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诗歌和盛唐诗歌_第1页
建安诗歌和盛唐诗歌_第2页
建安诗歌和盛唐诗歌_第3页
建安诗歌和盛唐诗歌_第4页
建安诗歌和盛唐诗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安诗歌和盛唐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坛上两座辉煌的艺术顶峰,显示出壮大的艺术生命力,成为后代诗歌创作的范式。建安诗歌的美学特征,人们将它归纳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汉魏风骨”等等。盛唐诗歌的美学特征,人们则以“盛唐气象'或”盛唐之音"称之。这两种归纳都比较准确,所以取得学界的公认。而且众所周知,盛唐诗歌是远绍建安的文学传统的,从大的美学范围来看,无疑是相同的,都属于阳刚之美或壮美。但二者又存在着某些明显的不同,处于不同的美学品位。弄清这些不同,正确区分它们的美学品位,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的美学内涵。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步学1试。借用司空图对诗歌美学

2、范围的分类来看,建安风骨在阳刚这一美的家族里,大体上属于“劲健”一品,司空图在诗品中对'劲健”是如此描述的:”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劲健"一品,其大体特点是指作品从内在精神和外在风貌上表现出来的壮大力度。有力才能够无往不前,劲气直达,才能够”行神如空,行气如虹”,旦然有“巫峡千寻”的阻碍,也能像'走云连风”那样容易。所以清人孙琳奎诗品臆说谓:“劲健,总言横竖有力也。”作品是如何取得这种力度的呢?这就要靠作者平时的"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前一方面是指

3、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融化,后一方面是指作者思想品格的修养,这两个方面的有机融合,就可以使作品”真力弥满,劲气充周”(郭绍虞诗品集解)。第二,"劲健”一品,必需具有自强不息的动态美。但这种动态又要如天道运行那样自然,不能一味怒张,这就是“喻彼行健”。这是对前四句的总结。但“行健”必需有,存雄”作基础,这是对五六两句的总结。从来的注本在这呈多梗塞难通或模糊言之。第三,是说“劲健”这种美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可与天地并立,与造化同功。但要取得这种永久的艺术生命,作品必需有充实的内容,或说必需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抒写作者的真情实感,"期之以实",不能只是在形式上去求新芬奇,本

4、末倒直,而且要把这一原则贯彻到底,“御之以终”。然上所述,愚以为司空图对各品的描述,不仅是停留在一个平面上,而是涉及到了不同层次的创作问题。建安诗歌充分表现了劲健之美的大体特征,这种特征第一表此刻诗人们都高扬着淖厉风发的政治热情和渴求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建安时期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期,也是一个呼唤着人材和考验人材的时期,有志之士都切望一显身手,在那个时期大舞台上演出叱咤风雹的威武雄壮的戏剧。所以建安诗人几乎毫无例外地将这种雄心壮志贯注在诗歌中,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给人一种”真力弥满,劲气克周”之感。这里第一应该提到的固然是曹操,他位居相王之尊,挟天子以令诸侯,以主宰神州大地沉浮的姿态在诗中

5、出现,其气魄是为宏大,意志是为顽强,只要看看“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老噱伏杨,志在千里,烈士老年,壮心不已”如此的诗句,那志在统一天下的雄图粗略和信心,和至老不衰的古斗精神,表现得何等鲜明和执着,艺概称其"气雄力坚”,这是一点不错的。建安的其他诗人所处的地位与曹操不同,但各人都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动身,抒写了远大的政治理想和豪情壮志。他们深恐一生碌碌无为,"沉溺众庶间,与世无有殊”(陈琳失题)。迫切感到时不再来,机缘丧失,”骋哉日月逝,年命将西倾。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蛤?"(陈琳游览其二)因此毅然辞别家园和亲人,投身时期大潮,奋勇搏击,

6、”弃余亲睡恩,输力竭忠贞,惧无一夫用,报我素餐诚。”(王粲参军诗其二)”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王粲参军诗其四)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他们要效法秦国的三良,”生为百夫雄,死为勇士规。”(王粲咏史)若是他们没有取得施展理想的机缘,心情便会超级繁重,”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愿赴国忧。”(曹植杂诗其五)建安诗人这种强烈的政治愿望,本来就是受着一种壮大的内驱力的推动,这种内驱力贯透到作品中,就组成了具有鼓舞力量的劲健之美。除直接抒发政治理想和豪情壮志而外,建安诗人还描画了一批英武的英雄侠士形象,通过他们间接地表现诗人的人生理想。咱们看曹植笔下的京洛少年,那"左挽因右发,一纵两

7、禽连,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国”的高超的骑射武艺和迅疾机巧的动作,真令人惊叹不直。在白马篇中,诗人不仅展现了白马健儿那矫健的美姿,超群的本领和立下的战功,而且对他的报国决心作了突出的描画,他'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于与妻。捐躯赴国难,视死息如归”。如此的形象和决心,用“劲健”之美来归纳,可谓再适当不过了。建安诗人之所以有这种障厉风发的精神,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来源于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的透彻了悟。曹操以为:”厥初生,造化之为物,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精列)正因他从哲学的高度参透了人生,所以才能“不戚年往,忧世不治”(秋胡行)。升庵诗话评价

8、此诗:”不特句法高妙,而识趣追于有道。”前一句不必然适当,后一句却是对的。首丕一样以为:”丹度蔽日,彩虹垂天。谷水潺潺,木落翩翩。孤禽失群,悲鸣云间。月盈则冲,华再也不繁。古来有之,嗟我何言。”(丹会蔽日行)宇宙间事物的运行有它的客观规律,不可逆转,有生就有死,有荣就有枯,有圆就有缺,所以重要的是抱着乐观的、坚决的信念,使有限的生命与成立的功业长存,没必要要难过悲观。曹植还写道:"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飞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趣露行)他们看到了人生的短促,但不是走向消极悲观,而是更激发起建功立业的迫切要求,从踊跃方面去实现人生的价

9、值。这种要求是组成建安诗歌劲健之美的重要的内在精神因素。有的研究者曾将上述内容归纳到“恋生主题"之内去,我以为这是不大妥当的。因为它完全从消极方面理解丁建安诗人的思想动因,从而会模糊建安诗歌的大体美学特征。建安作者也写了一些游仙诗、远游诗,追求非现实的理想境界。乍一看来,这似乎是消极遁世,与劲健之美的内在品格背道而驰。但这里至少有三种情况应当加以区别:第一,他们是想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精神上的悬大自由。例如仲长统的述志诗(或作见志诗)就要求:”六合之内,恣情所欲。人事可遗,何为局促。”这是绝对的无所顾忌,进展个性。他还进一步宣言,要”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叛离五经,灭弃风雅,百象杂

10、碎,请用从火O抗志山西,游心海左。元气为舟,轻风为枪,敖翔太清,纵意容冶”。作者表面上说要摒弃现实,”敖翔太清,纵意容冶”,但实质上是企图摆脱儒教桎枯的一种强烈躁动,一种亩力的呐喊。所以他说:”百虑何为,至要在我。”高度肯定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是诗人主观精神的高度张扬。正如吴礼部诗话所评:”仲长统述志诗,允谓奇作。其日:叛离五经,灭弃风雅者,得罪于名教甚矣。盖已开墟晋旷达之习、玄虚之风。”第二,是他们在紧张的亩斗之余,有时也想取得休息,享受一下安宁。其中以刘桢的杂诗表现得晟为鲜明,”职事相埴委,文里纷消散,驰翰未暇食,日灵不知晏。沉迷簿领书,回回自旨乱。释此出西城,登高且游观。方塘含白水,中有

11、凫与雁。安得肃肃羽,从尔浮波澜。”显然,这不是想逃避现实,而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精神调节。宋朝的黄山谷承其绪而写了登快阁诗。第三,是因为受着现实的压迫,想在精神上求得一个安息之所,实际上是愤懑抑郁之情的折射。曹植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因为他在与曹丕争魏太子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文帝受禅后,他一直受着曹丕和他的侄儿曹rui的迫害,生命几至不保,思想和感情深受压抑,除借物以打不平之外,如浮萍篇、野田黄爸行、怨歌行;就是寻求神仙境界,以期超脱,如升天行、远游篇、神仙籥之类。他说:"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神仙篇)里面显然隐含着对帝位的鄙视。细味这些诗篇,它仍然奔突着一股劲健之力。第二,建

12、安诗歌的劲健之美还在于它渗透着一种深沉的现实主义精神。虽然其中也有必然的浪漫主义成份,但从涉及的题材和描述的内容来看,写实的比重更大些。就是写追求理想境界的升天、游仙等诗,虽然运用了先秦两汉的一些神话传说,看起来是超现实的,但事实上缺少内在的浪漫主义气质。如昔操的气出唱、陌上桑等,远不如他的短歌行、观沧海等诗富有浪漫主义精神。昊能表现建安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的,是那些真实描述骚乱年代的诗篇。由于那个时期是一个长期战乱的时期,陋乱给人民带来了庞大的灾难。本来就具有一番政治理想的诗人们,都站在同情人民的立场,作了真实的反映,在诗中贯注着哀民生,感丧乱,悲歌慷慨的激情,显出一种悲慨的基调。例如禁琰在被

13、掳掠途中,看见匈奴贵族对中原的侵扰和对人民的杀戮,”斩戮无不遗,尸骨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悲忿诗),心中是何等激愤!当她被赎回中原时,看见的又是什么景象呢?"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度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o”(悲忿诗)面对这一派破败荒凉,诗人深感"悲忿",故用以为全诗题目。在建安时期的代表作家中,无一没有描述那时令人惊惧的现实:”出:T茎故乡,但见蒿与菜。”(阮丫向七哀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四里无烟火,但见林与丘。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王粲参军诗其五)”出门无所见,白骨蔽

14、平原。跆有饥妇人,抱于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洒泪独不还。未知生死处,何能两相完。”(王粲七哀诗)在描述惨不忍睹的现实和死购弃于的场面中,其惊心动魄恐怕古今少有逾此的丁。诗人面对这悲惨的现实,心理反映异样强烈,有的是”悠悠使我哀”(曹操苦寒行),"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有的是"悟彼下泉人,喟然悲伤肝”(王粲七哀诗其一)。有的是“气结不能言”(乐府古辞艳歌何尝行)。这些描述和抒发诚如刘勰所言是”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增强了劲健的力量。劲健之美要求诗歌的语言辞采朴实筒练,质劲有力,给人以似拙似粗之感;不追求华丽,华丽则有伤筋骨。刘勰在批评汉代大赋的多方铺陈时,就指出它”

15、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曹丕在评价陈琳的宣表时,特别称赞"孔獐章表殊健”,但又批评其“微为繁富”,因为辞采的繁富是有损劲健的。建安诗歌在语言表现上,不论抒情写景,叙事状物,都明白简易,不事雕绩。例如,钟竦评价曹操诗”古直”,称王粲诗”文秀",评徐干、曹彪诗”闲雅”,称阮丫丘诗”平典不失古体”,评应臻"善为古语”,以为刘桢”气过其文,能润恨少”,批评曹丕诗”率皆鄙质如偶语”等等。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评价那个时期的诗歌在语言风格上的整体偏向是”造怀指事、不求奸密之巧;驱辞逐貌,惟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就是被钟竦称为“辞采华茂”的曹植,他的诗也有筒练明快,“结言端

16、直”的特点。可见,用语的恰如其分,单刀直入,是组成劲健之美不可或缺的因素。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不同,它在阳刚之美那个范围里则偏于“雄浑”一品,司空图对它是如此描述的:”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有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疆,来之无穷。司空图的这一描述,大致揭露了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是“大",这是雄浑最重要的特征。既要求对客观外物进行普遍的审美观照和艺术表现,这就是他说的“大用外腓",“具有万物”,即是说要有广大的包容星,组成作品外形的宏伟,又要求诗人有充盈的内力贯注其中,使作品具有博大和深厚的特点O清人顾翰在补诗品中,用“

1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来形容“雄浑”这一特点,可谓得其旨要。第二,是形象的超越性。诗人要从“返虚”的高度,即“道”的高度来进行艺术创造,使之达到如庄子齐物论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融合的浑成境界,这就是“返虚入浑二如此的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气质,而不像“劲健"那样要求”期之以实”。第三,要道劲有力而又从容自然。雄浑之美既要有强劲的力度,具有”横绝太空”之势,但乍看起来又似不经意,显出一种"荒荒油云,廖廖长风"的盛大而从容自然的气象,这就是“积健”。jian斋诗谈卷三对“积健为雄”有一段很精当的阐释,他以为"推"是“力大

18、笔轻,浪费中自带严毅,充口而出,不待做作,自然壮旺,是之谓雄。雄而平,又无锋棱逼人,须益之消意刻思,用尽经营,终归稳贴"。可见,“劲健”之作,易于见出是曾使劲;“雄浑”之作,令人感觉似不曾使劲。司空图在这里事实上指出了“雄浑"是“劲健”的升华。雄浑之美包括着劲健的因素,但劲健之作还不能视为雄浑。第四,要求诗人进行普遍的艺术归纳,但又要突出一个中心点。或说要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时期精神。这就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杨廷芝诗品浅解对此有专门好的解释,他说:"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浑成无缺如太极然。”第五,他指出,要使自己的作品达到雄浑的境界,非靠平

19、时的多方积累不可。它不是短时刻行为或只具有某一两个因素就可以成功的。正如阜兰课业本原解对诗品“雄浑“所言:”此非有大才力大学问不能。”但一朝达到了这种境界,艺术创造力就会源源不断,用之不竭,浩然无皇:盅唐诗歌充分表现了雄浑之美的上述大体特点。第一,从涉及的题材范围来看,它各不虚传是“大用外腓“,是”具有万物”,各类题材无所不写,边塞、田园、山水、别友朋,伤离别,述闰怨,忧羁旅、抒情志等等,以广度涵盖一切。从个人风格来看,由陈子昂的It慨幽郁,王维的清微闲雅,李白的飘逸奔放,高适的浑厚浩茫,岑参的奇峭挺拔,王昌龄的健捷悲壮,杜甫的沉郁抑扬等等,合成了一种丰硕、浑厚、气象远大、充满活力的基调,使读

20、者看到了盛唐社会的各个侧面,也感受到盅唐社会的时期精神。固然,最能表现盛唐气象的雄浑之美的,是盅唐诗人也同建安诗人一样,在诗中高扬着一种渴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唐朝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唐王朝建国后一百连年由于政治安宁,生产力大有进展。统治者也大力选拔人材,因此一般士医生有进身的途径,这使他们对自己对社会都充满了信心,抱着踊跃乐观的态度,因此抒写宏图粗略,追求“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热情地向往建功立业的不平凡的生活,就成了盛唐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雄浑之美的重要方面。陈于昂登幽州台歌中发出的深沉而庞大的感叹,第一爆射出渴组建功立业的耀眼火花,引发了历代有志之士的强烈共呜。李白更

21、是自信”天生我才必有效”,一再盼茎”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杜甫理想更高,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建安诗人和盛唐诗人都抒写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但其风格显有不同。前者是坚持不懈,壮心不已,奋斗不息。后者是意气风发,豪迈潇洒,乐观自信。不区别这一点,就会轻忽它们的美学特征的不同性。盅唐诗人抒写自己的雄心壮志的另一个特点,是几乎都写了边塞诗或表示要参军边塞,杀敌靖边,捍卫国家的和平和安宇。在这些诗中充满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他们虽然描述了边关的荒凉艰苦,但却洋溢着芙雄气概和必胜的信心:”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参军行之四)"亚相勒王两出征,誓将报主静边尘。

22、”(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医生出师西征)为了报效国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就连王维如此并非以政治理想称于世的诗人,也都表示出参军报国的热情,不肯像汉儒那样皓首穷经:"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宇)所以边塞诗成了盛唐诗歌的一个突出部份,名篇佳句,层见迭出。这些诗表现出强劲的力呈、但看来又似乎无所使劲,浑成自然,不怒张,不埴寒,不呆板,真做到了”积健为雄”。盅唐诗人也同建安诗人一样,在直接抒写政治理想的同时,还为咱们描画出一个个虎虎风生的英雄。陈于昂笔下的“幽燕客”,既是一个

23、勇于斗争,男于招架的斗士,也是一占舍身报国的英雄,”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感遇三十三)王维笔下的老将更是一个何等威武的人物:”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就是上了年纪,也雉心不减昔时:”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我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建功勋。”(老将行)建安诗人和盛唐诗人虽同是描画英雄形象,但前者着笔在健,后者着笔在雄。前者虽描画的少年英雄,却显得苍劲;后者虽描画的疆场老将,却显得英风扑面,豪气逼人。盅唐诗人除描画芙雄形象以寄托政治理想外,还以不普通的事物作为载体,借物寓志。李白就常以大,陶自比,以为不飞则已,

24、一飞冲天,上李邕一诗典型地暗示了这种豪迈气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郭元振则借古剑的被废弃不用感叹人材的被埋没,但全诗结尾写道:”虽使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古剑歌)不似建安诗人那样理想不能施展,便背负着繁重的心理压力。所以这种诗篇真可谓达到了至大至刚的境界,显出一种“足踏蛟鲸,手鞭毒毫”(顾翰补诗品雄浑)的气势。第二,表现盛唐诗歌雄浑之美的是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与表现劲健之美的建安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可能是不同的社会背景给文学染上的不同色调吧。大凡一个社会在走上坡跖时,整个时期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气象,人们充满自信和追求

25、理想的精神,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就偏于浪漫主义气质;而当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矛盾尖锐的时期,人们更多地是对现实问题的试探和自己的命运的关心,这种社会意理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必然使文学渗透着现实主义精神。盛唐诗人除在抒写政治理想时充满了自信、乐观、豪迈的浪漫气质,在描述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观时给人以巨刃摩天之感外,就是描述和平、安宁、富足和美丽的田园生活时,也带上一种理想化的色彩。盂浩然在过故人庄里描述的田园风光是:"绿树村边台,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王维在渭川田家里描述的渭川田园生活图则是:"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gu6麦苗秀,

26、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这既是那时的农村现实,也是诗人带着超脱的审美目光去审视的结果。它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明显地感觉着一种浪漫气息。一样,李白笔下的蜀中景色、山东农村和浙江农村的景色,无一不是清新明丽,充满了活力,带有理想化的色彩。再次,盛唐诗歌的罐浑美,还表此刻诗人们常以宏大的气魄对客观外物进行审美观照,不论是抒写情志仍是描述外物,多取居高临下,整体审视的角度,较少从小处着眼,作一枝一节的细微刻画。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不是人在外物眼前显得被动,而是人处于支配的地位,充满着一种吞吐宇宙的气魄,所以气势恢宏的篇富美不胜收。咱们看,写出社会场面是:”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漫卷出

27、辕门。前军夜战跳河北,巳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参军行之五)写观猎是:”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写华山黄河是:”华山峥嫌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体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吼怒孽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李白华山云台歌送丹丘子)写冶炼场面是:"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其十四)写洞庭湖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盂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这些描述与局面狭小者比

28、直是气象不同。而”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这不是“横绝太空"么!"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晚上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其笔力万钧而又轻盈自然,直能够用"荒荒油云,寥寥长风”来形容。”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叹喟人生易老也是如此豪迈。总之,从什么角度对外物进行审美观照取舍,是决定其美学品位的重要因素之一。盛唐诗歌在审美视角上,在气宇上显然比建安诗歌要开阔,要雍容博大一些。真可谓”遍游穷颠三千界,祗伏驿嗯十二闲”(曾纪泽演司空表圣诗品二十四首雄浑)。建安诗歌中除曹操的观沦海少量几首在这一点上可与盛唐诗歌并比外,余皆不及。昊后,盛唐诗歌的雄浑美还表此刻诗体的建构和语言的运用和音韵的调配上。唐诗是近体诗成熟并达到顶峰的时期,那个顶峰的标志主如果盛唐诗歌o它之所以能给人气宇恢宏,容量浑厚的感觉一一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