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_第1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_第2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_第3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_第4页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 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

2、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1、 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2、 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3、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 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第一

3、,教育终身化;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赫尔马特教育思想: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

4、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第三,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第四,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下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强调了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第五,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杜威的教育思想: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一,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第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第三,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

5、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第四,学校即社会第五,提出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

6、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人的身心发展规律: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身身心发展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关键期: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段。在关键期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1、 遗传2、环境3、个体主观能动性4、学校教育学样教育:1、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让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

7、发展方向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也属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

8、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意义。义务教育:概念是指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的特点: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等特点。(强制性,又称义务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动作了“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义务教育是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工作的体制”等到一系

9、列制度。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1、素质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6、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第二章 中学课程课程的作用:课程在人才培养和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2. 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3. 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 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

10、作的依据学科中心课程论(要素主义、结构主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克伯屈社会中心课程论拉梅尔德(社会改造主义)、金蒂斯布厄迪(批判理论)课程目标的特征:1. 整体性。各级各类的课程目标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2. 阶段性。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系统,如小学课程目标、初中课程目标、高中课程目标3. 持续性。高年级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4. 层次性。课程目标可以逐步分解为总目标和从属目标5. 递进性。低年级课程目标是高年级课程目标的基础,没有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实现,就难以达到高年级课程目标6. 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目标会有相应的调整

11、课程计划:含义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指导性文件。主要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课程标准:概念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结构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

12、价课程的基础。这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教材:作用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材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都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2.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的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课程开发概念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期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影响课程开发的

13、主要因素课程反映一定的社会、政治的要求,受一定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则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性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可接受性4、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课程理论目标模式拉尔夫泰勒 过程模式斯腾豪 情境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程改革总目标:基础教育

14、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话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观念,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状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15、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

16、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本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第三章 中学教学教学的特点:1.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相配目的2. 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的意义:1. 教学是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以主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

17、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3.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备课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2、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钻研教材:包括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1、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文件。钻研课程标准就是要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了解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本学科学生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2、教科书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3、阅读参考资料也很重要。除了目前专供教师用的一些教学

18、参考资料外,还应该包括课程标准推荐和自己平时积累的参考资料,随时将阅读所得增补到自己的的教学笔记中以便于工作上课时参考使用。上课的具体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组织严密6、气氛热烈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 启发性原则3. 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8.量力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贯彻的要求:1. 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和手段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启发性原则:涵义启发性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19、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性原则贯彻的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巩固性原则:涵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和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巩固性原则贯彻的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循序渐进原则:涵义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

20、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提出的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因材施教原则:涵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进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地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个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

21、要求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涵义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材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涵义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贯彻理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的要求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

2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量力性原则:涵义又叫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贯彻量力性原则的要求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教学方法:1. 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参观法6.练习法7.自觉指导法8.实验法9.实习法10.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11.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优点

23、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区分“注入式”教学与讲授法1.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2.讲授法分为“注入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两种。由于讲授法是一种单向的思想交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学。但正确运用讲授法同样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讲授法的要求1.讲授法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要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有上提高2.注意启发。在

24、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3.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语速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4.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谈话法:也要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供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优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区分“启发式”教学与谈话法1.谈话法并不等同于“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

25、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谈话法的特点是老师问,学生答,因此容易形成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但简单机械地运用谈话法,同样会使谈话法流于形式,而失去“启发”的功效谈话法的基本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优点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谈空说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讨论法的基本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

26、、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法的基本要求1.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2.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3.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4.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被我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参观法的基本要求1.做好参观的准备2.指导参观的进行3.总结参观的收获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法的

27、基本要求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3.严格要求自学指导法:都是指导学生通过自觉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自学指导法的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给学生自觉的方法3.加强评价和辅导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自学心得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基本依据:1.教学任务2.教学内容3.学生年龄特征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而积培养人才2

28、.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 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2.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 教学面向的是全班同学,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4.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主题:1. 面向结果与面向过程并重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3.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4.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课程形式的发展,将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1.有效

29、地实现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的结合2.提高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问题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3.强化隐性课程对显示课程的积极作用课程内容更新上应注意两点1.协调好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和职业课程之间的关系2.协调好内容要求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感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无

30、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注意就容易分散,工作也难以进行下去;如要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活动则必须要有意注意参与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过去的现象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进行的,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以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遗忘指对识

31、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信息加工观点)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6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4.功能固着5.原型启发6.动机的强度。除了上述因素外,

32、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定势即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定势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解决相似或相、定势有助于人对问题的适应,从而能提高反应和解题的速度。对于变化的情境或问题,定势常具有消极作用,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不足或过强都会影响学习效率。1.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2.在学习中等强度的问题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3.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线性的关系,动机强弃越高,学习

33、效率越佳。学习动机的理论:行为强化理论巴浦洛夫、斯金纳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人具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达到满足后,出现高级需要,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影响高级需要的产生和满足。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人因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成就动机理论个体成就动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高成就动机者有追求成功的倾向,往往选择有50%成功机率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往往会选择最简单或最难的任务成败归因理论:韦纳,行为结果的归因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2、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

34、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3、有助于从特定的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习得性无助:一个总是把失几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指人们对自己的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学习动机的培养:1.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 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3. 设置榜样4.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5.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6.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学习动机的激发:1

35、.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学习迁移对新知识、新技能原学习作用: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学习迁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如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来划分,可以把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其中正迁移对学习起促进的积极作用,负迁移对学习起干扰、阻碍的消极作用。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1、 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二、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

36、安排教学程序)三、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学习策略的类型: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策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认知策略是,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饿猫逃出迷笼实验巴甫洛夫的经典

37、性试条件作用理论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迷箱实验强化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惩罚当有机体做了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38、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意义学习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3、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罗杰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知识观1、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

39、案2、知识并不能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3、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处处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第5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注意品质发展的特点:1. 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适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3、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4、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40、5、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主导地位。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1、 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速度日趋成熟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主要表现在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等到的应用能力上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中学生的情绪特点:1、 爆发性和冲动性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3、外露性和内隐性4、心境化和持久性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1、 中学生应当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2、培养中学生对立正确的人生观3、锻炼身体,形成健康的体魄4、培养中学生的幽默感5、培养中学生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1、 教会学生开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培养学

41、生正确看待问题人格的结构: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气质:气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过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特点胆汁质强、不平衡不可遏制型(兴奋型)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好冲动,但暴躁易怒,脾气急,热情忽高忽低,喜欢新环境带来刺激的学习多血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黏液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抑郁质弱弱型(抑郁型)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悉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认知风

42、格1、场独立型-场依存型2、冲动型-深思型3、同时-继时型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 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2、进行人格素质的综合教育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6、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理论特点1、强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强调

43、婴幼儿时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他把发展分为五个时期1、口腔期:从出生至12-18个月左右2、肛门期:大约从12-18个月至3岁左右3、性器期:大约从3岁至5岁4、潜伏期:大约从5岁到12岁5、生殖期:大约从12岁至成年。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第一阶段:0-18个月左右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第二阶段:18个月-3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的冲突

44、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第三阶段:3-6、7岁是学前期限,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第四阶段:6、7-12岁是学龄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第五阶段:12-18岁是青年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目的是建立统一性,防止角色混乱第六阶段:18-25岁是成年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亲密对孤独,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第七阶段:25-50岁是成年中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繁殖感受对停滞感,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繁殖感,体验关怀的实现第八阶段:

45、250岁以后是成年晚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完善对绝望,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1、过渡性2、闭锁性3、社会性4、动荡性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1、 加强教育,理解生理和心理的变化2、更新观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第6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式。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惦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准1、

46、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品质健全4、人格稳定协调5、自我意识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中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1.自我概念发展问题2.人际交往问题3.学业发展问题)二、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1.抑郁症2.恐惧症3.焦虑症4.强迫症5.网络成瘾)学校开展心理辅导教育的途径:1、 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教育5、开展面向个别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6、开展小组辅导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心理辅导内容:学习辅导、人格辅导、

47、生活辅导、生涯辅导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1、强化法2、系统脱敏法3、认知疗法4、来访者中心疗法5、理发-情绪第七章 中学德育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其中,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道德意志是在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

48、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一个人只有在产生了正确的道德情感的基础之上,才会以情感为指导产生强烈的道德意志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因此,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而非道德意志。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否一致: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中学生品

49、德发展特点:一、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1. 开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2. 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3.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 品德结构更加完善二、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识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 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

50、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否则将损害学生的自尊,或导致更严重的不良行为,如攻击行为。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行为 的关系,使学生心悦诚服,同时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德育: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丢弃。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

51、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的意义:1、 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条件2、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我国目前的中学德育内容:1、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纪律和法制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生命教育:含义: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生命教育的意义:1、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教育的基本要求2、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3、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