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0后”:恋经典 重补偿 盼新书(不同时代 不同阅读风尚(一)本报记者 叶晓楠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7月13日 第 11 版)不同年代出生的人,成长背景不同,其读书风尚和趣味也因此产生差异。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连续刊载关于“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的阅读调查访问记,借以勾画我国不同年代人群的阅读轨迹和偏好。编者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现在的年龄从57岁横跨到66岁。他们有的还在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有的则已退休、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已届耳顺之年的“50后”,在阅读中呈现出哪些特点?他们对于阅读又有什么样的期待呢?最珍惜读书机会的一代人同为“50后”,海豚
2、出版社社长俞晓群道出了他那代人的特性。他说,由于时代的原因,在接受知识和教育的早期阶段,大多数“50后”没机会坐在教室里安静地读书,而是上山下乡,再加上书籍资源并不如现在丰富,他们只能在辛苦的劳动之余,挤出时间去阅读。每当好书出现,爱书的年轻人借阅传看是常见的事,当然也有人因此没养成读书的习惯。俞晓群认为,“50后”的知识面和文化程度存在很大差异,这决定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大不相同。“早期阅读经历,直接影响到了这一代人的终身阅读习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从50后的阅读方式上看到这一点。”俞晓群说。“50后”是特别珍惜读书机会的一代人。1977年,时年21岁的俞晓群,成为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3、同学中大部分是50后,我们的读书热情,放在今天来看都很惊人,连老师都说没见过这么用功的。同时,50后对于自己后代在读书上面的投资热情是巨大的,在子女教育上特别舍得花钱,这也是有一种补偿心理在当中。”时至今天,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聂震宁印象最深的,还是当年在广西一个村子里当知青时如饥似渴的读书记忆。“我有一个同学家中藏书很多,所以我们有机会看到不少好书,从各类文学小说,到北大中文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再到赫胥黎的进化论,物理学的未来世界以及瑞典作家丹尼肯的众神之车,我都读过。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有了更好的读书条件,对于阅读的热情,还是当年为了读书请病假不出工的那股子劲。”来自山西的陈文(化名)是一
4、名基层公务员,同样怀有对阅读的强烈爱好。当他还是个月工资几十元的年轻人时,就会拿出工资中的大部分购买各类文学书籍,如今退休了,反复阅读那些写满了读书笔记的“古董书”,依然是他最大的乐趣。与同龄人相比,那些青年时期便懂得读书益处、并刻苦读书的一批人,往往能取得更为突出的成就。当年和聂震宁一起在广西的小村子里读书的另一个同学,后来成为了哈佛大学的医学博士,而聂震宁本人则在“文革”结束后上了北京大学,后来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前总裁。喜欢经典,也不拒绝新技术书籍在聂震宁看来,“50后”的人,特别是早期的那些人,很早就上山下乡,能否养成阅读习惯更多是靠个人,当然这个比例不是特别大,但是,无
5、论文化层次的差异性有多大,爱读长篇小说是一个相对比较明显的特点。“这一点与当时小说的阅读比较普及有关,比如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三家巷艳阳天,稍有点文化的年轻人都希望能找来看看,还有的会抄下来。还有外国名著,在上世纪50年代末,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开始出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因为封面设计为网格状,被藏书者称之网格本,还有就是鲁迅、茅盾、巴金等的文学作品,都是当年在50后中比较热门的读物。”聂震宁说,“这样的读书偏好,在50后中是大有人在的。上世纪70年代末,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重印一批中外文学名著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解决文革造成的书荒,读者蜂拥而至,连夜排队购书,其中大多数就是50后。”在聂震
6、宁看来,作为受教育被耽误过的一代,“50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是热衷读书的人群,大有一番恶补的精神。俞晓群觉得,很多“50后”对于读书还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态度很冷静,而且会倾向于用“好”或“坏”来评判一本书。“也就是说,他们更倾向于用一种好或是坏的标准来衡量一本书是否值得读。因为50后经历了从英雄时代到平民时代的过渡,他们曾经崇尚英雄,狂热地追捧过大量描写英雄的著作。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一部分文化修养较高者又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哲学名著,以至于读哲学书曾是一时之盛。但是从总体上来说,50后对书的判断标准会更单一,在他们眼中,好书和坏书界限会更分明一些,比方说,很多50后就会认为,读古典名著是好的,
7、但对一些更前卫的书,可能就不容易接受。”俞晓群分析说。另一位“50后”媒体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到了今天,“50后”的阅读更多是出于一种补偿遗憾的心理,想把当初没工夫看的书、借不到的书都看看。在他们过去的人生经历中,深深感到读书的作用,因此,会特别珍惜读书的机会。另外,“50后”涉猎面非常广,喜爱经典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文史哲各类书他们也都会去看,包括很多反映科技发展新知识的书,他们也不会拒绝。不排斥电子书,更期待好的新书退休后,陈文有了大把的时间读书,不过他觉得,还是老书读起来更有味道一些。虽然经济条件好了,买书的钱不在话下,但他很少买新书,也不愿看新书,他最经常的选择,还是把书架上
8、读过的书拿下来再读一遍。“反复看不烦吗?倒也不是。一个是老书耐看,每一遍都能让我仿佛回到青春时代,另一方面,现在的新书不太好看。”聂震宁也有类似的感觉。聂震宁说,曾经有一度,“50后”读者对养生的书看得比较多,但现在似乎失去兴趣。在他看来,现在的新书,面向60岁左右读者的还是偏少,因此对“50后”读者的感召力不够。“有一回梁晓声就跟我感慨地说,知道他最多的读者,还是社区里的中老年读者,因为他写的事他们最熟悉,用的也是他们所熟悉的表达方式。这说明,新书中适合50后的还是少,很多仅仅是经典的再版重印,真正专门出版给50后的精品书不多。”聂震宁说。通常而言,“50后”可掌控的业余时间变多,精力也还跟
9、得上,这个群体的阅读热情和愿望还是很大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50后”的视力在下降,“有的新书排的字号太小太密或是太花哨,也影响了这个年龄层次读者购书和阅读的热情。”聂震宁说。俞晓群从出版社的销售数据中发现,“50后”的购书活跃度在下降,“一方面是现在更多的书籍通过网络渠道销售,50后网上购书的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也与适合他们的新书不多有关系。”对于时兴的电子阅读,很多“50后”表示并不排斥,随时随地在手机或是PAD上阅读一些短文,既丰富了知识面,也有信息量,这样的阅读方式正在被很多“50后”所接受。“不过,要说认真地读书,还是读纸质书更有感觉,眼睛也更舒服,所以,关键还是希望有更多新的好书
10、。”聂震宁说。“60后”:用阅读感悟人生(不同时代 不同阅读风尚(二)2016-07-20 03:20:43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虽经历过动乱时期,但赶上了恢复高考、国家改革开放这样的大变革。为适应时代的变迁,获取更多的知识,他们这一代人大多数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电子阅读兴起,当人们越来越喜欢用“碎片化”的时间来阅读时,“60后”读者仍偏爱深度阅读。“作为 60后 ,我感觉身上肩负着一种使命,心中的理想主义也不曾逝去,总是想通过更多阅读,追寻生命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孙利军告诉笔者。“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意境开阔。”“60后”见证了国家的大变革,
11、也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如今的他们正值中年,他们都读哪些书?有哪些读书习惯?又有哪些心得体会呢?从“三红”到经典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作为资深媒体人,1967年出生的高严,在不同人生阶段,“和高尚的人谈话”的状态有哪些差异?“在上大学之前,阅读的主要是一些传统的红色经典,比如 三红 ,就是红岩红日红旗谱,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高严讲道,“上大学后,正值国家改革开放,对新知识非常渴望,阅读书目也日益开阔,不仅读台湾的三毛和琼瑶,还看一些外国文学作品,比如红与黑简爱少年维特之烦恼静静的顿河源氏物语德伯家的苔丝,还有百年孤独等。”参加工作后,高严的阅读热情丝毫不减,经常与他人讨论有关
12、阅读的话题。“我非常乐意别人向我推荐好的阅读书目,一旦有自己感兴趣的书,我会立刻买来看或者通过单位图书馆借阅。”高严说。走进高严的办公室,书柜里不仅堆满了各种书籍,还有成套的阅读CD。“这些CD都是平时上班路上在车上听的,比起看纸质书籍,通过有声读物来阅读,别有一番风味。”高严说。被问及这些年阅读的书目,最喜欢的是哪部作品时,高严回答:“还是我国的四大名著读起来最有味道,像水浒传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虽然已经读过多遍,但还是意犹未尽。”6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大多数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捧读纸书是惬意的事今年端午节当天,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里依然有不少读者,家住海淀区的胡先生也是其中一员。“60后”的
13、他在一排排书籍前驻足,碰到心仪的还会尽情浏览一番。“尽管现在工作很忙,但我坚持每天读书1个小时左右。周末没事的时候读书时间更长。”胡先生告诉笔者。今年世界读书日当天,亚马逊发布2016全民阅读调查报告,该报告基于覆盖全国500多个城市的数据样本,对读者阅读习惯、消费行为等进行了趋势性分析。报告显示,占受访者46%的“60后”,每天读书时间超过1小时的比例,比在社交媒体阅读时间超过1小时的比例高出约12%。伴随着电子阅读的兴起,当人们越来越喜欢用“碎片化”的时间来阅读时,“60后”读者仍偏爱深度阅读。“我其实也在手机上下载了读书软件,但还是不习惯这样读书。” 胡先生给记者展示了他下载的几个读书应
14、用软件,“用手机读书感觉很浮躁,我还是更喜欢读纸质书。”胡先生现在还保持着在图书馆借书、读书的习惯。对于胡先生这样的“60后”而言,能捧着一本书读是很惬意的事情。他们更喜欢沉下心来读一本纸质书,享受淡淡的书香。“我每天读一到两个小时的书,也是偏重于读纸质书。我认可经典的价值,也不排斥畅销书。”孙利军表示,“但是阅读习惯不是绝对化的,一个年代的不同年龄段读书也有差异。”阅读不再有功利目的“60后”作家蔡骥鸣于上世纪80年代购得一本萧红散文集,他至今还记得书中第一篇永远的憧憬和追求中的句子:“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15、。”“现在步入中年,反而更加珍惜难得的阅读生活,并通过生活与书本的 互证 来领悟人生的真谛。”蔡骥鸣说。2016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60后”对读物的挑剔程度要远大于青少年,主要表现在宁缺勿滥。也就是说,不合口味的作品不读,平庸无聊的作品不读,荒诞虚构的作品少读。高严对此深有体会,“尽管对所阅读的读物少不了要好中挑好,优中选优,尽可能地想除去那些不必阅读的书本,但结果还是时常感到应读书的太多,必读的书不少。”蔡骥鸣认为,现代社会,读书的方式很多,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网络的,只要是健康的、积极的、思想深刻的、知识丰富的、有审美意味的、发人深省的,都值得阅读。有人说,“60后”一旦爱上阅读之后
16、,就难以再告别阅读。无论生活发生什么重大变化,无论人生遇到什么重大的波折,都不大可能从根本上影响“60后”的阅读生活。对此,蔡骥鸣表示:“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已经把阅读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不再有功利目的,阅读也因此更有可能回复其本位。”“ 60后 的阅读生活总是充满着紧迫感,故而会倍加珍惜一切可能的阅读机会。” 孙利军深有感触地说。“ 70后”:重品位 有主见(不同时代 不同阅读风尚(三))本报记者 叶晓楠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7月23日第11版:悦读空间) 麦小麦 魏武与儿子 “70后”魏武是一名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晚饭过后,泡上一杯清茶,和10岁的儿子一起,捧上
17、各自喜欢的书,一起遨游在知识海洋。为数众多的“70后”中,和魏武一样喜欢阅读的大有人在,那么,他们有什么相近的阅读习惯,阅读对他们又意味着什么?阅读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每个群体的阅读习惯,深受群体本身特点的影响,会呈现出一些相似的特征。在访问中,部分受访者跟我们总结说,从年龄上看,“70后”的跨度在37岁到46岁,年富力强而工作及家庭负担较重;从教育经历来看,“70后”大多受过比较完整规范的学校教育,知识基础比较扎实;从阅读经历来看,他们的阅读启蒙,通常是从纸书开始的,直到成年走向社会之后,才逐步有机会接触电子产品,同时,由于童年时的阅读资源并不如现在这么丰富,所以很多人对于阅读特别是纸书有一种天
18、然的亲近感;另外,从家庭背景来看,他们的父母因为自身所受教育程度不高,会更多倾向于怀着一种补偿心理来对待孩子的教育,这也是很多“70后”从小养成阅读习惯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特点对“70后”的阅读状况和阅读目的、偏好都产生了影响。“70后”的麦小麦在广州花城出版社当编辑,自己也写书,业余时间还做了一个叫“爱读书会”的民间阅读文化沙龙,邀请朋友定期聚会读书,到现在已步入第7个年头,曾获得全国“优秀民间读书组织”奖、深圳读书月“华文领读者之阅读组织”大奖,并被评为广东“书香岭南”三大优秀阅读平台之一。如今,麦小麦给自己安排了一个终生职业阅读推广人。在她看来,“我的全部工作和业余生活几乎都被阅读这件事
19、包围,读书是我生活中像吃饭睡觉一样重要的活动,家里每个地方都堆着书,方便顺手拿起来看。”像麦小麦这样喜爱阅读的“70后”是相当普遍的。麦小麦记得,小时候,好朋友们最爱轮流到各家去玩,那时没有游戏机,没有电脑,不下棋不打牌,除了聊天,主要活动就是看书。“这玩法对于小朋友来说是有点奇怪,不过我们玩得很好啊,一点也不觉得闷,每次分手还兴致勃勃约定下回再去另一家玩,也就是去看另一家的书。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友至今仍是密友,无论网上还是见面聊天,总有一个人会问起:最近在看什么书?”阅读品位更高除了喜爱阅读外,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是,“70后”的阅读口味正在变得更挑剔,品位更高。作为一名公务员,魏武
20、的收入属于中等。喜欢读书的他,把大量的钱都花在了买书上,他干过的最奢侈的一件事,是在几年前用了差不多一个多月的工资,买了一整套124册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他买这些书不是为了束之高阁装点门面,而是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通读了一遍,并且后来还反复阅读。“这些书很有意思。我过去喜欢读史记等史书,但我现在觉得古代的笔记体小说中有很多好书,比史书更简练,经常用百余字就把人和故事生动地描绘出来,从各个侧面重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在魏武看来,阅读习惯与年龄有着密切关系,就说“70后”吧,多数正处在不惑之年上下,这个年龄段的阅读取向,更多的是关注如何丰富和提升个人心智。“70后”正在步入人生的盛年期,各种人生该有的
21、机遇、该实现的发展、曾有的抱负、能实现及有可能实现的愿望,都可能已基本定型;同时,“70后”在社会构成中属于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他们对社会事务的参与和主导程度进入释放期,因此,这些特点决定了“70后”读书的目的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积累上,而是更多地通过阅读,提高看待人生、看待未来发展的境界。因此,他们更愿意通过阅读获取高品质的人生经验,智慧色彩也更加深厚。魏武同时发现,不论是他本人还是周围的同龄人,不论是文史还是理工的专业背景,对阅读对象正在变得更挑剔,要求更高,看书要看大家中的大家,同时还有了自己的观点,也许有些相对小众的作家在别人眼中并不受欢迎,他们却深深喜爱。由于“70后”的工作和家庭负担较
22、重,时间对他们来说很宝贵,他们对书籍的选取变得严苛,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70后”在书架前拿起一本几百页的书,简单翻翻便能决定是否要阅读,他们的选择和判断能力都很强,这些都决定了他们阅读的高度和水平。对电子书爱恨交织一项对1200人的网络调查显示,大约20%的“70后”每周花费在网络内容上的时长超过20小时,35%的“70后”会选择晚上8点到12点阅读,他们喜欢的阅读内容是博客文章,另外,“70后”对于传记类图书的关注度高于“80后”和“90后”,也愿意阅读反映职场和管理类知识的书籍。的确,虽然绝大多数“70后”不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很多人直到20多岁以后才开始接触电脑,但这并不妨碍许多“7
23、0后”养成了看电子书的习惯,各类玄幻、穿越小说,各种短篇文章等,被很多“70后”所喜爱。不过,在快速接受电子书的同时,不少“70后”同时怀着一种爱恨交织的复杂心理。大学毕业并工作了几年之后,为了照顾孩子,郑女士回归家庭成了一名全职太太。平常除了照料家庭事务外,她的一大乐趣就是看电子书,经常看得废寝忘食。不过,郑女士也承认,沉湎于看手机小说,基本属于打发闲暇时间,于个人修养的提升并无益处,所以,有时候她也会主动去图书馆借阅一些质量更高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尤其是在对于儿子的教育上,她并不希望儿子像她一样沉浸在电子书中,而是愿意领着儿子一起看纸书。“说实在的,看着儿子看纸书,比我自己看书还高兴。”麦小
24、麦现在阅读纸书偏多,一方面是自己买得多,另一方面经常收到各个出版社的样书。“但我对电子书没有任何偏见,所有的电子设备里都下载了很多电子书,方便随时随地阅读。作为出版社编辑和面对大众的阅读推广人,我通过思考和调研发现,与80后90后相比,70后更执著于纸书、文字为主的书和一本正经的书,是文史哲、实用类纸质书的重要消费人群,而不是偶像书、粉丝书的主要消费者。但是比之60后,他们更接受电子产品,对电子书是兼收并蓄的态度。”“我们说掩卷长思,掩卷才能深思,电子书则很难带来你的沉吟和思考。”魏武是个不折不扣的纸书拥趸者,“读书可以使你的语言发生很大的变化,我的同事常称赞我写东西用词准确、漂亮,乃至流露出
25、历史纵深感,这些都是阅读经典带给我的收益。”司马光看重的家范蔡相龙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7月23日第11版:悦读空间) 北宋司马光一生最大的成就,是编纂了涵盖16朝1362年历史的鸿篇巨著资治通鉴,被后世誉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治国必读书目。但司马光自己却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所以有一种说法,司马光对编纂的另一部齐家的书家范更为看重。家范是后世历代推崇的家教范本。全书共19篇,系统阐述了家庭的伦理关系、治家原则、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书中引用了诸多儒家经典的治家修身格言,还收集了大量实例和典范。即便今人看来,也仍很有启发。如“家范卷
26、二祖”中,正反两段论述,引人深思。司马光先从反面的现象说开去,“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何以言之?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遗之。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麦盈囷仓,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犹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自于数十年中勤身苦体以聚之,而子孙于时岁之间奢靡游荡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娱,又怨其吝啬,无恩于我,而厉虐之也。始则欺绐攘窃,以充其欲;不足,则立券举债于人,俟其死而偿之。观其意,惟患其考之寿也。”这段话是说,作为先辈,没有人不希望能造福后代。可真正能造福后代的人,却少之又少。为什么?今天那些为后代
27、谋利的人,留给后代的田地接连不断,店铺遍布街市,粮食丰盈仓库,钱物充塞箱子,以为这样子孙世代才会享用不尽。但他们却不懂得将做人的道理传给子孙,循用礼法管理家庭。先辈们辛勤劳作几十年所积累起来的家业,却被纨绔子孙在短时间内就挥霍殆尽。然而,子孙们却讥笑祖辈们愚昧无知,不知道享受生活。一旦不够,就向别人立券借债,打算等到先辈死后再来还债。仔细观察这些不肖子孙的心思,就会发现他们只怕先辈们寿命太长!然后,司马光又举了一个正面的例子,“近故张文节公为宰相,所居堂室,不蔽风雨;服用饮膳,与始为河阳书记时无异。其所亲或规之曰:公月入俸禄几何,而自奉俭薄如此。外人不以公清俭为美,反以为有公孙布被之诈。文节叹
28、曰:以吾今日之禄,虽侯服王食,何忧不足?然人情由俭入奢则易,由奢入俭则难。此禄安能常恃,一旦失之,家人既习于奢,不能顿俭,必至失所,曷若无失其常!吾虽违世,家人犹如今日乎!闻者服其远虑。此皆以德业遗子孙者也,所得顾不多乎?”这段话意思是,最近离世的张文节公在担任宰相时,居住的房屋破旧不堪,很难遮蔽风雨;平时的服饰和膳食,也与担任河阳书记时没有什么不同。他的亲戚好心劝说:“您每月的俸禄那么丰厚,日常生活竟如此俭朴。外人非但不把您的清廉俭朴看作是美德,还以为您像公孙弘一样在贪图虚名呢!”张文节很感慨:“以我现在的俸禄,要想穿王侯锦衣,吃美味佳肴,哪会发愁没钱?但我深知人的性情,由俭朴转向奢侈很容易接受,由奢侈转为俭朴却很难适应。我现在的俸禄怎么会永远享有呢?一旦没有丰厚的俸禄,家人却习惯了奢侈的生活,又不能马上转为俭朴,必然会出现祸患。既然这样,还不如一直都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创意市集摊位租赁合同融合艺术与生活3篇
- 美发师烫染知识培训课件
- 生产与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幼儿园年终工作总结
- 二零二五年度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光伏发电项目电气安装工程合同3篇
- Unit6 My sweet home Lesson 1 Get ready(说课稿)-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2024)三年级上册
- 从内经谈冬日养生
- 电瓶车刹车知识培训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销售合同标的、房产描述与销售条款协议3篇
- 《鸿蒙智能互联设备开发(微课版)》全套教学课件
- 215kWh工商业液冷储能电池一体柜用户手册
- 场地平整施工组织设计-(3)模板
- 交通设施设备供货及技术支持方案
- 山西省晋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 含解析
- 项目工程师年终总结课件
- 一年级口算练习题大全(可直接打印A4)
- 安全与急救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地图
- 2024电力安全工器具及小型施工机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基于单片机的2.4G无线通信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