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亲子关系法立法研究主讲人:张遂第一节 概 述一、亲子关系法的演进 亲子关系法,又称亲子法,是调整亲子关系的法律标准的总称。亲即指父母,子即指子女。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父母子女在血缘联系上是最近的直系血亲,是家庭中的主要成员,相互之问具有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局部。 综观亲关系法演进的历史大体可以看出亲子关系法经历了古代的“家本位的亲子法、近代的“亲本位的亲子法、现代的“子女本位的亲子法的开展进程。在亲子关系法形成初期,亲权具有家长权的实质。罗马法的父权一词原来就是家长权的意思。因为在当时,家庭成员必须绝对服从父系家长的支配。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亲
2、子关系以 家族为本位,父母子女关系完全附属于宗族制度。表现为父系、父权和父治。亲子关系受家族法的支配养育子女是为了家族利益,父母子女的利益被淹没在家族利益之中。随着生产力的开展,家族的范围逐渐缩小宗族制度逐步衰落,父亲成为一家之长。这一时期亲子关系法的主流是维护父权即亲的权利。近代法国的一词就是父权或亲权的意思。社会开展至现代。亲权已从单纯的父权演变为父母对子女之间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且亲子关系的内容也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尊重、保护和强调对子女的教育。开展到“子女本位的亲子法。 我国古代奉行家族主义,亲子关系法长期实行“家本位制度。亲子关系以孝道为本,“父为子纲天经地义,子女受家长和其他尊亲属
3、的支配,对父母须绝对服从。唐代以后,根据各个朝代法令的规定分析,亲子关系法还兼有“亲本位的性质。开展至近、现代。1930年国民党政府民法亲属编在形式上完成了中国亲属法从古代型向近、现代型的过渡。其有关亲子关系的立法以保护子女权益为原那么、父母子女权利义务关系平等,但仍然保存有一定男女不平等、以父权为中心的封建色彩。如根据该法第1089条规定。父母对行使亲权意见不一时,父有最后决定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即1950年的?婚姻法?,对父母子女的关系设专章加以规定,以全法的16的篇幅规定了以保护子女利益为原那么的父母子女之间平等的相互扶养的权利义务关系。1980年?婚姻法?又以全法15的篇
4、幅重申了1950年?婚姻法?的有关规定,而且增加了关于子女姓氏问题、扶养请求权及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保护方面的规定,确立了新型的、以保护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为原那么、父母子女间平等、相互扶养和相互继承的权利义务关系。二、亲子关系的种类 关于亲子关系的种类,古今法律的规定有很大区别,中外法律的规定也有所不同。从近、现代国外有关立法看,一般将父母子女关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另一类是法律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根据父母之间有无婚姻关系可分为,父母与婚生子女、生父母与非婚生子女;法律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主要是指养父母与养子女。 在我国古代,基于纳妾、宗祧制度,以及
5、恩义名分等原因,父母子女的种类繁多。考察我国的法制史,父母子女的种类、称谓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出于自然血统,即亲生父母子女,包括亲生父母、嫡子女、庶子女、婢生子女、奸生子女;二是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父母子女,包括嗣父嗣子、养父母养子女。至近、现代,1930年国民党政府民法亲属编吸收了外国(主要是近代大陆法系国家亲子关系)立法的经验,将父母子女关系分为自然血亲和拟制血亲两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封建的婚姻家庭制度,实行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等新型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在我国现行的婚姻法中,父母子女关系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它是基于子女出生这一自然事实发生的父母子女关
6、系。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人为地解除,只能因一方死亡而消灭。根据子女出生时父母是否具有合法婚姻关系可将其分为父母与婚生子女关系,父母与非婚生子女关系。 另一类是法律拟制的父母子女关系。指本无该种血亲应具有的血缘关系,但法律上确认其与自然血亲有同等的权利义务的亲子关系,又称准血亲关系。在我国,此类亲子关系包括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继父母与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关系。法律拟制的父母子女关系是依法产生的,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依法解除。第二节 父母与婚生子女一、概述 自从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了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制度以来,人类社会的生育行为就产生了是否符合当时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的问
7、题,即有了合法与非法之分。所生子女也就相应有了婚生和非婚生之别,出现了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的概念。 何为婚生子女,许多国家的立法均有规定,只是具体表述不尽相同。例如。英国普通法规定婚生子女的标准比较宽松,即如子女在婚姻关系存续中出生者,不问其是否婚前受孕,只要在出生时父母之间有合法婚姻关系,子女就取得婚生子女身份;如果在婚姻关系存续中受孕,那么不问子女出生前婚姻关系是否已经解除,子女均可取得婚生子女身份,但英国普通。法不成认婚后的准正。美国大多数州的有关规定比英国的更为宽松。如第24条第1款规定,父母在子女出生前或出生后,已举行世俗的或宗教的婚姻仪式,或者已按普通法规定完婚婚姻被认为有效并经婚
8、姻举行地法律认可的,所生子女为婚生子女,而不管该婚姻现在是无效的、可撤销的,还是已经被撤销或以后将被撤销或被判决无效。?德国民法典?1961年修订后的第1591条第1款规定,妻于婚前或婚姻关系存续中受胎,而夫于妻之受胎期间内有同居之事实者。其结婚后所生子女为婚生子女,即使婚姻被宣告为无效,也相同。?法国民法典?对子女的婚生性标准也有规定,概括地讲,只要父母因结婚而成一家,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受胎或出生的子女为婚生子女。?日本民法典?第772条规定,妻于婚姻中受胎的子女即自婚姻成立起200日后,或自婚姻解除或撤销之日起300日内所生子女为婚生子女。我国台湾地区现行民法第1061条明确规定,称婚生
9、子女者,谓由婚姻关系受胎而生之子女。并且在1062条规定了受胎期间,即从子女出生日回溯第181日起至第302日止。从上述可见,日本和台湾地区的民法对于婚生子女标准的规定和其他国家的规定相比,较为保守,不利于对未成年子女利益的保障。行使,我国1950年?婚姻法?和现行?婚姻法?虽然都使用了婚生子女的称谓,但均未对婚生子女的概念作出规定,也无婚生子女的推定制度。因此,我国有学者指出,明确婚生子女的概念,是完善我国亲子关系法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议对婚生子女的概念规定为:“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受胎或出生的子女为婚生子女。这无疑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必须指出的是,?德国民法典?于1998年生效的法律条文中已
10、取消了婚生子女的称谓,该法中也从此不再有“非婚生一词。此立法意旨在于,取消“婚生、非婚生称谓,仅用“子女一词,更能表达法律对儿童的尊重和保护,即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子女,与无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子女,其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其称谓也是相同的。这对我国立法无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我国似也可仅从父母是否结婚的角度,区分为“已结婚的父母与“未结婚的父母,而对子女不予“婚生与“非婚生的区别。二、婚生子女的推定和否认 (一)婚生子女的推定 所谓婚生子女的推定,是指子女婚生性的法律强制规定,即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妻子受胎所生的子女,推定为婚生子女。 婚生子女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父母有合法的夫妻身份关系;(2
11、)该子女必须是其生父之妻所生,这就排除了父与母之外的女子受胎所生之子女;(3)该子女必须是其生母之夫所受胎而生,即该子女与生母之夫有血缘联系,这就排除了该子女是由父之外的男子受胎所生。上述三个条件中,第(1)(2)两个条件是比较容易证明的,一般均可直接根据生母怀胎、分娩的事实和生父母婚姻关系的存在的客观状况加以确认。但是,要证明第(3)个条件就比较困难。基于此,世界各国几乎都规定了婚生子女的推定制度。而且,顺应社会的开展,很多国家的有关规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国家已明确规定,婚前受胎而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出生的子女。视为婚生子女。这样,婚生子女必须具备的条件已经变得宽松。只要是在生父母婚姻关系
12、存续期间受胎或出生的子女,均为婚生子女。 婚生子女推定制度,对于维护夫妻关系的稳定,稳固社会秩序,特别是未成年子女利益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婚生子女的否认 婚生子女的否认是指丈夫证明在受胎期间内,未与妻子有同居行为,依法否认子女是自己的亲生子女的制度,即当事人依法享有否认婚生子女是自己亲生子女的诉讼请求权的制度。 依据婚生子女的推定制度确定子女是婚生子女,实际上并未解决该子女是否是真正的婚生子女,或者说,并未真正解决该子女是否是其生母之夫所受胎而生。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受婚生推定的子女而实际上是婚外性关系所生子女的情况。因此,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表达法律的公平性,各国法律在规
13、定婚生子女推定制度的同时,还规定了婚生子女的否认制度。考察各国婚生子女的否认制度,尽管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均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否认的原因。对否认的原因,各国一般采取概括主义,即不列举具体的原因,规定只要提供足以推翻子女为婚生的证据即可。比方,丈夫在妻子受胎期间没有同居的事实;丈夫有生理缺陷,元生育能力等。 2否认权人。有的国家如法国、日本、罗马尼亚等规定,只有丈夫享有否认权;有的国家如瑞士规定,丈夫和子女享有否认权;有的国家如前苏联、保加利亚规定夫妻和子女均享有否认权。 3否认权的时效和限制。在外国法律中否认请求均规定有时效限制,其目的在于促使当事人及时行使权利,尽快确定子女的法律
14、地位。但是,有关时效的期限长短不同。有的规定为1个月如美国路易斯安纳州,有的国家如比利时为90天,有的国家如法国、罗马尼亚为6个月,有的国家如El本为1年,还有的国家如德国请求撤销父亲身份的期限为2年。至于诉讼时效从何时起算各国规定也不尽相同。大多数国家规定从知悉需要行使权利时开始,也有个别国家规定否认权于子女出生时否认权人在出生地为起算时间,如出生时不在出生地的,以其返回出生地时起算等。 婚生子女的推定和否认制度是亲子法的重要组成局部,不少国家立法对此设有明确规定,虽现行(德国民法典取消了“婚生、非婚生子女的称谓,不存在婚生子女的推定与否认问题,但仍设有“父亲身份的推定与撤销制度,以保护父母
15、和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利益。我国婚姻法尚无婚生子女的推定和否认、或父亲身份的推定与撤销之规定,有待修改立法时予以补充。三、父母与婚生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我国现行?婚姻法?第15条至第21条及有关法律的规定,父母与婚生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管教和保护的义务 现行?婚姻法?第15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该法第17条规定,父母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赔偿经济损失的义务。(二)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
16、助的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同时还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婚姻法?第15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有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章“家庭的赡养与扶养就家庭在赡养老人时应承担的义务作了更为明确、具体的规定。该法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顾老人。 (三)父母子女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婚姻法?第18条规定,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我国?继承法?第10条规定,父母、子女与
17、被继承人的生存配偶,同为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第三节 父母与非婚生子女一、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非婚生子女是婚生子女的对称,是指没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的子女。 非婚生子女产生的原因较多,未婚男女所生的子女、有配偶者与他人通奸所生的子女、无效婚姻当事人所生的子女、妇女被强奸后所生的子女等,均为非婚生子女。 自人类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制以来,随着私有制的开展,婚姻成立的要件越来越严格,生育非婚生子女的情况逐渐增多。在历史上,非婚生子女在世界各国,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实际生活中均遭受歧视和虐待。中国封建法律亦对“婢生子、“奸生子备加歧视。清末颁行的?大清现行刑律?中还规定“奸生子、“婢生子不得继承宗桃。继
18、承财产时,“奸生子、婢生子,依子量予半分。近代社会对于非婚生子女态度已有了很大转变,认识到无论是婚生还是非婚生,都与子女无关,是其父母所为,没有理由歧视非婚生子女。即使如此,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立法中,仍然对非婚生子女加以歧视。英国普通法规定,非婚生子女不属于任何人的子女,其父不负有抚养义务。法国1804年民法典还规定非婚生子女不得请求其父认领;非婚生子女不得主张婚生子女的权利;非婚生子女不得为继承人。即使经过认领的非婚生子女,如与婚生子女同时继承,其应继分只为婚生子女的1/3。自20世纪开始,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1918年苏俄新的婚姻家庭法典明确规定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
19、有同等权利,从法律上铲除了对非婚生子女的歧视。但就世界范围看,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改善的时间先后及程度,各国情况很不相同。例如。直到1926年英国才公布?准正法?,成认非婚生子女因事后父母结婚准正取得婚生子女的地位。而时至今日仍有少数国家保存有对非婚生子女的歧视性规定。如日本现行民法第900条第4款规定。非婚生子女在继承时,其应继分为婚生子女的1/2,?法国民法典?第760条对此的规定与日本相似。 在我国,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婚姻法?第19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非婚生子女的生父。应承担子女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局部或全部,
20、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继承法?第10条规定:“遗产按照以下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二、非婚生子女的准正和认领 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如何,或者说非婚生子女与事实上的父母间关系如何。是世界各国法律上和社会实践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确定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当代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确认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的制度。即认领制度,有些国家还设立了准正制度。 非婚生子女的准正,指因生父母结婚使非婚生子女取得婚生子女资格的制度。准正制度始于罗马法。为保护非婚生子女的利益,法律规定父对于结婚前所生子女,因与其母结婚而取得家父权,
21、对子女视为婚生。寺院法和日尔曼法也设有准正制度。1926年英国始有准正法。美国大局部州皆采用英制。大陆法系诸国如法国、瑞士、日本等国均继受罗马法原那么设有非婚生子女的准正制度,东欧有些国家如原民主德国也设有此制。(但各国准正的要件和方式略有不同。)虽现行?德国民法典?已删除“非婚生子女一词,不存在子女“婚生化问题,但仍设有“认可父亲身份及“父亲身份确实认制度,以确立亲子关系,保护子女利益。我国现行婚姻法无非婚生子女的准正制度。在现实生活中,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母结婚,被成认为其婚前所生的子女,一般当然被视为婚生子女。 非婚生子女的认领,是指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母成认非婚生子女是自己的子女。非婚生子女的
22、认领,一般是在无法准正的情况下发生的。认领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自愿认领;二是强制认领。 (一)自愿认领 自愿认领,又称任意认领,是指生父母成认该非婚生子女是自己所生,并自愿承担抚养责任,无需他人或法律的强制。 1认领人。认领人是指认领行为的主体。多数国家规定非婚生子女的生父为非婚生子女的认领人,如罗马尼亚、瑞士等国。有的国家规定,生父、生母均为认领人如日本等。 2被认领人。即认领行为的对象,一般是指非婚生的子女。 3认领的方式。认领是一种确认人身关系的重要法律行为。涉及子女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应为要式行为。各国规定认领的方式不同。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公证认领,如法国认领非婚生子女及德
23、国认可父亲身份需进行公证; (2)登记认领,如1968年?苏俄婚姻与家庭法典?第47条第3款规定由父母双方共同到户籍机关申请登记认领; (3)事实认领,即生父已经抚养非婚生子女,并且有认为该子女是自己的子女的意思表示,视为认领。 4认领的否认与撤销。为防止他人冒认子女,发生欺诈。损害非婚生子女及其生母的名誉,造成生父认领困难和障碍,设立认领的否认与撤销制度。即在认领发生后,如发现认领人非子女之父。法律给有关当事人以否认权,可向法院提出申请撤销认领。 (二)强制认领 强制认领,是指当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不自愿认领时。由有关当事人诉请法院予以判决强制认领的方式。 强制认领的原因主要有: 1未婚女
24、子所生的子女,生母指认的生父不成认该子女是他所生,生母向法院提起确认生父之诉; 2已婚女子与第三人所生子女,女方指认第三人为子女的生父而遭否认的,生母向法院提出确认生父之诉。 我国尚未建立非婚生子女的认领制度。在现行的法律制度下,关于非婚生子女地位婚生化的作法是:基于分娩的事实,非婚生子女与生母之间的关系一般无需加以特别的证明,非婚生子女按生母的婚生子女对待。非婚生子女与生父之间的关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由生父自愿表示认领;二是被生母指认的生父不成认该子女是其所生。这种情况可通过生母向法院提出的证据,如在受孕期间与被告有过性关系,或被被告强奸的事实和证据等加以证明。法院在必要时,可委托有关部
25、门进行亲子鉴定。我国最高人民法院1987年6月15日?关于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能否采用人类白细胞抗原作亲子鉴定问题的批复?,对用该鉴定技术进行亲子鉴定给予了认可。第四节 继父母与继子女 一、概述 继父母是指子女对其生父或生母的后婚配偶的称谓。继子女是指后婚配偶对其妻与前夫或夫与前妻所生子女的称谓。继父母与继子女关系是由于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带子女再婚,或者由于父母离婚,抚养子女的一方或双方再婚而形成的。由于继父母子女关系是以生父或生母再婚的婚姻关系为中介而发生的,所以属于姻亲关系。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姻亲关系可以转化为法律拟制血亲关系。 继父母子女关系虽然是一种父母子女关系,但它不同于基于
26、子女出生的事实而产生的自然血亲父母子女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一是未形成抚养教育关系(或称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二是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 我国婚姻法对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形成抚养教育关系认定的要件未予规定。实践中一般是根据继父母对继子女在经济上尽了扶养义务(对继子女给付生活费、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或者生活上尽了扶养义务(与未成年继子女共同生活。对其生活上照料、帮助)来认定。二、继父母与继子女的法律地位 我国?婚姻法?第21条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间,不得虐待和歧视。“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
27、。因此,首先,无论继父母与继子女间是否形成抚养教育关系,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得虐待和歧视。这是社会主义尊老爱幼、民主平等新型家庭关系的要求。其次,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是否发生法律规定的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应根据他们是否形成抚养教育关系来确定。未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属于姻亲关系,他们之间无法律规定“的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与义务。即他们之间只是一种名义上(或称谓上)的父母子女关系,继父母因未抚养教育继子女,不享有受继子女赡养扶助的权利;继子女因未受继父母的抚养教育,不负赡养扶助继父母的义务。巳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属于法律上的拟制血亲,他们之间具有与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相同的权利
28、和义务。与此同时,该继子女与没有和他共同生活的另一方生父或生母的关系仍然存在,他们之间的自然血亲父母子女关系并不因未在一起共同生活而消除。这样,此类继子女就具有双重法律地位。即一方面他和自己的生父母保持着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他和抚养教育自己的继父或继母又形成拟制血亲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所以,他享有双重权利,负有双重义务。也就是说,他既有受生父母抚养教育的权利,又享有受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抚养教育的权利;他既负有赡养扶助生父母的义务。又负有赡养扶助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或继母的义务。并且,他享有的继承权也是双重的。他既享有继承生父母遗产的权利;又享有继承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
29、或继母遗产的权利。与之相应的是,形成扶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或继母(如有自己的生子女)也具有双重的法律地位。即一方面他与自己的生子女保持着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他与受自己抚养教育的继子女又形成拟制血亲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所以,他也享有双重权利,负有双重义务。也就是说,他既负有抚养教育生子女的义务,又负有抚养教育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子女的义务;他既享有受生子女赡养扶助的权利,又享有受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子女赡养扶助的权利。并且,他享有的继承权也是双重的。他既享有继承生子女遗产的权利,又享有继承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子女遗产的权利。 关于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子女具有双重法律地位,有人认为这不
30、合理,会加重该类继子女成年工作后的赡养负担。即当他成年工作后,要承担赡养扶助生父母和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或继母的双重义务。故认为立法应规定,凡自愿尽抚养教育义务的继父或继母应对继子女进行收养,使他们之间只存在单一的养父母子女权利义务关系,以减轻继子女成年工作后的赡养负担。笔者认为,继父母继子女的情况各有不同,是否收养继子女,应当由当事人之间自行协商决定,而不宜由法律硬性规定。这样既维护了生父母的权益,又维护了继父母和继子女的权益。因为生父母离婚并不消除父母子女关系,生父或生母带子女再婚,继子女与继母或继父也不一定建立拟制血亲父母子女关系,如果法律规定,继父或继母凡自愿抚养教育继子女的,必须对
31、继子女进行收养,往往会因为另一方生父或生母不同意、或年满十周岁以上的继子女本人不同意、或继父(母)对继子女虽愿抚养但不愿收养(他已有或要生育亲生子女)等原因而不能实现。这反而不利于继子女的抚养教育。所以,对继子女是否收养,不宜由法律硬性规定,而由当事人自行决定为好。我国?收养法?第14条规定:“继父或者继母经继子女的生父母同意,可以收养继子女显然,这里未硬性规定继父或继母必须收养继子女,是否收养继子女完全由当事人自行协商决定。如果继父或继母依法收养了继子女,建立了养父母子女关系,他们之间的父母子女权利义务就是单一的。因该继子女与另一方生父或生母的权利和义务已消除。如果继父或继母未收养继子女,但
32、对继子女尽了抚养教育的义务,那么他们之间形成抚养教育关系,具有与父母子女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该子女与另一方生父或生母的权利和义务仍然存在,另一方生父或生母对其仍有抚养教育的义务。这无疑是有利于继子女的抚养教育和健康成长的。至于此类继子女成年工作后,负担双重赡养义务有所偏重问题,从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角度看,他未成年时享受了双重权利,成年工作后应尽双重义务。同时从他的负担能力看尽双重赡养义务是以其实际负担能力为限(他确无负担能力或负担能力不够的,其赡养义务可由社会保障措施予以救济)。所以,法律允许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子女具有双重法律地位是合理的。 至于继子女对未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另一方生父或生母尽
33、赡养义务,是否以该方生父或生母对其尽了抚养教育义务为前提?我国?婚姻法?第29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方或母方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当然,离婚后另一方生父或生母对未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子女仍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但如其确属无抚养能力或因客观原因无法尽抚养义务的,其子女在该方生父或生母年老需要赡养时,仍应对其尽赡养扶助的义务,而不能以该生父或生母对子女未尽抚养教育义务为由,对其不负赡养扶助的责任。三、继父母与继子女关系的解除及后果 继父母与继于女关系的解除及其后果,应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第一,未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因生父或生母与继母或继父
34、婚姻终止而解除。但如因生父或生母死亡而导致婚姻终止的。继子女仍可自愿与继母或继父保持父母子女的称谓关系。 第二,已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可在以下情况下解除: 1在再婚关系存续期间。继父或继母与继子女之间的扶养关系,可根据任何一方的请求及停止扶养的事实(如未成年继子女离开继父或继母随另一方生父或生母生活)而解除。因他们之间扶养关系的建立,是基于当事人自愿的行为,而非法定的义务。但扶养关系解除后。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姻亲关系及称谓关系仍存在。 2在再婚关系终止时,无论是因离婚而终止或因生父(或生母)死亡而终止,继父或继母与继子女之间的扶养关系均不当然解_除。根据婚姻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35、继父(母)与继于女已形成的扶养关系是一种独立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因生母或生父与继父或继母婚姻关系的终结而自然消除。因为,从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的产生原因看,除生父母带子女再婚外,还有继父或继母对继子女进行抚养教育的事实。如生父(母)与继母(父)离婚,除未成年继子女被生父母一方带走,继父母终止对该继子女的抚养而致扶养关系自然解除外,被继父(母)长期抚养并已成年的继子女受继父(母)抚养教育的事实不能消失,有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间父母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仍不能自然终止。一方要求解除这种权利义务关系的,人民法院应视具体情况作出是否准许解除的调解或判决。如生父或生母再婚后死亡,已形成抚养
36、教育关系的继父或继母对未成年或未独立生活的继子女,仍有继续抚养教育的义务;如生存的另一方生父或生母要求将该子女领回抚养,但继父或继母不同意的,该子女并不当然归生父或生母抚养,应由双方协商解决;协议不成的,那么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利益判决;如继父或继母要求解除扶养关系,只有在该继子女生存的另一方生父或生母有扶养能力、或有其他近亲属扶养时,才允许解除,如未成年继子女不堪忍受继父或继母虐待,要求解除扶养关系的,应予准许;对已成年的继子女,如继父母子女关系恶化而不堪共同生活的,可因一方或双方的要求而解除。 继父母子女关系解除的法律后果: 第一,未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解除后,双方之间姻亲关系消
37、除,继父母与继子女的称谓关系也不再存在。 第二,已形成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关系解除后,双方之间拟制血亲关系消除。他们之间父母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也不复存在。但被继父母抚养教育成年,并已独立生活的继子女,对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继父母,应承担给付生活费的义务。第五节 养父母与养子女 收养制度是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组成局部。收养是一种重要的民事法律行为,合法的收养关系一旦成立,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被收养人与其亲生父母之间会产生一系列的法律后果。因此,收养关系的建立和终止,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履行相应的手续。我国1992年4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是指导公民建立收养关系。以及
38、人民法院处理收养纠纷的主要法律依据。该收养法在施行6年之后,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决定,对其进行了修改,修订后的内容于1999年4月1日起施行。(为表达方便起见,修正后的收养法以下简称:新收养法。)一、1999年新收养法对原收养法的修改 (一)概述 收养是指公民依照法律的规定,领养他人的子女作为自己的子女,使之产生法律确认的父母子女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因收养而发生的亲属关系,为收养关系。在收养关系中,依法领养子女的人,称为收养人或养父母;被他人收养的人,称为被收养人(或养子女);将子女或儿童送给他人收养的人或社会组
39、织,称为送养人。收养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收养是一种建立身份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收养关系与自然血亲关系不同,它是基于当事人之间的法律行为而发生。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本无父母子女直系血亲关系,他们通过意思表示,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建立相互间的父母子女关系。收养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以建立父母子女关系的意思表示为要素,“依其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引起民事法律关系设立、变更和终止的行为。收养关系的成立,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的,为合法收养关系,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具有收养的法律效力;反之,如不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的,为违法收养关系,不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其收养关系无效,不受法律保护
40、。 收养关系一经成立,将在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被收养人与养父母的近亲属之间,发生养父母子女、养祖孙、养兄弟姐妹等拟制血亲身份关系,而被收养人与生父母及其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除。因此,收养属于一种建立、变更亲属身份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这一特征使之与公养区别开来。 2、收养关系当事人须符合法定限制条件。一般民事关系的当事人法律未特设限制条件。收养行为是以建立父母子女身份关系为目的。因此法律规定收养行为主体须符合法定的限制条件: 1收养人、被收养人、送养人必须符合法律明确规定的资格和条件,否那么不能建立收养关系。 2收养仅限于发生在非直系血亲关系的人之间。收养的目的是建立父母子女关系,原已有直
41、系血亲关系的人不能收养。因为,如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互相之间允许收养,势必必致亲属关系的混乱,并且也无实际意义。因此,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明确规定,直系血亲间不能建立收养关系。 3、收养的方式要式法律行为。收养是设立、变更亲属关系的重要民事行为,不仅涉及当事人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包括国家方案生育根本国策的实施。因此,收养关系的成立与解除,除当事人须具备法定的限制条件外,还须履行法定的程序,才能成立合法有效的收养关系。设立收养成立的法定程序,由国家有关机关依法对收养关系的成立进行指导和审查、监督,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可使收养的成立具有一定公示性
42、。 4、收养的效力是建立法律拟制血亲关系。收养关系成立后,将在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被收养人与养父母的近亲属之间,发生与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及其近亲属相同的权利义务关系,即设立法律拟制血亲关系,而被收养人与生父母及其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随之消除。这一特征使其与寄养、干亲区别开来。 (二)1999年新收养法对原收养法的修改 收养制度是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组成局部。随着社会开展,收养的目的发生了变化,从原始社会“为族的收养、到古代社会“为家的收养、再到近代社会“为亲的收养、直到现代社会“为子女的收养。在现代社会,收养的意义在于使幼有所育、老有所养。通过收养让未成年养子女能生活在温暖的家庭之中,让养父
43、母能满足其抚育子女、慰藉精神的需要,以利于建立幸福和睦的婚姻家庭关系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会的负担。 我国1992年4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在施行6年之后,根据新形势下调整收养关系的需要,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决定,对其进行了修改,修订后的内容于1999年4月1日起施行。1999年新收养法对原收养法的修改依据主要有四:一是根据收养的意义,即“幼有所育,老有所养,法律应当在保障被收养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亦保障收养人的利益;二是在我国方案生育已取得巨大成效的新形势下,一些未达三十五周岁的当事人迫切要求收养子
44、女,希望对其收养的年龄适当放宽,而一些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亟待有人领养;三是根据有利于被收养的未成年人抚养、成长原那么,对收养人的健康条件应当有所规定;四是在原1992年收养法施行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协议收养这一成立收养的程序,脱离了国家的指导和审查、监督,出现了不少不符合法定条件的收养关系,致使其收养关系无效,既不利于保护收养关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有损收养法的严肃性,等等。因此,基于适当放宽收养条件、严格收养程序的指导思想,对原收养法进行了修改。1999年新收养法对原收养法修改的主要内容有: 1增加“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的根本原那么(详见收
45、养的根本原那么局部); 2修改、补充收养人的条件。一是适当放宽收养人的年龄和收养特殊情况子女数目的条件,即放宽收养人的年龄条件为“三十周岁,以及放宽收养特殊情况子女的条件为“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一名的限制。二是增加收养人的健康条件收养人须“未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3修改收养程序。在原收养法规定的收养登记程序和协议收养两种程序中,取消后者保存前者,使收养登记成为收养成立的惟一法定程序。并且新增了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儿童的公告程序。 4增加了公安机关应当为被收养人办理户口登记的规定。 根据上述修改后的内
46、容。对其他有关条款也作出了相应的修改。二、我国收养法的根本原那么 收养法的根本原那么,是国家制定收养法的指导思想。反映了设立收养制度的目的,又是公民履行收养行为必须遵循的准那么,也是人民法院贯彻执行收养法的依据。它贯穿收养法的始终,具有对一切收养关系都普遍适用的效力。研究收养法的根本原那么,有利于把握收养法的精神,有助于指导收养法的正确适用。 我国现行?收养法?在第一章“总那么第l条至第3条中,确立了以下几项根本原那么。 (一)有利于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的抚养、成长原那么 根据我国第2条规定:“收养应当有利于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的抚养、成长。在现代社会,各国收养法已开展到“为子女的收养阶段。收养以确保
47、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为目的,这是当今世界各国收养立法的宗旨,也被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认。该公约第21条规定:“凡成认和(或)许可收养制度的国家应确保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我国已于1991年12月29日经第七届全国人大第23次会议批准参加此项公约。有利于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的抚养、成长的原那么,反映了我国应当履行的国际条约义务的要求。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被收养人绝大多数是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我国以成年人收养为例外),他们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生活上也需要父母和家庭的特别照顾。因此,建立收养关系,应当以有利于被收养人抚养、成长为原那么,不能为满足收养人的需要
48、而无视儿童的利益;更不可借收养之名,到达获取廉价劳力,甚至买卖儿童,获取暴利的目的。所以,我国收养法根据宪法第49条:“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的规定,确立有利于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的抚养、成长原那么。并将此贯穿于收养关系的成立、解除、法律效力等诸方面的立法规定之中。 (二)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原那么 我国?收养法?第2条规定:“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此为1999年4月1日施行的修正后的收养法中新增的一项原那么。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是我国新形势下收养法兼顾被收养人与收养人利益的立法意旨的反映。被收养人与收养人。是收养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他们的合法权益理应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保
49、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原那么,以概括性的立法方式,为处理各种收养问题提供了根本法律依据。凡属依法成立的合法收养关系,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障。凡属违法成立的收养关系,就不能受到法律保护。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原那么,贯穿在我国收养法的全部内容中,如收养的成立条件和程序、收养的法律效力、收养的解除等,也反映在修正后新增的一些条文中。例如,我国收养法修正案规定,在第6条增加一项,作为第3项:“(三)未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第三项改为第四项,修改为:“(四)年满三十周岁。第八条第二款修改为:“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50、,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一名的限制。即对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条件,有的更加严格有的更加放宽,以切实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又如对收养成立的程序,第15条第1款修改为:“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这样收养登记成为收养成立的惟一法定程序,使收养的成立统一置于国家的指导和监督之下,有利于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此外,在新增的第16条中明确规定,收养关系成立后,公安部门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被收养人办理户口登记。这表达了切实保护被收养人的合法权益。 三平等自愿原那么 我国?收养法?第2条规定:收养应当“遵循平等自愿的原那么。平等是指收养关系的当事人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民事
51、法律关系的建立,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根本要求,建立收养关系的法律行为也不例外。收养必须以收养人、送养人及年满十周岁以上的被收养人意思表示一致且真实、自愿为原那么。只有各当事人处于平等地位的根底上,才能作出真实的意思表示。平等原那么的含义主要包括:收养关系的各方当事人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无论是收养关系的成立,还是收养关系的解除都应当在平等的根底上协商。达成协议。任何一方不可强迫他方,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同时,平等原那么还反映在寻求法律救济、保护方面,当事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都有权请求法律的保护。人民法院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给予妥善的处理,从而平等地
52、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自愿是指收养活动中,当事人意思自由,不受国家权力和其他任何人的干预,这是意思自治原那么在收养法上的反映。在收养过程中,无论是将自己的亲生子女送养,还是领养他人的子女,或者是解除收养等。都带有浓厚的感情因素,是涉及当事人切身利益的重要行为。因此,当事人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自愿原那么,在自愿根底上达成协议。自愿原那么主要表现为:收养的对象、成立的时间等可由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收养关系的成立与解除,必须出于收养人、送养人双方自愿,如果被收养人年满十周岁的,收养的成立或者解除还必须征求其本人的同意。 四)不得违背社会公德原那么 我国第2条规定:收养“不得违背社会公德
53、。社会公德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形成的根本道德标准和行为准那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约束力。收养关系的成立与解除,涉及亲属身分关系的设立和变更,具有强烈的伦理性。因此,收养关系的当事人在为收养行为之时,不仅要遵守法律标准,而且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例如,收养的目的应该正当,不能借收养之名买卖儿童、招雇童工等。收养既以设立养父母子女关系为目的。因此应符合亲属中辈分的要求,年幼者不得收养年长者,晚辈亲属不能收养长辈亲属等。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收养法不可能包罗万象,因而设立此“弹性条款,以适应调整收养关系的需要,亦为司法机关处理违背社会公德的收养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提倡尊重社会公德
54、,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丕得违背方案生育的法往、法规原那么 我国第3条规定:“收养不得违背方案生育的法律、法规。实行方案生育是我国的根本国策,也是我国婚姻法的一项根本原那么。收养子女作为弥补自然生育之缺乏及解决孤儿抚养问题的手段,与我国方案生育根本国策的实有直接的联系。收养可以满足无子女家庭的实际需要,但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违背方案生育的法律、法规。因此,不能借收养之名,违背方案生育政策。不允许以送养子女为由,要求再生子女。根据我国?收养法?第8条的规定精神,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有子女者不能再收养子女;无子女者收养子女以1名为限。三、收养的成立 收养是设立、变更亲属身份关系的
55、重要民事法律行为,不仅涉及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社会利益和国家方案生育政策的实施。因此,收养法对收养成立的条件和程序作了明确规定,以指导当事人依法建立收养关系。我国收养法第二章明确规定了收养成立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 (一)收养成立的实质要件 1被收养人应当具备的条件。根据我国?收养法?第4条对被收养人应当具备的条件所作的原那么性规定,被收养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被收养人须为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这是收养法“为子女的收养立法宗旨之表达。被收养人应为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这是对被收养人年龄上的要求。收养的目的在于抚养、教育那些不能获得父母抚育的未成年人,使其能够健康成长。如果子女已经
56、成年,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那么不需要他人的抚养。另一方面,收养旨在建立父母子女关系,如未成年子女年龄太大,往往难以与养父母建立起真挚、深厚的感情,也不易消除与生父母的亲情,不利于收养关系的稳固。 2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还须具备以下法定情形之一:丧失父母的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2、收养人应具备的条件。我国?收养法?第6条至第10条对收养人应当具备的条件有如下规定: 1收养人须无子女。收养的意义之一是为满足无子女夫妻抚养子女的心愿,并且应当符合我国方案生育根本国策的要求。夫妻婚后如果有子女的,原那么上不允许再行收养。 2收养人须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
57、能力。包括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经济能力和教育能力。对养子女进行抚养、教育是养父母的法定义务,因此,要求收养人须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这就首先要求收养人必须是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同时。要求收养人具有抚养被收养人的经济能力,如有可靠的经济来源、住房条件等。并且,收养人还须具备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履行对于女的抚养、教育义务。 (3)收养人须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这既是为保障养子女的身体健康,也是收养人抚育养子女的前提条件。如果养父母身患传染病,极易将疾病传染给养子女,危害养子女的身体健康;如果养父母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也不能履行抚
58、育养子女的义务。 (4)收养人须年满三十周岁。这是对收养人年龄上的最低要求。基于我国提倡晚婚、晚育的政策,收养人的年龄应适当高于晚婚、晚育年龄。 (5)收养人原那么上只能收养1名子女。这与目前我国现行方案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相适应。 (6)收养人有配偶者须夫妻双方共同收养。收养以设立拟制血亲父母子女关系为目的。收养人有配偶者须双方共同收养,才有利于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保障养子女身心健康成长。因此,我国收养法确立了夫妻共同收养原那么。如果夫妻一方不同意的,夫妻他方不得单独收养子女。但如夫妻一方收养对方的子女(即继父或继母收养继子女),可以单方收养,此为夫妻共同收养之例外。此外夫妻一方
59、长期下落不明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而不能表意时,夫妻他方能否单方收养,我国(收养法)尚无明文规定。我们认为,基于我国(收养法)根本原那么的精神,夫妻他方只要符合收养人的条件,应当允许其单方收养,但其效力不及于未表意的夫妻一方。 (7)收养人无配偶者的限制条件。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四十周岁以上。 3、送养人应当具备的条件。 1系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抚养子女是父母依法应当履行的义务。但如果生父母因病或经济困难等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时为使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法律允许其将子女送养。送养子女涉及到父母子女的切身利益故收养法第10条规定了生父母双方送养原那么。生父
60、母送养子女须双方共同送养。即使夫妻离婚,子女随一方生活,送养子女时,仍须夫妻双方同意。送养非婚生子女时,其生父明确的,也应征得生父的同意。但生父母一方下落不明或者查找不到的可以单方送养。此外,为保证方案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收养法第19条明确规定,送养人不得以进养子女为理由违反方案生育的规定再生子女。 我国?收养法?第18条规定,配偶一方死亡,另一方进养未成年子女的,死亡一方的父母有优先抚养的权利。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精神祖父母、外祖父母是第二顺序的扶养义务人,故他们有优先抚养孙子女、外孙子女的权利。 考虑到有的生父母的亲属或朋友自愿抚养孤儿或者生父母无力抚养的子女,我国?收养法?第17条规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机电设备安装合同范本
- 2024版学校废物管理承包合同3篇
- 2025年度电子元器件展参展商权益保障协议模板3篇
- 2025年度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承包合同3篇
- 2025年度房屋租赁管理及押金合同4篇
- 二零二四平安普惠企业融资借款合同3篇
- 2025版路灯设施智能监控系统建设合同4篇
- 2025年度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厂房租赁合同补充协议3篇
- 2024离婚诉讼费用分担及财产处理合同
- 2025年度旅游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合同4篇
- 安徽省合肥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3
- 教育专家报告合集:年度得到: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2023-2024)
- 肝脏肿瘤护理查房
- 护士工作压力管理护理工作中的压力应对策略
- 2023年日语考试:大学日语六级真题模拟汇编(共479题)
- 皮带拆除安全技术措施
- ISO9001(2015版)质量体系标准讲解
- 《培训资料紧固》课件
- 黑龙江省政府采购评标专家考试题
- 成品烟道安装施工方案
- 医疗免责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