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代理理论_第1页
委托代理理论_第2页
委托代理理论_第3页
委托代理理论_第4页
委托代理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n1. 拉丰,激励理论:委托代理模型,人大出版社n2. 陈禹,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n3. 谢康,微观信息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n4.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n5.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n6. 刘东,微观经济学新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n7. 武亚军等译,公司战略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 考 书 目 在博弈论不断发展的同时,经济学家们在一些应用领域分别独立地提出了与博弈论有关的许多模型。这些来自不同的应用领域所产生的经济学问题,尽管几乎都是相互独立地被发现的,但后来被认为具有相同的理论背景,即几乎都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导

2、致局中人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进行博弈的结果。从经济分析的方法论角度看,这些模型实际上是博弈论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应用。于是,人们就将这些原本是独立做出的模型集合成一个经济学分支,这就是现在所熟知的信息经济学。 委托代理理论源于20世纪40年代,在7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后来逐渐成为信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并不断受到经济学界和社会的重视。一般认为,任何有组织的或需要进行组织的行动。都需要某种契约协调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当这些社会契约在经济活动中存在并发挥效用时,就成为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然而,这些社会契约如何达成,效率如何,以及市场参与者如何改进和限制这些契约的作用等,成为信息经济学

3、委托代理理论探讨的问题。委托委托代理原理代理原理n委托代理关系事实上就是居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n掌握信息多(或具有相对的信息优势)的市场参与者称为代理人,掌握信息少(或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与者称为委托人。 n经济活动中的许多经济关系都可以归结为委托代理关系。 只要在建立或签定合同前后,市场参与者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这种经济关系都可以被认为属于委托代理关系。掌握信息多(或具有相对信息优势)的市场参与者称为代理人,掌握信息少(或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与者称为委托人。委托代理的均衡合同是居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市场参加者之间展开对策的结果。委托委托代理关系的

4、类型代理关系的类型委托人委托人代理人代理人代理人道德风险所在代理人道德风险所在土地所有者土地所有者佃农佃农耕作努力耕作努力股东股东经理经理管理决策工作努力管理决策工作努力经理经理员工员工工作努力工作努力债权人债权人债务人债务人项目风险项目风险房东房东住户住户房屋修理房屋修理选民选民代表或议员代表或议员代表选民利益代表选民利益公民公民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奉公奉公廉洁廉洁原告原告/ /被告被告代理律师代理律师努力办案努力办案雇主雇主雇员雇员工作努力工作努力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投保人投保人风险防范风险防范买者买者卖者卖者质量保证质量保证病人病人医生医生诊断质量与节约治疗费诊断质量与节约治疗费委托委托代理关系

5、的基本条件代理关系的基本条件 市场中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且双方都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在这两个个体中,其中之一(代理人)必须在许多可供选择的行为中选择一项预定的行为,该行为既影响其自身的收益,也影响另外一个个体(委托人)的收益;委托人具有付酬能力并拥有规定付酬方式和数量的权力,即委托人在代理人选择行为之前就能与代理人确定某种合同,该合同明确规定代理人的报酬是委托人观察代理行为结果的函数。委托代理关系有五种基本模式委托代理关系有五种基本模式1.单个委托人与单个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医生与病人;2.单个委托人与多个代理人(复合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中央政府与若干家垄断信息厂商;3.多个委

6、托人(复合委托人)与单个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数个计算机个人用户与“国联在线”(ISP)公司;4.多个委托人与多个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保险市场上多家保险公司争夺投保人的竞争;5.单个或多个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彼此均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对策模型,如瞎子背瘸子后,彼此均为委托人和代理人。 无论是哪种委托代理对策模型,代理人掌握委托人不了解的市场信息或私人信息,如政府不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资本家不了解经理的实际能力和工作努力程度等。这样,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讨价还价和相互退让,最后达成双方接受的合同,以及在这个合同约束下的行动,都可以看成是具有私人信息的局中人之间的对策及对策均衡的结果。委托人与代理人之

7、间达成的合同称为均衡合同。 代理人与委托人都面临着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且他们二者之间所掌握的信息处于非对称状态。也就是说,第一,委托人不能直接观察代理人的具体操作行为;第二,代理人不能完全控制选择行为后的最终结果,因为代理人选择行为的最终结果是一种随机变量,其分布状况取决于代理人的行为。由于存在该项条件,委托人不能完全根据对代理行为的观察结果来判断代理人的成绩。均衡合同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均衡合同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 1.代理人以行动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具体的操作行动,即所谓刺激一致性或激励相容条件;2.在具有“自然”干涉的情况下,代理人履行合同责任后所获收益不能低于某个预定收益额,是为参与条件;

8、3.在代理人执行这个合同后,委托人所获收益最大化,采用其他合同都不能使委托人的收益超过或等于执行该合同所取得的效用,是为收益最大化条件。 对于委托人来说,只有使代理人行动效用最大化,才能获得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收益,然而,要使代理人采取效用最大化行为,必须对代理人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激励。 委托人设计一套信息刺激机制,该机制能够使代理人在决策时不仅需要参考原有的信息,而且还需要参考由信息刺激机制发出的新信息,这种新信息能够使代理人不会因为隐瞒私人信息、显示虚假(或错误)信息而获利,甚至有所损失,从而保证代理人无论是否隐瞒信息成是否采取“信息欺骗”行为,代理人所获的收益都是一样的,因而代理人没有必要隐

9、瞒私人信息和采取“信息欺骗”行为,结果,最终也就保证了委托人的利益。这就是信息刺激一致性。 激励机制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就是委托人拥有一个价值标准,或一项社会福利目标,这些标准或目标可以是最小个人成本或社会成本约束下的最大预期效用,也可以是某种意义上的最优资源配置,或个人的理性配置集合。委托人怎样使代理人在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达到委托人规定的或希望的具体标准或社会目标。更进一步分析,激励就是委托人如何使代理人在选择与不选择委托人标准或目标时,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自愿地或不得不选择与委托人标准或目标相一致的行动。 对于委托人来说,只有使代理人行动效用最大化,才有可能获得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

10、收益,然而,要使代理人采取效用最大化行为,必须对代理人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刺激。这样,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转化为信息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激励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一个简单事例加以说明:人们为使驴“自觉地”、或“有干劲”地不停地拉磨,或者将驴的眼睛蒙起来(信息蒙闭),或者在驴的头部前面用竹竿挂一个它喜欢吃的红萝卜(信息引诱)。一般来说这两种方式都属于激励,但后一种激励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信息经济学的激励范畴。激励机制的目标激励机制的目标n古今中外有不少“激励”的典故。古代以色列国王所罗门就曾经应用激励机制解决两个妇女争夺小孩的所属权。某日,两个妇女同时来到所罗门王面前述说一个小孩属于自

11、己、并且都说对方的小孩死了,而将自己的小孩抱走。当她们激烈的争论时,所罗门王命令武士将剑取来,然后对两个妇女说:我要将这个小孩砍成两半,一人分一半。结果,孩子的亲生母亲说:把孩子给他吧,千万不要杀他。另一个妇女说:这孩子不应届于我们中的任何一个,把他分成两半吧。于是,所罗门王说:前一个是孩子的真正母亲。n中国宋代清官包公也曾经用类似的激励机制来解决同类案件,区别在于包公将两位妇女争夺的小孩寿朗放在画好的圆圈中间,令两位妇女各站一边一人抓一只手“拔河”,声明谁将小孩拔出圈,小孩就归谁。结果可以想象,拔输的妇女才是真正的母亲。n无论是所罗门王,还是包公,他们设计激励机制的目标都是“如何让人说真话”

12、。如今,许多古代的激励机制思想已经被改造为多种形式的鼓励他人“说真话”和“不偷懒”的机制。例如,由总经理给过生日的员工送上亲笔签名的生日贺卡,给老雇员更为方便的停车位,或者采取效率工资制等。n由于委托人与代理入之间信息分布的非对称,代理人可以利用两种方式获得对委托人的对策优势地位。一是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的私人信息(如是否有真才实学,产品质量是否过关等)而获得信息优势,使委托人处于不利的战略选择地位。例如,滥竿充数典故所说的齐宣王为委托人,南郭先生为代理人,南部先生利用齐宣王观察不到的私人信息,混在乐队中充数。但是,当齐宣王的儿子好独奏时,南郭先生就不得不“说真话”而辞职。这说明南部先生的反应

13、也是很理性的。 另一方面,代理人利用委托人难以观察到的私人行动(如是否在工作上真正努力,是否改变原有的行动规则等)而获得信息优势地位。这种信息优势地位的获得通常是代理入在签定委托代理合同后采取的有利于自身收益(但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私人行动。例如当一家企业(用户)与某跨国信息服务公司签订长期信息咨询服务合同后,后者可以利用前者不能观察到的隐蔽行动,隐蔽地提高自身效用,如适当减少信息搜集的来源,或者不再聘请高薪信息分析员为该企业从事咨询服务等。 另外有一种较为特殊但普遍的委托代理关系,局中人彼此互为委托人和代理人。例如,在瞎子背瘸子的合作中,当瞎子与瘸子达成委托代理合同后,瞎子(委托人)面临的问题

14、是如何让瘸子(代理人)选择最短的路途,避免瘸子“瞎指挥“而多走冤枉路,即让瘸子“说真话”,因为瞎子看不到路,无法了解瘸子的私人信息。瘸子(委托人)面临的问题却是如何让瞎子(代理人)尽可能跑得快且稳,尽快到达目的地但又不要将自己摔下来,即“不偷懒”,由于瘸子不走路,难以确切了解瞎子的隐蔽行动。例如,是否是真的累了、俄了,或是否真的尽了努力。“狼狈为奸”的合作也属于类似的情况。在这类对策中,局中人的利益往往能够相容。委托人设计激励机制的目标分别是:首先,针对代理人的隐蔽信息而面临的不利选择地位,激励的目标 是如何使代理人“自觉地”显示他们的私人信息或真实偏好,即所谓的“如何让人说真话”。其次,针对

15、代理人的隐蔽行动而可能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激励的目标就是如何使代理人“自动自觉地”尽最大努力工作,诱使代理人不采取道德风险行动,即所谓的“如何让不偷懒“。 信息经济学“让人说真话”和“让人不偷懒”的原理在于:如果“说真话”与“说假话”的成本相等,多数人会选择“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当“说假话”的成本大于“说真话”的成本时,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说真话。同样,当“偷懒”的成本大于“不偷懒”时,作为一种集体选择行动的结果都是“不偷懒”。因此,只有使随地吐痰者的机会成本高于约束自己的机会成本,才会使绝大多数人不随地吐痰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随着良好杜会文明风尚的普及,随地吐痰的机会成本将变得越来越高(遭

16、到舆论谴责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即使没有学习或接触过任何经济学知识,机会成本的概念(或潜意识)在每个市场参加者的脑海中都是根深蒂固的。这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中也不例外,下雨天做好事的人数一般少于晴天做好事的人数就是一个例证。道理很简单,因为下雨天做好事的机会成本高于晴朗天气做好事的机会成本。激励机制的两个原则激励机制的两个原则 1. 激励参与约束2. 激励相容约束模型分析模型分析 假设雇主有某份工作需要雇员完成。雇主有两种付酬方式,一种方式是无论雇员劳动结果怎样,都将报酬一次性付给雇员。显然,这种付酬方式将使雇员缺乏劳动热情,另外一种方式是按雇员报酬取决于他想的劳动结果,这种付酬方式可能对雇

17、员的劳动热情产生热情。 令雇员接受这项工作的劳动量为x,产量yf(x);为了简单化,假设工作产品的价格为1,这样,y就确定了产品的价值。 假定s(y)为雇主在雇员生产价值y美元的产品后付给雇员的报酬,并且,雇主希望选择能使ys(y)最大化的函数s(y)。 从雇员的角度看,劳动x必然是有成本的,该成本记为c(x),且c(x)与一般成本函数相同,总成本与边际成本都随劳动量的增加而递增。 于是,选择x的雇员的效用等于s(y)c(x)s(f(x)c(x)。 假如雇员有获得效用为 的多种选择,例如,从事别的工作,或完全不做工作等。这样,激励机制首先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必须使雇员从事这项工作获得的效用至少等

18、于在别的可选择方案中可能获得的效用,这就是所谓“参与约束”。 即: (1)uuxcxfs)()( 在参与约束下,雇主可以确定雇员将提供多少产量。由于雇主想刺激雇员选择在既定约束下发挥最大剩余劳动x, )()(maxxfsxfx 在一般情况下,雇主希望雇员选择的x恰好满足约束条件;即: uxcxfs)()()()(maxuxcxfx 求解该问题只要所选的x*使边际产量等于边际成本,即 : Mp(x*)=MC(x*) (2) 将此式代入目标函数;就出现无约束的最大化问题 显然,不能满足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相等条件的任何选择x*,都不能使利润最大化。由此,我们获得雇主希望得到的劳动水平。但是,雇主为此

19、需要付给雇员多少报酬才适合呢?即刺激雇员选择x*,函数s(y)应如何?刺激机制的常见方法是通过s(y)使雇员在选择x*获得的效用大于他选择其他可供选择x获得的效用。这就是所谓的激励相容约束,或刺激一致性,即对于所有x,有: s(f(x*)一c(x*)s(f(x)一c(x)。 这样,我们获得设计激励机制的两个约束条件,是委托人必须使代理人得到总效用;是委托人必须使代理人劳动x*的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成本。 当信息对称分布时,有许多方法能够满足这两个约束条件,如收取租金,劳动工资,目标产量承包等。在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这些刺激机制的复杂性可能表现得完全不同,如分成制等。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n企业

20、的激励问题是更为普遍而且面广量大的问题。企业中的激励机制可分为两个层次:对企业职工的激励;对企业管理者的激励。激励的方式就是将代理人的报酬与那些可观察并且反映代理人工作努力情况的变量相挂钩。n例如:计时工资制与计件工资制;“团队精神” 与“搭便车”。边际生产率与工资的关系讨论边际生产率与工资的关系讨论n新古典经济学家:边际生产率决定工资;n发展经济学家:边际生产率决定于工资,特别是企业支付的工资高于市场保留工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较高的工资是为防止工人偷懒而采取的激励办法。当企业不可能时时监督工人的行为时,只能通过解雇偷懒工人的方式来解决偷懒问题,工资水平的提高意味着被解雇的机会成本增加,从而有

21、利于减少工人的偷懒倾向。工作的努力与报酬的关系工作的努力与报酬的关系n工人的业绩:与产品的数量和质量;n企业经理:当期利润与考虑市场开拓;n教师:上好课教给学生基本知识与通过其它各种环节培养学生的领导职务创造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素质。占有剩余的所有权安排激励占有剩余的所有权安排激励n对出租车公司的激励机制的分析:司机创造利润与保养汽车n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剩余索取权的安排。声誉理论声誉理论n伦纳德(Radner)与罗宾斯坦(Rubbinstein)证明:如果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保持长期的关系,代理人不可能用偷懒等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福利。n声誉理论认为,经理人之所以重视对自己行为的约

22、束确实是为了提高声誉。从提高声誉的直接原因是来自经理市场的竞争压力。法玛(Fama)认为,在竞争的经理市场上,经理的市场经济价值即其收入取决于其过去的业绩。经理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 在对称信息条件下,产出量由劳动者付出的努力程度与实际能力决定,这样,委托人通过观察代理人行动的最后结果,能够判断出代理人的努力程度初实际能力,也即委托人了解代理人掌握的所有环境变量,反之亦然。可见,在对称信息环境中,设计出符合上述两个约束条件的激励机制似乎并不复杂。 在非对称信息约束下,即代理人的劳动量对于委托人来说是不可观察的,委托人至多只能观察到代理人劳动量的某些信号,如作为结果的产量,但是,产量

23、不仅仅取决于代理人的努力程度,与外在因素如气候;政治风险,投入物的质量等“噪声”也密切相关,因此,委托人根据产量支付代理人的报酬往往不等价于根据劳动量支付的报酬。 激励机制的设计出现了相当的复杂性,其中,代理人可以选择某个劳动水平,但委托人不能观察到代理人选择的这个劳动水平,而只能对此做出推测。最优激励机制应考虑委托人的这种推测。 几种典型激励机制几种典型激励机制 当信息对称时,土地所有者(委托人)只按一起价格R向劳动者收取地租,而劳动者(代理人)得到交纳地租以后的所有产量,即:s(f(x)f(x)-R。在这里,参与约束决定了地租率的大小。由于劳动者的总效用必须等于u ,故f(x*)-c(x*

24、)-R= ,因此,地租Rf(x*)-c(x*)- 。 如果劳动者使s(f(x)-c(x)=f(x)-R-c(x)最大化,那么,劳动者将选择式(2)式的劳动水平,而这恰好是土地所有者所希望的。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劳动者来说,努力劳动优于不劳动,而不劳动又优于偷懒。uu1. 收取租金收取租金 当信息不对称时,如果委托人将技术租给代理人,那么,代理人能够得到支付了固定租金后剩余的全部产量。如果产量存在随机分量,则意味着代理人将不得不承担随机因素引发的所有风险。如果代理人比委托人更希望避免风险,那么,这种激励机制只能是一种低效率的机制。在一般情况下,为了获得风险较小的收入,代理人往往愿意放弃一小部

25、分剩余利润。或者,代理人要求委托人承担部分风险,以此维持委托代理关系。 当信息对称分布时,委托人(土地所有者)规定一个单位劳动工资率W,代理人(劳动者)可获得两部分报酬:是一次性总付报酬或固定收入K,是按不变工资对代理人的每单位劳动支付的报酬,或“按劳分配”工资,因此,该激励机制的形式为:s(x)W(x)十K 这里,工资W等于代理人在最优选择水平x*上的边际产品Mp(x*)。换句话说,W需要确定在这样一个水平上,使代理人恰好愿意付出x*水平的劳动。2. 劳动工资劳动工资 这意味着代理人将选择使他的边际成本等于工资WMC(x)的x。由于工资是MP(x*),故,代理人的最优选择将是x*,且x*使式

26、(2)满足,而这正好是委托人所希望的理想水平。当信息处于非对称分布时,委托人只能观察到代理人的上班时间,而不能观察到代理人投入的真正劳动量,但工资又必须依赖于劳动量。显然,如果委托人不能观察劳动的投入量,那么,这种激励机制是不可行的。)()(maxxcKxWx 此时,常数K被W唯一确定,即满足参与约束,于是,s(f(x)-c(x)的最大化转化为: 当信息对称时,委托人给予代理人一项简单选择,如果代理人付出劳动水平x*,就能从委托人处得到报酬B*,否则,其报酬为零。显然,这是一种不允许讨价还价的单点报酬激励机制。其中,B*的数量由参与约束条件 B* - c(x*) 决定,故,B* +c(x*)。

27、 uu3. 目标产量承包目标产量承包 如果代理人选择劳动水平x,且xx*,那么,代理人获得的预期效用将为-c(x);如果代理人选择x*,那么,其预期效用为 。因此,代理人的最优选择是使xx*。当信息非对称时,结果与劳动工资的情况相同。如果报酬取决于产量,该机制使代理人承担全部风险,并且如果代理人稍微偏离“目标产量”,将导致报酬为零的结果。这种状况将难以建立委托代理关系。 u 上述三种激励机制表明,如果委托人拥有代理人拥有的全部信息,即信息对称,且产量由劳动的努力程度决定时,激励机制是使代理人在付出x*水平的劳动后,恰好得到稍高于 的净收益,偷懒将使净收益低于 。同时,代理人付出x*努力也同时使

28、委托人达到其所希望的理想效用水平。一般来讲,在对称信息环境中,这三种激励机制都具有同样效用,没有必要在它们之间再做选择。然而,如果信息非对称,这三种机制都同时存在着局限或者都不适用,除非进行改造。 uu劳动市场的不对称信劳动市场的不对称信: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 当劳动力市场是竞争的时候,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会在工资等于其边际产出时找到工作。但是尽管许多工人都在积极地寻找工作,大多数国家仍有大量的失业。他们可能愿意甚至以比现在就业的人得到的更低的工资率工作。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厂商削减工资,提高就业水平,从而提高其利润?我们能够应用竞争性均衡模型解释持续的失业现象吗? 偷懒模型:由于监督成本很高或不可能,厂商对于工人的生产率具有不完全信息,从而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偷懒模型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工人都有同样的生产率并得到同样的工资。一旦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