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张铭_第1页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张铭_第2页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张铭_第3页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张铭_第4页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张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张铭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张铭 神经系统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n神经系统分为:外周部分:传递信息 中枢部分:处理信息n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神经元) 神经胶质细胞n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机体的功能活动 整合脑的高级功能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1.基本结构: 神经元 胞体 突起 树突 轴突 轴丘与始段 神经纤维(有髓、无髓) 神经末稍(突触小体)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基本结构与功能胞体: 接受、整合信息部位树突: 接受、传导信息部位轴突轴丘与始段: 产生AP的部位神经纤维: 传导信息(AP)部位神经末

2、梢:(突触小体) 释放递质或分泌激素(下丘脑)部位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神经纤维的分类(1)根据电生理学的特性分类: A、B、C三类 (2)根据纤维直径和来源分类: 、四类(3)根据功能特性分类: 1)传入神经元(感觉N) 2)传出神经元(运动N) 躯体运动N:骨骼肌 自主N:内脏 3)中间神经元 兴奋性中间神经元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 要求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必须是完整的。 2.绝缘性 神经纤维传导冲动时彼此隔绝,互不干扰。 3.双向传导 实验条件下 4.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具有较长时间地产生兴奋、传

3、导冲动而不疲劳的特性。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突触: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 功能的特殊接触部位接头:神经元与效应器相接 触的特殊结构 如神经肌肉接头 经典的化学突触(见图)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化学性突触传递 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释放递质、有突触前受体 突触间隙: 宽约2030nm,有水解酶 突触后膜: 有受体、离子通道突触的分类 按接触部位 轴-胞突触 轴-树突触 轴-轴突触 按机能活动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突触前膜去极化Ca2+内流突触小泡前 移、融合递质胞裂外排 Ca2+在触发囊泡释放递质过程中发挥两种作用: 1)降低轴浆粘度

4、,利于囊泡前移 2)消除突触前膜上的负电位,促进囊泡与前 膜接触、融合和胞裂。 另外, Ca2+被认为是一种起信使作用的物质。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突触传递的过程与原理突触前轴突末梢爆发AP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破裂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主) K+通透性Cl-(主) K+通透性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IPSPEPSP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与机制: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冲动传至突触前轴突末梢 膜外Ca2+内流入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入突触间隙时,若释放兴奋性递质 释放抑制性递质

5、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对K+、Na+特别 后膜对Cl-、K+特别 是Na+通透性增加 是Cl-通透性增加 去极化 超极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总和 总和 爆发动作电位(兴奋) 兴奋性降低(抑制)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神经元常于其他多个神经构成突触联系,而突触后神经元的状态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与IPSP代数和的总和。 若:EPSPIPSP ,并达阈电位, 则后神经元呈兴奋状态 EPSPIPSP 则后神经元呈抑制状态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在神经 元之间或

6、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 传递信息作用的特殊化学物质。 神经递质分为: 1. 外周神经递质:Ach、NE和肽类递质 2. 中枢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在中枢分布广泛 生物胺类:多巴胺、儿茶酚胺、5-HT、组胺 另有氨基酸类、肽类、气体分子(NO、CO)等。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外周神经递质 包括自主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末梢所释放的递质。(1)乙酰胆碱(Ach) 胆碱能神经纤维 1.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2.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3.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4.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 汗腺和骨骼肌的舒血管纤维); 5.躯体运动神经纤维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受体 受体:是指在

7、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一些 特殊蛋白质,它能选择性地与某种神经递质 结合,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 神经递质必须选择性地作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才能发挥作用。 受体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相 应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 受体阻断剂:只与受体发生特异结合,而不产生 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1.胆碱能受体(M、N受体 ) (1) M受体(毒蕈碱 muscarine 受体) 分布:副交感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上, 部分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汗腺 交感舒血管纤维(骨骼肌)。 效应:毒蕈碱样作用(样作用)。 主要表现:心脏活动的抑制,平滑肌(支气管、 胃

8、肠道)、膀胱逼尿肌及瞳孔括约肌 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 骨骼肌的血管舒张等。 受体阻断剂:阿托品(解痉、扩瞳)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2)N型受体(烟碱性受体 ) N1 N2分布: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 骨骼肌终板膜 效应: 节后神经元兴奋 骨骼肌兴奋 阻断剂: 六烃季铵 十烃季铵共同阻断剂 :氯筒箭毒碱N1 受体:神经元型N受体,N2受体:肌肉型N受体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2. 肾上腺素能受体(、受体)1) 受体 分布: 小血管平滑肌(皮肤、肾脏、胃肠) 大多数内脏平滑肌、瞳孔括约肌 效应:平滑肌兴奋(除小肠平滑肌外) 阻断剂:酚妥拉明 2) 受体 1 2 分布: 心肌

9、 平滑肌(支气管、胃肠道等) 效应: 兴奋 抑制 阻断剂: 心得宁 心得乐 共同阻断剂:心得安心三联针: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1 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与分类 外周:施旺氏细胞 中枢:星型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2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支持作用 绝缘和隔离(K) 摄取化学物质 分泌 修复与再生 发育与营养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一)、反射 Descartes R;Pavlov I;Sherrington CS(二)、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N反射中枢传出N效应器 (兴奋或抑制) 反射中枢是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

10、群。 脊髓水平 皮层下结构水平 大脑皮层水平(简单、原始)(复杂、广泛) (最复杂、高级)突触反射:单突触反射(时程短) 多突触反射(时程长、复杂)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三)、反射的分类 1、按反射形成的特点 非条件(防御、食物、性)和条件反射 2、按感受器作用的特点 外感受性和内感受性反射(内脏和本体) 3、按效应器作用的特点 躯体和内脏反射 4、按反应的生物学意义 防御、食物、性和朝向反射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四)、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辐散式2.聚合式3.环 式4.链锁式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1、反射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一)单向传递: 突触前N

11、元 突触后N元。 (二)突触延搁: 需时约0.30.5ms/突触。 (三)总和: 时间总和(相继)、空间总和(同时)。 (四)兴奋节律的改变: 在同一反射弧中的突触前N元与突触后N元上记录的 放电频率不同。(五)后发放:中间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是主要原因之一。(六)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和易疲劳: 酸中毒:昏迷 碱中毒:惊厥 突触传递疲劳是防止中枢过度兴奋的保护机制。(五)、反射活动的基本特征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并在突触后膜上产生的一种抑制。 突触后抑制可分为: . 传入侧支性抑制 . 回返性抑制。 2、中枢抑制兴奋冲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突

12、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特点:超极化抑制(1) 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的机理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传入纤维的兴奋冲动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另一神经元突触后膜 产生IPSP交互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 意义:调控其它神经元,使反射活动协调同步。兴奋一神经元突触后膜产生EPSP传入侧支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负反馈抑制.回返性抑制 意义:调控产生兴奋的神经元本身,使其活动及时终止。神经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轴突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原兴奋的神经元抑制突触后膜 产生IPSP兴奋效应细胞突触后膜产生E

13、PSP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2)突触前抑制实验A:刺激轴突1时,胞3产生10mV的EPSP;实验B:先刺激轴突2,再刺激轴突1时,胞3产生5mV的EPSP。 突触前抑制是通过轴突轴突式突触活动,使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量减少,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的一种抑制形式。 结构基础: 轴2-轴1-胞3串联突触。 意义: 减少或排除干扰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更为精细。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机制:先刺激轴2轴2兴奋释放递质(GABA)轴1部分去极化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1轴1产生的AP幅度轴1 Ca2+内流量轴1递质释放量胞3EPSP幅度总和后达不到阈电位发生抑制特点:去极化抑制华中

14、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突触前膜去极化Ca2+内流突触小泡前 移、融合递质胞裂外排 Ca2+在触发囊泡释放递质过程中发挥两种作用: 1)降低轴浆粘度,利于囊泡前移 2)消除突触前膜上的负电位,促进囊泡与前 膜接触、融合和胞裂。 另外, Ca2+被认为是一种起信使作用的物质。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外周神经递质 包括自主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末梢所释放的递质。(1)乙酰胆碱(Ach) 胆碱能神经纤维 1.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2.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3.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4.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 汗腺和骨骼肌的舒血管纤维); 5.躯体运动神经纤维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1 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与分类 外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