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学_第1页
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学_第2页
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学_第3页
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学_第4页
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学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现代化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学【摘要】传统中医的医学形式是“思维哲学形式,为讨论中医现代化途径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本文从中西医学临床思维过程比照,中西医证候体系的重新建构和标准化,中医辩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客观化标准化,中西医科学研究形式差异互补四方面切入,深化剖析了中西医学的异同和各自优势,分析了中医学两千年以来停滞不前的内在原因在于封闭性,概括中医现代化的可取途径,指出中医现代化是科学问题的目的规定,是科学问题的方法论规定,必将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与开展。【关键词】中医;现代化;中西医比照医学形式是人们对疾病和安康总的特点和本质的概括,它集中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方法和程度,传统中医学的形

2、式是“思维哲学形式,认为是脏腑、经络、肢体、孔窍等气血调和、阴平阳秘的状态,及机体整体的和谐,而疾病是阴阳失调或这一整体的和谐被破坏,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相统一的整体的人,是通过临床观察运用理论思维方法而获得的关于人的生理、病理、诊治及预防理论的认识,是侧重于关于医学的科学层性和哲学科学属性的认识。表达在哲学模和思维模两个方面,哲学观念、科学理论和操作技术在中医学中分别处于不同层次。中医学于2000年前,时间上造就了中医陈述方式等落后于时代,但空间上又赋予了其众多西医学所不具备的很有价值的很有科学启迪意义和实用性内容1。1中西医临床思维过程有异1.1临床认知思维比较中医临床认知主要采用直接观察和

3、以象测藏的黑箱方法,感官缺乏依赖思维补偿,以形象思维为根本形式;西医临床认知材料除外在信息外,主要还有病理改变、致病因素、精细确认,以抽象思维为主导。1.2临床诊断比较关于推理形式,中西医诊断思维活动都应用了概率估计,类型辩认和因果推论三种推理方式,但各有侧重。中医临床诊断中往往不受概率估计大小的限制,医生凭直觉类型辩认,舍其枝节,求其根本,或凭处方反响;西医概率估计应用普遍,以概率估计最大或最小损失原那么来定诊断。关于病因诊断:中医着眼于病邪作用后病变反响状态,非常重视机体病变的反响趋向性分析以及正邪双方消长、相争、进退等互相关系变化,审证求因;西医那么病因与疾病间一一对应的前因后果关系,病

4、因为疾病本质的决定因素,以直接发现为主要方法;关于临床思维比照:中医病位判断是在宏观层次上扩展,强调整体性,动态性的特点,西医以病理解剖上特异性机械唯物主义思维特色;关于临床疾病分类比照:中医分类以病名分类和证分类有机结合为显著特点;西医分类方法准确、客观,易于掌握,有穿插重叠逻辑局限性。1.3临床处方思维比较关于处方常规思维方式,中医临床处方思维有相对稳定的思维形式,与辩证论治对病治疗有机结合为常规形式;西医主要围绕病名展开,对因治疗、对症治并支持疗法是西医治疗的思维形式;关于临床处方指导思想比较,中医受整体观、动态观指导,强调综合认识,知常达变,动态决策;西医处方抓根本矛盾,只要病因一样,

5、即使病理改变不同,临床表现大异,处方用药都可以一样,至于个体差异、环境条件完全可以不顾;关于治疗验证比较:中医有一定的笼统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有必要向客观化开展;西医详细性、客观性,但仪器观察有局限性。2中医证候体系的重新建构和标准化中医证候体系形式的超稳定性来源于其方法论上的非本质性和古代中医为了超越当时有限的认识手段去把握世界,而通过先验性概念体系,机械性统一理念,形而上学的方法使中医本质上零碎的经历形成虚假的、形式上的统一体系,缺乏可检验性和具有不受检验性,违犯了现代科学必须遵循的实证性原理。体系形式本身不存在信息量,只是一种纯粹的形式,任何证候开展均可纳入这一体系,而具有封闭性。中医

6、证候体系形式须完全去掉而代之以从证候临床实际归纳出来的体系形式,进而这个体系形成须根据证候临床实际的不断开展而更新,即实证化,这不亚于一场革命,在近现代,中医证侯体系形式已成为“中医特色的代表,并因此而受维护。必须明确,真正的中医证候特色存在于详细的证候临床经历之中,证候体系形式只是一件与其毫不相干,并扭曲阻碍其开展的外壳,这一外壳的去除只会有利于证候本质的开展。现代证候研究中发现许多新现象如证病关系、潜证、生理性证候、急性虚证、证候本质研究结果都具有使证候学科出现打破性进展的可能,但都由于未想到要冲破现有证候体系形式而未能充分展示其意义,而证候临床实际是重新建构证候体系形式的唯一根据,形成开

7、放的并与现代医学同步的体系。历代医学家对证候的分类标准可认为是证候标准化的第一阶段,特征是宏观认识阶段;在此根底上参加中医现代化的研究内容,包括:验证工作即用现代科学手段验证中医理论以提醒其客观内容;新的发现,以中医理论为线索进展研究,对生物医学理论提供新的内容;药物研究,根据历代医家经历,运用现代药理学、毒理学研究方法,研制提取现代中药;证病结合研究,是当代中医临床理论主要途径,这阶段特征就是客观性指标及局部定量化指标采用,已进入微观认识阶段。这不是最终阶段,随着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化,证候标准化也会不断填充新的内容,进而实现辩证微观化、标准化2。3中医辩证论治理论体系客观标准化关键是辩证

8、的客观标准化指标,辩证与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根本步骤。中医与患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描绘和判断总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如医者的知识程度、理论根底和经历长短,患者的病情诉述、精神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影响等,都有可能对中医宏观病理信息的反映和判断带有意向性、随意性和不定性,产生对正确性的偏移,偏离程度越大误诊越多。中医学界名老中医经历就在于能准确抓住证的诊断关键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有效的治疗,我们须一方面从临床上深化研究,探究证诊断的客观标准化指标包括名老中医的经历,制定系统的客观诊断指标,一方面需要加速开展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现代化检测手段,如脉象仪、舌象仪等的研制开发和普及,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不

9、断加以完善和进步,并进展中医证型的动物系列实验,从动物造模探究证诊断的客观指标及进展发病机制等各种研究,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中医的本质,讨论特异性表现及其演变规律。中医的证可产生于各种疾病,临床上应仔细研究与鉴别病与证之间关系,讨论产生证的客观规律,应用病证结合及互参方法,制定最正确治疗方案。临床中病证别离,不去研究产生证的客观规律,容易产生见证用药的简单方法,必然影响疗效。现代医学形式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形式,包含病因、病机、病生、病理、临床病症和体征、转变、预后、治疗和预防的全过程。而证是疾病开展的某一阶段的特征性反映,事物内部本质属性和内在变化规律可通过证而显示出来,但是认识客观事

10、物首先应在总体上加以深化掌握才能有正确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把握事物各个侧面和详细环节,认识事物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和转化,并清醒地认识到事物各个侧面和环节应处的恰当位置,才能恰如其分地显示出中医辩证论治的独特作用和效能。当代中医辩证论治体系面临许多新的课题,诸如先天遗传并代谢系统并老年退行性并结缔组织病,药物毒副反响和过敏反响,严重环境污染给人类生命造成的损害,严重平衡失调对人类生命的危害,有病无证的情况、心功能代偿期、深部肿瘤、隐匿性肾炎等,需要不断加深研究,扩大辩证范围3。4中西医科研的形式差异及互补比较当根底医学未从临床医学详细分化出来以前,整个临床医疗是经历性的,盲目探究和反复试探是

11、唯一方式,20世纪后半叶,随着根底医学对疾病本质认识的突飞猛进,诊治疾病把握度迅速进步,以致于没有科学根据在患者身上采取治疗措施已成为错误,但还有许多病理、药理机制并没有得到提醒,经历方式和理性方式终将互补,现代医学的理性方式是相对的;西医在医学领域引进数理统计方法是其开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其随机、对照、盲法三大原那么,设计、衍量、评价三大功用,搜集、整理、分析资料三大步骤在总结经历,排除干扰,发现规律,进步客观真实性方面已有长足进步,但具有从样本到总体的刻舟求剑之嫌,具有局限性,而运用于心理社会现象时其严格性和实际意义几乎变为不确定,必须探究其他方法,而中医学对此几乎是完全空白,没有群体调

12、查及其资料分析,病因学主要靠臆测和猜想来填补,个案经历偶然性无法排除,缺乏临床指导的可靠性;现代医学进入分子程度,而中医物化技术相对简陋,才能化技术有运用差异、传递困难和内在封闭性的特点。中西医差异与科研形式不无关系,在当代中西医学交流交融也形成必然趋势,在研究方式上现代中医并不满足“黑箱调控,而西医也并非一味追求“白箱,在研究途径上,现代中医不满足于个案总结,大样本前瞻性观察已成为衡量评价重要前提,西医也并不一味排斥偶然因素和个体差异,在研究手段上,现代中医大量引进精细仪器并提出微观辩证和指标调控,同时西医也借鉴中医诊疗和思路方法4。总之,中医现代化是科学问题的目的规定,是科学问题的方法论规定,有开放性和协作性原那么,它既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理论课题。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理论,在经典中医药学的科学构成、学术程度方面实现向现代科技的进步与转化,在经典中医药学的临床医疗技术、技术效益方面实现向现代技术的齐同与赶超。实际上,医学应该是一门自然与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