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绪论一、公共需要与公共事业1、公共需要及其特征1.1公共需要什么是公共学者关于“公共”的解释:理论层面:主权、合法性、福利等经验层面:公众、公有制、共同等行为层面: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内涵:一是主体性, 与私人管理相区别, 表明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企业或私人机构;二是目的性, 明确公共管理活动的目的和责任, 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 而不是一般的个别需要;三是参与性,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即支持、约束和监督。需要:主体对于客观外界事物以其主观欲望表现出来的要求。需要是复杂多样的系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行为分类法,生理(物质)与心理(精神);价值分类法,正
2、当需要、不正当需要、潜在需要、显在需要;动机分类法,生理、安全、交往、尊重、自我实现;主体分类法,个人需要、群体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公共需要不是个人需要的集合,也不是基于个人偏好的简单多数人的集团需要;公共需要是相对独立于个人需要和群体需要的社会整体需要, 是以社会共同体的利益为基本表现形式的普遍需要;公共需要本质上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生存发展所需的条件和利益。1.2 公共需要的特征客观性: 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提供的物质条件是公共需要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公共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同时,公共需要也受到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文化传统的影响,特定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消费偏好对特定时期公共需要
3、的演变和表现甚至会起很大的作用。社会性: 公共需要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整体的共同需要,必然受特定社会条件制约,特定社会条件既表现在阶级性,也表现在民族性。阶级性,公共需要受阶级利益、阶级需要的影响,尤其是受到统治阶级的影响,从而成为统治阶级的共同需要;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也要协调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被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从而达成包括不同阶级需要的社会公共需要。民族性,不同民族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心理性格,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已然形成了体现本民族特质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民族文化与精神所表现的共同需要具有超越时代、 超越阶级的内容, 虽然民
4、族性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但是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仅是个别民族的需要,也是人类的共同需要。多样性: 公共需要是在特定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基础条件产生了不同的公共需要,决定着公共需要的内容与形式。从纵向看,公共需要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增强而日新月异;从横向看,公共需要在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刺激下而丰富多彩。2、公共事业及其特征2.1 公共事业的含义事业:是“活动”范畴,一是指人们所从事的有意义、有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 二是指没有生产收入、 由国家经费开支, 不进行经济核算的社会活动。事业在公共领域则有两个意思, 一是指计划经济体制
5、下与企业相对的、 由国家经办的事业单位或事业体制;二是指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公共事业。所以在公共层面或语境中,事业成为事业单位或公共事业的简称。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提供一定形式的物质与精神产品改善社会公众生活, 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 受国家机关尤其是政府部门领导的社会组织。公共事业: 特指那些面向全社会, 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 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并且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教育、 科技、 文化、 卫生、基础设施、 公共住房、 社会保障、 环境保护等事业。公共事务: 与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有关的
6、各种事业和活动。 广义上包括政治、 经济、社会等;狭义上指政治统治公共事业与公共事务的关系联系:都有公共性、非营利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并且广义公共事务涵盖了公共事业。区别:狭义公共事务有鲜明的政治性, 管理的是纯公共物品; 公共事业活动突出社会性,管理的多属准公共物品。2.2公共事业的特征公共性:服务对象的公众性;服务内容的共享性;服务目标的公益性。非营利性:主要追求社会公平的价值。规模性:不可分割性;范围庞大。超前性:基础性;周期长。二、公共事业管理1、公共事业管理的定义综合公共事业与管理的定义, 我们可将公共事业管理看作: 在一定环境中, 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对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目的
7、的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的关系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联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公共管理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区别:对象宽窄之分,公共管理范围是广义的公共事务,公共事业管理是狭义(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 主体细微有别, 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准行政组织事业单位, 主要从事社会领域的工作;公共管理中的准行政组织除此之外还包括针对市场的工作。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联系:目标一致、内容重合、主体交叉。区别:对象上,行政管理的范围大于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上,行政管理是行政机关,公共事业管理除行政机关外还包括非政府、准政府组织;手段上,行政管理主要依靠
8、直接的行政手段,比较单一,公共事业管理则是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手段。2、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公益性;强制性;非营利性;服务性。三、研究公共事业管理的意义1、有助于增进人类的福祉2、有助于推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3、有助于促进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4、有助于减轻财政压力第二章2.1 政府组织与公共事业管理2.1.1 政府组织的概念和特征政府:拥有公共权力,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 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公共组织。特征:公共性,普遍性,执行性,强制性2.1.2 政府体制的职能优势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制度解决外部性、形象不对称、垄断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应对紧急事件2
9、.1.3 政府体制的局限性决策实效、行为低效、滋生腐败、新外部性、功能有限2.1.4 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责任1、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地位公共事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公共事业管理的特性决定政府的主体地位市场缺陷决定政府必须积极有为政府管理的优势决定要发挥主要作用2、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作用提供制度保障和行政管理框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部分公共事业产品监督公共事业组织活动2.2 事业组织与公共事业管理2.2.1 事业组织的概念和特征公共事业组织: 依照一定的规则,以独立、公正为原则, 并凭借其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公共组织。分为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大类。特征:
10、组织性、非营利性、自治性、非政府性公共事业组织与政府的区别公共事业组织: 不具有抽象行政行为、允许进行有偿服务、可以进行民事诉讼、一般不由财政全额拨款政府: 具有抽象行政行为、不允许进行有偿服务、 进行行政仲裁或行政诉讼、财政全额拨款公共事业组织与企业的区别公共事业组织:一般并不追求收益、提供的许多服务或商品具有独占性、收费通常以成本耗费为基础企业:追求投资收益 、提供的服务或商品不具有独占性、以供求关系来确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2.2 2 事业组织的职能优势相对独立性、非营利性、低成本,高质量、专业性、接近性、灵活性、在培养互助精神上更具优势2.2.3 事业组织的局限性一般局限性:筹款不足,狭隘
11、性,家长作风,业余性中国事业单位组织的缺陷: 缺乏独立性, 组织性质杂乱, 组织立法滞后, 产权制度不尽合理,自律机制不健全2.2.4 事业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责任公共事业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和沟通者从事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充当科学理论的创新园地和实验基地2.3 市场组织与公共事业管理2 3.1 市场组织的概念和特征贯彻公共事业的规划、方针和政策有效配置科、教、卫、文、体资源市场组织:以营利为目的,通过生产活动和市场交换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非公共组织。特征:营利性、竞争性、排他性、自发性2.3.2 市场体制的职能优势有效配置各类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市场主体间联系,实现信息共享
12、推动科学技术创新调节收入分配,促使市场参与者理性决策促进人的发展2.3.3 市场体制的局限性无法有效地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无法消除外部效应无法消除信息不对称无法消除垄断无法保证收入分配公平和社会公正无法解决宏观总量平衡问题,保证不了社会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无法克服自身所导致的某些消极后果无法使经济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状态2.3.4 市场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责任市场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参与者公共事业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者和竞争者之一发挥市场体制优势,提高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效率2.4 三者体制的互补替代关系2.4.1 三种体制的互补关系政府组织:作为宏观管理者,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来规范社
13、会活动各主体(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事业组织: 作为为社会提供公益性产品的专业化组织,通过事业机制的专业性、独立性、互助性优势,为社会提供各类服务市场组织: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通过各类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4.2 三者体制的替代关系政府组织发挥主导作用为事业组织和市场组织发展提供制度、法律、规则对公共事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宏观调控制定各项运行制度,有效监管各类事业组织市场组织发挥高效优势替政府提供一部分事业产品(主要是生产经营类) ,积极开发公共事业产品有效供给机制事业组织发挥专业优势代替政府从事大量社会公共事务,发挥沟通作用,提供一些专业性的社会服务第三章3.1 公共事业人
14、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口资源、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的关系:一切人力资源、 人才资源都产生于人口资源之中, 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 即优质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关系: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是以人为基础而产生的概念,研究的对象都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从这一点看两者是一致的。联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大多都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根据的;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点内容和基础部分;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及其收益的核算是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进行的;两者都是在研究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时产生的。区别:首先,在与社会财富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上,两者是不同的。人力资本是由投资而形成的,
15、 强调以某种代价获得的能力或技能的价值, 投资的代价可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以更大的收益收回。因此劳动者将自己拥有的脑力和体力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参与价值创造,就要据此来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和经济利益,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因索果的关系。而人力资源则不同,作为一种资源, 劳动者拥有的脑力和体力对价值的创造起了重要贡献作用,人力资源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创造能力, 它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产品、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果溯因的。其次,两者研究问题的角度和关注的重点也不同。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的资本形式,是形成人的脑力和体力的物质资本
16、在人身上的价值凝结,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研究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它强调投资付出的代价及其收回,考虑投资成本带来多少价值, 研究的是价值增值的速度和幅度,关注的重点是收益问题,既投资能否带来收益以及带来多少收益的问题。人力资源则不同, 它将人作为财富的来源来看待,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研究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关注的重点是产出问题,即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多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有多强。最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计量形式不同。众所周知, 资源是存量的概念, 而资本则兼有存量和流量的概念,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也同样如此。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间、 一定空间内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
17、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而人力资本, 如果从生产很多的角度看,往往是与流量核算相联系的,表现为经验的不断积累、技能的不断增进、 产出量的不断变化和体能的不断损耗; 如果从投资活动的角度看又与存量核算相联系,表现为投入到教育培训、迁移和健康等方面的资本在人身上的凝结。人力资源: 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组织所用, 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和。是一切资源中最活跃、最重要的资源既是一种天然形态资源,又是一种再生性资源既是一种物质形态资源,又是一种非物质形态资源人力资源的特征:能动性,高增值性,实效性,社会性3.1.2 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的内涵及特征内
18、涵: 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在公共事业领域内从事管理、 生产和公共服务工作,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的人员的总和。在公共事业领域从事公共事业的人力资源分布广泛,工作内容丰富,涉及管理和服务诸多环节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特征:领域约束性、主体智能性、功能持久性、影响扩张性,价值公益性3.1.3 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及特征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事业组织为了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 履行组织使命, 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其管辖内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录用、考核、培训、晋升、奖惩激励、保障等一系列管理活动过程的总称。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和相关的政府机构客体是公共事业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要从量和质两个
19、方面着手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公共事业人事管理的区别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把人看做是资源内容:预测、规划、开发也是管理内容模式:战略型管理手段:柔性管理传统的公共事业人事管理理念:把人看做是成本内容:录取、考核、奖惩、工资等模式:事务性管理手段:刚性管理3.2 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3.2.1 公共事业人力资源招聘1、公共事业人力资源招聘的特点考察内容: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工作技能对象层次:低、中、高三个层次录取制度:聘用制度招聘方式:面试、笔试、操作组织者:政府各级人事部门、用人单位、考试服务机构和人才服务机构2、公共事业人力资源招聘的程序招聘前进行岗位设置和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20、制定招聘计划发布招聘信息受理应聘人员申请,对资格条件进行审查考试和考核签订聘用合同,办理聘用手续3.2.2 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培训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原则政治和业务相结合原则、学以致用原则、按需施教原则、分级分类原则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培训的方式内部培训、外派培训、员工自我培训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内容知识培训、技能培训、素质培训、公共事业精神培训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程序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评估培训效果3.2.3 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1、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意义合理配置人才的依据确定薪酬的依据进行人员培训的依据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的前提条件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
21、主体上级考核、同级考核、下级考核、自我考核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环节绩效计划、管理绩效、绩效考核、绩效奖惩4、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的方法目标管理法关键事件法民主测评法评定组织共同确定法配对比较法网上考评法3.2.4 公共事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1、公共事业组织工资制度改革德尔历程第一时期: 1949年 10月至 1956年3月去供给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工资制度第二时期: 1956年4月至 1985年 6月推行统一的职务等级工资制第三时期: 1985年7月至 1993年 9月建立以职务为主的结构工资制第四时期: 1993年 10月至今逐步实施分类工资管理制度2.公共事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目标和
22、原则目标:提升组织实力、稳定岗位结构、满足员工需要原则:系统性原则、竞争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公平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合法性原则3.公共事业人力资源薪酬的构成要素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绩效工资、工作奖金福利、特殊岗位津贴、关键人员津贴关键岗位津贴、利润分享3.2 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容3.2.5.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离退休和辞职辞退管理1、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离休管理公共事业组织人员离退休必须发放离退休费。2、公共事业人力资源辞职和辞退管理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可以提出辞职。辞职必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向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公共事
23、业组织的一项权力。3.3 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和发展3.3.1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1我国传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基本内容干部任用方面长期坚持委任制人员录用方面长期采用调入、分配办法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方面长期采用评审制分配制度上长期坚持全国统一的等级工资制考核上参照党政干部的办法退休制度上基本采用年龄划杠的办法2、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初步探索和重建时期(1979 年至 1987 年)恢复职称评定,适当下放人事权不断深入时期(1988 年至 1992 年)进行工资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持续发展时期(1993 年至 1997 年)进行聘用合同制试点,有效处理人事争议问题,建
24、立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突破进展时期(1998 至今)全面推行聘用制,进行人事分类改革,实行多形式分配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保障3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没把人力资源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做招聘缺乏整体规划,不公平依然严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培训缺乏科学性绩效考评困难重重改革也缺乏整体性配套改革条件3.3.2 深化事业组织人事制度改革1树立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确立公共事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观念确立人才商品化的观念2、人事改革的具体措施锐意进取,确立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开发新机制齐头并进,完善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环节因材施教,加大关键岗位的人才开发力
25、度配套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不断创新,加快技术和方法的现代化第四章公共事业改革一、公共事业改革是世界性浪潮(一 )西方国家的公共事业改革1980 年代前后,西方发达国家兴起“新公共管理运动” 、“政府再造运动” ,这场运动从形式上看是政府组织流程的重新设计, 实质上是公共服务理念的创新、 公共服务方式和内容的再造。1、改革的基本动因缓解财政压力、因应公众舆论的变化和要求、面对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2、改革的主要内容私有化市场化:合同出租,以私补公,内部市场,客户竞争社会化:发挥非营利组织的功能,社区化,用者付费地方化3、改革的启示从本国实际出发进行大胆创新将管理制度和法规的完善与管理技术和绩效的提高结
26、合起来(二)中国公共事业改革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时间上大体一致,也进行了公共事业方面的改革,但是进程缓慢、 力度不大。改革的历程:从 1978 年开始,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进入改革期,回顾 30 来年的改革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重建与探索阶段(1978-1987)深入与拓展阶段(1987-1996)全面革新阶段(1996- )二、公共事业改革的主要对象与基本思路(一)公共事业改革的主要对象西方国家公共事业改革的突破口是进行行政改革,即“政府再造”。中国公共事业改革与行政改革也是密切联系的,但由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 承担着大多数公共事业,因此,其成为公共事业改革的主要对象。事业单位
27、成为改革主要对象的原由:机构重叠、人员膨胀;政事不分、职责不明;管理僵化、缺乏活力;结构失调、效率低下。(二)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思路分类改革: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执法、经营服务、公共服务三大类别,分别采取回归政府、推向市场、保留和撤销等不同的改革方式。三、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原则与目标模式(一)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原则政事分开:解除政府与各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职责分开, 事业单位原来承担的政府职能, 回归政府履行; 各级政府承担的一些技术性、服务性的工作,交给事业单位去完成。管理方式及手段分开, 政府只是宏观监督与管理, 具体事务由事业单位管理; 除政府授权外,事业单位不能运用行政手段。事企分开
28、: 部分事业单位 “改制转企” ,具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促使其企业化。逐步实行股份制和民营化,实现事业单位投资主体多元化。管办分离:切实转换政府与事业单位的角色和职能政府举办的事业单位,其要行使产权、财权、 领导任免权,并建立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事业单位具有的经办权(管理)应自主;对于政府与社会共同兴办的事业单位,政府在具体管理权限、政策、方式上应有所不同。(二)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模式非营利机构模式政府责任模式中间模式四、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趋势与问题困境(一)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趋势明确事业单位的性质实行分类改革,创新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事业单位的监管抓好重点改革领域统筹规划、
29、统一推进和综合协调(二)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困境由于中国事业单位性质复杂、涉及面广, 改革需要巨额财政资源与多方利益调整;特别是中央各部委事业单位众多,决策者担心由此引发社会震荡;以及事业单位改革需要在与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层次改革中理顺诸多关系等等,从而使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着一些困境。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困境:第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难以和市场经济相衔接,这就导致许多模糊地带,如事业单位体制上应当怎样改革,事业单位要采取何种法人制度、何种产权组织形式,应当形成什么样的运行机制。第二,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分类和针对性的改革目标,在事业单位改革中,“一刀切”现象比较普遍, 要么国家 “保起来”
30、,要么“推向市场, 自生自灭”,从而产生 “二政府” 或者“过度市场化”现象,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第三, 缺乏与事业单位改革相配套的措施。首先,对于事业单位改革后的各项活动的法律法规约束尚未形成,使得国有资产流失难以避免;其次,社会保障制度配套不足,分流人员的抵触情绪大而增加了改革的不确定性;最后,政府的调控机制没有形成,监管模式还不到位。第四, 集团利益难舍难分,改革阻力很大。 事业单位主管部门难以主动割断与其所属事业单位的利益关系; 事业单位领导也持消极态度; 事业单位是精英聚集之地, 有较强的谈判能力。五、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第一,事业单位改革是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
31、系的需要;第二,事业单位改革是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需要;第三,事业单位改革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总之, 事业单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 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解决现有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必须依靠改革,但是,改革的方向不是也不可能是取消全部事业单位,而是着重于调整和规范。第五章教育事业管理(重点)一、教育事业管理的内容和方式教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孔子教育是要立人。鲁迅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 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蔡元培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
32、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陶行知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黄全愈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 ,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康德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培养
33、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教导,启发。现代汉语词典“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使明白道理。新华词典广义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管理广义教育管理包括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它是以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为自己的管理对象,以教育法令、法规为管理的基本依据, 对整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系统及各级各类学校组织进行教育投资、 教育督导、教育结构管理方面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从而实现为国家培
34、养人才的目标。狭义教育管理是指学校管理,它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的管理对象,它的管理类型主要包括:学校的管理原则、管理过程、全面质量管理、 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及领导人员,以及学校内部与外部关系的管理,目的是有效地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管理的基本方式教育预测: 是教育决策的前提, 主要根据教育现状分析, 寻找提高工作质量、学生质量和教育投资效益的最佳方案。教育决策: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关键,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得失成败。教育计划:是实施教育决策的行动纲领,是教育决策的具体化和系统化。教育组织:是对教育系统中的人、财、物的配置,保证决策和计划的顺利实施。教育评价:是教育管理
35、过程中的反馈环节,对过去工作进行质量评价,为教育决策服务。二、国外教育事业管理体制、模式和经验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分类教育管理体制: 指教育系统活动中,国家、社会、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管理的组织方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有关的组织制度、机构设置、隶属关系、 职权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分类:以市场经济模式为根据,有分散型、集中型和混合型;以不同国家高教管理体制特点为根据,欧洲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以高等教育的组织管理形式为依据,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集权与分权混合制。2、集权制高教管理体制及模式以法国和前苏联为典型优点:可以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得
36、到统一规划和调配;可以有效地监控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缺点: 体制僵化,难以灵活地满足社会多方面要求;中央全面控制,容易出现高等教育的畸形发展。3、分权制高教管理体制及模式以美国为典型优点:具有灵活性,针对地方的服务工作较强。缺点:中央或联邦政府的控制力较差,过分依赖市场,从而导致一定的松散性和盲目性。4、混合制高教管理体制及模式以日本为典型优点:可以使高等教育从各层次和各方面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文部省直接管理的国立大学、地方政府设立的公立院校、私立院校培养不同层次人才上有分工。缺点: 由政府管理的国立和公立院校运行机制僵化,政府管理太具体;对私立院校投资和政策上不重视,导致质量较差。总之,
37、国外集权、 分权和集权与分权混合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或模式各有自身特点,每种体制中的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它的缺陷。 几种体制或模式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分权国家逐渐增加对教育的影响力,集权的国家在增加地方的权力。但是所有国家一个最重要的相同点,那就是加大了学校的权力。三、我国教育事业管理的改革和完善1 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沿革形成时期( 1949 1952 年):对旧有公立大学改革, 收回私立性质的教会大学, 将原有的私立大学改为公立大学, 由新成立的高等教育部统一管理。发展时期( 1953 1978 年):规定了高校的隶属关系,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中央部委负责管理,地方政府直接领导;确定
38、了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制度。改革时期( 1978):高校隶属关系调整, 教育部直属高校, 由国家和省级地方政府共同建设,的大多数高校下放到地方政府(省、直辖市、自治区)管理,高等学校合并;实行“程”和“ 985 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中央部委管理211 工2、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集中而又直接的管理建国以来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集中管理的主导之下,未摆脱与政府的依赖关系,许多决策权还是集中于中央政府。行政管理手段为主虽经数次变迁, 但是从根本上并政府始终把高校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一部分,总是以各种政策的方式指导高校办学,无论是拨款还是规划,都是如此。
39、封闭式管理为主高校与社会之间、 高等学校之间、 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校闭门办学,社会参与管理程度低,人才培养质量缺少科学的评估反馈系统。学3、对我国高教管理体制的简要评价优点:推动国家整体发展上, 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上, 保证了迅速建立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任务的完成, 初步解决了高等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利于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有效控制。缺点:首先,政府、高校、社会三者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 政府内部四级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模糊,省属高校面临着多头行政管理而无所适从;政府对高校总体上仍然是统得过多
40、、管得过死。其次,高校还没有成为真正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没有获得真正的办学自主权。最后,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许多高等院校存在着以商养校的现象。4、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滞后带来的问题( 1)市场化( 2)行政化( 3)不公平( 1)市场化所谓教育的市场化, 其实就是把教育事业、 教育机构看作是谋取经济效益的机构, 把教育看作是一种产业, 一种可以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的资源, 一种具有经济收益的经济活动。 产业化和市场化就是要把教育活动转变成为经济活动。教育市场化现象体现在以市场的态度对待教育。 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 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寻找和利用机会, 获取经济的收益。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运用
41、各种方式推进这一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学校教育的消费化使得学校专注于面向家庭或个人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需求, 使得学校单维度地理解教育的使命,而忽视了教育的公共使命。教育是公共实践,属于公共利益的实践。 我们教育的这种 “市场化或产业化”放弃了教育的公共性,学校和教育的公共意识和公益意识日渐薄弱,使得教育和学校失去了公共价值的规范。教育是公益事业。 政府不能通过教育来直接谋取经济利益, 不能把教育看作是出售的商品或者准商品。教育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国家的教育责任削弱、教育价值的扭曲以及教育不公正现象的严重,这已经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严重阻碍。(2)行政化所谓学校教育的行政化,是指学校教
42、育的进行以及组织建立在政府严格的行政掌管和控制中,一切以政府的行政意志为转移, 而且为了应对外在的行政化, 学校教育的内部组织结构也行政化,也以行政指令来决定教育和教学。外在行政化内在行政化外在的行政机构掌握着教育的方方面面, 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式, 从学校管理到教师的教学,从教学的评估到学校考试制度, 等等,这是中国教育从大学到小学一种独特的体制。 这种体制构成了学校唯行政意志为上,一切以服从行政意志为转移。学校教育内在运行的行政化, 往往从行政意志出发安排各种教育事务, 忽视了学校教育活动的特点,也无视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的独特性。学校像官僚体制一样,层级分明,服从领导。教师的 “教”完全制
43、约于行政化管理的藩篱, 教师只有放弃自己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想,放弃自己的教育探索。所以,教育行政化也使得中国教育的创新难以产生。行政化的学校教育是我们教育改革长期的瓶颈, 如果我们要深化教育改革, 首当其冲的不是教育内容的改革,而是对行政化这样的不良制度的改革。( 3)不公平我们的教育存在制度性的不公平现象, 这就是在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机会分配等多方面,重视重点学校,而忽视非重点学校,重视城市,而忽视农村,重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甚至排斥学业平平和学业成绩差的大多数人,造成公共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忽视社会公正和教育公正会对教育改革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使教育本身的道德危机增大,
44、在社会上产生对公共教育的信任危机。进一步的教育改革必须重视教育公正和公平问题,这不仅仅是教育经费投入和均衡发展的问题,我们必须改革教育制度设计上的精英主义原则,必须把效率原则置于公正原则之下,必须追求整体上实现教育公正的原则。教育公正不仅涉及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投入,不仅涉及教育的不同地区的均衡发展,不仅涉及宏观的教育制度的基础性原则,而且涉及一个教育制度是否从根本上保证每个人平等的基本权利,即涉及制度的正义问题。4、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与主要途径改革目标:主要是解决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国家教委(教育部)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
45、学的体制。改革内容:转变政府职能, 由集中统一管理到具有综合性的宏观调控, 加强地方政府 (主要是省级政府)的统筹决策权。鼓励社会参与,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扩大自主办学。主要途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制度改革,鼓励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完善社会教育制度, 加强中小学阶段的社区教育与校外教育,加强行业、 企业参与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合作教育制度。 在人才评价制度方面, 既要改革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还要改进社会人才评价、选拔和使用制度,形成全面育人、人人成才的导向机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是关键,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分类考试、 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对普通本科高等学
46、校、高水平大学、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高等学校等不同类型高校采取不同的考试办法,并分别采取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元录取方式。实行这样的改革,力求既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基本选拔原则,又为有特殊才能的优异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机会。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在政府与学校关系上,明确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依法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 在学校内部治理关系上,强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协调机制,包括加强学校章程建设, 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学术环境等;在学习与社会关系上,强调扩大社会合作和社会参与, “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等。办学体制改革,
47、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公办学校多种形式办学;依法落实鼓励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 鼓励出资办学, 完善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资助政策, 开展民办学校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试点,以及依法管民办教育的若干政策和制度。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包含两方面任务:一是进一步简政放权,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继续解决好政府包和统的问题。一是进行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治理体系建设,完善政府公共治理制度,特别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建设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变政府管理方式,完善决策、 执行、监督机制, 探索政府、 学校、社会相互合作的
48、教育公共管理体制,形成 “管、办、评”分离的新型教育治理结构;建立政府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和听证制度,搭建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健全信息公布规则及协调机制;健全教育督导、评估和问责制度。第六章科技事业管理一、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综合化:自然科学内部学科之间的融合;自然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综合;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社会化:科技研究的社会建制;科技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二、国外科技管理的趋势与经验趋势:调整政府管理职能,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搞活微观自主经营;就是美国也在1993 年成立了级别与国家经济委员会地位一样的国家科技委员会,加强对科技事业的宏观管理。同时, 政府各部门、 高等学校、 企
49、业等等在各自范围内也是十分尊重研究者的自由选题与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经验:对科研机构实行分类管理;逐步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企业科研开发能力;切实做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工作。三、我国科技管理的改革与完善1、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及其改革高度集中型的科技管理模式及其弊端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及其成效科技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的问题2、我国科技管理的完善调整科技管理政策和措施,落实“稳住一头”继续促进科研机构转换机制,落实“放开一片”继续深化科研机构管理制度的改革3、科技活动向市场化、企业化转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科技企
50、业的发展继续完善和发展技术市场进一步完善科技法制建设第七章文化事业管理(重点)7 1 文化事业管理概述7 1.1 文化事业管理的内涵1、文化与文化事业2、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3、文化事业管理与文化管理7.1.2 文化事业管理的目标体系1协调目标与特定时期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管理模式和政治体制相协调。2繁荣目标文化繁荣是文化发展的标志,也是文化事业管理的重要目标。3创新目标文化事业管理在追求文化繁荣基础上的更高目标。文化创新是文化繁荣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化交流和碰撞的结果。4效益目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文化事业管理效益目标的两个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7.1.3 文化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1制定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文化发展事业2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推动文化产业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采购基金服务合同
-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二单元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第四课 与世界共发展 第一框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教案 新人教版
-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 大自然中的伙伴教案 辽海版
- 安徽省滁州二中九年级体育 第21次课教案
- 2024年秋七年级英语上册 Unit 1 This is me Grammar教案 (新版)牛津版
- 2024秋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 第3节 运动的快慢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2023六年级英语上册 Unit 11 Shall we go to the theatre说课稿 湘少版
- 厨房管理规章制度
- 租赁交通标志合同范本(2篇)
- 屈原 节选 课件
- 净化车间施工组织方案
- 作文考试专用稿纸_(A3完美打印版)
- 二等水准测量计算表
- 消防控制室记录表
- 小学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件-8.大家的朋友-部编版(15张)课件
- 南昌市南京路医药谷工程勘察报告资料
- TAPP手术技巧精品课件讲座
- 信贷A初级题库(判断、单选题、多选题)
- 金属材料的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
- 不锈钢面板吊顶施工工艺(详细)
- 使用INSITE刷写ECM标定操作指导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