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课件3_第1页
民事诉讼法课件3_第2页
民事诉讼法课件3_第3页
民事诉讼法课件3_第4页
民事诉讼法课件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诉与诉权第一节 民事之诉一、诉的概述(一)诉的两重含义:程序意义上的诉,是指当事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的进行审判的请求。这种请求使民事诉讼程序得以启动,是法院开始民事审判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实体意义上的诉,指当事人关于保护民事权益或解决民事纠纷的请求。二者关系:程序意义上的诉是实体意义上的诉的实现方式和途径,实体意义上的诉是程序意义上的诉的目的和意义所在。第一节 民事之诉n(二)诉的特征1、诉是当事人期望获得司法保护的一种请求。2、诉是当事人期望获得司法保护其民事权益的一种救济手段。n(三)诉的构成要素n又称为诉的结构或诉的构成。诉的构成使诉特定化,由此我们可以区分此诉与彼

2、诉。n三元说-认为诉的要素包括当事人、诉讼标的和诉讼理由。二元说-认为诉只包含两种因素。其间,又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诉的结构包括诉讼标的和诉讼理由;一种认为诉的结构包括当事人和诉讼标的。第一节 民事之诉n1、当事人n当事人是诉的主体。事实上,任何一个诉都必须要有当事人,因为任何具体的权利义务都必须是主体的权利义务,也只有主体之间发生了民事权益之争,才涉及诉的问题。另外,既然诉是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的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请求,如果没有当事人,请求自然无从提起,诉也就不能成立。因此,任何一个诉都必须要有当事人这一要素才能构成,否则,诉讼无法进行,法院也就无从审理。我国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起诉、反诉、上

3、诉以及再审之诉,都必须要有相互对应的双方当事人存在,直接表明当事人是诉的构成要素之一。第一节 民事之诉n2、诉讼标的n诉的标的又称诉讼标的,指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的,诉的标的又称诉讼标的,指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的,要求法院通过审判解决的权利义务关系。要求法院通过审判解决的权利义务关系。学界普遍认为诉讼标的是诉的要素之一。对于当事人来说,诉讼标的是其提起诉讼的原因,因为诉讼的目的就是为了请求法院解决民事纠纷,没有民事纠纷,起诉就没有意义;对于法院来说,没有诉讼标的就没有审理的对象,诉讼就不成立。所以,任何民事诉讼都必须有诉讼标的。第一节 民事之诉n区分诉讼标的与标的物n王某将房子租给刘某居住,月租金

4、1500元。现在王某因刘某拖欠了六个月的房租未缴,而诉诸法院,要求刘某给付9000元房租。现问,此案的诉讼标的指的是什么?标的物是什么?nA王某租给刘某的房子和刘某欠王某的9000元钱nB王某向法院提出要求刘某支付9000元租金nC王某提出诉讼请求所依据的王某与刘某之间存在的房屋租赁关系nD王某、刘某与人民法院之间的诉讼法律关系 第一节 民事之诉n刘某习惯每晚将垃圾袋放在家门口,邻居王某认为会招引苍蝇并影响自己出入家门。王某为此与刘某多次交涉未果,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刘某不得将垃圾袋放在家门口,以保证自家的正常通行和维护环境卫生。关于本案的诉讼标的,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9)nA.王

5、某要求刘某不得将垃圾袋放在家门口的请求nB.王某要求法院保障自家正常通行权的请求nC.王某要求刘某维护环境卫生的请求nD.王某和刘某之间的相邻关系第一节 民事之诉n3、诉讼理由n诉的理由作为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请求审判保护和进行诉讼的根据,是诉的必要条件。诉的理由包含事实根诉的理由包含事实根据和法律根据两方面的内容据和法律根据两方面的内容。事实根据是指当事人列举的支持其主张的客观事实材料。如当事人提出变更与对方当事人现存的婚姻关系,该当事人应提出与对方存在婚姻关系的事实材料和此种婚姻关系确需变更的理由。法律根据是当事人的主观判断。如前例,当事人提出变更现存婚姻关系,除了列举此种婚姻关系确需变更的理

6、由外,还应说明婚姻法的相应规定,即法律规定双方感情确已破裂,依法应予变更现存婚姻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当事人提出的法律根据并不必然成为法官判案的依据。第一节 民事之诉n研究诉的要素的意义n有助于法院对诉的审查。如果前诉与后诉在诉讼的要素上完全重复则属于重复起诉。重复起诉者法院不予受理。n诉的要素也为法院确定了审理的范围,同时为当事人双方指明了辩论的对象。第一节 民事之诉n二、诉的类型n诉的种类,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诉进行分类。目前,多数国家民事诉讼法根据诉讼标的之性质和内容,将诉分为给付之诉、确认之诉和形成之诉,分别对应于实体法上的请求权、支配权和形成权。第一节 民事之诉n(一)确认之诉n确认之

7、诉,是指原告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其与被告间存在或不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n确认之诉具有以下特征:n1法院只是对双方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进行确认,而不判决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履行一定的民事义务。n2确认之诉所要确认的民事法律关系必须是现存的,当事人只是对这一民事法律关系是否存在或不存在,以及存在的范围有争议,因而才请求法院对此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裁判。第一节 民事之诉n3由于在确认之诉中,当事人之间没有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之争,故法院的裁判不存在执行问题。根据当事人请求的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肯定的积极的确认之诉和否定的消极的确认之诉。例如,请求法院确认其与对方当事人之间存在有效的收养

8、关系,请求法院确认其与对方当事人之间不存在房屋买卖关系等等。第一节 民事之诉n(二)给付之诉n给付之诉,是指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对方当事人为一定行为之诉。如请求返还借款。给付之诉是民事诉讼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诉。给付之诉中的给付不仅指支付金钱金钱和其他物物,而且还包括债权性的或物权性的一定作为和不作为作为和不作为。n给付之诉的特征:给付之诉的特征:n1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权利义务关系,即一方享有权利,另一方可能负有某种义务。第一节 民事之诉n2双方当事人之间有权利和义务之争,即对于如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存在分歧和争议,因而才请求法院予以裁判。n3法院对案件经过审理后,要在确认当事人之间存在民事

9、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判令义务人履行义务。第一节 民事之诉n给付之诉的分类:给付之诉的分类:n1、按照请求给付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现在给付之诉和将来现在给付之诉和将来给付之诉给付之诉。现在给付之诉,就是在给付判决生效后,义务人即应向权利人履行一定的义务。将来给付之诉,是指在该给付判决生效后,在履行期到来时,义务人才向权利人履行一定的义务。n2、按照请求给付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特定物给付之诉、种特定物给付之诉、种类物给付之诉和特定行为给付之诉类物给付之诉和特定行为给付之诉。所谓特定物给付之诉,就是请求对方交付某个不能代替的特定的物品。所谓种类物给付之诉,就是要求对方交付具有共同物理性能和经济意义的、可

10、以互相代替的、能够用度量衡计算的实物。所谓特定行为给付之诉,就是要求义务人为一定的行为或者不为一定的行为。例如,要求对方提供一定的劳务等等。第一节 民事之诉n(三)形成之诉n形成之诉,又称为变更之诉变更之诉,是指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改变或消灭其与对方当事人之间现存的民事法律关系的诉。例如,要求解除收养关系之诉,要求撤销买卖合同之诉等。n变更之诉的特征:n1双方当事人对现存的法律关系并无争议。n2对该法律关系是否变更或如何变更有不同意见(对该法律关系是否变更或如何变更有不同意见(争议焦点)争议焦点)。n3在法院的变更判决生效以前,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仍然保持不变。第一节 民事之诉第一节 民事之诉n

11、甲的邻居乙买来建筑材料,准备在房后建一杂物间,甲认为会挡住自己出入的通道,坚决反对。乙不听。甲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禁止乙的行为。该诉讼属于哪类诉?(2007年卷三41题,单选)A确认之诉 B形成之诉C给付之诉 D变更之诉第一节 民事之诉n解析:按照当事人诉讼请求的目的和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诉分为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变更之诉。确认之诉是指原告请求法院确认与被告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确认之诉的客体为法律关系。给付之诉,是指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向其履行某种特定给付义务的诉讼。原告要求被告履行的给付义务既包括给付一定数额的货币和财产,也包括为或不为某种特定的行为。变更之诉又称形成之诉,是指法

12、院以判决改变既存的某种法律关系的诉。据此,本题中甲请求法院禁止乙的行为属于给付之诉,因此C项正确。第一节 民事之诉n下列哪一种民事诉讼请求属于给付之诉?(2004年卷三36题,单选)A甲起诉请求乙停止损害其名誉B丙起诉丁请求撤销二人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C男方起诉前妻,请求将二人之子判归前妻抚养D王某起诉李某,请求解除收养关系第一节 民事之诉n【答案及解析】:A 给付之诉是指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向其履行特定给付义务的诉讼。在给付之诉中,原告要求被告履行的给付义务既包括给付一定数额的货币或财产,也包括为或不为某种特定的行为。BCD属于变更之诉。变更之诉又称形成之诉,是指法院以判决改变既存的某种法律关

13、系的诉。第一节 民事之诉n三、诉的利益n诉的利益就其本质而言,往往是国家和原告、被告利益平衡的结果。n三种学说:n(1)国家的利益。判断诉之利益有无,应该从国家的立场为出发点。n(2)当事人的利益。是否有诉的利益,应从当事人有无此抗争利益为核心。n(3)国家、原告、被告的利益。国家之利益与当事人之利益,或当事人之原告与被告间之利益均难免冲突,因此,在决定是否有诉的利益时,应同时注意此三种利益之调和。第一节 民事之诉n基于对诉的利益的不同追求,不同国家选择不同。n西方做法:n注重当事人利益。注重当事人利益。为了使国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与维护,各国宪法纷纷肯认了国民的裁判请求权,从而为当事人

14、诉权的行使提供了宪法依据和保障。诉权的宪法化表明,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不得对当事人的诉权予以任意限制和剥夺。n我国做法:n注重国家利益。注重国家利益。由于国家本位、权力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司法实践中随意限制和剥夺当事人诉权行使的现象仍十分突出,“起诉难起诉难”仍是我国司法实践中一个亟待克服和解决的问题。仍是我国司法实践中一个亟待克服和解决的问题。第一节 民事之诉n我国如何解决起诉难?n从诉的利益的衡量出发,急需以最大限度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其出发点和立足点,以逐步消除司法实践中权力本位和国家本位之不良影响,进而不断扩大法院的受案范围,切实维护当事人的正当权益。具体来讲,应当借鉴外国的合理

15、做法,将起诉要件简单化,即仅设置提交合法的起诉状、依法交纳案件受理费用等程序性要件,而不设置“原告与本案有利害关系”(当事人是否适格)、“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是否符合审判权、管辖权的诉讼要件)等要件。后者提到的要件应该放在立案以后由法院进行审查并允许当事人辩论。第一节 民事之诉n四、诉的合并n(一)诉的合并概念n1、诉的主观合并:指诉讼当事人的合并,即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的诉。“主观”即“主体”之意。如,必要共同诉讼、群体诉讼。n2、诉的客观合并:诉的客观合并:即诉讼标的之合并。即在同一个诉讼程序中,同时存在两个以上的诉讼标的,同一原告对同一被告提出两个以

16、上的诉。”客观“即客体、对象之意。第一节 民事之诉n(二)诉的合并理由:n1、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和增强诉讼制度解决纠纷的基本功能;n2、特殊情况下,防止同一法律关系在不同法院审理的结果相互矛盾。第二节 反诉n一、反诉概述n(一)概念:n反诉,是指在已经开始的诉讼程序中,本案的被告通过法院向本案的原告提出的一种独立的反请求。n(二)特点:n1、反诉当事人的特定性;n2、反诉请求的独立性:即使原告撤回本诉,法院不得以原告的本诉撤回而不受理反诉;n3、反诉目的的对抗性:其目的在于排斥、抵消甚至吞并本诉;n4、反诉时间的限定性:反诉必须在本诉开始后,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第二节 反诉n(三)反诉的意义n

17、1、体现了诉讼中双方当事人权利平等,有利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n2、将反诉与本诉合并审理,既可以简化诉讼程序,节省人民法院和当事人的诉讼时间、人力,又可以防止本诉审理终结后,被告又提起诉讼,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判。n(四)反诉与反驳的关系n反驳,是被告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出各种有利于自己的事实和根据,以否定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的一项诉讼权利。反驳是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和辩论原则的体现。第二节 反诉n反驳与反诉的区别:n1、请求的独立性不同:反诉是独立的诉;若原告放弃诉讼请求,反驳就失去意义。n2、目的的对抗性不同:反驳的目的在于使原告因诉讼请求不成立而败诉;而反诉的目的是为了抵消、吞并本诉的诉

18、讼请求,使本诉请求部分或全部被抵消、吞并,并可能导致本诉原告单方向被告(反诉原告)履行一定的义务。n3、提起的时间限制不同:反诉应在本诉程序开始后到法庭辩论终结前提起,至于在二审中能否提起反诉,最高院意见明确指出不予受理,但可试行调整,调整不成另行起诉。而反驳不受时间限制。n4、产生的法律后果不同:反诉应作出独立的裁判;反驳与原告的诉讼请求一并在裁判中予以评判和确认。第二节 反诉n二、反诉的要件n反诉也是诉,因此提起反诉首先必须具备起诉条件。此外,还应具备其特殊要件:n1、提起的主体:只能由本案的被告向本案的原告提起反诉;n2、提起的时间:在本诉受理后,法庭辩论终结前;且只能在一审中提起;n3

19、、反诉与本诉必须适用相同的诉讼程序;n4、反诉与本诉存在事实上或法律上的牵连关系;n5、反诉的管辖应当合法,反诉应当向审理本诉的法院提起。第二节 反诉n关于二审程序中的反诉问题n适用意见第184条规定:“在第二审程序中,原审原告增加独立的诉讼请求或原审被告提出反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就新增加的诉讼请求或反诉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这说明,二审程序中只有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才能对反诉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只能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也就是说,在二审程序中法院不再受理反诉,但被告可以依法向一审法院另案起诉。第二节 反诉n三、反诉的程序n1、提交反诉状n2、法院依

20、职权审查是否具备反诉要件n3、与本诉合并审理第三节 民事诉权n民事诉权的含义民事诉权的含义n江伟:诉权,是指民事纠纷的主体所享有的,请求国家司法机关公正地解决他们之间存在的民事纠纷的权利。n周道銮:诉权,是指国家依诉的法律制度确定的权利。n通说:诉权,是指当事人请求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以保护其实体民事权益的权利。第三节 民事诉权n(1)程序意义上的诉权,指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给予司法救济的权利。如,起诉权、应诉权、再审请求权等。(2)实体意义上的诉权,指当事人请求法院通过审判实现其民事权益的权利,主要指期待胜诉权。n二者关系:当事人行使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其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权益,实现实体意义上的诉

21、权。如果当事人没有程序意义上诉权,实体意义上的诉权就无从实现。反之,如果当事人没有实体意义上的诉权,程序意义上的诉权也就没有行使的必要。第三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 基本原则概述n一、基本原则概述n(一)概念n法学上的原则原则,指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稳定性的原理和准则,是制定、解释、适用法律的依据。布莱克法律词典将原则界定为:法律的诸多规则或学说的根本的真理或学说,是法律的其他规则或学说的基础或来源;确定的行为规则或程序或法律判决,明晰的原理或前提,除非有更明晰的前提,不能对之证明或反驳,他们构成一个整体或整体的构成部分的实质,从属于一门学科的理论部分。n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

22、,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或在重要的诉讼阶段,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和整个诉讼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根本性准则。第一节 基本原则概述n我国民诉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并非都贯穿于整个诉讼过程。如,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贯穿于全过程,调解原则仅适用于审判阶段。n(二)特征n1、基础性。所谓基础性,是指基本原则是制定民事诉讼各项基本制度、具体程序规范的基础。n2、导向性。所谓导向性,是指基本原则对民事诉讼具有宏观的指导作用,为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以及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顺利进行诉讼活动指明方向,使整个诉讼活动符合民事诉讼法的基本要求。第一节 基本原则概述n3、抽象性。所谓抽象性,是指民事

23、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对民事诉讼法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基本原则并不具体规定诉讼的具体制度和诉讼主体的权利义务,而是对民事诉讼的基本精神及立法指导思想做出的高度概括性规定。n二、基本原则的功能n(一)立法角度-立法准则的功能n(二)实务角度-行为准则的功能n(三)学科发展角度-引导创造性司法的功能n三、基本原则的体系(民诉法5-17条)n共有原则-适用于三大诉讼法n特有原则-仅适用于民事诉讼法第一节 基本原则概述n(一)共有原则n1、民事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原则n2、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原则n3、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n4、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n5、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诉讼

24、实行法律监督原则n(二)特有原则n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n2、辩论原则 n3、处分原则n4、诚实信用原则 n5、法院调解原则第二节 诉讼权利平等原则n一、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概述n(一)概念n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具有平等的诉讼地位,当事人双方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民事诉讼权利的原则。(体现在民事诉讼法第5条和第8条)n(二)内容n1、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n -纸面上的平等n2、法院平等地保护当事人双方依法行使诉讼权利n -动态的平等第二节 诉讼权利平等原则n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允许合理的“差别对待”n介于社会成员间社会地位、财富状况、文化素质、诉讼技巧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

25、在的,对抗手段及攻防武器不能平等地施行于当事人,则劣势方当事人必将处于实质上被变相剥夺司法救济权利的不利地位。为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法院应依法给予当事人中的弱者一定程度的特殊保护,以保证他们享有与强者实质上平等的参与诉讼的能力和机会,如诉讼费用的缓、减、免以及法律援助等。从而避免形式上的平等掩盖实质上的不平等。第二节 诉讼权利平等原则n二、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适用n(一)审判人员在审判实务中应树立当事人平等观念。审判人员切实贯彻和落实“纸上的权利”。n(二)适用范围除特别程序以外,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贯穿于整个诉讼过程中。除外规定:特别程序、公示催告程序。民事诉讼法第5条规定,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26、既适用于中国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也适用于在我国境内进行民事诉讼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但若外国当事人所在国家的法院对中国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我国法院对该外国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同样加以限制。第三节 处分原则n一、处分原则概述n(一)含义n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在诉讼中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处置自己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的原则。n处分原则是民事诉讼法中特有的原则之一,表明了民事诉讼法的特质,反映了私法的内在精神,并使之显著地区别于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n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这就是处分原则在我

27、国现行法上的法律依据。第三节 处分原则n(二)历史沿革n1、早在罗马法中就已有了对民事权利自由处分的规定n2、18世纪,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主张“私法自治”的原则,宣称民事权利是私权,权利人对自己的权利可以任意使用和支配。n3、1806年法国民事诉讼法最早以立法的形式,将处分原则作为一项诉讼原则规定在民事诉讼法中。第三节 处分原则n二、处分原则的内容n(一)主体:只有当事人才享有处分权,其他诉讼参与人无此权利。诉讼代理人能否享有处分权,则要视诉讼代理人的种类而定。n(二)处分的对象: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当事人对民事实体权利的处分一般是通过处分诉讼权利来实现的,同样当事人处分诉讼权利的同时通常也

28、处分了实体权利。如一审后不提出上诉。n(三)当事人的处分必须出自于真实的意思表示。第三节 处分原则n三、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方式n1、积极处分n原告提起诉讼、放弃或变更诉讼请求、撤诉;被告承认原告的请求、提起反诉,等。n2、消极处分n一审判决后,当事人不提起上诉;执行时效期内不申请强制执行,等。第三节 处分原则n四、处分权与审判权的关系n(一)处分权构成对审判权的合理制约n审判权的初始运作取决于当事人是否提起诉讼,审判权的作用范围受制于当事人的请求事项和争议事实,审判权通常因当事人提出撤诉申请而停止运作。总体上说,保护当事人的处分权,防止法官权力的过度膨胀,保障程序的正当性,这是全部民事诉讼法的

29、基础。n(二)审判权应当指导、监督处分权的行使n当事人的处分权须在法定范围内行使,若当事人的处分行为超越了法律的规定,侵犯了他人的民事权益,其处分就应无效,因而当事人的处分行为必须接受法院的指导监督。n(三)审判权应保障处分权的实现第四节 辩论原则n一、辩论原则的含义n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是指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当事人就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各自陈述和论证自己主张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反驳对方当事人的观点和主张,以揭示案件真实情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n辩论原则在现行法上的依据是民事诉讼法第12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第四节 辩论原则n二、辩论原则的内容n(一)辩论的主体

30、n只有原告、被告、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才有权进行辩论,其他民事诉讼主体不享有辩论权。根据辩论原则,原告提出诉讼请求,应当陈述事实和理由,提出证据以证明其诉讼请求的合法性;被告有权对原告的诉讼请求进行反驳和答辩,并提出证据证明其反驳和答辩的正当性;第三人也可就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及相应的证据。第四节 辩论原则n(二)当事人辩论的对象n当事人双方在民事审判过程中,既可以就案件实体方面的问题进行辩论,也可就程序方面的问题进行辩论。实体方面的争执通常是辩论的焦点,如讼争事实是否存在,合法与否,主体权利是否受到侵害,侵权后果如何,等等。程序方面的问题包括当事人是否适格,诉讼代理人是否有代理权,受诉法

31、院对讼争案件是否有管辖权,等等。n(三)当事人行使辩论权的形式n当事人既可以言辞的形式,也可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辩论。言辞辩论是主要的辩论形式,集中体现在开庭审理中的法庭辩论阶段。书面辩论则在开庭审理前就已进行,如诉讼开始时原告的起诉状和被告的答辩状即属书面辩论。第四节 辩论原则n(四)辩论权的行使贯穿于诉讼的整个过程n尽管法庭辩论最集中地反映了辩论原则的主要精神,但辩论原则绝不限于法庭辩论,而是贯穿于除特别程序外的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的整个过程中。n(五)审判人员在辩论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n审判人员在辩论中并非处于消极听辩的地位。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审判人员应当依职权对当事人的辩论进

32、行组织和指导。一方面要切实保障当事人进行辩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当事人的辩论紧紧围绕案件的争议焦点进行;另一方面,审判人员应为双方当事人提供均等的辩论机会,保障当事人平等,充分地行使辩论权,而不能偏袒一方当事人,限制或剥夺另一方当事人的辩论权,也不能参与双方当事人的辩论。第四节 辩论原则n二、辩论原则与辩护原则、辩论主义n(一)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与刑事诉讼中的辩护原则的区别n1两者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同n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是建立在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双方当事人享有的诉讼权利是平等的;而刑事诉讼中的辩护原则是建立在公诉权与辩护权分立的基础上的,公诉人与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地位是不平等

33、的,公诉人代表国家行使公诉权,处于追诉的地位,被告人则处于被审判的地位。第四节 辩论原则n2两者辩论的内容和范围不同n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辩论的范围非常广泛,当事人既可就案件实体问题进行辩论,也可就案件的程序问题进行辩论;而在刑事诉讼中被告只能就自己是否犯罪和罪行轻重与公诉人进行辩论。n3两者主体地位是否恒定不同n民事诉讼中被告可以在辩论中对原告提出反诉,使原被告双方位置互换;而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则始终处于受审地位,不能对公诉人提出反诉。第四节 辩论原则n(二)辩论原则与辩论主义n大陆法系国家的辩论主义辩论主义,是指认定案件事实的有关诉讼资料只能由当事人提出,并经辩论才能作为法院裁判依据的一项诉

34、讼制度和基本原则。n辩论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n1、直接决定法律效果发生或消灭的必要事实必须在当事人的辩论中出现,没有在当事人的辩论中出现的事实,不能作为判决的基础和依据。n2、法院应将当事人间无争议的事实作为判决的事实依据。n3、法院对证据的调查只限于当事人双方在辩论中所提出的事实,对当事人没有在言词辩论中主张的事实,即使法院通过职权调查已得到心证,仍然不得作为裁判的基础。第四节 辩论原则n辩论原则与辩论主义的区别n1、我国的辩论原则是一种针对当事人的抽象的权利性规范,局限于对当事人辩论权的认可,辩论权更主要地被看成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手段;而大陆法系国家的辩论主义既是一项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35、,也表达了民事诉讼的基本指导思想,调整和规制着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的基本关系。n2、我国的辩论原则缺乏实在的内容,不具有刚性的作用;而大陆法系国家辩论主义的核心,就是当事人的辩论内容对法院或法官裁判的制约,法官判断的依据被限制在言词辩论中当事人主张的范围之内。第五节 法院调解原则n一、法院调解原则的含义及其历史发展n(一)含义n法院调解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自愿协商,达成协议,以调解方式解决民事争议的准则。n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的显著特色之一,著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就是以强调依靠群众,用调解方式解决民事纠纷而成为新中国民事审判工作楷模的。第五节 法

36、院调解原则n(二)历史发展n我国历来重视调解n1、根据地人民政权的法院将“调解为主、审判为辅”作为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方针。n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级人民法院仍然非常重视法院调解。1956年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调查研究、就地解决、调解为主”的十二字民事审判工作方针,20世纪50年代后期这一方针又被发展为“依靠群众,调查研究,调解为主、就地解决”的十六字方针。n3、1982年,试行民事诉讼法的第6条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将“十六字”方针中的“调解为主”改为“着重调解”。第五节 法院调解原则n4、1991年民事诉讼法将其修改为“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从而使

37、法院调解原则的含义更明确、更科学,并正确反映了法院调解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克服了法院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重调解轻判决、压服式的非自愿性调解、“和稀泥”式的无原则调解及久调不决等问题。n5、2004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中的民事调解工作做了具体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了我国人民法院的民事调解工作。第五节 法院调解原则n二、确立法院调解原则的依据n1、调解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相联系。“以和为贵”的思想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n2、调解贯彻诉讼民主原则的体现,与私法自治原则、当事人处分原则的精神相一致。在调解中,通过

38、当事人双方自愿协商,使纠纷的处理更能够真正体现当事人的真实意愿。第五节 法院调解原则n3、调解与民事诉讼的目的和任务相一致。双方当事人在法院主持下自愿、合法地达成调解协议,能够实现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稳定民事法律关系、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诉讼目的和任务。n4、调解具有提高诉讼效率、减少或避免滋生新的纠纷等独特的优点,我国民事诉讼中确立和贯彻调解原则符合诉讼效率价值的要求。第五节 法院调解原则n三、法院调解原则的内容n(一)法院调解既是一种审理方式,也是一种结案方式。n(二)人民法院进行调解时应当遵循自愿原则。n一方面,对是否运用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必须征得当事人双方同意;另一方面,调解达成的协议的内

39、容必须是当事人双方在调解人的斡旋下互谅互让、自愿协商的结果,这即实体上的自愿。n(三)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必须遵循合法原则。n一方面是程序上的合法;另一方面是实体上的合法。n(四)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只要有调解的可能,应尽量用调解方式结案。n(五)调解不成的应及时判决,而不能久调不决。第五节 法院调解原则n四、调解原则的适用n(一)适用范围n1、适用的案件n一般来讲,凡事属于民事权益争议性质、有可能通过调解解决的民事案件,都应当调解。n2、适用的程序n解决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审判程序的全过程,包括:一审、二审、再审;庭前调解和庭上调解。但非诉讼程序、强制执行程序不能适用调解原则。第五节 法院调解原则n

40、(二)调解原则n1、自愿原则n2、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n3、合法原则第五节 法院调解原则n(三)适用法院调解原则应注意的问题n1、坚持自愿、合法进行调解的原则,必须反对两种倾向:n一是忽视调解的意义,把调解工作看成是可有可无;n二是过高估计调解的意义,没有正确地认识调解的局限性,滥用调解,对民事案件久调不决。第二种倾向在我国民事诉讼实践中常有发生,必须坚决克服。调解是人民法院审结民事案件的重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不愿调解或者调解无效的,应当及时判决。另外,调解一般也不是民事诉讼的必经程序,对于那些不能调解或没有调解条件的案件,应当判决结案。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

41、,但同样应当坚持双方自愿,且不应久调不决。第五节 法院调解原则n2、不能认为调解方式结案优于判决方式结案nA二者合理适用nB调解不是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nC调解不成或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反悔的,法院应及时判决。第五节 法院调解原则n五、调解协议的效力。n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n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n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n根据规定,当事人各方同意在调解协议上签名或者盖章后协议生效,经人民法院审查确认后,应当记入笔录或者将协议附卷,并在当事人、审判

42、人员、书记员签名或者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请求制作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送交当事人。当事人拒收调解书的,不影响调解协议的效力。一方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另一方可以持调解书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第六节 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n一、同等原则n是指一国公民在他国进行民事诉讼时,享有与他国公民相同的诉讼权利,承担相同的诉讼义务。n同等原则是国际法中国民待遇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体现,也是各国政府为外国人、外国组织提供的一项基本人权保障。第六节 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n二、对等原则n是指一国法院在民事诉讼中对他国公民、组织的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他国法院对该国公民、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同样的限制。n类似于

43、国际法上的“反报(复)”第七节 诚信原则n一、诚信原则的含义及本质n诚信原则,即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和进行民事诉讼时必须公正、诚实和善意。n起源:罗马法上的诚信契约。n本质:将道德原则法律化。解决法的安定性与个别争议之间的冲突。当事人违反信义,不诚实进行诉讼,法官仍以其行为符合法律规范的形式要件而予以认可,则又有侵害实质公正的危险。第七节 诚信原则n二、诚信原则的内容n(一)对当事人的制约n1、禁止滥用诉讼权利。所谓滥用诉讼权利,是指当事人一方背信弃义,在对方当事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专门以损害对方当事人利益为目的行使诉讼权利的行为。n2、禁止恶意制造诉

44、讼状态。当事人在诉讼中不得任意制造事端,破坏正常的诉讼秩序,使诉讼处于混乱状态,也不得用不正当的方法形成有利于自己的诉讼状态。例如,原告起诉时不得乱列被告,不得随意申请追加第三人。第七节 诚信原则n3、禁止恶意轻率地请求回避。当事人请求回避必须基于合法的怀疑,如果当事人请求回避不存在合法怀疑的情形,便构成恶意轻率地请求回避,当事人对此应负法律责任。n4、禁反言,即禁止反悔及矛盾举动。当事人在诉讼中或诉讼外的行为应该具有前后一致性。n5、禁止故意拖延。一旦一方当事人知道案件于己不利,就想方设法以种种手段拖延诉讼进程,长时间阻碍争端的解决。对此,有的国家民事诉讼法(如法国)规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第

45、七节 诚信原则n(二)对法院(法官)的制约n1、禁止滥用自由裁量权n2、禁止实行突袭审判n司法实践中的审判突袭,主要表现为法院随意更换、追加当事人的突袭,随意更换案件审理法官的突袭,以及随意变更或补充当事人的主张的突袭,等等。n(三)对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制约n如,禁止证人提供虚假证言,等。第七节 诚信原则n三、增加诚信原则的目的何在?n13条1款:诚信原则n2款:处分原则(当事人可处分其诉讼权利)n目的:用诚信原则限制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如恶意拖延诉讼、虚假陈述、捏造事实使利于自己等。n四、诚信原则的适用n法无明文规定才适用诚信原则。n实际适用有困难。-道德法律化本身就是悖论n适用对象:当事人+

46、法官n后顾之忧:司法不独立,适用该原则后,当事人上访,法官屈服。第七节 诚信原则n四、民事诉讼诚信原则是否适用于法官?n理论上历来存在争论。n在日本,否定的理论认为,在作为权力主体的法院与服从这种权力的当事人之间,要求负有司法任务的法院与当事人之间发生以相互信赖为前提的遵守信义关系显得不自然。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时,无需考虑是否应当取得当事人的信赖。n德国的学理普遍持肯定的观点。肯定的理论认为,与法院期待当事人遵守信义一样,当事人也能够期待法院遵守信义,这是一种相互的关系。法院如果从事了违反信义原则的行为,当事者可以在上诉审和再审时要求予以纠正。第七节 诚信原则n我国法官法虽

47、然没有规定形式意义的上“诚信”,但从实质意义上看,对法官的诚信要求可谓无处不在:该法在总则部分第4条规定:“法官必须忠实执行宪法和法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法官的条件部分第9条规定,担任法官必须具备“良好的品行”。这些都是对法官诚信原则的具体要求。第八节 直接审理原则n一、直接审理原则的概念n直接审理原则,是指有权作出最终判决的法官必须在亲自听取当事人双方的主张和辩论并直接接触了证据的基础上才能作出判决的审理方式。如果由未参与言词辩论的法官参与判决,则其审判组织形式不合法,其作出的判决属于违法判决。第八节 直接审理原则n二、直接审理原则的内容n1、“在场原则”,是指开庭审理时,是指开庭审理

48、时,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必须亲自到庭出席审判,而且精神和体力上均有参与审判活动的能力;n2、“直接采证原则”,即从事法庭审判的法官必须亲自直接从事法庭调查和采纳证据,直接接触和审查证据。证据只有经过法官以直接采证方式获得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第八节 直接审理原则n三、直接审理原则与间接审理原则n与直接审理原则相对的是间接审理原则,指有权作出最终判决的法官以间接认知的诉讼资料为基础,对案件作出裁决。n直接审理原则和间接审理原则都是法院审理纠纷的方式。直接审理原则的优点在于法官所取得的诉讼资料都是在亲自听取当事人的陈述、证人证言和辩论的基础上并直接观察其态度表情或证据物体的实际情形后得出的,有利于

49、发现客观真实,因而学术界一般认为直接审理原则优于间接审理原则。第八节 直接审理原则n实践中允许间接审理的适度存在n在实践中,尽管间接审理原则易使法官作出的判决受前人之见或偏见的影响,但间接审理原则仍有一定的存在空间。例如,在案件审理过程当中因工作调动等原因而更换法官时,根据直接审理原则,必须重新开始全部程序,对案件重新进行审理,这必然会增加法院和当事人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允许有条件地适用间接审理原则,这其实也是直接审理原则向诉直接审理原则向诉讼经济原则相妥协的结果。讼经济原则相妥协的结果。第四章 基本制度n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与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区别n1、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是以宪法、人民

50、法院组织法为根据,以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为指导而制定的民事审判的具体操作规程,它通常比较具体;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则是对民事诉讼本质的抽象概括,是对整个民事诉讼的具体制度、规范起指导作用的准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n2、规制主体不同。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主要是用以规范人民法院的审判行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是用以指导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准则。n3、前者灵活,伸缩余地较大,运用程度不易把握、评价;后者属于硬性规定。第四章 基本制度n什么是基本制度?n基本制度,基本制度,是指从宏观角度规范人民法院审判行为的基本审判规程,包括民诉法第十条规定的合议、回避、公开审判、两审终审制度,以及理论界

51、认为应当归入基本制度范畴的陪审制度。n相对应的是一般制度,一般制度,指从微观角度调整民事诉讼某个侧面、某个领域的具体制度。如证据制度、期间与送达制度、财产保全制度等。n基本制度和一般制度共同构成民事诉讼制度。第四章 基本制度n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的重要意义重要意义n保障人民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保证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实现和其他程序规范的贯彻落实,保护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第一节 合议制度n一、合议制度的概念及意义n概念:合议制度,又称合议制概念:合议制度,又称合议制,是指由三名以上的审判人员组成审判集体,代表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制度。合议制是人民法院的审判组织形式之一。n

52、意义:意义:合议制,是民主集中制在我国民事审判活动中的体现。这一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法官集体智慧,弥补法官个人知识上的缺陷和能力上的不足,保证正确处理案件,提高办案质量。具体而言:1、使事实的认定更趋客观、全面和准确,防止和减少单个人在事实认定上的片面性;2、有助于审判人员更加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3、有利于实现法院系统内部的自行制约和监督,防止法官个人武断和对审判权的滥用。第一节 合议制度n二、合议制与独任制:二、合议制与独任制:n民事诉讼法规定,合议制与独任制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两种具体形式。在审判组织形式上,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以合议制为原则,以独任制为例外与补充。n独任制,是指由一名审

53、判员对案件进行审理并做出裁判的制度。第一节 合议制度n根据民诉法的规定,独任制适用范围独任制适用范围是:n1、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n2、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但是选民资格案件和重大、疑难的非讼案件除外;n3、适用督促程序审理的案件,可以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但判决宣告票据无效的,应当组成合议庭审理。n独任制的适用也受到较严格的限制独任制的适用也受到较严格的限制n1适用的案件范围独任制只能用于审理简单民事案件及一般非讼案件。n2适用的法院范围独任制只能由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适用。n3适用的审级范围独任制只适用于审理一审民事案件,对发回重审的案件、第二审案件以及再审案件不得采用独

54、任制审理。n4适用独任制组织形式独任制只能由人民法院的法官独任审判,陪审员不能独任审理案件。第一节 合议制度n二、合议庭的组织形式n实行合议制审判组织形式,应依法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组成因民事案件类型不同、审级不同而有所不同。n(一)第一审合议庭的组成n1、由审判员、陪审员组成合议庭;n2、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n在民事非讼程序中,选民资格案件、其他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重大、疑难的民事非讼案件必须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第一节 合议制度n(二)第二审案件合议庭的组成n人民法院审理第二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不吸收陪审员参加。n第二审是上诉审,不仅要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进行审理,而且还要对下级法院

55、的审判活动实行监督,第二审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第二审只能是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第一节 合议制度n(三)重审案件合议庭的组成第二审法院依法发回重审案件,原审人民法院应当按照第一审普通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即原来参加合议庭的审判员、陪审员以及原来独任审理的审判员不得进入重审合议庭,以避免先人为主,从而保证重审案件审判组织的公正性。第一节 合议制度n(四)再审案件合议庭的组成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要求,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如果发现确有错误,人民法院应当决定再审。再审的案件可能是第一审法院审结的案件,也可能是第二审法院审结的案件。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1条第3款的规定,审理再审案件,原来

56、是第一审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原来是第二审的或者是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第一节 合议制度n三、合议庭的活动规则n(一)合议庭应坚持集体办案原则n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可以由合议庭制定某个成员负责完成某项任务,如调查、询问当事人等,但开庭审理、作出裁判,都必须由合议庭集体进行。n(二)审判长的确定n合议庭由一名审判员担任审判长,主持工作。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合议庭审理案件时,应当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审判员一人担任审判长;院长或者庭长参加审判的,由院长或者庭长担任审判长;陪审员不能担任审判长。第一节 合议制度n(三)活动实行民主集中制n合议庭接受案件后,应当根据

57、有关规定确定案件的承办法官,或者由审判长指定案件的承办法官。n合议庭评议案件时,先由承办法官对认定案件事实、证据是否确实、充分以及适用法律等发表意见,审判长最后发表意见;审判长作为承办法官的,由审判长最后发表意见。n合议庭成员进行评议的时候,应当认真负责,充分陈述意见,独立行使表决权,独立行使表决权,不得拒绝陈述意见或者仅作同意与否的简单表态。n合议庭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但是少数人的意见应当写入笔录。第一节 合议制度n四、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关系n(一)审判委员会的任务n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审判委员会是人民法院内部领导审判工作的组织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总

58、结审判工作经验,讨论重大、疑难案件,研究其他审判工作问题。n(二)两者的联系n审判委员会在审判业务上对合议庭进行指导和监督。审判委员会虽然不直接开庭审理案件,但它对重大、疑难案件享有讨论决定权,其对案件作出的最后处理意见,合议庭必须执行。本院院长发现合议庭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再审。第一节 合议制度n(三)两者的区别n1、具体的任务不同。合议庭的任务是审理具体案件;审判委员会的任务是讨论重大、疑难案件,总结工作经验和审判工作的问题。n2、工作方式不同。合议庭负责审理案件的具体工作,直接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审判委员会是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工作,不直接

59、参加案件的审理。n3、组成要求不同。合议庭是审理具体案件时临时组成的,一案一个合议庭,其组成人员不固定,只要是审判员或陪审员,依法均可以成为合议庭的成员;而每个人民法院只设一个审判委员会,审判委员会的成员必须是经过法定程序被任命为审判委员会委员的审判员,其组成人员相对稳定。第一节 合议制度n五、我国合议制的完善n(一)问题n合议制的具体组织形式是合议庭,强化合议庭的职责是我国审判方式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民事审判中存在两种弱化合议庭职责的倾向:n一是采取类似于行政机关的首长负责制一是采取类似于行政机关的首长负责制,即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无权决定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案件如何裁判要由庭长

60、、院长决定,这就不仅增加了审判环节,降低了诉讼效率,而且导致最终无人对案件负责的局面。第一节 合议制度n二是由于在合议庭中实行主审法官制,二是由于在合议庭中实行主审法官制,开庭时只有主审法官起作用,其他合议庭成员未能起到作用,主审法官将合议庭的权利变相利用,导致法官专横和滥用权利,削弱了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使合议制成为一种形式。n(二)完善n推行合议庭审判独立制,具体措施包括:n1、法院内部行政权和审判权分离,改变院长、庭长审批案件的错误做法。这是完善合议制、实行合议庭独立审判的前提条件。第一节 合议制度n2、转换审判委员会职能,加强审判委员会对合议庭审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n3、改变目前合议庭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