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总结_第1页
阅读与写作总结_第2页
阅读与写作总结_第3页
阅读与写作总结_第4页
阅读与写作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阅读与写作总结 作者:admin来源:李官小学更新时间: 2008-10-8 追寻关怀人性的天空 体验式阅读教学总结一、穿行在诗意的阅历中 夯实体验的基础。(一)让生活充实自我。我们首先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在爱的教育中所描述的学习情景: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块绿油油的草地,草地四周长满了低矮的灌木。小鸟在林中欢鸣,小虫在草间低吟。而孩子则席地而坐,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也享受教师指导下的自由的学习。这是理想的“田园式”的学习生活。假如学生真的有属于自己的自由的生活,哪怕是普普通通的一片树叶,平平淡淡的一方晴空,一场罕见的大雪,一次壮观的大雾,都能使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无限风光,领略到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

2、。没有丰富、深刻的生活背景,体验就不可能产生,就不能真实地形成共鸣。试想,如果王勃躺进小楼,那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就不会如此飘逸地洒落到诗人的笔端,只有在高峻的滕王阁上,诗人才会临风把酒,壮思遄飞。而事实上,我们从学生开始过学校生活的最初日子起,就把他们眼前那扇通往周围大自然的迷人世界的门关闭了。再也听不到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听不到冰雪融化时水滴的叮咚响,甚至是麻雀的叽叽喳喳,他们只是在老师的授意下背诵关于所有这些美好事物的一些枯燥乏味的语句。其实,经历的稀薄,经验的稀缺,使我们的课堂少见喷薄的情感、睿智的思想和灵动的趣味,人与作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对话也往往是热闹的外

3、围战,戴着镣铐在跳舞。我们经常说,阅读教学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我不知道没有绚丽的生活的大世界,怎会有激荡的课堂的小天地。在我看来,课堂上套话、空话的大肆弥漫,纵然原因众多,但与他们生活中缺少生活息息相关。因为没有生活,就没有诗意和激情的召唤;没有生活,就没有灵动的美感;没有生活,就没有性情的陶冶和净化;没有生活,也不会有灵魂的飞升与发自内心的热忱。假如有所表现,更多的则是牵强附会、故姿态和虚假矫情。而能唤起我们意外与惊讶的“悠然心会”“怦然心动”“百感交集”“妙不可言”以及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又在何处?虽然我知道,来自体制的桎梏,来自考试的无奈,来自安全的退畏都是我们的束缚,

4、但面对着渴求放飞与追逐的眼神,我们能否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一起行动。(二)让知识武装心灵。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层次不高的人,其眼神多少有点浑浊、蒙迷和呆滞,而那些学问修养深厚的人,则目光坚定、炯炯有神,放射出智慧的光芒,坐在他们身边,即使默默无语,也能感受到一种博大与深厚,如同夏日的月夜坐在海边。茅盾曾对叶圣陶有个评价“凡是认识他的朋友都不能不感到,和叶圣陶相比,虽然他无一语,可是令人消释鄙俗之心。”我想,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永新先生的故事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他因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以及“新教育实验”的创立发展和“教育在线”网站的注册创立而倍受关注。他

5、的新教育实验有一个“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日记、聆听窗外声音、熟练应用外语、建设数码社区和创建特色学校。博览群书,多吸收课本之外的知识,可以更好地体察人间冷暖,洞悉浮生世象。没有丰厚的知识信息与积累,则不能融会贯通,学生所学到的只会是单一的、单薄的、单调的枯燥文字。没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体验。举例:国家主席是谁?雷锋是谁?“武进”是什么东西?“禽流感”写成“情流感”等。(展开)所以本学期,我除了组织学生摘抄、阅读积累之外,我还特别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了“时事与生活”专用本,让他们学会了解身边发生的事,培养了解生活,关注时事的良好意识,从而积累他们的知识阅历和储备。所以

6、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追求真善美的大语文教育,呼唤“研究性学习”的出现与坚持,我们只有时刻思考如何挖掘知识的拓展点,使课内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交融,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理解其中隐含的文化与背景,把文本看作资源,从理性触摸性情,课堂才会穿越时空,课堂才会变成学生驰骋知识的海洋,喷发才智的疆场。虽然,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但是我想,没有丰富、深广的知识,没有知识的积淀与堆叠,又怎会有灵魂的发现和洗礼,恐怕“海市蜃楼”般的虚景也难以想象和浮现。(三)让真实成为主角。在一段时期内,在追寻理想的教学和课堂的时候,这样的

7、故事或多或少的在我们教师的身上经常的出现。因为教改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在这样的路途中,模仿其实是缩短和超越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当模仿的定义中给人闻出了“纯粹”的味道,当模仿演变为一种简单的形式化的搬套并得以大肆弥漫之时,教改的清新之风就不再沁人心脾,教师张扬人性的道义就荡然无存,而教师功利色彩的彰显毫无疑问的显露无疑。其实,我们的课堂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我们的课堂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新课程标准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多元目标的整合。如此复杂的取向,从善真的人性出发,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追求真实而真情的教学过程是多么的重

8、要而迫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追求形式化的所谓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策略或是模式,不一定能促使学生产生真实的体验,学生的情感之旅也不会是有效而真挚的。学生是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的内心充满着善真。狄而泰说,人是整体的人,是有意志、有情感和有想象的存在物。所以,理想的教学只有将情感的旋律触及他们的心灵,寻找到与他们鲜活生活、完整生命所能亲密接触的真正意义上的融合。那么他们将会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生命活力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哪怕离开外在的策略和模式,就凭着“真实”这样的主角,其精神却有了存在的居所,学生也能找回精神自我。二、徜徉在人性的光辉里观照

9、体验的平台。(一)讲究一个“真”字,用言语浸染性情。现在的课堂,老师不敢多讲,惟恐多讲之余落下个“观念落后”或“束缚学生”或“张扬造作”之嫌。其实,不是不可以讲,也不是不可以多讲,关键要看你“讲”了什么和“讲”的工夫。可以说,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不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老师亮丽的思想以及优美的语言在课堂上的闪光,学生的心灵世界就缺少了一缕明媚的春光。举例:妈妈的礼物(略)其实,教师的“讲”主要还是为了情境的需要,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共振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真情告白”,促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更好地体验。这样的教学,

10、会使学生情和作者情、教师情、文本情彻底融合,从而使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折射出人性之美。所以,当课堂需要你讲的时候,需要你生发开去的时候,你就得尽量开讲,讲得精当,讲得真实,讲得富有真情,讲得学生沉浸其里,陶醉其中,从而唤起学生的感情体验,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诱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学生的知识、情操、品性就会在老师春风化雨般的语言中潜滋暗长。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种策略,而更多的是对学生人文的关怀。因为这样的情感交融更多的是对人性的一种张扬。一位教育家说:“儿童每天来到学校,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良好的教育,决不能仅仅定位与知识的堆叠,它必定追求无限广阔的精

11、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开启心中潜藏的人类永恒情感,诸如:善真、自由、博爱、宽容、感激、同情、敬畏、羞耻、亲情、友谊和爱恋。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人性、有情感、有灵魂、有教养、有信念的人,因为只有人性才能“看守”人们一生的品质。(二)紧扣一个“善”字,用音乐陶醉心灵。音乐像文学一样,有着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深远的意境,使听者很容易从音响的感知产生情感体验,激起类似的想象与联想,使人心驰神往。选择与教材情感基调相和谐的乐曲,把音乐和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两者相互渗透补充,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举例:1、妈妈的礼物步步高音乐(略);美的音乐本身就是一种陶冶,寻找真正适合

12、文本的音乐,就一定能促进学生更好的体验,更好的感悟,同时,在音乐和文学的殿堂中感受人生的博大,触摸人世间的喜乐、悲伤、苦痛与善真,从而使生命变得丰富、充实、开阔起来。(三)突出一个“美”字,用画面拨动心弦。现行的苏教版教材文质兼美,字里行间闪耀着美的色彩,蕴涵着美的情趣,或自然美、或生活美、或情感美、或艺术美、或语言美。如能在教学中配以与文情相谐的画面,使学生与文情之间进行着情感的沟通,那么便能收到情从境出,境伴诗出的效果。如圆明园的毁灭配以一组豪华的宫殿画面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画面,使之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心灵的震撼。黄河的主人上课即播放九曲黄河波涛汹涌、澎湃而来的画面,同时教师配以激情解说:

13、李白诗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学生就能更好的领悟课文所包容的真情实感。在上悲壮的一幕一课时,科马洛夫与女儿告别时的场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把剪辑的电影画面适时的播放,看着看着,大家都被浓浓的父女情所深深的感动,纷纷倾吐自己的所思所想。每一篇教材无不浸透着作者真挚的情感,那都是作者心灵的表白。在教学中,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抓住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搏,让教材中的文情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与其说语言、音乐和画面是教学策略,还不如称之为手段或是平台。虽然称谓无妨,但统合为教学策略的应不仅仅如此,还有诸如各位熟知的诸如环境营造、角色体验、

14、想象体验、活动体验等。这里就不一一螯述。最后我想说,让我们尽可能的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里,拥有一个关怀的人生。总之,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能抓住模式的基本特点,结合课文类型与学生实际加以灵活变通,学生的的尝试探究就能获得成功。 浅谈中学生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重要性内容提要:语文写作教学应该向课外延伸拓展,以阅读促写作。课外阅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推荐书目,培养有选择性的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点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平时积极阅读课标推荐的长篇文学名著。读一本书,就要有

15、一本书的积累,不要因走马观花而张冠李戴;平时多读赏析类的文章,汲取一些精辟见解充实自己的大脑,以训练自己的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拓展视野。有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中学生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有良好的阅读基础和阅读量,就会为自己的写作储存下丰富的写作素材,也就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关键词: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反过来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 阅读与写

16、作在语文教学中是重头戏阅读过程是信息获取过程 写作则是信息输出过程作者简介:赵红,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县城关逸夫学校语文教师。1988年7月参加工作,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年。多年来,一直潜心语文教学的研究,尤其是孜孜以求学生的作文开发教育项目。经过多年来辛勤钻研和刻苦努力,在作文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绩:2002年,指导学生参加“世界华人作文大赛”和宁夏小龙人报作文大赛,有5名学生获得作文大赛一等奖;我获得2个指导教师一等奖。2003年,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少年报“展望杯”作文大赛,2名学生荣获一等奖,我获得“园丁奖”。2004年,指导学生参加小学生作文选刊“跨世纪”大赛,1名学生获一等奖,我获指导

17、教师一等奖。2005年,指导学生参加“中国教育协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四届语文范文比赛”中,放我们回家吧被评为一等奖。2006年,我独立撰写的小学生作文指导之我见被宁夏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评为一等奖;2007年,指导学生参加宁夏小龙人报社作文大赛,有2名学生荣获一等奖,我荣获指导教师一等奖;浅谈中学生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重要性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年来,我个人认为:学习语文必须重视阅读教学,尤其要重视课外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是重头戏。可是这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发挥。我认为:阅读和写作不能做到并肩齐举是难以达到目的的。是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又反过

18、来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信息论告诉我们,阅读过程是一个信息获取过程,而写作过程则是一个信息输出过程。这正如叶圣陶老先生在他的论写作教学中所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与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当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阅读得其方,写作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其思想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领会写作技巧,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写作,逐步提高。而朱自清先生也说“写作的训练,还是要从阅读说起。虽然文章不等于生活,是流不是源,但同样可以影响写作。”著名特级老师斯霞也说:“阅读为写作提供了知识与技能”

19、,“多读多写,首先是个读,首先靠的是阅读课”。由此可见,阅读对于写作具有多么重要作用。然而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充分利用阅读为写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呢?一、怎样阅读才是有效阅读,阅读促写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才是有效的阅读,也就是叶老所说的“得其方”。我们在阅读作者的文字时,要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积累(这既包括自己直接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同时也包括以前阅读的文本积累)。我指导学生写作时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在脑中再现要写的那些场景,比如人物长得是什么样子,什么样的神情,什么样的动作等。这些不单单是对作品描述内容的一个简单重复,其中还包括了读者的许多创造。而且通过课文学习这样的语言,是一个

20、信息的接受过程,是一个情绪体验过程,是一个形象的再创造过程,也是一个认识的升华过程。在这个基础上再延伸到写作上,做到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结合。我还告诉学生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知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自我倾诉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了如下目标:“能具体明确、文通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作文、生活化作文和创造性作文。根据课标的要求,面对网络的时代,结合我校中小学生的特点,我个人认为:当前学生作文教学必须和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因为阅读是伴随人一生最主要的获取知识的重要认识活动。著名教

21、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如果人们没有食欲,勉强把事物吞到胃里去,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所以,必须在饥锇的驱使下,把事物吃到胃里,这样才能消化。可见,作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饥饿感”,在学生有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二、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阅读书籍,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穿梭于古今,漫游于人类所创造的精神空间;不仅能极大地扩展学生的精神生活面,而且也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精神生活的质量,在阅读好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广泛大量的阅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开展课

22、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突破。我们知道作文不能没有材料,好的文章总是给人材料丰富的好印象。荀子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我们要想写一篇好的文章就必须要让自己的材料丰富。托尔斯泰也说过,“文章的思想仅仅正确是不够的,还应当善于把这些思想表达得使大家都能明白。”所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充学生的“内存”,把阅读吸收与写作表达密切结合起来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的量决定了学生写作表达的层次,阅读品位的雅与俗也直接影响着写作表达的高与下。所以大家在学习语文写作时,不妨

23、吃着“课本”这只碗里的,还要看着“课外”这口锅里的。因为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抓好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所以,课外阅读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呢?我认为首先要立足课堂抓阅读,这里的课堂不仅仅指语文课堂,还包括其他学科的课堂。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千万不能忽视课文对生活内涵的揭示和表现生活技巧的探讨。课外要多读古今中外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的传记,心中有了一尊尊高大的形象,有了效法的榜样,写作文时,“大气”当然会自然流泻。中外名著汇聚了中外文化的精华,很有必要向学生

24、作比较系统的介绍。还要关心世界大事、国家大事、社会风云等。这一类训练坚持做,作文就会逐渐“大气”起来。其次要多多背诵充满“大气”的诗词和名人名言、警句、俗语、成语。如果说好的题材是作品搏动的心脏的话,那么,优美的语言就该是美丽的面庞了。语言是否有亮点,是否有出彩之处,会直接影响印象分的得失,而一些充满“大气”的诗词和名人名言就是文章的亮点。常常阅读背诵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苏轼“大江东去”,李清照“生当做人杰”,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让我们胸中充盈豪壮之气,潜移默化之下,作文时“大气”就会自然流露。很多教育家都

25、认为:学生时期是一个人从幼稚逐渐向成熟过渡的阶段。知识储备由贫乏到丰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由弱到强。也正是由于处在这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因此,他们常常兴趣爱好广泛而多变,看问题简单片面,主观武断,以为世界上的事情自己了解得差不多了,都看透了,好轻易地下结论,在自己所从事的活动遇到困难时,由于兴趣多变,判断能力不强,又常常容易丧失信心,半途而废。因此他们在选择书籍时,常为兴趣所决定,爱读那些幻想、怪异、冒险、离奇的书籍,对需要动脑思考,比较严肃的书籍则感到乏味。阅读文艺小说时,只注意故事情节发展,较少注意作品的结构,修辞和文采。阅读自然科学书籍时,只注意奇妙的结果和奇特的现象,不大重视逻辑推

26、理和思路、方法。另外,各种报刊杂志也是学生选择的范围,可以说是无所不有,它们甚至于比百科全书还要全面。有一篇储蓄人生中说到,“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难忘、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我们写作同样如此,只有懂得积累材料,并知道怎样积累材料的人,才是一个智慧的人。 有了阅读的积累,学生自己便会在这些感悟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感悟,为自己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是的,写作对阅读具有反作用,它能提高阅读的质量,“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基础和阅读量,要想写出好文章是难以想象的。所以阅读对写

27、作有促进作用,这是毋庸质疑的。而写作对阅读有怎样的作用呢?首先,写作能让学生对各类情感有一种亲身的体验,在阅读相关的文章时,更能激发其与读者的共鸣,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大家知道,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这就好比人的两条腿,缺一条腿走路就要受到影响。如果没有亲身写作的实践作为基础,那么,这种阅读也往往不可能是心领神会,这也就是说,写作能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缩短,更能去体会作者的心情及其借助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等。而在学生进行写作时能充分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语言更趋于成熟,精炼。学生在锤炼自己语言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三、阅读与写作形成了互相补充

28、的有机体,阅读方法多种多样写作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对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因为写作是一个人的内在思想的外观化行为。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训练学生进行多种方式思维。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后,便会自觉地去加强阅读,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因此,“读写结合”让写作与阅读“比翼双飞”。苏东坡有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除了让其直接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或自身经历的事获取素材之外,更多的还是从书本上获得。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各有其自身的特点。阅读的目的是鉴赏,求知写作的目的是表情达意。阅读始于言,写作始于物。阅读面对的是加工过的精神产品,而写作面对的是杂乱无章的素材

29、和朦胧的思绪。最为重要的是:阅读吸收的是他人的,这些差别说明阅读能力对写作能力的迁移是很有限的。写作行为过程必然包含阅读行为。无论是前期的主体准备,还是写的过程以及完成后都离不开阅读。写作对阅读具有包容性。这就是为什么会阅读的人未必会写作、而会写作的人必然会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写作教学中,我个人认为,阅读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向阅读材料索取素材的习惯,以至于更好的写作。在这样无数次的阅读写作阅读的双向迁移中,阅读和写作形成了互相补充的有机体。使语文教学中两个重要方面得到更好的融合。由此可见,“读写结合”要教会学生感悟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并用这种方式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扩

30、大学生的阅读面。因此,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偏向哪一方,对于阅读教学都是十分不利的,对写作也是没有帮助的。因此,把课内外阅读链接起来,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是提高写作的“重中之重。”传统语文教学重视通过博览、诵读、精思、背诵,让学生接受丰富的滋养,具备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叶老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

31、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写作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即平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课内阅读学到的基本方法运用到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新课程背景下,我校纷纷开展与学生课外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研究活动。全面提高农村初中、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拓

32、展视野,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点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平时积极阅读课标推荐的长篇文学名著。读一本书,就要有一本书的积累,不要因走马观花而张冠李戴;平时多读赏析类的文章,吸取一些精辟见解充实自己的大脑,以训练自己的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拓展视野。”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所以我们在组织进行课内阅读时非常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读写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