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综合背诵版(1)_第1页
考研-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综合背诵版(1)_第2页
考研-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综合背诵版(1)_第3页
考研-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综合背诵版(1)_第4页
考研-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综合背诵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育明教育 注:(1政经社会主义部分参考书(可以买到的:政治经济学吴树青逄锦聚等高教出版社(上课的教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雎国余群众出版社(有时间就看看,没时间不看也可以;刘伟的论文集(不看也行,我把跟考研有关的都加到大题里了。(2政经资本主义部分:由于只考大题,所以准备的时候要以成块的大题为主,要注意复印的那本教材的思路的连续性(就是马克思当年写资本论时的思路,要整体把握,不要片面的记忆。把各个大题看的差不多后,再思考下哪几个大题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的。(3政经社会主义部分:虽然大题就那么几个,但也要联系当年的实际,党中央强调的重点是什么?这点在备考政治时应该是很清楚的吧。比如2006年考的是新型

2、工业化,2007年考的是三农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押几道题(但注意:不要用政治公共课大题的答案去回答专业课的大题,关键是要有经济学的思维,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在大题的最后一点可以顺带提出党中央提出某某口号,所以我们应该。政治绝对不是重点考察的内容;最好临考前准备些数据,比如GDP增长,基尼系数,城乡差距,收入水平等等,在分析的时候很自然的列出,这些都是亮点!(4注意:政经社会主义部分不会考社会上争论比较大的问题,除非党中央已经明确表态。例如第三次改革争论,房价问题就不适合。另外比较专业化的题肯定不会考,比如说房地产,贸易等。(5政治课中也有政经,如果政治准备的比较充分的话,可以集中精力看

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部分的大题。(6下面大题是我考前准备的,参考了以上所说的基本参考书,本人上课的笔记和市面上的考研资料,可能比较杂乱,说的比较多,到时自己取舍吧。考试时最好先做政经大题,写到大半的时候可以空些地方,做宏观和微观,宏微观做完再回来补充政经,防止时间不够用,或者政经写的不够全。仅供参考!(7祝考研顺利(1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我国目前存在的地区差异问题?(热点答:(1认识:邓小平1985年10月23日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地区差异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要面对的,原因:1 经济

4、发展起点不平衡。建国时期东部经济就明显优于西部。2 国家经济战略优先发展东部,集中财力物力,而且给与政策扶持,加上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大了东、中、西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3 自然和地理环境禀赋不同。东部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农业发达。4 中部和西部农村较多,之前对农村的不合理政策对中西部发展也起到了负面作用。育明教育 (2处理:1 不同地区和区域按照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合理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发展和扩大区域间的贸易关系。两层含义:A 按照提供产品和劳务的成本分工:发达地区技术现今,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欠发达地区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有优势,重点开发自然资源制成品。B 按照生产要素的相对富裕程度分工:自

5、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技术力量相对雄厚的兑取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2 通过区域间资金、技术、人力的流动,开展区域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推动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推动生产要素全国范围内的有效配置。障碍有:A 自然资源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工业制成品的价格相对较高,存在剪刀差。B 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C由于户籍制度等制度原因和人为的歧视等因素导致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不畅。所以要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打破地区间的经济封锁,加强地区间的协作,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3 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为中西部地区提供资金、技术、政策支持

6、,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西部大开发意义:1 加快中西部地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收入差距。2 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3 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从东到西的经济机构的梯度,实现东、中、西经济互补。4 对外开放的需要,加大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培育全国统一的市场。5 维护民族团结,保持西部地区的稳定、安全、发展。6 加强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全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3我国目前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 (1 答:(1资源的计划配置:通过社会中心(一般是政府部门通过对全国经济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后制定的自上而下

7、的、经过层层分解的、具有约束力的计划指标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的一种方式。优点:育明教育 1 国家直接控制分配,社会成员收入差别不大,不会产生两极分化,社会稳定。2 在特定的条件下(如战争时期、战后重建和特定领域(如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可高效配置资源,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或社会福利最大化。3 法制较严,市场经济出现的欺诈、假冒伪劣等现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大可能出现。4 在国际竞争中保护本国利益。5 不太会出现市场经济出现的无序竞争和生产过剩,对资源和环境保护较好。缺点:1 前提:(1中央计划机关对全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状况、技术可行性、需求结构等拥有全部信息;(2全社会利益一

8、体化,不存在相互分离的利益主体和不同的价值判断。在现代社会中,为及时取得保证经济系统畅通运作所必需的全部信息,其成本几乎是无限大;而从激励机制来看,要想克服由于每一个经济活动当事人的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不同所造成的扭曲和偏离,其交易成本也是极大的。结论是,计划配置容易失误,导致缺乏效率。2 压制竞争,个人利益与收入联系不大,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生产力发展。3 官僚制度的弊端:机构臃肿,贪污腐败和效率低下。(2资源的市场配置:以市场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形成的价格为基础对全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的一种方式。优点:1由市场竞争形成的各种资源的相对价格是一种全息参数,承载了各种资源相对于全社会

9、千百万种其他资源的稀缺程度的信息,社会个别成员通过商品中的相对价格掌握关键信息,就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因而可以大大降低信息成本。同时市场活动的每一个参加者都既受到竞争约束,又受到产权约束,因而可以大大降低监督成本。因此,市场经济是一种能够节约交易费用,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所以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效率的。2 市场配置资源会形成竞争机制,会对市场中的主体产生刺激,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 由于竞争机制,市场主体争相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这就促使科技发展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4 市场的主体都是独立自主的,因此市场活动的自由度较大。5 从历史事实看,整体上市场配置资源使得经济发展更快。缺点:1

10、会产生无序竞争、垄断等现象。2 个人和企业生产的盲目性会导致生产过剩甚至是经济危机。3 竞争的结果会导致收入分配出现差距甚至是两极分化。4 对产品生产受价格变化影响较小的行业、利润率较低而社会效益很大的行业、环境污染等外部性问题,价格机制不太起作用,市场配置会失效。附加:政府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2谈谈我国经济生活中投资饥渴症的成因及其危害性?育明教育 答:1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为了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为了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

1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多层次、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来促进生产力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时,对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就应该利用,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已经时我国当前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2 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公有制的具体实现方式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加以选择,不能单一化,纯粹化。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起也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1 打破把公有制实现形式固定化的教条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是一个创造的动态过程

12、,生产力的多样性和发展的活跃性要求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创造性。2 股份制这一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可以为社会主义利用,股份制本身没有社会制度属性,关键在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比如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公司,中外合资股份制公司中中方占多数的股份制公司。3 股份合作制经济必须给予支持和引导,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是新形势的公有经济,应该提倡鼓励。4 经营方式上,可以采用公有公营、公有民营、承包经营、租赁租赁、委托经营等形式。5 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公有制:一个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13、的所有制形式。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A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实际上是一种国家所有制。开放前,把国家所有和国家经营等同,这是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这在生产资料所有关系上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但只是权力上的平等,实际上不平等。存在双重所有者(比如集体,个体,私人等,他们还占有别的形式的生产资料B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同社会化程度较低的社会相适应。育明教育 集体范围内平等,但集体之间不平等。C 股份制:适应于现代市场经济和

14、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运作效率,有利于资本集中扩大规模。D 社会所有制: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有两大矛盾(有计划/无计划,大生产/私有制。马克思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联合体符合所有月日年的利益,但实践证明不太现实。(可说可不说主体地位:实践证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也不意味着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越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

15、其他领域,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质量。在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打倒加强的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小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附加:股份制(了解1有限责任:2-30人,最多50个股东。以全部资本对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不能公开发行股票,不要求等额股份,不可自由转让股份(如转,优先公司内部;如转给外部,要半数以上同意优点:设立程序简单;可以没有董事会,监事会缺点:筹资能力差;不可自由转让2股份有限: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以全部资本对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股东人数要达到法定最低标准,股份相等。优点:筹资能力强;股份面额小,流动性强,可自由转让;股价变动激励管理层加强效率。缺点:设立程序复

16、杂,尤其上市,导致“上市悖论”;市场价值和面值相背离,股价波动不利于资本市场稳定;内部人控制问题。3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的特例,国家作为公司资产的惟一出资人。特点:股东只有一个形成原因:改革的渐进性;特定产业,国家经济命脉。内部组织:董事会执行机构;5-19人,可以是非股东,由股东大会选举出。股东大会权力机构;最高权力机构监事会监督机构;3-12人。由股东代表,公司职工组成。 育明教育 答:1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就是公司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即公司法人财产制度。产权明晰

17、是现代企业制度不可或缺的首要内容。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派生出了公司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的原则,并由此而形成了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和兼事会并存的组织机构框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包括:正确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战略,适应现代化生产要求的领导制度、管理队伍和职工队伍,高效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以及良好的企业文化等。总的特点: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具体而言的特点:1 与社会化大生产适应;2 所有者所持的权利是可交易的单纯的经济性质,没有其他超经济性质;3 委托代理机制;4 企业所有者,包括直接代表所有者的主体,代

18、表监督企业领导者的主体应该是利润的获得者;5 代理人对所有者负经济责任,保证利润对所有者利润极大化。我国国企改革目标:以上5点,加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我国国企改革的原则:1 和所有制改造结合;2 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3 抓大放小;4 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关键在于能否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而公司治理结构是否有效发挥作用,关键是组成治理结构的各个权益主体能否充分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并且在发挥积极性的同时能够对他们的行为实施有效的制约,防止他们各自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导致其他相关利益者尤其是投资人、债权人的权益损失。制度安排包括:健全的行之有效

19、的法律法规体系。如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对规范公司运作机制,保护投资者及相关利益者的权益、约束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为。形成股东可以用脚投票的健全的股票市场。资本市场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公司筹资和股票的转让方面,还可以起到约束管理层行为的作用。竞争性的职业经理市场。促使管理者在经营中以股东的利益为重。有效的激励机制。设计有效的长期的激励计划,使得经营管理者的收益和股东的收益密切相关。比如股票期权,管理层持股等。健全的严格的财务及相关信息的披露程度。防止内部人暗箱操作,损害股东利益。3 我国加强:建立健全与公司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尤其要严格执法。规范证券市场,强化证券市场的监督和约束功能。形成竞争性

20、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强化经纪人市场的约束功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合理有效的借鉴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经验的基础上,切实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逐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育明教育 附加:公司制的特点:投资主体多元化,直接融资;2有限责任,风险锁定;3股票流通,风险转移;4层级管理,专业化经营。 答:1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1 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要求国家掌握一定的生产资料进行大规模建设、生产、分配,代表全民利益,代表社会

21、生产力发展方向;2 是实现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实行按劳分配,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3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4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多层次、地区发展不平衡而且这种情况还会长时期内存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来促进生产力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时,对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就应该利用,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已经时我国当前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

22、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所有制的选择应该围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目标。2 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公有制:一个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A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实际上是一种国家所有制。开放前,把国家所有和国家经营等同,这是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育明教育 B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同社会化程度较低的社会相适应。C 股份制:适应于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

23、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运作效率,有利于资本集中扩大规模。D 个体所有制: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以个人及家庭劳动为基础,产品归个人所有。雇佣的劳动力不超过7个。小于等于7。E 私营经济:资产归个人所有,存在着雇佣关系。存在的原因:1 公有制经济不能从事一切产品的生产中。2 公有制经济不能吸纳全部劳动力。3 存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有存在的依据。4 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适应生产力发展趋势。F 三资企业: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存在原因:1 改革开放,加入wto的要求。2 利用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3 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发展。主体地

24、位:实践证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也不意味着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越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质量。在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达到加强的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小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1 进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并未实质上触及企业。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

25、的权利划分,改变的只是企业的隶属关系,未改变行政依附关系。19791983年(放权让利:针对计划体制下政企不分,对企业管的过死。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让利:提高企业利润留成比例,扩大企业的资助支配财力,增强企业的动力。19831987年(利改税,拨改贷:目的是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增强企业动力。利改税:将国有企业原来的以上缴利润的形式改为上缴赋税的形式;拨改贷:企业资金的来源由原来的财政无偿拨付改为向银行借贷。弊端:失去投资主体,债务比例过大;先前的经营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债务危机,三角债。19871992年(承包制:目的是在国家对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微观上,企业承包;

26、宏观上,采取了包税制。弊端:包盈不包亏;承包基数不科学;国有资产流失。育明教育 总结:1 方式上都是自上而下行政性推动;2 内容上集中在分配关系,特别是集中在政府财政收入与企业收入,企业收入与职工收入,地方政府收入与中央政府收入。结论:如果仅仅围绕分配关系,靠行政推动,则无法解决;必须在所有制上进行改革,解决国企的体制性障碍。1993年至今:真正触及到企业的财产关系,在此之前是解决分配制度问题。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2 面临的主要的具体的问题:国有企业经济效率仍然

27、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不经济;技术设备落后;经营机制落后;管理落后;严重依赖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国有企业由历史原因形成的包袱重。离退休人员、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住房等费用支出是企业负担的。国有企业在职职工对离退休人员的平均负担系数是0.29。国有企业冗员严重。如果不彻底解决冗员,负担就不可能实质性的减少。虽然经过改制,但还未形成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机制。如国有独资,虽然改制,但股权绝对集中,未形成企业的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计划色彩仍然很重;国有控股,国有股的股权代表不能承担责任,内部人控制问题仍然严重。3 面临的体制问题:政企分离:1 经济制度上:政企分离必须与政

28、资分离统一,而政资分离实质上需要根本改变国家对企业的占有制度,需要在企业产权制度上采取非国有制改造,需要创造公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要保证国有经济主导下科学的制定国有制的比重和分布,探索非国有的新型公有制实现形式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2 政治制度上: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一党执政。所以政企分离必须要通过党政合一这一现实。在先今的企业制度层面。是党、政、企三家合一,而且是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传统体制下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分工负责制。现今比较多的做法是兼职制,兼任董事长、总经理、会计等要职。但还是没有回答一个问题:党委在企业里干什么?总结:要不要国有制,要不要党委。这不是可以简单回答的,需要实践探索。

29、权、责、利统一:三者的失衡是我国国企改革制度创新上的最大的失误。一定的权利的一定要有相应的一份责任去约束,否则就使社会既无效率又无秩序。无论采取承包制还是股份制改造,领导取得了支配国有资产的权利,但却不能以相应的资产责任来制约其权利,至多是在行政、政治、道义责任予以约束,国家利益遭到损害。1 承包制:承包者作为代理人本身毫无资产责任能力,承包者获得了支配社会资产的权利而又可以不负责任,早就的很可能是败家子;政府作为委托人,并不真正具有资产委托人的能力,因为政府作为所有者对于国企的资本进注入严重不足,所有者权益占企业资产的比重偏低。这就形成了委托者作为所有者不对企业债务负责,承包者作为代理者不对

30、企业资产负责的双向失衡。2 股份制:虽然解决了国企所有者权益占总资产比重偏低的矛盾,但股份制公司中国有股和法人股占的比例很高,董事会作为代理人同样存在一个能否对所有者承担资产责任的问题。筹集改革成本:1 安置离退休工人的费用;2 富余人员的安置成本;3 医疗保障费用;4 职工住房费用;5育明教育 由于体制和政策性原因造成的不合理债务负担。这不仅涉及经济能力上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可行性问题,更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对社会保障机制,就业机制,金融机制,财政体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路仍在所有制改革:1通过所有制改革,放掉部分小型国有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对国有企业进行非国有改造,探索公有制的其他实

31、现形式。可以使国家集中力量通过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加强重点,使举办国有制经济和国家财力相吻合。2 出手部分国有资产,放掉小型国有企业,包括以股份形式出让部分大中性国企的股权,以支付改革成本,降低企业由于政策性因素而引起的过高的负债率。附加:1抓大:A首先明确在哪些领域抓大,要有重点的发挥主导作用。B 集中有限的财力支持资产重组、结构调整,使国有经济与国家财力相吻合。2放小:从非主导领域退出,放掉小型国企,采取非国有改造,用创新的实现形式(在探索中。包括出售部分股份,以支付国企改革的成本,降低负债率。3注意几点:A 不是简单的私有化。有待创造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B 放小后更重要的是管理,这才是放小的

32、真正目的C 卖的顺序:从好卖的入手,争取改革的时间和效率;否则好的也变不好的了。D标准:三个有利于。所有者:1基本条件:单纯经济性质的权力,无超经济性质,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所有者是利润的获得者,且明确化;23个实现条件:所有者可以分解为自然人;委托代理机制下,所有者要与经营相联系,否则代理成本过高;股权分散下,有搭便车行为;3我国现实:A 严格的国企:领导者是行政任命,目的是行政利益最大化,不可能承担经济责任。B 股份改造后的国企:国有股权过高,与A类似;C 股份合作:股权分散。搭便车行为;工人对工资的关心大于红利,激励不强。经营者:1内在激励:A 利润共享B 经营者一定程度上是所有者,如股票

33、期权2外在激励:A 股票市场,用脚投票B 经理人市场,定价机制C 法制,道德。 3我国现实:内在激励:经营者收入偏低,与利润无直接联系,较少期权的奖励,目的是满足行政部门的偏好;外在激励:基本上没有经理人市场,大部分是行政任命,难以准确定价;股票市场不完善,股权集中,无法用脚投票。 2 效率也是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我国之所以选择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3 效率是实现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只有把蛋糕作大才有可能谈公平的问题。 公平:1 现在一般的分析,社会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2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中的公平是指结果公平,一定程度的收入均等化。

34、3 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则更多的与市场经济效率的相联系。应该倡导机会公平,我国贫富差距主要来自机会不公平;结果公平很大程度上与效率负相关,机会公平在很大程度上与效率正相关。1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历史背景的:一是1992年十四大刚刚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市场经济是高效分配资源的一种机制,资源配置效益反映为要素贡献,由此而形成的收入分配是对提高效率的一种激励。选择了市场经济就必然选择了效率优先。二是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明确提出了沿海和内地关系两个大局的

35、战略构想,就是鼓励沿海先富起来。但在同时,相当一部分地区和行业中,绝对平均主义还很有市场,干好干坏一个样就是不公平。2 现状育明教育 第一,目前我国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的基尼系数为0.46,收入分配相当不均,超过了警戒线。但是我们从城乡分别来看,城市的基尼系数是0.34,农村的基尼系数是0.37,也就是城乡作为两个部分各自的差距不是很大,但是把城乡综合在一起就达到0.46,这说明主要是城乡差距造成了基尼系数的扩大,占到了收入差距的40%。收入差距拉开的速率非常快,只有不到一代人的时间。第二,起点不公平。先天的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禀赋、出身家庭的贫富、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差别。但是后天的起点不

36、公平就有关社会政策的选择。人们主要的不满是受教育的机会、健康的机会、迁徙的机会等等的不公平。第三,过程的不公平最为严重。就是人的发展机会是不是平等的,进入市场的机会是不是平等的,从比较贫穷的阶层提升的机会是不是平等的。垄断企业职工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收入过高,通过征地剥夺农民,通过关系或贿赂低价获得国有土地,以及农民工工资得不到保障等就属于过程的不公平。在进入市场的机会上的不平等,指规则设立很严,执行偏松,对裁量权的把握又因人而异。设立行政许可,创造寻租的机会。裁量权的把握往往和腐败相连,引起更多的不满。第四,理解当前的“公平”问题,要弄清楚两个问题:第一,收入差距拉大的真正原因,更多的不是由于

37、市场因素,而是由非市场因素导致的,特权、垄断、寻租、腐败等等官商勾结、权力与资本合谋的行为导致贫富悬殊。贫富差距的拉大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完全市场化带来的,而不是市场化的结果。改革到现在,商品服务市场关系已经相当深化了,但是要素市场一直是扭曲的,在行政权力、种种特权垄断因素的控制之中。也就是说,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市场机制在要素市场上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因此社会经济效率优先的目标远没有实现;第二,对收入差距问题,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严重。经济研究发表了一篇江小涓的文章,结论是中国目前地区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并没有名义收入差距那么大,关键的一个因素是价格水平,不同地区的价格水平是

38、不一样的。不要人为夸大,激化社会矛盾,或者被人利用。3(1由于人们的努力程度和效率不同而造成的收入分配差异是对效率的激励。但是现实生活中,因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与因效率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不公平不易区分,难怪质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当然,以否定改革为目的的那些质疑者另当别论。(2要在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起点和过程的公平与效率不是此消彼长,优先与兼顾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4 有些人认为发展不必关

39、注收入分配,收入不公留待再分配去解决。这种简单化理解是不准确的:首先,“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本身就是讲求过程公平,就包含着追求社会公平的含义。其次,初次分配的紊乱,再分配很难调整。一,对各个成员的信息无法准确收集,再分配的依据缺乏,弄不好反而会加剧不公;二,对初次分配紊乱不公的纵容是对市场经济秩序 的严重损害,对效率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三,国家再分配的能力有限。最后,最合理的办法是注重全过程的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如果起点和过程公平实现了,结果是结果不公平,但前提是蛋糕已经作大了,国家有实力进行再分配来解决结果不公平。附加:1 效率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公平

40、作为一种权力以及对这种权力的普遍要求,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2 从最一般的意义来讲,效率从根本上决定着公平的历史实现程度;同时,作为上层建筑的权力,在一定条件下极大的影响着效率3 要效率优先,必须承认竞争中形成的效率差距,形成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市场竞争机制。4 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政策、制度安排会损害积极性,影响效率。 (关于我国转轨时期所有制变化的历史合理性考查(刘伟、黄桂田、李绍荣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的改变对资本要素的影响是对劳动要素影响的900倍,拉大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的贫富差距 加大反腐败的力度,制止权钱交易。防止在市场规则之外再凭特权获取更多收入,进一步加剧本已经拉大的资本所

41、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注重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国收入差距最主要的方面是城乡差距,而且是收入水平低的农村人口占多数。加速城市化一来可以大量转移农村人口到第二第三产业,提高文化素质,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二来可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吸收就业,对农民增收也有促进作用。但也要规范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切实保护征地过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 适当的收入再分配方法及相关的政策。包括:1,进行税赋改革,加大对各类收入的税收调节,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公平开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支持落后地区和农村发展,具体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程度; 2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2、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同时还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建立发展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3 控制国有个别垄断部门过高的收入,根本方法是打破部门垄断,增加育明教育 部门内部的竞争。加速市场化进程尤其是加快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尽快解除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对抑制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农村劳动力进程受到户籍制度,子女教育,社会保障,歧视等障碍。解除对非国有企业在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等方面受到的歧视,尤其是商业银行贷款和企业上市的审批。同时也要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行政性干预

43、,比如进入市场的审批、地方保护主义、政绩工程。加快广大劳动者成为有产者的速度。既然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增长是劳动者收入增长的900倍,那么缩小差距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成为有产者,这与实现共同富裕,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思想是不冲突的。加强法制建设。不仅包括反腐败、反对权钱交易,还包括制止偷税漏税、制造假冒伪劣等,减少通过违法竞争进一步扩大收入差距。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建设。两方面:一,强调信用。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反对失信行为,对欺诈和“无票乘车人”的投机给予批判,减少对免费午餐的追求;二,在一些市场失灵的领域,比如对于弱者的同情,慈善事业,对公共品的保护等。这种道德力量对缓解收入分配矛盾有

44、一定的作用。附加:1我国现在贫困人口6000万,按联合国一天一美元,则1亿,按美国标准,则10亿。2收入差距合理拉大是效率提高的前提。如果质疑改革,实行高税收,高福利,则权力义务不对等,产生抗税,逃税,资产境外转移,畸形消费,行为短期化,保护落后者,“无产者最有革命性”。310%-15%的人占有存款的80%-85%。基尼系数0.46(政府,民间韦0.57。一般认为0.38-0.39较好。城乡收入差距,1978年是2.6:1,改革初期是缩小了,1984年的时候,1.8:1,2004年则是3.2:1, (1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1 理论:(1刘易斯模型:城乡收入差距是天然形成的,只有当传统部门的

45、不充分就业和隐蔽失业的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发展中国家才能摆脱贫困。工业部门不断扩大来吸育明教育 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忽略了农业部门发展和粮食供给问题。但是提供了二元经济结构思路。2 我国的原因:1 二元产业政策:建国初期政府通过计划手段对农副产品强制低价收购,实行剪刀差政策。使得农村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失去了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机会。2 二元财政支出政策:历史上政府对农业财政支出总体不足,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加之农民自身资金有限,且投资后短期收益很小,导致农业基础设施日益恶化,进一步限制了农业现代化进程。3 二元户籍制度:把农村剩余的劳动力束缚在本已经劳动力过多的农村

46、。有研究表明城乡45%的收入差距可以由户籍制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得到解释。对农民工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工资等方面存在歧视。4 二元社会保障制度:80%的农村人口只占有不到10%的社会保障资金。城镇已初步建立了较高水平且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金已基本实现了社会统筹,建立了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模式,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女职工生育保险改革和逐步完善。农村仍然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重点、以家庭保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以外,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城镇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已达90%以上,而农村覆盖率不足2.4%。5 二

47、元教育政策:农村的初等教育设施建设以及维持学校运行的费用大部分是由农民承担。城市比农村居民人均多接受4-5年教育,这是收入差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6 二元税费制度:城市公益事业国家办、农村公益事业农民办。分税制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最大,受损最大是农村的基层群众,有50%-60%的乡镇财政入不敷出。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不想加重农民负担,另一方面又无法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7 其他原因: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工业基础、气候条件、历史人文等。(2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措施:1 推进城市化: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提高外,还应有经济结构的变化,一是在国民产值中,农业产值比重下降而工业产值比重上升,二是非农人口

48、比重上升。要注意几点:A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劳动力要素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贯穿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全过程,即劳动力流动总体上是单向的。目标就是建立健全真正市场主导完善的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清理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并且在社会舆论方面给予引导,是用人单位在对农村劳动力不要有歧视,以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再就业机会事实上的不平等,最终实现农民真正的迁徙自由和劳动平等。B 规范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以法律形式明确土地的所有权主体,避免由于所有权主体不明确而导致个主体对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随意干涉,和对农民的土地处分权、收益权、转让权等权利的侵蚀,

49、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对城市化过程中征用的土地的补偿要严格按照市场规则执行,切实保障农民利益。2 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资本要素则有一个“积聚回流”的过程,即在最初主要由农村向城市积聚,以支持城市现代部门扩张的要求,而当城市现代部门具备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之后,资本由城市向农村的“反哺”就成为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推动力量;但这恰恰是市场机制所难以自发调整实现的,在市场机制下,要素流动总是按照价格导向作用,由低收益率流向高收益率的方向。而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态下,无论是劳动力价格,还是资本利率、技术回报率,农村传统部门都远远低于城市现代部门。因此,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调整

50、,要素由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不可避免地导致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进而强化城乡经济结构的二元性。育明教育 A 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科学技术的研究、环境保护、病虫害防治、补贴农业保险等,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科学技术的研究。B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应注意不同收入水平农民的负担分摊问题,体现公平负担的原则。尤其是在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面临入世冲击的情况下,更需要考虑降低农民的税费负担,给农民以切切实实的保护的政策措施。C加大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发展农村教育。现今逐步实行的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就是最好的体现。3 农村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目标之一是减

51、少贫困,减少收入不平等和社会地位不平等。中国最大的贫困问题在农村,而不是在城市。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更应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农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及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是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A 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必须立足于农村的实际,要逐步扩大社会养老覆盖面,多方面筹集资金,使农民老有所养。同时,要在农村积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B农村医疗保险:必须强化基础建设投入,加强卫生保健队伍建设,并切实降低医疗费用。C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随着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稳定化,应当把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险体系中来。4 乡镇企业:A规模效应:乡镇企业不论是内部规模还是外部规模都是不

52、经济的。内部规模经济有利于筹集资金、技术创新、经营多元化、市场地位;外部规模经济指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关联产业和服务业共同发展,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形成产业集聚的价格优势从而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1发展乡镇企业园区,增强乡镇企业的聚合效应。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是导致城市化滞后,并进而影响到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乡镇企业应该走进城镇和城市,在更广阔的空间和市场竞争中完成乡镇企业的更新换代。可以引导和组织小企业向城镇集聚,充分共享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既聚集了分散的工业和人口,又弥补了城镇建设资金的不足。2加快发展规模企业,对乡镇企业整体发展起到支撑作用。规模企业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

53、、带动辐射范围广、或是专业化或是多元化。B 技术升级、管理优化:乡镇企业过去主要依靠某些自然资源和大量廉价劳动力等传统优势。现在应该增加科技投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政府在政策上和资金上应该适当给予支持;同时也要加强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现在突出的史家族式管理,这在创业初期是现代企业制度无法比拟的,但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企业经营理念和能力往往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要能打天下更能守得了天下。C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乡镇企业和农户之间在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进行农产品的收购、贮藏、运输、销售和加工,在农户和市场之间发挥桥梁和纽

54、带的作用。D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企施策,贯彻国家关于政企分开的有关规定,来调动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E 结构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高度同构,具有负面影响。其一是乡镇企业集中于工业领域,使得农村的资金、人才流向工业,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也失去了乡镇企业在农业与农村的天然优势。其二是乡镇企业工业结构于城市工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是城市工业的简单的、低层次的复制,结果是造成了严重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宏观上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官上 育明教育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影响盈利水平。要以市场为导向,乡镇企业的

55、结构调整要和国家的产业升级相一致。主要要求是: 1 优化第二产业,重点推动工业结构的升级换代。2 着重发展第三产业。3 发挥城市企业所不具有的比较优势。答:1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有制有主体要求以安老分配为主体的形式。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2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多层次、地区发展不平衡。这要求既不能平均主义,又不能按需分配。3 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按劳分配的客观依据,要求把劳动同报酬联系,并体现劳动的差别。1 劳动是谋生的手段;2 劳动具有强制性;3 劳

56、动存在差别。(是说按劳分配原因4 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要求多种要素参与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创造价值,拥有知识和技术的劳动者的作用和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这要求实行按劳分配;同时,资本、技术、心思等要素是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要素,要求参与收入分配,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5 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6 经营方式多样化是分配方式多元化的原因之一:出现了承包制,租赁制等经营形式,要求 按能分配 ,包含经营风险和管理的报酬,充分调动积极性。附加:1 定义:在公有制的

57、条件下,每个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社会在做了多项必要的扣除后,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分配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2 按劳分配的“劳”的理解:A 劳动能力B 劳动态度C 物化的劳D 物化的实现的劳E 物质和非物质化的劳(量化,评价困难3按劳分配中的平等权力:平等权力(也就是资产阶级权力:形式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劳动不同质,且人口,负担不同。这样,对资产阶级有力,对无产阶级没有任何意义。育明教育 4按劳分配是对平均主义,两极分化的否定:平均主义否定劳动差别,形式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两极分化:脱离劳动差别,破坏效率和社会进步。但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