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现代文三大题型答题技巧第一类筛选信息类题型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答: 文章的标题往往是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以某人的视角展开的文章,这个人的视角就是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题型2 概括文章内容答: 答题框架是 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事、结果怎么样;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简洁、准确。段落的内容概括,一般要注意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段落开头,也有在结尾和中间的。题型3 某段注意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题型4 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答:此类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一般分散在文中。我们要注意段中的连接词,
2、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题型5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或者原因是什么。答:找到这句话在文中的什么地方,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附近。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提取关键词语进行加工后作答。第二类 审美鉴赏类题型1本文标题有何作用答:通常有A: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B: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C:形式新颖,吸引读者;D:反映人物的情感变化。(不能全部照搬,需要根据内容灵活套用。)题型2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答:A:动词,生动表现人物(事物)的特点(或者传神地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B: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
3、特点、情态(或者 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题型3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比喻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本体)-的特点(或者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拟人把-人格化(或者 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排比 句式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夸张 夸大(或 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等),突出了 -特点。反问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设问 在文章开头
4、,其作用通常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在文章中间或者结尾,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者 引人深思),给人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引用 A:引用诗句,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者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B: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某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
5、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内容上:a、总结全文;b、点明中心;c、深化主题;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题型5文中-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答:从文中提取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提取关键词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并加工概括。题型6文中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有何作用。答:人物描写种类:(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答题模式A:人物描写:运用了 -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等)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
6、境。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3)展示人物性格(4)推动情节的发展(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答题模式B: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的气氛(或者渲染了 -的一种氛围),表达了人物 -的感情(心理)。题型7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7、。(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什么事物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什么样的情感。(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 .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 卜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
8、、结果3 .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4 .概括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5 .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6 .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 .记叙线索及作用?(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8 .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
9、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 .填写读书卡片。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10 .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记叙文有关知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
10、、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说明文有关知识定义: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
11、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分类:根据说明对象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方法: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等说明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一一分一一总”式、分一一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 同,说明的语言也
12、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 趣。总之不拘一格。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A: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照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使人更加清楚、明白。摹状貌: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
13、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B:某个词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 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有关知识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 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 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采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 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
14、。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一一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 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 等。(3)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 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 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 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
15、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2、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3、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4、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5、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1)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2)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6、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概括、严密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1、找议论文的论点:(1)有些文章标题就是论点,如俭以养德(2)有的文章开关就提出论点,如谈骨气,开头提出
16、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3)有些文章的论点出现在篇末。(4)有的文章论点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来的,如想和做除了以上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沦点外,还可以用以下方法:(1)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2)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 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 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论点。(3)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如谈骨气,是论题,不是论点。但它里边包含着论点,以它为线索去分析,往往就能找到论点。淡骨气”是一个动宾短语,中心词是 谈”,表明文章主要内容的词语是 骨气”。显然,骨气”是个比喻的说法,用来比喻 气节”,由此可以推测本文要
17、论述的是 气 节”问题,得出论点即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2、分析论据:(1)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2)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3、明确论证方法: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中的哪些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 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 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4、分析文章的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即引论 一一本沦一一结论)。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开头提出了什么问题,是从几个方面分析论证的,其中着重论述的是哪个方面,再进一步研 究这么安排的道理。5、分
18、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XX词能否去掉,为什么?答:不能,因为该词是 XX意思,删去后就 XX 了,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 .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 卜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 .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4 .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5 .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6 .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
19、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 .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8 .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 .填写读书卡片。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10 .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
20、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4)平叙(略)11 .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12 .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
21、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3 .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2)拟人:赋予事
22、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x e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15 .句子含义?(1)从修辞角度回答:句子往往用了比喻、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
23、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 通句子,就可以了。(2)从语言角度去回答: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描绘出了X事物的X特征。(3)挖掘语句的深层含义。象征,双关,托物言志等。注:还要联系上下文解释。16 .句子在文中结构上或内容上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 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17 .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
24、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18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9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20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种类:(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作用:人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五星级酒店食品供应与采购劳务合同
- 2024外架搭设合同
- 2024软件项目委托开发合同
- 2024年度旅游景点开发合作协议
- 2024年度安置房买卖合同中的违约责任
- 2024年度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合同
- 文书模板-充电桩股份转让合同
- 2024年度货物买卖合同商品描述与支付方式详解
- 2024年幼儿园教育联盟协议
- 04版工程招投标合同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 氯酸盐行业分析
- 国开电大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 形考任务6实训报告
- GB/T 34120-2023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要求
- 跨国企业中方外派人员的跨文化适应
- 《道路交叉设计》课件
- 《活着》读后感-课件
- 体检报告汇总分析中风险的防范
- 村里建群管理制度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研究5300字】
- 2024年中核汇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上海市2024届高三7月模拟预测历史试题(等级考)(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