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理实验指导手册高湘萍 李慧渊 邢乃愈朱丹 王克芹 朱锡余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二零零五年四月目录如何撰写实验报告 3实验1最小变化法测响度的绝对阈限 14实验2最小变化法测明度的差别阈限 16实验3恒定刺激法测手臂两点阈 19实验4恒定刺激法测重量差别阈限 22实验5平均差误法测长度的差别阈限 26实验6信号检测论一一有无法 28实验7信号检测论一一评价法 32实验8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35实验9简单、选择与辨别反应时 40实验10表象的心理旋转 45实验11不同材料的学习迁移 47实验12交叉迁移 49实验13短时记忆的编码一一减法反应时 52实验14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54实验15
2、Stroop效应 56实验16长时记忆 57实验 17空间位置和数字记忆广度59实验 18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62实验 19动觉后效65实验 20单双眼的视深度知觉67实验 21时间知觉的训练69实验 22时间知觉与感觉道72实验 23时间知觉与 Zeigarnik 效应75实验 24正反比率与概念形成78实验 25空间概念形成80实验 26学习曲线83实验 27划消实验与任务难度85实验 28棒框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88实验 29情绪与皮肤电91实验 30水平垂直错觉94如何撰写实验报告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 导言、方法、 结果、 讨论、结论和参考文
3、献。标题要把研究问题最重要的特点用最简单的词句说清楚。有时字数太少了不容易看懂, 可以在正标题外再加一副标题。 如果是因素性实验, 最好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标题 一般在 20 字以内。作者的姓名应包括对实验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并以贡献的大小排列顺序。作者所在 单位应写明单位的正式名称和所在地的邮政编码。摘要是关于实验报告的总结,应对研究的目的、所用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和结论作一 简短的叙述。 应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 被试的特点, 实验设计, 所用实验仪器和主要的发现, 以及统计考验的显著水平。 不必要的细节应尽量从略。 因为摘要是放在文章最前面的, 所以 它提供的信息应使读者了解本研究的
4、最主要方面, 以便决定是否继续阅读该实验报告。 一般 字数不超过 200 字。关键词包括本实验中所用的重要概念和仪器,所要测量的心理量等术语,以方便读者 检索。一般为 35 个。导言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所研究的领域,回顾和本研究最有关系的前人研究的成果,过 去研究中的矛盾、 遗漏以及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阐明本研究的目的, 拟检验的假设和预 期的成果。方法主要包括被试、仪器、材料和程序。 ( 1)被试的性别、年龄、职业、教育水平、 数目,以及被试如何取样,如何分派到各处理组,是否给予报酬等。如用动物被试,则需要 说明动物的种属、品系和如何饲养的,以前是否做过实验,做过什么实验等。(2)实验仪器及
5、材料,如系实验室中常用的标准仪器,需要说明生产的厂家、型号;如为定制的仪器,则 需仔细说明其物理性能, 刺激如何呈现, 反应如何记录, 最好能附有仪器照片或示意图。此 外实验室的物质条件也要详细说明。 实验所用的材料也要一一列出, 并注明其来源, 如使用 的量表或问卷是自编、翻译还是修订的,等等。 ( 3)程序包括做实验的步骤、自变量的确定 和如何变化, 因变量的指标和如何测量, 以及这两种变量的操作定义。 所用的是什么实验设 计,各种处理的条件,额外变量如何控制,指示语和给指示语的方式,实验次数,各次实验 之间的时间间隔,作业的标准,数据的收集等。总之,写程序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方面可 使读
6、者判断根据所说的程序和实验结果能否得出作者的结论; 另一方面可使读者按原来程序 重做这个实验来检验其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要如实地以描述和数量的形式把主要实验结果呈现出来。但结果只要陈述事实, 不要解释实验结果, 更不要夹叙夹议, 以免使读者分不清哪些是实验结果, 哪些是作者的意 见。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可放在“讨论”一节中再说。实验的原始记录不要放在结果中,如有 必要可放在文章的附录中。 实验结果必须将原始材料整理后用图或表格呈现出来。 画出图表 为的是让读者一目了然, 表格要分类列出, 切忌把所有的结果都填在一张大表中, 让读者从 表中寻找所要查看的数据,各处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要列出来。统计考验的
7、结果,如用t 考验在文章中可写成 “实验组的作业明显地高于控制组的作业, (t 28)=6.80;P<0.01, 单侧考验。” “如用 F 考验,可写作 F( 2,80)=12.60;P<0.01。”讨论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说明结果支持还是不支持要检验的假设。可将结 果与前人有关的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今后如何改进的地方, 从实验中得到什 么启发,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什么新的问题等。结论要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客观地说明本实验证实或否定了什么问题。用简洁、概括、客观、准确的语句反映整个实验的结果。一般是以条文的形式列出,让读者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应把文章中引用过的文献都
8、列出来。每篇文献应与文章中引用的地方相对应。对应的方法可以按文章中引用的顺序,用1、2、等数字注明,文献也用1、2、数字排列顺序。 如果在文章后面又引用前面已引用过的文献, 原来用 2注明, 后面还可用 2 注明。另一种对应的方式就是在文章引用文献的地方后面, 在括号内注明作者的姓名和出版 年代等。 这样, 参考文献就要按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或者笔划顺序排列。 如果同一作者在同 一年代发表的不同文章都被引用,则可在年代处加下标a,b。在文献中也必须要注明相应的下标。初学者在写实验报告时,常常会感到这些要求很概括,自己不知道如何下笔,所以本 书特意在这一小节的后面附了一篇范文供初学者参考(附录一)
9、 ,此外初学者还可以多去参 阅已发表的科研论文, 学习和揣摸别人是如何写科研实验报告的, 然后自己多加练习, 逐渐 把实验报告写得清楚、确切、并重点突出。经过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的练习后,请学生对以下两份初学者的实验报告(附录二) 给与评价,针对每个部分作一个评价,写一份评价报告。附录一:实验报告范例品德语词的内隐记忆发展研究初探高湘萍 徐媛 李冰(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上海, 200234)摘要 实验采用内隐记忆加工分离(再认型)程序设计,考察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年龄组被试 对道德词、 不道德词、中性词三类语词的内隐与外显记忆成绩,结果发现: 对不道德的记忆 具有更强的内隐性特征; 中学生
10、确实处于道德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或者转折阶段; 道德认知 的内隐研究应成为道德心理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关键词:道德认知 内隐特征 发展阶段1 前言19 世纪末 20世纪初, S.Freud 在构筑精神分析理论体系时设想,人类的生物性本能由 于公开、 直接的宣泄违背社会道德伦理准则, 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 被强制地排斥于意识 以外,受以道德卫士自居的“超我”的监视和压制 1 。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前提,我们可以 设置本我和超我构成了人类道德体系的两极, 本我和超我的冲突造成了人类社会行为的复杂 表现。 Freud 的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深层动机提供了视角。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实 验证明手段和可靠的
11、实验证据, 长久以来, 精神分析没能摆脱主流心理学家的质疑和排斥 2 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研究是在 J.Piaget 的开创性工作基础上形成的。 品德心理研究者通常 认为, 道德认识是道德发展的引导机制, 只有在恰当的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 道德判断推理 的引导下, 道德情感才能被导向合乎道德的方向, 才会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因此,对道德 认识的研究成为品德心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关于道德认识、令心理学家和德育工作者 始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成人和外界的道德规范经由怎样的过程及如何转变为儿童内在 的、自发的道德准则。20世纪20年代末,Piaget首先用对偶故事研究了儿童对规则、行为 责任、公正
12、、惩罚等问题的看法,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历程4。 50 年代, L.Kohlberg设计了道德两难故事, 用以推测青少年道德思维的内在结构 5。 80年代起, 我国心理学家也 对儿童的行为责任判断、 公正观念、 惩罚观念的发展进行了大样本检验, 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6。从研究方法角度看,这些研究都继承了Piaget 构筑的理论框架体系。由于受研究方法的局限, 虽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发现了大量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发展不同步的现象, 却难以 通过实证途径揭示道德观念内化过程中发生的深层冲突。20 世纪 70 年代, E.K.Warrington 和 L.Weiskrantz 用间接测量的方法系统研究
13、了遗忘症 患者的记忆能力,拉开了实验研究无意识记忆现象的序幕7 。短短 30 年,心理学家不仅出示了大量证据证明在我们的注意焦点以外的确还存在一种难以直接知觉的记忆能力, 而且随 着研究方法本身的进步,研究课题迅速拓展到无意识认知活动的广泛领域 89 ,使我们以实 验手段揭示人类行为的深层动机成为可能。本研究尝试用过程分离再认测验的实验程序10 ,比较不同年龄被试在识记与品德有关语词时意识记忆容量和无意识记忆容量的差异, 初步验证道德观念在意识认知领域与无意识 认知领域的差异,并把实验结果与传统品德心理研究结果进行比较。2 方法 2 1 被试三个年龄段被试共 132 个人参加了实验,小学组(
14、9-10 岁) 61 人,随机分成预备实验 组 20 人,包含测验组 21 人,排除测验组 20 人。中学组( 12-13 岁) 39 人,其中包含测验 组 19 人,排除测验组 20 人。大学组( 19-20 岁) 52 人,其中包含测验组 23 人,排除测验 组 29 人。实验后被试获得一份纪念品或报酬。2 2 实验设计实验为3X 3X 2三因素混合设计。三个因素分别是:(1)年龄组变量,分小学组、中学组、大学组 3 个水平;( 2)刺激材料,分合乎道德语词(以下简称好词)、不合乎道德语词(以下简称坏词) 、无关道德语词(以下简称中性词) 3 个水平;( 3)测验类型,分包含 测验和排除测
15、验 2 类。其中年龄组、测验类型为组间变量,刺激材料为组内变量。2 3 材料实验采用 103 个汉语语词刺激。好词 33 个(如关心、友爱) ,坏词 30 个(如流氓、欺 骗),选自德育知识词典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60)。中性词 40 个(如节目、绿叶) , 选自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刷馆, 1966)。其中,好词用作词单 1 刺激、词单 2 刺激、干 扰词的分别是 12、 12、 9 个。坏词用作词单 1 刺激、词单 2 刺激、干扰词的分别是 15、 15、 10 个。学习阶段先后呈现词单 1 和词单 2 的 2 个刺激。 2 组词单都由一定数量的 3 类刺激语词 随机排列构成。测
16、验刺激包含了所有 103 个刺激语词。2 4 实验程序24 1 预备实验 把挑选出来的刺激语词请小学组被试辨认并造句, 剔除被试不认识或不能了解确切含义的语 词,选定好词 33 个、坏词 30 个、中性词 40 个作为实验刺激。参加预备实验的被试不再参 加正式实验。24 2 正式实验实验分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进行。 学习阶段利用幻灯机先后呈现词单 1 、词单 2 的语词, 每个语词的呈现位置为幻灯片中央, 呈现时间为 3 秒,间隔时间为 1 秒, 要求被试记住所有 呈现的刺激语词。刺激呈现结束后, 被试进行 5 分钟的算术作业。 接着进行纸笔测验。 包含 组被试的任务是在测验纸上把前面看到过的词
17、单1、词单 2 中的所有语词勾出来,排除组被试的任务是再认测验纸上呈现的语词, 回忆分辨它们曾在学习阶段的哪个词单上出现, 在测 验纸上只把先前看到过的可以确认是在词单 2 中呈现的语词勾出来,忽略那些曾在词单 1 出现的语词。3 结果以击中率减去虚报率得到的校正击中概率作为统计数据。对于排除测验,如校正击中率概率为负值(共有 12个数据,绝对值都接近零),则校正为零。表 1为3 个年龄段被试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的平均校正击中概率。表1 被试对词单1刺激的平均校正击中概率小学组中学组大学组好词坏词中性词好词坏词中性词好词坏词中性词包含测验0.70.680.6 90.650.510.710.690
18、.600.73排除测验0.290.320.210.320.50.260.160.240.173.1包含测验结果方差检验显示年龄组效应显著,F (2, 66) =0.94 , pv 0.05.其中3个年龄组被试对好词和中性词再认的击中概率都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他们的语词再认能力相当,可以直接比较。但是,中学组被试对坏词的再认击中概率都明显低于大学组和小学组,t中学组-小学组(38)=2.66 , p V 0.05 ; t中学组-大学组(46) =3.17 , p V 0.05。刺激材料的主效应显著,F ( 2,132) =9.29, p V 0.05。其中中小学组被试3类语词刺激的再认没有明显差异
19、,中学组和大学组被试都对坏词的再认成绩明显低于好词和中性词,中学组t坏词-好词(19) =2.84 , pV 0.05 ; t 坏词-中性词(19) =4.35 , p V 0.05 ;大学组 t 坏词-好词(29) =3.17 , p V 0.05 ; t坏词-中性词(29) =4.75 , p V 0.05,好词和中性词的再认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分组和刺 激材料的相互作用显著,F(4 , 132)=5.84 , p V 0.05,说明吧不同的刺激材料对不同年龄组被试有不同的影响。3.2排除测验结果方差检验显示年龄组效应显著,F(2,60)=7.38, pV 0.01.其中。3个年龄组被试对中
20、性词的再认击中概率没有明显差异。对坏词的再认击中概率中学组最高,其次是小学组,大学组最低t中学-小学组(38) =4.37 , pV 0.05 , t小学-大学组(41) =2.91 , p V 0.05。说明 中学组被试不易辨认已经呈现过的坏词,这一结果与包含测验是相同的。对好词的再认排除结果是,大学组最易辨认并加以排除,小学组和中学组其次,且彼此差异不明显,t大学-中学组(41) =3.70 , pV 0.05。刺激材料的主效应明显, F (2, 120) =7.06 , pV 0.01。小 学组被试再认品德语词刺激加以排除的能力明显比中性词差,t坏词-t好词(20) =0.63 ,p=0
21、.53 , t坏词-中性词(20) =2.47 , pV 0.05。中学组和大学组都是对坏词的排除概率明 显小于好词和中性词,t坏词-t好词(20) > 2.57 , pV 0.05 , , t好词-t中性词(20) V 0.6 , p> 0.05,说明不论哪个年龄组的被试辨认呈现过的坏词并加以排除都是相对困难的。分组 和刺激材料的相互作用显著,F (4, 120) =0.13 , pV 0.05,说明不同年龄组被试排除不同性质词单1刺激词语能力不相同3.3 PDP参数表2被试对各类刺激的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参数小学组中学组大学组好词坏词中性词好词坏词中性词好词坏词中性词pe0.4
22、10.360.480.330.010.450.530.360.56pu0.390.500.400.480.510.470.340.380.39分别计算3个年龄组被试识记 3类不同语词刺激的内隐和外显参数,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无论小学组、中学组、大学组的被试,对坏词的无意识提取贡献均大于有意识提取能 力,尤其突出的是中学组,对坏词的无意识提取贡远远要超过有意识提取参数;大于意识提取参数,大学组则相反。 意识提取参数大学组最高,中学组最低,无意识提取参数则是中学组最高,大学组和小学组较接近。4讨论4.1关于品德词语记忆的内隐性,freud设想,本我中蕴含的攻击性、性冲动,由于不为社会道德规范允许,
23、不能公开表现,深潜无意识中。道德的代言人超我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内化形成的。 但是超我同样具有非理性特征,所以跨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我们认为,如果无意识记忆内容的来源主要是于通行的道德规范冲突的,那么它的的范围不局限freud所设想的性和攻击性,而应该是包括所有和社会价值观念冲突的观念、欲望因此本 实验结果是好词的外显记忆优于坏词,坏词的内隐记忆成绩优于好词,且这种趋势应随着年龄增长趋于显著。即是坏词由于与社会道德观念相悖,应较好词更有更强的内隐性。实验结果证明了被试地坏词的无意识提取贡献都要大于意识提取,但未能证明某种于年龄增长一致的稳定发展趋势。4.2关于道德认识发展的年龄阶段传
24、统的道德认识研究以道德两难故事或者道德情景故事为材料,通过分析儿童对故事涉及的道德问题的言语反应,探索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 借助这种研究方法揭示的道德认知发展年龄阶段带有明显的依附于儿童对抽象概念和关系 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的痕迹。但是,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道德认识能力并不等同于抽象认 知能力;或者说它只是其间的一个影响因素。道德发展是处在生物、认知、情感、社会相互 作用的更为广阔的发展背景中的。伴随儿童进入青春期期, 个体同时也开始了与童年和家庭脱离的痛苦过程,这种心理疏远常导致不公正但却是自我解放地拒接接受父母和他们的某些 价值观。使个体朝着重新整合的自我方向发展。可以设想,儿童在这一发展时
25、期的道德行为反应将比任何其他发展阶段呈现更丰富的多样性。实验结果发现,中学组12-13岁儿童对坏词的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存在较其他年龄阶段明显的差异,和上述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揭示进入青春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4.3关于道德内隐性的研究社会认知的内隐性研究室内隐性记忆研究方法向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扩展的结果。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内隐特征的实验研究可以看作是把内隐认知 研究引到了品德心理研究的最初尝试。其后一系列研究无不说明社会认知(包括攻击性)具有深厚的内隐特征, 可能是造成人类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的深层心理原因。因此,开展道德认识的内隐实验研究将有助于揭示道德观念内化过程中的深层冲突,为外
26、显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发展的不同步现象提供新的解释视角。5结论(1)对坏词的记忆更具有内隐特征(2)中学生可能出于道德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或者转折阶段(3)道德认知的内隐研究应成为道德发展研究的新视角。6参考文献1 舒尔茨著 杨立能译。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342 3432 舒尔茨著 杨立能译。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353 3553 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版社, 2001: 124 皮亚杰著,傅统先,陆有铎译,儿童的道德判断山东教育出版社, 19645 格莱茵著,计文莹等译。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1963: 158-1686 李
27、伯黍 1 品德心理研究 . 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 19867 warrington ,E.K, Weiskrantz ,L.The effect of priorlearing on subsequent retention on Amnesic Patients .Neuropsychologia,1974;12:41864288 杨志良等 内隐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 19969 杨志良等 社会认知识具有更强的内隐性 心理学报, 199610 Jacoby, L.L A Process dissociation framework : separating automatic fro
28、m intentional uses of memory.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1,30,5132541旁观者效应一 摘要 在突发事件中,旁观者越多,人们心里的一种想法就会越强烈:有人会去帮他,我就 不去了。实验用来测试旁观者效应的存在。通过不同人数的三组被试对帮助行为 id 反应时 和采取行动的人数的比例, 来揭示目击者人数和帮助行为之间的关系。 我们假设: 突发事件 时目击者越多,旁观者效应越严重。1964 年的一天,凯蒂 .热那亚下班返回公寓,途中找到一个男人的恶意袭击。那男人刺 了她数刀, 她大喊救命。 直到最后有人报警, 两分钟后警察赶到
29、但凯蒂死去了。袭击过程持 续了 35 分钟,公寓周围共有 38 人目睹这一过程,最后只有一个人报警。心理学中的一个领域,行为科学家称之为亲社会行为现象产生积极社会后果的行为。旁观者干预在突发事件中对处于困境的人采取帮助的行为。 本实验研究与亲社会行为相反的行为称之为未干预行为。 达利和拉特提出:正是由于旁观事件的目击证人太多,降低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他 们把这称为是旁观者效应。 :在突发事件中,旁观者越多,人们心里的一种想法就越强烈 , 有人会去帮他, 我就不需要去了。 实验通过不同人数的三组被试对帮组行为的反应时和采取 行动的人数比例,来揭示目击人数对帮助行为的干扰。三方法(实验设计)1 被
30、试 - 某中学学生两班 90 人把被试分为三组:第一组一个被试进行实验( 10 人),第二组三个被试进行实验( 30 人);第三组 5 个被试进行实验( 50 人)2 材料一段 5 分钟录音,被告知是一个要去参赛录音,被试给出意见。3 过程 主试给出指导语:这是一段要参赛的录音作品。请你听了后给我你的意见,过程中如 有什么问题可以报告主试。分别给三组被试放录音。第一组一个人进行,第二组三个人一起 进行,第三组五个人一起进行。前两分钟录音完全正常后两分钟录音逐渐出现回音,声音渐渐变空。主试等待被试报告四结果当被试相信由许多其他人在场时,向研究者报录音有问题的数百分比大大减少。被试报告人数报告人数
31、百分比报告事件平均值第一组990%2分30第二组1860%3分26第三组1530%4分53五结论所有提出声音质量有问题的人中间,时间拖延总量也随着旁观者人数的增加而增加, 报告突发事件的总人数在各组间也有显著的变化。被试行为结果的不同,与被试认为在场人数(目击者)的不同有关六讨论1为什么其他人的出现,人数的增多,会影响报告行为?因为被试总是以为其他人会去报告,不仅责任分散而且不提供报告的内疚也分散了,如果突发事件只有你一个人在场,那么你不提供报告所要承担的后果要比其他人在场时要大得多。2当报告行为换为帮助行为,怎么才会产生一个帮助行为呢?a意识到突发事件正在发生b做出判断,是否真需要帮助c必须
32、承担个人责任d知道采取什么行动、e必须去做3还有什么原因会影响被试做出反应的行为?预测性焦虑:害怕嘲笑或是难堪,使自己看上去很蠢。附注:标题:把研究问题最重要的特点用简单的词句说清楚。姓名:作者姓名和所在单位的正式名称摘要:摘要是关于实验报告的总结,应对研究的目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和结论作简 短的叙述。关键词:包括本实验中所用的重要概念和仪器;所有的测量的心理量等术语。导言:主要目的是介绍所研究的领域,回顾和本研究有关系的前人研究,过去研究的 矛盾遗漏和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阐明研究目的和实验假设和预期的成果。方法:包括被试、仪器、材料和程序。结果:如实描述和数量形式把实验结果呈现出来,但是只
33、是呈现事实不要解释结果。实验的原始记录不要放在结果中,如有必要可以放在文章的附录中。结果必须是将原 始材料整理后用图或者表格呈现出来,画出图表是为了一目了然,表格要分类出来, 切忌把所有的结果都填在一张大表中,让读者从表中寻求的数据,各处理的平均数标 准差要给列出来。 统计结果, 如用 t 考验在文章中可以写出实验组的作业明显高于控制 组的作业,t( 28) =6.80 : pv 0.01 ,单侧检验:如用F考验,可以写成F( 2, 80) =12.60 ; pv 0.01。讨论: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说明结果支持还是不支持要检验的假设。可将 结果和前人的结果进行比较,实验中出现问题和今
34、后如何改进的地方,从实验中得到 什么启发,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什么新的问题等 结论:要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客观说明本实验证实或者否定了什么问题。用简洁、概 括、。客观、准确的语句反映整个实验的结果。一般是以条文的形式列出,让读者一目 了然。参考文献:应把文章中引用过的文献都列出来。每篇文献和文章引用的地方相对应。对应的方法可以按文章中引用的顺序【 1】【2】等数字表明,也可以用数字排序。 如果文章后面又引用了前面引用过的文献,原来用【2】注明,后面还可以用【 2】注明。心理暗示的作用摘要被实验室运用自然实验法比较被试的作用。自然实验法是在自然情景中按照实验研究 的目的,去控制某些条件和情景以观察被试
35、者的暗示心理活动的方法。本实验分为三 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由主试给许多被试同样的暗示,观察被试的反应。主试两名, 一人先进入其他寝室,一个人随后进入,进入后和寝室同学讲话,但边讲话,做出寝 室好像有怪味的表情。一名主试走后,另外一名主试观察同学的反应,统计实验结果, 发现暗示的作用,第二部分实验为了证实暗示的积极作用,分别让两组同学朗诵诗歌。 第一组在朗读前,告诉他们所读诗歌是著名诗人所著,对第二组,不告知任何信息。 朗读后让被试默写发现暗示作用。第三部分是证实暗示的消极作用,由主试单独给予 一个被试暗示,主试在早上就告诉被试他今天眼睛很肿不好看,观察被试反应。被试 均不知自己在进行实验。导言
36、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最简单、典型的条件反射。心理暗示在生活中极为常见, 它是环境或人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 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在公交车上一个人打了哈欠,就会有很多人接着打哈欠。这就 是所谓的巴纳姆效应。心理学家还做过这样的研究:让人伸出双手,掌心向上,闭上 双眼。告诉他现在在他的左手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上漂,在他右手系了一块石 块,向下坠。 3分钟后,看到他双手间的差距越大,那么暗示性越强。还有一个实验, 一个教授向学生展示一个不透明的玻璃瓶随后教授告诉大家瓶中有一种恶臭液体,请 闻到恶臭的同学举手。实际上瓶里什么都没有。但是学生受到了暗示都信以
37、为真了。暗示分自暗示和他暗示两种。 自暗示指自己接受某种观点, 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 是情绪意志发生改变。他暗示是指个人和他人交往中的现象,别人对自己情绪和意志发生的作用。本实验在研究他暗示对被试的影响。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的 自我部分在综合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后做出的。我们称这个判断过程叫主见,一个自 我较为发达健康的人,通常是很有主见很自我的。但是自我不是神不是时刻都是对的, 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给外来影响流出了空间。给别人施加暗示的机会, 但是要暗示成功还需要一个必须条件受暗示者必须有针对外来暗示者的自卑。觉得自 己不如他,自己应该接受他的判断和影响。其实就是用比自己
38、强的人的思维代替自己 的思维和判断。但是这样的自卑、自贬很少为受暗示者所觉察。通常都是发生在潜意 识层面,本实验的预期是:受暗示者不自觉的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的人的影响 和暗示。受暗示者会因为权威暗示而增强记忆。受暗示者会因为消极暗示产生消极情 绪。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主试所给予的各种暗示,因变量为受暗示者所作出的反应:控制变量为实验条件,包括主试的威信、人际关系、被试的年龄、经验。方法被试:实验一:四个寝室的女大学生,各寝室4人实验二:两名同学,每组 4人,分别是两名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实验三:一名女大学生程序:1主试给予被试同一个暗示, 观察被试的反应。主试两名,一人先进入其他寝室, 另一
39、人随后进入。之后和寝室同学谈话但是表现得是有怪味道的表情。之后另外一个 实验者进入寝室观察寝室同学的反应。然后在调换主试观察结果。2 分别让两组同学(两男两女一组)朗诵一篇诗歌。第一组在朗诵前,只是告诉他这 是著名诗人所著,第二组则不告知诗歌为谁所写,诵读后让同学默写,统计结果3主试字早晨告诉被试他今天眼睛很肿不好看,观察被试的反应并记录结果表一第一次暗示后被试的反应少数人认为有味道多数人认为有味道第一组赞同第二组赞同第三组赞同第四组赞同表二第二次暗示后被试的反应少数人认为有味道多数人认为有味道第一组赞同第二组赞同第三组赞同第四组赞同表三积极暗示与记忆效率的关系记忆效率被暗示组54.6%未被暗
40、示组29.9%表四消极暗示后被试的反应被试的反常举止7: 30-12 : 00照镜子数增加五次问主试两次眼睛消肿没有上课不太积极,自认为没睡好, 所以精神不好12 : 00-18 :自认为眼睛消肿比上午精神好0018 : 00-23 :00早早睡觉以免睡眠不足,明天眼睛又肿讨论1 从表一可以看出,大部分被试在受到暗示后会有所反应,同意暗示者的观点。特别是当主试有一定的威信时。2 从表三可以看出,积极的暗示对记忆力的提高起到了一个增强的作用。积极的暗示有助于增强记忆力。3 从表四可以看出,消极的暗示对被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引起了被试的情绪低落。结论积极的暗示可以对人产生积极的作用,消极的暗示可以
41、对人产生消极的作用,当暗示加强的时候,受暗示者往往会依据暗示做出判断。参考文献社会心理学孙文本著商务版1946年基础心理学杨志良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附注:标题;言简意赅20字内作者:姓名单位所在城市邮编摘要:概括简洁,由于其放在文章的最前面所以它提供给读者很主要的信息,让读者决定了是否需要读这份报告。关键词:为了方便检索一般不超过5个导言:问题的提出:回顾前人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过去研究的矛盾、遗漏和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的价值、意义、目的:拟检验的假设和预期的结果。方法:被试的性别、年龄、职业、教育水平、数目以及被试的分配方法是否给予报酬。实验仪器和材料,以及刺激时如何呈现反应是
42、如何控制。实验室的物质条件也可以说明,此外所采用的问卷为量表、自编还是其他都需要一一说明。程序:包括做实验的步骤、自变量的确定因变量的测定等,以及如何给这些变量下操作定义。 所用的实验设计,额外变量的控制,指示语和给指示语的标志。实验的次数、每次试验间隔的时间,作业的标准等。总之程序第一要让读者明白研究得出结果是可信的,二是要让他人能够重复实验。结果:如实描述和数量形式把实验结果呈现出来,但是只是呈现事实不要解释结果。实验的原始记录不要放在结果中, 如有必要可以放在文章的附录中。结果必须是将原始材料整理后用图或者表格呈现出来, 画出图表是为了一目了然, 表格要分类出来,切忌把所有的结果都 填在
43、一张大表中,让读者从表中寻求的数据,各处理的平均数标准差要给列出来。讨论:对结果解释评价,说明结果支持还是不支持要检验的假设:可以把结果和前人比较, 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今后如何改进。还可以进一步研究新问题。结论: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客观说明了本实验证实或者否定了什么?逐条列出结果和讨论中 的重要部分。每一句话表明一个意思。是否支持假设,结果的显著情况。结果和讨论结合后 得到的判断:简洁、概括、客观、准确。实验 1 最小变化法测响度的绝对阈限感觉是物理刺激作用于感官的结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于感官就会引起一定的反 应。由于不同的刺激在不同的时间、作用在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因此物理 刺激这个概
44、念并不能很好的表明个体的心理感受。所以需要引入另外一个概念-阈限,以区分刺激和刺激所引起的反应。阈限可以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两类。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反应的那个刺激的大小。统计学上 50%把刚刚能够引起被试积极反应那个刺激的值。阈限的研究起于费西纳,他最初采用了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最 小变化法也叫极限法和系列探查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在实验中,刺激按递增或者递减两个序列交替呈现,每个系列的刺激强度包括足 够大的范围,能够确定从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瞬间转换点或是阈限位置;各个刺 激系列刺激是由小到大或是由大到小的按阶梯式顺序变化的:刺激在阈限以上或者以 下一段范围。 每次
45、试验要确定 15-20 个检查点, 每个点的间距由实验仪器的可能以及所 欲确定的感觉通道的 性质决定,检查点的距离越小,所测定的结果就越精确。 在最小变化法 的实验中,绝对阈限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确定。在一系列中,被试报告有无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这个刺激系列的阈限,就 是说在递增系列时用最后一个 -和第一个 +相应的刺激强度来除以 2;或是将各个系列 的阈限的求平均数;也可以分别求出递增和递减系列的平均数再求两系列的平均数: 或将每个相邻的递减和递增系列的阈限为一组求平均,然后再求各组的平均数。在使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的时候,常常会出现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期 望误差是指在递增系列中提前
46、报告有和在递减系列中提前报告无的倾向产生的误差。 误差随实验情境和被试不同而异,实验中的个体差异明显。 实验目的:通过测定纯音的响度绝对阈限学习如何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绝对阈限。 方法: 被试:每组两名被试,最好男女各一。材料和仪器:听觉试验仪程序:1 每组选出两名被试,主试呈现纯音让被试熟悉。2 确定呈现声音刺激的频率,如 400HZ3 初步找出被试的阈限范围,在该点以下 7-8 分贝为最低点,以上 7-8 分贝为最高 点。4 分别在 400hz 和 2000hz 两个频率内操作,每个频率 8 个系列。5 主试读指导语: 这是一个听力实验, 实验时请你把耳机带好, 用右或者左耳听,在整个 实验
47、过程中不要换耳朵。 每次我喊预备, 你就注意听如果你听到了刚才你听的嘟声, 就 马上报告,接着休息。若在我喊预备4、5 秒后你还没有听到就向我报告,接着休息。等待我下一次叫预备。 这样总共要做 10 多次,请你在每次反应时候标准尽量保持一致, 也就是说,只有当你听到的确是嘟声时候才报告。6 主试给出一个弱刺激,从喊预备到开始之间要间隔 2 秒,每次记录被试的反应与表 1-1 中直到出现转折点。 在操作中递增和递减系列每次开始的时间强度在连续两次中不要相 同避免形成定势。7 每次测定 4 个系列休息 3 分钟8 换一个频率,重复上述操作9 换一个被试,重复上述操作。表1-1 8个系列测定的纯音响
48、度绝对阈限值.、-S-曰 冋400Hz2KHz结果:1分别计算2个频率的8个系列的平均阈限。2个频率纯音的听觉阈限并加以比较。2以频率为横坐标,刺激为纵坐标,画两个被试对3检验2000hz递增递减两种序列有无差异 思考题:1用本实验结果说明被试是否有习惯或者期望误差,如果有,是如何影响响度绝对阈限测量 的准确性?2本实验结果说明被试是否有练习或者疲劳现象,如果有,是如何影响响度绝对阈限测定的 准确性?3用本实验的结果说明纯音的听觉阈限是由什么决定的?实验2最小变化法测定明度的差别阈限简介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指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别,其操作定 义为:有50%次数能够被觉察出
49、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区别。1846年,韦伯指出凡是可以比较的事物时,我们并非认识两物减的真正差异,所感觉出 的只是两物间的比例, 差别阈限的大小与标准刺激的增量成正比,并且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增量比例是一个常数。1962年,费西纳采用公式"ll=k来表示,I是标准刺激,"I是刺激增量,。要引起一个差别感觉,刺激的增量必须增到一定的量后才行,不同感觉道的韦伯比率差异很大,同一个感觉通道不同的实验条件下韦伯比率也是不相同的。只有在条件相当且是中等刺激范围,韦伯比率才是一个常数。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阈限时候需要两类刺激,一个是固定不变的叫标准刺激,一个是 可变的,叫变异刺激。被试比较
50、标准刺激和变异刺激间的差异,做出大于、小于、等于反应,直到两个转折点都出现为止。在测定差别阈限的时候,被试要从变异刺激中找出一个在感觉 上与标准刺激相等的刺激。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变异刺激时按递增还是递减变化,都有两个转折点。递增系列中式从感觉到变异刺激稍弱到感觉到两者相等。(从一到=)再从相等到感觉到两者相等(从+到=),再从相等到感觉都爱变异刺激比标准刺激稍弱(从=到-)。每个系列的差别阈限上限(T+)和下限(T-)按以下规则定位,在递减系列中,第 一次从+到非+的改变,这两点的中值为差别阈限的上限;从最后一次非-到-的改变,两点之间的中值为差别阈限的上限:从最后一次非-到一的改变,两点间的
51、中值为下限。 在递增系列中,第一次从-到非-的改变和从最后一次非 +到+的改变,分别是上限和下限。上 下限把比较刺激分为了三个部分,上部和下部都分别有 +和一反应占优势,而中部不占优势,这个中部称为不肯定间距(IU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称为主观相等点(PSE),理论上 PSE=标准刺激,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中间存在常误(CE)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为差别阈限(DL )的最好估计量,DL=IU2或者:上差别阈限=(T+ )-标准刺激,下差别阈限=标准刺激-(T-)DL=(T-)-(T+)2测定差别阈限必须使用两个刺激,当这两个刺激同时呈现时,二者在空间位置上就有差异。这种空间差异对测定结果的产生的影
52、响就叫空间误差。为了消除空间误差,在测定时候可以使两个刺激在不同的位置上呈现的次数各为一半,当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相继呈现的,这就可能叫时间误差。另外iwile消除系统误差的影响,将递增或递减序列采用如下排序或是四次一轮,这就是 ABBA平衡差误法。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可以通过计算求出:分别求出递增和递减系列的阈限平均值,进行检验看差异是否显著,显著就说明存在误差,如果渐增的平均值大于渐减的就存在习惯误差,反之就是期望误差。最小变化法的操作特点最有利于说明阈限的含义(感觉的转折点),它适用于测定视、听、触等多种感觉道的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实验目的:学习使用混色轮对明度的差别阈限的测定。学习如何使
53、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差比阈限。方法被试:每组两个仪器:混色轮 透明直尺(画有中线)一把,直径 175mm的开口黑白色盘各两个,其中一黑一白组成为固定黑、白2个180°色盘。程序:1将混色轮放在和光线平行的地方,不要让色轮背光。也不要直射。被试坐在离色 轮2米的地方,色轮中心与被试眼睛的高度处于同一高度;小色盘放在大色盘的 前面,一个标准色盘和一个可调色盘配对:大小色盘开口方向与色轮旋转方向相 反,以防色轮旋转时撕破纸盘。2将黑白色盘各露180°时混合成灰色的亮度作为标准刺激。标准刺激的大小色盘要交 替使用,以消除空间误差。3从白色盘露出150°黑色露120°开始到白色露210°黑色露150°之间各种灰色的亮 度作为变异刺激,渐增和渐减序列以ABBA呈现,以消除习惯和期望误差。4可先用小色盘作为标准刺激,(在内)2个系列,大色盘作为标准刺激(在外)4个系列,再小色盘(在内)2个系列,以消除系列顺序误差,一共测8个系列。5先将色盘按180°,大圆白150°放好,调节色轮旋转,使混合出的灰色没有闪光, 然后对被试说以下指导语:这个实验要求你比较两个灰色的明度。请你看内圆灰色和外圆灰色的深浅是否 相同,现在内圆灰色是标准,请你用外圆灰色和内圆灰色作比较,如果你觉得外圆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小班音乐《大雨小雨》课件
- 西京学院《艺术鉴赏》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市场营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跨境电子商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版面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模拟电子技术实验》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华师范大学《射频电路理论与设计》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课文钱学森课件
- xx镇发展鲜食玉米“一镇一业”产业项目建设方案
- IEEE1588学习笔记
- 物业合资公司组建方案
- 风光摄影教程
- 《正确的写字姿势》PPT课件.ppt
- 钢管落地卸料平台
- 耐热钢的选用
- 民间借贷(欠款)纠纷人民调解协议书范本
- 检维修风险分析记录10001
- 日语授受关系PPT演示课件
- 五笔打字的编码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