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对中国的影响_第1页
传教士对中国的影响_第2页
传教士对中国的影响_第3页
传教士对中国的影响_第4页
传教士对中国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来华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By:戚V1.1编著字典词典,奠定交流基础 促进保护女权,女童接受教育 兴办新式教育,传播现代科学 带来西方医学,建立医护体系 承办慈善赈灾,救助残疾孤寡 更新婚姻观念,一夫一妻制度 12345612个方面创办新式报刊,推动新闻传播 推动对外留学,培养现代人才 参与政治生活,引进万国公法 影响经济生活,工业农业成果 少数民族事业,柏格理与苗族 互译中外经典,促进文化交流 78910111212个方面前言 自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回归圣经的基督新教开始摆脱天主教的桎梏,逐步确立了人权、产权、民主、宪政、法治等近现代政治理念,英法德美等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在这些理念的

2、基础上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从此,以基督新教的伦理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开始崛起,发展为现今世界的主流文明。 与此同时的500年间,东方的古老中国仍然保持着封闭、内敛的传统文化,保持着中央大一统的集权制度,保持着长幼尊卑的阶级秩序,保持着农耕文明的生产力水平。由于闭关锁国,始终对世界的潮流处于无知的状态中,渐渐与先进国家拉大了差距。 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伴随有扩张的特征,必然与落后的农耕文明发生碰撞。新生的鲁莽牛犊碰上了衰老的无知自大,在互不相让的较量中,庞然大物般的中华帝国一触即溃,先败于西方的列强,再败于东方小国日本,一次次丧权辱国的割地赔款,沦为无力自保的落后族群。

3、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改革转机。虽然被侵略、被殖民是屈辱痛苦的,但这也是西方文明得以影响中国的唯一途径。与殖民者掠夺获利的目的不同,欧美传教士背负着上帝的托付,带着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来到了中国。在被中国人歧视、反对、仇恨中,成千上万传教士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编著字典词典,奠定交流基础1编著字典词典,奠定交流基础1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自1807年25岁时来华。马礼逊在编纂字典、翻译圣经、创办报刊、开办新式教育等方面都有首创之功。在前往中国的路途中,别人讥笑他不可能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马礼逊回答说:“我不能,但我

4、相信神能”。马礼逊来华之初,清朝法律规定,凡向洋人教授中文者一律处死。在严苛的条件下,他来中国第三年即开始翻译使徒行传、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到1823年,出版第一本中文圣经。 1832年出版了华英字典,大大方便了懂英文的传教士学习中文或从事翻译工作。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近代第一份中文期刊,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 随着传教士带来新的文明和科技知识,作为文化载体的汉语本身也得到了大大的发展。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字新词被创造出来。同时,传教士为了使人们更容易接受福音,也在传教的过程中开始使用白话文翻译圣经。1890年开始用白话文翻译和合本圣经,推动了新文化运动中关于使用白话文的倡导

5、。 兴办新式教育,传播现代科学2兴办新式教育,传播现代科学2自1818年马礼逊在澳门开办“英华书院”开始,来华传教士逐步发展起初、中、高三级教育体制。实用、新颖的西式教育的普及,使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至1949年,在中国大陆211所高校中,接受外国教会津贴的学校占1/3以上;另有教会中学514所、教会小学1133所。在高等教育领域,直接由教会承办的燕京、协和、圣约翰、金陵、岭南、齐鲁等大学办学质量都非常高。1950年,中央政府开始没收教会学校,1952年通过全国高校院系的调整和拆分,实现了对教会大学的彻底改造。 教会学校在教学体制、课程、方法和规章制度等诸多方面,都对中国教育的

6、近代化起着示范作用。由他们带来和秉承的西方先进的办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人自办新式教育的样板。各级教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不仅为社会输送了栋梁之才,也为中国自办教育提供了师资力量。 狄考文,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来华传教士、教育家、翻译家、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驱。在山东从事宣教、教育长达45年之久,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近代高等教育机构文会馆、广文大学(齐鲁大学前身,被誉为“十九世纪后期最有影响的传教士教育家”。带来西方医学,建立医护体系3带来西方医学,建立医护体系31820年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了一家中式诊所,聘请中西医师,以免费医疗服务作为传教的媒介;1827年又增设一家眼科医院;1833年,在广州开

7、设了一家眼科医院。由于中国民众普遍的健康需要,西方传教士大都在本国接受医学训练后,再来中国传教。随着传教士的努力,西医西药、医疗护理、疫情防治、精神卫生、戒烟戒毒和公共卫生等现代医学卫生体系在中国建立起来。 1906年,英美五个教会合作开办了协和医学堂,后经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收购与扩建,1917年开办医预科;1919年开办医学本科,学制八年;1920年开办护士学校,逐步成为亚洲最先进的医学院。为中国培养了林巧稚、吴阶平等著名专家。 伯驾,美国首位来华医疗传教士,1834年来华,1838年在广州成立中华医药传道会,任副会长,并在澳门开设眼科医院,免费为华人治疗,救人无数。承办慈善赈灾,救助残疾孤寡

8、4承办慈善赈灾,救助残疾孤寡4李提摩太(18451919),英国传教士。1870年12月抵达上海,随后去山东烟台、青州、山西等地传教赈灾。1886年发表了七国新学备要,介绍西方各国的教育情况,并建议清政府开始教育改革。李提摩太以西方文化吸引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层人士。他和许多官员要人,如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等都有较深的交往,因而对中国的维新运动有很大影响。李提摩太主持翻译的一些书籍,对当时中国社会思潮变化影响很大,在相当程度上引导了19世纪末的改革思潮。其中泰西新史揽要为英国马恳西所著,由李提摩太与人合译,1895年出版。内容是介绍19世纪欧美各国政治变法的历史,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参考书之一。18

9、761879年华北五省发生空前严重的旱灾,他先后在青州、山西从事赈灾活动。李提摩太通过向海外通报灾情,获得大量海外捐款。经过政府官员的猜忌之后,开始了井然有序的救灾活动。从饥馑线上挽救过来的家庭数目达到十万户,救济灾民25万人。1901年庚子事变后,李提摩太认为普及教育可以减少类似义和团的仇外事件,他请求各国把一部分中国赔款拿出来设立大学。在此基础上创办山西大学堂。 更新婚姻观念,一夫一妻制度5更新婚姻观念,一夫一妻制度5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男性蓄妾制度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经过儒家程朱理学发展,对中国妇女形成严苛的束缚和控制。自明朝天主教传入,带来并坚持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观念,对中国传统婚姻思

10、想开始造成冲击。随着晚清来华传教士增加,他们毫不妥协地坚决抵制旧中国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逐步提高了妇女地位。来华的传教士及其妻子,在现实生活中向中国人展示着西方新型的夫妻关系,对中国人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促使一部分中国人对传统婚姻制度进行反思,推动那些勇敢的中国人对旧的、不合理的婚姻陋俗的摒弃和反叛。林乐知、丁韪良等来华传教士通过报刊,严厉抨击早婚、纳妾、童养媳、包办婚姻等对女性人权的摧残和迫害。随着传教士开办的各式学校增加,一夫一妻的婚姻观念逐步确立。1912年,即中华民国的元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文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促进保护女权,女童接受教育6促进保护女权,女童接受教育61830年代,

11、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的妻子在澳门收容穷人家的女孩,开办女子读书班,这是中国女童接受新式教育的开始。至1920年代初,教会大学的女生共有115名,占整个教会大学入学人数的百分之六。自传教士来到中国,即开始了对中国妇女缠足陋习的坚决反对。在他们看来,这种迫害女性身体与心灵的行为是十分残忍的罪恶。在传教士为贫困家庭开办的女子学校中,将不缠足作为入学条件,甚至需要为女童入学、放足向女童家长付费。基督教会很早就注意把不缠足运动与教徒婚姻联系起来, 提倡在不缠足的教徒家庭当中互相婚姻, 这使教徒子女的婚姻不会因为不缠足而受到影响, 减少了不缠足的阻力。社会上因不缠足而找不到婆家的局面也得到一定改善。 在废止缠

12、足的过程中,英国独立女传教士艾伟德是一个典型代表人物。艾伟德(1902-1970),被称为“小妇人”。她1930年来到中国山西阳城传教并从事慈善活动,后加入中国籍。在中国经历了抗战,带领100余名孤儿转移。1970年病逝于台湾,她在中国传教、监督废除缠足的经历被改编成电影六福客栈在西方广为人知。 创办新式报刊,推动新闻传播7创办新式报刊,推动新闻传播7林乐知,基督教美国监理会传教士。1860年来上海传教。1864年担任上海广方言馆首任英文教习,后参加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工作。先后译述了欧罗巴史、万国史等10余本有关外国历史、地理及自然科学的著作。1868年林乐知创办了中文教会期刊教会新报。18

13、74年开始改名为万国公报(周刊),宣传科学、变法思想。1881年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中西学堂,提出了初级、中级、高级“三级教育体制”,使学生各得其所,循序渐进;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中西并重”,它的西学科目包括数学、科学、地理及政治等各门知识。宗教科目在教学中所占的分量很少,学生也无须成为教徒。1911年,中西学堂并入东吴大学。为了促进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林乐知逐渐将其主要精力投入传播西方文化知识、改变中国知识界的思维方式上。他主办的万国公报,由于对国际和中国社会的关注,并支持维新派的戍戌变法,成为中国人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最有影响的报纸,是晚清传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许多寻求新知、立志变革的中

14、国人,从万国公报得到了启迪。 参与政治生活,引进万国公法8参与政治生活,引进万国公法8丁韪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1850年起在宁波传教。18981900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他最大的贡献,是1863年开始着手翻译美国人惠顿的万国公法,并担任清政府顾问。丁韪良于1850年刚到广州时,当地人对他们喊叫围攻:“番鬼,杀头!”丁韪良想:“这难道就是令人引为自豪的中国文明?我难道就是为了这些人而背井离乡?”又转念想道:“他们若不是异教徒,我又何必远道来这里呢!” 丁韪良发明了用字母为中文注音的办法,堪称中文拼音的开创者。他认为基督教在华发展必须要从教育入手。1864年他在北京开设了崇实中学,培

15、养学生成为传道人(今北京第21中学前身)。他认识到清政府对于国际外交惯例的无知,为“帮助中国认识神和神永恒的公义”,他萌生了翻译西方国际法的念头。为翻译此书,他系统研习了中国儒家经典,被尊称为“丁冠西”。万国公法对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极大,它让中国人首次看到“权利、主权、人权、自由、民主”等观念,为中国开启了走向世界的大门。“明治维新”之后,该书成为日本法学的教科书。 影响经济生活,工业农业成果 9影响经济生活,工业农业成果9倪维思(18291893) 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来华传教士。1854年来华,1861年到登州传教,次年开办山东第一所女子学校。1871年到烟台传教。倪维思精于园艺,传教

16、之余,他开辟示范农场,引进美国苹果、梨、葡萄等优质树种及栽培技术。他将美国苹果的枝条带入烟台,与中国本土树种成功嫁接,生产出香甜多汁的香蕉苹果,成就驰名中外的“烟台苹果”。倪维思1877年到临朐县赈灾,捐助救济银7600两。1893年卒于烟台。福益华,美国来华传教士,原名爱德华布里斯。1892年来到偏远贫困的福建邵武,开始了医疗传教工作。他以一人之力,为该地200万人口提供医疗服务。他学习方言,抢救难产孕妇;创办学校,建造诊所;从美国引进名种家畜,建立奶牛场,与瘟疫斗争,成为“牛瘟免疫的一位先驱”。福益华最终迫于时局离开中国。然而,直至生命结束,他仍梦想有一天能重返这片土地。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17、是:“我热爱中国人民。”少数民族事业,柏格理与苗族 10少数民族事业,柏克理与苗族10塞缪尔柏格理(18641915),英国传教士。1887年抵达上海。经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建议,他们便前往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云南昭通传教。1905年来到贵州威宁石门坎后,一直在苗族地区工作。1915年,石门坎出现“伤寒”。柏格理在救护过程中不幸感染,不治而逝。在石门坎的十年中,他一边传教一边承担医疗任务,编写医护手册,接种天花疫苗,选送苗族学生外出学医。他为苗族人创制文字,为苗族人创办学校,修建足球场,设立男女分泳的游泳池。柏格理病逝,当地各族群众送殡者达1,500人之多,无一不失声痛哭。下葬后,许多苗民久久

18、不愿离开,自愿为其守灵数日。由于柏格理为苗族人民做了那么多好事,以至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他们,因此苗族人民用许多美好的语言,如“苗族救星”、“苗族之父”、“拉蒙”(苗王)等来称颂他。再后来,许多苗族信徒死后都葬在柏格理牧师的墓地周围,陪伴着他。文革中,柏格理墓曾被掘毁,尸骨被抛掷野外。改革开放后不久,他的墓地又被按原样恢复。苗族人至今仍然以最真诚的爱戴来纪念他。互译中外经典,促进文化交流 11互译中外经典,促进文化交流11傅兰雅(18391928) 英国人。圣公会教徒,来华传教士,翻译家。1868年起,傅兰雅担任上海制造局主要翻译员,单独翻译或与人合译西方书籍129部,范围广泛涉及数学、物理、

19、化学与化工、矿冶、机械工程 、医学、农学、军事兵工等。是在华外国人中翻译西方书籍最多的一人。在艰苦而寂寞的译书工作之余,傅兰雅还以他个人的力量,积极传播科技知识。于1874年创办了旨在普及和推广自然科学的格致书院,开班设讲,定期展览科学技术成就,逐渐将其发展成为一所西学图书馆;1876年发行了一份专门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月刊格致汇编。 1879 年,他被推举为基督教新教在华传教士组织的学校教科书委员会的总编辑。他主持编译了 50 余种科学教科书和数十种教学挂图,组成了由浅入深的科学译著系列,为当时中国人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便利。此外,他还推动该会在统一科学术语的译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后来,他捐资

20、在上海开办了上海盲童学堂。 傅兰雅被传教士们称为“传科学之教的传教士”。他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中国。他说:“半生心血,惟望中国多兴西法,推广格致,自强自富”。推动对外留学,培养现代人才 12推动对外留学,培养现代人才12塞缪尔罗宾斯布朗,美国来华传教士,教育家。1839年11月,在澳门正式办起中国近代第一座西式学校马礼逊学堂。首批学生共6名,全部是贫困人家的子弟,学制为三至四年,课程设置有英语、汉语、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卫生、地理、音乐等。1847年布朗夫妇因病返美,离开时带同容闳、黄宽及黄胜三人前往美国留学,从而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代到欧美留学的青年。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归国,成为近

21、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清末洋务运动中,他因促成并且经理了两件大事而彪炳史册:建成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组织了第一批官费赴美留学幼童。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闳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中国对外留学事业的先驱,容闳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马礼逊学堂与容闳结语 结语 以上简单概括了来华传教士对晚清以来中国近代化各个方面的影响。毫无疑问,在列举出来的寥寥这几个代表人物的身后,还有千千万万的来华传教士的辛勤付出和努力。自1807年马礼逊来华,至1952年驱逐外国传教士,传教士为中国付出的牺牲是巨大的。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这块荒蛮落后的土地

22、,松土,撒种,浇灌,栽培,将文明之光照耀到黑暗当中。与19世纪之前相比,中国目前所享有的文明成果,均建立在他们的努力和付出的基础上。如果他们没有来到,则中国靠拢文明还不知要等待多少年。 这是由于: 第一,传教士的这些工作属于开创性、引入性的基础,是中国人自身无法实现的突破。在盲目自大、闭关锁国的状态中,无论是中国的知识阶层,还是中国的普罗大众,都不可能承担文化交流的任务。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抵制和抗拒人类的文明成果。与近邻日本相比,中国人在学习先进文化上始终缺乏谦虚受教的心态。 第三,中国传统士人不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士人是中国的精英分子,他们以“家国情怀”自诩,把修齐治平当作追求的理想

23、,但由于缺乏完整独立的人格,仍然要依赖于专制体制提供的地位和资源,来获取并满足于“做人上人”的优越感。他们抱负远大、恃才傲物、不做小事、对底层民众的苦难缺乏同情,因此不具备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结语 除了来华传教士无法被抹杀的不朽功勋和坚实基础,同样值得深思的,是他们能够来到中国、死在中国、前仆后继的强大动力。他们当中,不乏出身于贵族、毕业于名校的优秀人才,在他们本国的社会环境中,完全可以获得更加辉煌的前途。是什么在激励他们不惧艰难地来到这里,为了一群歧视和仇恨他们的野蛮人献上爱心和生命? 人一生的年月,是十分短暂的。如何利用我们有限的生命来获取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比起财产的投资牟利,需要更加谨慎和明智。我们看得见一些不朽的功业,看得见一些辛勤的耕耘,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为何值得”。这是一个必须触及到人生终极意义的层面,才能解答的问题。 在中国,由于长期专制体制下生存的艰难,很少能有人在占有物质、贪图虚荣、攫取高人一等的身份之外,去探寻更高层次的需要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