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语本文的选题很有意义,从课堂提问这一角度反映了课程改革所_第1页
评语本文的选题很有意义,从课堂提问这一角度反映了课程改革所_第2页
评语本文的选题很有意义,从课堂提问这一角度反映了课程改革所_第3页
评语本文的选题很有意义,从课堂提问这一角度反映了课程改革所_第4页
评语本文的选题很有意义,从课堂提问这一角度反映了课程改革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评语:本文的选题很有意义,从课堂提问这一角度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引起的变化及变化的程度。研究做得规范,结论合理。但分析讨论的问题还应该更多一些,针对目前教学中的倾向性问题来分析,比如提问是否越频密越好?边讲边提问的形式是否新课程期望的形式?等等,效果更好。Changes in the classroom questioning technique in junior secondary history pre and after the curriculum reform课程改革前后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技巧的变化与分析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2003级 张晓斌 2004年4月28日摘要 课堂提问技巧的改变

2、是课程改革后课堂交往方式改变的重要表现。本文对课程改革前后历史课堂提问技巧的改变做了一个对比分析。分析后发现经过了课程改革,教师教学观发生了改变,课堂提问的技巧提高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课堂的民主气氛逐步显现出来。并通过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发现还存在欠缺,希望能引起广大历史教师的重视。关键字 课堂提问技巧 变化 创新能力 一、研究综述2001年以深圳南山区为试点开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较之以往历次改革,这是最为彻底和全面的。它不仅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目标体系当中,正式将过程与方法提高到和基础知识与能力相提并重的位置。毫无疑问,课堂

3、教学随之会有重大的改变。师生交往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提问回答”的方式是课堂上师生交往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提问技巧的提高可以反应课程改革的落实情况。尽管有不少文章1 从理论上提出了优化历史课堂提问的方法,但要真正提高提问技巧,使课堂提问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还需要利用实证的方法做个比较分析。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历史是一门记忆的学科,课堂教学沉闷无聊,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课堂提问无需技巧。真实的情况是如何呢?全莉娟、邾强写的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2告诉我们:1.课堂提问这一技术的应用有流于形式之嫌;2.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多属“低水平”认

4、知的问题,而缺少高水平认知,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3.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了解与理解,而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或注意。他们研究框架是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登记表(见附录),对提问的内容分析得较为透彻。为了全面地研究课堂提问技巧,本文采用了流行的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见附录),分别从“提出问题的质量”、“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教师答理方式”、“学生回答类型”和“提问与回答之间的停顿”五个方面探讨。由于问题的质量的五个方面容易给读者产生含糊不清的印象,现做个说明。常规管理性问题,是指上课期间,为了抓住学生注意力,防止他们上课不专心,开小差而向他们提问的方法。主要目的是

5、控制课堂,迫使学生集中精神。例如:“小明,我刚才说到哪里了?哦,请你说说唐朝为什么能够强大?”记忆性问题,就是教师对已经学过的定论、事实发问,目的是让学生强化记忆。推理性问题,是指根据基本的事实,做简单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例如:“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大家想想,这告诉我们”“这是一种现象啊?”等等。创造性问题,主要特征是引起学生发散性思考,不期望得出定论。例如:“学完本课之后,可以做什么课题呢?请大家想想”“你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批判性问题,是指教师启发学生质疑的问题。例如:“你们认为?有什么自己的想法?”二、观察的工具、对象和方法本文以同是深圳地区的a中学和b

6、中学以及南山区的c中学的分别在1991年、1994年和2003年的三节历史课作为研究的对象,再利用比较的方法,以前两者为参照物,采用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做统计的工具,然后逐项分析课程改革后课堂提问技巧的改变。三节样本课都经过了录像。课堂录像的优点是可以无限制地重复,能够清楚、精确地记录问题以及问题的性质和师生对问题的处理情况,一般不会遗漏重要内容。局限在于容易有高度的选择性,看到教师的同时,一般看不到学生,但因为本文只对提问技巧进行观察,由于摄下的一般都是全班情况,所以基本能保证观察结果的准确、客观。三、记录的结果和对结果的对比分析以下是记录的结果:A班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行为类别频次百分

7、比(a)提出问题的质量常规管理性问题00记忆性问题3378.6推理性问题716.7创造性问题24.7批判性问题00(b)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提问前先点名00提问后让学生齐答2559.5提问后让举手者回答1638.1提问后让未举手者回答12提问后让学生讨论!自愿回答00(c)教师答理方式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说出答案 00对学生的回答不评价!答完坐下00对学生的回答仅用对或不对作评价921.4让学生说出答案!并说自己的理由或思路00重复自己的问题或学生的答案1228.6对学生的回答鼓励'称赞2150.0鼓励学生提出问题00(d)学生回答类型不回答37.1机械判断是否921.4认知记忆性回答1

8、842.9重复或念课本参考书上的答案819.1推理性回答49.5创造性评价回答00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质疑,重新提出问题并回答00(e)提问与回答之间的停顿提问后未停顿或停顿不足3071.4停顿过长00适当停顿3-5秒1228.6学生答不上来!耐心鼓励等待几秒00对特殊需要的学生!适当多等几秒00答错了,给学生几秒钟的思考更正00B班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行为类别频次百分比(a)提出问题的质量常规管理性问题00记忆性问题5364.6推理性问题2226.8创造性问题67.3批判性问题11.3(b)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提问前先点名0提问后让学生齐答6882.9提问后让举手者回答911.0提问后让未

9、举手者回答56.1提问后让学生讨论!自愿回答0(c)教师答理方式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说出答案 89.8对学生的回答不评价!答完坐下00对学生的回答仅用对或不对作评价00让学生说出答案!并说自己的理由或思路00重复自己的问题或学生的答案1822.0对学生的回答鼓励'称赞5668.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00(d)学生回答类型不回答00机械判断是否1012.2认知记忆性回答3441.5重复或念课本参考书上的答案1720.7推理性回答1822.0创造性评价回答33.6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质疑,重新提出问题并回答00(e)提问与回答之间的停顿提问后未停顿或停顿不足5972.0停顿过长22.4适当停顿3

10、-5秒2125.6学生答不上来!耐心鼓励等待几秒00对特殊需要的学生!适当多等几秒00答错了,给学生几秒钟的思考更正00C班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行为类别频次百分比(a)提出问题的质量常规管理性问题00记忆性问题1325推理性问题2038.5创造性问题1630.7批判性问题35.8(b)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提问前先点名47.7提问后让学生齐答2446.2提问后让举手者回答2242.3提问后让未举手者回答23.8提问后让学生讨论!自愿回答00(c)教师答理方式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说出答案 00对学生的回答不评价!答完坐下00对学生的回答仅用对或不对作评价00让学生说出答案!并说自己的理由或思路81

11、5.4重复自己的问题或学生的答案47.7对学生的回答鼓励'称赞3057.7鼓励学生提出问题1019.2(d)学生回答类型不回答00机械判断是否35.8认知记忆性回答1834.6重复或念课本参考书上的答案23.8推理性回答2140.3创造性评价回答815.5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质疑,重新提出问题并回答00(e)提问与回答之间的停顿提问后未停顿或停顿不足3363.5停顿过长00适当停顿3-5秒1630.7学生答不上来!耐心鼓励等待几秒35.8对特殊需要的学生!适当多等几秒00答错了,给学生几秒钟的思考更正00(前两节都是优秀课例,后一节是示范课。只选择三节课,虽然从表面上看是有失全面,但由

12、于它们都是经过权威审评的,所以代表了该时代主流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具有典型性)三节课都是45分钟,问题的总数分别是:42、82和52。提问的频率约是62秒/个、32秒/个、52秒/个。边讲边问取代了灌溉式的讲授。提问自从在90年代初提倡主体性教学后就成为关注的焦点。就问题的总数来说,这几堂课都没有出现高密度的提问,应该说问题的数量是合适的。下面对重要的几个问题做分析:在问题的质量方面和学生回答类型行为类别频次百分比A(a)提出问题的质量常规管理性问题00记忆性问题3378.6推理性问题716.7创造性问题24.7批判性问题00B(a)提出问题的质量常规管理性问题00记忆性问题5364.6推理性

13、问题2226.8创造性问题67.3批判性问题11.3C(a)提出问题的质量常规管理性问题00记忆性问题1325推理性问题2038.5创造性问题1630.7批判性问题35.8A(d)学生回答类型不回答37.1机械判断是否921.4认知记忆性回答1842.9重复或念课本参考书上的答案819.1推理性回答49.5创造性评价回答00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质疑,重新提出问题并回答00B(d)学生回答类型不回答00机械判断是否1012.2认知记忆性回答3441.5重复或念课本参考书上的答案1720.7推理性回答1822.0创造性评价回答33.6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质疑,重新提出问题并回答00C(d)学生回答

14、类型不回答00机械判断是否35.8认知记忆性回答1834.6重复或念课本参考书上的答案23.8推理性回答2140.3创造性评价回答815.5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产生质疑,重新提出问题并回答00可见,三节课都是以推理性和记忆性问题为主。从问题的质量来看,A班是93.3%,b班是91.4%,c班是63.5%,从学生回答的类型看,其中A班是86.1%,B班是74.4%,C班是44.2%。与*的第二个结论相符。这两方面的问题都是水平较低的认知问题,说明三节课问题都不偏重高水平认知和创造性思维方面。从三节课的变化看,首先,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在逐步地增加,在第三节课上的问题分布较为平衡。其次,学生回答的类

15、型看,课程改革前基本都是认知记忆性的回答,重复课本上的内容就行了,尤其以91年的课例最是明显。往后,推理性和创造评价性的问题增多,突显教师正通过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一般来说,认知记忆性的问题,特别是可以重复课本或相关参考书的问题都是让学生强化记忆,或者运用于课堂的管理方面。由于这几次的课都是优秀课或者示范课,所以常规管理性问题不明显。这方面可以忽略。在三节课中,教师牢牢控制了课堂,他们是课堂的灵魂人物,具有权威性,看下表,它归纳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A(b)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提问前先点名00提问后让学生齐答2559.5提问后让举手者回答1638.1提问后让未举手者回答12提问后让学生讨

16、论!自愿回答00B(b)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提问前先点名00提问后让学生齐答6882.9提问后让举手者回答911.0提问后让未举手者回答56.1提问后让学生讨论!自愿回答00C(b)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提问前先点名47.7提问后让学生齐答2446.2提问后让举手者回答2242.3提问后让未举手者回答23.8提问后让学生讨论!自愿回答00三节课的提问以齐答的方式为主(b班的高达82.9%),最大的优势是控制课堂。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就是因为提问的主要是事实、结论性的问题才可以大量使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明显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过这种现象在第三节课有所改善。除了齐答的比例下降外,回答问题方式显

17、然比前两节课多,不再单一、枯燥。学生完成问题后,教师的反映是:A(c)教师答理方式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说出答案 00对学生的回答不评价!答完坐下00对学生的回答仅用对或不对作评价921.4让学生说出答案!并说自己的理由或思路00重复自己的问题或学生的答案1228.6对学生的回答鼓励'称赞2150.0鼓励学生提出问题00B(c)教师答理方式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说出答案 89.8对学生的回答不评价!答完坐下00对学生的回答仅用对或不对作评价00让学生说出答案!并说自己的理由或思路00重复自己的问题或学生的答案1822.0对学生的回答鼓励'称赞5668.2C(c)教师答理方式打断学生回答

18、或自己说出答案 00对学生的回答不评价!答完坐下00对学生的回答仅用对或不对作评价00让学生说出答案!并说自己的理由或思路815.4重复自己的问题或学生的答案47.7对学生的回答鼓励'称赞3057.7鼓励学生提出问题1019.2从上表看出,三节课的教师都注重对学生鼓励、称赞。对学生问题的反馈可以增加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在第三节课中,出现了两个很好的现象,那就是学生除了回答问题,还要说出思路或者理由,并且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路,也就是思考问题的方法,既可以引起回答者对自己思维的原认知,也可以让非回答者学到方法。关于鼓励学生提出的问题方面,通过观察,主要是生生的互动。课堂提问

19、技巧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提问后的停顿:A(e)提问与回答之间的停顿提问后未停顿或停顿不足3071.4停顿过长00适当停顿3-5秒1228.6学生答不上来!耐心鼓励等待几秒00对特殊需要的学生!适当多等几秒00答错了,给学生几秒钟的思考更正00B(e)提问与回答之间的停顿提问后未停顿或停顿不足5972.0停顿过长22.4适当停顿3-5秒2125.6学生答不上来!耐心鼓励等待几秒00对特殊需要的学生!适当多等几秒00答错了,给学生几秒钟的思考更正00C(e)提问与回答之间的停顿提问后未停顿或停顿不足3363.5停顿过长00适当停顿3-5秒1630.7学生答不上来!耐心鼓励等待几秒35.8对特殊需要的学

20、生!适当多等几秒00答错了,给学生几秒钟的思考更正00三节课的提问大部分都是停顿不足的。但结合前面问题的分析,由于课改前的问题记忆性的东西很多,学生一齐答的比例高,基本上提问之后学生不用深思熟虑就可以回答,可以说不是老师没有提供思考的时间,而是没必要提供如此多的时间。而在第三节课中,由于创造性问题的出现和增加,所以需要预留时间给学生思考。这与问题的类型是密切相关的。四、启示课堂提问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课堂提问的技巧更加是万千课堂现象中的冰山一角。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形式。内容决定了形式,但形式表达了和反映了内容。所以我们可以透过观察新一轮课程改革后历史课堂的提问技巧的变化,得到一些启示

21、。第一, 课程改革的开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变化。以前的中学历史课强调的是历史知识的记忆,特别是初中。知识量积累的多寡就是衡量学生是否成材的准则。所以课堂上教师就利用各手段,比如说让学生朗读课文,一遍又一遍地叫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结论,甚至上课画重点来让学生加强记忆。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基本上都是传授知识、应付能力的灌输式的教学取向。3 所提问题集中在认知记忆性方面。课改后,认知记忆性问题的减少,创造性问题的增加,说明了教师正在大力开发能激起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正在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固然符合了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理念。但从实质上来说,教师更加注重了学生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注重培养他们适应现

22、代社会的生存能力,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发展能力、端正态度、教书育人的培育式的教学观就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新生的事物。第二, 民主平等的课堂作风慢慢地取代教师权威的课堂作风。课堂提问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师生、生生和生师4。课改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模式只是,或者大部分是师生。这种课堂提问模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为教师管理课堂提供了一个很好手段。教师提出已经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又采用齐答的方式。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讲是维护了教师作为知识掌握者的权威。课改后,由于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应用,课堂上就不能只是由教师完全掌控学生学习的内容了。学生自己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课堂上展示学生的探究性成果(探究性

23、课题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的),全班同学针对发言内容提出问题而后必定会引起大规模的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会学到教师没有预计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不是某本教材知识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体系中的组成部分。那么,教师作为知识权威方面的影响肯定比以前减弱了。但是,从实验区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没有出现第三种的提问方式。有学者研究过中国课堂难以出现这种模式的原因。5 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师的权威。不破除教师知识掌控的权威,不仅难以实现“教师主体、学生主导”,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更不用说可以将他们培育成具有现代平等观念的公民了。但这种模式的应用确实涉及大量难以控制的因素,这要靠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研究的是实验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后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技巧的变化。变化是较大的。实验区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涉及历史课程其他方面的很多宝贵经验。如果都能总结出来,这对2004年在全省全面铺开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参考文献:1 杨平,张文英:如何进行中学历史课堂提问,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邱成富:历史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22 全莉娟、邾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