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尊动机:1. 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们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2. 如果人们对相近人的其中一个评价更高,就会促使另一个人以某种能够维持自尊的方式行事;3. 朋友的成功可能比陌生人的成功更有威胁;4. 社会拒绝会降低我们的自尊,同时增强我们渴望被接受的意愿。自尊的阴暗面 自恋:当自尊变成了自负1. 当发现自己高傲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人们常常会以打压他人的方式来对应,有时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反应;2. 高自尊的阴暗面也存在于压力中,同时也发现低自尊的人在各种临床问题面前表现得更加脆弱。自我服务偏见一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1. 成功者往往把成功归结于
2、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坏运气这样的外部因素。2. 我们总是将成功与自我相联系而可以避开失败对自我的影响,以此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二 自我高估1. 在多数主观的和社会赞许性方面,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高。2. 相对于客观行为维度,主观行为维度会引发更强烈的自我服务偏见。三 虚幻乐观虚幻的乐观会增强我们的脆弱性,由于相信自己总能幸免遇难,我们往往不去采取明智的预防措施。四 虚假普遍性和独特性1. 虚假普遍性:观点方面,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我们过高地估计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自己的立场;2. 虚假独特性:能力方面,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以满足
3、自己的自我形象。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1. 我们寻求自我认识,渴望评定自己的能力2. 我们寻求自我证实,渴望验证自我概念;3. 我们寻求自我确认,尤其希望能提升自我形象;4. 自尊动机也促进了自我服务偏见。5. 可以缓解焦虑6. 夸大人们对自己群体的评价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在归因时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这种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被李·罗斯称为基本归因错误凯利的归因理论三种因素:共同反应,一致性,区别性罗斯的实验6个月的差异1. 随机指派2. 证明知识面丰富的难题:“班布里奇岛在哪”3. 所
4、有人都知道4. 聪明的人和有社交能力的人更容易犯5. 拥有社会权力的人被高估知识与智力6. 学生高估老师的智商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1.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当观察他人和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时,我们的观点会有所不同。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相对模糊。2.聚焦观点偏见:我们在自己关注的地方找原因。3.自我觉知:我们越是缺乏在不同情境下观察人们行为的机会,就越容易将其行为归因于他们的人格使然。4.文化差异:西方式世界观的人,更可能认为是人本身而不是环境导致了事件的发生,在这种文化下,用内部原因解释人的行为更加
5、受社会所赞许。但是东亚文化下的人们通常对环境的作用格外敏感。因此,当意识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时,他们很难想像到他人的行为还与他们的内在特质相关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1.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支持琼斯对基本归因错误的解释行为是内在倾向的相应反应对应偏见。2. 归因错误的根本性在于它在本质上影响着我们解释世界的方式。3. 那些将贫穷和失业归因为个人特质(“他们就是太懒、太没有追求了”)的人通常赞成政府的立场,并不同情这些人。4. 做出外部归因的人(“如果你和我也住在那样拥挤的环境中,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经常受到歧视,我们会富裕吗?”)则会对他们产生同情。 基本归因错误的必要性?1. 一是揭示人类怎样思考
6、自身与他人。2. 另一个原因就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即人们不应该总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而被责备。“人们更愿意承认失败、残疾和不幸是现实环境造成的结果。”3. 第三个原因是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种思维偏见。发展我们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角色扮演 它指的是那些处于特定社会位置的人被期望表现出的行为。当我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我们可能觉得虚假,但很快我们会适应。 在一项研究中,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菲利普·津巴多设计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实验,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在其中呆一段时间。 津巴多想知道到底是邪恶的犯人和恶毒的狱卒导致了监狱的残酷性,还是狱卒和犯人在制度上的角色令即便富有同情心的人也会变得十分怨毒
7、和冷酷。是人们使这个地方变得暴力了,还是这个地方使人们变得暴力了? 津巴多用抛硬币的方式,指派一些学生做狱卒。他给他们分发制服、警棍和哨子,并且命令他们按规则行事。另一半的学生则扮作犯人,他们穿着令人羞耻的衣服,并被关进单人牢房里。在经过了一天愉快的角色扮演之后,狱卒和犯人,甚至研究者,都进人了情境。狱卒开始贬损犯人,并且一些人开始制造残酷的污辱性规则。犯人崩溃、造反,或者变得冷漠。津巴多报告说,“人们越来越分不清现实和幻觉、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身份这个创造出来的监狱正在同化我们,使我们成为它的傀儡。”随后,津巴多发现社会病理学症状正在出现,他不得不在第六天放弃了这个本来计划为期两周的实验。社会
8、角色规定的行为铸造了角色扮演者的态度。等门槛现象实验表明,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们帮一个小忙。这一登门槛现象被证实十分有效。登门槛现象的研究说明,对一个小行为的承诺可以让人们更愿意做一件更大的事。行为会改变态度的三个理论1. 自我展示理论认为,出于某些重要的原因,我们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以使我们看起来一致。自我展示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我们致力于管理自己营造的形象。我们通过推脱、辩护和道歉等方式来支撑我们的自尊并检验我们的自我形象2. 认知失调理论则认为,为了减少自己的内心不适,我们说服自己某些行为是合理的。我们的态
9、度改变是因为我们想要保持认知间的一致性。这就是利昂·费斯廷格提出的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在他们行为的理由不足时,他们更可能会感到不舒服(不协调)并因此更要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我们的行为不能完全用外部报酬或强迫性因素来解释,我们就会体验到失调我们可以通过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减少不协调。决策后的失调:当做出重要决策以后,我们经常会过高地评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以此来减少不协调。不协调理论的解释是,当我们的行为与态度相反或者很难做决定时,我们会感到紧张。为了降低这种情绪的激活,我们会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此理论进一步认为,我们不当行为的外在理由越少,从而会产生越
10、多的不协调,态度也改变得越多。3. 自我知觉理论假定我们的行为可以揭示自我(当对我们的感觉或信念不确定的时候,我们会观察自己的行为,就像其他人那样)。自我知觉理论由达里尔·贝姆提出,它假设当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会做出类似的推断。当我们的态度摇摆不定或模糊不清时,我们就会处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从外部观察自己。我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身体和行为推断自己的情绪。经典从众的三个实验1. 谢里夫规范形成研究; 谢里夫想知道在实验室情境下是否有可能观察到社会规范的形成。 想像自己作为谢里夫实验之一的被试,坐在一个非常黑暗的屋子里。在你对面15英尺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光点。起初,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了几
11、秒钟,这个光点不规则地动了起来,最后消失了。现在,你必须猜测光点移动了多长的距离。黑暗的屋子使你根本无法准确做出判断,因此,你不大确定地说,“6英寸”。实验者又重复了这个程序。这次你说,“10英寸”。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你的估计会接近一个平均值,譬如说8英寸。第二天你来参加实验时,另有两个人加入。在前一天他们与你有相同的经历。当第一次光点消失后,这两个人根据前一天的经验说出了最佳的估计。“1英寸”,其中一个人说。“2英寸”,另一个人说。轮到你了,你有些犹豫,还是回答,“6英寸”。当对光点的移动距离反复进行估计时,三个被试的估计值汇聚了。2. 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想像一下,你是阿施的一名志愿者
12、被试。你坐在7个人一排的第6个位置。在向你们解释你们参加的是一个知觉判断的实验之后,研究者要求你说出,图6-2中的3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一样长,你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是线段2。在阿施的一个从众实验中,第6个被试,在听到了他前面的5个被试给出的错误答案后,内心经历着不安与冲突。很多大学生在阿施的实验中也都经历了这类冲突。控制条件下的被试,单独回答时正确率是99%。阿施想知道:如果其他几个人(经过研究者训练的同谋者)给出一致的错误答案,那么个体是否会给出在其他场合下否认的答案呢?尽管有些人从来不从众,但四分之三的人至少有过一次从众行为。研究发现有37%的回答是从众的。当然,这也意味着有63%的人没
13、有从众。尽管有很多实验者表现出独立性,但应该引起注意:“看上去聪明而善良的年轻人愿意把白说成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方式以及指导我们行为的价值观提出了质疑。”3.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考察了当权威的要求与道德的要求相抵触时会发生什么行为。这些实验构成了社会心理学最著名也是最有争议的实验。 场景:两个人来到耶鲁大学心理实验室参加一个学习和记忆的研究。研究者严肃地解释说,这是有关惩罚对学习影响的预研究。研究者要求其中一人教给另一个人一组成对出现的单词,如果出错,就要对其进行惩罚,惩罚就是实施逐渐增强的电击。为了分配角色,他们要从帽子里抽签。两人中的一人(研究者的同
14、谋者)假装说自己抽到了“学习者”的签,并被领进隔壁房间。“教师”(应征者)体验一次轻微的电击后,看着研究者把学习者绑在椅子上,并在其手腕上缚上电极。40个被试不同职业,2050岁的人做这个实验时,有26人(65%)一直进行450伏。事实上,所有进行到450伏的人都服从了命令继续接着又做了两次进一步的测验,直到实验者喊停为止。什么因素引起了服从?1. 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我们很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2. 权威的接近性和合法性;研究者的亲自在场也会影响服从。当米尔格拉姆通过电话下达命令时,整个服从比例下降到了21%(虽然许多人撒谎并且说自己正在服从)。其他研究也证实,要求命令的发出者在
15、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性会增加服从率。另外,权威必须被认为是合法的。在另一个研究中,护士被一名不认识的医生叫去,要求她执行一个非常明显的药物过量的任务。研究者把这个实验讲给一群护士和学护理的学生听,问她们会如何反应。几乎所有人都说自己不会服从命令。然而,当22名护士在接到给病人过量服药的电话命令后,只有一人除外,其余的护士毫不犹豫地服从了(直至在去病人的路一被拦截为止)。虽然并非所有护士都如此顺从,但是,这些护士都执行着一个熟悉的脚本:医生(一个合法的权威)命令,护士服从。3. 权威的机构性;在米尔格拉姆实验后的访谈中,参与者说,如果不是耶鲁大学的名声,他们坚决不会服从。为了考察一下真实情况,米尔格
16、拉姆把实验移到康涅狄格的布里奇波特。他在一座并不豪华的商务大楼里成立了“布里奇波特研究会”。然后由同样的操作人员来实施那令人“忧心忡忡”的实验,虽然比例有所下降,但依然惊人48%。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如此,有机构作背景的权威易发挥社会权力。4. 群体的释放效应:从众积极的一面。如当面对不公正的教师,完全有理由指责他时,我们会犹豫了。后来同学们接二连三地纷纷指出不公平的事实后,我们也会跟着他们一指责起来。这就是释放效应。对经典研究的反思:米尔格拉姆的实验揭示出服从如何先于道德发生。三组经典实验展示了研究者如何研究从众的。 谢里夫观察到,他人的判断会影响人们对光点移动距离的错觉估计。就这样形成了“正
17、确”答案的规范,并且该规范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在一批一批的研究参与者中流传下来。这种实验室暗示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暗示。 阿施设计的实验任务非常清晰,不像谢里夫采用的是模糊任务。阿施先让实验者听到其他人做出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相等的判断,然后自己做出判断。当其他人一致地给出一个错误的答案后,结果发现有37%的实验者会从众。 谢里夫的程序引发了接纳;另一方面,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引发了顺从的极端表现形式服从。在最理想的条件下合法、近距离的命令者、遥远的受害者以及没有一个不服从的榜样65%的成年男性参与者完全服从命令,对隔壁发出尖叫的、无辜受害者实施具有伤害性的电击。这些经典的
18、实验揭示了社会力量的潜能和顺从导致接纳的容易程度。罪恶不只是美好世界中坏人的行为,而且也可能是强有力的情境诱使人们对谬误的从众或向残忍屈服投降的结果 从众由于群体压力而引起的个体行为或信念的改变顺从是表面上与群体相一致而内心并不赞同。服从:如果我们的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引起的。接纳是不仅在行动上而且也在信念上与社会压力保持一致。说服的两种途径:中心途径说服:全面系统的对问题进行思考,关注论据。当人们在某种动机的引导下,并且有能力全面系统地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他们更多的采用中心途径。外周途径说服:关注无关紧要的外部线索,不仔细考虑论据。如果人们没有很强的动机或者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人们对信
19、息的关注度较低,此时使用外周途径中心途径C认识 -行为 B 外周途径A情绪说服的要素有那些?一,传达者:1. 可信度:当传达者“可信”的时侯,我们更容易被说服。睡眠者效应:信息来源可信度的影响在数月后就会消失,而信息来源可信度低的信息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影响力越来越多,原因在于人们记住了信息内容却忘记了信息来源。2. 可知觉的信赖性:如果听众认为传达者并不是在努力说服自己,这时传达者的可信度更高。同样,我们会认为站在自身利益对立面的说话者是真诚的。当一个人的说话速度比较快的时候,他的可信度和可靠性都会提高。3. 吸引力和偏好:吸引力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外表吸引力就是一个方面。相似性是另外一个方面
20、。二,信息内容1. 理智对情感:理性还是情感容易说服人?这取决于你的听众。 受到更好的教育或者善于分析思辨的人更容易接受理性说服。 如果一个人初始的态度来源于情感,那么他更容易被情感性的论点说服。 有思想和积极参与的听众会使用说服的中心途径,他们对逻辑的论点回应的最强烈。 不感兴趣的听众则会使用说服的外周途径,他们更可能受对传达者偏爱程度的影响。2. 好心情效应:但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会具有更强的说服力。3. 唤起恐惧效应:信息也可以通过引发消极的情绪起作用。4. 差异:是与其原有观点相似的观点,还是截然相反的观点更能说服人?如果你不是权威:只有稍许差异更容易被接受。如果你是权威
21、:完全不同的观点能引起更大的改变。5. 单面说服vs双面说服 :单面说服:只陈述自己的观点。双面说服:除了陈述自己观点,还说明对方观点。哪种更有效?取决于听众1),听众水平。比较聪明的听众更容易被双面说服影响。2),原来态度。原来是支持,容易被单面说服影响;原来是反对的,容易被双面说服影响。6. 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先出现的信息最具说服力。 近因效应:最近发生(后)的信息更具说服力。 因为刚发生,记忆效果好。两个关键点: 1,如果两人发言间隔很短,相互干扰强,第一人的发言会抑制第二人的发言,这时产生首因效应先发言占便宜。 2,当听众听完第二人发言后立刻做决定,这时记忆效果好,近因
22、效应出现三,沟通渠道:1. 主动参与vs被动接受; 随着观点熟悉和重要性的增加,被动影响会越来越小。2. 传媒影响:简单信息图像更有效,复杂信息文字更有效四,听众1. 听众的年龄:年长者的态度相对年轻人更少改变。2. 听众在想什么:1)分心会减少辩驳。 2)不积极参与的听众会使用外周线索。 社会唤起效应:唤起能增强优势反应的倾向。 优势反应:我们最习惯采用的反应方式。 简单任务中“优势反应”往往是正确的。复杂任务中“优势反应”往往是错误的。去个体化:在某些群体情境中,人们更可能抛弃道德约束,以至于忘却了个人的身份,而顺从于群体规范简言之,就是变得去个体化。这些失控有一个共同点:群体中人们忘了个
23、人身份,即去个体化引起去个体化的环境:1. 群体规模;人越多越可能去个体化2. 身体匿名性;津巴多面具实验,让纽约大学女学生穿上一样的白色衣服和帽兜,这和三k党成员非常相似,电击时常明显增加一倍。匿名性使人们的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更容易对情境线索做出回应,无论这线索是消极的(三k党制服)还是积极的(护士制服),一旦提供利他的线索,去个体化的人们甚至会施舍更多的钱财。3. 唤起和分心活动;群体表现出攻击性之前常常会发生一些较小的引发人们唤起状态或者分散注意力的事件。集体喊叫、高歌、鼓掌、跳舞既可以令人们热情似火又能减少其自我意识。迪纳的实验表明,像扔石头、小组合唱这样的活动可能会成为其他
24、更放肆行为的前奏。群体共同的行为,会令个体产生自我强化的愉悦感。冲动性的集体行为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分散我们的个体意识。偏见的三个来源:社会根源,动机根源,认知根源。一,社会根源:1. 社会不平等。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偏见。2. 冲突产生偏见。3. 权威人格;权威人格的人,在小孩子时往往经历过苛刻的规矩。这导致他们的敌意和冲动,并将这些冲动“投射”到外群体身上。4. 从众:偏见一旦被社会所接受,许多人就会顺从这种潮流。5. 社会制度的支持二,动机根源;1. 替罪羊理论;挫折导致攻击,这时需要一个攻击的对象替罪羊(出气筒)。弱势,地位低的群体。2. 处于感觉比他人优越。社会同一性理论;归类,认
25、同,比较。给自己贴标签把自己和他人做区别。人们倾向于积极的描述自己的群体,以便能积极的评价自己。3. 社会地位;认为自己有地位,我们就需要有人不如我们。 三,认知根源:1. 类别化;让世界变简单的方式。自发类别化,在一下情形中,我们会发现依赖刻板印象能使我们即轻松又高效。时间紧,心事重,疲惫不堪,情绪激昂。副作用是外群体同质效应:“他们”都是相似的,且不同于“我们”2. 独特性;更关注突出的属性。3. 归因偏差导致偏见1) 利群偏差“他们失败是因为他们笨,我们失败是因为我们没有尝试。2) 公正世界现象;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人们认为“我是一个公正的人,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得到他们应得的东西。这种认知导致人们往往贬低受害者。 攻击行为的理论;一,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1. 神经系统的影响2. 基因的影响3. 生物化学因素二,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1. 挫折产生攻击的动机。2. 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宽带运算放大器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环保环评报告
- 基础会计(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中国家用通风电器具制造行业分析报告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2章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课时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9罗马人的法律人民版必修1
-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课时作业18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山东省某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水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太原硅酮密封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范本
- 2025年中国板材压接机行业市场需求预测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语文七年级下字帖打印版
- 探放水工培训教材
- 某县某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复核报告
- 秘书实务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
- 酒店电子商务全套课件
- 质量体系的职能架构
- 《旅游经济学》全书PPT课件
- 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第五章-事故树分析评价法
- 幼儿园一日活动流程表
- 最后一分钟安全检查
- 散装水泥罐体标准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