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北课题最终汇报(陈红汉200407)_第1页
南华北课题最终汇报(陈红汉200407)_第2页
南华北课题最终汇报(陈红汉200407)_第3页
南华北课题最终汇报(陈红汉200407)_第4页
南华北课题最终汇报(陈红汉20040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南华北盆地群油气勘探思路南华北盆地群油气勘探思路 与勘探目标优选评价与勘探目标优选评价 项目负责:陈红汉项目负责:陈红汉 何何 生生 研究人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人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陈红汉陈红汉 何何 生生 高志龙高志龙 王家豪王家豪 王存武王存武 刘刘 成成 田云涛田云涛 高秋丽高秋丽 刘建章刘建章 程仲富程仲富 荆州石油地质研究所荆州石油地质研究所 龚龚 铭铭 吴亚军吴亚军 王王 琳琳 汇报人:陈汇报人:陈 红红 汉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系 20042004年7 7月 汇报提纲汇报提纲1、课题设计的研究任务与执行情况2、南华北

2、盆地群油气勘探历程3、与国内外相似盆地石油地质类比研究4、南华北盆地群重点探井失利原因及勘探经验教训5、南华北盆地群油气资源潜力评价6、南华北盆地群综合地质评价7、南华北盆地群油气勘探思路与有利目标分析 8、主要研究成果1、课题设计的研究任务与执行情况1.1 研究内容:1)在充分收集前人研究成果报告、勘探程度、油气显示、专家评价意见的 基础上,结合平行项目的相关研究成果,开展综合性研究 (1) 工区勘探历程、国内外相似盆地类比,总结勘探重点和难点; (2) 不同盆地、不同层位烃源岩演化和资源潜力评价; (3) 构造变形与油气保存条件对成烃、成藏的制约; (4) 重点油气藏解剖和失利分析,开展不

3、同尺度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5) 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勘探提供借鉴。2)建立南华北盆地群相应的综合地质评价模型 (1) 建立区内油气成藏地质模型和可能的油气藏模型; (2) 根据“成盆、成烃、成藏”理论构建盆地综合评价子系统模型,运用PDSys软件 对“盆地-区带-目标”分级评价。3)南华北盆地群目标评价优选与油气勘探思路 (1) 分级评价基础数据资料; (2) 南华北盆地群油气勘探思路; (3) 综合评价和排队,优选有利勘探目标。2.2 考核目标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考核目标 构建南华北盆地群“盆地-区带-目标”分级综合评价地质模型 优选出南华北盆地群有利的勘探目标 提出南华北盆地群油

4、气勘探思路 2)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提交的主要成果 最终成果研究报告1份 图件与附图册 南华北盆地群勘探目标综合评价图 附图册1份 附件 南华北盆地群勘探目标综合评价原始数据表附件1份1.3 课题执行情况(1)收集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内部研究成果报告20份(参见后附参考文献和内部参考资料)、多媒体汇报11份。 (2)摸清工区各个盆地勘探程度和资料情况,理清研究思路;(3)结合资料分析,提出一些初步认识,于4月份在荆州做了 阶段性汇报;(4)根据课题长提出的要求,我们加快了研究进度,56月份 课题组全体人员加班加点,完成了课题设计的各项研究任 务,现向各位专家汇报如下:2、南华北盆地群油气勘探

5、历程 南华北地区主要受控于南部秦岭-大别山带和东部郯庐断裂系,从中生代印支期(T2T3)开始发育四个坳陷和两个隆起共6个II级构造单元:周口坳陷、合肥坳陷、开封坳陷、泗县坳陷、太康-宿县隆起、蚌埠隆起,形成了众多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合肥盆地、周口盆地、信阳盆地、临汝盆地、洛阳-伊川盆地、三门峡盆地、济源盆地、中牟盆地、武威-鱼台盆地、黄口盆地和民权盆地等,构成了所谓的“南华北盆地群” 。2.1 合肥盆地油气勘探历程 自1958年至今,合肥盆地40余年的油气地址普查和勘探研究经历了“三上四下”的艰难勘探历程:第一阶段:油气普查勘探(第一阶段:油气普查勘探(19581964年)年)第二阶段:光点

6、第二阶段:光点-模拟地震油气普查勘探(模拟地震油气普查勘探(19701976年)年) 第三阶段:数字地震油气普查勘探(第三阶段:数字地震油气普查勘探(19881996年)年) 第四阶段:综合油气普查勘探(第四阶段:综合油气普查勘探(1999年至今)年至今) 就目前勘探程度而言,合肥盆地尚处于区域勘查阶段。迄今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层尚未确定,对盆地大部分下伏的古生界及下侏罗统的烃源岩条件了解不够深入,尽管侏罗系发育深湖相烃源岩有过生烃及成藏过程,但演化程度太高;舒城凹陷下第三系可能是最有勘探潜力的层位,但其资源潜力有待进一步落实。对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规律和保存条件仍缺乏深入的认识,因而造成对盆

7、地油气勘探有利区带缺乏清晰的认识。 2.2 周口盆地油气勘探历程 自1955年开展油气勘探以来,先后有河南油田、华北石油地质局、石油物探局、安徽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和江苏油田分公司在此开展过工作。相比而言,周口盆地是南华北盆地群勘探程度最高的一个地区,但也经历了“三上三下”的曲折历程,概括来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区域地质普查勘探(第一阶段:区域地质普查勘探(19551973年)年)第二阶段:石油普查和初步勘探(第二阶段:石油普查和初步勘探(1973197319841984年)年) 第三阶段:油气持续勘探(第三阶段:油气持续勘探(1985198519981998年)年) 第四阶段:油气勘探

8、发展(第四阶段:油气勘探发展(19991999年至今)年至今) 周口盆地为南华北盆地群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勘探程度也相对较高,已在古、中、新三个层系试获低产油气流,有39口井见油气显示,是南华北盆地发现油气显示井数最多、显示级别最高的盆地。多年来在油气成藏等诸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和认识,但迄今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特别是对其油气聚集规律并未很好了解。 2.4 洛伊盆地油气勘探历程 洛伊盆地位于华北盆地豫西隆起带,面积约3780km2。三叠纪豫西地区洛阳、伊川和临汝盆地是一个统一的大型拗陷盆地;新生代因差异隆升和断陷,形成了这些叠加于三叠纪原型盆地上的分割性断陷盆地。NoImage 该盆地的油气勘

9、探起步较晚,勘探程度较低。自1977年以来先后有原地矿部、煤炭部以及河南油田在此开展地质调查、油气普查工作。河南油田从1981年开始的外围盆地勘探主要是在洛阳盆地开展石油地质特征及含油气远景评价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伊川盆地开展高精度重磁勘探和洛伊盆地岩石圈结构研究。 洛伊盆地完成重、磁、电和二维地震工作,完成探井4口、煤田浅井数十口,并在地面和井下发现多处上三叠统的油气显示,表明上三叠统中有过油气的形成和运移过程,但总体来说洛伊盆地油气勘探程度很低,对于豫西地区构造活动强烈、盆地叠加改造对油气形成、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特别是盆地三叠系的分布、保存状况及其油气勘探前景等一系列问题,都有

10、待进一步研究。 2.4 黄口济源盆地油气勘探历程 开封坳陷为南华北盆地群北部的一个II级构造单元,自西向东包括济源、成武-鱼台、中牟、民权和黄口5个次级盆地。本区的勘探从50年代开始,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区域概查阶段(第一阶段:区域概查阶段(19551963年)年)第二阶段:石油普查阶段(第二阶段:石油普查阶段(1964196419831983年)年) 第三阶段:重点勘探阶段(第三阶段:重点勘探阶段(1984198419941994年)年) 第四阶段:深化认识、择优探索阶段(第四阶段:深化认识、择优探索阶段(19951995年至今)年至今)NoImage济源凹陷济源凹陷(37口)口)中

11、牟凹陷中牟凹陷(14口)口)民权凹陷民权凹陷(1口)口)黄口凹陷黄口凹陷(5口)口)成武凹陷成武凹陷(4口)口) 迄今,开封坳陷共钻石油探井61口,主要勘探目的层是新生界,其中钻达古生界的探井4口,钻穿上古生界探井仅1口。这些探井主要分布在济源盆地(37口)和中牟凹陷(14口),共有15口井于中新生界见油气显示。 对盆地构造和油气地质特征重新认识认为: (1)该区新生界资源潜力较小,规模不大;中生界成藏条件复杂,勘探难度最大,需进一步进行评价; (2)古生界天然气是该区资源潜力最大的领域,具备二次生烃、晚期成藏、多套储盖组合的复合油气藏形成条件,有望取得勘探突破; (3)黄口盆地为上古生界天然

12、气有利勘探区,其次为黄口次凹南坡下第三系。 与此同时,其他一些研究单位分别从中生代沉积体系演化和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3、与国内外相似盆地石油地质类比研究 对于改造叠加型盆地的油气勘探的立足不是为了发现油气显示,而是要找到经济可采的油气聚集。然而,尽管不同盆地、甚至同一盆地的不同区块受复杂边界条件控制,其改造的方式、改造的历史存在差异,与改造相对应的油气成藏条件也可能明显不同,但遵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对国内外一些勘探程度较高的改造叠合型盆地的研究成果做一引介,还是十分必要的。 前人依据盆地后期改造的主要动力学特征及改造形式,将改造盆

13、地分为抬升剥蚀、叠合深埋、热力改造、构造变形、肢解残留、反转改造和复合改造等7种类型。 依据构造样式将改造盆地分为抬升改造型、块断改造型和冲断-褶皱改造型三大类。 本课题结合南华北盆地群的构造和变形特征,主要类比以下几个方面: 3.1 前陆盆地中逆掩推覆体与油气 图3-1 从早古生代至新生代全球前陆盆地个数、其中油气盆地和大油气田个数统计分布(数据来源于甘克文,2004) 前陆盆地确实是现存沉积盆地中经勘探发现油气田比例最高的盆地类型,合计成功率达62.6,其中有大油气田的盆地是29个,占22.1。而全球现存517个沉积盆地中有油气田的是211个,平均占40.8。大油气田的盆地是73个,平均占

14、14.1。 然而,逆掩断层带是一种普遍的构造现象,只有在有利含油气盆地的特定条件下,后期又有良好的封堵保存条件,才能产生重大的经济意义。Bally(1985)以美国南部冲断带即奥启塔褶皱带前缘的8个盆地为例,指出只有4个盆地产气,另4个盆地是干的,以此说明单纯从盆地类型仍然无法预计油气前景。 世界上中生代前陆盆地含油气盆地较多,也不是凡前陆盆地都有油气田。出现这样大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沉积盆地原始格架的差异和沉积期后保持或改造条件。 以北美科迪勒拉山系为例,造山带长达8000km,而含油气盆地只局限于从加拿大的艾伯塔盆地到美国的落基山盆地群,向北在加拿大的马更些山前缘一些盆地,由于上覆白垩系

15、剥蚀严重,没有发现过油气田。因为如果烃源岩在造山期之前就已经成熟,则在造山期由于冲断、褶皱破坏,已无法保持油气聚集;如果由于同造山期的沉积负载而成熟,那么在缺失上覆层序的条件下这一前提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前陆盆地必须由同造山期的沉积层序连片分布为基础选择勘探目标,因为全球性油气勘探的实践证实了逆掩断层带的油气聚集与造山期前及同造山期的沉积层序组合具有重要的关系。 一般来说,前造山期和同造山期沉积层序变化强烈的背景,不宜形成大量的油气聚集;如果两者间为渐变过渡型,特别存在海相经封闭在转化为陆相沉积条件,即中间是过渡性的厚蒸发岩层序时,往往有利于形成大量和大型的油气聚集。 中东、乌拉尔西侧和美国

16、二叠纪盆地等几个世界顶级油气富集的前陆盆地无不如此。特别是中东的扎格罗斯山前褶皱带,油气田分布完全受控于第三系分布区,虽然整个沉积体系分布可延续到扎格罗斯的主冲带,但第三系的连片存在决定了油气田的分布。同一构造背景下的伊朗和伊拉克境内由于发育中新统法尔斯组厚蒸发岩,故发现许多大型特大型的油气田。相反,进入土耳其境内,由于蒸发岩消失,就只剩下了一些小油气田。 最为典型的是欧洲阿尔卑斯褶皱造山带的山麓,西段的阿尔卑斯山和东段的喀尔巴阡山从晚白垩到第三系都是复理石相,属造山初期的边缘海沉积,划归特提斯域的造山带。进入同造山期,西段为磨拉石盆地,邻造山带的冲断磨拉石带本质上无经济性的可采油气田;东段的

17、前喀尔巴阡盆地带,发育有渐新世中新世的蒸发岩相层序,虽然褶皱冲断很发育,却组成了比中欧地台方向斜坡带更加丰富的油气聚集带。 库车坳陷是一个中生代周缘前陆、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中生代三叠侏罗系含煤系地层为其烃源岩,多期逆冲推覆使得高压天然气在第三系滑脱逆断层下盘圈闭中成藏,但在西部的拜城凹陷因为优质膏盐岩发育在下第三系库姆格列目群,所以高压天然气在下第三系储层中聚集且得以保存,而在东部的阳霞凹陷优质膏盐岩发育在上第三系的吉迪克组,油气就在吉迪克组下部的储层中聚集和保存。由此可见库车前陆盆地盖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而言之,对于前陆盆地油气勘探来说,由于其强烈的构造活动,油气聚集保存条件是极为

18、关键因素。全球油气勘探的实践完全证明了这一情况。对于南华北地区中生代前陆盆地油气勘探,必须要重视区域性盖层评价研究! 3.2 盆地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和保存 盆地反转机制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之分:广义反转是指盆地在伸展体制下转变为挤压体制,盆地由沉降转变为隆升和褶皱(广义正反转)、或由挤压体制转变为伸展体制(广义负反转)。狭义反转是盆地局部构造伸展与挤压体制的转变,例如,一条断层早期是正断层,后期变为逆断层,称为正反转断层;如果晚期又由逆断层转变为逆断层,则成为负反转断层(Cooper & Williams, 1989;Dronkers & Mrozek, 1991)。 其实,盆地构造体制随时间的

19、变化是绝对的,因而盆地各种尺度发生反转作用是普遍的,它也是盆地改造叠加的一种形式,关键的问题是反转的样式和幅度。 合肥盆地和周口盆地钻探的一些断鼻构造都是典型的“先期正反转、后期负反转”圈闭。 3.2.1 发生局部反转的沉积盆地(1)Malay盆地:油气在反转背斜中聚集,油气在反转期和反转期后生成和充注的。(2)阿尔及利亚东南部三叠系盆地:油气在狭窄的正反转断块圈闭中的油气因岩盐盖层得以保存。(3)中国的松辽盆地、辽东湾坳陷、渤中地区郯庐断裂带海域部分、珠江口盆地珠III坳陷以及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等:众所周知,在这些发生弱正反转沉积盆地已经找到许多油气聚集。 因此,国内外发生局部或弱反转的沉积

20、盆地勘探成功实例表明:(1)在富烃坳陷(或凹陷)基础的选择性正反转;(2)因反转形成了新的构造圈闭、或“加强”了先存构造的幅度;(3)发育上覆巨厚泥岩、或膏-盐岩、或海水盖层;(4)反转期和反转期后生排烃,生储盖匹配好;(5)因为反转作用较弱,没有造成烃源岩生烃终止。 3.2.2 发生区域性反转的沉积盆地(1)欧洲西荷兰盆地、Lower Saxony盆地为二次生烃聚集,反转前期生成的油气系统完全被破坏。(2)英国的Wessex盆地油气聚集被反转盆地中未发生反转翼部单个大的古圈闭保存下来。(3)英国的Sole Pit盆地油气聚集表现为反转过程中巨厚的蒸发岩盖层将油气保存在此盖层之下或岩盐底辟带。

21、(4)中国的南黄海北部盆地、东海盆地和南海台西南盆地等。目前在这些盆地进行的油气勘探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也打了不少干井。 国内外区域性反转盆地勘探成功实例表明:(1)发育富烃坳陷(或凹陷)基础的选择性正反转;(2)反转盆地中未发生反转部位古构造保存下来的油气;(3)发育上覆巨厚膏盐岩和/海水等区域性优质盖层;(4)勘探成功率较低。 图3-4 简单伸展、局部反转和区域性反转三种不同类型盆地的剖面显示油气勘探结果,其中反转盆地中蒸发岩盖层和古构造对油气聚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Macgregor, 1995) 3.2.3 发生反转的沉积盆地勘探成功率、资源潜力与反转的关系 世界105个中生界三类

22、盆地的勘探成功率统计(BP内部资料) 与简单伸展盆地相比,发生反转的沉积盆地尤其是区域性反转的盆地,除了地质过程本身复杂,增加了传统地震技术的难度之外,在石油地质基础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反转期和反转期后油气再调整、对盖层的要求等一系列过程了解的不够。换句话说,我们迄今对反转盆地油气聚集规律的认识还非常有限,从而造成勘探成功率的大大下降。 不同类型盆地中油气苗与油气储量之间的统计关系(BP内部资料) 如果缺乏优质的区域性盖层,区域性反转对油气的破坏作用将起主导作用;反转断层附近的断块往往是一个干“圈闭”。反转对油气系统起到破坏作用的一个表现是,先存的油气藏因为抬升而遭受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同时断

23、层沟通地表对油气的泄漏。反转过程导致的地层掀斜会导致原先聚集于物性较好储层中的油气充注到物性较差的储层之中。 图3-7 不同类型盆地或盆地不同演化阶段圈闭、油气生成的控制因素及其对油气田大小和勘探成功率的影响(据Macgregor, 1995修改) 3.2.4 发生反转的沉积盆地中成岩作用和流体流动研究的重要性 油气本身是一种具有流动性极强的流体。发生反转的沉积盆地中的成岩作用和流体流动是理解其储层质量控制因素和油气成藏过程以及目标优选的关键。在盆地抬升过程中考虑的过程包括:(1)流变学行为:(从塑性到脆性转变)储层物性及断层损伤带封闭/开启性的变化; 图3-9 侵蚀速率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图

24、3-10 反转盆地储层物性特征,普遍较差,但裂缝能改善储层物性(据Parnell, 2002) (2)矿物溶解度碳酸盐和硅质受控于PCO2和酸碱度,Fe2+再度变成Fe3+,使得储层物性急剧降低; (3)矿物转化的不可逆性:盆地反转后蒙皂石向伊利石转化、石膏向硬石膏转化等过程的不可逆性。抬升过程中成岩矿物变化还会导致砂岩储层润湿性的改变。孔隙壁沉淀氧化铁、高岭石和生物降解残留的油都趋向砂岩为油润湿相而不是水润湿相。这可能是反转抬升盆地油气聚集系数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4)流体相变的不可逆性:反转前地层水、油中溶解的气体,在反转后因温、压下降发生离溶作用,使得原先聚集的油藏有可能再度被天然

25、气驱替,而原先的气藏有可能被新的天然气驱替,但一般不可能被油驱替而充注;原先可能是单相流体,如水、油或气,反转后离溶作用形成至少两相或三相流体,使得地层相对渗透率大大下降; (5)流体粘度变化:挤压反转抬升导致的离溶、生物降解和水洗,都使得油气粘度增加,流体流动性变得更加缓慢。 (6)裂缝化作用:不仅改善了反转盆地中储层的物性,更为重要的是流体的主渗流方向,特别是极大地影响了反转期和反转期后油气运移的方向,特别是产生穿层流动和平行断裂走向区域性运移等。 东爱尔兰海发生正、负反转的盆地二叠三叠系断块油气藏充注历史:(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油聚集;(b)早白垩世反转,圈闭泄漏,侧向运移至周边圈闭;(

26、c)早第三纪再度埋藏,二次生烃;(d)早第三纪末期抬升,导致油气泄漏,天然气膨胀和凝析油溢出。 总之,天然气膨胀、储层掀斜和沿断裂发生的油气渗漏都可以导致原油从原生油藏中被气或水所驱替,所以未充注的圈闭、古流体界面、残留原油柱和周缘的油聚集构成了挤压抬升盆地的典型特征。而盆地中心天然气的聚集也是一个潜在的结果。假设盖层发育良好,挤压抬升盆地中比较独特的潜在油气组合包括: (1)尤其是盆地中心存在大量离溶的天然气系统; (2)因温、压下降由天然气产生的凝析油系统; (3)原生油气田周边再聚集的浅层油气系统; (4)因裂缝化改善储层物性的裂缝型油气系统。 4、南华北盆地群重点探井失利原因及勘探经验

27、教训 安参1井钻探目的是以解决地质问题为主,兼探油气。该井于2000年12月9日开钻,2002年4月10日完钻,完钻井深5200 m,井底层位为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 合肥盆地合肥盆地Tj构造图构造图 因此,从油气探测方面来看我们认为安参1井是不成功的,理由如下: (1)该井以石炭-二叠系和侏罗系为烃源岩,侏罗系砂岩为储层,白垩系为盖层的生储盖组合,以侏罗系顶(双墩集)断鼻构造圈闭为目标;而古生界烃源岩具有印支期(中晚三叠世)及燕山期(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两期生烃过程,中生界烃源岩具有喜山期(早第三纪)一期生烃过程。安参1井C-P岩心直立表明印支期生成的烃类在侏罗系沉积前就已经被破坏了。因此,

28、该圈闭最多只能捕获古-中生界烃源岩在喜山期二次生成的油气。但遗憾的是该圈闭从中-晚白垩世开始抬升遭受剥蚀,一直到第四纪,白垩系只残留364m。因此,对于以侏罗系为目的层和圈闭的油气成藏基本要素来说,关键是缺乏盖层保护条件。安参1井侏罗系中的气测显示和白垩系砂岩中的两期烃类包裹体,正好说明了油气遭受破坏的过程。 (2)构造运动对油气成藏和分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合肥盆地发生过多期构造活动: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左行平移、晚白垩世-老第三纪伸展、新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运动颖上幕发生第四次挤压隆升运动至今仍在持续。挤压、抬升和逆冲主要是造成油气向上逃逸。因此,既是寻找以侏罗系为目的层的油气,也应该寻找

29、侏罗系上覆地层白垩系、第三系甚至第四系发育、以地层上倾尖灭、完整背斜、远离断层或发育膏盐盖层的勘探目标最为有利,而不是选择传统的所谓断鼻构造! (3)在合肥盆地若寻找以侏罗系和/或白垩系为目的层的油气,最佳选择是燕山晚期运动造成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为断陷盆地的中央部位未发生反转的圈闭目标;因后期持续抬升作用造成古-中生界生成的天然气离溶作用,因而以寻找其天然气藏为主。 4.1.2 周口盆地几口井钻探结果评述4.1.2.1 南南12井井 倪丘集凹陷大王庄构造Tc反射层构造图 南12井油藏剖面示意图(据何明喜等,2004) 倪丘集凹陷北部斜坡大王庄构造是印支晚期或燕山早期在区域上南北方向挤压应力下形

30、成的构造高带,基底还保留了逆断层,早第三纪前即长期遭受剥蚀作用,早第三纪属于断陷的斜坡抬升部位,沉积超覆减薄,后期也遭受过剥蚀。因此,大王庄构造是一个喜山期形成的下第三系构造叠置在古构造背景上的多层位的复合构造,加上次级断层切割而更加复杂。 南12井位于大王庄构造顶部,为一南倾断鼻型含油构造,油层位于F1正断层下盘主体部位,储集层为下第三系玉皇顶组砂岩,于1609.6-1686m井段共钻遇油层9层,总视厚度44.0m。 中途测试获折算产量8t/d,后试油获4.86t/d,含油面积0.163km2,属小型油藏。油组由上往下由好变差、原油比重高等特点。各方面证据表明,南11井、南12井油砂、原油为

31、典型煤成油,遭受轻微生物降解,油源来自石炭-二叠系煤、暗色泥岩及灰岩。 周口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煤系地层和暗色泥岩干酪根以III型为主,除了南14井石炭-二叠系实测Ro值较高,为0.97-1.35%之外,其它井石炭-二叠系实测Ro值为0.69-0.88%,平均值0.82%,正处于油窗阶段。烃源岩热解分析表明石炭-二叠系至今仍有高达15-219mg/g的剩余生烃潜量。这说明周口盆地那些石炭-二叠系地层保存较好、成熟度不高的地区烃源岩具备二次生烃条件,同时也表明三叠纪末期第一次生烃损失量并不大,主要生烃过程应该发生在第三纪-第四纪的再度埋藏阶段。 但是,我国其它许多盆地,如库车坳陷侏罗系煤系地层

32、、南海琼东南盆地下第三系含煤系地层以III型干酪根为主的烃源岩即使处于油窗阶段,也是生成少量轻质凝析油,而后来随着成熟度的增加,绝对以生气为主。也就是说,以石炭-二叠系为烃源岩、以第三系储盖组合为目的层“古生新储”型成藏模式,从源控角度来看也是以天然气成藏为主要特征。但实际这些探井钻遇到是油层或油显示。 更值得注意的是,南12井第三系原油不含溶解气,轻烃含量低;每层原油自上而下密度增加,这说明天然气已经散失。 因此,寻找谭庄-沈丘凹陷“古生新储”型商业性油气藏的关键是看其是否发育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同时源控论告诉我们应该以寻找天然气藏为主。如果第三系不具备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则应该以寻找石炭-二叠

33、系“自生自储”型天然气藏、或白垩系的“古生新储”型天然气藏为主。 TgTE周参10井位于沈丘凹陷娄堤断鼻构造,Tg(中生界底)构造图上,为一东西向的穹窿背斜,TE(下第三系底)构造图上为一断鼻,上下构造不吻合。钻探过程中在下白垩统发现油斑砂岩。4.1.2.2 周参周参10井井 周参10井现在测试的原油主要来自于下伏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生成的正常轻质原油,在早第三纪早期充注白垩系储层,但在早第三纪末期因抬升作用,一方面造成轻烃组分散失(周19井下第三系水溶气可能就是古-中生界生成的天然气上逸的结果),另一方面遭受降解而使得原油变稠;再加上周参10井白垩系砂岩除层物性差,使得只有少量的聚集油在后来

34、的构造反转变革中在白垩系中得以残留下来;在周参10井白垩系没有发现第四纪再度沉降过程中聚集的油气。 这说明周口盆地中带和北带以III型干酪根为主上古生界虽然具有二次成烃和以生气为主兼生油的有利条件,但周参10井没有检测到上古生界的烃类(估计被破坏了);中生界J3-K1烃源岩仍然是以IIB-III型干酪根为主,按理也是以生气为主,但周参10井白垩系钻遇到到仍然是发生“改造”了残留油,也不是中生界二次生烃的产物,只有找到第四纪中生界充注的油气,才具有重要的勘探意义(中生界烃源岩二次生烃,没有被构造破坏!)。 4.1.2.3 襄襄9井井 位于襄城凹陷城高断鼻断块,圈闭落实。 油源对比表明该井原油来自

35、本井区的下第三系未熟-低熟烃源岩。 成藏条件综合分析研究认为未熟-低熟烃源岩生成的原油油质偏重,进入储层的能量较小,一般只能在中-高孔、中-高渗的储层中才有可能富集成藏。该井未能达到工业油气流的原因主要是: (1)烃源岩成熟度低; (2)井区内砂体不发育,储集物性差。 4.1.2.4 周口盆地钻探成果的启示周口盆地钻探成果的启示 通过上文对周口盆地通过上文对周口盆地3口典型钻井成果的剖析,我们认为口典型钻井成果的剖析,我们认为下列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下列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1、周口盆地所谓的、周口盆地所谓的5套烃源岩,除了寒武套烃源岩,除了寒武-奥陶系之外,奥陶系之外,其它均以其它均以IIB-I

36、II型干酪根为主,不管其埋藏型干酪根为主,不管其埋藏-热历史如何,母热历史如何,母质类型均以生气为主,但迄今在逆掩推覆前锋带没有发现一质类型均以生气为主,但迄今在逆掩推覆前锋带没有发现一口具有工业气流的井,相反倒是在第三系发现了石炭口具有工业气流的井,相反倒是在第三系发现了石炭-二叠系二叠系来源的来源的“改造型改造型”的油;在白垩系发现了自于侏罗系的油;在白垩系发现了自于侏罗系“改造改造型型”的油。那么要问,无论是一次还是二次生成的大量天然的油。那么要问,无论是一次还是二次生成的大量天然气到那里去了呢?气到那里去了呢? 2、根据埋藏史图,寒武、根据埋藏史图,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生烃历史就不要奥陶

37、系烃源岩生烃历史就不要说了,石炭说了,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经历了二个半二叠系烃源岩经历了二个半“埋藏埋藏-抬升抬升”旋回,旋回,也就是说,至少存在三次生烃也就是说,至少存在三次生烃“机会机会”,到了第四纪这次没,到了第四纪这次没有被构造破坏的三次生烃还有多大潜力值得怀疑;中生界侏有被构造破坏的三次生烃还有多大潜力值得怀疑;中生界侏罗罗-白垩系烃源岩也存在两次生烃旋回,但其二次生成的烃类白垩系烃源岩也存在两次生烃旋回,但其二次生成的烃类量有多大,在什么样的量有多大,在什么样的“环境环境”中才能聚集成藏,等等?迄中才能聚集成藏,等等?迄今,仍不清楚。今,仍不清楚。 3、目前钻探目标或圈闭类型仍然是考

38、虑断层、目前钻探目标或圈闭类型仍然是考虑断层-地层复合圈闭为主,钻井地层复合圈闭为主,钻井大多靠近主断裂带附近,而这些断裂带常常发生过正、负反转。反转作用大多靠近主断裂带附近,而这些断裂带常常发生过正、负反转。反转作用虽然有利于油气垂向输导,但另一方面它对油气的破坏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虽然有利于油气垂向输导,但另一方面它对油气的破坏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过去,人们常说过去,人们常说“简单中找复杂,复杂中找简单简单中找复杂,复杂中找简单”。区域性反转带应该属。区域性反转带应该属于于“复杂中找简单复杂中找简单”情况,应该情况,应该“远离远离”断层带寻找勘探目标,这也可能断层带寻找勘探目标,这也可能是目前

39、这些探井不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目前这些探井不成功的原因之一。 4、周口盆地中、新生界,为一套巨厚的陆相砂泥岩沉积,没有区域、周口盆地中、新生界,为一套巨厚的陆相砂泥岩沉积,没有区域性的膏盐,高压异常带也不很发育,缺少区域盖层。这对寻找大规模天然性的膏盐,高压异常带也不很发育,缺少区域盖层。这对寻找大规模天然气聚集目标带来巨大风险;差异升降导致烃源岩成熟不均一性,降低了有气聚集目标带来巨大风险;差异升降导致烃源岩成熟不均一性,降低了有效资源潜力;中生界储层物性普遍较差,也给其勘探带来难题。较为现实效资源潜力;中生界储层物性普遍较差,也给其勘探带来难题。较为现实的勘探目标可表述为:的勘探目标可表述为

40、: (1)发育较好的局域性盖层的中生界粗粒相带储层为目的层;)发育较好的局域性盖层的中生界粗粒相带储层为目的层; (2)远离主断裂带且靠近古)远离主断裂带且靠近古-中生界二次生烃中心部位的挤压断背斜或中生界二次生烃中心部位的挤压断背斜或地层圈闭;地层圈闭; (3)断层最好未切过第三系,仅对中生界起输导作用;)断层最好未切过第三系,仅对中生界起输导作用; (4)新生界覆盖较厚的地区。)新生界覆盖较厚的地区。 4.1.3 洛-伊盆地钻探结果评述 1977年以来,完成探井4口。河南省煤田地质二队进行煤田钻探时于3001孔和4001孔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其中,3001孔在井段740-920m岩芯见原油

41、,并具轻质油特点。洛1井钻遇中生界三叠系688m,暗色泥岩厚达269m。义马煤矿采获源自上三叠统油样。 3001孔位于逆冲构造前陆区中部,彭婆凹陷南部,南、北均受断层控制,圈闭类型属于三叠系顶构造断背斜,落实程度可靠 (1)凹陷内三叠系烃源岩在中侏罗世达到生油高峰期,即使其保存较好的地区在E2-Q埋深未超过中侏罗世的最大最大埋深,因此可能不具备二次生烃条件。3001孔三叠系中的轻质原油最大的可能性是来自于早-中侏罗世第一次成油期,属于“自生自储型”; (2)洛-伊盆地三叠系整合于二叠系之上,下伏寒武-奥陶系和石炭-二叠系现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早-中侏罗世深埋时期生成的烃类可能被破坏,在E2-Q

42、二次生烃具备与否是决定其勘探潜力的根本因素,但现在还不是十分清楚。 4.1.4 济源-黄口盆地钻探结果评述4.1.4.1 黄口盆地钻探成果评述黄口盆地钻探成果评述 钻井5口:黄1、黄2、黄3、商1和丰参1井,累计进尺17105.16m。其中,黄1井在青山组26902697m井段(K1)取芯见3.9m油浸砂岩;商1井在分水岭组3713 3718 m 井段(J3-K11)取芯泥岩裂缝中有沥青,打开有浓烈油味。地化分析推测这些烃类/沥青来自于分水岭组。 黄口盆地埋藏史图 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埋藏史图 埋藏史图表明,黄口盆地下古生界烃源岩经历了印支期第一次生烃、晚侏罗-早白垩世第二次生烃和新生代第三

43、次生烃3个阶段;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含煤系地层经历了早白垩世末期短暂的第一次生烃(时间短暂、埋藏浅、残留生烃潜力大、对二次生烃有利)和新生代第二次生烃2个阶段,其中晚古生代末期石炭-二叠系最大埋深达未超过2000m,之后持续抬升,不仅缺失三叠系、而且还缺失石千峰组。 这一点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埋藏史相比就明显不同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上覆巨厚的三叠系(对第一期生成的烃类散失起到抑制作用),早白垩世末期虽抬升至2200-2800m埋深(与黄口盆地相当)之后一直到第四纪都变化不大,但黄口盆地石炭-二叠系在早白垩世末-早第三纪末再度埋深至5000-6000m,早第三纪末期

44、又经历了一次抬升至4500-5000m,第四纪再次被埋藏到5000-6000m的今深度。如果黄口盆地早第三纪末期的抬升对石炭-二叠系生烃动力学过程没有造成什么影响,那么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在新生代深埋过程中的第二次生烃(以生气为主)才是最为主要的! 总之,黄口盆地钻探成果表明: (1)中生代以隆起为主,缺失三叠系和二叠系的部分地层,沉积了1000-2500m的侏罗-白垩系地层,燕山期具备二次生烃,但主要沉降期和生烃期为早第三纪。 (2)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至少经历3次生烃过程,早期生成的油气可能大部分被破坏散失了;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至少经历了两次生烃过程,其中第一次生烃时间短暂、埋藏较浅,残余

45、生烃潜力较大,对第二次生烃即为有利,是工区最为主要的气源岩,资源量较大。 (3)中生界分水岭组(J3-K1)具有生烃潜力,在新生界均处于油窗阶段,以生油为主,但总体资源量有限。 (4)沙二段生油岩只是在凹陷深部才达到成熟阶段,资源潜力也有限;但发育含膏泥岩可成为极好的区域性盖层。 (5)由于黄口盆地属于构造叠加改造型盆地,形成隆凹相间的构造格局;目前几口钻井均是钻探隆起上的断背斜圈闭。无论从油气保存条件还是从资源潜力大小角度来看,钻探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含煤系地层第二次生成的天然气应该成为主要勘探方向(二次生烃条件是:烃源岩第一次生烃时原始成熟度较低,残余生烃潜力较大,在烃源岩二次沉降埋藏过程

46、中经历的埋深(温度)必须超过第一次埋深)。因此,凹陷中央部位、沙二段盖层以下层位的挤压断背斜、地层-断层圈闭应该才是最为重要的目标。 4.1.4.2 济源盆地钻探成果评述济源盆地钻探成果评述 在济源盆地钻探井37口,其中,济基1、济2和济3井在西部的后邓构造浅层发现油显示;豫深2井钻到二叠系上统,在下第三系见油显示,中-下三叠统至上二叠统石千峰组1234m井段发现砂岩裂缝含气,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皆位于其上,且以生油为主,因此,这些天然气最大可能性来自于下伏的石炭-二叠系和下古生界地层;在中部武德镇次凸上济参1井钻到三叠系中统,虽未见到油气显示,但发现中生界发育暗色泥岩层,可与西边西承留地表

47、露头剖面对比,地化分析结果为较差生油岩。 邓邓2井在井在694.5-697.5m井井段试油获段试油获原油原油8.36m3,日产量日产量0.7m3(中中生新储生新储)。 中原油田在后邓武德镇次凸西部的后邓构造钻浅井4口,其中邓2井在580700m井段发现良好油显示和油层,试油流出原油8.36m3,析确认与中生界有亲缘关系,又钻邓3、邓4井,以追踪邓2井油层侧向延伸情况,结果未发现油气显示,初步分析认为后邓构造面貌和断裂不清,难以寻找次生浅油藏。在后邓构造上三维地震基础之上,并在后邓构造以南的城伯构造钻邓5井,主要目的以钻中生界原生油藏为主,兼探新生界次生油藏,钻至上三叠统,未见任何油气显示,仅发

48、现中-下侏罗统上三叠统1400m厚尚未见底的暗色泥岩。 (3)济源盆地中生界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是可能的主力烃源岩,其深湖相发育的IIA、IIB和III干酪根以及较高丰度的TOC构成了其生烃物质基础,但演化程度高,以生气为主。 (4)无论是上古生界还是中生界烃源岩均以生气为主,因此,济源盆地寻找天然气是主攻方向。济源盆地中央隆起呈近东西走向(70km),形成于早侏罗世,于早第三纪强烈活动,控制下第三系沉积,对晚期成藏也极为不利,再加上上覆第三系中没有发育含膏泥岩盖层,这对大规模天然气的聚集和保存是极为不利的。这也许是迄今在该隆起钻探失利的主要原因, (1)济源盆地中生界沉积巨厚、古生界埋藏深。

49、白垩纪末期Tg层埋深已达4000-7000m,演化至过成熟阶段。大量生烃是在侏罗白垩纪。喜山期虽有埋深,但生烃量有限,不利于油气藏的形成。 (2)济源盆地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第一次生烃时间早、长,因而残余生烃潜力就不如黄口盆地的石炭-二叠系了;但第二次埋深比黄口盆地来得大,也许能弥补这个不足,但该套烃源岩以生气为主。4.2 南华北盆地群油气勘探经验与教训 至今,整个南华北盆地群还没有发现具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藏。换句话说,50年来南华北盆地群油气勘探商业成功率为零。这不能不说该地区油气勘探效率是极低的、投入是巨大的、时间也够漫长的。当然,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勘探对象南华北盆地群属于改造型叠合盆

50、地,油气地质过程非常复杂,其油气聚集规律和勘探难度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另一方面,主观上不仅需要解放思想,在加强与国内外类似盆地勘探成功经验的类比同时,也需要深入总结这种改造型叠合盆地的勘探经验和教训。 表4-1 南华北盆地群地震勘探统计 表4-2 南华北盆地群钻井成果统计表 (1)从勘探指导思想上,未能充分意识到改造叠合型盆地的复杂性,并受到我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油气勘探指导思想的束缚,钻探目标仍然以断鼻构造为主,未能从传统的弱改造伸展盆地“定凹选带”和“源控论”(二次成烃仍然是“源控论”的翻版)油气勘探经验中走出来,这实质上忽视了“改造叠加型盆地油气破坏作用占主导”的事实。 (2)在烃源岩遭

51、受抬升、再沉降而发生二次成烃过程下,目前盆地模拟中常用的由烃产率曲线计算生烃量的方法,已不能正确反映二次成烃量大小。因为: (a)对原型盆地来说,无论是碳酸盐岩还是泥岩,其有效烃源岩有机碳下限值均为0.5。 (b)对于多旋回叠合残留盆地来说,该有机碳下限值对于二次生烃已不适用了。有机质的成熟度不同,二次生烃有效烃源岩有机碳的下限值也不同:有机质成熟度Ro在1.01.2之间时,有机碳下限值为1.51.8;Ro在1.22.0之间时,有机碳下限值为1.83.2;Ro在2.03.0之间时,有机碳下限值为3.18.4;Ro4.0,H/C0.3时,无论有机碳丰度有多高,找气藏的希望则相当小。 (3)区域性

52、优质盖层始终是改造叠加型盆地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这个问题在南华北盆地群油气勘探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过去勘探忽视了盖层在这种改造叠合型盆地油气成藏和保存评价中的重要性,实质上,南华北盆地群多缺乏良好的区域性盖层。 (4)构造方面虽强调了多期性、叠加性和复杂性,并识别出一些反转构造,但对许多控制成藏和油气保存因素:(a)区域性反转、热历史演变如何控制烃源岩演化?(b)盆地改造类型及叠加方式如何控制油气成藏,又是哪些具体叠加方式的目标最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c)局部反转构造造成沉积中心迁移及其对烃源岩发育的不利影响以及造成烃源岩不均一性成熟?(d)构造掀斜造成区域性油气运移指向倒转意味着什么?

53、等等,都没有得到深入研究,即对叠加构造造成的油气再调整和破坏作用评价不够。 (5)区域抬升作用对储层的影响以及凹陷/坳陷中央部位天然气离溶和膨胀作用没有得到充分评价;“逼近烃源岩”的指导思想也没有很好地贯彻到目标选择的勘探决策之中。实际上,过去选择的钻探目标主要是断鼻,而改造叠合型盆地要求我们应首先选择构造稳定、改造弱或保存条件好的一些勘探目标,例如,挤压背斜、地层圈闭等。5、南华北盆地群油气资源潜力评价5.1 烃源岩评价标准的制定 泥质岩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标准 碳酸盐岩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评价标准 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划分表 有效烃源岩划分标准在项目组统一安排下,由胜利、中原、河南油田提供

54、各自烃源岩评价标准。经过统一考虑,选用河南油田的烃源岩评价标准参数,全面、且比较适合南华北盆地群实际特点。 5.2 合肥盆地烃源岩及资源潜力评价 合肥盆地1、C-P、 J1f 、 K1z 、 K2x 和E共6套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除石炭二叠系、下侏罗统防虎山组(J1f)是优质烃源岩以外,下寒武统有机丰度较高,但成熟度过高;下白垩统朱巷组(K1z)和上白垩统响导铺组(K2x)均属于劣质烃源岩;下第三系定远组属于中等烃源岩,但其厚度小、分布局限。 总油气资源量为油3.03108t,气2620108m3。从各层系油气资源量分析情况可以看出,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和侏罗系(主要是下侏罗统)暗色泥岩为合肥

55、盆地的两大主力烃源岩。 合肥盆地生烃量及油气资源量统计表 ( 海相泥质烃源岩由于空间展布尚未搞清楚,暂未作油气资源计算 )5.3 周口盆地烃源岩及资源潜力评价 从层系评价的角度来看,石炭二叠系的资源量较大,而中、新生代的总资源量比C-P还要低,但主要为油。舞阳凹陷和襄城凹陷下第三系应该是较有利的石油勘探场所;周参11井高变质带以北的沈丘凹陷和谭庄凹陷的南部斜坡,是寻找下白垩统油气田的有利勘探场所;石炭二叠系煤成气在鹿邑凹陷、倪丘集凹陷、襄城凹陷、谭庄沈丘等凹陷都为有利勘探区。 5.4 黄口盆地烃源岩及资源潜力评价 黄口盆地主要发育4套成熟烃源岩:(1)下古生界寒武系中奥陶统开阔台地相及局限台地

56、相沉积的灰岩、泥灰岩;(2)上古生界中石炭统上二叠统海陆过渡相沉积的煤系地层,其烃源岩包括暗色泥岩、炭质泥岩、煤岩及灰岩;(3)中生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分水岭组湖相暗色泥岩;(4)下第三系沙二段湖相暗色泥岩。 黄口盆地有效油气资源量为:石油0.42850.5355108t,天然气722.89108 m3。其中石炭二叠系二烃生烃强度大,是本区的主力烃源岩,中生界分水岭组有一定的形成液态油的能力(石油0.3885108t,天然气82108m3)。 5.5 济源盆地烃源岩及资源潜力评价 济源盆地C-P含煤地层为连续沉降区,未遭受重大破坏,具有形成气藏的物质基础,而中生界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油基础,且已为

57、邓2井原油研究等所证实。 5.6 洛伊盆地烃源岩及资源潜力评价 主要有三叠系、上古生界和下古生界等三套烃源岩,此外局部地区分布有下第三系和侏罗系暗色泥岩,但规模相对较小。 (1)三叠系烃源岩分布广,厚度较大,已进入成熟阶段,因而其生油气贡献较大 ; (2)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有一定分布与厚度,整体进入主生油期,则对生油气会有一定贡献,特别是具有形成天然气的有利条件 (3)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厚度不算太大,已处于高成熟湿气阶段,因此虽对生油气有一定贡献,但比不上三叠系 (4)下第三系烃源岩是否存在,范围又有多大等问题 有待进一步研究。 初步计算,伊川盆地古生界天然气资源量为86.4108 m3,洛阳

58、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总资源量约为94亿m3,上古生界煤成气资源量617亿m3左右。因此,本区的天然气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5.7 南华北盆地群油气资源潜力综合评价 从寻求勘探突破、二次生烃潜力大小和保存条件综合考虑,南华北盆地群的优选排序应该是:黄口盆地济源盆地洛伊盆地周口盆地合肥盆地。 6、南华北盆地群综合地质评价 6.1 南华北盆地群“盆地-区带-目标”三级评价模型的建立 南华北盆地群地质风险评价模板 表6-2 南华北盆地群区带地质风险评价模板表6-3 南华北盆地群目标地质风险评价模板 6.2 南华北盆地群盆地级评价 本课题选择了合肥盆地、信阳盆地、周口盆地、板桥盆地、临汝盆地、洛伊盆地、三

59、门峡盆地、济源盆地、中牟盆地、成武鱼台盆地和黄口盆地等共11个盆地开展盆地级综合地质评价: 黄口盆地三门峡盆地成武鱼台盆地周口盆地中牟盆地板桥盆地济源盆地合肥盆地信阳盆地洛伊盆地临汝盆地 6.3 南华北盆地群区带级评价 本课题仅选择合肥盆地、周口盆地、洛伊盆地、济源盆地和欢快盆地开展区带评价研究 :6.3.1 合肥盆地区带划分及评价 前缘冲断带前渊沉降带前隆断褶带隆外斜坡带N合肥盆地前渊沉降带达到II类,代表着逆掩推覆体寻找油气的潜在领域。 6.3.2 周口盆地区带划分及评价 周口盆地没有I类和II类区带,只有范集王官桥构造带和叶西叶鲁北断裂构造带为III类区带,其余均为IV类区带。 6.3.

60、3 洛伊盆地区带划分及评价 洛伊盆地没有I类、II类和III类区带,均为IV类区带;相比而言,伊川凹陷中部构造带和宜阳凹陷石陵寻村构造带(三门峡宜阳逆断裂下盘)相对较好。 6.3.4 济源盆地区带划分及评价 济源盆地与洛伊盆地一样,没有I类、II类和III类区带,均为IV类区带;相比而言,孟县温县次凹和沁阳-金城次凹相对较好。 6.3.5 黄口盆地区带划分及评价 黄口盆地与其它盆地不一样,没有I类和IV类区带,但是发育II类和III类区带,在2个II类区带中以杨集构造带最好,其次为砀山构造带;2个III类区带分别为虞城东斜坡和虞城西斜坡。 6.3.6 南华北盆地群区带综合评价上述5个盆地共2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