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_第1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_第2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_第3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_第4页
六年级科学下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年级科学一、二单元复习提纲2013.3六年级下册一、二单元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1、彩色印刷品由青、品红、黄、黑四色色版印刷而成。2、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屏幕有红、绿、蓝三种颜色光点,红、绿、蓝又称光的三原色。3、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观察方法一: 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然后移动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方法二: 放大镜尽量靠近眼睛。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4、: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中央凸起的程度有关。6、昆虫的眼睛

2、分单眼和复眼,复眼在头部上方的两侧。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不同的昆虫其复眼中的小眼的数日不同,例如有一种蚂蚁的工蚁只有1个小眼;蝴蝶有1. 2万一1. 7万个小眼;蜻蜓则有1万一28万个小眼; 家蝇有4千个小眼。7、蟋蟀长的耳朵在足内侧,蝉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二节附近; 夜蛾的耳朵长在胸、腹部之间凹处;雄蚊和蚂蚁的听觉毛长在触角上;嶂螂的听觉毛长在尾须上。8、昆虫的头部都有一对触角,昆虫的触角像“天线”,能感触物体,嗅到气味,还能平衡身体。9、会画蝗虫、蝴蝶、蚕蛾、天牛的触角。(书上第5页)10、昆虫的触角能感触物体,分辨各种气味,还能平衡身体。11、蝴

3、蝶的翅膀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12、草蛉和它的幼虫是蚜虫的天敌。13、在10倍放大镜下可以看清蚜虫的肢体。蚜虫靠吸食植物的汁液为食物。14、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15、水晶、雪花、维生素c、黄铜矿、石英、长石、云母等都是晶体。玻璃、珍珠、琥珀不是晶体。16、制作晶体的方法:1、蒸发的方法。2、降低温度的方法。17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它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18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它之所以能够放大,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19、吸水纸纤

4、维比较长、粗并且疏松。20、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镜的功能。2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22、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增加,不仅观察对象的图像会变大,所获得的物体的信息也会更多,同时视野变小。2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24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叫昆虫。25昆虫有许多特殊的构造和本领。像蜻蜓、苍蝇、蝴蝶的眼睛都有是复眼。26、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动物之一。27、蚜虫的天敌是草蛉和它的幼虫。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见蚜虫的肢体。(要会

5、画草蛉的图)28、列文虎克出生在荷兰,是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的生物学家。对着物体的透镜焦距较小叫物镜(距被测物体较近)。对着人眼的透镜焦距较大叫目镜。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200万倍,大肠杆菌和SARS病毒可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29、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30、制做玻片标本的切片必须是薄而透明的。很多细菌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菌落。31、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32、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宝石花耐旱的秘密是上面的气孔少。鱼缸里的水发绿是绿藻的作

6、用。33、在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类就是依靠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来探索和认识世界。34、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微生物对人类不都是有害的,有许多微生物不仅对人体有益,而且我们还离不开它们呢!35、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的健康有关。36、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制作酒、醋、泡菜、腐乳、酸奶等风味独特的食品。37、馒头和面包内部疏松多孔,是因为蒸馒头或烤面包之前,生面团中糅入了酵母,酵母菌使面团里的糖类分解,从而获得养料和能源,排出二氧化碳。人类利用酵母菌发面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了,可以使制成的面包内部疏松多孔。38、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死去的

7、动植物尸体和残体。第二单元1、混合沙子和豆子的实验,两种物质基本没变,属物理变化。2、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3、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先是由固体的糖变成液态的糖,这属于物理变化;接着液态的糖由透明变成黄色、红色、褐色,最后变成一种黑色物质炭,并伴有焦味,这属于化学变化。4、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既发生了物理变化,也发生了化学变化。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6、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7、物理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8、化学变化产生了

8、新的物质的变化。9、在咀嚼米饭时,米饭中的淀粉与唾液中的酶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了麦芽糖。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生成的蓝色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10、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用手指把滴管橡皮囊中的空气排干净;放入液体中,松开橡皮囊;从容器中拿

9、出滴管,把液体滴入要实验的材料中,注意滴管不能碰到实验材料。1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气体二氧化碳,反应后留下的液体是醋酸纳。12、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小苏打和白醋的比例是1:3。13、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产生的气体可以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14、二氧化碳是一种不助燃、比空气重的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   15、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实验后的玻璃杯比实验前要凉一些。16、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盖玻璃盖是为了防止产生的气泡溢出玻璃杯。17、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

10、体中也含水量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18、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属于化学变化。19、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20、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要隔绝其中的一个条件就能阻止铁生锈。   21、铁在盐水中生锈的速度最快,这是因为盐水能帮助铁更快地完成电化学腐蚀,导致生锈速度加快,因此在海边的铁皮屋比在其他地方的铁皮屋生锈更快。22、控制、减缓铁生锈的方法:涂油脂(隔绝空气和水);刷油漆(隔绝空气和水);电镀(隔绝空气和水);用完后擦干水分(隔绝水分);放在干燥处(隔绝水分)。5、真空包装(隔绝空气)23、化学变化会伴随各

11、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24、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部分会生成红褐色的物质铜,没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部分还是银灰色;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颜色会慢慢变浅,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会逐渐变成红褐色。25、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伴随有颜色改变、产生沉淀物的现象,属于化学变化。2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会伴随产生一些现象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27化学变化过程中,不一定伴随颜色的改变,不一定有气体产生,不一定发光发热,不一定产生沉淀物。28、打开电灯(发光)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发热)、打开汽水瓶(气体跑出)、氧气变成

12、蓝色的液氧(颜色改变)等变化,虽然也伴随了一些现象,但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因此这些变化都还是物理变化。29、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30、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31、玉石加工、泡茶、加工桌椅、水银温度计、泡糖水等物质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32、食物被人体吸收、放烟花、煅烧石灰石、点燃火柴等物质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33、水泥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的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开始将材料按比例混合是物理变化,通过高温高压加工属于化学变化。34、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使空气中35、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36、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37制作橙汁饮料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制作柠檬汽水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