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1_第1页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1_第2页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1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课文理解:(一)诗歌及其翻译: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7工洒7工郊,高者挂冒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步练习1教学目的:1、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2、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内容: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八月,秋已深了,大风怒吼,把我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翻飞,飞过7工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地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俄顷风定云墨色,

2、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南边村庄上的一群儿童,弱,竟忍心如此当面作“贼”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十也没有效果,只好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欺侮我年老体,公开地抱着床头屋漏无十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风停了,云层墨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进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布被,乂硬乂冷,像铁似的,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子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头没有一块十燥的地方,可如麻似的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我自从经过安史之乱后,一直睡眠不好,这漫长的黑夜,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如何挨到天亮呢!哪里能得到千万高大的房屋,普遍地

3、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风雨中场然不动,安稳如山!啊!什么时候我眼前能耸立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独破,受冻至死,也是心满意足的。(二)相关知识:1、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现实主可人,“诗圣”。2、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3、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

4、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成为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镜子,获得“诗史”的美称,他乂被称为“诗圣”。诗风:沉郁顿挫(二)背景材料760年,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草堂,总算有了栖身之所。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乂接踵而至,此情此景,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问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三)诗歌的主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丁安史之乱的社会动乱之中。这首诗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问”,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出诗人推己

5、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四)诗歌的结构与内容:1、写秋风破屋的情景。(痈惜)2、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无可奈何痈心)3、写长夜沾湿的苦痈。(痈苦)4、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忧国忧民)(五)诗歌的理解: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怎样理解?答:“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卷我屋上三重茅”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2、第一段中用了哪些动词?描写了什么情状?答:“卷”、“飞”、“渡”、“洒”、“挂”、“飘转”等动词细致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这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

6、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痈苦的心弦。3、“忍能对面为盗贼”,作者真心说他们是“盗贼”么?答: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也反映了四海困穷的现实。(“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也反映了四海困穷的现实,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4、“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答: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

7、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自叹息”的“自”字尤其沉痈。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痈苦。5、第三节八句,写屋破乂遭连夜雨的苦况。开始渲染了怎样的余围?作用是什么?答:“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余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6、“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与下文的关系怎样?答:这里概括了长期以来的贫困生活。这贫困,乂与国家的丧乱有关。这不仅是写布被乂旧乂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正由丁“床

8、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这里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既为下一段铺垫,也为“长夜沾湿何由彻”伏线。7、“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是怎样有放有收的?答: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痈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乂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乂盼天亮的迫切心情。5、讨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双关手法:答: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推想到未来,一是漫长的黑夜,二是自己、国家都在风雨中飘摇挣扎。“长夜”一句有双关意,漫漫长夜何时

9、到天明,战乱何时才结束!人们什么时候才能过上舒适的日子呢?可以想象诗人此时焦虑痈苦的已不仅是自己,而是天下黎民苍生。6、“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有哪些?对表达诗人的感情有什么作用?答:这里推己及人,气魄宏大,胸怀宽广。“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痈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里诗人跳出了个人的圈子,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这里写得深沉、激昂、坚决,洋溢着济世救人

10、的热情。7、“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决心?答:这里表明作者急切地希望实现理想的愿望,而这理想并非是为解除自己的痈苦,谋求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天下寒士。这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六)写法的理解:1、蓄势与陡转前面三段层层推进的铺叙,通过写个人的不幸,展示出凄楚的处境,表现出悲凉的心境。但诗人终究没有为自己的哀苦而彻夜悲吟,最后一段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愿望,他想到“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出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

11、忧民的情感。“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里感人至深,不只是因为诗人说了什么。而且因为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身居破屋,困顿不堪,更显示出他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可贵。逐层推进狂风破屋:深秋风号一一破屋卷茅一一茅高者低者不可复得群童抱茅:可得者为群童所得一一公然抱茅一一呼不得长夜沾湿:傍晚变天一一布衾不暖一一床头屋漏一一雨脚如麻陡然转笔自己一一天下寒士一一愿现广厦,大庇寒士2、表现手法: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前面三段以叙事为主,分别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1)前面三段以叙事为主,层层深入得描写了秋风破屋的苦况,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痈苦之情。第一段:描写秋风破屋的情

12、状,表达了诗人的痈苦和焦灼。第二段:写群童抱茅,自己呼不得,表达了他的无可奈何。第三段:写屋破乂逢连夜雨的苦况,表达诗人在国破家亡时局中的忧国忧民之情。(2)第四段,在前面三段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画龙点睛,水到渠成。二、写作练习借鉴: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一)镜头一: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

13、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无光。镜头二:他看了看旁边那简陋的没有屋顶的破房子,乂看了看小河对岸孩童们正抱着茅草往树林里钻,不由地进入了回忆。昨天晚上,天气很冷,忽然乂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铛铛作响,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风将屋顶上那薄薄的几层茅草卷了起来,刺骨的寒风挤进了屋子里,把孩子们冻得哇哇直哭。老人只好用薄的不能再薄,旧的不能再旧的硬“棉被”给孩子盖好。这时,绵绵秋雨下了起来,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他们能做得都做了,只有等待雨快点停。镜头三:一阵凉风吹过,

14、老人从回忆中醒来,他不断地叹息和摇头,脸上的皱纹更加紧锁着。一会儿他脸朝天空,自言道:“哎,像我们这样受苦受难的人还有多少,他们肯定比我们还惨!什么时候才能让每一个穷苦的人都住上风吹不破,雨打不漏的高楼大厦啊?如果真的能这样,我宁愿自己仍就在这里受罪!”镜头四:太阳即将下山了,夕阳的斜光折照在那间破屋子上,几只乌鸦在枯死的树上嘶哑地叫着。哎!老人乂将是一个不眠之夜!(二)镜头一:那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象魔鬼似得号叫着,虽不象寒风那样刺骨,但也足以让人浑身颔栗了。就在这一天,年老的杜甫辛辛苦苦盖起来的小茅草屋,被风刮得不象样子,屋顶上的茅草都被刮走了。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

15、茅草。但是村里的孩子比他抢先一步,抱着茅草跑进树林里。他只好上前去要:“好宝宝,把茅草还给我,爷爷给你们讲故事。”但那些孩子理也不理他,用眼瞟了他一下就跑了。气得老人浑身发抖,破口大嚷起来:“你们这帮小孩子,看我不找到你们家去一一”,就这样累得他气喘吁吁,唇十舌燥,只好倚着那磨得很光滑的拐杖,暗自叹息着。镜头二:到了傍晚十分,风将近停了下来,但是天空乌云密布。本来就很昏暗的天空就显得更阴森了,雨也从天上倾泻下来。杜甫的老妻对他说:“孩子有病了,也没钱买药,这被子冷得象铁,叫孩子怎么睡啊!”他看了看孩子,那瘦小的脸上显得异常苍白,额头上冒出豆大的冷汗。这时雨越下越大,床头上已经没有十得地方了。他

16、独自倚在床头,心里也不知有什么感觉,自言自语道:“唉,都是安史之乱,让老白姓吃尽了苦头,真恨不得把安禄山、史思明一刀给劈了!什么时候到处都能建起高楼大厦,天下的穷苦老白姓不受风吹雨打。如果真有那一天,即使是只有我的房子破漏,受冻而死,我也甘心情愿!唉,可眼下如何是好”。三、杜甫的诗歌:岱宗夫如何,齐鲁宵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唐/杜甫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背景材料: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丁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

17、、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问洋溢着宵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2、整体把握: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丁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3、重点词句“岱宗夫如何”,写作者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是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句首的虚字,无义。“齐鲁宵未了”,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

18、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由丁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丁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实为传神之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想象之句。“会当”意即“一定要”。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丁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二)看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背景材料:

19、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一一770年),号少陵,祖籍襄阳,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创作了“三吏”,“三别”等大量优秀诗篇,写下了“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千古绝句。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看望写丁次年三月。2、整体把握: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格律严谨,铿锵作响,千白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3、重

20、点词句(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看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破”,使人怵目惊心。“深”,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寄情丁物,托感丁景,为全诗创造了气余。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感时恨别,花鸟使诗人落泪惊心。触景生情,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连续不断。多

21、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丁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痈之外,乂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三)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四)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22、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五)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六)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七)江畔独步寻花黄帅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不爱深红爱浅红。(八)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练习题(一)阅读杜甫望岳一诗,回答问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宵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杜甫,字,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之称。2. 认真体会诗句中的“割”字有何妙处?3. 杜甫望岳时是在泰山下还是泰山上?你是根据什么分析出来的?4. 说说最后一联为什么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二)看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