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教材分析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7/4/049da812-ee53-4dc3-985a-f1cd798b6965/049da812-ee53-4dc3-985a-f1cd798b69651.gif)
![七年级教材分析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7/4/049da812-ee53-4dc3-985a-f1cd798b6965/049da812-ee53-4dc3-985a-f1cd798b69652.gif)
![七年级教材分析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7/4/049da812-ee53-4dc3-985a-f1cd798b6965/049da812-ee53-4dc3-985a-f1cd798b69653.gif)
![七年级教材分析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7/4/049da812-ee53-4dc3-985a-f1cd798b6965/049da812-ee53-4dc3-985a-f1cd798b69654.gif)
![七年级教材分析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7/4/049da812-ee53-4dc3-985a-f1cd798b6965/049da812-ee53-4dc3-985a-f1cd798b6965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世纪(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张显传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一、新世纪(版)历史教材编写的背景及其基本特点(一)背景1新时代发展的需要。2适应世界教科书发展潮流的需要。3改变传统教科书不足的需要。(二)基本特点1构建了新的主题式初中历史教科书体系。2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3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4注重吸收历史学术界前沿的最新成果。5图文并茂,可读性强。6构建了历史教材的系列化工程。二、七年级上册的概况及其主要特点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特征基本上相一致,组成为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为“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部分,分别
2、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北师大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由此构成上册为四个单元,下册为三个单元。下面将七年级上册内容的主要特点、重点、难点做一介绍,说明初中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并对学术的动态和教学建议做一简要的阐述,以供教师参考。第一册分为四个单元,内容涉及自远古到南北朝的历史,贯穿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的基本线索,力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本册全书共25课,其中,21课为常规课,4课为学习与探究课。三、七年级上册各单元的介绍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第一单元的特点时段:从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
3、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标准:(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本单元下设4课: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正文有三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北京人是重点。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半坡聚落、河
4、姆渡聚落是重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正文也是三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炎帝与黄帝是重点,“禅让”是难点。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课。(三)第一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1为什么以“中华文明起源来概括,”而不以“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远古时代”来命题。(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说明今日文明是古老文明的延续,以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2)强调人性化。以祖先创造的实际成果入手(如用火,种植粟、稻,房屋),有利于直接感受祖先对后人的恩泽,较“母系氏族繁荣期”为好。(3)强调贴近生活。“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用语太难,而
5、“中华文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4)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由于采取主题单元式安排教材,同一个单元内应相互照应。以“中华文明起源”能概括四课内容。2谁是中华大地最远古的人类。目前一致公认的是元谋人。另有重庆的巫山人(240万180万年前)、山西的西侯度文化(180万年前)。3农耕文化有什么特征。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两种不同文明,存在着互补性。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均属农耕文明阶段。“聚落”一词与以往称为“氏族”不同。“聚落
6、”就是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氏族”又称“氏族公社”,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集团)。聚落从地域意义上说,它应包含着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一个大公社、一个大的聚落。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共性(共同之处)特性(异同之处)半坡聚落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地理环境不同;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农作物不同;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河姆渡聚落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
7、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4为什么把黄帝称作为“人文始祖”。(1)他战胜蚩尤,促进了各族的相互融合,为华夏族奠定了基础。(2)中华文明中的很多创造发明都归结于他的功劳,如衣车宫井,为华夏族奠定了物质基础。(3)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象征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黄帝又成了中华精神文明的象征。(4)他的品德、才能、功绩为后人所称颂、崇敬,在中华民族有崇高威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始祖”。 5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古人无区别,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区别。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
8、”。炎帝和黄帝(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 尧舜的“禅让”(国家萌芽的出现) 大禹治水和夏朝(国家的产生),都是传说时代。6什么是“学习与探究”活动课。活动课是以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为核心而设计的、有一定实践性的一种课程。这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是全书的第一课,更有其特殊意义。本课展现了四幅彩陶图片(陕西黄陵出土的“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要求学生用最传统最基本的眼看、耳听、手记的方法,去直观感知彩陶文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比如: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处中可见,孩童头像造型
9、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想像他在期待着什么?憧憬着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给人以各种遐想;从它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趋成熟。“小口尖底瓶”是个汲水器,从大腹、尖底形状看,也可说明人类早期已掌握了最原始的自动的汲水原理。“舞蹈纹彩陶盆”从其三组舞蹈图形看,可见我国先民的生活情景:手拉手翩翩起舞,轻松自如。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庆功,有人说是崇拜图腾,也有人认为在祈求人口繁殖。总之,这幅彩图是散发着先民的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佳作。“人面鱼纹彩陶盆”是盛物、盛水的器具。两组图案,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斜长三角表示鱼身,交叉斜线代表鱼鳞,寥寥数笔,画出了生动
10、的形态;人面鱼纹图案又以十分夸张的手法构思了悠然自得的神态,表现了人与鱼的关系。有人认为是一种鱼猎的巫术,表示捕鱼的愿望;有人认为是图腾崇拜;有人认为有从鱼到人的意思。通过观察,了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四)第一单元的教学建议1因本单元涉及较多的各类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在能力上不应做过高要求,达到标准要求的“了解”“知道”“简述”第一层次即可。2由于课文内容“少而精”,给教师的讲课留有余地,因而教师可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还可以注入一些学术研究的新成果。3在教学方法上,可按常规讲课,最省事;也可按课文顺序逐项讲课,但无新意,最容易
11、穿新鞋,走老路;建议最好能讲成探索性课型,如:讲解第1课的重点内容时,可从北京人的生存年代、体质特征、生产特征、生活特征,之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想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甚至问“北京人喝过开水吗?”“想像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衣食住行?”以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起学习的兴趣。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一)第二单元的特点时段:从公元前2070前221年。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
12、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二)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标准: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6)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7)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9)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10)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13、“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活动的侧面相统一的方式来呈现主题的,其中含括从夏到战国的历史时段的史实和铁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铜器、分封、百家争鸣等重要历史内容。下设八课: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正文有“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子目,重点是国家的产生与更迭。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重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三个子目,重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齐桓公称霸)。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
14、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三个子目,重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三课都是两个子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铜器、孔子、百家争鸣、都江堰和编钟都是每课的重点。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也是一堂探究课。(三)第二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1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1)国家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某个历史事件作为标志。以往我们把禹传启、“父传子”作为国家建立的标志,这只是历史的一个“巧合”,而不是历史的必然。(2)为了叙述的方便,本课中,我们把“禹传子”
15、只作为“家天下”的出现,作为“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标志。本课按国家最新公布的“夏商周工程年表”的推断,明确提出把“公元前2070年”“禹”建国作为中国最早国家的开始,作为我国历史跨入文明时代的开始。(3)“禅让制”的存或废不应以父子相传作为依据。因为实行“禅让”时有国家,如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禹先按传统办法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说明要用禅让的办法来更换继承人;但是,伯益的威望和权力不如启,使启能轻易地继承了王位。同样,国家建立后也有禅让。如曹丕取代汉献帝及宋太祖陈桥兵变也都应视为是“禅让”。这就说明,不要把“禅让”看得太理想、太简单、太天真了。(4)夏朝历史
16、至今仍旧是传说,因为尚未发现文字可靠的材料。但从二里头文化的发掘来看像夏文化,而且夏商周三代紧密相连;又从甲骨文的成熟与发达来看,似应有一个衔接点更好。因此,夏朝的存在为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不宜过分夸大,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为什么只讲奴隶制和封建制,而不讲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1)教材在国家社会形态上避免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的表述,而是采取了“夏朝在基本保留氏族血缘纽带的情况下进入奴隶制阶段”“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将血缘关系融入国家统治,对凝聚宗族、稳定等级秩序、维系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说法;更没有强化社会形态,把“夏商”看成是“奴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把“西周”说成是“强盛
17、的奴隶制国家”,而是把夏商西周说成是“创造了光辉的古代文明”;也没有把“春秋”作为“奴隶制的解体”,把“战国”作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而是表述为“与希腊、罗马一样,是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这是有别于阶级斗争史的文明史的表述方式。(2)课文中介绍了“贵族、平民与奴隶”,对当时的阶级结构和社会地位进行定位,反映了当时存在奴隶制的社会现状,但未肯定它是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3)课文中也说到“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说明它们都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起了“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也未给予定性。(4)另外一方面,我们对于历史上有争议的封建社会源于何时的问题,不表示支持或反对哪一种说法,如西周“封建
18、论”,或是战国“封建论”等。同时这也说明初中学生没有必要知道中国封建论定于何时。(5)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于社会阶段划分有自己的看法,反映了史学观念的更新。比如,五种社会形态的说法并不是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曾经说过:“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几个时代。”这就是说,他并不认为人类社会都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还按照劳动资料和生产力类型将人类的历史从宏观上划分为采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时代;同时,从中国古代看,由于中国社会带有明显的血缘纽带关系,阻碍了把本族人全部变成奴隶的趋势,因此,中国的中原王朝不存在一个
19、完全的奴隶制形态和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阶段。所以,新教材在社会分期上不使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概念,而只说是“奴隶”和“封建”“奴役”和“剥削”等的表现。3为什么只讲“分封制”。(1)西周社会有很多重要的制度,如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是国家制度,它的实行是受宗法制原则制约的。宗法制是社会的一种变革,带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影响,且有浓重的政治因素。因此,社会变革与国家制度变革这两个变革是紧密相关、互为表里的。但是,为了降低难度,只能讲其中的一个,分封制容易理解一些,因而不讲宗法制,或者把它叫做宗法分封制。(2)课文从分封制的原因、主要内容和作用三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分封制是通过血缘关系,以“授民
20、授疆土”的形式,用分封的义务、权利和承诺,把政权与族权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维护了周朝的统治,密切了与边地区的关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肯定了分封制的作用。(3)讲分封制的另一个目的还是为了说明它向“郡县制”过渡,说明地域关系逐步取代血缘关系是国家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4“春秋”“战国”中的社会变革。(1)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争霸斗争是当时各国政治的主要内容。新兴势力不断取代原有的旧势力,是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主要趋势。(2)争霸战争体现了各国的政治和军事特点,而且,各国都是通过变革实现富国强兵才取得胜利的。讲清改革与强国的关系,明白政治与军事
21、的互动影响,对于理解和把握这一时代的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3)春秋的社会变革,主要讲“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一是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军制,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有争霸实力;二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三是拥有山海渔盐之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齐桓公于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称霸中原。(4)战国时期的争霸,首先应讲清背景,必须明确铁器与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原有集体强迫耕作方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也使个体农民从事农耕成为可能。这就是“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的反映,新的生产方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在这里,教材避开了“井田制”是因为其太难,也说不清,也没有必要为此费笔墨。教材在商鞅
22、变法的内容中也只说“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形式来保护土地私有制”,而没有说“废井田,开阡陌”。这是必须把握的。(5)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最典型、最大的成功的一次变革。课文分析了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由此说明变革中有进步,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反复,也说明社会就是在复杂的矛盾中不断前进的。全面了解变法过程就能全面展现社会变革的全貌。5孔子与百家争鸣都是重点内容,两者又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讲解孔子时主要围绕他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来讲,并说明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百家争鸣主要介绍了儒墨道法各派思想,新教材尤其点明了各派争论的焦点:例如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墨家以“兼爱”、儒家以礼、
23、法家以法、道家以“无为而治”等主张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四)第二单元的教学方法建议1这一时期的很多故事或成语体现了变革的精神和过程,它又为学生了解当时社会情况提供了条件,应成为教学的切入点。2分封制与西周社会关系的问题是本单元较难理解的问题,可用“西周分封示意图”和“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教师教学用书第59页和62页)来帮助理解,由此理解社会等级与社会稳定的关系。3本单元的某些内容为教师的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如商鞅变法、孔子、百家争鸣。4本单元的教学既可以常规课进行讲述,也可采用探索课讲法。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一)第三单元的特点时段:从公元前221前220年。特点:本
24、单元是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统治者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文化科技高度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是当时世界文明最为辉煌的国家之一。(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标准:(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5)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6)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25、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等名医名著。(7)知道九章算术,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8)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9)说出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10)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共有七课: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下设“秦王扫六合”、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战争三目,重点是“秦王扫六合”及其意义。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废分封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三目,重点是废分封立郡县。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下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三个子目,“罢
26、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是重点。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下设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三个子目,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第18课“昌盛的文化”两课反映了秦汉时期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情况。因此,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九章算术,以及佛教东来和道教兴起、司马迁与史记都是重点。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是一堂探究课。(三)第三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1对于“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主题的说明。“大一统的秦汉帝国”这一主题只是对历史做客观的描述。为什么叫“大一统”?这就是要表明由原来分散的六国联合成一个整体了,由“分”统
27、归于“一”的意思。具体地说,就是在全中国范围内,由一个政权把各个部分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体。这里,课文对于国家的性质也没有做特定的专指,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是只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而且在叙述中也不刻意去表彰“伟大”,也不提某某是“反动”,只是力求平实、公允和超然,让历史说话,不做个人过多主观的评论。因此,在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来叙述本主题下每一课的内容。2.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特点。(1)统一是战国以来的大势所趋。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各族之部联系的密切,各民族逐渐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当巩固的共同体。(2)秦自商
28、鞅变法后越来越强大,最后担当起统一的大任。(3)统一由部分开始,逐渐形成联合体。以后由部分到整体,联合体发展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广,治理越来越有效,统一之后越来越发展,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越来越明显,最后成为中国文明的象征。3. 统一的意义。(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开创了新的统一格局。(2)从此,统一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成了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3)秦统一后推行的各项措施,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奠定了我国长期统一的基础,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4)修长城等古代工程,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呈
29、现了古代文化的成就。4国家统一与农民起义的关系。(1)文明时代同样存在着矛盾与对抗,随着国家的建立,阶级对立也就越来越明显。(2)文明时代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国君”与“人民”之间的对抗与冲突。(3)秦朝的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5统一国家与中外交流的关系。(1)统一国家的出现必然要求扩大对外联系;(2)秦汉时期是对外联系较发达的时期;(3)对外联系的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出于政治动机,如张骞、班超通西域;二是为了商业往来,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三是出于宗教原因,如佛教的东来,及以后的法显、玄奘、鉴真等活动。6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1)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什么?看他较前人有什么新的发展
30、;看他能否顺应统一的潮流;看他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要对人物做出全面评价,既看优点,又说不足、缺点。(2)对秦始皇、汉武帝的评价:对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功大于过,过大于功,有大功也有大过)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雄才大略,好大喜功)比较异同:相同之处异同之处秦始皇目的相同: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封建统治 结果相同:达到预期效果,巩固统治政策、措施方面有差异汉武帝(3)对焚书坑儒的评价:认为它反对倒退,有“厚今薄古”的进步意义;认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野蛮的反动行为;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但手段与影响极坏;师大版只
31、说了事实,为师生留有余地。(4)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价:认为它只许儒家存在,禁绝其他学说,是极端错误的;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是专制主义的表现,是唯心主义的代表作;诸子学说皆充秘府,百端之学存而不废,并未禁绝诸子学说,只是不让在公众场合进行宣传,不应过分夸大罢黜百家; 认为从大一统政治目的出发,突出儒家主导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无可非议; 认为这一思想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是一件大好事; 师大版只是客观叙述: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5)对秦末农民战争的评价:第一,对性质的评价:有人认为是反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的;有人认为是反对暴君和
32、污吏的,并没有反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有人认为不仅不反对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而是它们的“修理工”。第二,对其作用的评价:有人认为没有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造成了严重破坏;有人认为推动了发展,迫使新王朝做出让步;有人认为起义迫使农民逃跑到边远地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有人认为推动了汉初封建秩序的恢复,为生产发展创造了条件。北师大版: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四)教学方法的建议1综合性强是本单元的特点。如把秦的兴与亡合在一起,把秦与汉开拓西域连在一起,把西汉与东汉出使西域连在一起,把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综合在一起,把秦始皇与汉武帝合在一起,等等,既体现
33、了基础性,又实现了综合性,有利于落实课程改革的任务。2为教师留有余地,充分展示才华,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3本单元在全书有着重要的地位,历史课程标准在本册教科书中只提出了两个最高层次的要求:“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探讨”与“评价”都属最高层次,而且都在本单元内,应该很好地利用。由此,教学方法可用常规的,也可以逾越,更可以采取自主的探索方式。如评价秦皇汉武,如探讨统一的意义,还可以请大家一起探索“我国历史上东南西北中各部,哪个地区对国家贡献最大?”意在鼓励西部地区为国家作出贡献。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
34、与民族汇聚(一)第四单元的特点时段:220589年。特点:本单元是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这是战乱迭起、国家分立、民族汇聚趋势不断加强的时期,但它又为南方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文化艺术展现提供了条件,也为重新统一和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二)第四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标准:(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4)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重要著作。(5)知道九章算术,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6)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35、主题下的内容,涉及到历史与现实,国家法规与民族关系,也涉及到史学理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国家与政权、分立与分裂、民族关系与政权性质等问题的思考。这一单元下有六课。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下有“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二个子目。其中,三国鼎立是重点,曹操统一北方是难点。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下设三个子目:“人口南迁”“淝水之战”“江南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的发展是重点,而发展的原因是难点。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中有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两个子目,重点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和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介绍了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文化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以及“书圣”王羲之、顾恺之和绘画、石窟艺术都是重点;一方面让学生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是本册第四个也是最后一堂探究课,全学期课程到此为止。(三)第四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1如何理解政权“分立”及其作用。(1)如何看待“分立”?我们为什么把这一时期说成是“分立”,而不是“分裂”?既不说是“国家分裂”,也不说是“政权分裂”,或者是“国家分立”,而是说“政权分立”?其主要理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住宅小区自动化系统施工合同模板
- 2025年妇科用药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2025年劳务服务合同标准化范本
- 2025年医事人员劳动合同样式
- 2025年婚姻财产协议书范例及标准格式
- 2025年猎头项目提案报告
- 2025年二级渠道策划销售代理合同书
- 2025年人才交流策划共识协议
- 2025年企业股东间投资协议合同示例
- 2025年分公司经济责任合同
- GB 18030-2022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
- SB/T 10977-2013仓储作业规范
- GB/T 854-1988单耳止动垫圈
- GB/T 2520-2017冷轧电镀锡钢板及钢带
- 化工装置安全试车工作规范附件解读教材课件
- 【QC成果】提高地下室抗浮锚杆一次验收合格率
- 篆刻学ppt精品课件
- 中厚板轧制规程
- 贵州煤炭资源有偿使用意见
- 智慧教育 云平台建设方案
- 模具试模通知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