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戏剧_第1页
云南少数民族戏剧_第2页
云南少数民族戏剧_第3页
云南少数民族戏剧_第4页
云南少数民族戏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主讲人:刘佳云云南少数民族戏剧种类多样,根据目前的权威认定至少有18个戏剧品种,分别为: 滇剧、云南花灯、大词戏、昆明曲剧、杀戏、傣剧、傣族章哈剧、云南壮剧、白剧、彝剧、佤族清戏、苗剧、关索戏、端公戏、梓潼戏、川剧、评剧、京剧( 尚未发育完全的如哈尼族的哈尼剧、彝族的俐侎剧、撒尼剧等戏剧现象不算,那些在云南短暂存在过的戏剧班社、文化影响面窄的粤剧、豫剧、汉剧等不计入)。如果再加上话剧和舞剧,那么,云南有 20 个戏剧品种。云南的少数民族剧种中有白族吹吹腔、大本曲( 后统称白剧) ; 傣剧; 壮族土戏、沙戏( 后统称壮剧) ; 彝剧; 佤族清戏; 苗剧; 傣族章哈剧共七个主要剧种,是全国少数民

2、族剧种最多的省份云南少数民族戏剧分类属性的关键:应该是从剧种出发去判断戏剧文化的类别属性的概念,而不是用少数民族作家的族别、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等因素去作为判断标准。(譬如在云南生活的许多戏剧工作者,虽是汉族,但是他们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深入了解少数民族艺术特点,确实严格按照某个少数民族剧种的传统、格式、特征、唱腔去展开艺术创造活动,那就应该将这些活动视为少数民族戏剧文化活动,其间所创造的剧目,就应该是少数民族戏剧剧目)(一)白剧1. 概念及声腔是以大理地区白族人民所演唱的一种最古老的吹吹腔剧和民族曲艺大本曲为主体,再吸收改编一些大理白族民歌小调、民间歌舞乐和吹打乐所构成的一个少数民族剧种。是中国少

3、数民族在古老剧种中历史悠久、戏曲化程度最高的剧种之一。无论在剧目的丰富性、音乐唱腔的完整性和表演的程式化与规范化等诸多方面都比较成熟。据考,吹吹腔产生的历史,跟明代弋阳腔系统的吹腕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根据著名白族学者、剧作家杨明先生研究,认为“从以吹吹腔有过的重要发展阶段看,白族吹吹腔可能有五百年的历史”。大理的吹吹腔渊源于明代的“罗罗腔”。“罗罗腔是一种民间小戏”,当时流行于西北、华北,是明英宗派兵部尚书王骥“三征鹿川”时,随军传人云南滇西,落籍于大理白族地区。从吹吹腔剧的流传情况看,清代乾隆年间吹吹腔在大理一些白族聚居地区就很盛行,光绪年间发展到了高峰。当时鹤庆山区的吹吹腔艺人就经常带着戏班

4、到县城演出。鹤庆、剑川、云龙等地的半专业性质的吹吹腔戏班已经出现并十分活跃,提供演出的戏台也逐渐增多。白剧是流行在大理地区的少数民族剧种,是白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培养造就了一批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白剧艺术家,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对白剧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在大理白族地区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白剧一直在民间流行,不仅在神庙戏台上演,还在农忙季节,在田头地脚演唱,深受白族人民欢迎和喜爱。尤其是在婚丧嫁娶,逢年过节之时,白剧的演出更为频繁。火烧磨房、崔文瑞砍柴1. 概念、声腔和流行区域彝族是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打猎有打猎调,爬山有爬山调、过山调,放羊

5、有放羊调,喝酒有酒歌。彝族戏曲目前主要流行于楚雄及玉溪峨山等地,是在彝族传统说唱、歌舞艺术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当地滇剧等地方剧种,采用汉族戏曲形式,不断融合、完善而形成的民族剧种。彝族群众风趣地说,彝剧有“羊膻味”、“松毛气”,犹如千里彝山盛开不败的马樱花,这是对彝剧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最高赞誉。主要流布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的部分彝族自治县。最早形成于楚雄州大姚县直苴、昙华一带彝族地区。这是解放后才诞生的新的民族剧种,1958年被正式命名。最早的彝剧是用彝语演出的,但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终于摸索出一套使用“汉语彝音”的舞台语言哀演艺术形式,“既保持了彝剧的风格特点和生活气息,又克服了过去用彝

6、语演出因语言不通而影响彝剧的普及,同时也扩大了彝剧与其他民族之间广泛的文化交流彝族的民间文学艺术极为丰富,有用彝文记载的文字典籍,亦有诗歌、传说、故事、歌谣等大量口头文学作品。跌脚,亦称跳脚、打跳、打歌、跳月、/跳左脚、/跳弦等,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群众性舞蹈。烟盒舞、/四弦舞、/罗作舞等也是彝族民间流行较广的舞蹈。彝族的民间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因流行地区不同而形成带地域性的一些主要音乐曲调,有的就变成该地区唱诗(包括口头流传的长篇史诗和叙事诗)的固定曲调。如流行于大姚、永仁一带彝族中的梅葛调,分赤梅葛、辅梅葛、赤梅拉梅和娃娃梅葛四大类,共有60多支曲调,用来唱述彝族史诗、梅葛。流行于双柏彝族中的

7、阿色调,楚雄、南华一带的阿苏者、芦笙调,流行于牟定一带的左脚调等也是带地域性的主要音乐曲调。彝剧音乐的唱腔/山歌体是结合彝族民间山歌、小调、舞曲及器乐曲而形成的;伴奏乐器以笛子、三弦、芦笙等彝族民间乐器为主;动作是从毕摩的祭祀动作和声调中吸收一些动作与技巧,再从彝族民间舞蹈中吸收和提炼一些身段和步伐,并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表现力的动作相融合,成为节奏化、舞蹈化的表演技巧,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风格的以歌、舞、白相结合的表现形式1. 概念及声腔壮剧,又叫“壮戏”,在云南主要分布在文山等地,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哎依呀”、 “哎的嗽”、“乖海咧”、 “晰嗬酶

8、”为四大主要声腔。2. 主要剧目和流行区域壮剧的传统剧目有 1000 多个,分别保存和流传在富宁、广南等县市的业余戏班中。壮剧保存完整的剧本约有 400 本,这些剧本经过几百年不断地加工和丰富,大都具有壮族的鲜明特点和风格。目前,很多壮剧在保留传统的前提下,编创了一些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现代生活的剧本,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一些壮剧班子的演出开展得有声有色,形成了较为可喜的发展局面。由富宁土戏、广南沙戏和文山乐西土戏构成的云南壮剧,是由民间流行的四大腔调演变而成。最早是清代乾隆时期由富宁土戏运用当地流行的山歌说故事所形成的古腔调“哎依呀”;随后又在清光绪年间根据壮族山歌“喇乃糯”发展成“哎的嗽”腔

9、调;后,又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引进广西的北路壮剧“正调”发展成“乖海咧”腔调;再后,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又引进了广西彩调发展成了“晰嗬酶”腔调。至此,云南壮剧的四大声腔基本形成。、云南壮剧与壮族民间宗教文化活动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壮族,逢年过节,即由巫师、道公(魔公)主持法事,消灾祈福,驱瘟逐疫。民间壮剧业余戏班演出,要请魔公择算吉日,主持焚香化纸,祭祀天地神灵,开台、扫台等活动,有的班社还有专职魔公。民间有/魔公不开腔,戏班不开箱的说法,云南壮剧与壮族民间宗教文化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柳荫记、侬智高壮剧音乐资料1962年1月云南省民族戏剧观摩演出

10、大会秘书处编印云南壮剧选第一辑6文山州民委、文联、剧协1983年12月联合编辑壮剧舞台艺术、,文山州文化局、民委、文联1985年11月联合编辑滇桂黔壮剧、布依戏历史讨论会文集,中国戏曲志#广西卷、中国戏曲志#贵州卷、中国戏曲志云南卷编辑部1988年4月联合编印云南壮剧志中国戏曲志云南卷丛书之一,由中国戏曲志云南省编辑部、文山州文化局、文山州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编辑云南戏曲传统剧目汇编(三) 民族戏剧(第一集)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戏剧研究室、中国戏曲志云南卷编辑部合编三七姑娘文山州文联编辑出版的“含笑文丛”之一,何朴清壮剧剧本选集,德宏民族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发行剧坛耕耘录 刘诗仁剧本、论文

11、选集,德宏民族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发行三下锅集6刘诗仁戏剧作品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发行中国少数民族剧种发展史全国艺术学科“十一五”规划国家年度课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主编云南壮剧史 云南第一部民族戏剧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发行富宁壮剧音乐文山民族音乐系列丛书之一,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发行文山学院学报(原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壮剧研究栏目 该学报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文山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季刊,创办于1986壮剧云南地方戏剧丛书之一,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美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9月

12、出版发行1. 概念、声腔、流行区域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京剧、川剧、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傣剧形成于 19 世纪中叶的盈江干崖,后广泛流传于德宏、临沧、保山及缅甸掸邦的傣族聚居区。傣剧剧目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多取材于民间歌舞说唱,傣剧传统剧目多以唱为主,动作的穿插和丰富情感的交流较少,有简单的表演动作。傣剧目前在农村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大的影响力,只要有傣剧演出,四面八方各个村寨的傣族群众都会聚拢来观看,场面就像过节一样热闹。虽然在清代道光年间就有盈江干崖土司署属官

13、刀如安曾经把邻县腾冲的皮影戏剧目封神演义翻译成傣语用傣族民间小调演唱,但史料表明,傣剧最早形成于光绪中晚期。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盈江干崖第二十四代爱国土司刀安仁承袭宣抚使后,“他在司署衙门组织了一个男子傣戏班和一个女子傣戏班,还组织了一个傣剧写作班,整理改编和创作了阿暖相动、陶禾生、庄子试妻等剧目”。这就形成了有土司领导、有戏班、有编剧、有剧目的傣剧演出组织。从傣剧的演出形式、内容到音乐、演出习俗等,均表现出傣剧与傣族民间宗教信仰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代傣族先民信奉/万物有灵,早先的傣族民间,存在着以巫师(或巫婆)为中心的歌唱性的叫魂习俗,并以歌舞贯穿其间为病者招魂,此即傣剧最早的一个祭

14、祀性歌舞节目跳柳神。随着佛教的传入并广泛流传于德宏地区傣族民间, (巫婆调)被用于演唱佛经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并作圆场半圆场转圈表演的转转唱,融合了傣族佛教文化中的寺院音乐(喊火令) (唱书调),演化成傣剧中最初的戏调,即分腔后的女腔。 娥并与桑洛、海罕佤族清戏,是以汉族方言为戏曲语言的一种少数民族业余戏曲艺术,在清末民初曾经兴盛一时,后渐趋衰落,抗战后,佤族清戏濒临灭绝,现仅流传于腾冲县荷花乡甘蔗寨。清戏剧目故事感人,情节生动,文辞优美,人物性格鲜明,曲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苗剧盛行于禄丰,主要流行于禄丰县大箐苗族自治乡。居住在禄丰县山区、半山区的苗族同胞,能歌善舞,喜爱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

15、动,成立了自己的业余剧团,能使用笛子、月琴、芦笙和树叶进行演出。苗剧的表演,除了模拟本民族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动作外,也借鉴汉族戏曲表演中的一些形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下,苗剧得以复苏。一些业余剧团,又陆续开始创作、演出一些小型的苗剧及苗族歌舞剧。苗剧自诞生以来,共创作、演出了大、中、小型剧目 20 余个,并以该地区流行的篾调、笛子调、山歌为苗剧的主要曲调。云南少数民族戏剧剧种远不止以上几种。如迪庆州保和镇的“维西大词戏”、景东县的“杀戏”等,都是保留在云南民间的戏曲剧种。同时,云南还存在古朴久远又独具风格的原生态戏剧。原生态戏剧主要表现在少数民族祭祀等仪式之中,包

16、括拟兽( 拟龙、拟虎、拟孔雀等) 戏剧、劳作,戏剧、祭祀戏剧等。如劳作戏剧“田家乐”,通过生动表现形式,使人懂得稼穑之艰辛,教育人要讲求忠、孝和礼仪。这些原始戏剧包含着各民族的文化风俗,很多最典型、最古朴、最鲜明的文化往往都以戏剧形式来体现(一)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化特征如白剧是多声腔剧种,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间传说相融合,兼有古老剧种与民间小戏的特点。傣剧由于运用属于北傣语支的傣文傣语,傣族又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佛经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十分丰富,韵文体诗歌流传广泛。彝剧几乎全部为新创剧目,曲调全盘吸取当地民歌,舞蹈身段,借鉴彝族舞程式,舞台艺术创新的余地较大。其他少数民族戏剧剧种,

17、由于剧种传统、声腔源流的不同,加上民族特点、地域差异、方言分歧、欣赏习惯、审美趣味、心理特征等因素,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特征,实现了多样化和差异化的演变。戏剧艺术自发生以来,普遍经历了由娱神到群众自娱的发展过程。群众的娱乐性贯穿于整个戏剧历史。以云南文山壮剧为例,“文革”后恢复业余演出时,人们纷纷解囊相助,据专家介绍,当时业余戏班可获千元以上资助的不在少数。大多数原始戏剧演出本身就是一次全社会的盛大典礼,群众参与面很广。(一)20世纪5、60年代 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受到肯定、鼓励的政策背景下,云南省除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

18、治州州府所在地成立了剧团外,各州的县级城市甚至乡镇,也成立了许多演出团体。楚雄州彝剧团之外,各县专业的、业余的彝族团体出现了; 大理州白剧团之外也有县里的吹吹腔剧团大本曲团体。壮剧文化发展的情况也大体类似。为国家支持,省委重视,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中期,云南少数民族戏剧获得了势头强劲的发展尽管在“文革”当中,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受到了不程度的冲击,但就是在“样板戏”的改编移植和意形态宣传性质的演出中,云南少数民族戏剧也还处在一种发展状态中的。尤其是1961 年 11 月有力的促进的地方剧种的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戏剧在 20 世纪 80 年代获得了恢复性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原创现代戏就产生在

19、这个时候,发展势头一直延续到近几年。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省的各种各样性质的剧团、班社还有 90 个左右。到2013 年 省委宣传部召开的“打造文艺滇军会,获得的权威统计信息是: 全省存活下来的国家与民间剧社一共 18 个,其中,作为具有剧种历史的少数民族剧团白剧团、傣剧团、彝剧团和壮剧团整合到“演艺公司”、“演艺集团”外,主要是话剧、京剧、滇剧、花灯等汉族剧种。而少数民族剧种团体甚少,濒于灭绝。在“市场导向”与“政策要求”双重力量的拉扯下,少数民族戏剧队伍状况令人忧心。(一)加大投入力度2010年起,省财政设立了每年2000 万元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专项经

20、费”,2011 年又设立了每年1500 万元的云南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专项经费,2012 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增加到1000 万元; 同时,在省级民族机动金中安排专项经费 700 多万元,并按 10% 的比例逐年递增。目前,每年的省级民族文化保护资金达到了 5000多万元。各相关州市也都安排了专门的工作经费用于少数民族戏剧传承保护工作,如大理州每年安排经费 400 万元,德宏州每年安排经费 100 万元。先后成立了大理州白剧团、德宏州傣剧传承展演中心、文山州壮剧团等少数民族戏剧传承机构,聚集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戏剧专业人才,创作排练了一批精品剧目。(五)举办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成功举办两

21、届,既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又推进了少数民族文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一)戏剧市场萎缩,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戏剧市场整体上一直在萎缩,观众呈减少态势,各少数民族戏剧剧团想通过市场化手段来赢得发展空间比较困难; 加之政策扶持不到位,资金投入不够,导致目前各剧团普遍处于苦苦支撑的困境。加之,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民族戏剧在人才培养、剧目创作和排演、剧团建设,尤其是硬件建设投入、参加比赛展演等方面面临较大困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行文化以鲜活的风格,方便快捷的传播方式,深入到寻常百姓家。戏曲在人们思维方式改变、生活节奏加速、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形势下,那

22、一唱三叹、一步三摇的模式,很难适应多数观众变化了的审美需求。喜爱少数民族戏剧的观众大部分集中在农村,收入不高,大多无力购票看戏。但政府若大量组织送戏下乡,各项费用开支又较大。加之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财力较为紧张,拨付的经费有限,各个剧团通过演出能够获得的门票等收入微薄,要想编排新剧目、多送戏下乡,往往感到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少数民族戏剧因其独特的语言、声腔、演唱风格及表演形式,决定了它的传承方式和普及范围,必须在本地区、本民族中选拔人才,通过以团带班和拜师学艺的方式进行培养。由于目前从业人员普遍收入低、待遇差、演出累,导致会演的留不住,人才流失严重。想学戏的人特别是想学戏的孩子也越来越少,以前的“

23、艺难学门难进”已变成今天的“招生难学艺难”。村寨群众自发组织的戏剧表演大都也只有中老年人参加,会唱、会演本民族戏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使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面临消亡或失传的困境。目前各个少数民族戏剧剧团都以演传统戏、古装戏为主,很多剧本将随着传承人离世而消失。如云南壮剧的传统剧目有一千多个,分别保存和流传在富宁、广南、文山乐西的业余戏班中。很多戏单和戏文靠戏班班主或老传承人排练时口传心授,很多传承人已是白发苍苍。西双版纳傣族章哈剧和腾冲佤族清戏,传承人逐渐减少,“人在戏存、人去戏亡”的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少数民族戏剧都是用本民族语言演唱,讲的都是本民族、本地区的故事,听不懂该民族语言,对该民族历史、人

24、物不了解的人很难理解戏剧所表达的内容,导致少数民族戏剧往往只能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演出,难以扩大影响。二是少数民族戏剧的唱腔、动作、服装、音乐变化不多,形式较为单一,节奏较为缓慢,感染力不强等问题,对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吸引力不大。( 一) 抓紧研究出台特殊的保护扶持政策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争取国家层面制定政策保护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国家在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建立展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对少数民族特有的戏剧、歌舞进行展示。在继续做好滇剧、滇戏的推广同时,注重对白剧、彝剧、傣剧、壮剧、佤剧、原生态剧种的传承和保护,可以考虑采取“一族一策”的差别化政策加以扶持和保护。在文艺院

25、团改革中,对少数民族剧种,尤其是稀有剧种,国家应给予扶持,对相关剧团实行财政全额拨款。鼓励社科研究机构及其他学术团体、单位和个人从事少数民族戏剧的传承和保护。建立少数民族戏剧项目保护数据库,有效保护研究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都对继承、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帮助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明确规定。建议各州市、县市文化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大对本地区民间戏剧的普查、收集、整理与研究力度,建立项目数据库。建议各县( 市) 戏剧责任保护单位整合资源,根据保护工作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争取各部门资金的支持,分步开展保护工作。建议由宣传部、民委、文化厅等单位牵头组成调研组,对现有少数民族戏剧剧种、剧团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估,进一步完善保护政策和扶持措施,把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保持工作的长期性和连续性。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原有的剧本招标制度,定期举办创作工作会、研讨会和改稿会,消除剧本创作的断层现象; 根据少数民族戏剧的特殊情况,恢复各院团的创作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直接为各基层民间少数民族戏剧爱好者提供剧本,让从事少数民族戏剧创作的单位或团队得以生存发展。鼓励少数民族戏剧在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