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行动中的民事调解法_第1页
第九章行动中的民事调解法_第2页
第九章行动中的民事调解法_第3页
第九章行动中的民事调解法_第4页
第九章行动中的民事调解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章 行动中的民事调解法本章共有两节内容,第一节行动中的依法调解行动中的依法调解有六个部分分别是:1、行动中的法与民事调解;2、书本上的法:依法调解原则;3、行动中的依法调解原则:案例介绍;4、行动中的依法调解原则:差异描述;5、行动中的依法调解原则形成的原因:差异解释;6、余论以上是教材的结构排列,我基本上按照这个排列讲解,但由于这节内容在我看来与社会学结合的比较紧密,并且是在人民调解法颁布实施后增加的内容,所以,有必要有更多了解。第九章 行动中的民事调解法第一节第一节 行动中的依法调解原则行动中的依法调解原则一、行动中的法与民事调解一、行动中的法与民事调解在在前面的课程里,我们学习过法的

2、执行的模式,被总结出两种:即法律模式和社会学模式,在法律模式中,法的执行严格依法进行,有什么样的法律规定,就会有什么样的现实法律秩序,这时候看书本上的法和行动中的法没有区分的意义。但但在社会学模式中就不同了,法律不是唯一的对执行过程有影响的因素,而仅仅是其中之一。社会环境同时也会影响法律的执行,从而导致了书本上的法与行动中的法的不同。二、书本上的法:依法调解原二、书本上的法:依法调解原则则第九章 行动中的民事调解法 我国当代的人民调解制度萌芽于土地革命时期,成型于抗日战争时期,确立于建国初期。1953年4月第二届全国司法会议决定在全国有领导有计划地建立和健全人民调解委员会,并把这项工作定性为人

3、民司法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基层党政组织发动群众和吸收人民群众进一步参加国家政权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1954年3月22日当时的政务院颁布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 1982年,人民调解被载入宪法的第111条第二款,其后民事诉讼法,继承法,婚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等法律规范都将人民调解制度纳入其中,从而确立了人民调解工作较高的法律地位。 1989年6月17日,国务院颁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对人民调解的性质、任务、工作原则、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细化,5成为了人民调解法颁布以前我国人民调解工作的最高指导文件。 1999年初,在第四次全国人民调解工作

4、会议上,司法部将人民调解工作的方针调整为“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建立起适应解决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大调解”工作机制。 第九章 行动中的民事调解法 2007年国务院将人民调解法的制定纳入本年度立法计划,司法部制定人民调解法草案并征求民众意见7,标志着人民调解制度法律化的开始。 2010年8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通过,正式以专门的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地位。 人民调解制度的特征和作用人民调解制度的特征和作用(一)人民调解制度的特征 1、法律性。首先,人民调解制度是一种法律制度。2、自治性。人民调解制度

5、是一种群众自制解决纠纷的制度。3、广泛性。人民调解制度作为我国的群众自治性制度,具有很强的广泛性。4、民主性。人民调解制度作为人民群众自行解决矛盾的民主自治制度,第九章 行动中的民事调解法 (二)人民调解制度的作用(二)人民调解制度的作用 1、和平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稳定。 2、缓解司法机关压力,节约司法成本。 3、抑制矛盾激化,减少恶性案件发生。 4、加强对公民的教育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5、联系群众与政府,有利于政府职能改革。 6、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提供社会和理论基础。 三、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三、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人民调解员素质偏低,专业性和中立性较差。 (二)人民调解工作

6、欠缺制度保障 (三)组织制度设置不够科学。第九章 行动中的民事调解法三、案例介绍三、案例介绍时间:2000年案由:退婚纠纷事实:女方17岁,经介绍与男方订婚并收取彩礼18000元,后按当地习俗举办了“婚礼”,但因为未到法定婚龄没有领取结婚证。又因女方家债务较多,不断找男方家要钱导致关系破裂,女方家提出退婚,男方同意但要求女方退还彩礼,女方以没有结婚证、婚姻不成立为由拒不退还而发生纠纷。村支书上门调解:你不退彩礼就是借婚姻索取财物。女方同意退还一半,男方反对,要求全退。后女方家到公安局报案称:女儿失去自由,被男方家锁了起来,公安局不管就会出人命的。公安局到现场了解到男方对女方很好,认为女方家报案

7、不实,就再不管这事了。女方家看到村支书不支持,公安局又管,觉得自己确有不对,便不再提出退婚要求,但提了一些附加条件,男方都答应了,双方和好,生了儿子。四、差异描述四、差异描述第九章 行动中的民事调解法所谓差异描述是指调解的实际活动与依法调解之间的差异,正是种差异构成了行动中的依法调解原则。1、女方只有17岁,没到法定婚龄。婚姻法第6条规定:结婚年龄男方不得早于22周岁,女方不得早于20周岁。可以看出这是一条禁止性规定,违反就是不合法。可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只有女方家提出了这个问题,其他各方均为提出(包括公安局)。如果本案在诉讼程序中解决,第一件事就是确定婚姻的效力。2、婚姻纠纷男女双方均为履行婚姻

8、登记手续。婚姻法第8条规定:要求结婚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由于要求“必须”,故本规定具有强制性。有关婚姻法规、政策规定了几个时间节点。1994年2月1日以前 符合结婚实质要件 按事实婚姻处理。1994年2月1日以后 符合结婚实质要件 如诉讼至法院,应当补办结婚登记手续,不补办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本案既没有达到法定婚龄,也没有形式要件(登记),而且还不能补办,故只能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但实际操作中并不是这样,特别是效果。第九章 行动中的民事调解法3、彩礼是否为婚姻成立的证据。婚姻法第3条第一款: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正常的人情往

9、来是允许的,也是应当的,可什么样就不应当了呢?对象不同,构成的条件也不同。一个亿万富宫送一辆奔驰就如同送一辆自行车一样简单,但如果一个贫穷的庄稼汉就完全没有可能,当事人如果根本没有感情和结婚意愿而收取彩礼,可以认为是借婚姻骗取财物,但如果当事人有结婚意愿,只是需要大额的彩礼该怎么看呢?如果一个富翁给了很多彩礼,但没有结成婚,也不要求退彩礼,又该怎么看?在法律规定中彩礼显然不是婚姻成立的证据,而是围绕婚姻过程发生的问题。如果没有婚姻,彩礼就不会有附着的基础,这个逻辑是通的。但如果没有彩礼就没有婚姻,法律逻辑通得过吗?如果仅有彩礼而没有婚姻,你怎么看?4、本案中的婚姻纠纷有包办婚姻的性质。有诸多上

10、述问题需要我们思考,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明明法律有规定,为什么不能依法解除他们的同居关系,而要这般麻烦的绕过法律维持已经形成的没有法律支持甚至被禁止的结果?第九章 行动中的民事调解法五、行动中依法调解原则形成的原因:差异解释我理解的差异解释或行动中的。就是客观面对法律条文与法律实践存在的差异,这个差异过大,就会导致法律的虚无主义泛滥,但如果毫无差异,即书本法与行动法完全一致,法律活动犹如自动售货机,把事实输入,结果无差别输出,情况又会怎么样?就形成的原因,有一下几点:(一)政策的变化以社会稳定为核心价值追求与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维护自身权益之间的矛盾。(二)法律调整机制的缺陷“徒法不足以自行”1、民事

11、调解干部素质差;2、没有充足的财政保障;3、相应的监督机制没有发挥作用;(三)规范冲突与文化冲突第九章 行动中的民事调解法1、法律多元化的表述、法律多元化的表述:国家法是我们认识的法,根据法律多元化的社会学视角看,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风俗、习惯等也是法,在前面我们讲过不宜将后者与法等同,这样会混淆概念,使得国家和法律的特征被淡化,因此,我同意将非国家法统称为“社会规范”,“法律多元”变更为“规范多元”更为贴切。在规范多元的背后是“文化多元”。2、退婚纠纷中的规范冲突、退婚纠纷中的规范冲突a关于法定婚龄;b关于履行婚姻登记手续;c关于禁止买卖婚姻;d关于禁止包办;3、规范冲突的根源、规范冲突的根

12、源礼制秩序与现代国家管理方式的冲突;是是家族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冲突;按照按照礼制秩序,由于传统中国的人们以定居为主要的生活方式,表现为极少流动和封闭。在财产婚姻制为主的前提下,结婚就意味某女变成某男的私人财产,为此,必须广而告之。婚礼就产生了。第九章 行动中的民事调解法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区别:主要在于现代社会以民族-国家为特征。其突出表现是国家与社会的高度融合。为了克服“私”权的非理性、弥散化和非集中化,国家垄国家垄断了社会管理的权力。断了社会管理的权力。传统中国传统中国是有浓厚家族主义色彩的,主要特点是:个人首先从属于家庭,然后作为家庭成员获得社会身份。家族事业

13、是核心,优越于个人感情需要。然而然而婚姻法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文化观念。所谓个人主义所谓个人主义是指在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群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的一种观念和准则,这种观念和准则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个人具有优先与国家和社会的地位,这种观念认为社会是人之间的联合,国家是为个人的目的才建立的。观念观念集中表现为“契约自由”原则,婚姻制度的变革实际上是有财产制转变为契约制。第九章 行动中的民事调解法 第二节第二节 行动中的法院调解行动中的法院调解一、什么是行动中的法院调解?一、什么是行动中的法院调解? 二、为什么要进行法院调解?二、为什么要进行法院调解? 三

14、、法院调解的方式有哪些?三、法院调解的方式有哪些? 四、法院调解的利弊如何?四、法院调解的利弊如何? 五、今后的法院调解的走势?五、今后的法院调解的走势?第九章 行动中的民事调解法一、什么是行动中的法院调解?一、什么是行动中的法院调解?是指当事人将案件起诉到法院并立案后,法院在判决之前对各方当事人进行的调解活动。调解如果达成协议,该协议将与生效判决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不得上诉。二、为什么要进行法院调解?二、为什么要进行法院调解?1、化解矛盾的需要;2、减少制作判决文书的需要;3、降低上诉、发回重审、改判可能性的需要;(考核和绩效)4、贯彻民事审判政策的需要(调解结案率考核)5、通常较好执行三、法

15、院调解的方式有哪些?三、法院调解的方式有哪些?背靠背、面对面、以拖处调、法制宣传(讲解法律)、透露判决结果等等四、法院调解的利弊如何?四、法院调解的利弊如何?第九章 行动中的民事调解法前面我们谈了为什么要进行法院调解,那就算是这一制度的有利的方面,下面我们看看法院调解有什么不好的方面?1、在司法实践中,调解的法官和审判该案的法官往往是一个或一伙(合议庭),在法官单独进行调解时,当事人会吐露心声,一旦调解不成需要判决,虽然当事人吐露的心声不作为证据,但对法官有“心证”的作用,就会对当事人有失公正。法官经常主动参与调解并提出方案,当事人会误解这个方案就是判决结果。当事人如果不同意调解,或不同意调解方案,法官就会不高兴,认为当事人不通情达理、斤斤计较,当事人为了给法官留下道德或人品反面的好印象,有时候会委曲求全。2、调解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他们博时间、博金钱,还会博对判决的预期,如果处于某种劣势的存在被调解,就可能缺乏实质上的公正。3、法官调解不一定遵循自愿的原则,可能有其他动机。(1)调解结案率;(2)剥夺当事人上诉权;(2)为某个有背景的当事人争取有利的结果第九章 行动中的民事调解法4、久调不决是调解制度最恶劣的表现,为了调解成功,就干脆拖延,反复做工作、反复沟通,很难想向当事人是自愿接受调解还是被迫接受。有违背自愿调解的基本原则。5、过度的调解是对法律威严的侵犯。作为个案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