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复习纲要(自己整理)_第1页
刑法总论复习纲要(自己整理)_第2页
刑法总论复习纲要(自己整理)_第3页
刑法总论复习纲要(自己整理)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犯罪预备有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的人身自由,并强犯罪预备, 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为了实施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某种能够引起预定危害结果的犯罪实行行为,准备7、紧急避险犯罪工具,制造犯罪条件的状态。(刑法第22 条第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1 款规定: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犯罪预备。 )”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以保护较大的2、牵连犯合法权益的行为。牵连犯,是指出于一个犯罪目的,实施数个犯8、刑法的体系罪行为,数个行为之间存在手段与目的或者原因与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我国刑法

2、包括总结果的牵连关系,分别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状态。则、分则和附则三部分。按照总则、分则、附则的次序(对于牵连犯,除我国刑法已有规定的外,从一从排列。重处断) 。9、罪刑法定原则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法第 3 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犯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也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应判处其相应轻重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定罪处刑。”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10、刑事责任4、管制刑事责任,是依据国家刑事法律规定,对犯罪分子依照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刑事法律的规定追究的法律责任。关执行和群众监督改造的刑罚方法11、

3、犯罪主体5、直接故意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任的自然人和单位。自然人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任能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以及明知必力的自然人。单位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依法应然发生危害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负刑事责任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6、有期徒刑1/1312、刑法学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13、司法解释司法解释就是依法有权作出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释叫做司法解释14、危害行为危害行为,是由行为人的意识、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按照递进式犯罪构成体系理论,危害

4、行为是构成要件的该当性或犯罪客观方面最核心的要素15、间接故意间接故意,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16 、刑法空间效力刑法的空间效力,就是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也就是要解决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某种事实状态经过法定时间而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19、累犯累犯,是指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被判处一定的刑罚之罪的罪犯。22、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决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概括地说,犯罪构成就是犯罪的规格和标准。24、犯罪集团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

5、上为了实施一种或几种犯罪而组织起来的共同犯罪组织。它是共同犯罪的一种特殊形式。刑法第26 条第 2 款规定: “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26、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27、意外事件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17 、从犯28、特别自首我国刑法第27 条规定: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他罪行

6、的行为。18 、时效29、单位犯罪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2/ 13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30、立功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行为,或者协助司法机关抓获其他嫌疑人的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的规定,犯罪分子到案后有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的,应当认定为有立功表现。31、刑法自首是指犯罪

7、后自动投案,向公安、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我国刑法规定,自首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40、刑法溯及力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发生的未经审判或者审判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41、作为1 、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1) 刑法第 55 条: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除本法第 57 条规定外,为 1 年以上 5 年以下。 (2) 在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时候,应当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3 年以上 10 年以下。 (3) 刑法第58 条:“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刑法是规定犯罪、

8、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具体地说,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剥刑法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统治上的夺政治权利的效力当然施用于主刑执行期间”。这意味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着,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在主刑执行期间,实际也被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剥夺政治权利。 (4) 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法律。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33、犯罪2 、撤消假释的条件34、犯罪故意被假释的犯罪分子, 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实

9、行数罪并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35、自然犯罚。自然犯是指在侵害或者威胁法益的同时明显违反伦理道德的传统型犯罪39、自首3/13在假释考验期限内, 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为已经结束实施的防卫,叫事后防卫。防卫不适时,属于故意犯罪。(三)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如果对第三者实施,属于故意犯罪。(四)正

10、当防卫的主观条件防卫意图。即行为人必须有正当的防卫意图,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权益,而决意制不法侵害。 如果没有防卫意图的防卫挑拨、互相斗殴、为保护非法利益而实行的防卫都不是正当防卫。但在特殊情况下,应允许互相斗殴的一方实施正当防卫。(五) 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 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3、 我国刑罚对教唆犯的处罚5 、犯罪未遂及其特征按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如果起了主要作用,就按主犯处罚;如果起了次要作用,就按从犯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岁的人犯罪。应从重处罚。如果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4、 正当防卫及其成立条件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

11、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成立正当防卫 ,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1、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对合法行为不能实施防卫。 2、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假想的。没有不法侵害,行为人误以为有不法侵害发生而实施所谓的防卫,称为假想防卫。假想防卫,则看行为人主观上有无罪过而确定行为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 3、不法侵害行为通常应是人的不法行为。(二)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 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如果不符合这个时间条件的防卫,称为防卫不适时。防卫不

12、适时,有两种:不法侵害尚未开始就实施防卫,叫事前防卫;不法侵害行(一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二 )犯罪未得逞(三 )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6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7 、间接故意8 、我国刑法属地管辖原则9 、我国刑法中犯罪的基本特征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基本的属性2. 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揭示了犯罪与刑法的关系,反映了罪刑法定原则中罪刑法定的基本要求,表明了犯罪的法定性。 3. 应受刑罚惩罚性反映了犯罪与刑罚的关系,揭示了犯罪的法律后果。10 、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权4/1311 、刑

13、事责任能力的内容12 、假释的成立条件13 、数罪并罚14 、拘役与行政拘留的区别15 、何为犯罪客体?对犯罪客体可以进行怎样的分类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在刑法学中,通常把犯罪客体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个具体部分。同类客体, 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方面。16 什么是犯罪未遂?犯罪未遂有什么特征?对未遂犯如何处罚

14、?17 、简述我国刑罚的体系我国刑罚分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是基本的刑罚方法,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对一个罪只能适用一个主刑,不能同时适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刑。附加刑又称从刑,既可以独立适用又可以附加于主刑适用。对一个罪可以适用一个附加刑,也可以适用数个附加刑主刑有5 个: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有4 个: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没财收产和驱逐出境。18 、简述适用缓刑的条件19 、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是如何规定的?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刑法实施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依照刑法总则第

15、四章第八节关于时效的规定应当追究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或者处罚较轻的,适用刑法。修订后的刑法实施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20 、简述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1.犯罪客体是指刑法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对象是危害社会行为所直接作用的物或者人2.二者联系( 1 )犯罪对象是社会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是犯罪客体的物质承担着或者主体承担者( 2 )犯罪对象在不同的场合会表现为表现为不同的犯罪客体,不同的犯罪对象在一定场合可能表现为相同的客体3.二者区别( 1 )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而犯罪对象不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

16、5/13( 2 )任何犯罪都要使一定的犯罪客体受到侵害,而犯罪对象不一定受到损害( 3 )犯罪客体是刑法分则各章分类的依据,而犯罪对象不是刑法分则各章分类的依据( 4)犯罪客体能够决定犯罪的性质,而犯罪对象不能决定犯罪的性质简述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21 、简述刑法上不作为的成立条件构成不作为犯必须以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为前提。特定义务的来源有以下几种情况:、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这种义务一般指由宪法、法律和其他法规所规定并为刑法所认可的义务,任何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人都必须履行这种义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承担的义务。这种义务一般由有关法规、规章制度加以规定, 但与前述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并不相同。两者

17、区别在于这种义务是以行为人所担任的职务或从事的职业为前提的,行为人只有在履行职务或从事业务期间才谈得上对这种义务的违反。、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这种义务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行为使某种合法权益处于危险状态时,该行为人负有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行为人不履行这种义务而发生严重后果的,构成不作为犯。、基于法律行为承担的义务。法律行为是指在法律上能产生一定权利义务的行为。只要发生一定的法律行为,不管这种行为通过口头还是书面形式发生,行为人就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22 、我国刑法对死刑是如何限制的。23 、简述一般累犯的成立条件24 、犯罪故意的种类25 、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性(1) 客观性。

18、(2) 时间顺序性,因在先果在后。 (3) 相对性。(4) 规律性。 (5) 复杂性。26 、犯罪客体理论分类刑法理论通常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与直接客体27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存在的范围28 、犯罪未遂的种类29 、刑法解释的分类30 、犯罪的特征31 、实质的一罪32 、数罪并罚的原则数罪并罚的原则,是指对一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应依据的规则 .我国的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四种:1. 吸收原则,是指对一人所犯数罪采用重罪吸收轻罪或者重罪刑吸收轻罪刑的合并处罚规则。换言之,它是由一人所犯数罪中法定刑最重的罪吸收其它较轻的罪,或者由最重宣告刑吸收其它较轻的宣告刑,仅以最重罪的宣告刑或者已宣告的

19、最重刑罚作为执行刑罚的合并处罚规则。2.并罚原则,亦称相加原则、累加原则或合并原则等,是指将一人所犯数罪分别宣告的各罪刑罚绝对相加、合并执行的合并处罚规则。3.限制加重原则, 亦称限制并科原则,是指以一人所犯数罪中应当判处或已判处的最重刑罚为基础,再在一定限度之内对其予以加重作为执行刑罚的合并处罚规则。4.折衷原则,亦称混合原则,是指对一人所犯数罪的合并处罚不单纯采用并科原则、吸收原则或限制加重原则,而是根据法定的刑罚性质及特点兼采并科原则、吸收原则或限制加重原则,以分别适用于不同刑种和宣告刑结构的合并处罚规则。在我国应该是从重处罚。6/1333 、何为犯罪主体?对犯罪主体可以进行怎样的分类根

20、据我国刑法和有关的理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从主体的法律性质上分,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犯罪主体和单位犯罪主体。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我国刑法中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犯罪主体。单位主体在我国刑法中不具有普遍意义。根据刑法第30 条的规定,单位成为犯罪主体应以刑法分则有明文规定者为限。自然人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自然人主体可以再分为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对于具体的犯罪而言,只要求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和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即可构成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除了具备上述两个条件

21、外,还要求具有特定的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34 、刑法的解释刑法解释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可以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而论理解释又可分为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沿革解释等(课本p : 89 )1、我国刑法中从旧兼从轻原则的内容和意义;首先,当遇到一个人的犯罪是在新刑法颁布以前,此时要考虑的是先适用旧刑法,即行为时的法律规定(从旧)。其次考虑,如果是适用新的刑法更有利于被告人的话,如不认为是犯罪,或者是新刑法处罚较轻的话,则应该对被告人使用新刑法。其次,如果是适用旧法更有利于被告人的话,如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是旧法规定的刑罚更轻时则对被告人适用旧法。最后,根据每个案件的

22、具体情况,来决定是适用旧法还新法,既所谓的“从旧兼从轻”原则。“从旧兼从轻”原则是我国处理各种法律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除了刑法适用外,其他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也都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我国现时期主要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在特殊情况下采用溯及既往的原则。2 、研究犯罪构成的意义;( 1 )犯罪构成是定罪量刑的法律标准( 2 )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3 )犯罪构成所我国刑法理论的基础和核心3 、共同犯罪;共同犯罪分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团两种。一般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

23、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7/13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在此之外的主3.损害的对象不同。 正当防卫所损害的对象只能是不犯,应当按照其所参加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法侵害者本人,避急避险所损害的则往往是第三者的权罚。共同犯罪人除主犯、从犯、胁从犯之外,还有教唆益。他人犯罪的教唆犯。4.行为实施的条件不同。在面临不法侵害时,公民即使有其他方法保护合法权益免受损害,也可以实施正当4、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联系与区别;防卫,而公民面临正在发生的危险时,只有在别无他法一、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共同点: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可以避免危险的不得已情况下才能实行紧急避险

24、。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益,而5.主体范围不同。 法律对正当防卫的主体没有作任何给他人的某种权利或者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因而它们限制,但紧急避险制度却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都是排除犯罪性的、对社会有益的行为。特定责任的人避免本人危险的情况。6.限度条件不同。 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为“不能明显二、区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是1.危害的来源不同。正当防卫所面临的是“正在进行“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不法侵害” 。紧急避险所面临的是 “正在发生的危险” ,5 、我国现行刑法典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危害的来源除了人的不法行为外,还包括大自然自发力

25、体现;量带来的危险、动物的侵害、人的生理、疾病等原因带从犯罪的规定来看来的危险等。首先,第13 条就明确规定了犯罪的概念:一切危害2.行为的表现方式不同。正当防卫行为是与不法侵害国家主权,领上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人进行对抗,对其予以反击、抵抗的行为,是积极的;紧急避险则是对危险的消极躲避,尽管避险行为相对于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受损害的第三人而言具有积极性。避险行为具有两面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性。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

26、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就深刻揭示了犯罪的社会本质及8/13法律特征,为定罪提供了一个总标准。定;其次, 从第 14 条到 18 条逐一规定了犯罪故意,犯罪我国刑法对地域适用范围的规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过失,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等犯罪构成的一系第一,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列要件,为犯罪的认定设定了一般性的规格。规定的以外,均适用我国刑法。第三,刑法分则条文对每一具体犯罪的特征都作了具第二,凡在我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体描述,为司法实际部门认定每一犯罪提供了具体的标适用我国刑法。准。第三,在我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内犯罪的,再从刑罚的规定来看也视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27、适用我国刑法。首先,规定了刑罚的种类。我国刑法将刑罚分为主刑第四,犯罪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和附加刑两类,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域内的就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也适用我国刑法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在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7 、试论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财产。1 犯罪客体是指刑法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其次规定了量刑的总原则。刑法第6l 条规定:“对于会关系,犯罪对象是危害社会行为所直接作用的物或者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人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2 二者联系:定判处。”( 1 )犯罪对象是社会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是

28、犯罪客第三,规定了一系列量刑的具体原则和制度,如防卫体的物质承担着或者主体过当的量刑原则,未成年人的量刑原则,累犯制度、自承担者首制度、数罪并罚制度、缓刑制度等等。( 2 )犯罪对象在不同的场合会表现为表现为不同的犯第四,明确规定了各种犯罪具体刑罚的规定,为适用罪客体,不同的犯罪对象在一定场合可能表现为相同的刑罚提供了明确可行的标准,从而可以保障罪行法定原客体则的真正实施。3 二者区别:6 、试论述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 1 )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而犯罪对象不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9/ 13( 2 )任何犯罪都要使一定的犯罪客体受到侵害,而犯在朱某一再用铁锤打向蒋某的紧急情况下

29、,江的人身安罪对象不一定受到损害全受到严重威胁。刑法第条规定,对严重危机人身( 3 )犯罪客体是刑法分则各章分类的依据,而犯罪对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象不是刑法分则各章分类的依据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4 )犯罪客体能够决定犯罪的性质,而犯罪对象不能2 、答案:王某、蒲某为了减轻癌症患者的痛苦,实施决定犯罪的性质简述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了给王某的母亲注射能立即致其死亡的药物的杀人行8、试比较缓刑与假释的异同为,结果造成了患者死亡的结果。由此看出,二人的行两者区别在于: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因为人的生命权利是刑法保( 1 )性质不一样。缓刑是刑罚裁量制度

30、,假释是护的重要客体,侵犯的客体本身的严重性质就决定了行刑罚执行制度。为的性质,决定着社会危害程度的大小。另外,二人的( 2 )适用对象不一样。缓刑适用于拘役,3年以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刑法第 232条明文规定了故意杀下有期徒刑。假释适用于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人的行为为犯罪。 但由于王某、 蒲某二人实施 “安乐死”子。的动机是为了减轻癌症患者的痛苦,而且患者系生命垂( 3 )结果不一样。缓刑是有条件地不执行原来的危的病人,应依法认定为情节较轻的故意杀人罪。刑罚,缓刑期满,即当作没有执行刑罚。而假释是提前3 、答案 :蒋某对放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释放,有条件不执行原来剩余的刑罚。虽然刘蒋

31、二人在盗窃行为上构成共同犯罪,但在放火行( 4)作出决定时间不一样。缓刑是判决时候作出,为上,由于两人没有通谋,实施中蒋没有参与,也不知假释是服刑期间作出,都是由人民法院作出。道,两人在放火问题上没有共同的故意。因此蒋对放火( 5 )期间具体要求不一样。假释要求更高。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 6 )实质适用条件不一样。缓刑实质条件是犯罪4 、分析: 本案主要涉及刑法的效力范围。 刑法第 6情节轻微,悔罪态度好;假释是认真遵守监狱规定,积条关于属地原则的规定的例外之一,就是香港虽然是中极劳动改造,确不至于再危害社会。国的领域,但是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在香案例分析港发生的犯罪应当由香港司法当局

32、管辖,适用香港的法1 、答案 :江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律,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但就本案而言,10/ 13则不属于这个例外的情况。被告人张子强犯罪集团在内地和香港都有犯罪行为,其中不少犯罪行为是跨内地和香港两地的。 对于其在内地的犯罪行为,适用内地刑法;对于其跨内地、香港两地的犯罪行为,如走私、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的犯罪,依据刑法第6条第 3款的规定:“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同样适用中国( 内地 )刑法。因此,中国内地司法当局对本案有管辖权。基于此,针对本案的管辖权问题,“香港特区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表示,内地司法机关依法

33、对张子强犯罪集团人员作出审判,无损香港的司法管辖权。叶刘淑仪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有十多名香港居民今天在内地被判刑,这些居民因为触犯内地法律而在内地受审、判刑,这与香港人在其他司法管辖区被判刑没有什么区别。她说,我们一向尊重其他司法管辖区独立的司法管辖权,所以,我们不会干扰内地或者其他地方司法程序。叶刘淑仪强调内地司法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张子强等人在内地所犯的罪行作出裁决,这绝对没有侵犯香港司法管辖权,也无损香港司法制度,人们不应该对香港司法独立产生疑虑。”本案中,张子强犯罪集团所犯绑架罪行,虽然密谋于内地(绑架预备行为 ),但主要发生于香港,且被害人也是香港居民,因此,香港司法当局对此

34、罪行也具有管辖权。此外,本案还涉及没收财产刑的适用问题。本案被告人被没收的巨额财产实属违法所得,似应适用刑法第 64 条的规定,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并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因为没收财产刑作为一种刑罚,应当以剥夺犯罪人合法财产权益来惩罚其罪行。犯罪违法所得,本来就不是犯罪人所有之财物,因此不是没收财产刑的对象,对其没收,也不构成对罪行的惩罚。对于违法所得,如果有合法所有人的,还应发还。如果适用没收财产予以没收,则该财产的合法所有人的权益如何获得保护。实质而言,是该财产的合法所有人遭到剥夺而非本案的犯罪人遭到剥夺。5 答案: 过于自信的过失(江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江某在下坡

35、前卸下一部分货,说明江某已经预见到,在刹车失灵的情况下下坡可能会产生危害结果。但因其自恃有多年的货运经验,又熟悉道路,轻信在卸下一部分货后,凭借自己的技术能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从而最终导致撞伤行人。因而,江某在主观上有过失,符合刑法第235 条的规定,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6 、答案: 适用。我国刑法无条件的适用发生在我国国内的刑事案件。我国法律的适用,有这么几个适用方式。属地,属人,普遍,保护。11/13所谓属地就是,发生我国法律适用于发生于我国地域范围内的案件。属人,我国公民在外国犯罪。保护,我国公民在外国受到非法侵害。普遍,主要针对于国际犯罪等等。9 、答案: 本案被告人熊会合的行为属故

36、意杀人罪的犯罪中止。因为熊、田二人的共同犯罪事实上自动停止、并且放弃于 着手 实行杀人行为之前,属于预备过程中的犯罪中止。本案的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二共同犯罪人分别单独自动放弃犯罪,虽然任一共同犯罪人的中止行为同时意味着对方的犯罪在客观上已经不可能完成,但这并不妨碍二人都能成立犯罪中止。10 、甲某、乙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预备) 的共同犯罪。甲某、乙某为了实施抢劫犯罪,多次密谋,并且准备了犯罪工具,还多次于夜间在偏僻的小路旁守候,欲对经过的行人实施抢劫犯罪。甲某、乙某上述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关于抢劫罪的规定,应当定抢劫罪。同时,甲某和乙某两人合谋,在主观方面具有犯罪的共同故意,在客观上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成立共同犯罪。甲某、乙某的抢劫罪处于犯罪预备形态。甲某和乙某为了实行抢劫,实施了犯罪密谋、准备犯罪工具等犯罪预备行为,但甲某和乙某的犯罪行为在着手实行抢劫前意志以外的原因(未遇到行人)而停止下来,所以,甲某、乙某的抢劫罪是犯罪预备形态。根据刑法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