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比较文学理论的运用_杨会_第1页
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比较文学理论的运用_杨会_第2页
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比较文学理论的运用_杨会_第3页
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比较文学理论的运用_杨会_第4页
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比较文学理论的运用_杨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分类号:学校代码邕10269密 级:学 号:51092901139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M 业硕PROFESSIONAL MASTERS DISSERTATION论文题目: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比较文学理论的运用院 系:中国语言文学系类 别:教育硕士领 域:学科教学(语文)指导教师:冯钧国副教授申请人:杨会201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学校代码:10269学号:51092901139豢果岬苑V擘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比较文学理论的运用院系:中国语言文学系类别:教育硕士领域:学科教学(语文)指导教师:冯钧国副教授申请人:杨会MASTERS THESIS OF 2011

2、UNIVERSITY CODE: 10269 STUDENT No:51092901139EAST CHINANORMAL UNIVERSITYThe us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theory i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Literature in middle schoolDEPARTMENT: Chines LangLmge and LiteraryCATEGORY: Master of EducationFIELD: Chinese TeachingTUTOR: Feng Junguo Associate pcofessorGRAUD

3、ATE STUDENT: Yang huiFinshed in April 2011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立论文j 、 y.穆棒质作岛敖辫必液这逢涅垮是在仙东师范大学攻康曲2 博士(请勾选)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 示谢意。作者签名:日期年切22日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中备国文诊佃湫连她 13法锂傣知祖东师范大 学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妙*福士(请勾选)学位论文,本论文的

4、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 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 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 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 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 复制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请勾选)()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学位论文*,于 年 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2.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导师签名 2身钩阑本人签名一 物套年G月22日* “涉密”

5、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 过的学位论文(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 为有效),未经上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宓会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姓名职称单位备注杨明华特级教师上海市大同中学主席王意如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孙国强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黄怡高级教师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王白云高级教师复旦附中摘要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运用比较文学理论来改进中学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中,本文借鉴了渊源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通过学生 相对熟悉的

6、中国作家作品,来研究与其有渊源关系的外国作家的作品。在比较文 学的平行研究中,本文借鉴了文类学、主题学和跨学科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 果。在文类学的运用中,本文根据中西文类的不同特点确定了不同体裁外国文学 作品的教学重点,并结合同一体裁的中外文学作品对如何展开教学进行了讨论; 在主题学的运用中,本文建议对拥有相同主题和题材,以及相似人物形象的中外 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以丰富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在跨学科研究的运用中,本文 建议把与文学关系紧密的哲学因素、宗教因素和艺术因素引入课堂,并探讨了如 何在教学中运用这些因素,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提供必要 的辅助。关键词:外国文学 教学 影

7、响研究 平行研究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on how to u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or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iterature in middle school. This paper draws lessons from Crenologie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ults of Influence Studies. It suggests that we can study foreign writers and their wo

8、rks through the study of relevant Chinese writers who we familiar with. This paper also draws lessons from Genology, Thematology an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Parallel study. In the use of Genology, the paper researches on how to develop teaching goals according to the genre differences between C

9、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it also tells us how to teach by compare the same genre of the work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use of Thematology, the paper suggests compare the works which have the same theme, subject matter and charact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or

10、der to enrich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use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the paper suggests introduce the factors of philosophy, religion and art into the teaching. It also tells us how to use those factors in order to broaden the students* horizons and to provide necessary auxiliary for the tea

11、ching of Foreign Literature.Keywords: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 Influence Studies Parallel study 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26 o Current Document 摘要1绪论4一、研究背景5 HYPERLINK l bookmark51 o Current Document 二、研究现状6 HYPERLINK l bookmark55 o Current Document 三、研究方法6 HYPERLINK l bookmark59 o Curren

12、t Document 四、研究意义7 HYPERLINK l bookmark63 o Current Document 第一章影响研究的运用8 HYPERLINK l bookmark66 o Current Document 第一节影响研究概述8 HYPERLINK l bookmark69 o Current Document 第二节渊源学研究的运用9 HYPERLINK l bookmark72 o Current Document 第二章平行研究的运用11 HYPERLINK l bookmark75 o Current Document 第一节平行研究概述11 HYPERLINK

13、l bookmark78 o Current Document 第二节文类学研究的运用 11一、中西小说文类比较成果的运用12二、中西诗歌文类比较成果的运用13三、中西戏剧文类比较成果的运用14四、中西散文文类比较成果的运用15 HYPERLINK l bookmark85 o Current Document 第三节主题学研究的运用15一、主题和题材研究成果的运用15二、典型人物形象研究成果的运用17 HYPERLINK l bookmark90 o Current Document 第四节跨学科研究的运用18一、哲学的渗透及其运用18二、宗教的渗透及其运用20三、艺术的渗透及其运用22 H

14、YPERLINK l bookmark94 o Current Document 参考文献24 HYPERLINK l bookmark124 o Current Document 后记 25绪论、研究背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全球化已是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不可能再闭 关自守,一个国家的教育更不能回避这一事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就 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七而比较文学学者陈惇则进一 步指出,“国际眼光、开放意识和全球观念,了解世界、了解人类、了解未来, 这是改革开放年代的青年必须的品质,是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 的组成部分气所以在

15、当代,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要做好成为世界公民的准备, 不仅要了解自己,还要了解他人,不仅要看到眼前,还要看到长远。(二)中学语文新课标的相关内容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它不仅要训练学生运用母语进行 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肩负着传播文化,进行美育与德育的任务。中学语文教材 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是学生开拓视野,看世界的窗口,它所传递的人文精神是很好 的教学资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总目标中指出,要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而在义务教 育的基础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又进一步指出,要“增强文化意 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

16、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 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七针对必修课程,要“学 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气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 中,语文课程标准都针对外国文学作品,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理应得到中学 语文教学的重视。(三)中学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那么,中学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如何? 2004年李兆新发表的中学外 国文学教学的现状研究,2006年仇晓健发表的对统编教材外国文学作品接受 情况的调研,2009年张于的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 与研究,对目前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和“学”的现状做了调查与分析,得 出相似的结论:刘蜀贝

17、:比较文学:语文教学应有的开放视野,人民教育,2003年10月第一,大部分的中学生(一半以上)还是比较喜欢外国文学作品的,但是针 对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他们的兴趣就明显降低了,因为教材中部分选文 不符合他们的审美要求。第二,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不少中学语文老师对外国文学的历史和现 状知之甚少,也很少研究新的文学理论,他们的教学往往停留在教参的观点和知 识上,或是因袭守旧的政治化的解读上。再加上高考本身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忽视, 使得其教学变得更加“狭窄化、单一化、浅白化、平庸化气二、研究现状根据一九七九年至今的中国期刊数据库,以及一九九九年至今的中国优秀硕 士学论文和博士学论文数据库,分

18、别以“比较文学”,以及比较文学学科的重点 词汇“比较视域气“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气“平行研究气“文类学”、“主题学”、“跨学科研究”做检索,得出关于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相关文章11篇, 其中涉及比较文学与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仅8篇。具体如下:伍娟娟的从比较文学视野看中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选材和教学, 运用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和中国学派的“跨文化 研究来分析教材选材的特点、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用“视域”的观点提倡尝 试新的切入点,通过加强教师的“比较文学”素养来完善中学外国义学作品的教 学。此文虽然只研究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但关注的重点在对教材选 文的评价

19、上,对教学的讨论则没有展开。而其他一些文章,如刘蜀贝的比较文学:语文教学应有的开放视野,冒 键的比较文学视野中的语文教学,顾建德的比较文学与语文比较教学,李 谷鸣的让比较文学回到中学,黄建玉的平行研究启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都结合了语文教材中一些外国文学作品谈了如何运用比较文学理论展开教学,但 它们的视野一般都局限在“比较”二字上,所借鉴的也只是最基本的影响研究方 法和平行研究方法,并没有系统地运用这两种研究方法所生发出的许多研究层 面,对比较文学研究成果的运用也很少。另外,这些文章所传达的理念值得注意:刘蜀贝的比较文学:语文教学应 有的开放视野指出,要分阶段、分层次地将比较文学的基本理念贯穿到

20、整个中张于: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2009年12月 学语文教学中,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顾建德的比较文学与语文 比较教学,指出语文教学不可能像比较文学研究那样拥有如此广大的视野,它 只能放在教材以及相关课外读物上;金玉福、牟学苑的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 学指出,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中学语文教学,而不是为了比 较文学的拓展,必须结合中学的教学实际,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比较文学基本 理念与中学语文教育改革邹建军访谈录一文中,邹建军指出比较文学的基 本理念有比较的理念、跨越的理念、整体的理念和变异的理念,每一种理念都对 中学语文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些观点给本文

21、很大的启发,提醒了本文在研 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而以“外国文学”作为关键词做检索,得出有关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文 章21篇,其中无一篇系统谈到把比较文学理论引入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其中孙 亦平、黄建英的全球化视阈中的中学外国文学教学,郭郡的初中语文外国 文学作品教法探究,周琰的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作品及其教学研究, 丁宗林的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策略探讨四篇文章中提出的一些教 学观点和策略,运用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常用的比较的方法,但也是在文章中部分 章节谈到,内容并不多。此外,这21篇文章中,还有一些文章出现一些零散的 叙述和观点,虽然没有提到“比较”或“比较文学,但它所运用的研究方法

22、也 体现了比较文学的理念,由于很驳杂,在此不详细叙述,如有引用,本文将做出 说明。三、研究方法本文所涉及的比较文学的理论,主要参考了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 乐黛云主编的比较文学原理和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中的观点,在这三本书 中汲取本文认为对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研究方法和研 究成果,结合沪教版二期课改初中语文(试用)教材(以下简称沪教版初中)、 沪教版二期课改高中语文(试用)H版教材(以下简称沪教版高中)、人教版初 中语文(实验)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初中)、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必修教 材(以下简称人教版高中)、苏教版初中和高中教材进行分析,探讨如何运用比 较文学的相关理论,

23、来改进中学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四、研究意义本文想通过比较文学理论的介绍、以及探讨如何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运 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多种思路和策略,这是本 文研究的最重要意义。通过比较文学理论的引入,教师可以试着改变相对单的 教学模式,自觉地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针对不同的外国文学作 品,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读和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 对外国文学作品比较陌生,对中国文学和文化却相对熟悉,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影 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第一章影响研究的运用在探讨影响研究的应用之前,先明确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

2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 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只是在它的学科名称中有“比较” 二字而已,它远远不是简单的文学的比较,“在比较文学论述的过程中描绘、 特性刻画、阐释、叙述、解说、评价等方法都同比较一样经常被应用即使 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采用了比较的方法,也是在规范的比较视域下进行的。第二,比较文学与文学的比较的区别。以上谈了什么是比较文学,而与比较 文学相比,文学的比较往往是对两种文学现象异同之处的简单罗列,这种比较可 能缺乏合理的比较前提和内在的汇通与整合,变得盲目。弄清楚二者的区别,对 于想通过应用比较文学理论来改进语文教学的教师至关重要,因为邹建

25、军说过, “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根基虽然不是比较,但比较却一定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 理念。丘既然比较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那么教师在借鉴时就有可能犯盲目比 较的错误,使所获结论的价值大打折扣。影响研究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法国学派”开创的文学研究方法,它的产 生于得益于法国深厚的文学底蕴和实证主义哲学的盛行,并在后来的发展中开辟 了许多新的研究层而。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许多具有影响关系的中外作家作 品,教师可以借鉴影响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来丰富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第一节影响研究概述在影响研究产生之初,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梵第根就指出,“真正的比较 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

26、不同的事实 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而另一位代表人物基亚认 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比较学者跨越语言或民族的界限,注视着 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题材、思想、书籍或情感方面的彼此渗透疽可见,影 响研究是一种重事实联系的研究方法,它注重对文学作家作品之间关系的考察。3杨乃桥: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98页囹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8月,第15页5】邹建军胡雅玲:比较文学基本理念与中学语文教育改革邹建军访谈录,教研天地,2010.11向转引自:杨乃桥: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65页7转

27、引自:杨乃桥: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JL第166页 这种研究方法的弊端是研究视野受到限制,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作家作品就不被 纳入研究范围,但范围小同时也使研究更专注,在研究者专注的研究范围内,影 响研究的视野依然是开阔的,它考察的内容就包括了作家作品间的渊源、借贷、 模仿、改编等。如今的影响研究已不再是简单地研究A如何影响B,还研究B对 A如何接受,它分别从影响的发送者、传播者、接受者等多个角度出发来研究作 家作品之间的关系。一个完整的影响研究包括誉舆学、渊源学和媒介学三个方面: 誉舆学是从影响的发送角度进行的研究;渊源学是从接受者出发去追索发送者; 媒介学则主要研究

28、影响的传播媒介。第二节渊源学研究的运用综观历史,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占代的 丝绸之路到近现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不仅作为文化的发送者传播着自 己的文明,同时也积极吸收着其他民族文化的营养,而文化乂进一步影响着文学, 使中外文学在发展中也呈现出了交流互动的特点。但在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 中,中外文学的交流互动体现的并不明显,却出现了很多传播影响的外国作家, 以及接受影响的中国作家的作品,所以本文认为,渊源学研究对中学外国文学作 品的教学具有更大的借鉴意义。乐黛云说,“对外国作品的接受往往可以作为一 而镜子,反映出接受者的不同个性”,如果我们对乐黛云的这句话做逆

29、向思维,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相对熟悉的中国作家来分析与其创作有渊源关系的外国作家 的创作,这就是很典型的渊源学研究方法。下面结合选文来谈具体的应用,沪教版八年级上册选了泰戈尔的诗仿佛,同一版本七年级下册则选了关 于冰心诗集的繁星、春水内容提要,学生在学习仿佛之前已经了解 了作家冰心及其作品,而且繁星、春水内容提要中提到了冰心说的话,“我在写繁星和春水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诗,只是受了泰戈尔飞鸟集 的影响,把自己许多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而已。更巧合的是冰心是仿 佛这首诗的译者,可见这两位作家有很深的渊源关系Q教师在教仿佛课 时就可以引入繁星、春水中的诗句,通过这些诗句平和恬淡的情调和母爱 的主题

30、,更好地把握仿佛这首诗的特色。再如,苏教版高中第三册选了惠特 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呦,同一版本七年级上册则选了郭沫若的诗天上8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8月,第56页 的街市,虽然这两首诗在教材中的年级跨度比较大,但是,此版本初中教材还 选了郭沫若的散文和演说辞,学生对郭沫若相对熟悉,却是第一次接触惠特曼, 而郭沫若曾在创造十年一书中说过自己的一些诗作是受了惠特曼的影响,他 还在匪徒颂一诗中写到“反抗王道堂皇的诗风,饕餐粗笨的惠特曼呀”,赞 扬惠特曼是文艺革命家。这些内容教师可以作为介绍诗人的背景材料,也可以在 导语中运用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或者通过与郭沫若诗的比较来丰富

31、啊,船长, 我的船长呦的教学。此外,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具有渊源关系的作家和作品还有很多:泰戈尔 不仅影响了冰心,他的“爱的哲学”还影响了五四时期一大批作家,包括郭沫若、 徐志摩、茅盾等,而他的诗歌则影响了朱自清、冯雪峰、宗白华等人的小诗创作; 惠特曼不仅影响了郭沫若,他的昂扬斗志还激励了中国另一位浪漫主义诗人闻一 多、以及诗作充满阳刚之美的艾青和牛汉;除了受惠特曼的影响,艾青还读过普 希金诗选,他盛赞俄国诗人普希金“用明确而又大胆的语言,诽谤俄罗斯无人 性的农奴制度”,此外,语文教材中还出现了另一位接受普希金影响的作家臧 克家;在俄国作家中,契诃夫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很深远,在鲁迅眼里契诃夫“

32、和 我们的世界更接近七郭沫若曾说“鲁迅的作品和作风和契诃夫的极类似,简直 可以说是挛生的弟兄”,质而沈从文也表示,“契诃夫、莫泊桑等短篇小说的介绍, 增加了我对于小说含义范围广阔的理解,和终身从事这个工作的向往,S等等。以上讲到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具有一定渊源关系的中外作家,并不全面, 在此不一一列举。重要的是,了解了作家之间的影响关系,教师就可以运用以上 提到的教学方法来丰富一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也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 有关影响研究的著作,把语文教材中具有影响关系的作家弄清楚,提高运用渊源 学研究方法进行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自觉性。艾青:艾青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10月,第2

33、24页|0转Jia:李有林: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0几 第300页 叫转引日:谭桂林:现代中外文学比较教程,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217页第二章平行研究的运用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另一个重要学派“美国学派”提出的文学研究方法,它 诞生于美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在批评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并在以后 的发展中丰富着比较文学理论。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在“文学性”上具有 可比性的中外文学作品,也出现了许多渗透着其他学科知识的外国选文,教师可 以借鉴平行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来丰富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第一节平行研究概述与影响研究不同,平行研究更关

34、注文学本身具有的价值。美国学派的代表人 物韦勒克认为,“艺术品绝不仅仅是来源和影响的总和:它们是一个个整体, 他批评法国学派狭隘民族主义和“记文化账”式的做法,主张关注文学作品的“文 学性气另一位代表人物雷马克则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个特定国家界限之外 的文学研究,一方面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种种关系,另一方面 包括艺术(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 社会学)、科学、宗教等等。”啊可见,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视野比影响研究宽广 得多,它不仅能够平等地看待世界各民族的文学现象,而且关注文学与其他学科 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反面,无所不

35、包就可能带来主观和 随意性,把比较的范围无限扩大,所以在借鉴平行研究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比 较视域”的规限,避免把精力耗费在毫无意义的比较上。平行研究主要研究两大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对无明确直接影响关系的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做对比或类比;第二是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 透。基于第一点,研究者又把把平行研究细分成文类学研究、主题学研究、形象 学研究、比较诗学研究、阐发研究等等。第二点则研究文学与哲学、宗教、历史、 心理学、艺术等学科的相互渗透。第二节文类学研究的运用中学语文教材之所以选编了不同体裁和题材的外国文学作品,看重的是其独12转引自:杨乃桥: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6、2002年6J,第174页同上特性,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不具备的某些特点,或者是与中国文学作品不同的某些 特色,教师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这些特点和特色,这样才能体现 外国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存在的价值。在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和主题学研究 中,都有一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可供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借鉴。文类学研究是指在“四个跨越,的视域中对“文类的划分问题、划分的标准, 文类的自身特点、文类与风格、文类的变化发展及其衍化原因等方面的探讨, 它的研究范围非常宽泛,研究方法也很复杂。在中国现有的比较文学文类学研究 成果中,探讨最多的是中西不同文类的比较,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 也以欧美作家的

37、作品为主。以下本文将结合选文,探讨如何把中西小说、中西诗 歌、中西戏剧、中西散文文类比较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一、中西小说文类比较成果的运用在中西小说文类比较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从结构来看,中国古典小说往往 “脉络分明,层次井然,不管情节如何复杂,小说结构有必要使之线索清楚” 15 而西方小说则“偏重于将生活中普通的事件加以组合,突出情节的吸引力作 者喜欢将种种线索交错在一起邸从人物塑造看,中国小说往往通过外表或动 作去写人物的内心,而西方小说往往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直接塑造人物。据此本文 认为,中学外国小说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探索结构和线索、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 物形象上。教师在教学

38、中可以应用以上中西小说文类比较的结论,通过中西小说 情节结构或人物形象塑造的对比分惜,来突出外国小说的创作特色。人教版高中第三册选了莫泊桑的项链,同一版本九年级上册则选了范 进中举这篇中国古典小说,针对这两篇课文,教师在教项链的时候,怎么 把他们联系起来呢?以上说过外国小说的教学重点之一是探索小说结构和线索, 据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范进中举的结构线索,可以看出,全文就是 以“范进中举”为线索来展开情节、安排结构的,故事情节是按时间顺序一呈 现在读者面前。而项链却与此有很大的不同,当读者以为玛第尔德终于还完 了债,可以轻松自豪的时候,情节却又一次发生了转折,原来她十年的辛苦全是 白费,原来

39、在我们看得到的情节背后还隐藏着另一条线索,这令我们在回味的同 时不得不感叹小说结构安排的巧妙。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项 链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特色。再如,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明清小说选读”凹杨乃桥: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209页乐黛华比较文学简明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笫150页 贝1同上 单元,也选了范进中举一课,同一版本高中教材则节选了巴尔扎克的守财 奴,这两篇选文的共同之处是都节选自长篇小说,但长篇小说的结构特点是不 同的,分别塑造了范进和葛朗台两个典型人物形象,但塑造人物的方法却不完全 相同,这些教师都拿来进行汇通和比较

40、。二、中西诗歌文类比较成果的运用关于中西诗歌文类的比较,朱光潜曾说,“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 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邸简单概括了 在不同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下中西诗歌的不同特点。至于中西诗歌的语言、形式 及美感的比较,也是中西诗歌文类比较的内容,但是中学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 都是译文,在翻译的过程中,诗歌的音节长短、节拍和韵律都发生了变化,它是 翻译时最难保持原汁原味的文类,所以中学外国诗歌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诗歌的内 容和表现手法上,形式是相对次要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选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弗罗斯特的未选 择的路,九年级上册选了济慈的蛔蛔与蝴蝴、叶赛宁

41、的夜,九年级下册 选了莱蒙托夫的祖国、休斯的黑人谈河流,这三组诗分别讲了如何面对挫 折、赞美大自然、热爱故土三个主题,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被固定的主 题束缚,套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要关注每一篇外国诗歌的独特之处。比如, 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全文没有任何形象出现,全是劝说的口吻,但 作者在坦诚直率地告诉你一些哲理;佛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也在说明一种人 生哲理,但他用了整体象征的表现手法,用“路”来象征人生;济慈的帼蛔与 蝴蝴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通过写夏和冬两幅小景来表现大自然一年四 季的生机;叶赛宁的夜通过对现实景物的直接描写和意象的应用,表现大自 然的静谧和美丽,教学中要让学

42、生自己品读,体会作者与大自然的交融;讲莱蒙 托夫的祖国,一定要介绍清楚诗歌创作的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所 说的“奇异的爱情”,体会出对比手法和铺陈手法运用的妙处;休斯的黑人谈 河流用“河流”这个意象来象征历史,除此之外还用了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 把抽象的哲理融入到形象的诗句中。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这六首诗歌不同的 特色,这样才能体现所选外国诗歌的价值,这也是中西诗歌文类比较对外国诗歌 教学的启发。所以,教师最好多学习中西诗歌文类比较研究的成果,因为这样才 能更明确教什么内容能教出外国诗歌的特色。,7转引自: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37页三、

43、中西戏剧文类比较成果的运用中西戏剧文类研究指出,中国戏剧继承了中国诗歌的传统,同样重抒情,而 欧洲传统戏剧则重戏剧动作和戏剧冲突,所以前者通过抒情来表现人物,后者则 通过人物的行动体现性格;中国戏剧的结构单纯,线索明白简单,而外国传统戏 剧结构比较复杂,线索往往有好几条;在美学上,中国传统戏剧重“涵虚性”, 欧洲传统戏剧则追求“真实感气所以在外国戏剧的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应是探 索人物性格,探讨戏剧冲突,把握戏剧结构和线索。在中西戏剧文类的比较研究中,莎士比亚戏剧与中国古典戏剧的比较研究受 到很多研究者的青睐,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西厢记的比较研 究,哈姆雷特与窦娥冤的比较研究,等等。而中学

44、语文教材中选编最多 的外国戏剧就是莎士比亚的戏剧,而且高中教材中也相应选编了一些中国古典戏 剧,比如苏教版教材在同一单元选编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和长亭送 别,沪教版和人教版教材先后选编了窦娥冤与哈姆雷特。这样教师在教 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和哈姆雷特的时候,就可以运用汇通和比较的 方法,根据以上所分析的教学重点展开教学。以哈姆雷特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窦娥冤和哈姆雷特 的人物塑造、戏剧冲突、情节线索进行汇通和比较:从人物塑造来看,窦娥与哈 姆雷特同为悲剧人物,但悲剧人物的塑造方法却不同,窦娥的悲剧是她所生活的 时代和社会造成的,她成了一名殉道者,是“烈女”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比较脸

45、谱化,削弱了人物性格的丰满性。哈姆雷特的悲剧是其性格原因造成的,他的犹 豫、忧郁和丰富的想象力体现着其性格的复杂性,而这种性格推动着悲剧情节的 发展。也就是说,原本通过人物的行动可以改变的悲剧却因为人物性格的原因发 生了,这就是莎士比亚开创的“性格悲剧”;从戏剧冲突来看,窦娥冤的戏剧 冲突主要表现在外部关系上,也就是窦娥与以张驴儿父子为代表的恶势力的冲 突。哈姆雷特的戏剧冲突不仅表现在外部关系上,还表现在哈姆雷特多重复 杂的内心,而且冲突表现的更强烈;从戏剧情节和线索来看,“窦娥冤从七岁 被卖演到她死后父亲为之雪耻为止,线索极简单,而每一情节无不顺序而下”邸。哈姆雷特则有三条线索,最主要的线索

46、是他替父报仇,在这一线索推进的过 程中,又生发出另外两条相对次要的线索,三条线索融合在一起,共同推动着故 事情节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汇通和比较,哈姆雷特这出戏剧的特征就体现的f8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几第161员 更明显。四、中西散文文类比较成果的运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散文一直被当做正统文类受到重视,而在英文中,散 文被称作“Essay, “Essay除了指散文(包括随笔、小品)夕卜,还会有试 验、企图、尝试之意,似乎总有那么一些见外可见散文在西方传 统文学中并不受礼遇。虽然地位不同,但中西散文在形式上有很多相同的特点, 如篇幅短小,语言不受韵律限制,表达

47、方式多样等等,而在内容上,由于西方散 文根植于西方文化土壤,它与中国散文就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本文认为,中学外 国散文的教学要重视作品的内涵而非形式。中学教材中所选外国散文的内容十分 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通过研究作品中所渗透的哲学、 宗教、心理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以上中西不同文类研究成果的运用,目的在于归纳不同体裁外国文学作品的 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各个体裁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重点。此外还谈到对中外 作品进行汇通和比较,但要指出的是,比较不是目的,不是在贬低中国文学的基 础上抬高外国文学的价值,教师的教学更不应是在比较中让学生记住一些条条框 框

48、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要针对教学目标,要把大部分解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 此基础上灵活运用以上内容。第三节主题学研究的运用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研究不仅包括主题的比较研究,还包括题材、意象、形象 等的比较研究,不仅研究不同民族文学拥有的共同主题、题材、意象和形象,还 研究这些共同背后的不同“艺术表现、创作心态、哲学思考、意象传统”顷等。 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许多具有相似主题、题材和形象的中外文学作品,教师在 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上的研究方法,先找出这些作品拥有的共同主题、题材和形象, 再在此基础上分析背后的不同特点。一、主题和题材研究成果的运用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一种综合的价值判断。作品

49、体 现的思想内容,蕴含的精神实质,表达的观念等,都是主题的具体体现。中外文 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相同的主题,比如爱情与政治、社会或道德观念的冲突,感19林建华彭洋:中西散文比较研究二题,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15卷第3期,1993.7 网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8月,第94页 情和理智的冲突,个人和群体的矛盾,人生的短暂和自然的永恒,人与人沟通的 困难,启悟性主题等等。题材是主题所赖以寄身的事件,而主题学范畴内的题材 则是指民族文化间拥有共通性的典型事件。本文之所以把主题研究和题材研究放 在一起讲,是因为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主题往往通过一定的题材来展现,而不 同的题

50、材或多种题材的不同组合则会表现出不同的主题。下面以沪教版高中先后 选编的促织和变形记(节选)为例,来谈主题和题材研究在教学中的应 用。这两篇文章拥有共同的主题,那就是表现现实社会的荒谬,而这个主题也通 过“人的非人化”这样一个题材呈现,促织是中国古典小说,变形记是西 方现代主义小说,原本在时间和空间上无任何交集的两部作品,却因为拥有共同 的主题和题材,给我们提供了比较的前提。教师在教变形记(节选)的时候, 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先说说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样学生就能 首先感知它们拥有相似的主题和题材,接下来师生就可以围绕主题和题材的细节 进行解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两个主人公变形的主

51、动性和被动性展开讨论。可 以看出,促织中成名之子是被动变形的,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把促织当做解闷 的玩意儿,大小官吏争相献媚,普通老百姓如果捉不到促织进贡就会面临灾祸, 而随着关系命运的促织的死去,成名之子不得变成促织。而变形记(节选) 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在一开始就发现自己变成了大甲虫,并没有外界的力量强迫他 变;接着,教师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思考作家用了什么样的写 作方法来表现不同的变形,可知促织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当时的社会环境, 而变形记(节选)则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了人物心理描写上,蒲松龄以生动的 细节描写烘托时代背景,表现自己悲愤的控诉和辛辣的嘲讽,而卡夫卡则“采用 简洁、精炼的笔

52、法,以平淡而近乎冷漠的叙述语调来变现人异化为虫后的内心世 界此外,教师还可以把两部作品结局的不同拿来比较,促织中成名之子 “精神复归,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基本上是一贯的中国式的 大团圆结局,现在看来不过是精神上的自我安慰罢了,超越不了那个时代自我意 识的局限。变形记(节选)中格里高尔的“头无力地颓然垂下,他的鼻孔里也 呼出了最后一线摇曳不定的气息与他死了,因为变形让他再也找不到作为人的 尊严和价值,与其这样或者还不如死,这充分表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通过 这样的汇通和比较,变形记(节选)这篇小说的特点和价值更加就鲜明地呈现2,胡亚渝:中国的“变形记”中学语文比较文学导读之四,

53、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第17卷第1 期,2000.3在学生面前。二、典型人物形象研究成果的运用典型人物形象大致分为原型想象和类型形象两种。因为本文的研究范围比较 小,所以以借鉴类型形象研究为主,“类型形象一般指的是某种性格与个性 类型形象实际上往往与具有价值判断的主题相关,只不过以一种形象为轴心而 已疽四比较文学范畴内的典型人物形象研究的重点是不同民族文学作品中性格 与个性大致相同的人物形象,通过性格和个性大致相同的人物形象,来探讨不同 民族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主题。下面以苏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三专题“世相百 态”中的阿Q正传和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为例,来谈典型形象研究成 果在教学中的运用。阿Q正传是中

54、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富盛名的小说之一,大战风车的堂吉 诃德是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的一个片段,这两部小说一个诞生在二 十世纪的中国,一个诞生在十七世纪的西班牙,同样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无任何交 集的两部作品,却因为人物形象的相似性,为我们提供了比较的前提,而本单元 的专题名称也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不同作品的人物形象。据此教师就可以把 人物形象分析作为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一课的教学重点,并在与阿Q形象 的对比中,探讨两部作品深层次的不同。学生在学习阿Q正传时已经了解了阿Q的性格特点,这样教师在分析堂吉 诃德这个人物形象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比较一下堂吉诃德和阿Q在性格上 有何相似之处,这时一些学生可能会

55、发现堂吉诃德把风车当巨人、失败后自我 安慰的行为也很荒唐可笑,这和阿Q自我陶醉、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很像,其 实堂,吉诃德也是个精神胜利者。得出两个人物相似的性格特征之后,教师可以 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堂,吉诃德的精神胜利法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 何不同之处。可知阿Q是靠精神胜利法来维持他的生存状态的,他是被剥削压迫 的对象,到处受人欺侮,他只能靠这种自欺欺人的办法来安抚自己的灵魂,而且 有了这种精神胜利法,他即使不在现实生活中做任何的反抗,也能轻而易举获得 “胜利”,并一直这样麻木地生存下去。而堂吉诃德是靠精神胜利法来追求理 想、实现抱负,他原本是一位有识的乡绅,生存境遇要比阿Q好得多

56、,但他却不 安现状,一心向往骑士道精神,希望能行侠仗义、扶弱济贫,他的精神胜利法是 为了在迫求遇挫的时候给自己安慰和鼓励。接着,在了解了阿Q和堂吉诃德的22】杨乃桥: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刀,第222页 精神胜利法有本质的不同之后,教师可以基于这些不同,让学生首先回顾鲁迅塑 造阿Q这个形象想表现什么样的主题,进而思考塞万提斯塑造堂吉诃德这一形 象又想表现什么样的主题Q可知鲁迅是通过阿Q这一形象来批判国民性,而大 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一课则借堂吉诃德这一形象来赞扬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批判盲目幻想和不切实际。当然,主题应该是多元的,学生基于人物的行动和性 格特点所领悟到的主题

57、都应作为一种合理的解读。此外,在通过堂吉诃德这个 人物分析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的主题时,教师还可以引入小说堂吉诃 德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塑造堂吉诃德这个形象的意义,从而 更好地把握此篇课文的主题。主题学研究的运用,关键是为我们提供了两篇课文比较的前提,并在一定的 比较前提下,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比什么、怎么比,这避免了比较的盲目性, 使比较的目标是清楚的,比较的成果是有价值的。在运用中,教师需注意的问题 是要以所教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心,不为比较而比较,不把比较的结论直接灌输给 学生,而要注重合理的设问和引导,把解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第四节跨学科研究的运用如果说以上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运

58、用,体现的基本上是一种比较的理念的 话,那么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引入,则更多体现了比较文学的汇通理念。跨学科研 究乂称“科际整合。它“是关于各门学科相互关系和比较的研究,对比较文学 的跨学科研究主张文学与哲学、宗教、心理学、历史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比较研 究。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与哲学、宗教、艺术的渗透关系体现的十 分明显,以下本文将分别讨论中学外国文学作品中所渗透的哲学、宗教、艺术方 面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教学中的运用。一、哲学的渗透及其运用关于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比较文学研究者给出了多种论述,但他们拥有基本 的共识:文学和哲学虽然是各自独立的两个领域,但“哲学思想可以离开文学而 存在,

59、文学却不可能完全离开哲学思想而独立气对加缪说,“艺术作品既是目的, 也是起点。它是一种未表现的哲学产品,是它的说明和完成。但只有透过哲学的 乐黛石:比较文学原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8月,笫181页24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243页 暗示,它才算完全。”回虽然在本文看来,加缪有些狭隘,他把艺术作品的主题 仅仅限定为哲学思想,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文学与哲学的亲密关系。在以西方为主流的外国哲学发展史上,出现了许多既是哲学家又是文学家的 重要人物,仅从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外国作家来看,就有泰戈尔、培根、梭罗、 蒙田、阿尔贝特史怀泽、恩格斯、帕斯卡

60、尔、马克思、康德、罗素等,他们的 作品都或多或少透露着哲学的气息。苏教版高中第四册第二专题“我们头上的灿 烂星空”就分别选了帕斯卡尔的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节选)、康德的我们 头上的灿烂星空、罗素的我为何而生。人是能够思想的芦苇(节选)讲述 了关于思想的哲学命题,体现出了作者对思想与人生的认识;我们头上的灿烂 星空通过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探讨了人在自然界中的 位置以及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为何而生回答的是人类一直在追问的一 个哲学命题:我为什么活着,展现的是作者博大美好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这三篇文章思想的丰富性令人敬仰,它们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教育素材。此外,这 三个版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