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制度的演进和创新变革_第1页
学校教育制度的演进和创新变革_第2页
学校教育制度的演进和创新变革_第3页
学校教育制度的演进和创新变革_第4页
学校教育制度的演进和创新变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校教育制度的演进和创新变革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与要素教育制度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是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教育制度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的性质决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学校教育的具体任务培养目标和任务决定入学年龄和修业年限1.学

2、校的级别2.学校的类别3.学校的结构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要素学前教育机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1.学校的级别按学校任务分按教育对象特点分按主办单位分按学校组织形式分2.学校的类别学校的结构,决定了学校的类别,反映了学校之间的交叉、衔接、比例等多种关系。3.学校的结构二、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考虑人口状况依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一)双轨制18世纪初露端倪,19世纪定型,以欧洲为代表一轨是学术教育,自上而下,即先有大学,再有中等教育的

3、预备学校(文法学校),最后有初等教育性质的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负责培养学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一轨是职业教育,自下而上,即先有小学,后有职业学校,负责培养熟练劳动力。两轨之间既不相通,也不相接。(二)单轨制19世纪后半期形成,以美国为代表自下而上的结构:小学中学大学特点:一个系列,多种分段(三)分支型20世纪上半期形成,以苏联为代表小学、初中阶段不分轨;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可进入对口的高等学校。中学阶段开始分轨,可以进普通中学,也可进中等专业学校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四、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趋势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建立科学的学校教育制度,

4、有利于保证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实现建立科学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利于促进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行建立科学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利于促进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建立科学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五、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观念 “由于一般教师都是在既定级别与类别的学校中工作,教师对学制问题未必都很关注。若不想囿于见闻,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埋头工作,那就不妨关注学制问题。” 陈桂生学制对于教师的意义学校的性质: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全日制与半日制学校的任务:普及与提高;升学与就业(一)正确理解学校的性质与任务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区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二)树立正确的育人观(1)把握课程教学的

5、目标与任务(2)把握课程教学的进度与方法(3)把握课程教学的要求与程度(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制改革,涉及到校舍、师资、设备、经费、教材等方面,因此,必须慎重对待。学制改革,涉及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加强学习,开拓创新。(四)树立正确的改革观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的 演进与发展 一、教育实体的产生(一)非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即指教育的活动和存在形式与社会生活、生产浑然一体的原始形态,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规范的教育内容。非形式化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主体不固定(2)教育对象不固定(3)教育主体与客体联系带有偶发性质(4)教育与社会生活浑然一体原始社会的教育属非

6、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指教育活动已从社会生产、生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社会实践活动的形态,它有固定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场所和比较规范的教育内容。形式化教育,通常指有专门教育机构的教育,教育形式定型。(二)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对象相对稳定(3)系列文化传播活动规范化、知识化(4)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相应的教育设施(5)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教育实体是指具有教育职能的机构。教育实体的出现,是非形式化教育发展为形式化教育的重要标志。 (三)教育实体教育实体主要包括:学校、综合性的校外教育机构(少年宫、少年之家)、专门性的校外教育机构(儿童图书馆、少年报

7、社、少年科学技术指导站、儿童剧院、儿童公园、儿童运动场)、成年人的社会文化教育设施。学校:是建立在固定的场所并且有一定的设施及设备,在一定时期内连续存在的、有目的、有计划进行教育的机构。最早的教育实体是公元前2500年的苏美尔学校,其教育职能的专业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了。原始社会末期,有关于成均和庠的传说,标志着我国古代教育实体的萌芽。从夏朝开始,庠、序、校等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教育实体的出现。19世纪后半期,我国开始学习西方设立新式学校,标志着现代教育实体的出现。(一)西方学校教育系统古希腊的教育实体之间开始形成初步的衔接关系。古罗马教育实体之间逐步建立起有限的而非普遍的衔接关系。中

8、世纪的西方教育实体之间形不成沟通和衔接关系,基本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 二、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1718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的思想,为改变中世纪教育实体之间的无序状态提供了思想基础,但在实践层面未能落实。19世纪,随着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文实中学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革新以及职业教育的推进,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已然基本形成夏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实体之间已经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划分,但不同层次之间处于分离状态,相互之间并无沟通与衔接。隋唐以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实体之间开始建立初步的衔接关系。 (二)中国学校教育系统五代十国时期,战乱将教育实体之间初步的衔接关系分割得

9、四分五裂。宋朝时期,教育实体屡有兴废,相互之间断续不定,难以保持稳定。明清时期,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之间教育实体的联系日益紧密起来。 在形式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实体经历了从“非制度化教育实体”到“制度化教育实体”的演变过程,制度化教育的形成直接促进了学制的产生。 三、学制的演进制度化教育,是指通过配套的制度使不同教育实体之间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并且严格按照制度运行。制度化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建立了上下衔接、左右沟通、类型多样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制度化教育第一个阶段即非形式化阶段,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但没有制度保障,而且缺乏基本的稳定性。第二个阶段即形式化阶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通过教育实体来推进

10、,并且有了一定的制度,但制度之间并不配套。第三个阶段即制度化阶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配套的制度予以规范。学制是现代教育的产物,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现,它使教育实体不再处于游离状态,而是把各级各类教育实体统合成完整的、配套的学校教育系统。 (二)学校教育制度近代教育兴起以后,特别是在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以后,随着学校大量增加,需要确立一定的规范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标准,并在学校职能健全以后,解决上下级别学校衔接、不同类型学校分工以及办学权限之类的问题,学校教育制度由此应运而生。 近代教育兴起以后,特别是在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以后,随着学校大量增加,需要确立一定的规范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并在学校职能健

11、全以后,解决上下级别学校衔接、不同类型学校分工以及办学权限之类的问题。学校教育制度等由此应运而生。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现代学制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产物,其最早始于西方,酝酿于18世纪,确立于19世纪,发展于20世纪。中国学制的建立始于清末新政时期。 “壬寅癸卯学制”(1904)、“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 、“六三三学制” (1922)。新中国成立后,除1951年发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外,并没有再发布完整的统一学制文件,但学制改革始终在探索和推进。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地规定了我国现行比较完备的学制结构系统。 四、终身教育的发展(一)制度化教育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

12、授认为:(1)制度化教育以“杰出人才论”为指导思想, “以至少牺牲一半人的发展机会为代价”;(2)制度化教育以成套制度、密集规范构筑起封闭的教育壁垒,限制了制度化教育体系以外的大量青年接受这种教育的机会,民主的气息十分稀薄;(3)制度化教育把学习与文凭、文凭与就业资格、就业资格与社会位等同起来,损害了人们原有和本该有的求知欲;(4)制度化教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 “高分低能人”,打击了部分人的学习积极性;(5)制度化教育是一种代价昂贵的教育,使得国家、社会和家长的投入越来越多,不胜负担。 制度化教育一方面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出现了各种突破界限的尝试:(1)需要用开放的教育系统代表封闭的教育系统。(2

13、)现代教育制度倾向于沟通与融合。(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区别将逐渐消失。 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终身教育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二)终身教育的兴起1965年,法国教育家(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局继续教育部长)保尔朗格朗首次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197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推动了终身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1.国际终身教育的

14、提出与演进1976年,美国通过终身教育法。198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关于终身教育报告中,提出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的教育发展原则。瑞士、法国、俄罗斯等国也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教育改革的终身教育思想。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并视其为“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制度”。 1995年,教育法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要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2.中国终身教育的提出与演进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

15、育网络,为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开辟更为广阔的途径,逐渐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继续教育”。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有机组成的整体。到2020年,要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各类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到2020年,“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

16、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3.终身教育的特点第三节 学校教育制度的关键问题学校教育制度的根本问题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学校教育制度的关键问题是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 数量与质量一般而言,入学年龄早,修业年限短,有利于扩大人才培养的数量;入学年龄晚,修业年限长,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一)小学入学年龄的几种主张 学制中的入学条件,最关键的是小学入学条件在小学入学条件中,最主要的是学生入学年龄

17、小学入学年龄,争议较多一、入学条件唐彪(清代教育家):“生子至三四岁时,口角清楚,知识稍开,”钱学森:“从4岁到12岁实行8年一贯制的初级教育”。罗曼(美国儿童能力开发研究所博士):“孩子两岁以后,对于文字的记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困难。如果想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教孩子念书,从两岁开始教育是最完美的。”4岁说马卡连柯:“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1763年,普鲁士规定5岁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1870年,英国规定5岁儿童必须进入小学。5岁说美国阅读问题专家乔治史蒂文斯:“教育史上危害最大的错误认识,即各种阅读教育都应当放到孩子6岁以后进行。”6岁说有研究认为

18、,成人的脑重约为1400克。而新生儿的脑重约为390克,9个月婴的脑重约为960克,3岁是增至1011克,到7岁时,已相当于成人脑重的90%。7岁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德国和英国曾规定5岁儿童入学外,多数国家都规定67岁为入学年龄。(二)世界各国小学入学年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01982世界教育统计年鉴入学年龄国家和地区数其中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4岁2115岁3686214156岁113263121203127岁4671711928岁211总计19942553544419英国:初级学校7岁,预备学校8岁德国:6岁法国:6岁美国:6岁日本:6岁苏联:7岁清末民国时期:1904年

19、癸卯学制:7岁1912-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6岁1922年壬戌学制:6岁入学中国小学入学年龄概况1949年以来的入学年龄: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7岁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进行6岁入学的实验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等部门关于实施若干问题意见 :6岁,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仍可实行七周岁入学;特别困难的地区,还可适当推迟入学年龄。 1996年小学管理规程 :6岁,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7周岁。 按照现行的学制,从6岁上学到博士毕业,需22年。如果加上3年学前教育,需25年。按平均寿命75岁计算,有1/3时间在校学习。如果28岁参加工作,60岁退休,则学习22年,工作32

20、年,时间资源的投入产出比为145%。二、修业年限在学校教育制度的修业年限中,影响最大、争论最激烈的往往是基础教育阶段学制,即中小学学制。六三三: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葡萄牙、挪威、意大利、韩国、印尼、泰国五四三:法国、越南、黎巴嫩五三四:印度、巴基斯坦、伊朗、西班牙四六三:德国四四四:捷克、罗巴尼亚(一)国外基础教育学制的主要类型据UNESCO1995年统计年鉴,国外189个国家中,基础教育学制总年限为10的有8国,11年的有40国,12年的有111国,13年的有26国,14年的有4国。清末民国时期:1904年癸卯学制:五四五制1912-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四三四制1922年壬戌学

21、制:六(四二)三三制(二)中国基础教育学制的演进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小学五年一贯制1953年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 :小学改用四二制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五三二制1980年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 :六三三制1949年以来的修业年限1986年4月2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李鹏在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草案)的说明,指出:“目前,我国小学和初中的学制有六三制、五四制、五三制和九年一贯制等多种形式。多种学制并存,是我国现存的实际情况。 从1980年开始,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始进行“五四”制的实验研究。1981年,北

22、京师大副校长肖敬若发起成立“学制研究小组”,明确提出中小学实行“五四三”制的设想,并联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小学等单位开展了“五四”制改革的实验。1984年底,已连续2次召开全国中小学学制改革实验研究工作会议。关于“五四”制的实验国家教委1989年工作要点提出:“采取措施,加快小学、初中五四制的实验,选择几个不同特点的县、中等城市和若干所学校进行试点。” 从1990年开始,国家教委在山东诸城县,烟台市一个区(或县),湖北省沙市、潜江县,黑龙江省密山市,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辽阳市宏伟区,河北省青龙县,上海市一个区(或县)进行“五四”改革实验。1990年10月,国家教委在湖北省沙市召开了“五、四”学制区域性实验研讨会。据会上初步统计,除国家教委定的六省、市9个实验区外,北京、天津等11省、市还有数百所学校在进行“五、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