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词与传统文化讲义A_第1页
经典诗词与传统文化讲义A_第2页
经典诗词与传统文化讲义A_第3页
经典诗词与传统文化讲义A_第4页
经典诗词与传统文化讲义A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绪论 先秦诗歌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演变历经二言到四言,到骚体楚辞,到五言、七言(杂言),到前格律诗,最终形成格律诗。包括古白话诗、词,散曲和新诗这十一种主要形式。流传至今相传黄帝所作的弹歌是典型的二言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短短八个字概括了从制作工具到猎取动物的全过程。这种二言古谣,也可称为原始歌谣、远古歌谣、太古歌谣或上古歌谣等。礼记和易经等古籍中也有类似的作品。这类诗歌的基本形式都是歌谣,其产生与先民的集体生活密切相关。他们通过歌谣传授生产技能,协调劳动节奏,表达内心感受,娱乐群体生活等。周易中有较多的二、三言诗。 “得敌,或鼓,或罢(pi),或泣,或歌。”(中孚六三)(战

2、胜俘获了敌人,有的击鼓为乐,有的疲惫不堪,有的激动得落泪,有的高声歌唱。) “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离九四)(敌人突然来了,房屋被烧人被杀,整个村庄惨遭破坏,尸横遍野。)“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屯九五)(把肥肉囤积起来。占问小事吉利,占问大事凶险。)清沈德潜古诗源收录了许多远古时代以四言为主的歌谣。尧戒: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2 / 37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建立了新的奴隶制王

3、朝周朝,起初定都镐京(今西安附近),史称西周。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周文化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王朝建立了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保留了大量的民歌。春秋时期,四言诗已经十分成熟,作诗言志蔚然成风,举凡庙堂祭祀、外交应对、亲朋酬答,都离不开诗歌的创作和应用。中国文化进入了第一个繁盛期。 编成于这一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从音韵学上说它仍然属于上古歌谣,但是它与二言古谣有明显的不同点,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感情充沛,和现代作品几乎没有隔阂。诗经为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石。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

4、年)是封建制逐步取代奴隶制的转变时期。由于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儒、墨、道、法、兵等各个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宣传政治主张,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春秋末期,北方的主要典籍诗、书、礼、乐等相继传入巫风盛行的南地楚国,诗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屈原的创作使中国诗歌有了飞跃,创造了一种新诗体“楚辞”,诗歌获得了饱满的生命力,把先秦文学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峰。西汉刘向把屈原及其宋玉等人的作品汇编而成楚辞,它是继诗经之后的第二部诗歌总集。与诗经相比,楚辞词藻华丽,想象力丰富,开创了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先河。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25篇,但未列篇名。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25篇,具体

5、篇名为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代就存在争议。大致说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作。史记本传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5篇为屈原的作品。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分别开辟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道路,垂范后世。两汉诗歌主要出现在东汉中晚期,多为五言诗。由汉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两部分组成,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是古诗十九首。六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和周颙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古代诗歌自此开始走向格律化。根据口音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提出了“四声说”,并提倡在诗中应用。形

6、成了“永明体”。但“永明体”的格律要求尚不成熟,如律句模式以及粘未定,故称为前格律诗。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最著名的“竟陵八友”等人的诗歌。唐诗中各种传统诗体兼备,无论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取得了很高成就。格律诗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排律进一步成熟并定型。唐书有曰:唐兴,诗人承隋、陈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四言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独占诗坛,极盛一时,及至南北朝以后逐渐走向衰亡。文心雕龙明诗说:“汉初四言,韦孟首唱,匡谏之义,继轨周人。”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

7、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第一讲 诗经与四言诗一、诗经体的形式与艺术特征(一)诗经体的形式先秦文学的形态 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混沌的状态成为先秦文学的一大景观。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三则史料:吕氏春秋古乐“葛天氏之乐”;尚书益稷“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吟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按:诗与歌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诗歌”,充分说明是诗必能歌,诗与歌是不能分离的。其实,在重大活动时如宗庙祭祀时,为配合唱诗,总会有音乐,有音乐的同时,也就会有舞蹈。后世或全或缺,多有简化。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

8、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成为“徒诗”。汉代诗歌突破了诗经的四言体、楚辞转化为赋、产生了汉乐府民歌。先秦诗歌作者的演变 先秦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诗经里的诗歌大都是群体的歌唱,从那时到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屈原出现,经过了数百年之久。先秦诗歌内容与风格的演变 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诗经与楚辞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按:依中国之传统,就文体功用而言,文是用来说理的,诗是用来抒情的。(二)诗经的艺术特征1、赋、比、兴手法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

9、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什么是赋、比、兴呢?见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新1版)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就是直接写景抒情,铺陈其事。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譬喻比方。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一般是在全诗的开头或其中某一章的开头,先用一两句话描写周围的景物,然后由景生情,引出下面的歌词。如周南关睢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二句起兴。诗人看到河洲上的睢鸠鸟成双成对,鸣声互和,因而触景生情,想到了下面两句爱恋求偶的诗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P73“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

10、明显。P74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P74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P74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诗之四始 “关雎为国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周颂之始。”诗之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2、句式和章法 (1)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按:此一事实说明雅、颂是被进行过较严格整理润色过的,或本来就出

11、自贵族之手。而国风的杂言恰又说明它是出自下层文化素养较低的平民,“杂”正好印证了它的原生态。(2)重章叠句(如蒹葭)和双声叠韵(如关雎中“窈窕”),读来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叠字又称为重言。如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等。(3)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此外,还有其他方式。3、语言风格诗经的语言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

12、较少见。国风中用了许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而在雅、颂中却较为少见。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二、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特点1、诗经四言诗的特点1、四字一顿,节奏鲜明,简单明快。因为其单纯而有天籁的意味,有如儿歌,事实上诗经诚然是中华民族童年的歌唱。2、因为节奏过于短促,缺少内部变化,显得也有些呆板,不适于表现日益复杂的生活和情感。要表

13、达一个意思往往要凑好多句才成,所以不得不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3、偶数句比奇数句更容易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在颂诗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所以后世诗人往往出于复古心理而有拟作,碑铭之文也多用四言。诗经的体制有以下特点:一是创造了古典诗歌沿用不衰的赋、比、兴表现手法,使艺术形象鲜明。二是句型以四字句为主,计有五千六百二十四句,占诗经总句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可视作诗经为四言诗结集的依据。三是复叠成为诗经重要的修辞手段。即有意地把某些字、词、句重复使用,以增强语言的艺术表现力。诗经中的复叠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叠字、叠句、叠调三种形式。四是用韵灵活多变,韵位并不拘限于某一处,但在多变的形式中,却有某些常见的基

14、本形态。2、四言诗的一般特点第一,句数、字数不限。第二,用韵比较自由。古体诗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两者交替使用。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甚至三句、四句押韵。有的古体诗从头至尾一韵到底,也有的中间换韵,有的换韵有规律,有的无规律。韵脚字有选用同一韵部字的,也有使用相邻韵部字的。第三,不讲究平仄。第四,不用对仗。三、中国四言诗的发展与经典推介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作不多。西汉时期,四言诗不少。昭、宣、元、成时代(前86前7年)易学大师京房的老师梁国人焦延寿作易林(即隋、唐以后书目所标的焦氏易林)。其书虽为爻辞,但富有诗意,可视为类似诗经的四言诗,明代杨慎

15、叹为“古雅玄妙”。西汉虽有五言体兴起于民间歌谣,但文士之作,大体还是四言体,韦孟的讽谏诗可为代表,刘勰曾誉之为“继轨周人”之作。东汉之后,五言诗很快取代了四言诗。梁钟嵘诗品序说,时人对于四言“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这之后,四言体几至绝迹。比较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正体的,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短歌行与陶渊明停云诸作,篇中分章,反复吟咏,是“惟能辞意融化而一出于性情六义之正者”(吴讷文章辩体序说)。此外, 魏末嵇康的幽愤诗, 西晋陆机、陆云,东晋陶渊明等都出现过若干佳作。唐代韩愈的元和圣德诗、柳宗元的平淮夷雅,也有一定成就,被认为“词严气伟,非后人所及

16、”(文章辩体序说)。宋代胡一桂亦工四言诗,但比起诗经中的珍品,诗味大不相同,篇幅既长,又不分章,称之四言变体。 诗经中的国风、二雅等基本都是四言诗。先秦两汉其它典籍,如史记所载麦秀歌,左传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也都是以四言体为主。可见,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是娱乐场所还是祭祀场合,最流行的诗体是四言诗。四言诗的形成,标志着原型诗时代的结束,古典诗时代的开端。四言诗的成熟以诗经的结集与流传为标志。要之,四言诗盛行于西周到春秋五百年间,战国至魏晋渐次式微,魏晋之后,几成绝响。附录:嵇康四言诗十一首(选二)一淡淡流水,沦胥而逝。泛泛柏舟,载浮载滞。微啸清风,鼓檝容裔。放棹投竿,

17、优游卒岁。二婉彼鸳鸯,戢翼而游。俯唼绿藻,托身洪流。朝翔素濑,夕栖灵洲。摇荡清波,与之沉浮。四、诗经与中国爱情文学有学者认为,诗经中有70多首为爱情诗,100多首为爱情诗,国风基本是爱情诗,甚或整个诗经都是爱情诗。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诗经是中国爱情文学的渊薮,是中国文学文化爱情主题一以贯之的源头,不仅对诗歌,对后世几乎所有文学样式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像楚辞、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主题为游子思妇)、六朝诗歌(曹丕燕歌行)、唐诗、宋词(题材以爱情闲情为正宗大宗)等这样的韵文文学,起到了纲举目张的统领作用。诗经写恋爱和婚姻问题的诗,或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相思之意,或赞扬对方的风采容貌

18、,或描述幽会的情景,或表达女子的微妙心理,或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内容丰富,感情真实,是全部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作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源头之一,诗经一直受到历代读书人的尊崇,经历两千多年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华夏文明的血液。诗经对我国两千年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广的影响,同时很有文学和史料价值。中国人比较注重实际,在婚恋方面也如此,这方面题材的诗,语言和情感都很朴实。与此相对,西方的情诗,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一般表达的感情要更激烈,也充满幻想,把恋爱的对方想象成各种意向,例如女神一类,而中国的诗歌则更注重平日生活的描写,眼光更多放在过日子。西方诗歌多用夸张的辞藻赞颂追求的女子,诗经则重在表现情

19、侣之间约会的细节以及夫妻相守的决心。例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这种经典,西方是没有的。所以,东方式特别是中国式的爱情,更多指向地老天荒、永久持续,西方式的爱情更多指向一见钟情、轰轰烈烈,很少强调海枯石烂、白头到老。五、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开辟了抒情诗传统 诗经虽然有少数叙事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此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2、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表现出

20、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并成为历代文学革新的理论指导。如初唐的陈子昂、盛唐的李杜、中唐的白居易等。从宋陆游到清末黄遵宪,也代不乏人。3、比兴的垂范 如果说“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比兴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由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中华吟诵篇目:关雎、蒹葭重点阅读篇目:关雎、氓、君子于役、七月、采薇、绵、伯兮、伐

21、檀、硕鼠、东山、节南山、何草不黄、蒹葭阅读参考书目:孔颖达毛诗正义、朱熹诗集传、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张西堂诗经六论、袁梅诗经译注、余冠英诗经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鉴赏集、黎虎夏商周史话(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李亚农殷代社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二讲楚辞与骚体诗自从诗经的歌声停歇以后,一种“奇文”从楚国深厚的文学土壤中挺拔而出,那就是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的出现约在公元前四世纪,即战国后期。屈原是楚辞的奠基人。从他现存作品考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受诗经影响较大,体制上近似诗经的作品,如天问与橘颂,虽然较诗经有所变化,但

22、句法仍未脱离四言诗的影响。另一类是离骚、九歌、九章等篇,它们是典型的楚辞体制,习称“骚体”。它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仙境界的篇章结构。屈原“作辞以讽谏”。如离骚杂揉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超越了时空界限,帝阍听其慷慨陈词,神灵和他对话,鸾凤听他使唤,趾龙为他驾车,编织出一幅幅迷离的神灵幻境。二是“兮”字调与楚声形式。“兮”字古代发音如“啊”,是一个象声语气词,大都置于句中,它的使用,扩大了诗句的容量,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是我国诗歌体制的一大进步。三是复杂多变的韵式。楚辞用韵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较为规则的押韵方式,往往是四句一节,偶句用韵,一节一换韵,这种押韵方式的典型作品为

23、离骚;不规则的押韵方式,九歌11篇堪为代表。楚辞在古典诗歌定型于五、七言句式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什么是“楚辞” 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武帝时。汉书朱买臣传云:“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这是现在可知最早提及“楚辞”的文献材料。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楚辞类)屈原生平和思想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楚国贵族。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遭遇与楚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前期“为楚怀王左徒”,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4、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后期被疏,又被迁放江南,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汨罗江。与屈原相关的两项活动:端午节、赛龙舟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骚体文学形式的创造者。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作品主人公的思想品德、人格志节作为民族的可贵精神财富,哺育着人们爱国爱民、追求真理、

25、独立不屈。另一方面,“骚体”作品的体制形式、创作方法、艺术技巧,滋润着后世作家的笔墨。楚辞编纂和屈原作品真伪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及汉代人拟屈、宋的作品为一集,定名楚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个人专著诗集。汉人又称楚辞为“赋”或“骚体”。汉书艺文志载屈原作品25篇。一般认为离骚、天问、九歌(11篇)和九章(9篇)等是比较可靠的屈原作品。远游、卜居、渔夫等存疑。招魂司马迁定为屈原所作,而王逸则认为宋玉所作。楚辞的特征及影响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离骚等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诗体,句式参差错落,通篇隔句句尾用“兮”,形成了完整而富于变化的新体诗。离骚多采用楚国方言,富于地方色彩。其

26、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其典型的象征性意象是香草美人。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世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仍然是将离骚作为一个参照物,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他对屈原与楚辞的推崇。按:中国文学有两个源头,一个是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一个是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既是创作手法,也是作品风格。浪漫主义

27、的特点是:感情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以及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一、骚体诗的形式与艺术特征骚体诗指离骚体的诗。骚体,又称楚辞体,汉书艺文志属“诗赋”类。它起于战国时的楚国,由屈原创立。屈原以及其他诗人用这种文体写了许多优秀作品。骚体诗的基本特征是:一、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二、篇幅、句子较长,形式较自由;三、句尾多带“兮”字。楚辞的文体特点:(1)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2)从体式言,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扩大了诗歌的容量。(3)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方言词语大量出现。另外,“兮”、“些(su

28、o)”等语助词频繁出现,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龙榆生中国韵文史第二章楚辞之兴起“楚之诗歌渊源”一节指出:“诗经十五国风,独不及楚,楚声之不同于中夏,其故可思。中国文学之南北分流,由来久矣!楚俗信巫而尚鬼(王逸说),又地险流急,人民生性狭隘(郦道元水经注)。故其发为文学,多闳伟窈眇之思,调促而语长,又富于想象力。加以山川奇丽,文藻益彰,视北方之朴质无华,不可同年而语。”二、中国骚体诗的发展(一)骚体诗与屈原以前的诗歌形式的不同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以前的诗歌句式,基本上是四言体。这种句式,比起传说中尧舜时代的二言三言句式,无疑是一大进步。就艺术表现力而言,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可以说是达到了高

29、峰。 但这种四言句式,毕竟节奏短促、单调呆板,容量也有限。在表现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时,它的束缚和局限,就突出地显露出来了。倒是国风中的那些杂言体,如伐檀、行露等,以及楚国、吴越民间流传的徐人歌、越人歌、沧浪歌等,由于字句参差、节奏自由,在抒发思想感情上显出了长处。 屈原早期写作的橘颂,还仍是四言体。但到了他受谗被逐,胸中积满了悲愤和痛苦,想要将它化为诗涛喷注的时候,他就再也不能忍受这种四言体的束缚了。他大胆学习民间“俗歌俚句”“不拘于四言”(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有意识地采用民歌中常常出现的五言、六言、七言的新句式,保留咏唱中的语气词“兮”,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七言的大体整

30、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惜诵就是屈原突破四言体式而创造的第一首“骚体诗”。 “骚体”句式虽然只比四言句式多了两三个字,但这两三个字的增加,却使全句的容量一下扩大了许多。前人在分析七言长于五言时指出,由于“每句多两字,故转折而不迫促”,更适宜于“言情出韵”(施补华岘佣说诗)。因此,屈原“骚体”长句句式的创造,实在是对四言体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以前的诗歌,如诗经里的国风,一般都采用重章叠句、复沓咏叹的形式。许多诗只在每章中变动几个字,来表现场景的推移或感情的递进(如蒹葭、芣苡等)。这种形式,与诗歌合乐有关,是乐章形式的反映。它有便于记唱和加强情绪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一个缺点,

31、就是使全诗的容量相应缩小了。 屈原创制的“骚体诗”,在合乐的同时,章法却大为不同。他放纵思涛在诗中自由奔泻。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或斥责。情之所至,全不拘古诗章法。正因如此,后世有些注楚辞者想按说诗的办法,给屈原诗分章次,结果都不免碰壁。宋人钱果之看出了屈原这一革新,明确指出:“古诗有节有章”,屈原之赋却“有节无章”。 屈原“骚体”不拘于古诗的章法,却有自己的章法。他的诗,有发端,有展开,有回环照应,甚至还采用“乱曰”的形式结尾,对全诗内容或主旨进行概括和总结,脉理极其分明。显示出屈原诗歌既具有“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的创造精神(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又具有“以意运法”、“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

32、不止”的“神明变化”的特点(沈德潜说诗晬语)。 三是体制上的扩展。屈原以前的诗歌,一般都是直抒己怀的抒情诗。它们往往即眼前景,就身边事,述胸中志,表现一时、一地的某种感触和心境。反映在诗歌体制上,大多只是十多行、数十行的短章。诗经中也有一些表现王朝先祖建功立业的史诗(如大雅生民、绵,鲁颂閟宫等),或反映当代政治、军事重大事件,表现朝廷近臣忧虑国事的抒情诗(如大雅桑柔、抑、小雅六月、正月等),以及某些农事诗(如豳风七月等),在体制上出现了向中、长篇演进的趋势。但总的来说,诗三百篇以短章为基本体制,即使是规模最宏伟的閟宫,也只九章121句,484字。 屈原的“骚体诗”,特别是离骚,虽然仍属抒情诗,

33、但其所表现的,不是一时、一地的感触和心境。他在极其广阔的规模上,展现自己大半生追求美政理想的历程,和在这一斗争中所经历的欢乐、忧虑、痛苦和失望。这样繁复的生活内容和丰富的思想感情,在短短十几句、几十句的篇章中,是无法容纳的。为此,屈原一面从诗经中那些已经突破了抒情短章体制的诗歌吸取成功的经验,一面又将战国以来纵横家们铺陈排比、恣肆不羁,非把所思所虑说得云诡波谲、淋漓尽致才罢的游说之辞的特点,运用到抒情诗的创作中来,从而把旧诗的体制大大扩展,创造了一种气势宏伟、有着极大容量的长篇体制。屈原的主要诗作天问,虽还采用四言句式,体制上却已实现了对于古诗的重大突破,达到了380多句、1500余言。而此后

34、的离骚,则长达372句、2469字,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的长篇体制。 四是多种形式的交互为用。“骚体诗”在屈原手上并不是凝固不变、单调划一的,而是极其灵活、极富于变化的。屈原适应不同内容的表现需要,无论在句式上,还是在体式上,都不断有新的变化和创造。 从句式上来说,离骚所用的就是“骚体诗”的基本句式,即六言长句,但又掺合了五、七言甚至八言,使之参差多变,在节奏上比较舒徐,适合于抒发诗人沈郁顿挫、悱恻缠绵的感情,表现出回肠荡气的情韵。而九歌则直接采用了民歌中常见的半句加“兮”(如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句式,节奏轻快、跳跃,适合于表现娱神歌舞的欢乐、婉转的情调。在怀沙以及抽思、

35、涉江的“乱词”中,屈原又采用了四字一顿、句末加兮的短句句式(,兮),节奏短促相承,语气劲捷有力,表现出强烈感情的突然迸发。 从体式上说,屈原不仅有“长篇抒情体”离骚,表现他那时间上跨度较大、空间上又无往而不及的身世遭际和浪漫主义神游;并在情节结构上创造了客主诘难、问答的形式(“女嬃”劝告、“灵氛占卜”等),使之在“铺叙中有峰峦起伏”、“长而不漫”(沈德潜说诗啐语),有如“黄河百里一曲、千里一直”(刘熙载艺概诗概)。而且还创造了天问这样“瓖琦卓诡”、一问到底的“问难体”,招魂这样排比铺张、“艳绝深华”的“赋体”,九歌这样由多首短章串联而成的“组歌体”,橘颂这样托物寄兴的“咏物体”。如此多变的体式

36、,交互为用,使得屈原的诗歌,呈现出“变动无常,淜浡不滞,体既独造,文亦赴之”(陈第屈宋古音义)的缤纷多姿的奇特景象,真是云蒸霞蔚、璀璨夺目,毫无汉代效颦者的那种板滞、沉闷和单调。 “骚体诗”的出现,给春秋以来的诗歌体式带来了一次大解放。明人吴景旭说:“经之后、赋之先,天地间忽出此一种文字”,“总览斯文风格,凿空不经人道,自应别名一体,以骚命之可也。”(吴景旭历代诗话)李维桢也称赞屈原“以一人之手,创千古之业。”(明李维桢楚辞集注序)对屈原来说,这样高度的评价,可谓当之无愧! (二)屈原以后骚体诗的流变(略)自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在南国“奇文郁起”,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此后,“名儒辞赋,莫不拟其

37、仪表”,由汉魏到明清,骚体文学的模拟创作一直绵绵不绝,成为一种传统,几乎贯穿了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刘勰说汉赋的产生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这个论断无疑是非常正确的。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就汉代文学而言,这段话包含着这么几层意思:赋体文学是汉代的主流文学;汉赋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可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以后的赋离开汉代那段特定的历史,很难再取得那样辉煌的成就。汉大赋在汉代鼎盛时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一方面是文学创作自身规律发展使然;另一 方面则与帝王的喜好和为了“润色鸿业”而大力提倡

38、有直接关系。同时,汉代在人才的选拔上以通经和作赋作为两条途径,而经学的独尊地位造成赋家的不满情绪;汉赋继承和发展楚辞“铺排的修辞手法”,大段的铺叙,成串的排比。为形成洒洒的汉大赋建树了功勋。它还继承和发展了楚辞“主客对答的形式”,有利于汉赋篇幅的拓展。汉赋辞采的富丽,词汇的丰富,都是楚辞影响的直接结果。三、经典品读与文化阐释(一)离骚品读静几明窗参太极,孤灯夜雨读离骚。崔晦贞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世说新语任诞思想内容: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370多句,近2500字,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诗中追述了屈原为现实“美政”理想所

39、作的努力和斗争,展示了诗人斗争失败后痛苦的心灵历程,抒发了诗人对楚国深沉执着的爱,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中腐朽恶势力的憎恨,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以身殉国的决心。爱国主义对“离骚”二字,历来有数种解释。一、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按“离”通“罹”);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二、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三、游国恩屈原作品介绍认为:“离骚可能本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

40、字相同”。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离骚反映了屈原的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其美政理想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具体表现为: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其次,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相对于楚国的现实而言,屈原的美政理想更加进步,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离骚为我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屈原的形象在离骚十分突出,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敼的文人并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艺术特色:1、离骚的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诗人通过神奇的幻想,借助绚丽多彩的神话传说,构造非现实的境界。情感炽烈,具有鲜明的自我表现色彩;2、离骚创造性地运用了香草美人比兴

41、象征的手法;3、结构宏伟严密。幻想与现实、记叙与议论、描写与交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安排得错落有致,波澜起伏。在结构上,以“岂余心之可惩”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部分;4、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离骚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诗体,句式参差错落,通篇隔句句尾用“兮”,形成了完整而富于变化的新体诗。多采用楚国方言,富于地方色彩。近代魏源魏源集诗比兴笺序:词不可以径也,则有曲而达焉。情不可以激也,则有譬而喻焉。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君王;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雷电,以为小人;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fn)为谗构。王逸楚辞章句引班固离骚赞序:“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jiao)然泥而不滓。推其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王逸楚辞章句序则说:“故智弥盛者其言博,才益多者其识远。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二)楚辞与“神女美女”1、屈原的“求女”离骚第二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