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考研资料_第1页
政治学考研资料_第2页
政治学考研资料_第3页
政治学考研资料_第4页
政治学考研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预算理念与预算的本质1、“预算”理念“预算理念”是对为什么需要预算,预算应当怎样等问题的回答。F.A.克利夫兰在美国预算理念的演进一文中突出了“预算理念”的重要性,并且强调预算理念的核心即为 “政府一定时期的财务计划,由一个负责的执行者编制并提交给一个代表机构,在拟议中的计划实施前,它的同意和授权是必须的。”预算的功能之一即控制住公家的钱袋子,在现代政府体系中建立起一套现代公共预算体制有助于使政府转变为“负责任的政府”和“看得见的政府”(透明政府)。按照F.A.克利夫兰的看法“预算理念最终被认为是一种宪法原则这一原则的有效运用将有利于代议制政府的建立,有利于实现民主的最高理想。”具备现代预

2、算制度的国家称之为“预算国家”。2、“预算”本质预算具有管理、经济和政治上的意义。但从本质来看,预算是一个政治过程。威尔大夫斯基讲到:预算是是贴着价格标签的政府计划。(这部分,西方行政学说史上有)预算就是一个权力斗争的工具,它直接记录了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因此,预算过程是一个“意见分歧的政治”过程。 “预算”过程需要对V.O,凯伊提出的问题:“将X美元分配行为A而不是行为B的根据是什么”作出回答。 二、“发展型国家/政府” “发展型政府”(developmental state)的概念最早由约翰逊针对“东亚式的经济发展奇迹”而提出,在1982年的通产省与日本的奇迹这本著作中,约翰逊首次提出

3、了“资本主义发展型政府”(简称“发展型政府”),用以同苏联的“中央计划型模式”和美国的“自由市场模式”相对应。约翰逊认为:日本经济发展模式中出现的这种“发展型政府”介于苏美模式之间,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租用,但不是苏联模式中的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掌控,同时,市场是发展性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但不是美国模式中的自由市场,跟不是哈耶克所倡导的“自生自发”的市场秩序。发展型政府总体来看,具有以下特点:(1)持续的发展意愿。这点被有的学者概念化为“发展主义”,“主导性的发展话语就是工业化的必要性以及国家干预促进工业化”。(2)具有高度自主性的核心经济官僚机构。禹贞恩认为,发展型政府模式下,在政治上

4、,是排斥民间部门的。(3)紧密的政商合作。在经济上,政商合作的现象在发展性国家中比较明显,但合作的过程中,其形式主要体现为政府与市场关系上的的“强政府”色彩。(4)有选择的产业政策。有的学者提出了“政治资本主义”,也就是说,利润和投资更多取决于国家作出的决策,而不是市场的需要。因此,产业政策更多是选择性的。查默斯.约翰逊引用丁学良的研究:在发展型国家中,“公私之间、政治和个人之间、正式和非正式之间、官方和非官方之间、政府和市场之间、法律和习俗之间、程序和实质之间的界限是完全模糊的。”三、“多头政体”1、总论 (1)R.达尔是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多元主义”民主理论的倡导者。其

5、主要著作为:现代政治分析、论民主、民主的理论前沿、多元主义及其困境、多头政体等。(2)“多头政体”是达尔在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中提出的概念。在这本著作中,达尔集中关注两大问题:其一,一个社会的样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有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其二,为了保持民主政治的存在,需要建立设么样的政治制度。2、分论(1)应当实行一种多元主义的民主政治。 针对精英主义的民主模式,R.达尔教授提出了多元主义民主的理论。其背景为社会日益的多元化,政府决策过程不仅仅是精英的“份内之事”,因为多个利益集团参与了政府决策。因此,R.达尔认为美国社会实质上是一种多元的民主政治过程。(2)民主政治的三大条件。 在一个民主

6、社会中,公民必须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权利:第一,“明确阐释他们的选择”;第二,“通过个人行动和集体行动向其他公民和政府表明他们的选择”;第三,“使他们的选择在政府行为中受到同等的重视,也就是说政府在考虑这些选择时不因其选择的内容或选择由谁提出而加以歧视。”这被认为是民主“必不可少的条件”。(3)多头政体及通向多头政体的三条道路 上述民主的三个条件实质上勾勒出了多头政体的两大方面:即自由与包容。R.达尔认为存在三条通向多头政体的路径:第一条,自由化先于包容性。这种路径首先“一个封闭的霸权政体增加公开争论的机会,于是变为竞争性寡头政体。”“然后竞争性寡头政体通过增加该政体的包容性而变为多头政体。”第二

7、条道路为“包容性先于自由优”。首先,“一个封闭的霸权政体变得有包容性”;其次“包容性的霸权政体然后通过增加公开争论的机会而变为多头政体。”第三条道路是一条“捷进”,是指“一个封闭的霸权政体由于短期内迅速赋予普选权和公开争论而发生突变成为多头政体。”四、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的方法论与国家观的比较分析(一)方法论1、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与的精神生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同生产的关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政治神秘思辩的色彩。社会结构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着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

8、会制约和决定着国家。”(见政治的逻辑)2、M.韦伯:总体来看,马克斯.韦伯的理论是不支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他在阐释信资本主义的起源时讲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西欧产生更多是源自一种的伦理驱动,这种伦理既是一种强调禁欲、克制的“新教伦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精神“赚钱、赚更多的钱,并严格回避一切天生的享乐”;“营利变成了人生的目的,而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的手段。”这构成了新式企业家的伦理核心。在马克斯.韦伯看来,是伦理因素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韦伯认为“天真的历史唯物论认为那种理念是作为经济状况的反映或上层建筑而产生的”他的研究认为“因果关系与唯物论立场所设想的,恰好相反。”

9、 但马克斯韦伯也不是决然否定唯物论。韦伯研究专家施路赫特指出:“韦伯在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研究计划中所应用的方法可说是一种尝试,想把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者限制呈现出来,同时却也不排斥这两种史观各有其惯用上的范围。”也就是说,韦伯认为研究中,历史唯物论和唯心论各有其长处和用武之地。(二)国家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以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为基础。(那一段话)2、马克斯.韦伯的国家观: 马克思从基础、起源和功能的角度来界定和阐释“国家”。而马克斯.韦伯的国家观更多是以核心特质来“包裹”国家的外延。在他的论说体系中,国家就是合法垄断暴力的政治实体。在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这篇经典文章中,他称:“国家者,就是一个在

10、某固定疆域内(在事实上)肯定了自身对武力之正当使用的垄断权利的人类共同体。”(三)阶级观的比较1、马克思:见教材2、韦伯的理论: 马克思和韦伯对阶级现象的研究存在几方面的差异(这部分是从网络学术文章上整理的,不完全,应付考试):(1)理论基础上:前者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基础,后者则主要以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多元价值的社会历史观为依据;(2)内涵上:马克思的阶级定义韦伯认为:“阶级”并非共同体,而仅仅代表社会行动的可能的和经常的基础。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我们才能谈论阶级:(1)一定数量的其生活机遇的特殊因果构成相同的人,而且是在这样的限度内,(2)这种构成只是在占有财产和占有收入机会的利益中表现出来的

11、,同时(3)这种构成出现于商品市场或劳动市场的条件之下。韦伯对阶级的界定有以下特征:首先,阶级只是一个唯名论的概念,即对某种类型的社会行动者个人的称谓,而非实际存在着的共同体。其次,阶级指的是“一定数量的其生活机遇的特殊因果构成相同的人”,这些人的行动,即“依赖于用交换机会来谋取利润的行为”。 其次,阶级指的是“一定数量的其生活机遇的特殊因果构成相同的人”,这些人的行动,即“依赖于用交换机会来谋取利润的行为”。 第四,阶级地位“出现于商品市场或劳务市场的条件之下”,“阶级地位最终也就是市场地位”。 第五,阶级地位表示的是在市场条件下生活机遇的某种“特殊因果构成”,是“对商品、技术的相应控制和使

12、用的可能性。” 五、“半主权的人民”“半主权人民” 以卢梭、诺克为代表的古典民主理论强调民主是以“人民主权”为基础的,人民主权构成了代议制民主的基本原则之一。而美国政治学家谢茨施耐德在其著作半主权人民:一个现实主义者眼中的美国民主中基于现实主义分析视角,提出了“半主权的人民”的概念。强调:在纯粹理想化的、以人民主权为基础的民主模式与现实中的民主图景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谢茨施耐德遵循如下逻辑对美国社会中的“半主权人民”来进行揭示:(1)“政治的动力源于冲突”,冲突是实现民主自治的核心。“民众因冲突而接入公共事务公共政策的取舍源自冲突,冲突为政治组织和领导发挥其作用提供了机会。”谢氏认为“应当重

13、视民主政治中领导与组织的作用,而非社会底层的作用。如果我们从这一角度入手,民主似乎不是不可能的。” (但在冲突中,普通民众处于冲突的弱势地位,冲突中的强势者往往会在冲突中占据优势地位。)(2)“民主是这样一种政治体制,民众可以由相互竞争的政治组织和领袖所提供的选择范围中作出选择。”但现在的问题是:政治组织和领导在民主政治过程中的功能扭曲使得“人民并非是全部主权的拥有者,而只是拥有一半主权,他们没有控制政府”。(3)“半主权人民”在政治生活的具体表现为:.精英民主:在民主政治体制下,权柄严格控制在权力精英手中,政策过程是T.戴伊所称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过程”11,这构成了“民主的反讽”12。在

14、美国社会中处于决策梯子顶端的往往是米尔斯所称的高级官僚、利益集团和大型财阀等权力精英手中;精英民主意味着大众很少能真正进入决策的核心,因此仅仅是一些半主权的民众。.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是导致人民主权难以实现的一个原因,也是半主权人民的一个结果。在美国,总统的权力越来越大,这被学者称之为“帝王般的总统”,“行政集权民主制”。.政治组织,譬如政党组织无法很好地保证能整合民众的利益偏好与诉求,从而不能很好地使民众有效地控制政府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六、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笔记上,尤其是笔记的注释部分,是从原著上摘录的。)七、参与型民主1)总论   “参与

15、民主”理论出现之前,人们对“民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以选举为核心的“代议制民主”、以限制政府权力为目标的“宪政民主”和以“权力精英”为主导的精英主义民主的阶段。但是,代议民主、精英民主自二战(希特勒就是通过民主选举当选的)以来遭到了空前的质疑。一方面,代议制民主的选票易于遭到金钱和权力的控制。另一方面,代议制民主容易陷入“多数暴政”,而难以体现“公众意志”的困境。“代议制民主”因此被巴伯等学者指责为“弱民主”。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调扩大公众直接参与的程度的“参与型民主”就成为讨论的重点,参与型民主被巴伯称之为“强势民主”。2)分论(1)“参与民主”的内涵: 简单来讲,“参与民主”就是公民直接参与国

16、家政治生活,直接参与到或者影响政府的公共决策从而使自己的利益得到实现和表达而不通过选民代表。 (2)“参与民主”的理论关于“参与民主”的理论论述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Rousseau 和Tocqueville(托克维尔),但是参与民主在那时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推广。经历时代的发展,50年代美国学者Sherry R Arnstein发表了著名的参与民主一文,成为参与民主研究的经典之作。在工业领域中,也因为“组织人本主义”和人际关系学派的发展,工业领域的员工参与理论也逐步兴起。50年代后期,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倡“员工参与企业管理运动”,成为后来法国公民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启蒙。自上个世纪70年代

17、以来,参与民主成为西方国家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参与型民主的新近理论发展为“协商民主”理论、“强势民主”和“电子民主”理论。在参与和民主理论13中,美国政治学家卡罗.佩特曼对参与型民主进行精辟的分析。(3)“参与民主”的机制和基础 参与民主的成长需要有价值培育、制度支撑和社会成长三方面的条件。从价值上看,参与民主需要鼓励民众的参与效能感,培育倡导参与的公民文化。其二,从制度上来看,参与型民主需要巴伯所称的“强势制度”,即鼓励和保障公民参与的基本制度,譬如新英格兰的乡镇集会、中国的村民委员会、信访制度;以及随之网络社会而来的电子参与平台、社区协商论辩会等等。其三,参与性民主以公民社会(civil s

18、ociety)为其社会基础,公民社会的成长一方面有助于民众互助意识、公共精神、民主权利观念逐步增强,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民众的有组织化的参与能力。   八、强势民主 1)总论“强势民主”(Strong Democracy)14的概念是政治学家巴伯在强势民主这部民主理论的经典著作中提出来的。从字面来看,“强势民主”旨在批判“弱势民主”即对公民的民主权利实现很少的民主,其特征是公民参与的效能感、参与的积极性和程度不高。在巴伯的论说中,弱势民主即为自由主义民主、代议制民主等。2)分论(1)强势民主的主旨:强势民主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自由主义代议制

19、民主进行了批评,作者认为自由主义民主政治中诸多难题源自于其理论本身。自由主义民主赖以为基础的人性论、知识论与政治观在本质上是自由主义的,巴伯认为(Benjamin Barber),自由主义只能给民主帮倒忙,而“共和主义”剔除自由主义因素,使当代社会更加民主。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从公民身份的角度论述了“参与”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势民主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与运行方式。(2)强势民主的实质为“参与型民主”。 公民参与是建构强势民主的核心,参与的程度越深、范围越广、时间越是持久,则民主越是强健。为了实现参与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发掘和创造出一些有助于扩大、深化公众参与的“强势制度”,诸如

20、电子参与平台,基层参与制度等。(3)强势民主的核心在于公共论辩的过程。这有两层含义:其一,强势民主重视民主的参与“过程”。民主不是一个简单的选举出统治者来实施的“结果”。代议制民主就是过低地评价了公民自己代表自己进行利益表达、参与政治的能力,因此代议制民主弱化了民主参与这个至为关键的过程。其二,强势民主的核心为“谈论”。巴伯降到:强势民主的核心是讨论,这种讨论包含着倾听和演说、感觉和思考、行动和反思。人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公共观察来发现“公共意志”。论辩的过程是理性的、平等的、包容差异的过程。九、第三波151、民主的含义;2、三次民主化浪潮及其回潮的阶段、原因;3、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时间、原因与特

21、点:(1)时间:(2)原因:(3)特点:总结:民主制度化的条件。(最后一章会有涉及)九、社会资本1)总论:(1)“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是异于工业社会中的“物质资本”、知识经济所强调的“人力资本”的一种资本形式。从社会实体的优势来看,政府的拥有以强制力为后盾的权力资本,市场的优势在于金钱资本;而社会资本则更多是公民社会中非政府组织(NGO)、非盈利组织(NPO)、社区、共同体等的优势。(2)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都对“社会资本”的研究作出了贡献。譬如帕特南的使民主运转起来、林南的社会资本、达斯古普特主编的社会资本等。2)分论:(1)从内涵来讲,杜克大学社会学教授林南

22、认为“社会资本”是指“期望在市场中获得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社会资本是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本。在这个理论中,资本是一种社会财产,它借助于行动者所在网络或所在群体中的联系和资源而其作用。”16而政治学家认为“这里所说的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17(2)从功能上来说,社会资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第一,增进社会有机整合度。“社会资本”按照帕特南的定义即为“信任、规范与网络”,换言之,社会资本越是充裕则意味着社会中不同主体之间的互惠共赢意识、信任度和互动频率都较高,因而有助于增强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讲的“有机团结”。第二,提高制度绩

23、效,降低交易成本。帕特南认为:“制度的实际绩效收到了它们运行于其中的社会背景的制约”。而这里所关注的社会背景,主要就是社区中的“社会资本”。【帕特南指出,“在现代复杂社会里,社会信任能够从这样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产生:互惠规范(norms of reciprocity)和公民参与网络。”作为研究结论,他讲到:“强社会,强经济;强社会,强国家。”“强社会”,主要是指社会中的社会资本(即信任度高,互惠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健全)充裕;“强经济”,是指经济运行中的交易成本低,“强国家”,主要是指政治与行政制度的绩效高。(参考:R. 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们出版社;)】第三,促进公民社会成长,推动政

24、治发展。北京大学政治学教授燕继荣等就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投资社会资本,促进政治有序发展”的观点。 总结:社会资本实质上,从政治学角度来看即是一种信任度比较高的政治文化,而这是公民文化,也即参与型政治文化的一个特质。十、协商民主从时期上讲,民主可以分为古希腊城邦的“直接民主”模式和现代半直接的“参与民主”;从制度层面来讲,可以分为强调限制政府权力的“宪政民主”和以代议制为基础的“代议民主”;而从价值上讲,民主又有以公民社会为基础的“协商民主”、强调民众参与的“强势民主”理论等。(1)内涵:博曼认为“民主就意味着某种意义上的协商”;公共协商的过程就是致力于怎样使决策理由更理性,结果更公平。俞可平认

25、为:“协商民主,简单来说,就是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审慎等方式,参与公共决策和政治生活。”18(2)人物与著作:“协商民主”是二十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罗尔斯、吉登斯、哈贝马斯等;除开这些代表人物的经典著作之外,现在译介到国内学界的基础文本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等。(3)特点:.以公民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性公共领域成长而诱发的民主。协商民主是以公民社会为基础的,以公共理性、审慎的对话和协商为原则,通过对公共政策的社会性论辩而为民主提供新的成长空间。.“双重民主化”过程:“

26、协商民主”并不取代“代议制民主”,因为“协商民主是建立在发达代议民主和多数民主之上的,它是对西方代议民主、多数民主和远程民主的一种完善和超越。”因此,协商民主认可一种双重民主的过程,即一方面是国家层面的代议制的完善而补充代议民主的活力,另一方面是社会层面以公民社会为基础的民主成长。.双轨民主模式:斯夸尔斯认为协商民主乃是一种“双轨民主模式”,“它将协商放在非正式公共领域,而将决策放在正式公共领域”19。换言之,协商是公民社会中的协商,是社会议题进入政府决策领域之前的基于公共理性的公民社会内部的对话与协商;而决策是基于协商而形成的公共意志而在正式公共权力领域(譬如政府领域、国会层面等)的决策。

27、总体而言,协商民主强调基于理性、审慎、平等的对话来就某些社会公共问题达成基本的共识,因此,协商民主的基本价值为:理性、平等、自由、共识与包容等。十一、新保守主义1)总论(背景)“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sm)是一种政治思潮、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政治运动,与“新自由主义”相对20。在1960年代的美国开始出现,罗纳德·威尔逊·里根以及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总统在执政期间均信奉“新保守主义”。在美国,“新保守主义”的两位思想鼻祖分别为:政治思想方面是芝加哥大学的哲学教授利奥·施特劳斯(18991973),军事思想方面是19

28、97年去世的战略专家阿伯特·沃尔特泰尔。主要代表人物有:主要代表人物有哈耶克(F·A·Hayek)、弗里德曼(M·Friedman)及诺齐克(Robert Nozick)、布坎南(James M·Buchananlg)。 2)分论(1)渊源:“新保守主义”源自以英国政治学家柏克为代表的经典“保守主义”。【经典“保守主义”就其原则来看,主要有:(1)超越性的道德秩序;(2)社会连续性原则;(3)传统的原则;(4)审慎的原则;(5)多样性的原则;(6)不完善的原则21。(看看就可以了)】这种保守主义思想往往易于被人误解为守成守旧、安于现状

29、。但无论怎么说,新保守主义的确比传统保守主义要来的更加开明。但是,较之于“新自由主义”而言,新保守主义更加强调传统价值观、道德或者社会的秩序、政府的权威等。(2)特点22: “新保守主义”在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两方面都有市场。其一,国际政治领域的新保守主义的特征为:世界报概括了新保守主义的四大特点:强调政治制度的重要性、推崇积极进取的民主制度、对美国价值观近乎宗教般的赞美和坚定地反对暴政。 其二、国内政治领域的新保守主义的特征:首先,新保守主义反映一种“守旧拒新”的社会心理。其次,保守主义的社会观是一种“机体论”。在对待社会变革的问题上,新保守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有机体,

30、它所依赖的是传统、习惯、法律和秩序;对社会变革必须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再次,在政治上,新保守主义坚持柏拉图创立的贤人治国原则,宣扬领导权必须交给素质优异的杰出人物,而不是那些善于蛊惑人心的群众领袖。(3)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在美国,“新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主要有两条:其一,自由民主跟专制水火不容,民主国家应挺身反对暴政;其二,美国及其价值观至高无上,美国应担负起它的“世界使命”。            十二、“民主化转型的政治经济分析”的几个重要命题(结论) 整个研究围绕的的主题

31、为:经济政策及绩效、政治制度和诶权及民主政体稳定性之间关系的几个核心命题。主要考察的是民主化转型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内的制度、经济政策、经济绩效和稳定之间的相互作用。1)命题一:“第一个观点是混合经济中的所有证券都倚赖于政治领袖和关键支持势力之间的或明或暗的交易。经济条件将决定这种交易的稳定性和强度。好的经济条件会增加所获得的支持;相反,则激励私人部门放弃那种交易的过程,增加下层发生政治抗议的可能性,并降低统治精英处理由此而来的分散式冲突的能力。因此,如果无法避免经济危机或不能对其作出快速调整,反对运动不单指向现政府,而且指向基本游戏规则的可能性就会增加。”2)命题二:“在第三波民主化开始时,

32、在位的维权统治者面临许多要求政治改革的国际和国内压力,这些压力和的经济绩效并没有之间联系。”3)十三、政治文化对施政的影响(这个太泛,具体一点,政治文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对政治参与的影响)1、  意识形态的角度:意识形态本身即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发挥其对政治过程的影响力。譬如合法性灌输、价值认同、政策宣导等。(这部分看书)2、  对制度绩效的影响:帕特南认为“强社会、强国家”。主要是说,当一个社会中的社会资本(文化因素)信任、规范与网络越是充裕该地区的各项制度将运作更加有效,从而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政策贯彻能力也将提高(前国家)。3、  对政治稳定的影响:政治文化是由价值

33、取向的,不同类型的政治文化对政治稳定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譬如那些倾向于宽容和保守的政治文化对社会问题的包容力和承受度是比较大,在这样的社会中,不会轻易爆发政治革命和社会运动。但在极端性政治文化中,譬如宗教原教旨主义占主导价值的社会中,社会的宽容度将降低,易于发生极端冲突行为。4、  对政治民主影响:在公民文化中,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区分了乡里性政治文化、臣民性政治文化和参与性政治文化。很显然,这些文化对民主制度的影响是截然不同。在乡里性文化占主导的地区,居民的普遍行为取向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而在臣民性文化影响的地区与时代,民众包括官吏也都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

34、土之滨,莫非王臣。”何来是参与和民主。唯有在参与性政治文化,也就是公民文化中,民众参与政治基础,即政治资源可得性更强;民众通过参与政治而影响决策的信心也更强,即政治效能感较高因而,参与性政治文化更有助于培育和推动一个民主政治的有序发展。同时,一个社会中的社会资本,也就是公民社会中发展取来的信任度、整合机制、互动机制等也是丰富,一个社会实现民主的可能性越大,因为按照英国政治学家赫尔德的理解,民主是一个双重的过程,即政权民主化和公民社会民主化并行的过程。5、  对政治观念的影响梁漱溟认为中国古代是一个伦理性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一切问题被伦理化,政治也打上了伦理的烙印。哈福大学杜维明教授讲到

35、,在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强烈的“伦理-宗教取向”,而在中国政治文化中“政治道德化”,体现为“政治、道德不可分,而且道德比政治优先”23。所以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伦理性政治观。可见文化对政治影响至深。6、  对行政伦理的影响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一个社会中公民伦理与公共精神越强,一个社会中的职业伦理将越是规范。可以,引申出来的结论是:一个社会中占主导价值的伦理观点必将会影响到一个社会中的行政伦理观念。譬如,当一个社会中营私舞弊、裙带关系的风气越是浓厚的地方,这个地区的行政伦理必将越是颓废。(还应当有很多角度,结合书本)下面这两点仅仅提供思考线索十四、金融危机透视出来的政治与行政问题1、

36、  政府市场关系的角度突出体现了所谓的华盛顿共识的失效,这种共识的核心价值观为新自由主义,倡导自由化、民营化,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但实质上,市场和政府都是有问题,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都可能构成问题本身。因此,不能过分强调市场,也不能片面强调政府的作用。而是应当分阶段来取舍二者的角色定位,曹沛霖教授强调在发展中国家中,政府应当扮演是市场的“拐杖”,此时政府应当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就像亚洲四小龙的经验显示的一种“发展性政府”的模式一样。而随之市场发挥的逐步成熟,此时政府应当发挥一种监管性政府的作用,少干预,但要适度和有效监管。2、  “世界”风险社会视角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风险社会

37、和世界风险社会等著作中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强调风险不是源自落后,而是源自“文明”,是文明内生的风险。随之社会文明程度越高,风险被呈几何倍数地制造出来。而且,在全球化社会中,地球村中每个“民族国家”和地区都是风险社会的成员,风险社会即为世界风险社会。金融海啸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也是世界性的,因此正如贝克所言,在世界风险社会中,谁打民族国家的牌,谁就输。换言之,应对世界性的风险的合理策略在于:实现世界性合作性治理。启示为:应当未雨绸缪,在平时就有意识地提世界性、协作性、网络化治理的能力。3、  风险分配不公的角度来看金融危机虽然是对每个经济体和对每个世界公民都有影响,但存在风险分配不同

38、的事实。贝克认为:风险分配是逆阶层化的,换言之,经济地位越高,承担的风险成本,在比例上越低,而越是弱势群体,在风险分配中所付出的代价越高。譬如金融危机中,对上层阶级所损失的仅仅是财富的小部分,但对你农民工,或许就是失业。因此,在金融危机的中,需要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既能拉动内需,又能促进底层民众就业的政策。4、  金融危机作为一种政治过程马克思认为事关全局的事情即为政治问题,毫无疑问,金融危机首先是经济性的问题,但也潜藏着巨大的国际政治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从国际层面来看,金融危机不排除存在部分发达国家末后操纵的可能性,因此,需要警惕在国家之间金融风险转移的可能性。从国内层面来看,一个国家

39、的政策能力,尤其是处理危机(包括金融危机)的政策能力将是衡量一个国家合法性的重要的标准之一,因此,妥善处理好危机是政府十五、美国选举制度评价现代西方政治学中对“政治”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比较经典的(1)系统论政治观(戴维.伊司顿) 戴维.伊司顿政治系统论的提出者。其著述有政治体系、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他认为政治及其产出公共政策,就是涉及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他是处于和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代表性人物,他提出了用“政治系统”、输入、输出、反馈、黑箱等概念来描述政治过程,揭示政治的本质。(2)精英政治观(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不秉持精英主义政治观,认为“政治研究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而政治也就是

40、事关“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的问题。(3)权力政治观(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认为:我们可以如此界定“政治”:“政治追求权力的分享、追求对权力的分配有所影响不论是在国家之间或者是在同一个国家的各团体之间。”当我们说一个问题是政治性的,则是意味着在问题的解决途径中,“权力的分配、维持或者转移,乃是最具决定性的考虑”。 (4)多元政治观(罗伯特,达尔) 达尔认为政治过程是多元的利益集团参与利益表达和政治决策的过程。杜鲁门在政府过程也持这种观点。(5)马克思主义的对“政治”的界定十六、自治的社会条件、功能分析(一)自治的条件(1)从政治制度的角度论,公民自治以现代民主制为基础,只有在民主

41、政体下,才有公民自治可言;(2)从社会层面角度论,公民自主的社会基础是需要有一个二元性的社会,及国家与公民社会二分(3)从政治人的心理成长论,当上述宏观和中观条件具备或者成熟以后,那么能否存在公民自治就要看是否存在相关的微观主体条件,即:其一,公民是否有信心参与公民自治;其二,社区或共同体中公民之间是否具有良好的信任、规范与网络联系,即是否存在良好的社会资本培育等。(4)从社会技术条件论,公民自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条件,譬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交通设施、商谈场所和平台等(仅仅提供一个非常粗略的框架,具体的阐释肯定不要那过于随便,尽量用专业语言。)(二)自治的功能1)自治是一种“公共事务治理之道”

42、的角度 【统治者“视角”】公共事务的治理在集权社会下,甚至是在现代民主社会的早期,都是由拥有全体公民的社会组织政府来完成的,其垄断性的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力的合法性是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措施来维持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的成长、基层社区的完善等,这些因为导致:在国家之外的社会领域,在政府之外的市场主体等开始试图分享这种公共事务的治理,而且这也是缓解政府失灵的选择性路径之一。“自治”就体现为公民自我心智和参与效能感的成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基层社区的完善等,公民、基层民众等开始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来替换传统的强制性公共事务治理之道。资料:治理、公共事务治理之道;分

43、散化的公共治理、“多中心治理”、公民社会与治理转发展中国家视角等。2)自治是一种“公民权”的角度 【公民的“视角”】“自治”是不仅仅是有关公共事务的治理,即它不仅仅是追求一个提供公共物品的“结果”,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就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内含自治的过程也是公民身份得以确认和实现的过程,是公民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和经济权利的集中体现。这包含两个角度:其一,“公民社会”理论实质上是自治理论的基础。(论美国的民主)其二,“公民身份”与“公民权”理论。(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这有一套书)3)自治是一种“现代参与式民主体现”的角度 【政治学“角度”民主】“自治”体现了现代民主的一个转型,即民主不仅仅体现为“

44、代议制民主”政制条件下的公平投票,选出代表,代为行使公民政治权利;而是体现为“参与式民主”政制条件下公民积极地参与和参与到影响公共事务的决策之中。通过对基层事务的共同协商、自由讨论、平等议价等程式而形成基本性的共识和公共观点。两个角度:(1)“强势民主”。自治构成了巴伯所强调的有助于实现强势民主这种参与式民主的“强势制度”。强势民主(2)“协商民主”,自治的重要机制无疑是协商机制,自治的过程也是在公民与国家、公民与公民、公民与精英等之间展开协商的过程。(俞可平主编的协商民主译丛)4)自治是一种“节约交易成本的制度选择”的角度 【管理学“角度”经济】自治也具有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意义,自治充分利用了

45、社区中、公民社会场域发育和充盈起来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帕特南看来就是一种“信任、规范和网络”,在林南看来就是“在市场期望获得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基层治理之所以从可能变为现实,主要还取决于基层社区是社会学家费孝通所称的“熟人社会”,在其中人与人、人与家族之间的关系网络决定了彼此是互信互利的、是有规范约束的。因此,在这种的社区中可以不需要强制性的措施来维持公共秩序、提供公共物品等。因此,也就在无形中节约了行政管理成本和社会成本。所以,有政治学家就惊呼:“强社会,强国家;强社会,强市场”。资料:使民主运转起来、社会资本(林南版本、达斯古普特版本)、青木昌彦的比较经济制度、公共事务治理之道等。政治学

46、名词解释(2008.01.11)一、社群主义(因为我手头资料不多,下面的解释也不是很充分,但万一考了,这些写上去还是能拿好分数的)“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是二十世纪西方政治舞台和学术界两股有较大影响的思潮。从字面意义来看,“社群主义”就是强调共同体或者社群的共同价值观与诉求。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桑德尔、沃尔泽、麦金泰尔和丹尼尔.贝尔等。就特征而言:(1)社群主义的逻辑起点是社群的公共利益,而非个人;社群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社群对于自我和个人的优先性。因此,用“公益政治学”替代“权利政治学”,便成为社群主义的实质性主张。国内学者俞可平在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中讲到:相对于自由主义的强调个人权利的“权利政

47、治”而言,将社群主义的政治概念化为“公益政治”24,用威尔.金里卡的语汇表述即社群主义乃是一种“共同利益的政治”25。(2)与“自由主义”强调原子人、理性人、经济人不同,“社群主义”强调社会人、历史人与文化人。自由主义的原子人、理性人与经济人是无法脱离社群的型构的;社群主义通过批判自由主义的权利优先论,提出了自己社会权益优先的观点。(比较)(3)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弱国家与中立国家造成的现代西方社会公民美德的缺失不满,主张加强国家对公民美德的塑造功能,进而引导公民过富有美德的生活。“社群主义者反对国家中立。他们相信,国家中立原则应该让位于共同利益的政治。”26(4)社群主义既关注强势群体和族群

48、的利益,“又倾听弱势和边缘群体的声音”27。三、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当今世界上三种居于主流地位的价值取向。“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与社会意识形态源自法国思想家柏克的相关著作,主要是法国大革命的反思、自由与传统以及美洲三书等。其他学者的著作,譬如曼海姆的保守主义、斯克拉顿的保守主义的含义、凯克斯的为保守主义辩护等为我们认识保守主义的相应原则提供了经典文本。国内学者刘军宁保守主义也作出了精辟阐释。就保守主义的原则来看,主要有:(1)超越性的道德秩序;(2)社会连续性原则;(3)传统的原则;(4)审慎的原则;(5)多样性的原则;(6)不完善的原则28;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基本

49、的立场都是保守主义致力于捍卫的:人性不变原则、有限政府的原则、自由优先于平等的原则、财产权的原则、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原则。保守主义不等于保守党,因为刘军宁认为保守党所推行的政治纲领和信奉的意识形态并非是纯粹的保守哲学。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并非是截然相对,实质上按照学者的看法“保守主义的矛头针对的是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并不是针对自由主义,除非这自由主义在哲学上信奉理性主义,在政治行动上追随激进主义。”毋宁说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仍就存在很多共通之处,譬如对私人财产权的捍卫,对有限政府的强调等。 保守主义的关键不是保守,而是“保守什么”。刘军宁认为“若撇开保守的具体对象,保守主义便空洞无物。”(可以结

50、合社会主义,稍作批判。就说什么:保守主义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一些价值观和政策诉求背离了唯物政治观和辩证唯物论的基本法则,之类的)五、“政治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个学科领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早在古希腊期间亚里斯多德就开创了西方政治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作为一门学科领域它是产生于二十世纪,确切而言是二战后。这个期间主要的代表作有美国政治学家里普塞特的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法国政治学家迪维尔热的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等。国内这方面的基础性教材有人民大学毛寿龙教授的政治社会学。就其内涵、特点与代表人物而言:(教材,P25) (1)内涵: (教材,P25) (2)代表人物: (教

51、材,P25)(3)方法论的特点:政治社会学不等同于“社会学政治观”,但受其影响较大。它采用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乃至语汇来研究、述说政治现象;尤其是在二战后受到“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的推动,政治社会学取得了长足发展。(4)主要研究主题与兴趣:从研究主题来讲,政治社会学坚持“人的政治性和政治的社会性”29观点的。从研究兴趣来看,迪维尔热认为将“政治社会学=国家学”和“政治社会学权力学”都是不尽理想的30。因为,概括来说(教材P25)六、“新公共服务” (行政学的百年发展,从纯粹理论层面讲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古典行政学”时期,强调行政过程经济与效率;强调以官僚层级制为基础的服务;主要的代表人物

52、是W.威尔逊,M.韦伯、法约尔、古立克等。“新公共行政”时期:其标志是1968年的明脑布罗克会议,代表性宣言书是“黑堡宣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政治学的,尤其是罗尔斯的正义论。主要的观点是要求增加行政过程中的公平性、回应性、代表性和民主性等。其代表人物是沃尔多、佛雷德里克森、拉波特等;“新公共管理”时期:宣言书是奥斯本的改革政府,主要的支持者和实践者是克林顿政府;强调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中来,实现公共服务的民营化,政府运作的市场化。主要的基调是经济学的,主要的价值观是3Es(经济、效率和效能)。括号内的内容仅仅了解)“新公共服务”时期。 “新公共服务”很难说构成了一个学派,但因为丹哈特夫妇的

53、著作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31在近十多年的学界影响较大,因此也颇受重视。(1)理论基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理论基础由四大部分构成,即“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模型”,“组织人本主义和新公共行政”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2)主要观点:第一,服务于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第二,追求公共利益而不是纯粹的市场效率;第三,重视公民权胜过重视企业家精神;第四,思考要具有战略性,行动要具有民主性;第五,承认责任并不简单;第六,服务而不是掌舵;第七,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3)主要价值:新公共服务理论再一次从理论取向上从经济学转向政治学;从对经济、效率以及效能的强调转到对公民权、民主价

54、值和公民社会等因素的重视。是行政学理论的钟摆再一次从“管理主义”移向“宪政主义”的理论结晶。“新公共服务”理论自提出以来褒贬不一,一方面其对政治价值的强调,对行政过程中公共利益的坚守,对公民权、公民社会与人本主义的关怀都是可取的。但是,它逼近停留在论说中,很少能提供一套现实可行的技术来替代“新公共管理”在强大的应用性。七、“利益表达”:(1)内涵:“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在阿尔蒙德的论说体系中居于政治过程的核心。从字面理解,“利益表达”即公众将个人利益诉求与对公共政策的偏好通过特定的形式输入到政治系统中,并试图得到相应的回馈;它们“将代表社会内部个人和团体的利益、目标和愿望的那些要求转变成政

55、治决策”32。(2)类型:利益表达从其表达的利益行政来看,可以分为政治性利益表达和社会经济文化性利益表达;从表达的渠道来看,可以类分为制度化的利益表达(人民代表大会、信访制度)和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与官员的个人接触、基于公共媒介的形式);从表达者的组织化状态来看,可以类分为的有组织的利益表达(利益集团的形式、政党的形式、单位等)和非组织化的利益表达(个人的、分散的、不正规的、非程序性的);从表达方式的合法化程度来看,可以分为合法化的利益表达(人代会、信访制度、媒体介入等)和非法的利益表达(暴力冲突、极端的游行示威)。(3)功能:利益表达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它使得民众能向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取向和

56、偏好,可以在民众与政府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它又是政府及时倾听民众声音、体查明情的一个渠道;因此有助于增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使得其政策能最大化符合公民的利益;增强政策的有效性和政府与执政党的合法性。行政学部分十三、“多元行政观”(罗森布鲁姆)1、“从一开始,公共行政就具有脱胎于政治,受命于管理,问责于法律,服务于公众利益的特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研究也就具有边缘性、多学科交叉性的特色。”2、公共行政研究的三大途径:(1)管理学途径:“从传统管理的角度来看,公共行政与公众的互动应促使效率、经济和效能价值的最大化。”因此,成本收益分析是行政学十分重要的一个工具。同样,“新公共管理将公

57、众主要视为顾客。其强调的是效能、效率和成本控制。”(2)政治学途径:“政治途径的公共行政强调的是代表性、回应性以及责任性的价值,它认为公共行政应为公众提供参与公共行政的途径。”(3)法学途径:“从法律途径来看公众与公共行政之间互动,其主要关心的是个人的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的保障。”33十四、“混合扫描”(Mixed Scanning)决策模式 (结合书本)(1)埃佐尼认为存在两种传统的决策模式,即理性主义模式和渐进主义模式;而“混合扫描”模式是从更加现实主义的角度对二者的有机综合。(2)“混合扫描的策略,是利用两架扫描仪将上述两种方法的因素结合起来:一架广角扫描仪,它的分辨率不高但可以覆盖整个空域;另一架高分辨率的扫描仪则瞄准第一架扫描仪显示过的某些区域以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探寻。”(3)混合扫描一方面不像理性主义那样求全责备、面面俱到,犯过于理性化的错误;另一方面也不像渐进主义模式那样婆婆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