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复习题_第1页
训诂学复习题_第2页
训诂学复习题_第3页
训诂学复习题_第4页
训诂学复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训诂学第一章1、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主要研究内容是:语义;2、语言在时间内运动形成的差别是:古今语,在空间内运动形成的差别是:方言;3、“终风且暴”中,“终”义为:D、既终且是既又A、始终B、长期C、最后D、既4、“伤未及死,如何勿重”中“及”义为:C、到达A、赶上B、涉及C、到达D、及时5、“及诸河,则在舟中矣”中“及”用其:A、本义及:赶上B 直接引申义A、本义B 、直接引申义C 、间接引申义D 、假借义6、“又欲肆其西封”中“封”用其:B、直接引申义封:国界。本义是培土植树A、本义B、直接引申义C、间接引申义D、假借义7、“宿敢不封植此树以无忘角弓”中“封”用其:A、本义A

2、、本义B、直接引申义C、间接引申义D、假借义8、“尝逢饿夜叉,百姓不可活”中“夜叉”是:D、外来词A、复使词B、并列词组C、偏正词组D、外来词9、“草肥番马健,雪重拂庐干”中“拂庐”是:D、外来词A、复使词B、并列词组C、偏正词组D、外来词10、“蒲桃可以造酒”中“蒲桃”是:D、外来词A、复使词B 、并列词组C 、偏正词组D 、外来词11、“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中“浮图”是:D、外来词A、复使词B 、并列词组C 、偏正词组D 、外来词12、“火 爰 气早来,虫螟为害”中“虫螟”是:D、大名冠小名A、主谓结构B、同义连用C 、偏义复词D、大名冠小名13、“宁珠除草茅以力耕手”中“草茅”是:D、

3、大名冠小名A、主谓结构B、同义连用C 、偏义复词D、大名冠小名14、“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中“舟虚”是:D、大名冠小名。15、“匠石运斤成风”中“匠石”是:D、大名冠小名A、主谓结构B 、同义连用C 、偏义复词D 、大名冠小名16、礼记“天子之元士”中“元”义为:B、善A、首B 、善C 、始D 、大17、尚书“汝终陟元后”中“元”义:D、大元后:大王A、首B 、善C 、始D 、大18、左传“狄人归其元,面如生”中“元”义为:A、首A、首B 、善C 、始D 、大19、尚书大传“元祀代泰山”中“元”义为:C、始A、首B 、善C 、始D 、大20、王维老将行“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重杨生左肘”中,代语

4、“杨”的使用是为了:C、适应格律A、避重复B 、求新雅C 、适应格律D 、避忌讳21、曹植空篌引“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中代语“零落”的使用是为了:A、避重复A、避重复B、求新雅C、适应格律D、避忌讳22、孟子?公孙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中,代语“采薪之忧”的使用是为了:D、避忌讳造:到去A、避重复B、求新雅C、适应格律D、避忌讳23、张祐爱妾换马“忍将行雨换追风”中,代语“行雨”、“追风”的使用是为了:A、避重复行雨:小妾追风:良马A、避重复B 、求新雅C 、适应格律D 、避忌讳24、“将不诚必,则士不勇敢”中“诚必”是:B、同义连文A、偏义连文B

5、 、同义连文C 、偏正结构D 、大名冠小名25、“天子焉始乘舟”中“焉始”是:B、同义连文近义连文A、偏义连文B 、同义连文C 、偏正结构D 、大名冠小名26、“忧心如惔, 不敢戏谈”中“戏谈”是:B、同义连文惔 : 水 烧A、偏义连文B 、同义连文C 、偏正结构D 、大名冠小名A、偏义连文B 、同义连文C 、偏正结构D 、大名冠小名28、“爱”由喜欢义引申为吝啬义,其引申类型为:A、因果引申A、因果引申B、时空引申C、同状态引申D、同作用引申29、“解”由分解动物义引申为松懈义,其引类型为:A、因果引申A、因果引申B、时空引申C、同状态引申D、同作用引申30、“间”由缝隙义引申为短暂文,其引

6、申类型为:B、时空引申A、因果引申B、时空引申C、同状态引申D、同作用引申31、“关”由门闩义引申为关口义,其引申类型为:D、同作用引申A、因果引申B、时空引申C、同状态引申D、同作用引申32、乐府诗度关山“行人思顾返”中“顾”义为:D、返回顾返:同义连用A、顾及B 、考虑C 、照顾D 、返回33、乐府诗行行重行行“游子不顾反”中“顾”义为:D、返回A、顾及B 、考虑C 、照顾D 、返回34、资治通鉴“周有采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此文“收不售,与欲得”断句有误,其原因是断句者:A、不明词义不售:卖不出去A、不明词义B 、不明古音C 、不识通假D 、不明制度35、旧闻证误“寇公在长安,走马,承

7、受奏其僭侈。”此文断句有误,其原因是断句者:D、不明制度走马,承受:官制名A、不明词义B 、不明古音C 、不识通假D 、不明制度36、资治通鉴“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押韵)不再来,”此文“时乎时不再来”断句有误,其原因是:B、不明古音A、不明词义B 、不明古音C 、不识通假D 、不明制度37、尚书“女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谓大同,其身康强,子孙其逢吉。”此文“子孙其逢,吉”断句有误,其原因是断句者:C、不识通假逢:通“丰”A、不明词义B 、不明古音C 、不识通假D 、不明制度38、礼记“二名不偏讳“中:A、有错字现象偏(遍)A、有错字现象B 、有掉字

8、现象C 、既有错字又有掉字现象D 、没有错字或掉字现象39、诗经“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中:A、有错字现象息:思。3A、有错字现象B 、有掉字现象C 、既有错字又有掉字现象D 、没有错字或掉字现象40、“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中:B、有两字误合为一字现象A、有一字误分为两字现象B 、有两字误合为一字现象C 、既有误分现象又有误合现象D 、没有误分或误合现象41、“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中:A、有一字误分为两字现象A、有一字误分为两字现象B 、有两字误合为一字现象C 、既有误分现象又有误合现象D 、没有误分或误合现象42、联系同源词的线索应该是:A、语音A、语音B、字形C、字义D、形

9、意义结合43、会通一词多形的线索应该是:A、语音A、语音B、字形C、字义D、形意义结合44、推求语源的线索应该是:A、语音A、语音B、字形C、字义D、形意义结合45、识别语转的线索应该是:A、语音A、语音B、字形C、字义D、形意义结合46、“五月渡芦,深入不毛”中“毛”的正确解释是:C、庄稼A、草B 、树木 C 、庄稼 D 、草木和庄稼47、史记索隐的作者:司马贞,史记正义的作者:张守节,史记集解的作者是:裴骃,世说新语注的作者是:刘孝标;48、裴松之的三国志注:D、以增补史实详实著称A、以词语解释准确无误著称B、以声音通训诂做得最好C、通假字的解释有独到之处D、以增补史实详实著称 E 、以注

10、明典故词语的来源出处著称49、李善的文选注:E、以注明典故词语的来源出处著称A、以词语解释准确无误著称B、以声音通训诂做得最好C、通假字的解释有独到之处D、以增补史实详实著称E 、以注明典故词语的来源出处著称50、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成书于:魏晋南北朝,五经正义成书于:唐代,广雅疏证成书于:清代。第二章51、探求语源适用的最基本方法是:B、因声求义A、以形索义B 、因声求义C 、引文说义D 、直接说义52、探求本义适用的最基本方法是:A、以形求义A、以形索义B 、因声求义C 、引文说义D 、直接说义53、以形求义的方法适用于:A、探求本义识别通假字A、探求本义B 、说解引申义C 、联系同源词D 、

11、解释假借义54、因声求义的方法适用于:(A?C?)D、解释假义C 、联系同源词A、探求本义B 、说解引申义C 、联系同源词D 、解释假借义55、诗?嵩高:“其风肆好,以赠申伯。”毛传:“赠,增也。”毛传的训诂形式是:C、声训56、诗:“彼茁者葭。”毛传:“茁,出也,”毛传的训诂方式是:C、声训57、诗:“洽比其邻。”毛传:“洽,合也。”毛传的训诂方式是:C、声训58、释名:“腕,宛也,言可宛曲也。”其训诂方式是:C、声训59、诗:“将仲子今,无踰我园。”毛传:“园,所以树木也。”毛传释义方式为:D、描述A、以今语释古语B 、以通语释方言C 、推因D 、描述60、国语:“田狩毕弋。”韦注:“毕,

12、掩雉兔之网也,”韦注的释义方式是:D、描述A、以今语释古语B 、以通语释方言C 、推因D 、描述61、“郊,距国百里为郊。”的释义方式是:D、描述A、以今语释古语B 、以通语释方言C 、推因D 、描述62、淮南子:“发笱门。”高注:“笱,竹笱,所以捕鱼。”高注的释义方式是:D、描述A、以今语释古语B 、以通语释方言C 、推因D 、描述63、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过程中误增文字现象的术语是:A、衍A、衍B 、当作C 、夺D 、为64、用来指明古籍在传抄过程中脱漏文字现象的术语是:C、夺A、衍B 、当作C 、夺D 、为65、校勘术语“夺”用来指明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的:A、脱漏字A、脱漏字B 、误增字C

13、、错别字D 、通假字66、校勘术语“衍”用来指明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的:B、误增字A、脱漏字B 、误增字C 、错别字D 、通假字67、所谓“统言不分,析言有别”指的是:C、近义词意义差别现象A、互文见义现象B 、文句变换现象C 、近义词意义差别现象D 、文结构差别现象B、改正错字误读68、校勘术语“当作”一般用来:A、指明文字通假现象B 、改正错字误读C 、指出他书或别本之异文现象D、改正文句颠倒现象E 、指出文字错乱现象F 、辨析同义词的差别69、训诂术语“谓之”一般用来:F、辨析同义词的差别A、指明文字通假现象B 、改正错字误读C 、指出他书或别本之异文现象D、改正文句颠倒现象E 、指出文字错

14、乱现象F 、辨析同义词的差别70、古人校勘时用“作”一般用来:C、指出他书别本之异文A、指明文字通假现象B 、改正错字误读C 、指出他书或别本之异文现象D、改正文句颠倒现象E 、指出文字错乱现象F 、辨析同义词的差别71、下列古注术语用于声训的是:D、之为言A、或曰B 、读曰C 、当为D 、之为言72、下列古注术语用于破通假字的是:B、读为A、谓之B 、读为C 、读如D 、当作第三章73、王引之的经传释词主要讲解古书中的:D、虚词用法74、朱启凤的辞通主要讲解古书中的:B、双音词及其流变75、刘淇的助字辨略主要讲解古书中的:D、虚词用法76、刘熙的释名主要讲解词的:C、语源义A、本义B 、引申

15、义C 、语源义D 、假借义77、释名运用的训诂方法主要是:声训;说文解字运用的训诂方法主要是:形训;尔雅运用的训诂方法主要是:义训。78、在解释字词之外再串讲一次经文大意的古注体式叫:章句,既解释正文又解释注文的古注体式叫:注;79、春秋公羊传成书于:汉代;80、诗集传的作者是南宋:朱熹;楚辞章句的作者是:东汉王逸81、十三经注疏中周礼和礼记都用:郑玄的注;第四章82、尔雅:“杜,甘棠,”“杜,赤棠”反映的现象叫:A、异名同实。A、异名同实B 、同名异实C 、共专互转D 、专共互转83、尔雅释草:“榇 见 ,木堇,”释名“榇 见, 梧”反映的现象叫: B 、同名异实A、异名同实B 、同名异实C

16、 、共专互转D 、专共互转84、尔雅:“榇 见 ,木堇,”“椴,木堇”反映的现象叫: A、异名同实A、异名同实B 、同名异实C 、共专互转D 、专共互转85、尔雅:“鵹黄,楚雀,”“仓庚,鵹黄”反映的现象是: A、异名同实86、“堂上谢姑嫜,长跪请离辞”中“离”义为:A、陈述A、陈述B 、分析C 、临别D 、不靠近87、“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中“离”义为:A、陈述A、陈述B 、分析C 、临别D 、不靠近扶疏,联绵词,树叶茂盛的样子88、稽康琴赋“乍留联而扶疏”中“留联”是:C、联绵词A、复合词B 、外来词C 、联绵词D 、偏义复词89、后汉书?臧洪传“洪体貌魁梧”中“魁梧”是:C、联绵词A

17、、复合词B 、外来词C 、联绵词D 、偏义复词90、后汉书?江充传“充为人魁岸”中“魁岸”是:C、联绵词A、复合词B 、外来词C 、联绵词D 、偏义复词91、诗“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中“肃霜”是:C、联绵词A、复合词B 、外来词C 、联绵词D 、偏义复词92、“可怜陌上离离草,一样逢春各短长”中“可怜”义为:C、可怪A、可哀B 、可惜 C 、可怪 D 、可爱93、“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可怜”中“可怜”义:D、可爱A、可哀B 、可惜 C 、可怪 D 、可爱94、“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社”中“可怜”义为:B、可惜A、可哀B 、可惜C 、可怪D 、可爱95、“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中“可怜”

18、义为:D、可爱A、可哀B 、可惜C 、可怪D 、可爱二、多项选择:第一章A、韦昭国语注B 、王先谦荀子集释C 、杨雄方言、王逸楚辞章句E、贾公彦仪礼疏F 、赵歧孟子章句G 、裴松之三国志注H 、杨倞荀子注I 、陈奂毛诗传疏J 、郭庆藩庄子集解K 、徐彦春秋公羊传疏L 、张楫广雅O 、何晏论语集解M、成玄英庄子疏N 、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1、下列作者和著作属于汉代的有(C、杨雄方言D 、王逸楚辞章句F、赵歧孟子章句)2、下列作者和著作属于魏晋南北朝的有(A、韦昭国语注G、裴松之三国志注L、张楫广雅N、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O、何晏论语集解3、下列作者和著作属于唐代的有(E、贾公彦仪礼疏H、杨倞苟子注

19、K、徐彦春秋公羊传疏M、成玄英庄子疏)4、下列作者和著作属于清代的有(B、王先谦苟子集解I 、陈奂毛诗传疏J 郭庆藩庄子集解)第二章A、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B 、序者,射也C 、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D 、庠,养也E、夫文,止戈为武F 、家,肿也,象山顶之高肿也G 、喧,咸仪行止宣著也H 、论,伦也,有伦理也I 、哙,咽也,从哙声J 、匹,合也5、下列训诂材料用声训方法的有:B、序者,射也C 、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D 、 F、冢,肿也,象山顶之高肿起也E 、D、庠,羊也G、 口 亘, 威仪行止宣著也H 、论,伦也,有伦理也6、下列训诂材料用形训方法的有:A、本,木下曰本,从木,一

20、在其下F 、 E、夫文,止戈为武I 、哙,咽也,从口,会声A、瑱,以王充耳也,从瑱声B 、消,削也,言减削也C 、降水者,洪水也D 、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者谓之公 E 、吠,犬鸣也,从犬口F 、亡,丧弃也G 、晶,精光也,从三日H 、 ,群鸟在木上也,从在木上 I 、于文,反正,为乏7、下列训诂材料用声训方法的有:B、消,削也,言减削也F 、亡,丧弃也8、下列训诂材料用形训方法的有:A、 王 真, 以玉充耳也,从玉,真声D 、自环谓之厶,背厶谓之公E 、吠,犬鸣也,从犬口G 、晶,精光也,从三日H 、群马在木上也,从木I 、于文,反正这乏A、相,视也;省,视也B 、速,徵也;徵,召也C、穆穆,肃

21、肃,敬也D、 垣,墙也;墙,垣也E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F 、诽,谤也;谤,毁也G 、走弋,趋也;趋,走弋也H 博爱于人为仁I 、蠲,明也;茅,明也J 、匹,合也,合,对也K 、惶,恐也;恐,惧也L 、伪,为也,矫也(?)M 、解,判也;释,判也N 、反,莫也;夜,莫也9、下列属于递训的一组有:B、速,徵也;徵,召也F 、诽,谤也;谤,毁也。H 博爱于人为仁J 、匹,合也,合,对也K 、惶,恐也;恐,惧也10、下列属于同训的一组有:A、相,视也;省,视也C、穆穆,肃肃,敬也I 、蠲,明也;茅,明也L 、伪,为也,矫也(?)M 、解,判也;释,判也N 、反,莫也;夜,莫也11、下列属于互训的一组

22、有:D、 垣,墙也;墙,垣也E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G 、走,趋也;趋,走也12、训诂术语“谓”用于:C、指明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意义D 、串讲文意A、辨析同义词之间的差别B 、用本字解释通假字C 、指明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意义D 、串讲文意E 、指明单纯的同义关系13、下列训诂术语用于串讲文意的有:A、言D 、谓A、言B 、曰 C 、犹 D 、谓 E 、谓之14、下列训诂术语用于辨析同义词的有:A、为B 、谓之 E 、曰A、为B 、谓之 C 、一曰 D 、犹 E 、曰15、下列训诂术语主要用于注音的有:A、读如E 、读若A、读如B 、犹 C 、读曰 D 、言 E 、读若第三章A、段玉裁B 、

23、戴震 C 、王筠 D 、王念孙E 、朱骏声F 、钱泽 G 、王先谦H 、毕沅 I 、桂馥16、下列清代学者为说文解字作注疏的有:A、段玉裁C 、王筠E 、朱骏声I 、桂馥17、下列清代学者为释名作注疏的有:G、王先谦H 、毕沅18、下列清代学者为方言作注疏的有:B、戴震D 、王念孙F 、钱泽第四章19、下面句子带点的两个字是偏义连文的有:A、多人不得无生得失 B 、大夫不得造车马 C 、奉事循公姥,进退敢自专D 、禹稷 躬耕而有天下F 、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G 、歌手鸣鸣快耳目 者,其秦声也A、多人不得无生得失 B 、大夫不得造车马 C 、奉事循公姥 ,进退敢自专D 、禹稷 躬耕而有天下E

24、 、消息 盈虚,始则有终F 、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G 、歌手鸣鸣快耳目 者,其秦声也H 、天子焉始 乘舟。11。20、 下面句子带点的两个字是偏义连文的有:B、生子不生男,缓急 无可使者D 、 肆诸市朝 F 、 劝心养公姥 ,好有相扶将G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H 、禹稷 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A、天地盈虚 ,与时消息B 、生子不生男,缓急 无可使者C 、都城 过百雉,目之害也D 、肆诸市朝 E 、知羊舌职,之聪敏 肃寂 F 、劝心养公姥 ,好有相扶将G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H 、禹稷 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三、训诂术语填空:1、诗:“缁衣之好合。”毛传:“好 犹 宜也。

25、”2、诗:“诸娣从之,祁上如云。”毛传:“如云, 言 众多也。”3、诗:“彻田为粮。”郑笺:“什一而税 曰 / 为 / 谓之 彻 。4、诗:“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毛传:“忌, 辞 也。5、诗:“麻衣如雪。”毛传:“如雪, 言 鲜洁也。6、孟子:“乐岁,粒米狼戾。”赵注:“狼戾 犹 狼藉也。7、汉书:“亲二宫之膳。”颜注:“膳 之言之为言善也。8、说文:“缶,瓦器, 所以 盛酒浆,秦从鼓之以节歌。”9、吕氏春秋:“月穷于纪。”高注:“日遇月相合 曰 纪 。”10、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注:“美人 谓 楚怀王也。”11、孟子:“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赵注:“嗜 犹 甘也。”12、诗:“在河之

26、浒。”毛传:“水崖 为曰 浒。”13、汉书:“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颜注:“倍 读为 背。”14、诗:“允矣君子,展也大成。”郑笺:“大成 谓 致太平也。15、孔子:“全旅为上,破旅次之。”曹操注:“五百人 为 旅。”16、诗:“采采芣苣,薄言采之。”毛传:“薄, 辞也 。17、周礼:“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太常。”郑注:“铭 之为言之言名也。”18、诗:“悠悠南行。”毛传:“悠悠,行 貌 。”19、论语:“为政以德。”朱注:“政 之言 正也。”20、诗:“道阻且右。”郑笺:“右者, 言 其迂回也。”21、说文:“园, 所以 树果也。”22、诗:“凡民有表,匍匐救之。”郑笺:“匍匐,言

27、尽力也。23、湘夫人:“袅袅兮秋风。”王注:“袅袅,风摇木 之貌24、荀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杨注:“半步曰 / 谓之 / 为 跬。”25、诗:“氓氓蚩蚩,抱布贸丝。”毛传:“蚩蚩,敦厚26、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注:“同门27、诗:“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毛传:“且,28、诗:“何有何无,黾勉求之。”毛传:“无29、诗:“彼何人斯,居何之麋。”毛传:“水草交30、孟子:“管仲之功可复许乎?”赵注:“许之貌 曰 朋。”辞 也。谓 矣也。”谓之 麋。”犹 兴也。”31、诗:“桧楫松舟。”毛传:“楫, 所以 擢舟也。”32、诗:“关关睢鸠,在何之洲。”毛传:“水中可居者谓之

28、 洲。33、诗:“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 也。”34、离骚:“时暖暖其将罢兮。”王注:“暖暖,昏暗之貌。”35、汉书:“或有抵梧。”如淳注:“梧读为 迕,相触迕也。”36、荀子:“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杨注:“信读为伸。”37、礼:“天子皋门。”郑注:“皋之言 高也。”38、礼:“天子则平衡,大夫则绥之。”郑注:“绥读曰 妥。”39、说文:“苑,所以 养禽兽也。”40、庄子:“天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注:“泠然,轻妙貌四、名词解释: 第一章1、大名冠小名:这是古汉语中的一种构词方式。(某一类名词的构词方式),其特点是中心语在前面,修饰语在后面,大名相当于中心语,小名相当

29、于修辞语,大名相当于普通的名词,小名相当于具体的名词2、连文:就是同义、近义、反义词的并列连用,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固定为联合式合成词的临时性连用3、代语:就是指为了修辞目的,用来代替某一种事物或事情的本来说法的词语4、推因:是词义训释方式的一种,即根据语音解释推求事物得名的由来5、系源:是语源探索的一种形式,即根据语音探索词与词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6、推源:是语源探索的一种形式,根据语音探索事物的得名之由7、右文说:指形声字的声符也表示意义(字义),因为形声字的声符一般位于字的右边,所以叫右文说,代表人物是宋代的王圣美8、疏不破注:(可以疏解,但不能违背原来的意思)它是唐人注解古书的一个原则,即只

30、是遵循汉人旧注的精神,对经文和前人的注文进行解释和阐述,即使前人的注文有误,也曲为之说9、王念孙: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著有广雅疏证等学术价值极高的训诂学专著;10、朱骏声: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著有说文通训定声等学术价值极高的训诂学专著;11、郝懿行:清代著名的训诂家,著有尔雅义疏等学术价值极高的训诂学专著;12、邵晋涵:清代著名的训诂家,著有尔雅正义等学术价值极高的训诂学专著。第二章13、因声求义:是一种不拘字形,由声音探求语义的训诂方法;14、义训:是不借助字音和字形的分析,直接解释词的意义的一种方法。第三章15、章句:汉人把在解说字词之外再串讲一次经文大意的古注体式

31、叫章句。16、集解:即把各家注解集中起来,有时也参以己意的一种注释体式。17、经籍篡诂:清阮元著,一百零六卷,将唐以前古籍正文和注解中的训诂搜集在一起,是我国第一部汇辑经传子史的引证于一书的大型训诂词典。18、经传释词:清代学者王引之著,主要讲解古书中的虚词的特殊用法。19、辞通:是清代学者朱起凤所著,主要讲解古书中的双音词及其流变的训诂学专著。收词的原则是:形式上一律以双音节为限,其中包括复音词和词组。20、释名:东汉刘熙著,是一部用声训的办法解释词的语源义和词源关系的词典。五、简答第一章1、简述汉代训诂学兴盛的原因:答:(1 )两汉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展;(2)汉代统治者重视整理古籍,加上

32、博士讲经,尽量阐发微言大义;(3)而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上述因素大大促进了训诂学的发展,涌现出博通群经的训诂大师,他们系统地给古书作注,出现了不少随文释义的传、注、章句,接着产生了通释语义的训诂 专书。2、简述汉代训诂兴盛的具体表现?答:(1 )产生了通释语义的训诂专书。如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而概括词义的训诂专书的出现,便意味着训诂学真正地建立起来;(2)出现毛亨、孔安国、郑玄、赵岐等博通群经的训诂大师,他们系统地给古书作注,出现了不少随文释义的传、注、章句。3、简述汉代训诂的特点:答:重师承、讲家法、重根据。古文家的“ 训估通大义” , “ 博采通人” 与 “ 不

33、知则阙” ,倡导了训诂学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而且,开始进入了对语言形、音、义的综合研究,这一时期,各种释义和注音的方法也已基本形成。4、简述宋代训诂的特点:答: 1 、敢于创发新义,以朱熹诗集传、楚辞集注最有代表性;2 、产生了“右文说”,为研究语音语义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3、开始利用金石学的成就,使训诂学与金石学结合起来,开创了训诂学的新局面。简述清代训诂的特点:答: 1 、标榜“汉学”2 、对哲学概念作出唯物主义的解释3 、训诂与校勘相结合4 、深入研究说文解字和古文字5 、创通古人用词造句修辞的条例6 、用归纳类比的方法研究虚词7 、把音韵文字的理论与规律运用于训诂8 、把语法学也用

34、于训诂。清人训诂一般是局限于先秦两汉文献的考索,很少措意于唐以后的语言现象的研究,且过分强调考据。第二章5、为什么说以形求义是训诂实践的重要方法?答:汉字是表意文字,从象形发展为“六书”,字的形体结构与词义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是通过字形结构的分析不仅可以寻求字的本义,对于了解字的引申义,研究词义系统,识别假借字,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不仅象形、指事、会意字需要分析字形,以明辨词的义类,形声字的形符也是我们辨析词义的一种有用的资料。6、训诂实践中在什么情况下适用以形求义?答:以形求义的适用范围有以下:(1)适用于分析本义,对引申义和假借义的分析不能

35、用形训;(2)适用于使用本字的情况,使用通假字时不能用形训;(3)适用于分析笔意,形训要根据较古的字形。7、为什么因声求义是训诂实践的重要方法?。答:因为语言形成之初,音和义无必然联系,但在约定俗成之后,每一具体语言中语音和语义形成的实际关系就不再是任意性的,而是具有严格的规定性。不论是词本身的词义系统还是一组词所组成的词族,都是由声音为纽带联系着。抓住声音这一线索,就有可能探出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说明所属的词族和通转现象。第三章8、古注的阅读对训诂实践有什么意义?答:古注在训诂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 、训诂学起源于对古书的注释。在历代丰富多彩的注解之中,词义的训释所占比重最大,是训诂

36、学的核心内容。2、前代传注训诂的成果,常常被训诂专书吸收或成为后人训诂论的依据。3、历代古书的注释的是我们今天训诂工作获得材料的丰富来源。9、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与一般的集解有什么不同?答: 集解是一种汇集多家注解有时也参以己意的古书注解体式。一般的集解汇集的是多家注解,而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汇集的是春秋的经和传。一般的集解实质上是在编辑旧注,合成多家之言,而杜预的集解是撰作新注,基本上是他的一家之言。第四章10、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有哪几种类型?、答:古今字是同一个词串连起来的一组古今不同的汉字,这些字有明确固定的相承关系。古今字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后造的今字取代古字的本义,如县、悬。县的繁体本

37、义是头倒过来的意思,后造的悬字取代了县的本义;第二类是今字只是分担古字中一个意义,而且多数今字所分担的是古字的引申义,如昏、婚。古人婚礼在黄昏举行,所以称结婚为昏,后因本字义多,另造了个区别字“婚”。11、什么是通假字?根据什么探求其本字?答:通假字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由于语音相同和相近,而可以相互假借和通用的字,如早、蚤和无、毋。构成通假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本字和借字必须同时存在;二是本字和借字必须语音相同或相近。由于本字和借字只有语音上的联系,而不存在字形和字义的关系,因此,本字的探索中必须以语音为线索,而且要依据要先秦的古音。12、古今字与异体字有什么区别?答:首先,古今字之间意义只是

38、部分相同,例如“说”与“悦”义相同,而游说、劝说等义“悦”字没有,而异体字之间意义完全相同,凡是甲字所有的意义乙字都有。其次,使用替换上,由于古今字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意义不能互相替换。例如“反”和“返”两字,在“返回”这个意义上可以相互替换,但在“反。面”“造反”这些意义上则只能写成“反”而不能替换成“返”。因此,古今字之间的互相替换是有条件的。异体字之间意义完全相同,凡是写甲字的地方都可以用乙字来替换。13、古今字与通假字有什么区别?答:可以从几个方面区别:(1 )古今字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差别,在造字上有先后相承的关系;通假字则必须以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为前提,而且在字形上多无共同之处。

39、如无毋、阙掘、蚤早等;(2)古今字和通假字本质的区别还在于,通假字只有声音上的联系,而古今字除了有声音上的联系外,还存在意义上的必然联系。通假字与本字必须同时存在。古今字之间字形有明显联系,古字与今字总有部分相同,而通假字与本字形体上没有必然联系,古今字的意义有部分相同,而通假字与本字意义上没有必然的联系。14、联绵词有什么特点?答:联绵词就是几个音节连缀成义所构成的词。其特点:(1)连绵词是一种双音节的单纯词,具有不可分割性,两个字拆开以后,没有意义,既使有意义,也与整体的意义无关;(2)连绵词的两个音节一般只有语音的联系,而没有意义上的联系;(3)由于连绵词因音得义,两个汉字只起表音作用,

40、所以其书写形式可以多样化。六、古注阅读:A、1 、作者在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首先指出杨对辨字的解释是错的( 2)辨或作辩,本文辨是治的意思(3)古书中“辨治”和“治辨”都是同义连用。2、作者用了哪些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1)说文把“辨”解释为“治”(2)杜注把左传中的“辨”解释为“治”( 3)杨 注自己也把荀子?王霸和议兵中的“辨”解释为治,并说明“辨”有时写作“辩”(4)荀子的儒效王霸议兵和成相都有“辨治”连用(5)荣辱正论礼论都有“治辨”连用(6)毛亨用“辨治”解释诗经中的“平平”(7)荀子?君道中“班治”,韩诗外传作“辨治”B、 1 、作者在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1、1)杨 对伯字的解释霸是错误的2)正确的是伯是白的通假字,白是显著的意思2、作者用了哪些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1)如杨注则本处文意不通(2)元命苞用“白”对“伯”进行声训(3)古钟鼎文“伯”多写成“白”(4)荀子本篇上文和致上乐论都讲到“名白”,指名声显著(5)王霸有与此类似的说法“一朝而白”(6)韩诗外传与此相同的说法“白”为“伯”的异文(7)诗经相似的说法也用“白”C、 1 、作者在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杨注对“违”字的解释是错误的, “辟违”是同义连用,两字都解释为“邪”,古书中有时“违”写成“回”,义相同。2、作者用了哪些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1)韦昭把周语和晋语中的“违”解释为“邪”(2)尧典中的“违”在史记中异文为“僻”(3)本篇上文,本书非十二子不苟以及左传等处的“僻违”“辟违”都是“邪”义(4)本书成相“辟回”与“僻违”义同(5)毛亨把诗经中的“回”解释为“邪”或“违”(6)尧典中的“违”,左传异文为“回”,而杜预把“回”解释为“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