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考点要求同第一章散文阅读专题二“考点要求”。一、(200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侯银匠汪曾祺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做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定亲后,陆
2、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
3、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
4、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整体把握1请概括小说的线索安排和情节安排。答:_答案小说以侯菊出嫁为中心事件,以侯菊出嫁前后的生活状态为线索,依次安排了以下
5、情节:侯菊与侯银匠相依为命、侯菊精明能干、侯银匠选定佳婿、侯菊改装和出租花轿、侯菊成为当家媳妇、女儿出嫁后侯银匠的孤独。2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小说还写了哪个人物?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_答案主要人物是侯银匠,他是一位生活在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城镇的勤劳善良、精明能干的手艺人,更是一位具有朴实、深沉父爱和传统奉献精神的普通父亲。还写了侯菊。她是一位精明能干、心灵手巧、自尊自强、心思细腻的普通百姓家的女儿。3请概括小说的主旨。答:_答案小说通过对侯银匠嫁女儿这一中心事件的叙写,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精明能干、具有深沉父爱的普通父亲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处于生活底层的小人物的
6、生存境遇和生活态度,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人生况味及人性美。真题训练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答:_答案(1)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2)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解析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看情节的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能否把握全文情节的内在关联,是能否读懂小说的重要考量之一。答好这一题,关键有二:一是准确把握该段的两层意思,二是看这两层内容与下文的哪些情节有关联
7、。该题重在要求考生学会抓住小说情节间的因果链,表明了江苏卷情节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分)答:_答案(1)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2)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解析结合上下文,从深层次理解,为何“甜”,为何“苦”;叫人无应,为何“一个人笑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思考这些问题,不难得出答案。试题评点该题重在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从另一角度说也是对局部文字中人物情感内涵的把握。答题的关键是结合上下文对句子进行分析。答
8、案要求分析精准、全面。值得注意的是两处句子各有特点。第一处是心理描写,人物的情感已点明(“甜”“苦”),重在原因分析。第二处是人物独白(语言描写),情感并不明显,需要抓住“老”“糊涂”“笑”这些关键词,挖掘出其表达的情感。立足于局部文字,要求考生精读、细读,是江苏卷对考生提出的较高层次的阅读要求。3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1)要花轿早有打算;(2)改装花轿心灵手巧;(3)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解析小说中的花轿在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中发现作者表现人物的艺术匠心。文中侯菊出嫁前要顶旧花轿,继而又把它变成新的,到后来出嫁后接亲的人都愿意
9、租侯菊的花轿,都说明了侯菊有经营意识等。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命题巧妙的是不要求直接分析,而是从小说中重要物象对表现人物作用的角度切入。不过也增加了难度,让考生一时无法下手。其实,把该题稍微变通一下就很好答了:侯菊对花轿的处置有哪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了侯菊怎样的性格特点?小说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物象,以物象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匠心所在,也是命题者的匠心所在。如果联系2010年高考江苏卷溜索第2题,就不难发现命题一以贯之的风格了。4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答:_答案(1)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
10、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2)女儿出嫁是侯银匠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3)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4)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5)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解析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从整篇小说看,题为“侯银匠”,但多写侯菊,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借侯菊来表现侯银匠。故事情节围绕嫁前嫁后的侯菊而写,更能体现小说主旨。试题评点这是
11、江苏卷实施课改后第一次出探究题,要求探究的是小说的艺术构思,综合性强,难度较大。探究的角度可从情节安排、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人物描写手法及主旨四个角度展开。评分时并没有要求面面俱到,只要求抓住一个角度深入分析即可,但为以后探究题的多角度切入要求埋下了伏笔。补充训练1小说为写侯菊成为陆家当家媳妇,在前文做了哪些情节铺垫?答:_答案前文铺垫的情节有:早早持家,出嫁前要花轿并改装花轿,出嫁后出租花轿,饮食上善调“众口”。2小说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侯银匠?请作具体说明。答:_答案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侯银匠是小说主人公,全文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对他的直接描写,如女婿人选的选定、陪嫁首饰
12、的加工、送女上轿的眼泪、消磨长夜的孤独等情节中人物的言行描写,使这个质朴、善良、精明、父爱深沉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另外三分之二的文字是对其独女侯菊的刻画,如要花轿、改花轿等情节,直接表现了她精明能干、自尊自强的特质,也间接表现了侯银匠的言传身教之功,折射出他的为人。3小说最后说“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请探究这样安排的用意。答:_答案(1)借古人诗词较凄清的意境表现侯银匠的落寞。(2)正是这两句诗背后的文化背景养就了侯银匠父女质朴、勤劳的传统美德。(3)正是这文化的精深滋养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主人公在失落时不迷茫,不以得失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二、(2010
13、·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溜索阿城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
14、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
15、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
16、。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整体把握1小说写作的线索是什么?请根据线索划分层次
17、,概括层意。答:_答案小说题目“溜索”即线索。以溜索为线索,按时间顺序,依次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13段):写溜索前怒江峡谷的险恶及领队的坦然。第二层(48段):写驮队溜索经过,依次写了汉子溜索、驮队与牛溜索、“我”溜索、领队溜索。第三层(第9段):写溜索后“我”的感受。2小说写了哪些形象?谁是主要人物形象?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答:_答案小说写的人物形象有领队、驮队队员、“我”,物象有鹰、骏马、牛。领队是主要人物,其形象特点可参见“真题训练”第3题。3请概括小说的主题。答:_答案小说通过西南地区具有冒险精神的驮队穿越怒江峡谷的故事,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团结协作、相互信任、
18、关心爱护的精神,表达了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真题训练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答:_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解析画线文字主要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定点(壁顶上)换景,描绘了怒江绝壁的“形”“万丈绝壁垂直而下”,“深远似涓涓细流”;怒江的“色”“亮亮”;怒江的“声”“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人俯望怒江的“感受”“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由近及远再到近,变换视角,分别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写所处环境,极具感染力。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的是对小说艺术技巧的赏析,审题时须注意题眼“描写”,表明“分析其表现特色”
19、首先(或只有)是从“描写”角度切入的。值得注意的是答案给得很笼统,缺少分析。可以对答案作如下完善:(1)作者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气势时非常注意立足点及变换观察角度:以壁顶为观察点,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表现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2)作者运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我”的心理感受及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之情,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让读者如临其境。分析语段的描写特色,是江苏卷艺术技巧赏析题的一大特色。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6分)答:_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20、;(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解析先找到文中写牛的相关文字,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第一处“牛死也不肯再走”是牛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第二处写牛“两眼哀哀地慢慢眨”“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是牛在溜索前的表现,与“我”的害怕恐惧相互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的是小说中物象的作用,与2008年高考江苏卷侯银匠第3题一脉相承。该题难度不大,但答题要求严谨、全面。如先筛选出文中描写牛的文字,看这些文字写出了牛的什么特点,再看这些特点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写牛对人物
21、描写的作用,考生很容易丢掉对“我”的正衬作用。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答:_答案(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解析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直接或间接描写人物的文字。本文写领队的文字虽不多且较分散,但每一处都能体现出其性格特点,结合人物所处的险峻环境及表现其从容、认真、豪迈等的句子就能概括出来。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分析,而且不是局部分析,
22、而是全文分析。难度并不大,关键是找足找全描写领队的文字,并作出准确的概括。所给答案较规范,先分析后概括,也可先概括后分析。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答:_答案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
23、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要结合文中所写的人、景、物及其相互关系,写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要言之成理。试题评点该探究题要求探究的是小说的主旨意蕴,考生在审题中可能会被“深刻意蕴”“情感取向”两个词语难住,故答题前先要把握这两个关键词语的内涵。前者是答出“思想性”,后者是答出“情感性”。探究该题,使用的是“对象及其关系探究法”,即看小说写了哪些形象(对象),这些形象(对象)间有怎样的关系,如驮队(对象一)与峡谷(对象二)间的关系,领队(对象三)与队员(对象四)间的关系,鹰、马(对象五)与牛(对象六)间的关系,领队与“我”(对象七)间的关系
24、。把这些形象(对象)间的关系梳理出来,就找到了探究的角度。值得注意的是答案所给的只是探究结论,实际回答应写出探究的依据(或分析过程)。如“深刻意蕴”第(1)点,更规范的答法应为:驮队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精神。(观点)怒江峡谷高峻、险恶,驮队却在领队的带领下从容不迫地溜索飞渡深不可测的大峡谷。面对大自然创造的这一无比凶险的峡谷,他们用沉着、冷静、从容的姿态战胜了它。(文本依据分析)所以,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飞越,而是人类勇于接受大自然挑战的见证。(总结。也可以不要“总结”)补充训练1请分析小说第1、3段描写领队的艺术手法。答:_答案(1)衬托。用马正面烘托领队的沉稳,
25、用牛反衬领队的勇敢。(2)神态描写。“懒懒说”“稳稳坐”“笑一笑”,这些神态描写写出了领队的沉着与冷静。2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答:_答案(1)用“我”的视觉来观察,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2)“我”从另一角度揭示了小说的主旨: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3)“我”更好地衬托了领队冷静、从容不迫的形象。三、(2012·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邮差先生师陀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这一
26、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
27、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干什么的?”老太太问。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老太太没有图章。“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有多少?”“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
28、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
29、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一九四二年二月整体把握1结合文中语句,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答:_答案小说主要写了小城一位老邮差先生某一天在街上送信的经历和其悠然自得的心态。(能交代内容的句子有: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邮差先生敲门;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2邮差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_答案邮差先生是一位年纪大、头发花白的小城邮递员,他善良友好,亲切温和,悠闲自得,认真敬业。3请概括小说的主旨。答:_答案小说通过对小城邮差先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送信的经历描写,展现了在日本侵华战争历史大背景下的没有硝烟,只
30、有祥和宁静的画面,表达了对小城安逸、祥和、淳朴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喜爱,以及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慢”生活,某种程度上给今天被快节奏裹挟着生活的人们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真题训练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答:_答案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解析本题通过概括小城生活的特点来考查对作品结构及主题的把握。小说写了如下内容:邮差先生平静的工作状态,邮差先生对远方来信的感叹,邮差先生与学生家长的友好关系,邮差先生给一位老太太送信时费劲而亲切的对话,邮差先生对递送坏消息的歉意及忌讳,邮差先生跟一个小子的友好玩笑,邮
31、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及其恬淡的心境。邮差先生工作的闲暇、与老太太的对话及其心理活动,字里行间透露出舒缓的节奏。试题评点该题考查对小说社会环境特点的把握。“小城生活”是题眼,它包括生活的自然环境或氛围,居民的生活特征、人际关系及生活节奏等。小说中描写这方面的文字较分散,需要努力捕捉字里行间的信息。该题从社会环境角度切入考查,又以概括题形式出现,较好地体现了命题点“承”与“变”的关系。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
32、良仁厚的性格。解析本题考查通过分析文中重要句子分析人物性格。分析时要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人物的心理,抓住画线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如:句中的“足够老头子忙”,句中的“抱歉”“但愿”。试题评点该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依然是不作整体考查,而是分析局部文字;分析的不是人物情感活动,而是人物性格。从题干要求看,要求采用分别分析、一并概括的答题思路。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答:_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句子的丰富
33、含意和作用。邮差先生从一出场就表现得随和、与世无争,对人友好,对事耐心,关爱他人,充满仁心。正因为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眼里及心里的小城自然是美好的。作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人物来揭示主旨,礼赞小城的。试题评点该题一题两考,分别考查重要句子的含意和作用。句子含意有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邮差先生的心里话表面上是说小城天气好;深层意思是说自己的心情好,在这个小城生活真好。句子的作用既要结合其所在的位置,又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所给答案似乎只写出内容(主旨)作用,而对这句话结构上与上文两处阳光描写的照应作用未提及。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爱挑句子考,既注重从开头段中选句子,又注重从结尾段中选句子,变
34、中有不变,不变中又有变。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答:_答案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解析本题考查艺术技巧对表现小说内容的作用。要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这一关键点。内容包括人物、事件、主题等。试题评点该题要求探究作品叙事风格的作用,侧重于小说的艺术特点的探究,体现了对2008年高考江苏卷侯银匠探究题的继承和发展。题干中“小说的内容”暗示了探究的角度。它无非是指环境、情节、形象、主旨以及语言、叙述方式等。该题探究主要从情节、人物、主旨三
35、个角度展开。补充训练1请说明下列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1)“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答:_(2)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答:_答案(1)心理描写。表明了邮差先生不是在叹息信寄来的路途遥远,而是叹息在战乱之中人的漂泊之远,可见邮差先生完全把小城人当成自己的情感牵挂,写出了他的善良、厚道。(2)细节描写。体现了小城的民风古朴,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2小说三次描写阳光,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1)给小城笼上了一层温暖的色调,写出了小城生活的温暖、静谧、祥和。(2)烘托了邮差先生心情好,形象既尊贵又从容。(3)暗示了小说的主题:作者对小城这种温暖、祥和
36、的生活方式的喜爱。3请对“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1)这句话表面上是在说小城的天气,实际上是说这个小城正是晴天下的小城,小城里的生活很舒适快乐,每天都有好心情,展现了在抗日战争背景下,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2)在结构上与上文的“阳光”相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暗示文章主题,意蕴深刻,令人回味无穷。四、(2014·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安娜之死俄列夫·托尔斯泰背景文字安娜之死选自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末尾篇章。安娜是小说的主人公
37、,她厌恶透了做高官的丈夫卡列宁的刻板、虚伪,毅然与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相爱、结合。节选文字之前的情节是这样的:她得不到卡列宁的离婚许可,又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儿子,与渥伦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对她紧闭,她处处受冷遇。她只能孤独地住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当渥伦斯基一人外出她就怀疑他另有新欢,因此两人发生口角。在一次争吵后,安娜陷入绝望境地,一面写信发电报,一面追随渥伦斯基到了火车站(编者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
38、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
39、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
40、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
41、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整体把握1节选部分的情节是怎样的?答:_答案节选部分以安娜之死为线索,先叙述她接到渥伦斯基信后的绝望(段);
42、再写她回忆起与渥伦斯基初次相识时那个被火车轧死的人而决定自杀(段);最后写她卧轨自杀,并详细展现她自杀前的心理活动(第段)。2从节选文字看,安娜是一个怎样的人?答:_答案小说节选部分展现的安娜的性格心理多是负面的。在对渥伦斯基的爱绝望后她的心理情感极其复杂:既有受到打击后的有些偏执、神经质,又有在自杀前的恐惧、迷惑和悔恨。其实,在整篇小说中,她坦率真诚,充满激情,敢爱敢恨,只是在失去整个家庭又失去渥伦斯基的爱情后,她的性格变得偏激、偏执、狂热,甚至有点神经质。3节选部分的主题内容是什么?答:_答案节选部分主要叙述了安娜卧轨自杀的经过,使读者在安娜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人生悲剧中去进一步认识安娜,思
43、考安娜悲剧的根源与意义。真题训练1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答:_答案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有关情节的分析和概括。前五段是写安娜在火车站下车后的行动,开始时想着渥伦斯基给她的信,但撕开信还未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看到信后“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可见她对二人的感情彻底绝望了。全文内容是写安娜之死的,这里应该是表现安娜的痛苦悲伤和绝望。试题评点该题考查对情节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设题范围明确,指向清晰,考生只要把握
44、前五段中“安娜的绝望”的内容回答即可。这类题目,一般要从多个方面回答,故切分角度就变得十分重要。“绝望”的内容有哪些呢?比如看信前、看信后;比如对情感的绝望,对人生的绝望,对生命的绝望等。2第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答:_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解析本题从周围人的角度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先是“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站长“问她乘不乘车”;其次是“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再是“几个太太和孩子”“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其实他人的表现都是自然
45、而又正常的,只是安娜的心理在作怪。对周围人的描写,侧面写出安娜受到打击后恍惚、敏感的心理。试题评点该题主要考查小说的描写技巧及其作用,兼及人物形象。一题两问,第一问是描写特点(这一点审题要特别注意),第二问是描写作用(效果)。答题范围很明确,只是一段文字。既是“描写”,先要找出描写对象年轻人、站长、卖汽水的男孩、接人的几个太太和孩子以及安娜;然后思考描写他人与描写安娜的关系。其“特点”就是客观描写与主观描写相结合;其“作用”显然是用来塑造人物形象,关键是把人物形象的特点答准。答此类题,既需要良好的知识储备,更需要对文本进行细读与深读。后一点正是江苏卷一再强调的阅读观。3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
46、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分)答:_答案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作用。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的心理活动是“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急促的三个问句,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内心活动。“我这是在哪里”,结合“吓得毛骨悚然”,可知她内心的恐惧;“我这是在做什么”,结合“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可知她内心的迷惑;“为了什么呀”,结合“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可知她内心的悔恨。安娜惧怕死亡,不清楚为何要死,临死而又不想死。这种不想死而死,既说明安娜之死有一定的偶然性,又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意味
47、。试题评点该题考查人物心理描写及其作用,与“真题训练”第2题一样仍属于对人物描写艺术效果的考查,体现了江苏卷小说命题专注于人物的特点,同时体现出对文本细读和深读的阅读要求。安娜的内心活动体现在第段后半部分,文字极其简短,只要细读这部分文字,就可提取、概括出内心活动的内容。至于问“有什么意义”,问得较宽泛,可以从许多角度回答,如塑造人物的意义,推动情节发展的意义,深化小说主题的意义。该问主要从“人物”和“主题”两个方面回答。4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答:_答案“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
48、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首先要明确“蜡烛”是比喻,以及这个比喻的表达效果;其次要理解“曾借着它”“照亮了以前”“开始昏暗”“永远熄灭”等关键词语的含义;最后还要结合作者要表达的主旨意义思考。试题评点该题是文本意蕴探究题,与往年的探究题保持了很好的继承性、连续性;所要探究的是文末的一个句子,也是全文最重要的一句。句子较长,先要弄清它是个比喻句,把安娜的生命比作蜡烛,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清醒到消失的过程;其次要弄清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和理。探究正是按照由表层到深层,由书中人物到作者的思维过程依次展开的。补充训练结合节选文字,简要说明安娜卧轨自杀举动背后的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答:_答案偶然因素:她走过车站突然回忆起她与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必然因素:她在接到渥伦斯基的信后的彻底绝望,决心用死惩罚他,摆脱一切。命题探究及备考启示1江苏卷小说阅读在选文上有何特点?答案(1)从体裁上看,侯银匠溜索邮差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医用材料制造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项目程序代码开发安全规范
- 资产评估学教程-练习答案 2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九年级(上)期中英语试卷
- 百家号批量发布软件怎么赛选关键词
- 三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电冰箱、空调器安装与维护电子教案 2.2 电冰箱的拆装
- 再生育申请审批表
-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水球(集体球类运动)
- 眼科手术器械清洗灭菌流程图
- T-JLA 003-2023 高速公路车距抓拍系统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申报书
-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馅饼
- 玄学净明明派丹法转自万景元
- 支气管哮喘指南解读
-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 网络拓扑图图标库课件
- 斯派克直读光谱仪
- 数学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完整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