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重点文言文讲义_第1页
中考重点文言文讲义_第2页
中考重点文言文讲义_第3页
中考重点文言文讲义_第4页
中考重点文言文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0年中考重点文言文复习讲义比较阅读(内容中心相关、写法相似、人物性格相似)一篇文言文复习需掌握的知识点:1、中心、主题、思想感情(会谈感悟)2、翻译重要句子 (关键字翻译准)3、重点解词: 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归类会解释。4、8个重点的文言虚词的选择5、 解词组成语,划分节奏。 童趣1、基本内容及中心: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体现儿童的童真童趣。2文章记叙了几件事情突出“物外之趣”?答:夏日观蚊如群鹤舞空(拟蚊为鹤,作青云白鹤观) 神游丛草间(视丛草为林、虫蚁为兽)。观二虫斗,鞭蛤蟆 3、怎样做一个有情趣的人?(物外之趣来自哪里?沈复从小就有如此闲情,以至后

2、来成为文学家,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答:热爱生活,细致的观察生活。丰富的想象,联想。 富有童心、童趣和好奇心。知识点:一、通假字:强 同“僵”僵硬二、一字多义:1、 之:)(主谓之间,无意义) 心之所向 )(代词)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 为之怡然称快 驱之别院2、或:)有时: 或王命急宣,或置酒而招之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有人:或以钱币乞之或凭或立,不一状。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或许: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3、观:)看:昂首观之 观之,兴正浓、 予观夫巴陵胜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景象:作青云白鹤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4、

3、 以:)用:徐喷以烟 以大易小、 祭以尉首 醒能述以文者2) 以为:把当作 、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 以土砾凸者为丘5、 为:)wéi(动词,作为,当,是) 凹者为壑 吴广为督尉 为坛而盟 2 )Wèi(介词,为了,向,对)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天下唱 为之怡然称快 项为之强特殊:wéi为,为所,为所(表被动,被) 二虫尽为所吞,士卒多为用者 贤能为之用,山峦为晴雪所洗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鞭数十(鞭打)一狼洞其中(打洞) 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公将鼓之(击鼓进军)神弗福也(赐福) 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

4、) 箪食壶浆(用箪盛,用壶盛)四、成语:1、组成语:察(明察,察看)明察秋毫,察言观色 观(看) 坐井观天 冷眼旁观唳(鸟鸣) 风声鹤唳2.出自本文的成语: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儿身上新长出来的羽毛,比喻对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物体。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自得其乐,满足的样子。(怡然:愉、喜悦的样子。自得:舒适。)五重点注释(课下注解之外)私拟作:自己 盖一癞虾蟆:原来是 方出神:正,正在。(方欲行)六特殊句式:被动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士卒多为用者 贤能为之用 山峦为晴雪所洗 )七译句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译:能张开眼睛直

5、视太阳,即使是很细微的事物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每遇见细小的东西,必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译:我心里这样想,那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译: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桃花源记一、文常:陶渊明 东晋诗人。二、主旨:本文虚构了一个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向往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三 知识点: 通假字:要 同“邀”,邀请1、 一词多义舍: )(舍弃)便舍船/太丘舍去 舍生而取义/舍其文轩 )(房屋)屋舍俨然遂: a于是、就: 后遂无问津者 遂逐齐师

6、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许先帝以驱驰b最终、终于: 遂不可见 / 遂迷,不复得路 /然操遂能克绍乃:a于是、就: 乃重修岳阳楼 B竟然: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才:乃悟前狼假寐/凡三往,乃见/乃入据陈D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属:类忠之属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属引凄异 相似-神情及苏黄不属同“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为:a:wéi(动词,作为,当,是) 吴广为督尉 为坛而盟B:Wèi(介词,为了,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天下唱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之怡然称快 / 项为之强C:特殊:wéi为,为所,为所(表被动,被) 二虫尽为所吞,士卒多为用者

7、 贤能为之用,山峦为晴雪所洗3、古今异义:A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妻子儿女 c 无论魏晋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不值得e鲜美:古义:新鲜美丽 f 来此绝境:古义-及人世隔绝的地方4、词类活用:a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父利其然也/邑人奇之/吾妻之美我者/ 父异焉5、成语:出自本文(8个)无人问津 豁然开朗 不足为道 怡然自得 及世隔绝 落英缤纷 世外桃源 黄发垂髫6、组成语:a怡(快乐) 怡然自乐 怡然自得 心旷神怡 b既出:已经 既往不咎 一如既往c欲穷其林: 穷、尽 无穷无尽、山穷水尽 d复前行:再、又 周而复始、

8、死灰复燃e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 不足为奇微不足道 f皆叹惋:全、都 比比皆是 草木皆兵 皆大欢喜g间:间隔 挑拨离间 亲密无间 h 说、道:说三道四 说长道短 说东道西i逢(遇到) 棋逢对手 左右逢源 枯木逢春 j舍(舍弃) 舍近求远 舍生取义 舍生忘死四、内容理解:1、作者笔下的桃源是怎样的理想境界?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理想?(作者为什么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桃源:景色优美,资源丰富;人民生活富足、自由快乐,民风淳朴;社会和平安宁,没有剥削压迫、战乱。如何理解: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及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

9、望。但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2、具体概述作者笔下的桃源生活。(会默名句) a自然环境优美、富饶:“土地平旷鸡犬相闻” b社会环境安定、祥和及人们生活的幸福快乐、民风纯朴:“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 c 桃林美景: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3、理解首段描写桃花林景色的特点和作用:特点:优美而神奇。作用: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桃花源的出现作铺垫,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气氛。4、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害怕世人知道了这个美好的地方,来扰乱破坏他们的宁静安定的生活。5、体会“豁然开朗”写出渔人怎样的感受?写出渔人从视觉到心情突然由狭窄幽暗变得宽阔明亮的感觉。及“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语句

10、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乃”字又怎样的表达效果?介绍了了什么?说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现了桃源人对外面改朝换代的时世感到吃惊。渔人向桃源人介绍了自秦以来的历史。桃源人为世间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生活的痛苦而叹惋。7、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的目的是什么?暗示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在当时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也是不会实现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叹惋之情。五、翻译重点句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

11、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译:率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及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了。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爱莲说陋室铭一、文学常识:作者:刘禹锡 周敦颐二、知识点:1、重点词义:惟吾德馨(香气,品德高尚) 丝竹(指音乐) 劳形(使劳累) 不染(沾染)濯(洗涤) 不妖 (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生枝蔓)(长枝节) 亵玩(亲近而不庄重)2、一词多义:名 有

12、仙则名(著名的、出名) 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则题名其上(名字) 名之者谁(命名)(2)众宜乎众矣(多) 泯然众人矣(普通的)(3)鲜陶后鲜有闻 (少) 芳草鲜美 (鲜嫩) (4)而出淤泥而不染(但是 表转接) 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益: (更加)香远益清 益慕圣贤之道 (好处)有所广益,自以为大有所益 (增加)曾益其所不能(6)之 水陆草木之花 (的) 久之,目似瞑 (补足音节,无实义) 怅恨久之 公将鼓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处处志之卒之为众人 何陋之有(助词,无实义、倒装标志)莲之爱,菊之爱 何罪之有 ,时人莫之许也 渔人甚异之(代词,代桃花林的景象) 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 到

13、去)辍耕之垄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间,无实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这个这种:云梯之械魁父之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忍 忿恚 闻 不蔓不枝(名作动)(生枝蔓)(长枝节) 洞、策、隧、鞭、罾、缟素4、重点句式: 何陋之有 ( 倒装句 )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判断句 )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反问句 )5、组成语:益(更加)多多益善、精益求精、老当益壮 鲜(少)鲜为人知、屡见不鲜、寡廉鲜耻德(品德) 德高望众、德才兼备 众(多) 万众一心、众所周知三、 重要句子翻译: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

14、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是很多的了。5、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是花中的君子。四、默写重点句子:写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情趣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超俗胸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主旨句:斯是陋室

15、。惟吾德馨总括 莲的品格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五、内容分析:1、陋室铭的中心句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本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居室的环境清幽、情趣的高雅和超俗的胸襟,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作者为什么写莲?莲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托物言志,以莲花自比,借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莲象征着身处浊境而正直、独立的君子品格。3、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三方面)A环境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B情趣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C超俗胸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南阳诸

16、葛庐,西蜀子云亭”及引用孔子的话在文中的作用?以古代名贤自况,举古人证明“陋室不陋”,表明自己有和古代圣贤一样的志趣和抱负,突出中心。末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照应主旨句,突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引用圣人之言,用反问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5、文中写菊及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用衬托手法,以菊来正衬,以牡丹来反衬,突出莲的君子品格的可贵。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始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衬托莲的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形象和品质。6、爱莲说主旨:作者以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情怀。7、结尾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

17、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积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求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8、三种花的象征意义:莲象征君子,具有洁身自好、不及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菊象征隐士,具有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志趣;牡丹象征富贵者,具有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习性。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什么感情?a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b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情怀。c感叹世上洁身自好的君子太少。10、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洁身自好,不及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正直豁达,三峡一文

18、学常识 郦道元 北魏地理学家二知识点:1、通假字 阙:通缺,缺口。 2、词类活用 奔:动词用作名词 飞奔的马3、一字多义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从)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绝 a (断绝、尽、消失)沿溯阻绝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虽杀臣不能绝也 B极,很、非常 :绝谳多生怪柏/佛印绝类弥勒/以为妙绝(3)虽 a(即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只 虽我之死 / 虽杀臣不能绝也 B(虽然)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虽有千里之能/故余虽愚(4)属 a 属引凄异(连接)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类) c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咐) d神情及苏黄不属(

19、类似)(5)或 a有时: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或王命急宣/或置酒而招之 /一食或尽粟一石b有人:或以钱币乞之/ 或凭或立,不一状。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或许: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6)以(认为)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皆以美于徐公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4、组成语 有时朝发白帝 早晨( 朝三暮四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沿溯阻绝 断绝( 恩断义绝 络绎不绝 弹尽粮绝) 不以疾也 快( 眼疾手快 奋笔疾书 )属引凄异 延长( 引吭高歌 引而不发) 晴初霜旦(早晨)(危在旦夕 通宵达旦 枕戈待旦)绝谳多生怪柏(极) (绝无仅有 绝妙好辞 深恶痛绝)三内容理解1作者

20、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写景有何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写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写水:不同季节不同的景象(夏, 春冬,秋)夏天奔放美 春冬清悠美 秋天凄婉美(1)抓住景物特点,正面描写及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山:连绵不断,高峻挺拔;(夸张、侧面烘托)(2)抓住景物最有特点的时间写水:不同季节不同的景象:夏水,湍急,水势大。 春冬,清悠。秋,凄婉,中心:抒发了作者对三峡之美无尽赞叹,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2本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快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更能形成一副险峻奇壮的图画。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

21、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胜,故将“夏水”为首来写。3本文以渔歌收尾,有何作用? 衬托三峡深秋的清幽寂静,说明人们感伤的程度。四翻译下面的句子。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B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 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认为快。c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很有情趣。d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在空荡的山谷中传响,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苏轼 东坡居士 北宋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二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闲人 古:清闲的人 今:没有事情要做的人(含

22、贬义)2重点词语:念无及为乐者(考虑,想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 )相及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3翻译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一般。(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啊。三、内容理解1、写景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 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交横。“积水空明”突出月光的澄澈透明“藻荇交横”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给人空灵、幽静的感觉。创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冷皎洁的美妙境界。2、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闲人

23、”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闲人”赏月时的自得不过是被贬后的自慰罢了。3、中心: 文章记述及友人漫步赏月之事,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4、情感的复杂、微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赏月的欣喜、散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孤寂、人生的感慨,自我排解的达观。四积累:1成语乐:(快乐)乐不思蜀 怡然自乐2苏轼的达观处世态度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了作者豪迈的心情。及朱元思书一、作者: 吴均,南朝粱文学家。二、知识点

24、:1、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2、一字多义:(1)若: A你:若为佣耕B像,好像,如:烨然若神人/非若是也/猛浪若奔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若无兴德之言c这样,这个:其言,兹若人之俦乎D如果,假如:若士必怒特殊:(不若,比不上):曾不若孀妻弱子/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负 凭借:负势竞上 背: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箧曳屣/负者歌于途(3)从 跟随:隶而从者/战则请从 顺、随:从流飘荡 听从、顺从:民弗从也(4)绝 (见三峡)断绝消失/很、非常(5)则:那么:(在句首,连接句子)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然则何时而乐耶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25、者就(句中,表连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却: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词类活用:猛浪若奔:飞奔的马(动作名)(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互相轩邈:(高,远 )往高处爬,往远处伸展。(形作动) 恢弘 (发扬扩大) 横柯上蔽:上-在上面(名作状语)4、重点句子: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好像飞奔的马。b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

26、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5、组成语: 皆:全、都 比比皆是 草木皆兵 俱:全、都 面面俱到 万事俱备 / 负:凭借。负隅顽抗穷:尽 山穷水尽 穷途末路/窥:看 管中窥豹 窥豹一斑三、内容理解。1、本文的主旨句和体现的思想感情。主旨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怎样理解主旨句?(译句理解)中心:抒发了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2、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本文写景的特点。摘句/总括特点(以动衬静,修辞)/结合句子分析(

27、写出了)(1)夸张+侧面衬托,突出水清澈的特点;运用比喻、夸张手法,突出水湍急的特点。(2)夹岸高山这句拟人、夸张的修辞,突出山的峻峭、青葱、生机勃勃的气势。(3)泉鸟蝉猿声这句以动衬静衬托出山林的寂静,表现出山林的无限生机。4、全文的总领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5、写“异水”突出了水什么特点?怎样表现的?水“清”(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急”的特点(急湍甚箭,猛浪若奔)6、文章怎样突出山“奇”的特点?山:峻峭。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山,而是先从视觉角度用拟人、夸张写了山上的树,树凭借山势争高直指,从侧面烘托了山势的险峻。 思想感情:三峡抒发了对三峡之美的赞叹,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

28、爱。朱元思抒发了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常:宋濂 明代文学家。二、文言知识: 通假字:1、四支僵劲 支:通“肢” 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通“披” 穿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腰:腰佩 緼袍敝衣:穿着緼袍敝衣2名词作状语 手自笔录:用笔一词多义: 1、道: 道路:道不通/伐竹取道学说:益慕圣贤之道 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施行仁政:得道者多助 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2以 :来 无从致书以观/计日以还 / 俯身倾耳以请 因为 以中有足乐者/以其境过清 用 以衾拥覆3、然: 正确、对:吴广以为然这样,那样,如此:然则何时而乐耶 虽然,

29、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转折连词:(但是)然足下卜之鬼乎/然操遂能克绍的样子:烨然若神人 屋舍俨然4、 虽 : a(即使):虽我之死 / 虽杀臣不能绝也 虽千里不敢易也/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虽然)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有千里之能/故余虽愚5、加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戴上 大王加惠:给予 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而山不加增:更加6、或 a有时:或遇其叱咄/ 或王命急宣/或置酒而招之b有人:或以钱币乞之/ 或凭或立,不一状。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或许: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7、则:那么:(在句首,连接句子)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然则何时而乐耶如

30、果: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就(句中,表连接):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却: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三、组成语益: 更加 精益求精 /多多益善/ 老当益壮 患:担心 患得患失 辞:言语 辞不达意/义正辞严汤:热水 固若金汤/扬汤止沸 假:借 狐假虎威/假公济私 色:脸色 喜形于色/和颜悦色/色厉内荏足:脚 足不出户/画蛇添足 负:背 负荆请罪 负薪救火若:好像 呆若木鸡/若明若暗/固若金汤四、有关刻苦勤奋的成语和诗句: 韦编三绝:(孔子)/悬梁刺股:(孙敬、苏秦) / 凿壁借光:(匡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

31、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五、内容理解: 1、主要内容和主旨:本文叙述了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以此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中心句:“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如何理解“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苦乐观?答:(翻译理解) 生活固然艰苦,但作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刻苦勤奋的学习中去,以苦为乐,在读书中获得乐趣,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的贫困,在学习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精神上获得巨大满足。 3、“余幼时即嗜学”总领全文。4、作者求学遇到哪些困难?体现什么品质?家贫无书借书/手自笔录/走送之(刻苦勤

32、奋守信用)无师解惑路途远/老师严厉,求师的迫切诚恳恭敬生活之苦旅途艰苦(寒冷、路艰)生活艰苦(住、食、衣) (以苦为乐、精神富足)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勤奋刻苦 守信 求师迫切虚心好学,态度诚恳恭敬6作者着力渲染求学时的艰难,有何目的?及同舍生对比,突出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和勤奋。表现自己能以苦为乐,在读书中获得乐趣,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的贫困。鼓励马生勤奋好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六、翻译句子: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及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

33、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及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没有一点羡慕他们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大概我求学时的勤劳和艰苦就是这样。醉翁亭记一、 文常: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基础知识:1、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山行六七里”沿着山路。 “朝而往,暮而归”在早晨,在晚

34、上。“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酿泉为酒”用酿泉的水。2意动用法:乐其乐:以为乐一词多义:1、 意 醉翁之意:情趣 意稍舒:心情 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意思:鸣之而不能不能通 每有会意:文章的主旨、内容2而 并列: 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蔚然而深秀者/起坐而喧哗者转折: 而不知人之乐 顺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修饰: 朝而往 /暮而归3 、然:正确、对:吴广以为然这样,那样,如此:然则何时而乐耶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然后知生于患而死于安乐也转折连词:(但是)然足下卜之鬼乎/ 然操遂能克绍的样子: 若听茶声然烨然若神人 屋舍俨然5归 吾谁及归:归依 云归而岩

35、穴暝:聚拢 暮而归:返回6临: 靠近 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面对 执策而临之/临表涕零8、于 a泻出于两峰之间从 b临于泉上=歌于途,休于树在c太守及宾客来饮于此到三、内容要点:1、主旨句:“醉能同其乐”即表达了作者“及民同乐”的理想抱负。2、主线:“乐” 其三方面的表现: 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 “三乐”归一:“及民同乐”3点明核心命意的句子(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为下文写景抒情奠定了感情基调。4理解“醉”及“乐”的关系:“醉”是表象,“乐”是实质,“醉能同其乐”将“醉”及“乐”统一起来,醉于山水,醉于游宴,醉于民乐,归结起来就是表现作者“及民同乐”的思想。5、名

36、句积累:(1)写山间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2)写山间四季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3)核心命意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7、理解1、2节写景的作用:借山水之景,表现作者陶醉于山水之乐的情感,烘托人物喜悦、愉快的心情,表达作者“及民同乐”的思想。组成语: 辄:(就)动辄得咎 浅尝辄止 绝(断绝)弹尽粮绝 不绝如缕 恩断义绝临(靠近)临池学书 临阵磨枪 临阵脱逃 临(面对)临危不惧 临危受命 临渊羡鱼 负(背)负荆请罪 负薪救火10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各是什么?禽鸟之乐:山林之乐游人

37、之乐:山水之乐,从太守游而乐太守之乐:及民同乐11“醉”的含义? 饮酒而醉陶醉于山间美景 沉醉于及民同乐的生活中(核心)寄情山水排遣抑郁心境(借酒消愁)4、译文:(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2)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幽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或明或暗变化不一的景象,(就

38、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野花开了,散发清幽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陈涉世家一、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强迫远调)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首发) 3、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4、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1. 古今异意词亡亦死(古:逃跑,今:死)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暗地,今:空隙)卒中

39、往往语(古:到处,今:常常)楚人怜之(古:爱戴,今:怜惜)2. 词类活用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 被坚执锐(坚:铁甲,锐:武器)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书:名词作动词)狐鸣呼曰(名词作状语,装作狐狸的声音) 苦秦久矣(意动用法:以为苦)夜篝火(名作动:用篝火装鬼火) 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作动词,用网捕)皆指目陈胜(名词作动词,用手指指点点,以目示意) 功宜为王(名作状,论功劳)固以怪之矣(意动用法,以为怪) 忿恚尉(使动用法,使恼怒)第 48 页一词多义之 1.辍耕之之(助词,补足音节)之之(代词,指公子扶苏) 以 1.以以为死,或以为亡(认为)以吾众(把) 4.

40、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 5.以激怒其众(来,)会 1.会会计事(集会,聚会)故 1. 扶苏以说谏故(缘故,原因) 2.广故数言欲亡(故意,特意)然(这样) 2.然足下卜之鬼乎(可是,表转折)为为死,或以为亡(是,动词)3.为天下唱(向)内容理解:一、用原文回答此次起义的原因?1、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2、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二、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大多数人们响应的理由是?(如何分析形势的?)1、 秦二世杀公子扶苏,引起人民强烈的不满;2、 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之心。三、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是1在鱼腹中放入写着“陈胜王”的纸条,让士兵得到。(置书鱼腹)2

41、让吴广在驻军旁的树林中祠堂中装作狐狸叫(篝火狐鸣)五、全文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照应前文"天下苦秦久矣"和"宜多应者",说明陈胜的分析完全正确,突出了他智谋深远,料事如神。四、起义的步骤?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五、陈胜的形象:1、少有大志 2、有洞察时局的能力3、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六重点语句翻译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现在如果我们这些人假装称作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许多响应的人。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况且大丈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王候将相难道有天生

42、的贵种吗? 3、 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戍守边塞而死的人本来就有十分之六七。4、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立为国君,应当立为国君的是公子扶苏。5、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6、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做饭,发现鱼肚子里的字条,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7、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胜又暗使吴广到在驻地旁的丛

43、林里的神庙中,夜里用篝火装作鬼火,像狐狸一样的喊道:“楚国要复兴,陈胜为王。8、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士兵们夜里都很害怕。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都指指点点以目示意的看着陈胜。唐睢不辱使命内容要点:第二、三段:唐雎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过程。(分2个回合)第2段(第1回合,斗智)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秦王:骄横、阴险狡诈炫耀军事武力企图迫使唐雎屈服装出给予恩惠的面孔指责唐雎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权(暴)第3段(第2回合,斗勇)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骄横狂暴用战争来恐吓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跟秦王拼命第4段:唐雎

44、在这场斗争中取得胜利。 秦王:色厉内荏,前倨后恭知识点:一、通假字:错 通“措”,放置 仓 通“苍”,青色二、古今异义:1、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虽然这样 2、弗敢易 古:交换 3、长跪而谢曰:古:道歉; 今:感谢 4、大王加惠: 古:给予 今:增加5、徒以有先生也 古:只是、仅仅 三、词类活用1、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 穿着丧衣。 2、及臣而将四矣:数词作动词, 成为四个人四、多义词:1、于:受地于先王(从)休祲降于天(从) 请广于君(为、给)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仓鹰击于殿上(到) 先生坐!何至于此!(到)2、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以大易小(用)今吾以十倍之地(用)而安陵以

45、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 以头抢地耳(把) 徒以有先生也。(因为)3、且(1)、况且:且秦灭韩亡魏 且壮士不死即已(2)、尚且: 且欲及常马等不可得4、若(多义词)A你:若为佣耕B像,好像,如:(不若,比不上)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烨然若神人,非若是也c这样,这个:其言,兹若人之俦乎D如果,假如:若士必怒5、虽 :a:(即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虽千里不敢易也故虽有名马B(虽然) 虽然,受地于先王 故余虽愚 虽有千里之能6、之(多义词)(1)代词:愿终守之,长跪而谢之(2)的:五十里之地/布衣之士/ 十倍之地,(3

46、)主谓间助词,不译:天子之怒,布衣之怒,庸夫之怒,士之怒,专诸之刺王僚也7、而:(1)、顺接:挺剑而起,及臣而将四矣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长跪而谢之(2)、转接(但是)而君逆寡人者,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8、其:代词“他“他的”它“:恐前后受其敌 既出,得其船表加强语气: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肯定,其实)其如土石何(表反问) 安陵君其许寡人(表命令,一定)9、许:(1)拟声词:曳屋许许声 (2)赞同,同意:时人莫之许也。杂然相许。(3)答应:安陵君其许寡人 遂许先帝以驱驰(4)地方,处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5)上下、左右: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 自

47、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五、内容理解 1、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语句,对话) 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 、 敢于斗争, 秦王:阴险狡诈 骄横狂暴2、列举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及主要事迹。(1)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4、唐雎面对秦王的畏惧,是如何一步步化险为夷的?(2个回合)答:第一回合: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第二回合(高潮):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迫使秦王屈服。六、重点句子:1.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五十里以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况且秦朝灭韩和魏国,但是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

48、主意。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4.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及臣而将四矣。心中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天上就降示了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6.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就有两个人死亡,流血五步,天下人都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7、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受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安陵君从先王那得到封地,即使是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五百里的土地呢!七、内容理解:1、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

49、潜台词”听话者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答: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句话的用意是:用战争威胁恐吓唐睢,欲以强国之势逼唐睢就范,顺从他的意愿。)(2)及臣而将四矣?答:我将效法他们三人,及你同归于尽。(3)且秦灭韩亡魏。答:安陵君如果违抗我,就将遭到像韩魏一样的灭亡的下场。5.本文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答:交待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为下文作铺垫突出了任务之艰巨,也从侧面烘托出唐雎的勇敢和忠君爱国。7.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答:秦王在会见唐雎时劈头就是严厉的质问,指责安陵君

50、“逆寡人”,以强大气势威胁;又用武力恐吓唐雎,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并吞安陵国的意思。 唐雎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在以表明不易的理由,以布衣之怒回应秦王。公输总结一、内容理解:1、本文的论辩方法:第一回合:巧设圈套,引鱼上钩、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先巧设圈套,诱使公输说出其观点“吾义固不杀人”,然后从五个方面批判了公输“义”的虚伪性,使其陷入了观点及行为的矛盾中,使公输无话可对,理屈词穷。第一回合语言特色:(排比、反问)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从多方面突出强调公输盘为楚造云梯是不义的行为,公输的“义”具有虚伪性,使公输盘理屈,达到了劝阻公输盘的目的。反问:“宋何罪之有?” 加强陈述语气,突出强调了宋国没有罪,从而指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攻宋是不义的行为。语气强硬,义正词严第二回合论辩技巧:巧设圈套、引鱼上钩、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设喻说理,类比推理 先用一个故事假设,诱使楚王说出其观点“必为有窃疾矣”,再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指出楚攻宋的行为和观点的矛盾处,使楚王理屈。注意了语言的委婉和艺术性。第二回合的语言特色(排比、对比、比喻)增强语言气势,对比强调了楚国和宋国的差距很大,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楚王认识到攻宋是毫无意义的愚蠢行为,从而使楚王理屈。二、回答问题:1、墨子、公输、楚王各是怎样的人?墨子 :坚持正义 机智勇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