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_secret_第1页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_secret_第2页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_secret_第3页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_secret_第4页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_secre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草稿)目录1.总则 2.术语、符号(原附录一)2.1 术语2.2 符号3、室内空气质量及室外气象参数(原2、室内外坟算参数)3.1 室内空气质量(原2.1室内空气计算参数)3.2 室外气象参数(原2.2室外空气计算参数)3.3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原 2.3)4、采暖(原3)4.1 一般规定(原3.1)4.2 热负荷(原3.2)4.3 散热器采暖(原3.3)4.4 热水辐射采暖(原3.4辐射采暖)4.5 燃气采暖(原3.4辐射采暖)4.6 热风采暖及热空气幕(原3.5热风采暖与热风幕)4.7 电采暖4.8 采暖管道(原3.6)4.9 集中热水采暖分户计量系

2、统5 通风(原4)5.1 一般规定(原4.1)5.2 自然通风(原4.2)5.3 隔热降温(原4.3) )5.5 事故通风(原4.4)、(原4.6)5.6 除尘与有害气体净化(原4.5)5.7 设备与布置(原4.7)5.8 风管及其他(原4.7)6 空调(原5.空气调节)6.1 一般规定(原5.1)6.2 负荷计算(原5.2)6.3 空调系统选择与设计(原5.3系统设计)6.4 空调冷热水及冷凝水系统(原5.3系统设计)6.5 冷却水系统6.6 空气分布(原5.4气流组织)6.7 空气处理(原5.5)7 冷热源(原6.制冷)7.1 一般规定(原6.1)7.2 压缩式冷冷水机组与热泵(原6.2压

3、缩式制冷)7.3 吸收式制冷(原6.3热力制冷)7.4 蓄冷与蓄热7.5 换热装置7.6 机房设计、设备布置及其他(原6.4)7.7 设备和管道保温8、监测与控制(原7.自动控制)8.1 一般规定(原7.1)8.2 检测与信号显示(原7.2检测、连锁与信号显示)8.3 控制(原7.3自动调节,7.4制冷装置的自动保护与控制)9 消声与隔振(原8)9.1 一般规定(原8.1)9.2 消声与隔声(原8.2)9.3 隔振(原8.3)附录A 加热由门窗除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附录B 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系数n值(沿用原规范附录八,略)附录C 自然通风的计算(沿用原规范附录九,略)附录D 系统式局

4、部送风的计算(沿用原附录十,略)附录E 除尘风管的最小风量(沿用原附录十一,略)暖通空调气象资料集(原附录二附录六)(暂缺)1 总则1.0.1 为了在采暖、通风(和)与空气调节(以下简称空调)设计中,(体现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贯彻国家现行有有关方针政策,以便为安全生产、改善(生活和)劳动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制订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民用和工业建筑(民用和工业企业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的)采暖、通风(和)与空调(及其制冷)设计。改建工程可参照本规范执行。本规范不适用于地下建筑、有特殊用途和特殊净

5、化与防护要求的建筑物以及临时性建筑物的设计。1.0.3 采暖、通风(和)与空调(及其制冷的)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工艺和)使用要求、(室外气象条件)环境条件以及能源状况等,会同有关专业(相配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1.0.4 (原1.0.6)采暖、通风(和)与空调(和制冷)的系统,应在便于操作和观察的(地点)位置设置必要的检测、调节和计量装置。1.0.5 (原1.0.5、1.0.7)在采暖、通风(和)与空调系统设计中,应考虑必要的操作和维修的空间以及设备、管道及配件安装的条件,对于大型设备及管道,应根据需要在建筑设计中预留安装和维修用的孔洞及运输通道,并应考虑有装设起吊设施的可能

6、。1.0.6 (原1.0.8) 在采暖、通风(和)与空调设计中,应对有可能造成人体伤害的设备及管道,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1.0.7 (原1.0.9)在采暖、通风(和)与空调设计中,对位于地震区和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布置设备和管道时),应根据需要分别采取防震和有组织排水等措施。1.0.8 在采暖、通风(和)与空调设计中,(应明确对施工及验收的特殊要求。无特殊要求时,应执行相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应考虑施工及验收的要求,并执行相关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当设计对施工及验收有特殊要求时,应在设计文件中加以说明。1.0.9 (原1.0.10)(根据本规范)进行采暖、通风(和)与空调(及其制冷)设计时,

7、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采暖 heating也称供暖。用人工的方法保持一定的室内温度,以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或工作条件的技术。2.1.2 参数 conditions表明任何现象、状态、装置或变化过程中某种重要性质的量。2.1.3 WBGT指数 wet-bulb globe temperature index也称为湿球黑球温度(),是表示人体接触生产环境热强度的一个经验指数。它采用了自然湿球温度(tnw)、黑球温度(tg)和干球温度(ta)三种参数,并由下列公式计算而获得:tnw+0.3tg (2.1.3-1)tnw+0.

8、2tg+0.1ta (2.1.3-2)2.1.4 历年 annual气象资料中的每一年。2.1.5 累年 normal在长期气象资料中,历年资料的累计。2.1.6 辐(射)照度 irradiance落到接受体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即单位时间内落到接受体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量(w/)。2.1.7 辐射强度 radiant intensity点辐射源在单位时间内,由给定方向单位立体角内辐射出的能量w/s(s*r)。2.1.8 地方太阳时 local solar time按照观测地点的子午线所测得的时间。2.1.9 典型气象年 canonical meteorological year以近30年的月平

9、均值为依据,从近10年的资料中选取一年各月接近30年的平均值作为典型气象年。由于选取的月平均值在不同的年份,资料不连续,还需要进行月间平滑处理。2.1.10 采暖地区 heating region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的地区。2.1.11 过渡采暖地区 transition heating region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8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的地区。 2.1.12 非采暖地区 region without heating采暖地区与过渡采暖地区以外的地区。 2.1.13 寒冷地区 chill region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即冬季室外通风温度低于或等于0,

10、但高于-10的地区。2.1.14 严寒地区 severe cold region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即冬季室外通风温度低于-10的地区。2.1.15 炎热地区 torrid region累年最热月平均温度高于或等于28的地区。 2.1.16 高级民用建筑 high grade civil building指对室内温湿度、空气清洁度和噪声标准等环境要求较严格、装备水平较高的建筑物。如宾馆、会堂、剧院、图书馆、体育馆、办公楼建筑等。2.1.17 通风 ventilation为改善生活和生产环境以创造安全、卫生的适宜条件而进行换气的技术。2.1.18 局部送风 local relief也称空气淋浴。在

11、工作地点造成局部气候的送风,分以下两种;单体式局部送风:用轴流风机等将空气直接送至工作地点; 系统式局部送风:用通风机将室外空气(经处理或未经处理的)通过风管送至工作地点。2.1.19 工作区 work zone, occupied zone工作地点所在地面以上2m以内的空间。2.1.20 避风天窗 protected (roof) monitor, wind-proofed monitor不受室外风向变化的影响,使室内空气能稳定排出的天窗。2.1.21 置换通风 displacement ventilation一种借助浮力作用的机械通风。入室空气(经处理或未经处理的)以单向流形式注入底部作业

12、区,在热源形成的烟羽作用下,将热浊气体提升至顶部并排出的一种换气方式。 2.1.22 面风速 face velocity空气进入或离开给定有效面积的轴向速度。2.1.23 通风效率 ventilation efficiency表示送风气流消除工作区负荷或污染物的能力。2.1.24 湿式作业 wet method operation将物料加湿,防止粉尘放散的操作方式。2.1.25 水力除尘 hydraulic dust removal利用喷水,促使粉尘凝聚,减少扬尘的除尘方式。2.1.26 通风屋顶 ventilated roof使空气在屋顶夹层内流通,以减少太阳辐射影响的屋顶。2.1.27 空

13、气分布 air distribution, space air diffusion也称气流组织。对室内空气的流动形态和分布进行合理组织,以满足空调房间或区域对空气温度、湿度、流速、洁净度以及舒适感等方面的要求。2.1.28 空气调节 air conditioning也称空调。为满足生活、生产要求,改善劳动卫生条件,用人工的方法使室内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达到一定要求的技术。2.1.29 空调房间或区域 air-conditioned room or space指对某个房间或某个局部区域送、排风,以达到给定空气参数的房间或空间。2.1.30 多分区空气处理机 multi-zone ai

14、r handing unit 具有若干送风支路,各以不同的送风温度送入不同的负荷特性的空调分区,满足不同区域空调要求的空气处理机组。2.1.31 变频控制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 inverter driven multi-indoor-unit split air conditioning system1台室外空气源制冷机组或热泵机组联多台室内机,根据各房间的室内温度,对室外压缩机进行变频调速控制,使制热或制冷量承受负荷变化的制冷剂直接膨胀式空调系统。2.1.32 水环热泵空调系统 water-loop heat pump air conditioning system按房间或区域的负荷特性分散设

15、置水联热泵机组,根据需要分别控制机组制冷或制热×封闭式循环水系统将机组的水侧换热器联接成并联环路,以辅助加热和排热设备供给系统热量的不足,以及排除多余热量的空调系统。2.1.33 低温送风(冷风分布)系统 cold air distribution system也称冷风分布系统。将空气处理到低于常规的温度(约为410),送入空调房间的全空气空调系统。 2.1.34 分区两管制水系统 zone two-pipe water system冷热源部分的冷水和热水系统管路分别设置,为四管制系统:按建筑物负荷特性将水路分为冷水和冷热水合用的两个两管制循环系统:末端空气处理设备只有一组换热器,需

16、全年供冷的区域的末端设备只需供应冷水,其余区域设备根据季节转换,供应冷水或热水。2.1.35 空调水输送系数 air conditioning water transport factor空调冷水以及空调热水循环系统所输送的显热交换量(kW)与所选配循环水泵电机的额定功率(kW)之比值。2.1.36 空气冷却器 air cooler也称表面冷却器、冷盘管。在空调装置中,对空气进行冷却和减湿的设备。2.1.37 冷热源 cold & heat source指供给采暖、通风和空调用冷与热的出处。2.1.38 蓄冷(热) thermal energy storage储存电网低谷时段的“便宜能

17、源”,而在需要能量的峰值时段,将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以满足负荷要求。2.1.39 消声 sound attenuation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生产过程或其他过程产生的噪声加以控制,使其降低到容许范围的技术。2.1.40 隔振 vibration isolation采取一定措施,使机械设备的传振衰减到容许的程度,以防损坏建筑结构、影响生产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技术。2.2 符号沿用原规范。3 室内空气质量及室外计算参数 (原2. 室内外计算参数)3.1 室内空气质量(原2.1室内空气计算参数)3.1.1 (原2.1.1)3.1.2 (原2.1.2) 设置集中采暖的建筑物,冬季室内作业区(生活地带或作业地

18、带)的平均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3.1.3 (原2.1.3)注:该相对湿度适用于有集中空调的场所;若使用条件无特殊要求时,室内相湿度可不受限制。 3.1.4 当工艺无特殊要求时,生产厂房夏季工作地点WBGT指数大于或等于25的作业为高温作业,并按高温作业分级(GB/T 4200)进行分级。根据不同的级别,采取相应通风降温措施。3.1.5 (原2.1.4)在计算自然通风时(当工艺无特殊要求时,生产厂房夏季工作地点的温度),应根据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及其与工作地点的允许温差进行计算。(下同原2.1.4)3.1.6 (原2.1.5)3.1.7 (原2.1.6)1.注:该相对湿度适用于有集中空调的场所

19、;若使用条件无特殊要求时,室内相对湿度可不受限制。3.1.8 室内空气必须无毒、无害、无异味,符合室内空气质量卫生标准。对于舒适性空调,应满足下列要求:1. 3;2. 室内空气中的CO2浓度,可根据房间的卫生要求取0.1%0.15%;3. 室内空气中其它污染物的浓度和细菌总数应符合室内空气中细菌总数卫生标准(GB17093)、室内空气中氮氧化物卫生标准(GB17096)、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硫卫生标准(GB17097)、居室空气中甲醛的卫生标准(GB16127)和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9663-9673)的规定。3.1.9 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应符合以下规定:1. 民用建筑舒适性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应

20、参照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9663-9673)和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确定,具体数值可参照表3.1.9。并宜根据室内吸烟和其他由于室内装修等产生的污染物浓度,增加用于稀释的新风量。2. 生产厂房应按补偿排风、保持室内正压或保证每人不小于30m3/h的新风量的最大值确定。表3.1.9 民用建筑需要的新风量房间类型新风量旅游旅馆、饭店客房35星级30m3/(h·人)2星级以下20m3/(h·人)餐厅、宴会厅、多功能厅35星级30m3/(h·人)2星级以下20m3/(h·人)会议室、办公室、接待室35星级50m3/(h&

21、#183;人)2星级以下30m3/(h·人)商业、服务机构35星级20m3/(h·人)2星级以下10m3/(h·人)大堂、四季厅  10m3/(h·人)美容、理发室  30m3/(h·人)康乐设施   30m3/(h·人)公寓卧室高级30m3/(h·人)一般20m3/(h·人)厨房    80m3/h厕所  20m3/h浴室  25m3/h起居室高级90m3/(h·人

22、)一般75m3/(h·人)医院病房大35m3/(h·人)小50m3/(h·人)诊室   25m3/(h·人)手术室 25m3/(h·人)办公楼办公室高级3550m3/(h·人)一般2030m3/(h·人)会议室   3050m3/(h·人)文体建筑影剧院、音乐厅观众厅20m3/(h·人)体育馆观众厅20m3/(h·人)室内游泳池  1015m3/(h·人)展览馆、博物馆展厅、观众厅1015m3/(

23、h·人)图书馆阅览室15m3/(h·人)健身房、弹子房、保龄球房  1830m3/(h·人)舞厅、酒吧 1830m3/(h·人)学校教室小学11m3/(h·人)初中14m3/(h·人)高中17m3/(h·人)交通机场候机厅15m3/(h·人)火车站、码头、长途汽车候车室特等、一等15m3/(h·人)二等10m3/(h·人)设备房电话机房   1015m3/(h·人)计算机房   1825m3/(h·人)复印机房  

24、30m3/(h·人)商店百货商店   1020m3/(h·人)零售商店   20m3/(h·人)3.2 室外气象参数(原2.2室外空气计算参数)3.2.1 (原2.2.1)3.2.2 (原2.2.2)3.2.3 (原2.2.3)3.2.4 (原2.2.4)3.2.5 (原2.2.5)3.2.6 (原2.2.6)3.2.7 (原2.2.7)3.2.8 (原2.2.8)3.2.9 (原2.2.9)3.2.10 (原2.2.10)3.2.11 (原2.2.11)3.2.12 (原2.2.12)3.2.13 (原2.2.13)3.2.14 (原2.2.

25、14)3.2.15 (原2.2.15)3.2.16 (原2.2.16)3.2.17 (原2.2.17) 室外计算参数的统计年份,宜采取19701999(19511980)年,共30年足30年者,按实有年份采用,但不得少于10年;少于10年,应对气象资料进行订正。3.2.18 (原2.2.18)3.2.19 (原2.2.19)一些主要城市的室外气象参数,应按暖通空调气象资料集中“室外气象参数”(附录二)采用。对于暖通空调气象资料集中“室外气象参数”(附录二)未列入的城市及台站,应按本节的规定进行统计确定。对于冬夏两季各种室外计算温度,亦可按暖通空调气象资料集中“室外计算温度的简化统计方法”(附录

26、二)所列的简化统计方法确定。 3.3 夏季太阳辐射照度(原2.3)3.3.1 (原2.3.1)3.3.2 (原2.3.2)建筑物朝向垂直面与水平面的太阳总辐射照度,可按暖通空调气象资料集中“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附录四)采用。3.3.3 (原2.3.3)透过建筑物各朝向垂直面与水平面标准窗玻璃的太阳直接辐射照度和散射辐射照度,可按暖通空调气象资料集中“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照度”(附录五)采用。 3.3.4 (原2.3.4)应用暖通空调气象资料集中“夏季太阳总辐射照度”(附录四)和“夏季透过标准窗玻璃的太阳辐射照度”(附录五)时,当地的大气透明度等级,应根据暖通空调气象资料集中“夏季空调

27、大气透明度分布图”(附录六)及夏季大气压力,按表3.3.1确定。表3.3.4 大气透明度等级大气透明度等级下列大气压力(hPa)时的透明度等级65070075080085090095010001111111112111112223122223334223334445334444556444555664 (原3) 采暖4.1 (原3.1) 一般规定4.1.1 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的地区,规定为采暖地区。4.1.2 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8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的地区,规定为过渡采暖地区。4.1.3 凡不符合本规范第4.1.1条和第4.1.2条规定的地区,规定

28、为非采暖地区。4.1.4 采暖地区、过渡采暖地区和非采暖地区的分区气象指标,应按本规范第3.2.16条及暖通空调气象资料集确定或利用当地近30年气象资料进行计算。4.1.5 位于采暖地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当室内经常有人停留、工作或对室内温度有一定要求时,宜设置集中采暖。4.1.6 位于过渡采暖地区的幼儿园、养老院及医院等建筑应设置集中采暖,其他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设置集中采暖。4.1.7 位于非采暖地区的公共建筑、旅游旅馆等建筑和工艺对室内温度有特殊要求的生产厂房,亦可设置集中采暖。4.1.8 (原3.1.1) 设置集中采暖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

29、,当其位于严寒地区或寒冷地区,且在非工作时间或中断使用的时间内,室内温度必须保持在0以上,而利用房间蓄热量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按5设置值班采暖。注:当工艺或使用条件有特殊要求时,可根据需要另行确定值班采暖所需维持的室内温度。 4.1.9 (原3.1.2)4.1.10 (原3.1.3)4.1.11 (原3.1.4)表4.1.11-1 温差修正系数围护结构特征a外墙、屋顶、地面以及与室外相通的楼板等闷顶和与室外空气相通的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等与有外门窗的不采暖楼梯间相邻的隔墙(1-6层建筑)     (新)与有外门窗的不采暖楼梯间相邻的隔墙(7-30层建筑)&

30、#160;    (新)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外墙上有窗时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外墙上无窗且位于室外地坪以上时非采暖地下室上面的楼板,外墙上无窗且位于室外地坪以下时与有外门窗的非采暖房间相邻的隔墙与无外门窗的非采暖房间相邻的隔墙伸缩缝墙、沉降缝墙防震缝墙4.1.12 (原3.1.5)4.1.13 (原3.1.6)4.1.14 (原3.1.7)表4.1.14 窗、阳台门和天窗层数建筑物及房间类型室内外温差()层 数外 窗阳台门天 窗民用建筑(居住建筑及潮湿的公共建筑除外)3333单层双层 单层双层 - 干燥或正常湿度状况的工业建筑物(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

31、物)3336单层双层 - 单层单层 潮湿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物(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3331单层双层 - 单层单层 散热量大于23w/m3 ,且室内计算相对湿度不大于50%的生产厂房不限单层-单层注:1 表中所列的室内外温差,系指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和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之差;2 高级民用建筑,以及其他经技术经济比较设置双层窗合理的建筑物,可不受本条规定的限制;3 居住建筑外窗的层数,应符合国家有关节能标准的规定。(新) 4.1.15 (原3.1.8)4.1.16 (原3.1.9)4.2 (原3.2) 热负荷3.1.10 (原3.2.1)3.1.11 (原3.2.2)3.1.12 (原3.2.3)

32、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应按下式计算:Q=aFK(tn-twn)注:当已知或可求出冷侧温度时,twn一项可直接用冷侧温度值代入,不再进行a值修正。 (新) 3.1.13 (原3.2.4)3.1.14 (原3.2.5)3.1.15 (原3.2.6)1.2.3. 外门附加率:当多层建筑物的楼层数为n时:一道门 65n%两道门(有门斗) 80n%三道门(有两个门斗) 60n%公共建筑和生产厂房的主要出入口 500%注:1 外门附加率,只适用于短时间开启的、无热风幕的外门;2 阳台门不应考虑外门附加。3.1.16 (原3.2.7) 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工业企业辅助建筑物)(楼梯间除外)的高度附加率,房间

33、高度大于4m时,每高出1m应附加2%,但总的附加率不应大于15%。注:高度附加率,应附加于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和其它附加耗热量上。 3.1.17 (原3.2.8) 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应根据建筑物的内部隔断、门窗各种构造、门窗朝向、室内外温度(热压)和室外风速等因素,按本规范附录A(附录七)确定。3.1.18 (原3.2.9)3.2 (原3.3) 散热器采暖4.3.1 (原3.3.1) 各类型散热器的工作压力,应符合(下列)有关产品标准中的规定。(1.热媒为热水时,各种类型的散热器,应按制造厂的规定选用;2.热媒为蒸汽时,铸铁柱型和长翼型散热器,不应高于200kPa,铸铁圆

34、翼型散热器,不应高于400kPa。) 4.3.2 (原3.3.2) 选择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2.3.4. 热水采暖系统采用钢制散热器时,应采用定压封闭式系统;并满足产品标准中对运行系统水质的要求,其含氧量应小于或等于0.1mg/l、水温20时的PH值应在8.510的范围内;在非采暖季节应充水保养(采取必要的防腐措施)。蒸汽采暖系统不应采用钢制柱型、板型和扁管等散热器;5.热水采暖系统采用铝制散热器时,应使热水水质在水温20时的PH值在58.5的范围内,复合管材及内防腐型铝制散热器的水质PH值<12;(新)6. 钢制散热器与铝制散热器不应用于同一热水采暖系统;(新)7. 安装热量

35、表和温控阀的热水采暖系统不宜采用水流通道内含有粘砂的散热器。 (新)4.3.3 (原3.3.3) 布置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散热器宜安装在外墙窗台下,当安装或布置管道有困难时,也可安装在不影响散热的内墙;2. 两道外门之间及门斗内,不应设置散热器;3. 楼梯间的散热器,应尽量分配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下部各层。4.3.4 (原3.3.4) 散热器宜(应)明装;托儿所和幼儿园应暗装或加防护罩。4.3.5 (原3.3.5)4.3.6 (原3.3.6)4.3.7 (原3.3.8) 民用建筑和室内温度要求较严格的工业建筑(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的非保温管道,明设时,应考虑管道的散热量对散热

36、器数量的折减;暗设时应考虑管道中水的冷却对散热器数量的增加。4.3.8 (原3.3.10) 民用建筑及工业建筑(工业企业辅助建筑物)的采暖系统,条件许可时,南北向房间宜分环设置。4.3.9 (原3.3.11)(高层建筑的热水采暖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物高度超过50米时,热水采暖系统宜竖向分区采暖(供热)。(2.一个垂直单管采暖系统所供层数不宜大于12层)。4.3.10 (原3.3.12)注:热水采暖系统两组散热器串联时,可采用同侧连接,但上、下串联管道直径应与散热器接口直径相同。(新)4.3.11 (原3.3.13)4.3.12 散热器温控阀的传感器,应设在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位置。

37、(新)4.4 热水辐射采暖 (原3.4 辐射采暖)4.4.1 (原3.4.1条1,2款) 加热管埋设在建筑构件内的热水辐射采暖,可用于建筑物的全面采暖或局部采暖。(设计时,)但加热管的设置不应导致建筑构件龟裂和破损。4.4.2 (原3.4.1条3款) 低温热水辐射采暖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应符合表4.4.2的要求。4.4.3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的供回水温度应计算确定。供水温度不宜超过60(宜采用4560),供回水温差宜小于或等于10。(新)4.4.4 。(原3.4.12) 局部(区域)辐射采暖的热负荷(耗热量),可按整个房间全面辐射采暖的热负荷(所算得的耗热量)乘以该区域面积与所在房间面积的比

38、值和表4.4.4中所规定的附加系数确定。 建筑物地面敷设加热管时,采暖热负荷中不计算地面的热损失。(新) 表4.4.4 局部辐射采暖热负荷附加系数采暖区面积与房间总面积比值附加系数4.4.5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的有效散热量应计算确定。在计算有效散热量时,应考虑室内设备、家具及地面覆盖物等的影响。(新)4.4.6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的加热管及其覆盖层与外墙和楼板结构层间应设隔热层。注:当使用条件允许楼板双向传热时,覆盖层与楼板结构层间可不设隔热层。 (新)4.4.7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敷设加热管的覆盖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覆盖层应设伸缩缝,伸缩缝设置的位置、距离及宽度会同有关专业计算

39、确定。加热管安全无害伸缩缝时须设长度不小于(200mm)100mm的柔性套管。 (新)4.4.8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阻力由计算确定,加热管内水的流速不应小于0.25m/s,同一集配装置的每个环路加热管长度应尽量接近,每个环路的阻力不宜超过30000Pa(且DN15加热管不宜超过75m,DN20加热管不宜超过150m。)。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进、回水管应设阀门,分水器前应设过滤器;集、分水器上应设放气阀;系统构件应采用耐腐蚀材料。(新)4.4.9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宜大于0.8MPa;当超过上述压力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新)4.4.10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隔热层铺设在土

40、壤上时,隔热层下应做防水层。在潮湿房间(如卫生间、厨房等)敷设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时,加热管覆盖层上应做防水层。(新)4.4.* 地板辐射采暖加热管的材质和壁厚,应按工程要求的使用寿命、累计使用时间以及系统的运行水温、工作压力等条件,经计算选择确定。(新)4.4.11 (原3.4.2)热水吊顶辐射板采暖,可用于高度330m的建筑物的全面采暖和局部区域或局部工作地点采暖。当室内有降温要求时,辐射板可兼作冷却板使用,但其表面温度不得低于露点温度。4.4.12 (原3.4.3)4.4.13 热水吊顶辐射板的系统工作压力,不宜大于1.2MPa。(新)4.4.14 (原3.4.11) 热水吊顶辐射板采暖的热

41、负荷应按照本规范第4.2节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并应对在热负荷按第4.4.4条的有关规定进行修正。当室内换气次数大于1次/h时,室内应安装相应的热风机。注:当屋顶热负荷大于房间总热负荷的30%时,应采取措施。 4.4.15 确定热水吊顶辐射板有效散热量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 安装角度修正,按表4.4.15 确定;2. 辐射板管中的流体应为紊流。当最小热水流量过小,且辐射板不能串联连接时,应乘以1.18的保险系数。表4.4.15 辐射板安装角度修正系数辐射板与水平面的夹角(。)010203040修正系数14.4.16 (原3.4.4)热水吊顶辐射板的安装高度,应根据人体的舒适辐射照度确定。最小安

42、装高度可按表4.4.16确定。表4.4.15 热水吊顶辐射板安装高度安装高度(m)热水吊顶辐射板占天花板面积的百分比10%15%20%25%30%35%37371686458564115105917867605>1471231008371646 1321048775697 1371089180748 >1411129686809   117101928710   1221079894注:表中安装高度系指地面到板中心的垂直距离。表内数值为热水吊顶辐射板内水的最大平均温度。4.4.17 (原3.4

43、.6)热水吊顶辐射板(金属辐射板)采暖系统,宜采用同程式。(管道连接应采用焊接或法兰连接。)4.4.18 热水吊顶辐射板与采暖供、回水管的连接方式,可采用并联或串联、同侧或异侧连接,但应考虑辐射板具有平均的表面温度、平衡的流体阻力和适宜的热膨胀等要求。4.4.19 (原3.4.14)布置全面采暖的热水吊顶辐射板装置时,应保证室内作业区辐射照度均匀,且宜满足以下要求:1. 安装吊顶辐射板时,宜沿最长的外墙平行布置;2. 设置在墙边的辐射板规格应大于在室内设置的辐射板;3. 高度小于4m的建筑物,宜选择较窄的辐射板,避免过大的辐射强度;4. 长度方向预留热膨胀余地。注:辐射装置不应布置在对热敏感的

44、设备附近。 4.4.20 当室内局部区域需要采暖时,可仅在低温区域设置吊顶辐射板提高工作区的区域温度。局部区域辐射采暖的热负荷可按本规范第4.4.4条规定进行计算。4.5 燃气辐射采暖 (原3.4辐射采暖)4.5.1 (原3.4.7)生产厂房、高大空间的全面采暖、局部区域或局部工作地点采暖、室外工作地点的采暖及排风量较大房间的采暖,宜采用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注:采用燃气(煤气)红外线辐射采暖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防火规范的有关要求。 4.5.2 (原3.4.8)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的热媒,可采用天然气、煤气、石油液化气、沼气。燃气质量、燃气办理配系统应符合国家现行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

45、28)的要求。4.5.3 (原3.4.9)燃气(煤气)红外线辐射器的安装高度,应根据人体的舒适辐射照度和防火安全确定(但不应低于3m)。最小安装高度及距可燃物的最小距离按表4.4.19确定。表4.4.19 最小安装距离(m)辐射器发热量(kW)最小安装高度(m)距可燃物最小距离(m)下方上方两侧152025304.5.4 (原3.4.9)燃气(煤气)4.5.5 (原3.4.11)燃气红外线辐射器和于全面采暖时,建筑围护结构的耗热量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计算,但可不考虑高度附加。并应对总热负荷(耗热量)乘以0.80.9的修正系数。辐射器安装高度超过6.0m时,每增高0.3m,总热负荷(耗热量)需增

46、加1%。4.5.6 (原3.4.12)局部区域采用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时,其热负荷可按本规范第4.4.4条中的有关规定计算。(整个房间全面辐射采暖时所算得的耗热量,乘以该区域面积与所在房间面积的比值和表3.4.12所规定的附加系数确定。)4.5.7 (原3.4.14)布置全面辐射采暖系统时,沿四周外墙、外门处的辐射器发热量,不宜少于总热负荷的60%。4.5.8 甲、乙类厂房及散发有害、有毒、有异味的厂房或房间,当采用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时,严禁由室内向燃烧器供应空气。允许由室内供气的厂房或房间,应能保证燃烧器所需要的空气量。当燃烧器所需要的空气量超过该房间的换气次数0.5次/h时,应由室外供气。

47、4.5.9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采用室外供气时,进气口应符合下列要求:1. 设在室外空气洁净区,距地面高底不低于2.0m;2. 距排风口水平距离大于6.0m;在排风口下方时,垂直距离不少于3.0m;在排风口上方时,垂直距离不少于6.0m;3. 安装过滤网;4. 采用无压供气时,进气口处设真空开关;真空开关与采暖系统联锁;5. 采用有压供气时,通风机与采暖系统联锁。4.5.10 如无特殊要求,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的尾气应排出室外。排气口应符合下列要求:1. 设在人员不经常通行的地方,距地面高度不低于2.0m;2. 水平安装的排气管,排气口伸出墙面不少于0.5m;3. 垂直安装的排气管,排气口

48、高出半径为6.0m以内的建筑物最高点不少于1.0m。4. 排气管穿出外墙或屋面时,应加装金属套管。4.5.11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的消防值班室,应设控制开关。4.6 热风采暖及空气幕(原3.5 热风采暖及热风幕)4.6.1 (原3.5.1)2.利用循环空气采暖技术、经济合理时;4.6.2 (原4.6.1)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允许(不应)采用空气再循环的热风采暖(循环空气):1.室内空气中含有剧毒性物质(允许浓度3的物质);2.室内空气中含有难闻气味的物质;3.产生粉尘的厂房及房间;4.5.空气中含有燃烧危险的粉尘和纤维,并未经处理的丙类生产厂房;6. 的热水。当采用燃气、燃油间接加热和电加热

49、时,应符合其他有关规范。4.6.4 (原3.5.2)位于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小于或等于0地区(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的生产厂房,(当)采用热风采暖(且距外墙2m或2m以内有固定工作地点)时,宜在外窗下设置散热器值班采暖系统。(原3.5.3)当(非工作时间)不设散热器值班采暖系统时,热风采暖不宜少于两个系统(两套装置),其供热量的确定,应根据其中一个系统(装置)损坏时,其余仍能保持工艺所需的最低室内温度,但不得低于5。 4.6.5 (原3.5.6)采用(小型)暖风机热风采暖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按厂房内部的几何形状,工艺设备布置情况及气流作用范围等因素,设计暖风机台数及位置,做到气流组织合理

50、,室内温度均匀;2. (原3.5.5)选择暖风机的散热量,应乘以1.21.3的安全系数;3. 4. 暖风机的送风温度不宜低于35,不得高于70(宜采用3570);5. 热媒为蒸汽时,每台暖风机应单独装置阀门和疏水器。4.6.6 (原3.5.5,3.5.7,3.5.8)采用(利用)集中送风采暖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工作区的风速一般为0.30.5m/s,但最小风速不宜小于0.15m/s;送风口的出口风速,应通过计算确定;2. 集中送风口的高度,不宜低于3.5m,吸风口底边至地面的距离,宜采用0.40.5m;3. 集中送风的送风温度,不宜低于35,不得高于70;4. 选择空气加热器的散热量,应乘

51、以1.21.3的安全系数。4.6.7 (原3.5.10)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宜设置热空气幕:1. 位于严寒地区、寒冷地区的公共建筑和生产厂房,对经常开启的外门,且不设门斗和前室时;2. 位于严寒地区、寒冷地区以外的公共建筑和生产厂房,当生产或使用要求不允许降低室内温度时;或经技术经济比较设置热空气幕合理时。4.6.8 (原3.5.11) 热空气幕的送风方式,对于公共建筑,宜采用由上向下送风;生产厂房宜采用双侧送风,或由上向下送风(外门宽度小于3m时,可采用单侧送风);当大门宽度超过18m时(当受条件限制不能采用侧面送风时),宜采用由上向下送风。注:侧面送风时,严禁外门向内开启。4.6.9 (原

52、3.5.12)热空气幕的送风温度,应根据计算确定。一般(对于公共建筑和生产厂房的外门),不宜高于50,对生产厂房高大的外门,不应高于70。4.6.10 (原3.5.13) 热空气幕条缝和孔口处的送风速度,应通过计算确定。对于公共建筑的外门,不宜大于6m/s;对于生产厂房的外门,不宜大于8m/s;对于高大的外门,不宜大于25m/s。4.7 电热采暖4.7.1 技术经济合理,并符合下列条件时,可采用电热采暖:1. 在电力丰富、电价相对便宜,且电力负荷蜂谷差较大的地区;2. 在夏热冬冷或夏热冬暖等采暖负荷不大的地区;3. 房间面积较小或局部区域的采暖;4. 当利用电能驱动热泵,无论对采暖或降温空调均

53、可获得较高效率时;5. 没有更经济的能源时,可用电热采暖专用于露天场地或房间采暖。4.7.2 在下列条件下,不应采用电热采暖方式:1. 电力供应紧张的地区;2. 室内装修复杂,且有特殊要求的场所;3. 有集中供热或有余热资源的地区。4.7.3 采用电热采暖时,其形式应根据房间用途、特点和安全防火等要求,分别选用电热(踢脚板式)散热器、高强度红外辐射电热板、低温加热电缆、低温辐射电热膜等。4.7.4 采用热泵的热源可根据情况选用室外空气、土壤、地表水或地下水等利用热风或散热器向房间供热。根据热源及供热条件,分别选用风冷热泵或水源热泵。当建筑层高较低时,宜选用空气-水热泵;对建筑层高较高的商场、剧

54、院等,宜采用空气-空气热泵机组或水-空气热泵机组。在设计时,还应符合本6.3.10规范、6.3.11、7.2.5及7.2.6条的有关规定。4.7.5 采用低温加热电缆采暖,可用于全面采暖、局部采暖、室外溶冰雪、管道保温等。加热电缆直接埋于混凝土中,埋深应在35cm,并应根据不同使用条件设置不同型号的温控器。4.7.6 对节能型建筑,层高不超过4m时,可采用天棚式电热膜。电热膜工作时的表面温度应符合产品安全要求。其上应设不燃材料的隔热层,且其散热表面不应有阻挡物,并应与家具等保持一定间距。固定电热膜的龙骨采用木龙骨时,必须刷防火涂料。电热膜采暖不得用于厨房、卫生间等潮湿房间。电热膜应装有温控器。

55、 4.7.7 电热采暖供电线路的设计、施工,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消防法规以及相关电器规程的要求。并设置过载断路保护和接地等安全装置。电热采暖的加热元件均应符合产品安全要求。 4.8 采暖管道 (原3.6)4.8.1 采暖管道的材质,应当根据采暖热媒的性质、管道敷设方式分别采用金属管道与化学管材。热媒温度80及其以上者不应采用化学管材。4.8.2 (原3.6.1)4.8.3 (原3.6.2)热水采暖系统,应在热力入口处的供回水总管上设置温度计、压力表,必要时应设热量计或流量计和除污器。4.8.4 (原3.6.3) 当供汽压力高于室内采暖系统的工作压力时,应在采暖系统入口的供汽管上装设减压装置。必要时,应安装计量装置。4.8.5 (原3.6.6)4.8.6 (原3.6.7)4.8.7 (原3.6.9)4.8.8 (原3.6.10)4.8.9 (原3.6.11)4.8.10 (原3.6.13)4.8.11 (原3.6.14)4.8.12 (原3.6.15)4.8.13 (原3.6.16)4.8.14 (原3.6.18)4.8.15 在多层和高层建筑中的热水采暖系统中,每组立管或分户采暖系统的始末段均应装设有供调节及检修泄水用的阀门。4.8.16 (原3.6.21) 采暖管道的伸缩,宜(应尽量)利用系统的弯曲管段补偿;当其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伸缩器。4.8.17 (原3.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