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劳动法学习题及答案集目录第一章劳动法学概述第二章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第四章劳动法律关系第五章附随劳动法律关系第六章促进就业制度第七章劳动合同第八章集体合同第九章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制度第十章工资制度第十一章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第十二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第十三章职业培训制度第十四章社会保险制度第十五章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第十六章劳动监察制度第十七章违反劳动法的责任第一章劳动法学概述-、单项选择题1 .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是(C)0A.劳动者甲与劳动者乙发生借款关系B.某公司向职工集资而发生的关系C.某民工被个体餐馆录用为服务员D.两企业之间签订劳务输出合同2
2、 .我国劳动法生效的时间是(C)。A.1995年7月5日B.1994年7月5日C.1995年1月1日D.1995年7月l日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用于(D)等劳动者。A.国家机关公务员B.现役军人C.家庭保姆D.企业职工4 .劳动关系的双方为(A)。A.劳动者和用人单位B.工会与企业行政C.劳动者与劳动行政部门D.工会与劳动行政部门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劳动关系中,适用劳动法的规定的是(ACDE)。A.乡镇企业与其职工之间的关系B.某家庭与聘用的保姆之间的关系C.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与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工勤人员之间的关系D.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E.个体工商
3、户与其雇工之间的关系2 .以下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的是(CD)oA.某作家将其书稿交出版社出版而形成的出版关系B.个体户与其家庭成员共同劳动所形成的共同劳动关系C.因处理劳动争议发生的关系D.工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E.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与人民法院之间的诉讼关系3 .我国劳动法调整的其他社会关系有(ABCDE)。A.管理劳动力方面的关系B.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C.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D.工会组织与用人单位的关系E.监督劳动法执行方面的关系三、判断说明题1 .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X)说明: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
4、与所在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2 .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为维护劳动关系的合法性而与人民法院之间形成的司法诉讼关系也应由劳动法调整。(X)说明: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为维护劳动关系的合法性而与人民法院之间形成的司法诉讼关系不由劳动法调整,而是应由民事诉讼法调整。3 .我国劳动法只适用于签订劳动合同而形成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X)说明:根据劳动法和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劳动者之间,只要形成劳动关系,即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就可适用劳动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
5、关系的劳动者,依照劳动法执行。4 .我国劳动法适用于所有劳动者。(X)说明:我国劳动法不能适用于所有劳动者。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我国公务员和比照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劳动者、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不适用劳动法。四、名词解释1、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劳动关系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3、劳动法的体系劳动法的体系,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将劳动法律规范的内容分类组合,形成结构严密、形式完整的有机统一体。五、简答题1 .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答:我国劳动法
6、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2 .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有哪些特征?答: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相比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二)劳动关系与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三)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四)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相互交错的特征。3 .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怎样的?答:劳动法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们。其依据是:(一)劳动法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二)劳动法有自己特有的基本原则。(三)劳动法有自己完
7、整的独立体系。(四)司法实践中劳动法早已被确认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们。4 .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是怎样的?答:根据我国劳动法和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我国劳动法对劳动者的适用范围包括: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以及按规定应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员;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人员;其他通过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公务员和比照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劳动者、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不适用劳动法。六、论述题论述我国劳动法的作用。答:劳动法以规范
8、劳动行为、调整劳动关系为主要内容,并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立法宗旨。劳动法在我国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三)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四)维护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七、案例分析题1、刘某是安徽来京打工的民工,1996年4月被一家个体食品厂招为搅拌工,双方口头约定刘某每月工资为300元,另外工厂提供住宿和免费午餐,如发生其余费用包括医疗费等,工厂概不负责。刘某工作一周后的一天,由于搅拌机出现故障,刘某关掉工厂总闸进行修理,而此时同厂职工
9、王某不明情况而打开总闸,致使刘某右手被搅断三根手指,个体老板李某为刘某支付了5000元医药费和住院费后就不再管刘某了。刘某及其亲属为刘某治疗,共花去其他费用2万多元。刘某的朋友告诉刘某根据劳动法及有关规定,刘某属于工伤,可以要求个体老板支付医疗费、营养补助费、误工费等费用,如果老板不支付的话,刘某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中诉。刘某据此与老板协商,但老板不同意支付,并说:当初我们说好发生的其余费用工厂概不负责,我已出于人道为你支付了5000元费用,已经仁至义尽了,况且你工作时间很短,我们之间又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你只是个农民,根本不能适用劳动法,没有哪个部门会受理你的申诉。问:本案是否适用劳动法的
10、规定?答:本案应当适用劳动法)的规定。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1) 根据(劳动法第2条第1款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本案中,个体食品厂属于用人单位一方,民工刘某属于劳动者一方,应当适用劳动法的规定。老板提出刘某是农民,不适用劳动法理由不成立。(2) 个体老板另以刘某工作时间短双方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为由认为不适用劳动法的理由也是不成立的。根据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条:“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劳动者之间,只要形成劳动关系,即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
11、劳动,适用劳动法。”本案中,虽然刘某工作时间不长且未与食品厂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事实上已提供了有偿劳动,因此,应当适用劳动法。(3)本案中,个体食品厂应当承担刘某的全部医疗费,住院补助费和工伤津贴等,双方口头约定“发生其余费用概不负责”条款是无效的。2.田某1992年7月毕业留在北京某高校教务部门工作,属正式职工。1994年9月至1997年7月,学校提供机会让田某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田某取得硕士学位后,于1998年2月提出调动工作中请,在未得到学校同意的情况下即擅自离职,1998年5月学校对其作出除名决定。田某以自己已在学校工作了五年多,已超过规定的服务期限,而学校却无故扣留其档案,使其无法办理
12、调动手续为由,到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中诉,要求学校撤销除名决定,并赔偿经济损失2万元。学校辩称:当初田某申请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时,曾与学校有书面协议,约定田某读完学位后,应在学校继续服务三年,才可提出调动,否则要赔偿培养费用。田某要求调动时服务期不到一年,他又不交培养费,所以无法办理调动手续;给他除名决定是因为田某不来上班。问:本案是否属于劳动法的适用范围?答:本案不属于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具体可作下面分析:(1)高等学校属于我国劳动法规定的事业组织。根据劳动法第2条第2款的规定和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说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工人及按规定
13、应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工勤人员;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人员;其他通过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劳动法。本案中,田某是某高校的正式职工,不属于劳动法的适用范围。(2)田某与学校的争议属于人事争议,可通过人事争议处理程序申诉。第二章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单项选择题1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A)。A.工厂立法的开端B.经济立法的开端C.社会立法的开端D.企业法的立法开端2 .原苏联苏维埃政权颁布第一部苏俄劳动法典的时间为(B)。A.1917年B.1918年C.1970年D.1922年3 .全国人大八届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时间为
14、(B)A.1994年1月B.1994年7月C.1995年1月D.1995年7月4 .国际劳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为(C)A.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C.国际劳工大会5.国际劳工立法产生于(A.18世纪BC.19世纪下半叶B.国际劳工局D.国际劳动法协会B)0.19世纪上半叶D.20世纪初6 .国际劳工局是国际劳工组织的(D)oA.最高权力机关B.执行机构C.专门性机构D.常设秘书处二、多项选择题1 .1956年我国制定的劳动保护的三大规程为(ACE)。A.工厂安全卫生规程B.工业企业厂内运输安全规程C.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D.锅炉压力容器事故报告规程E.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2 .在1922年的
15、劳动立法运动中产生的文件包括(AD)等。A.劳动立法原则B.暂行工厂规则C.工会条例D.劳动法案大纲E.团体协约法3 .南京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中颁布的主要劳动法令有(AECDE)A.工会法B.工厂法C.团体协约法D.劳资争议处理法E矿场法4 .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公约和建议书的主要依据是(AC)oA.国际劳工组织立法原则B.联合国宣言C.费城宣言D.国际劳工组织章程E.区域性文件或双边条约三、判断说明题1 .劳动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19世纪初。(X)说明:劳动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20世纪初。2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立法和反工人立法是资本主义国家统一劳动立法的
16、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都是资产阶级意志的体现。(v)说明: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工人立法,即“劳工法规”,是从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末叶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公开使用国家暴力,颁布的“为了剥削工人,并且在进行中总是直接和工人属于敌对地位的关于工资雇佣劳动的立法”;而“工厂立法”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巩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颁布的一系列有关调整劳动关系的法规。因此,无论是“劳工法规”,还是“工厂立法”都是资产阶级意志的体现。3 .国际劳工理事会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常设工作机构。(X)说明:国际劳工局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常设秘书处,因而是常设工作机构,而国际劳工理
17、事会是执行机构。四、名词解释1 .学徒健康与道德法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第一个限制工作日长度的法律。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的开端,也是现代意义的劳动法产生的标志。2 .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劳工组织是一个由各会员国组成的国际性的采取国际劳动立法的办法来改善各国工人劳动状况的政府间组织。国际劳工组织于1919年6月正式宣告成立,中国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会员国。五、简答题1 .简述劳动法的起源。答:专门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势力还不够强大,单凭经济的强制还不能满足资本家获取最大限度的剩余劳动,因而需要利用国家权力来给以保护,于是
18、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劳工法规”<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是在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劳资关系日趋紧张,工人运动不断高涨的条件下产生的。它是以限制资本家对劳动者剥削程度为内容的法规。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的开端,也是现代意义的劳动法产生的标志。基于上述内容,可以说,劳动法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工厂法”,是从以英国为首的西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劳动法产生的根本原因则是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2 .国际劳工组织有哪些机构?答:国际劳工组织的组织机构主要有国际劳工大会(最高权力机关)、理事会(执行机构)和国际劳工局(常设秘书处)。六、
19、论述题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立法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立法的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劳动立法。(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劳动立法。(三)1957-1976年我国劳动立法的低谷时期。(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立法。(五)随着劳动立法的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动法律体系正在加速形成与发展。2 .国际劳动立法的主要形式和内容有哪些?答:国际劳动法的具体形式为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公约经会员国批准,便在该国产生法律效力,应予遵守和执行。至于建议书,仅供会员国立法时或采取其他措施时参考,不需要提交会员国批准,也没有遵守和执行的义务。从19
20、19年至1995年第82届国际劳工大会,国际劳工组织共制定了176个公约和183项建议书。这些公约和建议书涉及劳动问题的所有方面:关于劳动者基本权利的规定;关于就业政策、职业介绍、职业保障方面的规定;关于最低工资、工资保障的规定;关于工作时间租休息时间的规定;关于各类职业安全与卫生的规定;关于童工和未成年工保护的规定;关于疾病、年老、失业及综合性社会保障方面的规定;关于集体谈判与集体合同的规定;关于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的规定;关于劳动检查与劳动行政方面的规定等。止匕外,还有关于移民工人、土著工人、非本部领土工人、海员、渔民、内河航运工人等特殊问题的规定。国际劳工公约与建议书,已经形成一个相当完整
21、的国际劳工法律体系第三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多项选择题1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认依据为(AE)。A.宪法B.民法C.经济法D.劳动法E.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ABCD)等。A.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B.贯彻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C.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D.实行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E.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劳动就业制度与全员劳动合同制度相结合的原则二、判断说明题1 .劳动法仅仅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X)说明:劳动法在突出体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兼顾维护用人单位的利益。2 .按劳分配就
22、是要贯彻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X)说明:按劳分配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是不相容的。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本身就意味着反对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三、名词解释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国家在劳动立法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四、简答题1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当符合哪些条件?答: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当符合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贯穿劳动法律条文始终,体现劳动立法的核心和灵魂;第二,它必须是执法的基本准则,具有劳动法律规范的最高效力,对违背基本原则的行为,劳动法不仅不予确认和保护,而且要追究违法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第三,它必须在指导劳动立法和
23、约束劳动执法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随着劳动关系的不断变化,劳动法律规范的某些条文可以进行修改,但只要国家的经济制度不变,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也就不会改变,以保证阶段性劳动法律规范之间的连续性。劳动法基本原则只有符合这三个方面的条件,才能发挥其在劳动法律体系中的凝聚和统帅功能,在劳动立法中的依据和准则功能,以及在劳动执法中的指导和制约功能。2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认依据是什么?答: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认依据,首先是宪法,即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依据宪法而确立的。同时,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还应以现阶段我国国情对劳动法的基本要求为依据,即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必须来源和植根于现实,并正确反映劳动领域的基本现状和发展根本。
24、3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内容?答: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制度和劳动法的基本要求,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为以下四项:(一)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二)贯彻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三)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四)实行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五、论述题1 .试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接合的原则?答: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劳动法之所以侧重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因为:(1)劳动者作为劳动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与对应主体用人单位相比较,属于弱者,为防止以强凌弱.国家法律对劳动者予以特别保护,从而使双方当
25、事人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2)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机制制约中的用人单位均有追求最大利润的欲望,因而容易发生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或事件,这就要求用法律来抑制用人单位的侵权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3)用人单位的权利往往由主体组织法加以规定。劳动法赋予劳动者的权利与主体组织法赋予用人单位的权利相互制衡.才能使权利的行使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进行,以制止滥用权.利现象的发生。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在我国劳动法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在各个劳动环节中的具体权利。另一方面,劳动法具体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劳动义务。劳动法在突出体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
26、时,也兼顾维护用人单位的利益。第一,从法律上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来讲,劳动者享受劳动权利是以履行劳动义务为前提的。劳动者只有在全面履行劳动义务的条件下,才能充分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第二,劳动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维护用人单位的利益方面也作出具体规定。而用人单位提高了效益,得到了发展,又为劳动者各项权利的实现打下了基础。2 .试述贯彻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答:按劳分配是我国经济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劳动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每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第二,用人单位应以劳动为尺度
27、,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给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即用人单位通过对职工个人劳动技能、劳动条件、劳动强度、劳动贡献的全面考核,确定对职工个人的工资分配。第三,劳动者不分性别、年龄、民族和种族,等量劳动(包括数量、质量与贡献)应当取得等量报酬。按劳分配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是不相容的。平均主义是手工业和小农经济的思想要求,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本身就意味着反对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在我国分配制度中,要真正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应当注意做到:(1)要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2)要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要体现效益分配率先兼顾公平,(4)要体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之间的差别。止匕外,在贯彻按劳分
28、配原则时,还要求正确处理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也就是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同时,要求兼顾公平救助原则。公平救助原则主要体现于社会保险制度上。劳动者可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标准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公平救助原则的实现受制于按劳分配原则的贯彻,只有真正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调动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使公平救助原则得到充分的体现。第四章劳动法律关系一、单项选择题1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双方为(A)0A.劳动者与用人单位B.工会与企业行政C.劳动者与劳动行政部门D.工会与劳动行政部门2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B)oA.劳动行
29、为与事件B.劳动行为C.劳动行为与物D.事件3 .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开始的时间是在公民年满(B)岁时产生。A.18B.16C.14D.204 .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劳动法律事实是(A)oA.合法行为B.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C.合法行为与事件D.事件5 .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A)oA.必须由劳动者本人实现BC.可由他人协助实现D6.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B)A.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可以由他人代理实现.可以由他人代替实现B.依法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C.依法享有权利的人D.依法承担义务的人、多项选择题1 .下列法律事实中,(ABCDE)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变
30、更和消灭A.劳动者申请调动或辞职B.劳动争议仲裁裁决C.劳动者死亡D.自然灾害E.劳动合同期限届满2 .引起劳动法律关系变更,消灭的法律事实有(ABC)。A.主体的合法行为B.主体的违法行为C.事件D.A和CE.A和B3 .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为(CDE)。A.劳动法律行为B.劳动法律事实C.劳动法律关系主体D.劳动法律关系客体E.劳动法律关系内容三、判断说明题1 .劳动法律关系内容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X)说明: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2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定的权利义务,双方当事人必须依法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v)说明: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
31、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关系。因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定的权利义务,双方当事人必须依法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3 .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开始时间,早于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晚于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时间。(X)说明: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是公民在年满16周岁时同时产生的而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18周岁以上的公民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因此,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开始时间,晚于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早于公民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4 .我国公民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参加劳动法律关系。(X)说明:劳动者作为劳动法律
32、关系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才能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参加劳动法律关系。四、名词解释1 .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关系。2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参与劳动法律关系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3 .劳动权利能力劳动权利能力,指公民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4 .劳动行为能力劳动行为能力,指公民能以自己的行为参与劳动法律关系,实际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能力。5 .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劳动法律关系内容,是指劳动法主体依
33、法享有的劳动权利和承担的劳动义务,亦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权利和义务。6 .劳动权利劳动权利,是指劳动法主体依法能够为一定行为和不为一定行为或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和不为一定行为,以实现其意志或利益的可能性。7 .劳动义务劳动义务,是指劳动法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为满足权利主体的要求,在劳动过程中履行某种行为的必要性。8 .劳动法律关系客体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指劳动法律关系中主体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具体表现为一定的劳动行为和财物。9 .劳动法律事实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一切客观情况。五、简答题1 .劳动法律关系的涵义和特点是什么?答
34、: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权利与劳动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具有以下法律特征:(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体现了国家与当事人的双重意志。(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表现为一定的劳动行为和财物。2 .简述劳动法律事实的涵义和种类。答: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都是通过一定的法律事实而引起的所谓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一切客观情况。劳动法律规范、法律事实和劳动法律关系之间的关系是:劳动法律规范是确认法律事实的依据;法律事实是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
35、更、消灭的原因;劳动法律关原则是劳动法律规范规定范围内法律事实的结果。依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它们的发生是否以行为人的意志为转移,可以分为行为和事件两大类。六、论述题试述我国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主要权利。答:劳动者的劳动基本权利:(1)劳动权;(2)劳动报酬权;(3)劳动保护权;(4)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5)生活保障权;(6)合法权益保护权。用人单位用人权:(1)招收录用职工权;(2)合理组织调配权;(3)劳动报酬分配权;(4)劳动奖惩权;(5)辞退职工权。七、案例分析题某玩具厂新生产一种电动玩具,为将产品推向市场,需要推销产品的合
36、作者。王某是一名自由职业者,他与玩具厂签订了一份推销协议,双方约定,王某帮助玩具厂推销产品,按销售价的25%提成。除推销产品及其费用外,双方不发生其他关系。但是后来玩具厂只支付了王某10%的提成,王某因此向法院起诉要求玩具厂按约定支付其余15%的提成,但法院不予受理,认为该案属于劳动争议,应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对仲裁不服的,才可向法院提起诉讼。问:王某与玩具厂的关系是否为劳动法律关系?法院应不应该受理此案?答:本案中,王某与玩具厂的关系不构成劳动法律关系,而是劳务关系,理由如下:产品及其提成问题,不涉及劳动合同中有关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社会保险和福利等
37、内容。因此,双方的关系只是劳务关系而不是劳动法律关系。本案中,法院不予受理的理由不能成立,法院对因劳务关系产生的纠纷应该直接受理。第五章附随劳动法律关系、单项选择题1 .我国主管全国劳动工作的部门是(D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国务院D.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D)通过了新的工会法。A.1980B,1984C.1988D.19923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A)A.提出意见B.要求重新处理C.予以纠正D.撤销解除意见二、多项选择题1 .附随劳动法律关系包括的种类有(CDE)。A.劳动民事法律关系B.劳动刑事法律关系
38、C.劳动行政法律关系D.劳动服务法律关系E.工会活动法律关系2 .根据我国法律执定,工会具有(ABCDE)等权利。A.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权利B,对执行劳动法的监督权C.保障职工依法行使民主参与的权利D.帮助、指导职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利E.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三、判断说明题1 .企业、事业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犯职工合法权益,工会有权要求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方面或者有关部门认真处理。(v)说明:我国宪法、劳动法和工会法等法律法规,赋予了工会对执行劳动法的监督权。工会有权对企业、事业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情况提出意见,企业事业单位行
39、政方面或者有关部门应认真处理。2 .全民所有制企业民主管理的任务就是职代会的任务,民主管理的目的就是职代会的目的,职工的权利就是职代会的权利。(v)说明:职工代表大会是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在我国,企业民主管理的目的、任务,以及职工的权利与职代会的目的、任务与权利是一致的。四、名词解释1 .附随劳动法律关系附随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它包括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和工会活动方面的法律关系。2 .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又称劳动行政机关,它是国家设立的专门行使劳动管理职能的机
40、构。3 .劳动服务机构劳动服务机构,是为劳动力资源开发、配置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实现各自劳动权益提供服务的机构。在我国现阶段,劳动服务机构主要有: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职业介绍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4 .工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五、简答题1 .附随劳动法律关系包括哪些种类?答:附随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它包括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和工会活动方面的法律关系。2 .劳动行政部门的法律地位是怎样的?答:劳动行政部门,又称劳动行政机关,它是国家设立的专门行使劳动管理职能的机构。它的法律地位体现在:(
41、1)它是同级政府领导下专门以劳动管理为基本职能的机关;(2)它是同级政府统一管理劳动工作的行政机关;(3)它是综合管理劳动工作的行政机关。3 .现阶段我国劳动服务机构主要有哪些?答:劳动服务机构,是为劳动力资源开发、配置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实现各自劳动权益提供服务的机构。在我国现阶段,劳动服务机构主要有: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职业介绍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4 .我国工会有哪些权利和义务?答:我国工会在代表职工利益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的权利表现为:(1)参与权;(2)监督权;(3)调处权;(4)保障权。工会的义务表现为:(1)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防止出现违法合同或
42、显失公平的合同,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当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在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的过程中,工会应依法给予劳动者以支持和帮助;(3)在用人单位发生停工、怠工事件时,工会有义务会同单位行政或有关方面,协商解决职工提出的合理要求,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秩序;(4)协助单位行政办好职工集体福利事业,做好工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工作;(5)会同单位行政组织开展业余文化、技术学习和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的文化、业务素质;组织职工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六、论述题我国工会的性质和法律地位是怎样的?答:我国工会法第2条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这一规定表明:1.工会是职工群众自愿结合
43、的组织。2.工会是工人阶级的阶级组织。3.工会是工人阶级最广泛的群众组织。我国工会的法律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会的唯一性和独立性;二是工会具有法人资格。第六章促进就业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A)就业是国家组织劳动就业的基本形式。A.劳动力市场B.国家分配C.自谋职业D.劳动部门介绍二、多项选择题2 .我国劳动介绍服务机构包括(AB)。A.职业介绍所B.境外就业服务机构C.各级劳动行政部门D.各级工会E.各级工商部门3 .我国劳动就业的保障包括(ABCD)。A.妇女就业的保障B.残疾人就业的保障C.退役军人就业的保障D.少数民族人员就业的保障E.儿童就业的保障
44、三、判断说明题1 .凡达到就业年龄且具有就业能力的公民,都具有就业资格。(X)说明:凡达到就业年龄、具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愿望的公民,都具有就业资格。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有就业资格的公民负有安置就业的义务。(X)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劳动就业的职责主要表现为促进劳动就业和保障劳动就业,而不是安置就业。四、名词解释1 .劳动就业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2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就劳动者的劳动力的使用权转让而建立劳动法律关系所实施的一系
45、列活动。3 .劳动介绍服务机构劳动介绍服务机构,是指对社会的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及个人提供介绍职业服务、满足就业与用工需求的劳务中介机构。五、简答题1 .劳动就业有什么特点?答:劳动就业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其法律特点是:(1)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符合法定的就业年龄。(2)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具有劳动行为能力。(3)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4)劳动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5)劳动就业必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2 .政府对劳动就业的职责是什么?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对劳动就业的职责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促进劳动就业。国家通过专门的
46、立法和运用行政监督等手段,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实行宏观调控,促进劳动就业。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尽可能地为劳动者就业创造条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开拓更多的就业渠道,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要。(二)保障劳动就业。政府保障劳动就业有四层含义:(1)劳动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2)保障男女劳动者就业的平等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就业岗位之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妇女的录用标准。(3)保障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役的军人的就业权利。这部分特殊就业群体,理应获得就业照顾,保障其实现就业。(4)建立并完善劳动就业的服务体系,发展
47、职业培训事业,实现再就业工程。六、论述题试述劳动力市场的概念、种类和意义。答:劳动力市场,是指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就劳动者的劳动力的使用权转让而建立劳动法律关系所实施的一系列活动。劳动力市场依据主办单位和它吸纳的用人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1)综合性劳动力市场;(2)专项的劳动力市场;(3)行业或企业内部的劳动力市场;(4)临时性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在我国的兴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表现为:(1)劳动力市场在我国出现,使人们在认识上产生一大飞跃。它表明我们敢于面对现实,承认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2)劳动力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
48、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就不可能有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3)劳动力市场在我国的建立,标志着劳动者的择业权利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有了切实的保障。(4)劳动力市场在我国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的就业制度和用人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从计划行政的用人模式,向崭新全员劳动合同制转变。(5)劳动力市场的运转,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有利于防止和克服人才的积压和浪费,做到人尽其才。同时,也为劳动者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为劳动者择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做到使人与生产资料达到合理的科学的配置。(6)劳动力市场的开办,将劳动力的供求信息反馈给政府主管部门,为各级政府制定就业和规划有关政策提供了客观依据,而这些政策,又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指导,使劳动力市场更趋规范和完善。第七章劳动合同一、单项选择题1 .根据劳动法,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招用单位应承担(C)。A.行政责任B.经济责任C.连带赔偿责任D.刑事责任2 .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B)0A.3个月B,6个月C,9个月D.1年3 .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在何种情况下生效(B)。A.劳动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之日起即生效B.劳动合同依法订立起生效C.劳动合同自鉴证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6圆的面积(一) 北师大版
- 合同制消防员报名表(2025年版)
-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小鸡吃食 10的加减法-北师大版
-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春夏秋冬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课时)
- 2025年海口经济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4年液位传感器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湖南省株洲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2025年度学校代课教师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合同
- 2025年度客户信息保密外包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电信服务合同单方违约解除赔偿倍数计算标准合同
- 现金调拨系统操作手册教学课件
- 学校物业管理宿舍管理方案995
- PFMEA-失效模式分析案例
- 荔枝依旧年年红
- SMT贴片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新加坡公司法-英文版
- 第五版-FMEA-新版FMEA【第五版】
- 口腔修复学第三章牙体缺损的修复
- 建设部环卫劳动定额
- 2023年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单招综合素质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美容心理学概述(美容心理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