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_第1页
高技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_第2页
高技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_第3页
高技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_第4页
高技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附件3新余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单位: 新余技师学院 (公章)所属省份: 江西省 主管部门:新余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章)法人代表: 刘焦华 联系方式:办公电话手机号码电子邮箱 liujh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制二一三年四月填 写 要 求一、实施方案要按照本通知相关要求,如实填写。二、实施方案须制定项目建设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要有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各项目进度须明确年度目标、可监测指标和经费预算。三、填写内容文字要准确简练,内容要重点突出,数字要精准无误。四、填写内容的字体为仿宋_GB2312,字号

2、为五号,行距为固定值16磅。五、实施方案请使用A4纸,双面印,左侧装订后一式四份连同电子文档一并上报。内 容 提 要一、项目概述 . . . .4表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信息 . . . . 4表1-2项目背景. . . . . . .6表1-3工作基础 . . . .9二、项目实施工作思路与工作目标 . . . .12表2-1项目实施工作思路 . .12表2-2项目实施工作目标 . .14三、项目实施工作重点及内容 . .16表3-1 模具制造 专业(职业)建设计划 . .16 表3-1-1 模具制造 专业(职业)建设目标与预算安排 .16表3-1-2 模具制造 专业(职业)建设内容与进度

3、. .18表3-2 汽车维修 专业(职业)建设计划 . . .21表3-2-1 汽车维修 专业(职业)建设目标与预算安排 . .21表3-2-2 汽车维修 专业(职业)建设内容与进度 . . .23表3-3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 专业(职业)建设计划.28表3-3-1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 专业(职业)建设目标与预算安排.28表3-3-2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 专业(职业)建设内容与进度.30四、主要保障措施 . . .33表4-1保障机制 . . . . .33 表4-2投入预算汇总 . . . .36五、审核结果. . . . . . .37表5 省级专家审核意见和行政部门审核意见

4、. . .37附件:1新余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382新余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49一、项目概述表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信息项目单位名称新余技师学院通信地址(邮编)江西省新余市北湖西路469号(338000)联系人信 息姓 名邹建峰部门及职务副院长办公室电-mailZjf7558办学特色概述新余技师学院创办于1979年,2004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评定为省级重点技工学院(赣府厅字【2004】85号),2010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定为国家重点技工学

5、校(人社部函【2011】95号),2011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定为新余市高级技工学校,2012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新余技师学院。1、师资力量雄厚。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173人,在校生3152人,学院师生比为1:18.2;其中实习指导教师87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高级技师共43人,占实习指导教师的49.4%。近三年来学院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得省级以上奖项达18篇次,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已经结题的省部级以上课题8个,已经申请立项的省级课题15个;部分教师还参与编写并公开出版了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等4套专业教材。2、教学设施齐全。学院新老校区总

6、计占地面积326亩,校舍建筑面积104649平方米,各实训基地拥有各专业实训设施设备1394台套,实训设备资金3159.1万,有较充足的教学实训和培训场所,主要实训设备设施配套齐全、性能优良、技术先进。培训场所和培训设施符合国家建设和安全标准,能够满足年培训10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的需要。3、专业开设合理。学院开设有模具制造、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维修、数控加工(数控车工方向)、机床切削加工(车工方向、铣工方向)、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会计等11个专业,形成了开放灵活的专业结构体系。4、办学特色鲜明。学院推行“项目式”教学,以技术产品作为项目,充分发挥学院设备的优势,定时定量完成专业技能培

7、训任务;开展“模块化”改革试点,以岗位任务确定模块,探索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推行“五统一”实训法,统一课题、统一材料、统一工具、统一程序、统一进度,推动实训质量的提升。在近三年各种省、市学生技能竞赛中,学院共获得省级团体奖13个、个人奖35人次,市级团体奖67个、个人奖208人次。5、注重校企合作。学院成立了有行业主管、企业负责人参加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咨询委员会,指导学院专业设置;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企业专业技术骨干担任指导教师,参与学院专业建设,审定专业教学计划,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深圳鸿准精密模具有限公

8、司、新余赣西万商红(国际)商贸物流中心、深圳奥林巴斯工业有限公司、江西江锂科技有限公司等43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开设“奥林巴斯”、“鸿准”、“江锂”等企业冠名班级,由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案,进行“订单式”培养;依托专业师资和实训设备,先后为鸿准精密模具(深圳)有限公司等省内外20多家企业做过技术指导、职业培训;专业老师还积极参与江西信达长林机械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得到了企业的好评;推行带薪“顶岗实习”,减轻学生经济负担,稳定企业用工。6、强化内部管理。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讲团结、负责任、有作为”的管理团队;改革内部管理体制,建立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人

9、事代理制、校务公开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提高日常管理水平;参照部颁教学计划、大纲,结合学院实际,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大纲,依据行业、专业需求设置课程、调整内容,建立新型评价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创建德育品牌,重视过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第二课堂,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7、重视职业培训。2009年学院被批准设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院适应市场需求,采取校内办班与送教上门相结合、岗前培训与岗中岗后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形式,逐步形成了学院、企业、行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职业培训格局。学院还依托全国

10、数控技术紧缺型人才培训培养基地和全省高技能青年人才培养基地,不断强化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圆满完成每年下达的培训计划。近三年来学院平均每年开展职业培训4219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训1051人次;为企业和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168人次,其中高级技工以上每年平均培训人数为709人次,高级工以上培训占职业技能培训总人数的22.4%。近年来,学院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学院基本建设、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2004年被列为“全国数控技术紧缺型人才培训培养基地”;2006年被列为“全国百所半工半读工作试点职业院校”;2009年被列为“

11、江西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07年至今,连续多年被省厅授予“全省技工院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截至目前,已经为社会输送了各类中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2.5万余名,为本地工业园区、沿海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表1-2项目背景说明 简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高技能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总体情况。一、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状况自2001年以来,江西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举措,都具有适度超前性,经济社会呈现既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继2011年全省GDP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大关之后,2012年全省GDP总量

12、达129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高于全国水平3.2个百分点。全省GDP增速连续10年达11%以上。 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高速快车道,对技能人员的需求日益强劲。随着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迫切需要提升技能劳动者队伍素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对加强高技能人才素质培养提出新要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急需一大批掌握精湛技能和高超技艺的高技能人才作支撑,具备高超技能、良好理论和技术知识素养、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将成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主体。二、江西高技能人才需求及培训现状近年来江西省虽然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本省经

13、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技能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并呈老化趋势,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短期内难以缓解。目前,江西全省技能劳动者总量约为282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6%左右,与发达地区50%以上的比例有很大差距。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这也是江西省第一个地区性的国家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江西处于产业承接和岗位转移的关键时期,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打造生态产业基地中,将重点发展机械制造、化工电子、计算机应用、服装纺织、建材等支柱产业,需要众多的高技能人才和大批的第一线实用型技能人才。江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

14、020年)提出:“到2015年、2020年,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120万人和140万人。而目前我省高技能人才总量为60.1万人,与目标任务相差59.9万和79.9万。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成为了提升江西省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迫切需要。要实现目标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技工院校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江西省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依托行业、企业、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等。近年来江西省虽然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

15、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技能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并呈老化趋势,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短期内难以缓解。企业和院校等等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仍很薄弱,技工学院的设施设备陈旧老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还较小。高级技校、技师学院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无法完全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江西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实施江西省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趋势、加快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需要,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快高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升。重点实施高

16、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具体有以下五个计划:1、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培养6000名;紧缺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培养5000名;3、首席技师计划,每3年在全省范围内选拔100名“江西省首席技师”; 4、技能大师工作室计划;5、技工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根据我省产业发展需要,合理布局,打造一批设备先进、技术超前、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技工院校专业实训基地。每年建设15个左右技工院校实训基地,到2015年,使每个技工院校都有1个实训基地。”三、新余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状况新余因钢设市,是一个新兴工业城市,人口114万,面积3178平方公里,辖一县三区,为江西省省辖市之一。新余是江西省首批园林城市

17、、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城市,2010年又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称号。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由东南沿海向内地转移步伐的加快,地处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后花园的江西省,成为东南沿海资金、技术转移的“桥头堡”。新余市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调结构、树品牌、创特色,逐步培育出了以新钢为核心的钢铁产业、以赛维为核心的光伏产业和以江锂、中材集团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等“三大产业”,再加上近年来迎头赶上的以江西力德公司、江西华电电力公司等为主体的电力产业,形成了“三大支柱、四大产业”同步发展的产业格局。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GDP)83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18、%;全年财政总收入116.89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67.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1.37亿元,增长10.3%;新能源、钢铁、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212.35亿元,增长4.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2.8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2.1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2%。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新余物流业的蓬勃发展,新余赣西万商红(国际)商贸物流中心,汇集建材、家具、五金机电、汽车、汽车配件、农副产品、小商品、服装鞋包等八大商贸中心,拥有客运中心、物流中心、仓储中心、会展中心、办公中心、商业中心、酒店、公寓等八大现代化配套设施

19、,着力打造中国第5代专业市场。新余万商红项目将打造成为赣西地区乃至江西的明星样版工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新余市委市政府又及时提出“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战略构想,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可持续发展,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努力建设科技创新城。新余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的升级和结构的调整等,必然会对我市的社会就业和高技能人才教育与培养工作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四、新余市高技能人才需求及培训现状新余市的技工教育虽历经蓬勃发展,仍然存在民办比重过重、结构不合理现象,且民办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低、质量不高,现有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规模和质量,远远满足

20、不了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难以适应全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据统计,全市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很小,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比例更小,全市劳动力中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具有相当数量;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全市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仅175人;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专业技术人才分布结构不合理,教育卫生领域相对较多,工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偏少,特别是优秀学术和工程技术带头人、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头人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严重缺乏。社会就业与培训需求方面,目前全市仅新钢公司、新华公司、良山钢管、永盛矿冶等钢铁企业就有50多家,赛维等光伏企业10家,需要合格的从业人员近20万人;新余赣西万商红(国际)商贸物

21、流中心,项目建成后将辐射周边省市近2000万人口,4万以上人员需要通过职业培训实现就业。十二五期间,全市每年需要新增技术工人与市场营销、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1万多人,需要对30多万企业在职职工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需要对10万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作为公办技师学院,我院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社会培训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为新余技工教育的发展树立了标准,发挥了应有的引领示范作用。为适应新余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主动适应“三大支柱、四大产业”发展需求,新余市委市政府高位推进、高标准规划建设“江西省职业教育园区”。该园区已经成为列入江西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唯一职教园区

22、。我院作为首批进驻园区的学院之一,必定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加大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力度,增强专业建设内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发挥专业引领示范作用,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我院申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不仅可以继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还可以有效缓解我市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现状,为我市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提供人才支持,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表1-3工作基础说明 按照本通知“申报条件”要求,分专业(拟申报的专业)简述培养高技能人才具备的条件和已有的工作基础。学院高度重视各专业实训场所的建设,近几年来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建设各

23、专业实训场所,学院现有全国数控技术紧缺型人才培训培养基地、全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两个,其中模具制造、汽车维修和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等专业现有的建设基础,符合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申报条件。一、模具制造专业1、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制造行业,从事模具设计、模具加工工艺编制、冲压和塑料成型加工、数控机床的操作以及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体现为制造方面达到模具制造的高级工水平,设计方面达到助理设计师的水平。 2、培训课程设置。本专业主要专业课程为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选用、机械制造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

24、础、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CAD/CAM课程设计、数控铣床操作与编程、模具材料与热处理、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等。本专业工种属于江西省紧缺型职业(工种)。3、培训设施设备和场所。本专业建有模具制造实训车间及其配套的实训室。实训中心面积约2200平方米,主要有车床、铣床、磨床、数铣、数车、线切割、电火花、加工中心等各类实训设备273台套,设备资金达1541.3万。专业实训设备设施的数量和所能提供的工位数,能充分满足学院实训教学和高技能人才培训需要。4、培训管理制度。为规范实训室管理,学院制定了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实训场所安全管理制度、实训设备管理制度、设

25、备安全操作规程和工量具及耗材管理办法等制度。5、培训师资。目前,本专业在校生人数823人,现有任课教师47名,师生比1:17.5。其中实习指导教师24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高级技师共12人,占实习指导教师的50%。6、培训效果。近三年来该专业平均每年开展职业培训511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训175人次;为企业和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31人次,其中高级技工以上每年平均培训人数为95人次,高级工以上培训占职业技能培训总人数的22.1%。7、校企合作。为提高实训教学质量,本专业与江西江锂科技有限公司、江西长林信达机械有限公司、江西新德工业泵有限责任公司、鸿准精密模具(深圳)有限公司、江苏昆山恒源机械

26、制造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大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双方共同研究确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师资建设、研发课题和培训实习方案,共建培训实习基地,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学院的兼职指导教师。8、建设目标。为了扩大本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拓展培训业务领域,我院拟完善模具制造实训车间,购买数控火焰切割机、闸式剪板机、注塑机等培训设备。建成后,年职业培训规模630人次。二、汽车维修专业1、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懂得汽车发动机的原理和结构组成,掌握一定的电工电子理论和技能知识、

27、汽车电控技术与交通法规、汽车故障诊断、检测、维修等理论和技能知识,具有一定的公共交际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才。2、培训课程设置。主要专业课程有机械设计、机械检测、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金属工艺学、电工原理、工程图学、电子技术、汽车概论、汽车构造、汽车电子电器设备、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服务、汽车运用、汽车美容、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汽车设计、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汽车维修技术及设备、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电器与电路、汽车营销管理学等。3、培训设施设备和场所。本专业现有汽车底盘实训室、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汽车电气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3个;实训场所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专业实训设备达1

28、63台套,实训教学设备总值647.8万元。培训场所和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建设和安全标准,专业实训设备设施的数量和所能提供的工位数,能充分满足学院实训教学和高技能人才培训需要。4、培训管理制度。为规范实训室管理,学院制订了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实训场所安全管理制度、实训设备管理制度、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和工量具及耗材管理办法等制度。5、培训师资。目前,本专业在校生人数365人,现有任课教师21名,师生比1:17.4。其中实习指导教师11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高级技师共6人,占实习指导教师的54.5%。6、培训效果。近三年来该专业平均每年开展职业培训742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训197人次;为企业和社会开展职

29、业技能培训703人次,其中高级技工以上每年平均培训人数为158人次,高级工以上培训占职业技能培训总人数的22.5%。7、校企合作。为提高实训教学质量,本专业与新余深新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新余凯通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新余三明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新余军安汽车修理厂、新余腾飞进口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大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双方共同研究确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师资建设、研发课题和培训实习方案,共建培训实习基地,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学院的兼职指导教师。8、建设目标。为了扩大本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拓展培训业务领域,学院拟更

30、新现有汽车底盘实训室、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汽车电气实训室3个实训室培训设备,新建汽车故障诊断实训室、汽车整车实训室。建成后,本专业年社会培训规模可达1100人次。三、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1、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职业道德好、安全意识强、心理健康、具有创新能力、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理论知识、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实践能力,适应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编程、调试与维修的高级技能人才。2、培训课程设置。主要专业课程有安全用电、识图与CAD、常用电工工具和电工仪表使用、钳工基本操作、配电线路安装与维修、变压器绕制与检修、电动机故障检修、常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安装与维修、常用机床电器控制线路安装与维修

31、、电气原理图绘制(EDA)、PLC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单片机控制设备安装与调试、变频器技术应用、交直流调速系统安装与调试、工厂电气线路设计、传感器技术应用、气动与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工业控制网络安装与调试、模拟/数字电路综合技术应用等。3、培训设施设备和场所。本专业现有可编程序控制实训室、电工基本技能实训室、电子基本技能实训室、机床电气控制与维修实训室、中级维修电工实训室、电气传动实训室、家用供电线路装调、电机与变压器维修及检测实训室;实训场所占地面积900平方米,专业实训设备达192台套,实训教学设备总值378.1余万元。培训场所和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建设和安全标准,专业实训设备设施的数量和所能

32、提供的工位数,能充分满足学院实训教学和高技能人才培训需要。4、培训管理制度。为规范实训室管理,学院制订了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实训场所安全管理制度、实训设备管理制度、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和工量具及耗材管理办法等制度。5、培训师资。目前,本专业在校生人数625人,现有专业教师35人,师生比为1:17.9。其中实习指导教师17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高级技师共9人,占实习指导教师的52.9%。6、培训效果。近三年来该专业平均每年开展职业培训698人次,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训207人次;为企业和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43人次,其中高级技工以上每年平均培训人数为151人次,高级工以上培训占职业技能培训总人数的23.

33、5%。7、校企合作。为了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在做好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大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在江西力德风电电力公司、江西南昌海立电器有限公司、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奥林巴斯工业有限公司以及浙江卧龙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共5家企业建立了专业定点实习基地。校企双方共同研究确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师资建设、研发课题和培训实习方案,共建培训实习基地,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学院的兼职指导教师。8、建设目标。为了扩大本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拓展培训业务领域,学院拟更新电气传动实训室、家用供电线路装调实训室、电机与变压器维修

34、及检测实训室培训设备,新建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中心、电气安装与维修实训室。建成后,本专业年社会培训规模可达960人次。二、项目实施工作思路与工作目标表2-1项目实施工作思路说明指导思想:简述培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是贯彻落实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培训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等。基本思路:简述开展培训基地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建设原则。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精神,贯彻落实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按照江西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发展规划,围绕

35、学院和地区发展战略需求,以培养掌握模具制造、汽车维修、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为主线,紧贴企业和社会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拓宽服务功能,增强社会适应性,为培养、培训急需的紧缺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基础保障,努力建成一个具有核心发展能力的示范性、开放型、共享型的集技能教育、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基本思路新余技师学院作为江西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根据现有办学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开发能力、校企合作水平、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状况,投入560万(其中,中央财政支持500万元,学院自筹100万元)用于本项目模具制造、汽车维修、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3

36、个专业的建设,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着手,增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综合实力。重点是添置实习实训设备,同时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高技能课程开发、教学管理等,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项目建设拟分两年完成。1、新建、扩建实训场地,购置一批实训设施设备,增强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本项目的实施,拟引入一批先进的装备,用来更新和新建模具制造、汽车维修和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实训室。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满足高技能人才培训要求的师资队伍。立足学院与本地区周边职业院校,实现专兼结合,形成一支数量适中、结构合理,技艺高超、素质优良、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管理规范的“一体化”师资队伍。一是采取有力

37、措施,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一体化”比例;二是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工作,通过传帮带、集体备课、观摩教学、集体评教等活动增强青年教师的敬业意识、教学意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师素质和工作水平。三是建立和完善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至少有4个月时间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或参加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熟悉生产工艺过程,搜集编写现场生产实践教学案例。组织专业教师在实训基地学习,加强教师实践技能培训。3、构建适合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深入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项目教学体系建设,形成办学特色。以项目为导向,按专业大类将实训的内容分为基本

38、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训练3个大的模块。以工作项目为轴心,整合课程内容形成教学单元,教学单元要和职业能力相对应,教学内容由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知识组成。形成理论教学+认识实习+教师导学+基地实训+企业实践的课程教学体系。二是校企合作共建工学一体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建立由企业专家和专业老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形成由专家指导培训项目建设的机制。专业课程设置之前,首先对企业的岗位群进行分析,充分分析企业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再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及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本专业的能力领域,每个领域再分解为若干项

39、具体能力,最后列出各项能力对应的课程。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构建课程体系。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紧贴企业的岗位技术要求,构建完善的工学一体化课程体系。三是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建立规章制度,优化基地结构,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实现科学管理。4编写规范高技能人才培训教材。新余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结合学院实际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开发结合企业实际、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相关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教材十分必要。组成以新余技师学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学院专业教师参加的编写组,编写出相关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教材。表2-2项目实施工作目标说明简述总体

40、目标和阶段目标。总体目标要按照本通知“总体工作目标”和“项目产出”来制定。阶段目标按2013-2014年度和2014-2015年度来实施,体现可量化、可监测。总体目标通过国家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可实现以下总体目标:一、完善实训场所建设。新建4个实训室,完善7个实训室的建设,满足本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实训场所需要。二、购置培训、鉴定考核设备。模具制造专业购置实训设备7台(套),汽车维修专业购置实训设备103台(套),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购置实训设备56台(套),满足本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实训设备需要。三、改革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和评价机制。完善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咨询委员会和各专业

41、建设委员会的职能,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形成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形成以项目教学、模块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学院、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新增“一体化”教师20名;实施青年教师“传、帮、带”工程,通过集体备课、观摩教学、集体评教等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师素质和工作水平;实施“名师工程”,各专业共培养学科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7名;完善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68位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或参加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13位企业技术骨干到校担任指导教师;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师评价考核制度,

42、鼓励教师提升自身学历和专业素养,优化专业教师结构。五、校本教材编写。拟定教材编写计划,编写培训项目计划和方案;各专业共计开发校本教材5本、培训教材4本。六、校企合作。各专业优选5家以上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制定校企合作实施办法,建立或调整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职责。七、培训目标。完成1500人次以上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八、经验总结。形成3个专业项目建设工作总结报告。阶段目标第一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10月1、实训室建设。完成本项目3个专业共4个实训室的新建工作和7个实训室的培训设备更新工作。 2、各专业培训、鉴定考核设备购置。模具制造专业购置购买铣床、磨床、闸式剪板机、注塑机、数控火焰切

43、割机、20T冲床等实训设备7台(套);汽车维修专业购置汽车底盘、汽车发动机、汽车电气、汽车故障诊断、整车等实训设备103台(套);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购置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室装置、电力电子技术及电气传动实训、电气安装与维修实训考核装置、农村家用供电线路装调实训装置、电机与变压器维修及检测实训台等实训设备56台(套)。3、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和评价机制改革。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初步形成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初步形成以项目教学、模块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学院、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阶段目标4、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

44、新增“一体化”教师9名;实施青年教师“传、帮、带”工程,初步形成实施方案,开展集体备课、观摩教学、集体评教等活动,结成结对帮扶小组5对;实施“名师工程”,初步形成名师培养方案并开展相关培训,各专业共培养学科带头人3名;完善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28位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或参加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13位企业技术骨干到校担任指导教师;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师评价考核制度,优化专业教师结构。5、校本教材编写。拟定教材编写计划,编写培训项目计划和方案。6、校企合作。各专业优选5家以上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初步制定校企合作实施办法,建立或调整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职责。7、培训目标。完成1

45、200人次以上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8、经验总结。形成3个专业建设实施一年后的工作总结报告,形成项目建设实施一年后的工作总结报告。第二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10月1、深化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和评价机制改革。校企双方共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形成比较成熟的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形成以项目教学、模块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比较成熟的学院、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2、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新增“一体化”教师11名;进一步实施青年教师“传、帮、带”工程,完善实施方案,继续开展集体备课、观摩教学、集体评教等活动,结成结对帮扶小组5对;实施“名师工程”,

46、完善名师培养方案并开展相关培训,各专业共培养骨干教师7名;进一步完善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40位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或参加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完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师评价考核制度,进一步优化专业教师结构。3、开发校本教材。各专业共计开发校本教材5本、培训教材4本。4、深化校企合作。各专业确定5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合作实施办法,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进一步完善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职责。5、培训目标。完成1500人次以上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并实施由用人单位参加的培训效果评价工作。6、经验总结。形成3个专业建设的工作总结报告,形成项目建设的工作总结报告。三、项目实施工作重点及内容表3-1-1

47、模具制造 专业(职业)建设目标与预算安排说明项目组构成:主要指建设本专业(职业)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建设目标:按照本通知“项目产出”来制定,要用数据来设计可量化、可监测的指标。预算安排:围绕本专业(职业)建设内容需要,按照500万元资金额度,划分预算资金。项目组构成项目负责人:胡 斌项目组成员:张素琴、章若冰、陈 莉、胡桂连建设目标第一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10月1、实训室建设。完成本专业共1个实训室的培训设备更新工作。 2、培训、鉴定考核设备购置。本专业购置铣床2台、磨床1台、闸式剪板机1台、注塑机1台、数控转塔冲床1台、数控火焰切割机1台、20T冲床1台,共计实训设备7台(

48、套)。3、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和评价机制改革。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初步形成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初步形成以项目教学、模块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学院、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4、师资队伍建设。新增“一体化”教师4名;实施青年教师“传、帮、带”工程,初步形成实施方案,开展集体备课、观摩教学、集体评教等活动,结成结对帮扶小组2对;实施“名师工程”,初步形成名师培养方案并开展相关培训,培养学科带头人1名;12位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或参加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聘请5位企业技术骨干到校担任指导教师;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师评价考核制度,优化专业教师结构。5、校本教材编写。

49、拟定本专业校本教材编写计划,编写培训项目计划和方案。6、校企合作。本专业优选6家以上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初步制定校企合作实施办法,调整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职责。7、培训目标。完成200人次以上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8、经验总结。形成本专业建设实施一年后的工作总结报告。第二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10月1、深化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和评价机制改革。校企双方共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形成比较成熟的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形成以项目教学、模块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比较成熟的学院、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2、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新增“一体化”教师5名;进一

50、步实施青年教师“传、帮、带”工程,完善实施方案,继续开展集体备课、观摩教学、集体评教等活动,结成结对帮扶小组2对;实施“名师工程”,完善名师培养方案并开展相关培训,培养骨干教师3名;16位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或参加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完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师评价考核制度,进一步优化专业教师结构。3、开发校本教材。本专业开发校本教材2本、培训教材1本。4、深化校企合作。本专业确定6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合作实施办法,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进一步完善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职责。5、培训目标。完成280人次以上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并实施由用人单位参加的培训效果评价工作。6、经验总结。形成本专业建

51、设的工作总结报告。预算安排建设内容资金预算(单位:万元)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109(其中设备资金:86)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12提炼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经验5表3-1-2 模具制造 专业(职业)建设内容与进度说明建设内容一:本专业(职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重点围绕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培训装备、技能评价等内容来制定,并确定每一年度的验收要点。建设内容二: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提升本专业(职业)的培训能力,重点围绕校企合作项目以及在师资、装备、实训等方面提升培训能力来制定,并确定每一年度的验收要点。建设内容三:通过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和校企合作等一系列工作,形成培训

52、基地建设的规律性、创新性的成果。建设内容一201310-201410验收要点201410-201510验收要点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1.实训室建设(详见第20页实训室建设一览表)1. 完成本专业共1个实训室的培训设备更新工作。2.设备采购合同、验收清单实训室的运行记录2.师资队伍建设1.制定教师队伍培养计划、青年教师“传、帮、带”工程实施方案、“名师工程”实施方案2.组织教师下企业实践或参加各类专业培训12人次,提供教师名单、锻炼总结3.聘请5名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学院实习指导教师4. 一体化教师增加4名5培养学科带头人1名6结成结对帮扶小组2对1.组织教师下企业实践或参加各类专业培训16人次,提供教师名单、锻炼总结2.组织专家评价师资培训效果,提出整改意见3. 一体化教师增加5名4培养骨干教师3名5.结成结对帮扶小组2对3.校企合作育人培训体系.模式建设与6家企业签订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协议,明确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主管部门对体系运行成效进行分析评价,提出整改意见4.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1.拟定教材编写计划2.编写培训项目计划和方案1.开发2本校本教材2开发1本培训教材5. 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和评价机制改革1.初步形成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2.初步形成以项目教学、模块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3.初步形成学院、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