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史学理论】课程大纲_第1页
【当代史学理论】课程大纲_第2页
【当代史学理论】课程大纲_第3页
【当代史学理论】课程大纲_第4页
【当代史学理论】课程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當代史學理論】課程大綱課程資訊課程名稱中文:當代史學理論英文:Contempory Historical Thoughts開課學期九十八學年度第一學期開課系所文學院歷史學系所授課教師周樑楷課程編號班次歷史系三、四年級,研究所碩、博士班。學分2全半年半年必選修選修上課時間上課地點備註課程網頁課程綱要課程概述1. 本課程中的理論並非社會科學所謂的theory或universal law,而是針對歷史研究或歷史思維的反思(reflection)。2. 本課程分析及評論1960年代以來歷史研究取向的發展趨勢,但不是以國家或學派為論述的對象。而所謂思維取向包含歷史意識、社會意識與生命意識。3. 本課程

2、以問題意識帶動課程主題的討論,提問兩點: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專業史家應有的角色是什麼?當代的治史者如何重構個人的歷史思想?換句話說,本課程具有前瞻性,並非純粹回顧史學史的演變。課程目標1. 分析1960年代以來史學思想或理論的發展趨勢;2. 扣緊全球化與當代文明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史學思想;課程要求1. 參與每節課程的討論2. 撰寫研究論文一篇Office Hours參考書目Georg G. Iggers, Histiriogra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Scientific Objectivity to the Postmodern Challenge

3、, Hanover: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97., New Directions in European Historiography,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1984.Fritz K. Ringer, The Decline of the German Mandarian, The German Academic Community, 1890-1993(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9).Lynn Hunt,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Berkeley, 1989).D

4、avid Cannadine編,今日,何謂歷史?(What is Histiry Now),粱永安譯,台北:立緒出版社,2008。周樑楷歷史意識是種思維的方法,思想,2(台北,2006.2),頁125-162。(待補充)評量方式研究論文 50%課堂討論 50%課程進度(暫訂)週次日期單元主題12I. 當代文明(modern civilization)、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專業史家的焦慮(anxiety of professional historians)說明: 本講是本課程的導論,同時也是師生表述問題意識的共同平台。大家一起反思:什麼是當代文明?什麼是全球化?二者之間有什麼

5、不同和相同之處?尤其它們導致了哪些缺點或危機,而引發當今專業史家的焦慮?相對於1950及60年代,當代史家為何轉向悲觀呢?為了討論的方便,本講以McNeill和Hobsawm為實例,從他們最近的作品,分析他們對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和文化有何焦慮?他們身為史家,對人類的未來提供什麼意見?其次,在本講中師生也一起反思:身為治史的一份子,在二十一世紀裡能貢獻什麼?傳統儒、釋、道的思想能為新史學貢獻什麼?台灣經驗又能貢獻什麼?換句話說,在剖析當代史學理論之前,大家在本講中提問:我如何建構個人的思想體系及史學思想?閱讀書目:霍布斯邦,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J

6、.R.麥克尼爾/威廉麥克尼爾,文明之網,台北:書林書局,2007。3456II. 歷史的翹翹板原理說明: 1950和60年代初期,有些史家不再局限在歷史知識論或方法論的範疇,或標榜為歷史而歷史(study history for its own sake)。他們(如E. H. Carr和Past and Present的編輯委員)轉而強調史家與現實之間有不可脫節的關係。所謂史學理論或歷史意識必需與現實意識相互辯證。 本講以英國馬克思史家如Eric Hobsbawm、E. P. Thompson,和法國思想家Michel Foucault為主要對象,分析他們如何從權力和現實意識討論歷史意識的種種

7、問題。閱讀書目:Eric Hobsbawm, “Karl Marxs Contribution to Historiography,” Diogenes, No. 64(Winter, 1968), pp. 37-56., ”Class Consciousness in History,” in Aspect of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ed. By I. Meszaror, pp. 5-21.E. P. Thompson, “ Socialist Humanism,” New Reasoner, 1(Summer 1957). Pp.9-14.,

8、“Preface,” to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New York: Vintage, 1966), pp. 9-14.Michel Foucault, “What is Enlightenment?” in Knowledge and Postmodernism, pp. 410-413.,規則與懲罰,台北:桂冠。周樑楷,史學思想與現實意識的辯證關係:近代英國左派史家的研究,臺北:合志文化出版,2001。78910III. 從文化轉向到自然轉向說明: 本講首先討論文化(culture)的涵意,並提供一套分析的史譜(即:從文化轉向到自

9、然轉向),以便從知識論的層面指出所謂文化轉向(culture turn)的特質是什麼?進而從文化人類學者、英國馬克思史家及年鑑學派第三代史家的實際作品,分析各種文化轉向之後的新文化史(new culture history)有何主要的派別。 自從1990年代以來,文化轉向或新文化史已明顯地遭遇新的挑戰,本講提出所謂的自然轉向(nature turn),藉由實際作品的閱讀,師生大家共同討論自然轉向的可能發展趨向。閱讀書目:(待補充)11121314IV. 歷史表述的延展說明: 符號、表述(representation)和文本是人類社會與文化所產生的媒介,長期承載著記憶、意象天地或歷史意識。本講首

10、先評介後現代主義(post modernism)及其產生的學術背景,其次討論後現代主義對於文本及歷史表述的種種看法。為了討論的方便,本講以影視史學為核心對象,說明與歷史表述相關的理論問題。講述中本講將提供一套光譜(即:從實中實到虛中實),除了做為史學理論的基礎,也可以藉此而發展影視史學、大眾史學(public history),延展各種類型的歷史表述。閱讀書目:Paul Ricoeur, “The Model of Text,” in Knowledge and Postmodernism, pp. 369-384.Jean-Francois Lyotard, “The Postmodern

11、Condition,” in Postmodern History Reader, pp.36-38.Roland Barthes, “The Discourse of History,” in Postmodern History Reader, pp. 120-123.Hayden White, “Introduction,” to Metahistory(Baltimore, 1973), pp.1-42., “Historical Texts as Literary Artifact,” in Tropes of Discourse, by White(Baltimore, 1978)

12、, pp. 81-100.Georg Iggers, “The Linquistic Turn: The End of History as a Scholarly Discipline?” in Historiogra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p. 118-133., “Textualism and Historical Discourse: A Discussion with Hayden White?”15161718V. 還原生命的主體意識:Concepts of Human Being and Concepts of History說明: 生命的主體意識(subjectivity of life)之奠立及昇揚其實是人文學科的核心價值。本講提供一套有關“Concepts o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