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描述系列报告之五:利用岩石物理相分类精细评价特低渗透储层_第1页
油藏描述系列报告之五:利用岩石物理相分类精细评价特低渗透储层_第2页
油藏描述系列报告之五:利用岩石物理相分类精细评价特低渗透储层_第3页
油藏描述系列报告之五:利用岩石物理相分类精细评价特低渗透储层_第4页
油藏描述系列报告之五:利用岩石物理相分类精细评价特低渗透储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西安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 石油工程学院石油工程学院 陕西陕西 西安西安 710065710065)以以ASAS油田沿河湾地区长油田沿河湾地区长6 6特低渗储层评价为例特低渗储层评价为例油藏描述系列报告之十一油藏描述系列报告之十一 摘要:摘要:针对陕北斜坡中部特低渗透储层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等因素影针对陕北斜坡中部特低渗透储层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等因素影响,储层储集性能和渗流结构差异较大,测井响应复杂特点,响,储层储集性能和渗流结构差异较大,测井响应复杂特点,。分别利用岩心分析、试油和各类测井资料,采用分类岩心刻度测井方法建立。分别利用岩心分析、试油和各类测井资料,采用分类岩心

2、刻度测井方法建立测井储层参数解释模型,测井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准确地表达不同类别岩石物理相油层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及其电阻率、声,准确地表达不同类别岩石物理相油层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及其电阻率、声波时差、补偿中子、密度、自然电位减小系数下限标准及其变化。通过确定该区不波时差、补偿中子、密度、自然电位减小系数下限标准及其变化。通过确定该区不同岩石物理相油层有效厚度应用中,同岩石物理相油层有效厚度应用中,研,研究了特低渗透储层岩石物理相类别及其背景特征,究了特低渗透储层岩石物理相类别及其背景特征,阐明了利用岩石物理相分类精细评价特低渗透储层的方,阐明了利用岩石物理相分类精细评价特低渗透储层的方法

3、。法。 关键词:特低渗透储层;岩石物理相;分类测井解释;有效厚度下限差异;关键词:特低渗透储层;岩石物理相;分类测井解释;有效厚度下限差异; 微电极电阻率;相对均质、线性问题;精细评价微电极电阻率;相对均质、线性问题;精细评价 ASAS油田沿河湾油藏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陕北斜坡中部,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构造(倾角仅半油田沿河湾油藏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陕北斜坡中部,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构造(倾角仅半度左右),断层和褶皱不发育。该区油层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及其河道度左右),断层和褶皱不发育。该区油层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相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及其河道叠置型河口坝微相,储层受沉积环境、成岩作

4、用、构造等因素影响,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叠置型河口坝微相,储层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等因素影响,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油层薄、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属典型的特低渗透非均质岩性油藏。区内储层微观孔隙类型多样,油层薄、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属典型的特低渗透非均质岩性油藏。区内储层微观孔隙类型多样,结构复杂,残余粒间孔、溶孔及微孔的不同组合交织搭配,储集性能相差县殊。在宏观物性上则结构复杂,残余粒间孔、溶孔及微孔的不同组合交织搭配,储集性能相差县殊。在宏观物性上则表现为孔隙度、渗透率分布范围宽,孔渗关系复杂,高孔低渗、低孔高渗、低孔低渗并存,流动表现为孔隙度、渗透率分布范围宽,孔渗关系复杂,高孔低

5、渗、低孔高渗、低孔低渗并存,流动层带复杂层带复杂1-51-5。特别是该区特低渗透储层泥浆对地层侵入作用弱,泥饼难于形成,微电极电阻率。特别是该区特低渗透储层泥浆对地层侵入作用弱,泥饼难于形成,微电极电阻率曲线在渗透层上的正幅度差异不明显;直观指示油气层和水层的深、中、浅电阻率在常规储层的曲线在渗透层上的正幅度差异不明显;直观指示油气层和水层的深、中、浅电阻率在常规储层的有序排列基本消失;发育在储层中的微裂缝呈现的不规则扩径使测井曲线背景值失真。其综合效有序排列基本消失;发育在储层中的微裂缝呈现的不规则扩径使测井曲线背景值失真。其综合效应反映出测井响应来自油气成分少,有生产能力的低孔隙度储层与无

6、效层段之间差异很小应反映出测井响应来自油气成分少,有生产能力的低孔隙度储层与无效层段之间差异很小6-106-10。因此,因此,1111,实现将非均质、非线性问题转化为相对均质、线性问题解决,有效地提高测井,实现将非均质、非线性问题转化为相对均质、线性问题解决,有效地提高测井精细评价储层的精度及效果精细评价储层的精度及效果11-1211-12 。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岩性油气藏储层岩石物理相和测井响应特征的研究发现,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岩性油气藏储层岩石物理相和测井响应特征的研究发现,对储层进行对储层进行岩石物理相分类后岩石物理相分类后,同类岩石物理相储层表现出如下特点:,同类岩石物理相

7、储层表现出如下特点: 这表明,岩石物理相是控制低渗透岩性油气藏储集层这表明,岩石物理相是控制低渗透岩性油气藏储集层“四性四性”关系和测井响应特征关系和测井响应特征的主导因素。特别在其普遍存在的主导因素。特别在其普遍存在,使得,使得,由于强烈的成岩作用大大改变了原始孔隙结构,从而,由于强烈的成岩作用大大改变了原始孔隙结构,从而导致该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化,形成了以导致该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化,形成了以为主、为主、共存的共存的。,造成储层退汞效率低,难采体积大,造成储层退汞效率低,难采体积大13-1613-16。为此,分析安塞油田沿河湾地区砂岩储层沉积、成岩作用和物性、孔隙结构特征,。为此,分析安塞油田沿

8、河湾地区砂岩储层沉积、成岩作用和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将该区岩石物理相类型划分为将该区岩石物理相类型划分为的等三类岩石物理相类别:的等三类岩石物理相类别: (1 1)类岩石物理相类岩石物理相有利的岩石物理相有利的岩石物理相 该类岩相储层岩性以细砂岩及中该类岩相储层岩性以细砂岩及中细粒砂岩为主,岩石主要以长石砂岩沉细粒砂岩为主,岩石主要以长石砂岩沉积,是沉积物中最粗的部分。该类岩相底界与下伏岩层为冲刷接触,通常底部为积,是沉积物中最粗的部分。该类岩相底界与下伏岩层为冲刷接触,通常底部为中中细砂,含泥砾,向上变为细砂。砂层为厚层箱状、块状,中间不夹泥质层。细砂,含泥砾,向上变为细砂。砂层为厚层箱状、

9、块状,中间不夹泥质层。主要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但次生溶孔发育,包括长石溶孔、岩屑溶孔和浊沸主要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但次生溶孔发育,包括长石溶孔、岩屑溶孔和浊沸石溶孔占总面孔率石溶孔占总面孔率40%40%50%50%左右,孔隙半径在左右,孔隙半径在30m30m或或30m30m以上,毛管压力曲线以上,毛管压力曲线位于中部,排驱压力位于中部,排驱压力Mpa1.0Mpa,平直段较明显,微孔隙低于,平直段较明显,微孔隙低于40%40%,平均孔隙度可达,平均孔隙度可达121214%14%,平均渗透,平均渗透率达率达1 13 31010-3-3mm2 2,处于,处于中。测井响应具中。测

10、井响应具“”特征,即特征,即,。 (2 2)类岩石物理相类岩石物理相较低渗砂层岩石物理相较低渗砂层岩石物理相 该类岩相储层岩性以细砂岩及粉该类岩相储层岩性以细砂岩及粉细砂岩为主,常夹有薄层湖相泥岩或细砂岩为主,常夹有薄层湖相泥岩或泥质粉砂岩。该相储层原生粒间孔、长石、浊沸石溶孔发育,且直接控制储泥质粉砂岩。该相储层原生粒间孔、长石、浊沸石溶孔发育,且直接控制储层物性、含油性分布,孔隙半径在层物性、含油性分布,孔隙半径在20m20m左右,毛管压力曲线偏上,排驱压左右,毛管压力曲线偏上,排驱压力力1.0Mpa1.0Mpa左右,平直段明显,微孔隙达到左右,平直段明显,微孔隙达到50%50%或或50%

11、50%以上。该类岩相储层处于以上。该类岩相储层处于,平均孔隙度可达,平均孔隙度可达101012%12%,平均渗透,平均渗透率率1 11010-3-3mm2 2左右,一般处于左右,一般处于中。测井响应主要呈中。测井响应主要呈特征,特征,即即,反,反映出映出。 (3 3)类岩石物理相类岩石物理相较致密砂层岩石物理相较致密砂层岩石物理相 该类岩相储层岩性以致密细砂岩、粉砂岩或细该类岩相储层岩性以致密细砂岩、粉砂岩或细粉砂岩为主,常粉砂岩为主,常与泥岩组成薄互层。该相储层河道砂体较窄、砂层薄、物性差,代表与泥岩组成薄互层。该相储层河道砂体较窄、砂层薄、物性差,代表强压实、强胶结、次生孔隙不发育区。孔隙

12、半径在强压实、强胶结、次生孔隙不发育区。孔隙半径在101020m20m,毛管压,毛管压力曲线偏上,排驱压力大,微孔隙比例大,平均孔隙度力曲线偏上,排驱压力大,微孔隙比例大,平均孔隙度10%10%或或10%10%以下,以下,平均渗透率平均渗透率1.01.01010-3-3mm2 2以下,一般以下,一般中。测井响应呈中。测井响应呈“三升高、两降低三升高、两降低”特征。即特征。即,反映出,反映出。 利用利用、类岩石物理相的测井地质分析准则,结合流动层带指标类岩石物理相的测井地质分析准则,结合流动层带指标FZIFZI对不同类别岩石物理相的响应对不同类别岩石物理相的响应特征分析特征分析17-1817-1

13、8,并根据油田具体地质特征进行适当调整,建立起该区长,并根据油田具体地质特征进行适当调整,建立起该区长6 6特低渗透储层岩石物理相评价划分标特低渗透储层岩石物理相评价划分标准及权系数(表准及权系数(表1 1)。)。 为评价表为评价表1 1中中、类岩石物理相类别,采用上述类岩石物理相类别,采用上述5 5种测井响应特征性参数和利用测井储层参数计算种测井响应特征性参数和利用测井储层参数计算的流动层带指标,利用灰色理论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被评价井点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采用矩阵分析、标准的流动层带指标,利用灰色理论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被评价井点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采用矩阵分析、标准化、标准绝对差的极值加权组

14、合放大技术化、标准绝对差的极值加权组合放大技术17-1917-19,利用,利用,。 。从而,在岩石物理相分类评价基础上,采用岩心刻度测井方法更为有效地建立测井储。从而,在岩石物理相分类评价基础上,采用岩心刻度测井方法更为有效地建立测井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层参数解释模型。表表2 2是该区长是该区长6 6特低渗透储层不同岩石物理相类别建立的测井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特低渗透储层不同岩石物理相类别建立的测井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其中孔隙度其中孔隙度、参数中的、参数中的s s、 D D、 N N、分别代表声波、密度、中子测井值计算的归一化、分别代表声波、密度、中子测井值计算的归一化视孔隙度值(以百分数表示):

15、视孔隙度值(以百分数表示): %100mafmastttt(1) %100fmabmaD(2) NN(3) 式中:式中:t t、 tma、 tf、声波时差测井值、骨架值、孔隙流体值,声波时差测井值、骨架值、孔隙流体值,s/m;b、 ma、 b 密度测井值、骨架值、孔隙流体值,密度测井值、骨架值、孔隙流体值,g/cm3。 渗透率参数渗透率参数K K中流动层带指标中流动层带指标FZIFZI由测井曲线回归求取:由测井曲线回归求取: nlRbet86.10063. 00947. 000256. 0808. 0884. 2FZI(4) 渗透率渗透率K K计计由由 FZIFZI值求取:值求取: 232计1

16、FZI1014K(5)自然电位减小系数自然电位减小系数: SSPSPSBL (6)微电极差比值微电极差比值R Rnlnl: : mnmlmnnlRRRR(7)式中式中 SBLSBL自然电位泥岩基线值,自然电位泥岩基线值,mvmv; SSP SSP 储层静自然电位幅度值,储层静自然电位幅度值,mvmv; R Rmnmn微电位电阻率值,微电位电阻率值,m;m; Rml微电位电阻率值,微电位电阻率值,m; 图图1 1为表为表2 2中岩石物中岩石物理相分类的理相分类的,图中反映出,图中反映出长长6 6低渗砂储层低渗砂储层(图(图1 1)。)。 不但明显体现出岩性对储层岩石物理相的控制作用,而且它们在不

17、但明显体现出岩性对储层岩石物理相的控制作用,而且它们在识别划分油层有效厚度的参数识别划分油层有效厚度的参数下限差异也很大下限差异也很大。 采用不同岩石物理相采用不同岩石物理相,进行储层含油性、物性和电性关系分析。利用岩心分,进行储层含油性、物性和电性关系分析。利用岩心分析和试油资料确定油层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下限标准;利用测井和试油资料确定油层电阻率析和试油资料确定油层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下限标准;利用测井和试油资料确定油层电阻率 (R Rt t)、声波时差)、声波时差 (t t)、补偿中子)、补偿中子 (N N)、密度)、密度 (b b)、自然电位减小系数)、自然电位减小系数 ()有效厚

18、度下限标准;利用岩心分析和鉴定资)有效厚度下限标准;利用岩心分析和鉴定资料,确定岩性有效厚度下限标准为细砂岩级,岩心含油性下限标准为油斑级。并结合夹层分析和研究方法,确定油料,确定岩性有效厚度下限标准为细砂岩级,岩心含油性下限标准为油斑级。并结合夹层分析和研究方法,确定油层有效厚度起算下限层有效厚度起算下限0.4m0.4m和夹层扣除下限和夹层扣除下限0.2m0.2m等等19-2019-20。如表如表3 3。 表表3 分类岩石物理相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分类岩石物理相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Table 3 Oil reservoir effective thickness bottom criteri

19、on of different lithophase2.2 2.2 岩石物理相分类的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岩石物理相分类的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 表表3 3中长中长6 6储层储层时,在渗透率频率分布图上查得累积时,在渗透率频率分布图上查得累积(图(图2 2);在渗透率);在渗透率1.01.01010-3-3mm2 2,相应,相应(图(图3 3)。相应储能、产能丢)。相应储能、产能丢失不大,因此确定失不大,因此确定类岩石物理相孔隙度下限类岩石物理相孔隙度下限10.5%10.5%,渗透率下限,渗透率下限1.01.01010-3-3mm2 2。 表表3 3中长中长6 6储层储层时,在渗透率频率分布图上查

20、得累积时,在渗透率频率分布图上查得累积产能丢失产能丢失7.0%7.0%(图(图4 4);渗透率);渗透率0.50.51010-3-3mm2 2,相应储层,相应储层(图(图5 5)。相应储能、产能丢失不大,)。相应储能、产能丢失不大,因此确定因此确定类岩石物理相孔隙度下限类岩石物理相孔隙度下限8%8%,渗透率下限,渗透率下限0.50.51010-3-3mm2 2。 从从中可见,中可见,岩石物理相岩石物理相,而,而岩石物理相岩石物理相;同样;同样,岩石物理相岩石物理相,而,而岩石物理相岩石物理相。显然,。显然,的。的。 再以图再以图6 6、图、图7 7的的、类岩石物理相油层有效厚度下限分析对比,不

21、同类别岩石物理相电阻类岩石物理相油层有效厚度下限分析对比,不同类别岩石物理相电阻率与声波时差下限的差异也是较大的(图率与声波时差下限的差异也是较大的(图6 6、图、图7 7)。)。 图图6类岩石物理相储层电阻率(类岩石物理相储层电阻率( Rt)与声波时差)与声波时差 (t)关系图关系图 图图7 类岩石物理相储层电阻率(类岩石物理相储层电阻率( Rt)与声波时差)与声波时差 (t)关系图关系图 从图从图6 6、图、图7 7中中,岩石物理相岩石物理相,而,而岩石物理相岩石物理相,它们的不同类别也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显然岩石物理相,它们的不同类别也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显然岩石物理相,。 因此,采用因此,

22、采用,可以,可以。 在该区特低渗透储层钻井过程中,泥浆柱压力略大于地层压力,其压力差驱使在该区特低渗透储层钻井过程中,泥浆柱压力略大于地层压力,其压力差驱使泥浆滤液向泥浆滤液向,在井壁附近形成泥饼和冲洗带,其,在井壁附近形成泥饼和冲洗带,其,;,19-2119-21。因此,在。因此,在岩石物理相砂层渗透性相对较好并岩石物理相砂层渗透性相对较好并,主要反映冲洗带电阻率,主要反映冲洗带电阻率R Rxoxo的微电位的微电位R Rmnmn读数大于主要反映泥饼电阻率读数大于主要反映泥饼电阻率R Rmcmc的的微梯度微梯度R Rmlml读数,读数,;而当;而当岩石物理岩石物理相砂层渗透性差且泥浆侵入相砂层

23、渗透性差且泥浆侵入(侵入量太小),极板直接贴在井壁(侵入量太小),极板直接贴在井壁上,由于上,由于,造成微梯度,造成微梯度R Rmlml读数大于探测较深的微电位读数大于探测较深的微电位R Rmnmn读数,读数,。 因此在该区特低渗透储层研究中,通过因此在该区特低渗透储层研究中,通过、类岩石物理相分类精细评价类岩石物理相分类精细评价储层,结合微电极电阻率测井曲线划分薄储层、识别较为致密的低渗砂或致密砂层储层,结合微电极电阻率测井曲线划分薄储层、识别较为致密的低渗砂或致密砂层岩石物理相背景特征,不同程度提高了测井解释精度及效果岩石物理相背景特征,不同程度提高了测井解释精度及效果21-2321-23

24、。 图图7 7是沿河湾地区沿是沿河湾地区沿2525井长井长6 61 11-21-2特低渗透储层测井精细解释成果图,图中特低渗透储层测井精细解释成果图,图中,数值较高到,数值较高到;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减小幅度都明显较大;声波、中子孔隙度增大,密度明显减小,其储;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减小幅度都明显较大;声波、中子孔隙度增大,密度明显减小,其储层评价层评价。图中。图中,;自然伽马和自然电位减小出现明显幅度差,密度减小。其储层评价自然伽马和自然电位减小出现明显幅度差,密度减小。其储层评价。该。该,有效地,有效地。图图7 沿沿25井长井长611-2特低渗透储层测井精细解释成果图特低渗透储层测井精细解释成果

25、图Fig.7 Log refined interpretation fruitful figure of Chang 611-2 extra-low permibility in well Yan25 (1 1)岩石物理相分类对特低渗透岩性油气藏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其非均)岩石物理相分类对特低渗透岩性油气藏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其非均质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质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岩石物理相分类精细评价储层通过岩石物理相分类精细评价储层,成为提高非均质特低渗储层测井解释的有效途径。,成为提高非均质特低渗储层测井解释的有效途径。 (2 2)基于岩石物理相分类建立该区特低渗

26、透储层测井解释模型和油层有效厚度)基于岩石物理相分类建立该区特低渗透储层测井解释模型和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分别利用岩心分析、试油和各类测井资料,采用下限标准,分别利用岩心分析、试油和各类测井资料,采用。特别是分析了。特别是分析了,更为有效地,更为有效地,形,形成一套完整的岩石物理相分类测井解释方法流程,为精细评价划分特低渗透油气层成一套完整的岩石物理相分类测井解释方法流程,为精细评价划分特低渗透油气层提供了有效方法。提供了有效方法。 (3 3)特低渗透储层测井中直观指示油气层和水层的深、中、浅探测电阻率的有)特低渗透储层测井中直观指示油气层和水层的深、中、浅探测电阻率的有序排列基本消失,特别

27、是低渗低阻油层泥浆增阻侵入,造成微电极曲线不同程度电序排列基本消失,特别是低渗低阻油层泥浆增阻侵入,造成微电极曲线不同程度电阻率升高变化和负幅度差。我们在阻率升高变化和负幅度差。我们在,并利用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幅度及幅度差和密度、声波、中子等多种测井曲线,并利用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幅度及幅度差和密度、声波、中子等多种测井曲线,。 (4 4)岩石物理相分类主要基于储层的沉积、成岩作用特点和孔隙类型结构特点,)岩石物理相分类主要基于储层的沉积、成岩作用特点和孔隙类型结构特点,同时要考虑多种测井资料的可识别性,同时要考虑多种测井资料的可识别性,。从而,深化。从而,深化特低渗透储层表征,进一步提高了低孔

28、、特低渗储层沉积一成岩特征、分布规律及特低渗透储层表征,进一步提高了低孔、特低渗储层沉积一成岩特征、分布规律及非均质性分布的认识。非均质性分布的认识。 1 张宁生,任晓娟,魏金星,等张宁生,任晓娟,魏金星,等.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混积岩储层岩石类型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混积岩储层岩石类型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J.石油学报,石油学报,2006,27(1):):42-46.ZHANG Ning-sheng,REN Xiao-juan,WEI Jin-xing.Rock types of mixosedimentite reservoirs and oil-gas distribution

29、in Nanyishan of Qaidam BasinJ. Acta Petrolei Sinica(in Chinese),2006,27(1):42-46.2 王端飞,陈明强王端飞,陈明强.储层沉积储层沉积成岩过程中孔隙度参数演化的定量分析成岩过程中孔隙度参数演化的定量分析J.地质学报,地质学报,2004,78(6):):1432-1437.WANG Rui-fei,CHEN Ming-qiang.Reservoir sedimenta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orosity parametric variation in diagenetic pr

30、ocessJ. Acta Geologica Sinica(in Chinese),2004,78(6):1432-1437.3 宋子齐,程国建,杨立雷,等宋子齐,程国建,杨立雷,等.利用测井资料精细评价特低渗透储层的方法利用测井资料精细评价特低渗透储层的方法J.石油实验地质,石油实验地质,2006,28(6):):595-599.SONG Zi-qi,CHENG Guo-jian,YANG Li-lei.A method for fine evaluation in ex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using logging dataJ.Petroleum

31、 Geology & Experiment.(in Chinese),2006,28(6):595-599.4 曾大乾,李淑贞曾大乾,李淑贞.中国低渗透砂岩储层类型及地质特征中国低渗透砂岩储层类型及地质特征J.石油学报,石油学报,1994,15(1):):38-45.ZENG Da-qian,LI Shu-zhen.Low permi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category & geologic characteristic in China.Acta Petrolei SinicaJ.(in Chinese),1994,15(1):38-45.5 李斌凯,马海州

32、,谭红兵李斌凯,马海州,谭红兵.测井技术的应用及其在科学钻探研究中的意义测井技术的应用及其在科学钻探研究中的意义J.地球物理学进展,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5):1493-1501.LI Bin-kai,MA Hai-zhou,TAN Hong-bing. Application of the welllogging technology and the significance in the scientific drillingJ.Progress in Geophysics(in Chinese),2007,22(5):1493-1501.6 赵培华赵培华.油田开发水淹层测井技术

33、油田开发水淹层测井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06-185.ZHAO Pei-hua.Logging technology of oilfield development swept layerM.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in Beijing. 2003:106-185.7 范晓敏范晓敏.双侧向测井曲线形状与地层侵入研究双侧向测井曲线形状与地层侵入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1):142-146.FAN Xiao-min.Investigation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form

34、 of laterologs and invasion state of reservoirJ. Progress in Geophysics.(in Chinese),2007,22(1):142-146.8 张福明,查明,邵才瑞,等张福明,查明,邵才瑞,等.天然气的测井勘探与评价技术天然气的测井勘探与评价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1):179-185.ZHANG Fu-ming,ZHA Ming,SHAO Cai-rui,YIN Xing-yao.Technology of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and evaluation base

35、d on well-logging dat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2007,22(1):179-185.9 李军,郝天珧李军,郝天珧.油气储层随机模拟方法综述油气储层随机模拟方法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2):458-464.LI Jun, HAO Tian-yao. Review on methods of oil & gas reservoir stochastic simulation J.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2006,21(2):458-464.10

36、李云,李鹏,颜虹李云,李鹏,颜虹.莫西庄地区三工河组二段储层特征评价莫西庄地区三工河组二段储层特征评价J.地球物理学进展,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1):227-233.LI Yun,LI Peng,YAN Hong.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 evaluation of 2 section 3 Gonghe group in Moxizhuang areaJ. Progress in Geophysics.(in Chinese),2007,22(1):227-233.11 杨正明,张英芝,郝明强,等杨正明,张英芝,郝明强,等.低渗透油田储层综合评价方法低渗透油

37、田储层综合评价方法J.石油学报,石油学报,2006,27(2):64-67.YANG Zheng-ming,ZHANG Ying-zhi,HAO Ming-qiang.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reservoir in low-permibility oilfiledsJ. Acta Petrolei SinicaJ.(in Chinese),2006,27(2):64-67.12 谭茂金,赵文杰.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评价碳酸盐岩等复杂岩性储集层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2):489-493.TAN Jin-mao,ZHAO Wen-jie. Evalua

38、terating complex lithology reservoir of carbonatite using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loggingJ.Progress in Geophysics.(in Chinese),2006,21(2):489-493.13 姚光庆,赵彦超,张森龙.新民油田低渗细粒储集砂岩岩石物理相研究J.地球科学,1995,(20):355-360.YAO Guang-qing,ZHAO Yan-chao,ZHANG Sen-long. Lithophase reserch of low-permibility reservoir

39、 sandstone in Xinmin oil fieldJ.Earth-science,1995,(20):355-360.14 Spain D R.德克萨斯洲沃克显樱桃谷组斜坡扇盆地扇组合的岩石物理评价J.AAPG,1992,(26):6.Spain D R. Petrophysical evaluation of array between slope fan & basin fan in Texan continentJ.AAPG,1992,(26):6.15 付金华,魏新善,任军峰,等.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勘探形势与发展前景J.石油学报,2006,27(6):1-4.FU Jin-h

40、ua,WEI Xin-shan,REN Jun-feng.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ing prospect in Ordos BasinJ.Acta Petrolei Sinica (in Chinese),2006,27(6):1-4.16 姜香云,王志章,吴胜和.储层三维建模及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902-908.JIANG Xiang-yun,WANG Zhi-zhang,WU Sheng-he.3D reservoir model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eservoir descri

41、ption J.Progress in Geophysics.(in Chinese),2006,21(3):902-908.17 宋子齐,王浩,赵磊,等.灰色系统储盖组合精细评价的分析方法J.石油学报,2002,23(4):35-41.SONG Zi-qi,WANG Hao,ZHAO Lei.Analysis method of fine evaluation of grey system covercap assemblageJ.Acta Petrolei Sinica,2002,23(4):35-41.18 李茂榕,王宏亮.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有利储集砂体分布探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

42、7,22(5):1527-1532.LI Mao-rong,WANG Hong-liang. Profitable reservoir sand body distribution research of Sha-3 section in western of Bo-xing bottomlandJ.Progress in Geophysics.(in Chinese),2007,22(5):1527-1532.19 苏明军,王西文,刘彩燕,等.储层精细预测技术在周青庄油田的应用J.石油学报,2007,28(6):92-95.SU Ming-jun,WANG Xi-wen,LIU Cai-ya

43、n.Application of high-precision reservoirs prediction techniques in Zhouqingzhuang oilfieldJ.Acta Petrolei Sinica(in Chinese),2007,28(6):92-95.20 宋子齐,王桂成,赵宏宇,等.利用单渗砂能量厚度研究有利沉积微相及其含油有利区的方法J.沉积学报,26(3):452-458.SONG Zi-qi,WANG Gui-cheng,ZHAO Hong-yu.Reserch method of advantaged precipitation sub-facies

44、 and petroliferous range of profitability using single infiltration sand bed thickness of energyJ.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in Chinese),26(3):452-458.21 李海燕,彭仕宓.苏里格气田低渗透储层成岩储集相特征J.石油学报,2007,28(3):100-104.LI Hai-yan,PENG Shi-mi.Charateristics of diagenetic reservoir facies of low-permibility reser

45、voir in Sulige Gas fieldJ.Acta Petrolei Sinica(in Chinese),2007,28(3):100-104.22 高兴军,宋子齐,程仲平,等.影响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2):68-69.GAO Xing-jun,SONG Zi-qi,CHENG Zhong-ping.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affectting sandstone reservior waterflood development effectJ.Petroleum Exploration

46、 And Development(in Chinese),2003,30(2):68-69.23 王江萍,张宁生.油气储层损害识别及诊断信息融合模型研究J.石油学报,2006,27(6):107-111.WANG Jiang-ping,ZHANG Ning-sheng.Data fusion technique for discernment and diagnosis of formation damageJ.Acta Petrolei Sinica(in Chinese) 2006,27(6):107-111. Refined evaluating extra-low permibility reservoir using lithophase classification-take the chang 6 extra-low permibility r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