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族品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_第1页
浅议民族品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_第2页
浅议民族品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_第3页
浅议民族品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湖北大学本科学年论文题 目 浅谈民族品牌的国际化进展策略 姓 名 张梦泽 学 号 2008221112240007 专业年级 08市场营销 指导教师 卢业学 职 称 讲师 2011年 05 月 25 浅谈民族品牌的国际化进展策略摘要:通过多年的进展,我国的经济差不多有了专门大的进展,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前列。然而我国却还不是经济强国,因为中国缺少真正走向国际化的品牌,因此建立和进展民族品牌国际化特不重要且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民族品牌进展的回忆和现状的分析,揭示了民族品牌在经济全球化情况下所遇到的危机,并提出了民族品牌国际化进展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相关的策略。关键词:民族品牌 国有品牌 品牌 进展策

2、略Abstract: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Chinas econom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gross national leapt world leader. But China has still not economic power, because Chinas lack of real, so the internationalized brand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br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very important

3、 and imperative.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brand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veals the national brand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ituation meets the crisis, and puts forward the national br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prob

4、lems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Key words:national brand ;state-owned brand ;brand ;development strategy一、引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市场营运的主体己经由传统“企业”让位于“品牌”,“品牌”不但已成为企业在市场上最稳定的营运要素和经营核心,而且已成为民族产业的核心财宝和构成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过去20多年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已把我国企业推入到一个品牌竞争的国际大浪潮中,我国也因此成长出如海尔、TCL、联想等一大批民

5、族优秀品牌,然而我国目前几乎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国际名牌。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进展,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政府必须促进我国民族优秀品牌国际化,努力培养出一批能够主导国际市场的国际化品牌。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二、民族品牌的进展时期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迅速进展,而这也是民族品牌事业迅猛进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品牌进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1978年至1985年,民族品牌启蒙时期。在打算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政府的附属品,有没有独立身份都没有关系,因而商标商号关于企业来讲没有多大意义。不仅企业缺乏品牌意识,连政府也没有意识到品牌的重要

6、性。但随着政府逐步放松对企业的操纵,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大伙儿慢慢认识品牌的重要性,人们的品牌意识也开始萌发。 第二,1986年至1990年,品牌涌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市场出现了第一次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越来越感受到品牌对它们的意义。在竞争中有些企业就垮了下去,而一些企业也脱颖而出,有了自己的品牌,尽管这些企业还不成熟,然而这为它们今后的进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1991年到1995年。国内品牌调整时期。 众多品牌的出现使得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意识到,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调整自己的策略。有的找准商机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进展;有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打出自己的品牌;而有的则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被最

7、终淘汰。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并开始了占有中国市场的步伐。外国品牌和民族品牌的斗争也愈演愈烈,许多企业出现生存危机,民族企业前景一片暗淡。 第四,1996年至2004年。品牌规模扩张的时期。那个时期形式大概有了转变。就如1996年,长虹领先在全行业开始了降价大战,并得到了熊猫、TCL、康佳的响应。这使得国内彩电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从50%升到了80%。 2001年中国加入WTO,民族企业借势走出国门。 第五,2005年至今。这是国内外品牌激烈竞争时期。那个时期,中国企业顶着一些欧美国家的“低价倾销”的“恶名”,推进民族品牌国际化进程,并经历了“单打独斗”到抱成一团到联盟

8、作战,共同应对部分国家的敌对行为。部分企业甚至开始国外市场拓展的步伐:先有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后又传出中海石油收购美国尤尼克的消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展露身手。而在中国国内,从2004年11月中国开放零售业,外资商业企业的独资进程加快,中国企业深深感受到压力的存在。20世纪90年代初,外资并购中国企业,首选的是有传统技术优势、国内市场比较宽敞同时运行良好的传统产业。但随后就把目光投向外中国因治理水平低、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缘故而难以进展的知名品牌。三、国内民族品牌的特点(一) 民族品牌格局差不多初步形成。中国的品牌格局已初具雏形,但尚未形成最终局面。这一讲法的要紧依据是:从行业贡献

9、角度看,中国的品牌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品牌日益集中,并形成了一批比较有价值的品牌。品牌是产品的根基,任何产品都离不开品牌。在这段时期,各个企业的每种产品几乎都差不多形成了自己的要紧品牌,而且要紧名牌占据的市场份额一般都比较大。“龙头企业”的形成更是民族品牌事业现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龙头企业的某些重大举措往往可能阻碍到该种产品的市场状况、供求关系,甚至阻碍到整个行业的现状和进展。从对国家的贡献角度看,中国国内差不多出现了一些大的知名企业,比如海尔、长虹、格力等。它们差不多成为中国综合实力的象征,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要紧力量。而且,目前国家提倡并鼓舞这些名牌企业努力挤入“世界500强”。 (二)

10、 大市场潜力与小品牌阵容的矛盾。我国具有其它国家望尘莫及的市场潜力,但我们也是全球驰名品牌的小国。世界上某些国家如瑞典,人口只有900万,相当于中国的天津1998年末人口数,却拥有爱立信电讯公司、沃尔沃汽车公司、伊莱克斯家电公司等众多的跨国公司品牌。美国商业周刊和纽约国际名牌公司(INTERBRANO)联合推出了2005年全球100大品牌排行榜,但近年来吸引了几乎所有人目光的中国企业,在这张榜单上却踪迹皆无。拥有庞大的市场,却无知名的品牌,这不仅仅是中国企业家们的尴尬。 (三) 品牌进展地区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表现在下面这几个方面:首先,地区进展不平衡。一方面,知名品牌省级分布不均,目前中国名

11、牌最多的五个省市为:广东、浙江、山东、江苏、福建和上海,分不为108、82、61、34和34个,而青海和西藏(不包含港澳特区和台湾省)还没有名牌。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个专门惊奇的现象:在原来经济比较发达的大都市,民族品牌并没有象人们预先可能的那样迅猛进展;然而,在那些原来经济不发达、原先设想不可能出现大名牌的一些中小都市却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品牌。据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公布的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位于中国名牌市级分布图(总共21个)的前三位分不是:青岛(31个),深圳(30个),佛山(23个),宁波(23个),而省会都市只有广州、杭州、郑州、哈尔滨四个,除了广州排名略微靠前(第4名

12、)外,其他三个名次都相对靠后。其次,行业进展不平衡。这要紧是指经营生产资料的企业创名牌的少于经营生活消费品的企业。 这是世界普遍的现象,但在我国就尤为突出。折合中国名牌评选活动评出的2002年的123个名牌、2003年的147个和2004年的271个,共541个,涉及95个产品门类的120种产品品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比例为88:32。 即使在消费品行业内,品牌进展也是不平衡的。就目前来看,我国知名品牌要紧集中在家电行业,其次是烟酒行业。假如要探究其中的缘故,可能有这两个:一是烟酒和家电都要紧靠国内市场起家,相对成熟的国内市场条件使得这两个行业能以更快的速度进展起来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二是

13、烟酒和家电大都靠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就能够大量生产,因而它们更容易在较短的时刻内崛起,当初海尔和长虹确实是凭借引进的国外先进生产线从同行业中异军突起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实践经验的积存,中国本土企业对品牌有了新的认识,并开始了打造民族品牌的历程,“娃哈哈”确实是突出的代表。最后,企业进展不平衡。中国不乏重视品牌而获得了成功的企业,比如蒙牛、华为等闻名企业;但也有许多不重视自己品牌的企业,汽车制造企业确实是一个专门好的例子。在中国,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汽车企业,或许也就只有“红旗”这一家。 (四) 规模扩张暂告一段落,规模与效益的协调成为新的侧重点。90年代初,国内涌现了一大批大同小异的企业,

14、重复建设现象相当严峻。各个企业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将大量的投入用于企业的形象塑造和广告宣传上。部分企业通过成功运用自己的品牌进行资产重组,并推行低成本扩张的策略,扩大了市场占有率,达到了规模扩张的目的。在规模扩张时期,企业除了品牌扩张手段之外,更多的是运用价格手段降价。然而,这种竞争方式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有了新的变化。人们发觉:以价格竞争为手段的规模扩张式的品牌差不多成为过去。在现时期,在市场规模成型之后,企业的品牌打造需要的是品牌建设和品牌治理。下一轮竞争中,规模与效益的协调与结合将是大势所趋。企业需要在协调平衡基础之上努力查找市场的最佳位置,将今后的进展建立在效益提高的基础之上。四、

15、我国民族品牌正在一步步消逝美国一家民调公司的调查表明,在全球各大国的国家形象中,品牌所占比重在不断加重,其中以日本、德国和美国领先,分不为38.5%、36%和34.3%,而中国的品牌对国家形象的阻碍仍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展,一些中国的“老字号”民族品牌消逝了,一些新品牌脱颖而出。中国民族品牌的消亡与新生在经历着一个困难的演变过程,它也在重新构筑着中国的国家形象。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专门多国内名牌的生产企业突然面对无比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手又差不多上国际巨头,巨大的压力下,有些企业消亡了,有些同意了跨国公司的合资或兼并。有一组数据极为触目惊心:在饮料市场上,国内八大饮料公司已有七家

16、被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收编;在碳酸型饮料市场上,外国品牌的占有率更达90%以上,国内仅存的品牌只剩下健力宝。在自行车行业,像“永久”、“飞鸽”、“凤凰”等9个知名品牌就有5个差不多被吞并;在洗涤用品市场上,全国4大年产超8万吨的洗衣粉厂已被外企吃掉了3个。在外企并购的大潮中,当年人们耳熟能详的许多品牌如熊猫洗衣粉、扬子冰箱、香雪海冰箱、天府可乐、北冰洋碳酸型饮料等都被外企打入了“冷宫”并淡出了消费市场。因此,爱护我国民族品牌的问题迫在眉睫。五、民族品牌国际化进展中面临的挑战(一) 在全球市场上,进展中国家的品牌处于明显的声誉劣势地位。近年来,在WTO 等国际多边机构和发达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商品国

17、际化和贸易自由化已成为普遍趋势。与以往相比,各国商品能够更为便利地进入国际市场。由于发达国家的产品平均质量高、技术含量高、知名品牌多,特不是具有近似垄断性的知名跨国公司的数量及创新能力,因而在国际市场上早已形成了普遍性的强势品牌声誉优势。比如在国际市场上,人们一般会认为来自发达国家的品牌产品品质优良,较进展中国家的产品要好。美国盖洛普公司在上世纪90 年代曾经组织过一次世界产品民意测验,结果显示,制造业产品质量排前八位的均是日、德、美、英等发达国家。关于中国品牌而言,要突破这种“品牌声誉壁垒”是十分不易的。(二) 中国正在失去对本土产业的爱护一般而言,健全而又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是一个国家品牌兴

18、起的基础。中国加入WTO 后,中国承诺的要紧是关税减让和非关税措施取消。在关税减让方面,2005 年往常关税降低的幅度较大,截至2004 年底,中国关税总水平差不多由1992 年的42. 7 %降到10. 4 %。关税的降低和各种引资优惠政策都导致外资数额的迅速放大,当GDP 不断增长时,在部分产业领域中,民族品牌差不多不复存在,这不能不讲是一个尴尬的现象。(三) 中国民族企业面临着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全球竞争的非对称性,同样反映在企业微观层面上。作为进展本国民族品牌的主体,中国的民族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水平低等问题,在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19、在开放的全球化环境中,他们或者是同意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分工安排,放弃自主品牌专为跨国公司从事OEM 生产,或者是长期作为地域小品牌存在,查找和填补市场空缺。具备成长潜力或可能对跨国公司构成竞争威胁的企业或品牌,则往往又可能成为跨国公司兼并或收购的目标。在成为本国市场主导品牌后,中国品牌在向国际品牌方向进展过程中,由于在资本、技术和营销手段等方面的差距,难以从全然上挑战跨国公司业已构成的全球市场品牌格局,专门容易受到跨国公司品牌的打压。(四) 国内消费者更加青睐国外品牌由于国外的某些产品不管从性能依旧质量上都明显好于国内产品,特不是一些要求科技含量大的产品,如手机、汽车、数码产品等。因此,看索尼电

20、视,喝可口可乐,穿耐克球鞋,开不克汽车这在中国大都市中差不多成为一般风景。但当大部分中国人已形成这种消费爱好时,这实际就意味着GDP 高速增长下的本国产业空心化,一种变相外资垄断差不多形成,中国成为另一个“拉美”经济体并非不可能。这种经济模式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也许能行得通,然而在中国大陆如此一个大的进展中国家,却是一种悲伤,更可能是一种灾难。六、实施品牌国际化进展策略应注意的问题于国际市场受不可抗拒因素专门大, 从而使营销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比较困难。因此在实施品牌国际化进展战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 以国内市场为依托, 拓展国际市场我国品牌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谋得生存空间, 必须先在国内市场上

21、站稳脚跟。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是相互联系的, 产品在国内市场都没有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也可不能受欢迎。国内市场相比国际市场更容易把握, 能够作为公司利润的要紧来源, 支持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展。国际市场瞬息万变、风云莫测, 有了国内这块依照地, 能够做到攻防自如, 进退有余。相反, 假如忽略国内市场的开发, 只注意国外市场建设,则可能会在国内市场上“ 马失前蹄”中国出口商品要想在世界市场上站稳脚跟, 必须首先在国内市场上创出名牌,占据国内市场。(二) 要树立强烈的品牌营销意识由于我国企业品牌营销起步晚, 在国际市场上, 大部分厂商还未能树立品牌营销观念, 营销手段单一。我国企业还未真正走出国门

22、通过国际媒体大张旗鼓的开展品牌营销。我国每年用于品牌国际营销的费用少得悲伤, 全部费用甚至比不上“可口可乐”。一家企业。许多企业仅仅通过国际博览会这单一途径推销自己的品牌, 综合运用广告、公共关系、营销推广和人员推销开展品牌营销的企业专门少。现在, 许多外国品牌, 如“可口可乐” 、“肯德基”等, 在我国已是妇孺皆知, 这要紧是他们在中国成功地开展了品牌营销的结果。他们不但利用广告对中国消费者狂轰乱炸, 而且开展各种攻关活动, 如“飞利浦”赞助足协杯, “希尔顿” 赞助篮球联赛, “可口可乐” 捐助希望工程 而中国的品牌在国外能被外国人明白的却专门少。(三) 注意产品的适应性改变尽管全球市场在

23、朝着一体化方向进展, 然而, 各国消费者的文化差异是毋庸置疑的。不管是全球统一的品牌, 依旧全球标准化司, 此话尽管夸张, 但却反映了宝洁公司重视市场的一面。(四) 营销人员当地化为了尽快适应当地营销环境, 熟悉当地国家政策、相关法律, 了解当地文化、风俗适应等, 国外公司设立的当地机构都倾向于雇佣当地人员。当地人员不管是在语言上, 了解当地的消费行为与商业适应上, 与当地要紧客户和消费者之间的交往上, 依旧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界的关系上都拥有巨大的优势。七、我国民族品牌国际化的进展战略(一) 间接出口大多数品牌预备进人国际市场时, 都会考虑如此一些问题/ 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会不受欢迎, 在哪

24、些市场上受欢迎, 竞争对手有哪些等等。不尝试着把产品打入国外, 这些问题就无从得知。然而盲目地踏入国外市场又要承担专门大的风险。因此, 最好的方法是借助他人的力量, 通过专门的贸易公司把产品出口到海外。这确实是间接出口。间接出口通常是通过国内出口商、国内出口代理商松合作组织三种形式实现的。这种方式所需的投资较少, 启动资本低, 企业可充分利用中间商长期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和信誉, 使自己的产品迅速进人国际市场。企业无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亲自到国际市场进行调查, 也无须应付外国当地市场情况,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尽管要将相当一部分利润拱手让人, 但却降低了自身的风险, 弥补了初人国际市场,

25、而缺乏国际市场营销知识和经验的不足。通过那个时期, 企业能够对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处的地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转入下一步奠定基础。(二) 合作出口, 积存经验。通过一段时刻的托付出口, 对国际市场有了初步了解后, 企业就能够考虑加入到里面去, 与其共同投资, 共同治理出口公司。通过合作, 不仅在利润上能够进一步得到分成, 更重要的是有了国际市场经营的亲躯体会, 更易获得国际市场情报, 开发出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产品, 同时能够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治理和营销知识, 积存国际营销经验。(三) 直接出口设立办事处, 独立经营,开拓国际市场。取得一定的营销经验后,企业可在海外设立办事机构直接同当地的中间商打交道, 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它有助于向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