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_第1页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_第2页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_第3页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_第4页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彭淑媛彭淑媛 201470050331 201470050331Table of Contents目录目录一一 . .中国选官制度的产生中国选官制度的产生u 选官制又称仕进制,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规程。因此这是在国家产生后才出现的,也就是在夏商周时期开始出现中国选官制度。在此之前的部落中出现过的选贤的方法,例如“禅让制”,则可称为中国选官制度的萌芽。二二. .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阶段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阶段 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进程,苏轼曾总结为:“三代以上处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宋代)出于科举。”因此,

2、总体上说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经梨了世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四阶段。世卿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世卿制u1 1、世卿制的出现、世卿制的出现 世卿制的实行主要是夏商周时期,这个时期官员由王或后任命,官职世代相袭。正如清人余正燮指出:“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王朝或诸侯国的重要行政长官由至亲贵族充任,血缘、亲疏是任命的标准。这种选官职是具有明显的“家天下”特征,所反映的政治原则便是“大人世及以为礼”。因此在这三个朝代,几乎没有一个庶人能够跻身卿大夫之列。u2 2、世卿制的发展、世卿制的发展 到了周代,世卿制有了进一步发展,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集合在一起,使得

3、王室和诸侯国内的官制和卿士以嫡长子世袭罔替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因此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贵族就是大小封君,他们世代占有田地,也世代垄断官职。 分封制世卿制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分配国家权力按照宗法关系进行层层分封通过嫡长子继承制将贵族的财产和地位固定下来u3.3.世卿制的衰落世卿制的衰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坐大。为了争霸,求贤纳士成为了各诸侯提高实力的重要手段。原来的贵族不论是否具有管理国家的才能,凭借宗法和血统的关系,便世代霸占官职,享受爵禄,因而也滋生了在其位不谋其事的行为。为了达到富国强兵,各国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养士之风盛行。因此打破世官,确立任用贤才的选官制度成为了当时的必

4、然趋势。诸侯国具体事例如下: 齐齐任用管仲“三贤之法”“招贤之制”秦秦任用百里奚奖励军功赵赵“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俭财用,察度功能”魏魏“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韩韩“为人君者操契以责其名” 战国时期,出现了特有的官职,“客卿”即“以诸侯来者,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客卿制是由“宾客”率兵出征,通过战场的实际检验,获得显赫军功后便拜为卿、相。这种制度结合了“以客出仕”和“奖励军功”的特点,标志着战国时期选贤制度的完善,世卿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察举制察举制u1.1.察举制的确立察举制的确立 察举制的发展来源可以追溯到周朝的乡里选举制度, 从乡民中选拔模范驯从教化、德行道艺优良者担任大夫以

5、下的官职。 在汉朝,统治者意识到军功出仕的选官方法在战乱纷繁的时期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战争中的勇力并不能替代治理国家所需要的智能;并且因军功而起的大臣通常使君主感到难以驾驭,为此从文帝开始,统治者吸取了古代的选举思想,正式确立了察举制度。地方按照皇帝举荐的科目来如“贤良”、“孝廉”、“秀才”来推选人才作为官吏。有所不同的是,察举制所推选的人才并不止于乡吏,而是成为国家正式的行政官员。察举制主要实行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亦有所沿用。 从现任官吏中“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汉文帝以儒术取士;范围扩大到布衣之士;增加“孝廉”、“秀才”等科目汉武帝按人口比例察举;官吏富豪子弟居大多数西汉后期限

6、年考试法;察举在先,考试在后东汉请在这里输入您的标题请在这里输入您的标题2 2、察举制的发展、察举制的发展 两汉时期,察举制经过了以下变化两汉时期,察举制经过了以下变化: :u3 3、察举制的利弊、察举制的利弊第一,打破家庭出身的束缚,扩大人才的来源。第二,官吏任免权由中央专管,有利于中央集权。第三,设立多种名目,有利于招揽各类人才。第一,为求举荐,弄虚作假、沽名钓誉者屡屡发生。第二,缺乏严密的考核机制,官员易徇私舞弊,贿选之 风盛行。第三,“门生”、“故吏”与荐主结党营私,垄断仕途。利弊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1 1、兴起原因、兴起原因 其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口流徙,考详无地。 其

7、二、累世公卿中既是豪强地主,又是鸿儒名士,他们把持舆论,对官府察举具有决定性影响。为打破名士集团垄断选举的局面,防止结交托请,制定了九品中正制。下品下上、下中、下下上品中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2 2、具体内容:、具体内容:在各州、郡、县择贤有识鉴者为大、小中正,区别人物,定为九品。人物的品级还因其现实表现而有所变化。中正所定品级是授官的凭据。三品以上能够进入仕途,三品以下皆为卑品。但在门阀制度之下,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曹魏将品评人物、选拔官吏的权力由政府所有创创立立期期成成熟熟期期两晋士族独占上品,成为巩固门阀的工具;士庶严格区分南北朝社会混战,士族势

8、力衰落。选举“不限资荫,唯在得人。”衰衰落落期期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概况九品中正制的发展概况科举制科举制u1 1、科举制的产生、科举制的产生 科举制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北齐儒林中已有举秀才、问方略、试经义而中第的例子。 科举制在隋朝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它与其他选官制度最大的区别在于“一切以程文法为去留”。隋朝科举的科目不断增多,由开皇末年到大业年间,从两科增为十科。但是隋朝科举制仍然留有察举制的痕迹,不具备后世科举中的固定程式。2 2、科举制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1 1)唐朝科举)唐朝科举 唐代继承了隋朝科举并,将其制度化,几乎年年开考 。在科举考试的选拔层次、国家主考的级别、考试内容及方法、考试科目

9、的划分、考试程序的制定、录取后何时授职及起点官阶等方面都作了艰苦的探索,对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具有奠基之功。u 唐朝科考选官程序唐朝科考选官程序: 生徒学校考试合格乡贡觅举省试铨选(四才、三实)及第取得出身(做官资格)乡、县逐级考试出仕合格不合格论荐选士选官u唐朝科举科目:唐朝科举科目: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开元礼、童子科、道举、三 礼、三传、史科、制举u考试体例:考试体例: 口试、帖经、墨议、策问、诗赋u唐朝科举的作用唐朝科举的作用: : 吸收寒人入仕,扩大统治基础; 中央掌握九品以上官吏的任命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束缚思想,限制读书人的个性发展(2 2)两宋科举)两宋科举 两

10、宋科举是科举承前启后的朝代,也是臻于成熟的朝代。与唐朝科举相比,在打击结党营私、扩大统治基础上的力度更大。u确立殿试确立殿试 旨在打破座主、门生关系,避免舞权作弊。形成了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同时规定“凡与殿试者始免黜落”,已达到笼络书生的效果。u取士不问家世取士不问家世 禁断公荐,禁止官僚乞赐科名; 设立“锁厅室”、“别试”限制世家子弟入u 严格考试制度:严格考试制度: 隔绝考场 严格搜身、“锁院” 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度u实行实行“恩科恩科” 即给多次应省试、殿试不仕的人“特奏名”,广泛吸取下层知识份子参政。u科场文体科场文体 以经义代替诗赋,避免因出韵而落黜的现象,选拔实用型人

11、才。(3)元代的科举)元代的科举u考试内容:考试内容:朱熹的四书章句注集元代科举的正式颁行是仁宗黄庆二年(公元1313年)。元之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试、御试三级。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进行。(4 4)明清科举)明清科举 明清科举到达了巅峰,“卿相皆由此出”。 明清时期,地方州府学与科举合流,童生需要入学后通过县试、府试、院试成为秀才方能参加乡试。在考试程序上,形成了“童、乡、会、殿”四级。 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八股文注:举人除参加会试外还可参加拣选、大挑、截取做官;中会试副榜者可酌情授官。录取后为进士,进入翰林、六部或担任内阁中书、知县(清朝)录取后为贡士录取后为举人,取

12、得做官资格通过岁考成为秀才,获得乡试资格殿试u3 3、清末科举的终结、清末科举的终结u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维新运动的背景下,庚子巨创之后,停科之议更加激烈,“时局多艰辛”“科举”清光绪帝在二十四年停用八股。u 1901年8月29日,清廷正式颁行上谕宣布科举改制,标志着清代科举制度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在考试内容上容纳了新学,以为国家求取具有“实学”的“真才”。u1905年宣布停废科举。在此之后的为庆祝慈禧大寿而重开的癸卯乡试和甲辰科会试成为了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随着清王朝的覆灭,科举制度随同封建王朝一齐湮没在中国历史当中。荐举保任荐举保任臣属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自春秋开始,历代皆有

13、。0101征辟征辟自汉武帝开始推行,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0202国子监生国子监生贡生或荫生入监读书,考试合格后获得入仕资格。0303门荫门荫 门荫制度是指依靠前辈的官位(地位)、功劳保任后代为官(比前辈低一级) 的制度。它始于秦汉,完备于唐(门资),清代称为荫叙。0404赀选赀选 商鞅变法时开始。在朝廷出现经济困难的时候,以买官的形式获得入仕资格0505其他选官之法其他选官之法军功军功春秋战国时代开始0 06 6伎术入流伎术入流担任伎术官,如医术、占卜、图画、工巧等。0 07 7吏员出职吏员出职0 08 8吏员考满后 ,可由低等吏职升为高等吏职,然后任官。0 09 9获盗赏官获盗赏官元朝开始设立。三、中国选官制度的意义三、中国选官制度的意义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