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_第1页
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_第2页
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_第3页
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_第4页
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信息来源:中国中小城市网更新时间:2010-8-22 10:44:32根据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考核办法(鄂办发 200945号)的要求和分工,省经信委会同省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对全省 80个县 (市、区 )2009年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考核评价。具体报告如下: 一、考核评价范围与指标体系 (一)考核范围。 2009 年纳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范围的单位有 80个,增加了随县和汉南区,神农架林区不参加考核。 (二)考核指标。 2009 年度采用新的指标体系进行考评 ,包括总量、人均、速度、结构、后劲和环境等 6大类 27项指标。新

2、的考核体系增加了 4项指标,调整了 3项指标,取消了 2项指标。具体是: 增加 4项指标。即,“城镇化率”、“万元 GDP能耗降低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 GDP比重”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例”。 调整 3项指标。即,将“实际利用外资”调整为“招商引资”、“环境保护投资指数”指标调整为“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各类安全事故损失额占 GDP比重”调整为“亿元 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幅”。 取消了 2项指标。即,“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和“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三)考核指标权重。 本次考核指标体系权重分值为 100分。其中,总量指标 4项占

3、 21%,人均指标 3项占 14%,结构指标 5项占 21%,速度指标 7项占 21%,后劲指标 3项占 10%,社会与环境指标 6项占 13%。 本次考核指标体系权重的设置,吸取了 2005年以来考核工作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在注重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突出规模、结构、质量和社会发展。主要是适当下调了速度类指标权重,相应上调总量、后劲、人均和结构指标权重 ,即速度类指标权重由 29%下调至 21%,总量指标权重由 19%上调至 21%,后劲指标权重由 8%上调至 10%;结构指标(新增两项)权重由 16%上调至 21%;人均指标权重由 12%上调至 14

4、%。 (四)数据来源。 考核评价中有关统计数据由省统计局审核把关与提供,其它有关数据分别由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环保厅、省安监局、省信用专项治理办公室等单位分别审核把关。省县域经济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相关省直部门按照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要求组织考核。 二、 2009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全省 80个县 (市、区 )行政区域总面积 17.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95.2%;常住人口 4608.7万人,占全省的 80.7%; 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 7208.6亿元,占全省的 56.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239.5亿元,占全省的 29.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31

5、53.04亿元,占全省的 5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4426.6亿元,占全省的 53.9%。 县(市、区)平均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 2009年,被考核的 80个县(市、区)平均生产总值 90.1亿元,同比增长 15%;平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2.99亿元,增长 27%;人均生产总值 14424元,增长 15%;农民人均纯收入 4997.6元,增长 8.1%;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 519.04元,增长 27%。 生产总值过 50亿元的县(市、区) 54个,比上年增加 4个;过 100亿元的 29个,比上年增加 8个;过 200亿元的 4个,比上年增加 1个; 30亿元以下的 11个,比上

6、年减少 3个。其中最高的是仙桃市,达 261.93亿元,最低的是鹤峰县,为 21.54亿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过 2亿元的县(市、区) 50个,比上年增加 10个;过 5亿元的 9个,比上年增加 3个;不足 1亿元的 8个,比上年减少 1个。其中最高的是武汉市江夏区,达 12.87亿元,最低的是随县,为 4386万元。三、考核评价综合排名情况 (一)综合排名变化情况。 80 个被考核单位中,有 30个县(市、区)进位, 38个退位, 10个不变。具体情况见附件 2。 (二)前 20名县(市、区)情况。 前 20名县(市、区)依次是:江夏区、宜都市、黄陂区、夷陵区、仙桃市、新洲区、当阳市、蔡甸区

7、、东宝区、枝江市、大冶市、鄂城区、京山县、荆州区、赤壁市、曾都区、钟祥市、潜江市、襄阳区、汉川市。新进的是大冶市、荆州区、襄阳区和汉川市。退出的是黄州区、远安县、天门市和武穴市。 (三)进位和退位幅度较大的县(市、区)。 进位幅度前 10位的县 (市、区 ):恩施市(进 30位)、红安县(进 25位)、郧县(进 22位)、兴山县(进 19位)、宜城市、崇阳县(二县市并列,进 14位)、丹江口市、洪湖市、秭归县(三县市并列,进 12位)、汉川市、黄梅县、沙洋县(三县市并列,进 11位)。 退位幅度前 10位的县(市、区):巴东县(退 29位)、石首市(退 21位)、团风县(退 18位)、黄州区(

8、退 16位)、麻城市(退 15位)、孝昌县(退 15位)、英山县(退 15位)、通山县(退 14位)、大悟县(退 14位);竹溪县(退 14位)。 四、分类经济发展水平 按照考核评价结果,将全省 80个县(市、区)分为三类: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居前 20名的县 (市、区 )(以下简称为类县市区);二是第 21名至 60名的 40个县(市、区)(以下简称为类县市区);三是第 61名至 80名的 20个县(市、区)(以下简称为类县市区,名单详见附件 2)。 3 类县(市、区)在区域分布、经济规模、发展速度、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 (一)地域分布 类 20个县(市、区)大多聚集在我省

9、经济最为活跃的武汉城市圈 ,以及宜昌、荆门、襄樊、随州等城市的周边,分布在汉宜、汉十、襄荆、随岳等高速和铁路沿线,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经济较为发达,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 22%,常住人口不到全省县域的 30%, 2009年创造了全省县域经济 44.8%的生产总值和 45.6%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类 40个县(市、区)分布在全省 13个市州和直管市,半数以上的县(市、区)是我省粮棉和水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 47.8%,常住人口占全省县域的 52.7%, 2009年创造了全省县域经济 45.2%的生产总值和 43.1%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类 20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

10、鄂西、鄂西北山区,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 30%,常住人口仅占全省县域的 17.5%, 2009年创造的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占全省县域的十分之一。 表:三类县(市、区)分布情况 单位:个 市州 下辖县市区数 其中: 市州 下辖县市区数 其中: 类县 (市区 )数 类县 (市区 )数 类县(市区)数 类县 (市区 )数 类县 (市区 )数 类县(市区)数 武汉市 5 4 1 鄂州市 3 1 1 1 黄石市 2 1 1 荆门市 4 3 1 襄樊市 7 1 6 黄冈市 10 8 2 荆州市 7 1 5 1 咸宁市 6 1 4 1 宜昌市 9 4 3 2 随州市 3 1 1 1 十堰市 6 3

11、3 恩施州 8 1 7 孝感市 7 1 4 2 直管市 3 2 1 (二)经济规模 类 20个县(市、区)。 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 3228.5亿元,对全省县域 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4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222.1亿元,占全省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的 51.7%,对全省县域规模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2.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103.3亿元,对全省县域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48.3%。前 20强县(市、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县均规模分别为 161.4亿元、 61.1亿元和 5.16亿元,是全省县域平均规模的 1.79倍、 2.07倍和

12、 1.73倍。前 20强县(市、区)中,生产总值居前 10位的有仙桃市、潜江市、鄂城区、大冶市、江夏区、黄陂区、襄阳区、新洲区、汉川市等 9个单位,其中居前 3位的仙桃市、潜江市和鄂城区的生产总值过 200亿元,分别为 261.9亿元、 232.1亿元、 211.1亿元。潜江市、仙桃市、鄂城区、大冶市、江夏区、汉川市、宜都市、夷陵区、钟祥市等 9个单位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居全省县域前 10位,其中最高的潜江市达到 116.94亿元。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大冶市、宜都市、蔡甸区、夷陵区、仙桃市、汉川市和潜江市的一般预算收入居全省前 10位,其中最高的江夏区突破 10亿元,达到 13.87亿元。 类

13、 40个县(市、区)。 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 3256.5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 1008.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103.3亿元。上述指标县均规模分别为 81.4亿元、 25.2亿元和 2.58亿元,相当于全省县域平均规模的 90.4%、 85.3%和 86.3%。 类 20个县(市、区)。 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为 723.57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 133.2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27.03亿元。其生产总值县均为 36.2亿元,相当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 40%;规模工业增加值县均 6.67亿元,相当于县域平均水平的 22.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县均 1.35亿元,相当于全省县域平均水

14、平的 45%。 (三)发展速度 类 20个县(市、区)。 2009年生产总值增长 15.6%,增幅高出全省县域 0.6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29%,高出县域 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46.2%,低于县域 3.9个百分点。 类 40个县(市、区)。 2009年生产总值增长 15%,增幅与全省县域平均增幅持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25.7%,低于县域 1.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50.3%,高出县域 0.2个百分点, 23个县(市、区)投资增幅在 50%以上,其中竹山、郧县投资分别增长 111.8%和 107.5%,居前两位。 类 20个县(市、区)。 2009

15、年生产总值增长 12.5%,增幅低于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增幅 2.5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23.6%,低于全省县域 3.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39.9%,低于全省县域 10.2个百分点。 (四)经济结构 类 20个县(市、区)。 2009年三次产业占比为 17.1: 49.5: 33.4;第二、三产业比重达到 82.9%,高出全省县域平均水平 5.9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规模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37.9%,高出全省县域 5.1个百分点。 类 40个县(市、区)。 2009年三次产业占比为 26: 40.3: 33.7,第二、三产业比重达到 74%,低

16、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 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31%,低于全省县域 1.8个百分点。 类 20个县(市、区)。 2009年三次产业占比为 35.6: 30: 34.4;第一产业比重明显偏高,第二、三产业占比仅为 64.4%,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 12.6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偏低 , 规模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 18.4%,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 14.4个百分点。 (五)人均占有量 类 20个县(市、区)。 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为 23474元,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79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6132.2元,分别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 1.63倍、 1.66倍

17、和 1.23倍。有 17个县(市、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过 20000元,最高的宜都市为 37245元; 5个县(市、区)的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过 1000元,最高的江夏区为 2015.3元; 12个县(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过 6000元。 类 40个县(市、区)。 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为 13415元,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 42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4865.4元,分别相当于县域平均水平的 93%、 88.8%和 97.4%。 类 20个县(市)。 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为 8978元,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33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459.8元,仅相当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 6

18、2.2%、 70%和 69.2%。有 13个县(市、区)的人均生产总值不到 10000元,最低的郧西县为 5881元; 5个县的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不到 300元,最低的随县为 54.1元; 10个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 3000元,最低的巴东县为 2790元。 表:三类县(市、区)人均占有量对比 单位:元 人均生产总值 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全省县域平均水平 14424 479.2 4997.6 类县 (市、区 ) 23474 793.8 6132.2 类县 (市、区 ) 13415 425.5 4865.4 类县 (市、区 ) 8978 335.4 3459.8 2009 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考核结果,总体上客观地反映了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实际和差异程度。 2010年,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考核工作的要求,强化责任、精心组织、扎实工作,使考核评价工作更具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为进一步营造和强化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推进 全省县域经济在新起点上实现 新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