现的同时,更夹带了不少弦外之音:女性身体除了在礼教上显现模棱意义,在政治上还兼具正邪两极的潜能。别具慧眼的学者王德威教授指出,丁玲在这篇小说中的问题还包括了“在以解放为号召的政权下,妇女的地位如何才算是解放?两性

31、间不平等的关系,可以用民族意识(中对日)或阶级斗争论来轻易化解吗?女性身体如何成为男性权力放纵或禁抑的对象?还有女作家在男性中心叙述传统下,如何突破障碍,发出独特的声音?对于左派乌托邦主义者而言,这些问题只要随着革命的成功,自可迎刃而解。但是丁玲似乎不作如是观。”显然,丁玲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质疑,在当时的延安,无疑是很现实的,也很尖锐的。小说对此没有明确的答案,我们所见的,是叙述者游移于各类角色所代表的立场间,企图包容彼此的矛盾,却始终更无奈地泄露其破绽间隙。曾有评者甚至注意到,一反当时教条小说单一叙述声音或姿态,我在霞村的时候至少含有贞贞、叙述者及多数村人的三种声音,相互冲击,随着故事进行,这

32、三种声音并未如期般的合而为“一”,以预示乌托邦叙事及意识形态论的完成,而是贞贞始终与“广大的人民”站在对立的位置上,而所谓认同她、拥护她的年轻人,除了痴心的夏大宝和外来的“我”之外,并无他人。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sh hou),因此不只是一个赞扬英雄的故事,它同时代表(dibio)了丁玲对女性现实(xinsh)问题的深沉思索,透露了她对延安妇女问题的深切体验:女性革命者的道路走得要比男性更为艰苦。尤其在政治、道德与性别的畛域时,丁玲揭发了“革命的阶级斗争或前进的意识形态中依然有男女之别,而女性的遭遇亦无法简化为人民或国家的境况。霞村在丁玲的笔下,很可以看作是各种左右女性前进的权力交锋场所。”

33、尽管故事并未提出什么惊人的见解,但很显然有着丁玲深沉的现实感触。当然细心者会发现,特别是对于压迫女性的传统势力,作家表现出了果决而强烈的反抗精神。在作品中,丁玲借贞贞这个女性形象提出一个疑问:“她憎恨着谁呢?”是憎恨父亲当初逼她接受那门不情愿的婚事,还是怨恨夏大宝不愿意带她逃走?还是痛恨那些摧残她的日本侵略者?当然,这些都是她所憎恨的,但是更令贞贞憎恨而又痛心的,是更深层、更内在的东西。当她的家人再次向她提出婚姻问题时,“她像一个被困的野兽,像一个复仇的女神”。为什么一提到婚姻问题“她的样子完全变了”呢?也许这里正隐藏着问题的答案:贞贞所恨的是现实中女性的不幸命运,这种不幸是女性不幸命运的集结

34、地:“恨命”!恨“身为女性”!当然贞贞的表现不止于此,她还表现出了对不平命运的强烈反抗,正是这种面对强大传统道德力量而显示出的“抗命”精神,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莎菲的倔强和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贞贞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到一个新的地方去开辟新的生活。但是,走了的贞贞,是否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是否就能走上一条女性自我解放之路呢?在新的环境下,是否仍存在新的男权模式,女性依然要承受被歧视、被压抑(yy)的命运呢?对这一问题,丁玲在夜、在医院中、“三八(sn b)”节有感(yu n)等作品中进行了其一贯的关注、独立的思考与勇敢的表达,从而使自己成为在解放区这样特定的语境中当时女权意识最前沿的发言人,也使其

35、文学思想的现实性与尖锐性达到了一个顶峰状态。丁玲的短篇小说夜发表于1941年。它更明显地体现了作者女作家身份与革命叙事的功利要求之间的冲突,在丁玲作为一位革命者进行革命叙事的过程中,其潜在的女性意识与体验始终影响着作家的创作过程。夜讲述了一位虽有动摇但最终坚定了革命立场的农民革命者的思想过程。主人公何华明是一个农民出身的革命者,作家设置了生活在他身边的三位女性。第一位女性是何华明的老婆,这个“即使现在他也不能在回忆中搜出一个难看印象的”女子,如今被丈夫骂为“老怪物”、“不会下蛋的母鸡”、“落后,拖尾巴”,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究竟为何?小说中的一句话也许是对这个问题的注释:“他嫌恶地看着她已开

36、始露顶的前脑”显然何华明有离婚的想法主要不是这个女人所谓的“落后”,而是年老色衰,不能生育。第二位是赵家大姑娘。作家一出笔就深入到何华明这位男性的内心世界中,以他的眼光描摹了一幅乡村美女图:夕阳西下、羊群归圈的背景下,赵家大姑娘“还”坐在她自家的窑门口,“不时”地扭转着她的头。“还”与“不时”这两个副词,含蓄地暗示读者有一双男性的眼光在密切地注视着这位年轻的大姑娘。若说这里男性欲望还比较模糊的话,在接下来的心理刻画中,则被突出到非常明显的位置:“站在大门口看对山盛开的桃花的又是那发育得很好的清子十六岁的姑娘,长得这样高大,什么不够法定的年龄,是应该嫁人了的啊!”作品中的“又是那”透露出何华明一

37、直在观察着清子的细节,而且在提到何华明对清子特别关注时,还安排了乡长刚娶了一个才十六岁、长得漂亮的妻子的插曲,对于一位富有经验的成熟作家来说,这应该不是随意为之。清子恰好十六岁,这个男性两次想到她应该嫁人,我们若再结合何华明回家后离婚的念头,其流动的潜意识心理便昭然若揭了。第三个女性是身为革命干部的邻居侯桂英,她年轻妩媚,一直喜欢何华明,并暗送秋波,在夜深人静时主动投怀送抱,而何华明呢?恨不得“抓过来把她撕开,把她压碎”。但革命理性战胜了情欲,“咱们都是干部,要受批评的”,于是“推开了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己的窑洞里去”。在这一革命叙事的文本里,显然体现了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何华明对其老婆

38、的嫌恶与评判,对另外两位女性的关注与审视,这绝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它折射出革命群体对女性问题上的态度与行为。这里作家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革命解放了人民,是否也解放了女性?夜通过女性遭际对革命的目的与结果提出了质疑。男性何华明视野中的女性,实际上是丁玲心目中男性对女性的观察,从女性个体的立场打量男性的行为和举止会发现,在革命的主体男性心目中,女性与男性的关系、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并没有因社会革命的发生而有所改变。在同一时期的杂文“三八”节有感里,她以反语写到:“即使在今天以我一个女人去看,这些落后分子,也实在不是一个可爱的女人。她们的皮肤在开始有褶皱,头发在稀少,生活的疲惫夺取她们最后的一点

39、爱娇。她们处于这样的悲运,似乎是很自然的。但在旧的社会里,她们或许被称为可怜,薄命。然而在今天,却是自作孽、活该。离婚大约多半都是男子提出的,假如是女人,那一定有更不道德的事,那完全该女人受诅咒。”若再联系到我在霞村的时候中贞贞的命运,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丁玲心目中,生活在解放区女性的地位与状况仍然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为革命所边缘化的问题。在医院(yyun)中的陆萍是作为我党培养起来的一个革命(gmng)女同志而出场的。为了“党的需要(xyo)”,她“打扫了自己的心情”去了她本不愿去的医院工作。但是在陆萍身上,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莎菲的永不妥协影子、贞贞的倔强,还有作者本人一贯具有的那种“足够的热情

40、和很少的世故”。尽管陆萍已经努力在适应着新环境,但她还是无法容忍身边的许多虚假、世故和不合理的事情,特别是新的环境中以强调群体利益为借口而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漠视,她直言不讳地“倾吐她成天所见到的不合理的事把很多人不敢讲的,不愿讲的都讲了出来”,却处处受到冷遇。在这里,陆萍所面对的,是群体价值对个体价值的贬抑,是新的男权体制对女性个体存在的漠视。最后与贞贞的结局一样,陆萍不得不离开,到一个所谓的新的环境下开始“新的生活”。生活在所谓都市文明中的知识女性莎菲要出走,革命环境下的革命者陆萍、贞贞也因属于“异质”、“他者”而出走,作家对女性主人公这样的不得不离去既充满期待,又心存疑虑,而且显然疑虑远远

41、大于期待:新的环境下真的就有“新的生活”吗?由此可见,丁玲在一九四零年代(nindi)初期的创作表明,她仍然(rngrn)执着(zhzhu)于自己的女性体验,并勇敢而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怀疑与惶惑在革命口号中被解放的“人”里面,包括女人吗?若说莎菲时代的女性追求是个性的、自我的、感性的,韦护时代的女性追求是社会的、追随革命的,而这一时期的创作,则具有较强的尖锐性与现实性,其贯穿性的思想,是对男权传统在新的政治体制下新的表现样式予以深入的揭示与尖锐的批判。它标志着丁玲的女性意识进入了一个日益成熟的时期,这也是丁玲文学创作的第二次重大转型:以往略带盲目的革命热情降温,社会理性更趋深入,怀疑意识上升,

42、对妇女解放的现状及未来产生了一定的疑虑,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抗拒心理。然而,这次转型是异常艰难的。它发生在丁玲逃离国统区,到达延安这片圣地、满腔热忱继续自己人生理想的追寻之际。很久以来,人们都认为抗战时期的延安是一个男女平等的地方,不会存在妇女受歧视的现象,但是,具有“莎菲”精神的丁玲,以其一贯的敏锐和大胆,率先于文学作品中深刻触及了延安的妇女问题。正如女性研究专家刘慧英所指出的:“如果说政治制度保障了妇女的解放,那也只是一部分,它远非可能在根本上解决妇女的问题”,“妇女真正的解放有待于整个人类思想意识的进步,尤其是妇女自身的自立和自强意识的壮大和发展。”丁玲正是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切,才对解放区

43、的那些“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的新生活、新命运产生了深深地疑虑和追问,并在一系列作品中勇敢地表达了这种疑虑和追问。她将笔触进一步探入到了普通女性的心灵深处,揭示她们被凌辱被压抑的更为隐蔽的不平等现实,塑造出了像贞贞、陆萍这样的具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女性形象。显然,这一时期的丁玲将日益成熟的男权批判意识和女性独立愿望直指延安及解放区的生活现实,从而使自己的创作具有了空前的尖锐性和冒险性,也真正达到了丁玲毕生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巅峰状态,这当然也是作家毕生关于妇女问题思考的制高点。此后不久,由于政治等多重压力,丁玲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很快由大声疾呼转向沉默,进而转向“与主流文化和主导意识形态相认同。”一位

44、对中国女性命运有着惊人的敏锐、过人的胆识和出色的表达能力的思想者,在与贞贞、陆萍们相同的男性中心意识的生存环境中,从此放弃了这种思想,以至于很快也就失去了支撑这种思想的可贵的女性独立精神。尾声(wishng)丁玲是中国(zhn u)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在“坚持(jinch)”与“探索”的矛盾对峙中不断前行的杰出的女性作家。坚持,在于她始终以女性问题为其文学关注的核心,始终以女性立场为其创作的基本立场,始终贯穿着叛逆、反抗、不妥协的个性主义精神及女性解放自身的独立意志与品格。从孟轲、莎菲到丽嘉、美琳,再到贞贞、陆萍这一系列的新女性身上,清晰而完整地显示出一位杰出女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不断为女性立传的轨迹,也意味着一位女性思想者、体验者复杂而又一贯的精神历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