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_第1页
季氏将伐颛臾_第2页
季氏将伐颛臾_第3页
季氏将伐颛臾_第4页
季氏将伐颛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季氏将伐颛臾论语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治国以礼、治国以礼、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的政治思想。2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语言知识: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文学知识:文学知识:了解孔子;了解孔子; 识记识记论语论语的编著者、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的编著者、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特色、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课文阅读分析:课文阅读分析:说明孔子反

2、对攻伐颛臾的理由,理解文中体现的孔子关于治国以理、说明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理解文中体现的孔子关于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认知本文的驳论性质,说明本文以对话的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的认知本文的驳论性质,说明本文以对话的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的说理方式;说理方式;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反诘句;理解其表达作用,具体说明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反诘句;理解其表达作用,具体说明“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这一比喻的双重喻意;这一比喻的双重喻意;熟记并理解文中含义隽永、后来演化为成语的词句。熟记并理解文中含义隽永、后来演化为成语的词句。3孔子生平

3、及孔子生平及论语论语简介简介1 1 孔子(公元前孔子(公元前551551前前479479)名)名丘丘,字,字仲尼,春秋末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的核心是“仁仁”,提倡,提倡“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克已复礼克已复礼”。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

4、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六经”(诗诗书书礼礼易易乐乐春秋春秋)。)。 4 在我国历史上,孔子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在我国历史上,孔子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他主张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他主张“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因因材施教材施教” ” 。 论语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

5、体散文集语录体散文集. .共共2020篇,篇,主要是记载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和再传。是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文化、教育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文化、教育思想等各方面,是后人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思想等各方面,是后人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孔子生平及孔子生平及论语论语简介简介2 25推荐阅读推荐阅读网站网站:孔子传孔子传 孔子生平、孔子身世、孔子年谱、箴言名句、孔子哲言、儒孔子生平、孔子身世、孔子年谱、箴言名句、孔子哲言、儒家著作、教育生涯、政治生涯、历代评孔、学术书库、孔府、家著作、教育生涯、政治生

6、涯、历代评孔、学术书库、孔府、孔庙、孔林、孔庙、孔林、论语论语文章:文章: 孔子及其思想孔子及其思想6鲁国鲁国“三桓三桓”犯上,是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遍犯上,是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遍情况。鲁庄公有弟三人情况。鲁庄公有弟三人: 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因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三桓”。三桓者。三桓者: 孟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三桓三桓”既强,其为乱之时便多了。最大的一次叛乱在昭公既强,其为乱之时便多了。最大的一次叛乱在昭公之时。据之时。据史记史记称,当时季孙氏因

7、与后氏斗鸡生隙,而起称,当时季孙氏因与后氏斗鸡生隙,而起冲突,昭公大概有一点恨季孙氏的跋扈,故站在后氏一边,冲突,昭公大概有一点恨季孙氏的跋扈,故站在后氏一边,助之攻季孙氏。这时叔孙氏、孟孙氏恐季孙氏败后自己的势助之攻季孙氏。这时叔孙氏、孟孙氏恐季孙氏败后自己的势力发生动摇,乃相救季孙氏,结果把昭公之军打败,并杀后力发生动摇,乃相救季孙氏,结果把昭公之军打败,并杀后照伯,逼昭公奔齐。照伯,逼昭公奔齐。“三桓三桓”的势力,至此已登峰造极。的势力,至此已登峰造极。题解题解/背景背景7 季氏季氏,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他是鲁国大,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他是鲁国大夫,鲁哀公的权臣。他与孟孙

8、、叔孙同是鲁桓公的后代。夫,鲁哀公的权臣。他与孟孙、叔孙同是鲁桓公的后代。“三桓犯上三桓犯上”是春秋时期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通例证。是春秋时期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通例证。后来这三大家族后来这三大家族“四分公室四分公室”。 颛臾颛臾,是鲁国境内的小国,是鲁国境内的小国,附属于鲁国,附属于鲁国,且与鲁国且与鲁国公室亲近公室亲近,只对鲁国国君负责。季康子所以要伐它,一方,只对鲁国国君负责。季康子所以要伐它,一方面是为了扩大领土,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面是为了扩大领土,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结成联盟,对自己不利,于是就同冉求等人制事上同颛臾结成联盟,对自己不利,于是就

9、同冉求等人制定了攻打颛臾的计划。定了攻打颛臾的计划。8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还想要讨伐已成为鲁国附属国的颛臾,以扩大自力最大,他还想要讨伐已成为鲁国附属国的颛臾,以扩大自己的实力。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己的实力。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谋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两人把这个

10、消息告诉了孔子,前的谋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9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论语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 ” 孔子曰: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为?” 冉有曰: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孔子曰:“求!周任求!周任 有

11、言曰: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冉有曰:“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孙忧。” ” 孔子曰: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欲之而必为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 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无倾

1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邦内,吾恐季孙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0主旨主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季氏将伐颛臾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文章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错误的。文章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治国以礼、

13、为政以德的的政治主张。政治主张。 11孔孔子子第一次第一次第二次第二次第三次第三次引用名言引用名言巧设比喻巧设比喻君子品质君子品质不可伐不可伐斥失职斥失职讲道理讲道理(不满)(不满)先王封国先王封国邦域之中邦域之中社稷之臣社稷之臣不必伐不必伐不当伐不当伐摆事实摆事实(生气)(生气)(怒不可遏)(怒不可遏)讲道理讲道理政治主张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揭穿阴谋斥为人斥为人明观点明观点洞世事洞世事12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希望各国诸侯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希望各国诸侯能重用他,从而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能重用他,从而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是他的辛苦奔波毫无收获,各国诸侯并是他的辛苦奔波毫无收获,各国诸侯并不采纳他的主

14、张。他从事教育,试图让不采纳他的主张。他从事教育,试图让他的学生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现他的学生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现在,冉有和季路恰恰违背了他的原则,在,冉有和季路恰恰违背了他的原则,所以他的语气越来越严厉,终于怒不可所以他的语气越来越严厉,终于怒不可遏。遏。13重点字词理解(一)重点字词理解(一)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季氏将有有事于事于颛臾。颛臾。” ” 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求、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求、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季氏将将对对颛臾颛臾采取军事行动采取军事行动了。了。” ” 孔子曰:孔子曰:“求!求

15、!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为东蒙主, 孔子说:孔子说:“冉有!冉有!恐怕要责备你们吧恐怕要责备你们吧?颛臾,过去先王?颛臾,过去先王曾经让他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曾经让他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且在且在邦域邦域之中矣,之中矣,是是社稷之臣也,社稷之臣也,何何以伐以伐为为?” 而且在(鲁国的)而且在(鲁国的)国境国境之内了,这是鲁国的臣属啊,之内了,这是鲁国的臣属啊,为为什么什么要讨伐(它)要讨伐(它)呢呢?” ” 14冉有曰: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说:冉有说:“季孙大夫要这样做,我们俩都不想(这样)

16、季孙大夫要这样做,我们俩都不想(这样)啊。啊。”孔子曰: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求!周任有言曰:陈陈力就力就列列,不能者,不能者止。止。 孔子说: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能展现展现自己的才自己的才能,就去任能,就去任职职;如果不能,就辞职退位。;如果不能,就辞职退位。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焉用彼用彼相相矣?矣? 看到瞎子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跌倒了又不去搀扶,看到瞎子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跌倒了又不去搀扶,那又那又何必何必用那用那搀扶的人搀扶的人呢?呢?重点字词理解(二)重点字词理解(二)15且尔言过矣,虎且尔言过矣,虎兕兕出于柙,龟玉毁于

17、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椟中,中,是是谁之谁之过与?过与?” ” 而且你的话错了,老虎、而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犀牛从从笼笼中跑出来,龟甲、中跑出来,龟甲、玉器毁坏在匣子中,玉器毁坏在匣子中,这这是谁的过错呢?是谁的过错呢?” ” 冉有曰: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为子孙忧。” ” 冉有说:冉有说:“现在的颛臾,(城池)坚固,而且离费邑现在的颛臾,(城池)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攻取它,将来必然成为(季氏)子孙很近,现在不攻取它,将来必然成为(季氏)子孙的祸患。的祸患。”重点字词理解(三)重点字词理解(三)16孔子曰:孔子曰:“求!

18、君子求!君子疾夫疾夫舍曰舍曰欲之欲之而必为而必为之之辞辞。 孔子说:孔子说:“冉求!君子最冉求!君子最痛恨那痛恨那种(嘴上)不种(嘴上)不说说想获得它想获得它却一定却一定找个借口找个借口掩饰(的人)。掩饰(的人)。丘也闻有丘也闻有国国有有家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而患不安。 我听说不管是有国的诸侯还是有家的大夫,不我听说不管是有国的诸侯还是有家的大夫,不担心财富少而担心(财富)不平均,不担心人担心财富少而担心(财富)不平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口少而担心不安定。重点字词理解(四)重点字词理解(四)17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

19、倾。 因为财富平均了就无所谓贫穷,上下和睦就不觉得人口因为财富平均了就无所谓贫穷,上下和睦就不觉得人口少;境内安定了(国家)就不会被倾覆。少;境内安定了(国家)就不会被倾覆。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来之,之, 做到这样了,远方的人还是不归服,就加强文化教育,做到这样了,远方的人还是不归服,就加强文化教育,修治仁义礼乐来修治仁义礼乐来使使他们他们归顺归顺, 既来之,则既来之,则安安之。之。 他们已经归附了,就他们已经归附了,就使使他们他们安居安居下去。下去。重点字词理解(五)重点字词理解(五)18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

20、服而不能来也, 现在你们二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现在你们二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服,他们来归服,邦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萧墙之内也。之内也。”国家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反而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反而策划策划在国境之内在国境之内发发动战争动战争。我恐怕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我恐怕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宫廷宫廷的内部呢。的内部呢。” ” 重点字词理解(六)重点字词理解(六)19语言知识点(一)语言知识点(一) 1、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是是

21、社稷之臣也(代词,此,这。)社稷之臣也(代词,此,这。) 有有国国有有家家者(国,诸侯的封地;家,卿大夫的封者(国,诸侯的封地;家,卿大夫的封地。)地。) 陈力陈力就列就列(就,担任,充任;列,职位。)(就,担任,充任;列,职位。) 2、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修文德以例如:修文德以来来之之 既既来来之之 而不能而不能来来 (使(使来)来)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既来之,则例如:既来之,则安安之。(使之。(使生活安定)生活安定)20语言知识点(二)语言知识点(二) 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 相:相: 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词)焉用彼相矣

22、(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词) 相夫子(辅佐,动词)相夫子(辅佐,动词)是:是: 是谁之过与(此,这,代词。是谁之过与(此,这,代词。“是社稷之臣是社稷之臣”的的“是是”同此)同此) 尔是过与(提宾标志,助词)尔是过与(提宾标志,助词)过:过: 尔是过与(责备,动词)尔是过与(责备,动词) 谁之过与(过失,名词)谁之过与(过失,名词) 尔言过矣(错,形容词)尔言过矣(错,形容词)为:为: 何以伐为(呢,语气助词)何以伐为(呢,语气助词) 后世必为子孙忧(成为,动词)后世必为子孙忧(成为,动词) 而必为之辞(给,替,介词)而必为之辞(给,替,介词) 以为东蒙主(做,动词)以为东蒙主(做,动词)21语

23、言知识点(三)语言知识点(三)4、 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谋动干戈于邦内谋动干戈于邦内 C虎兕出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尔是过尔是过”即即“过尔过尔”,“是是”起起将宾语将宾语“尔尔”提前的作用)提前的作用) 固定格式固定格式 A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无乃无乃与与”,表推测语气,表推测语气,意为意为“恐怕恐怕吧吧”) B何以伐为何以伐为(“何以何以为为”,表反问语气,可译,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为什么要为什么要呢呢”)22层次结构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三段全文可分三段

24、 第一段第一段: :写孔子听到冉有、季路通报季氏将伐颛臾后的回写孔子听到冉有、季路通报季氏将伐颛臾后的回答。答。主要阐明季氏不该攻打颛臾的理由。主要阐明季氏不该攻打颛臾的理由。 第二段第二段: :写孔子听到冉有说出推卸责任的话以后做出的回写孔子听到冉有说出推卸责任的话以后做出的回答,答,主要说明冉有、季路对事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说明冉有、季路对事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段第三段: :写孔子听到冉有为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辩解时所写孔子听到冉有为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辩解时所做的回答。指出问题的要害不在于季氏忧虑颛臾近于费,做的回答。指出问题的要害不在于季氏忧虑颛臾近于费,而在于萧墙之内之患,同时

25、阐明治国治家应用文教德化的而在于萧墙之内之患,同时阐明治国治家应用文教德化的主张,主张,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23 治国以礼、为政以德。治国以礼、为政以德。(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该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安。该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重难点问题(一)重难点问题(一)本文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本文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24重难点问题(二)重难点问题

26、(二)(1 1)先王以颛臾为东蒙山的主祭人,即)先王以颛臾为东蒙山的主祭人,即 夫颛臾,昔者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以为东蒙主 。(2 2)颛臾是鲁国领土的一部分,即)颛臾是鲁国领土的一部分,即 且在邦域之中矣且在邦域之中矣 。(3 3)颛臾是国家的臣子,即)颛臾是国家的臣子,即 是社稷之臣也是社稷之臣也 。 无论从无论从历史情况,还是君臣关系来说,都不应该攻打颛臾。历史情况,还是君臣关系来说,都不应该攻打颛臾。根据第一段话,简要分析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的理由。根据第一段话,简要分析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的理由。25重难点问题(三)重难点问题(三) 这一比喻有双重语意。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

27、臾这一比喻有双重语意。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比作龟玉。“虎兕出于柙虎兕出于柙”比作季氏攻打颛臾。比作季氏攻打颛臾。“龟玉毁龟玉毁于椟中于椟中”比作颛臾被消灭,这是一层语意。第二层语意是比作颛臾被消灭,这是一层语意。第二层语意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人。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人。“虎兕出于柙虎兕出于柙”行凶,行凶,“龟玉毁于椟中龟玉毁于椟中”,看管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看管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比喻含义丰富,非常形象地批评了冉有、季路的失职。一比喻含义丰富,非常形象地批评了冉有、季路的失职。说明说明“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喻义。的双重喻义。26重难点问题(四)重难点问题(四)冉有的三段话即:冉有的三段话即:(1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 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3 3)“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