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及课程教学大纲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学科名称及代码外国语专业基础课导师姓名主要研究方向新闻学050301英德日任选新闻与传播理论/新闻与传播实务吴飞新闻传播与社会研究黄少华新闻传播与网络社会传播学050302英德日任选新闻与传播理论/新闻与传播实务邵培仁传播与媒介理论邵培仁媒介经济与管理李岩传播文化与媒介批评国际传播050303英德日任选新闻与传播理论/新闻与传播实务吴飞国际传播与跨文化研究施旭国际传播与话语研究韦路国际传播与新媒体技术影视动漫传播050304英德日任选新闻与传播理论/新闻与传播实务范志忠影视动漫与文化传播王小松

2、影视动漫与艺术传播文化创意产业050305英德日任选新闻与传播理论/新闻与传播实务李杰数字娱乐与文化产业王小松文化创意与艺术管理备注直接攻博、硕博连读的招生比例视生源情况而定(不超过1/4),在职生比例5。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传播理论与方法主讲教师邵培仁、吴飞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Method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应专业传播学、新闻学、国际传播、影视动漫传播、文化创意产业学时学分32/2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开课学期1考试方式论文课程内容提要:(500字以内)信息社会、知识社会其实就是传播社会。因此,传播理论与方法是人类

3、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护照和通行证。课程要求博士研究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传播知识,了解和熟悉中外传播事业的历史和现状,知道如何运用传播学的原理与方法指导各种传播活动,而且要能了解和熟悉中外传播理论与方法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具有运用传播理论和方法从事科学研究、解决传播问题的能力,能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写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著。课程主要内容:、传播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著作;、传播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人物;、中外传播研究的基本现状;、中外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当下国际传播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当下中国传播理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西方传播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中

4、国传播理论体系或进行特色研究的可能性;、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其运用。本课程除讲授与讨论外,十分重视大众传播中信息产品的生产、处理、传播和接受等方面案例的分析,要求博士生平时注意观察、分析和研究中国的大众传播现象,希望通过具有典型意义案例的分析和中国特殊传播现象的研究,使理论观点能应用于诠释经验世界,而经验世界的现象也能作为丰富理论或修正理论的参考。主要教材:邵培仁著:传播学(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美罗杰·维曼、约瑟夫·多米尼克著:大众媒介研究导论,金兼斌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英安德斯·汉森等著: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崔保国等译,新华出版社,

5、2004年。主要参考资料: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大众传播理论,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美德弗勒、英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颜建军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大众传播学诸论,杜力平译,新华出版社,1990年。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汪凯、刘晓红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美赛佛林、坦卡特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戴元光、邵培仁、龚炜著

6、: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传播与媒介理论主讲教师邵培仁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and Media Theory课程性质选修课适应专业传播学、新闻学、国际传播学时学分32/2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开课学期2考试方式论文课程内容提要:(500字以内)新闻是社会的镜子,传播是社会的神经。传播与媒介理论课程旨在向传播学专业博士生全面展示信息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与当代社会的复杂关系和互动情状,以及传播与媒介理论在这一过程中特殊作用和发挥作用的可能性。通过教学和讨论,要求博士研究生不仅要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和基本规律,而且知道如何运

7、用传播与媒介理论的基本原理指导政治、经济、文化、新闻等社会传播活动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优化日常工作和生活,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课程讨论的主要内容有:、媒介生态理论;、媒介地理理论;、媒介社会理论;、媒介伦理理论;、媒介文化理论;、媒介政治理论;、媒介批判理论;、媒介身份理论;、媒介人种理论;、媒介公平理论。等等。本课程除讲授与讨论外,十分重视媒介理论与实践中的案例分析,要求博士生密切关注世界媒介理论与媒介运作中前沿课题和现实问题,希望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分析,使理论观点能应用于诠释经验世界,而经验世界也能作为丰富理论或修正理论的参考。主要教材:邵培仁等著:媒介理论前沿,浙江大学出版社,2

8、009年。邵培仁等著:媒介理论前瞻,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美道格拉斯·凯尔纳著:媒体文化,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英戴维·巴勒特著:媒介社会学,赵伯英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主要参考资料:邵培仁等著:媒介生态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邵培仁、杨丽萍著:媒介地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邵培仁、叶亚东著:新闻传播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美塞伦·麦克莱著:传媒社会学,曾静平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著:传播政治经济学,胡正荣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美克利福德·克

9、里蒂安著:媒介公正,蔡文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邵培仁主编:政治传播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李岩著:传播与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著:媒体等同,卢大川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媒介经济与管理主讲教师邵培仁英文名称Media Economy and Management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适应专业传播学、新闻学、影视动漫传播、文化创意产业学时学分32/2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开课学期2考试方式论文课程内容提要:(500字以内)通过学习本课程的讲授与讨论,指导博士生掌握媒介经济与管理的

10、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媒介管理的基本规律、原则和作用,知道运用媒介经济学和媒介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媒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熟悉国际媒介经济和媒介管理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和热点课题,敢于积极探索中国媒介经济与管理中重大的和紧迫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媒介组织和政府机构高层次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中外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的基本现状;、中外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当下国际媒介经济与媒介管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当下中国媒介经济与媒介管理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西方媒介经济与媒介管理研究中取得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媒介经济与媒介

11、管理研究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同西方的差距;、构建中国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的理论体系;、探讨对媒介经济与媒介管理进行特色研究的可能性;、探讨媒介经济与媒介管理研究中的新课题。本课程除了讲授和讨论外,十分重视媒介经济与媒介管理中典型案例分析。希望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的分析和中国媒介经济与管理现象的研究,使理论观点能应用于诠释经验世界,而经验世界的现象也能作为丰富理论或修正理论的参考。主要教材:邵培仁、陈兵著:媒介战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邵培仁、陈兵著:媒介管理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美Robert G.Picard著:媒介经济学,冯建三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主要

12、参考资料:邵培仁、刘强著:媒介经营管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唐榕、邵培仁著:电影经营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吴飞著:大众传媒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普林格尔、斯塔尔著:电子媒介经营与管理,潘紫径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邵培仁等著:文化产业经营通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美理查德··凯夫斯著:创意产业经济学,孙绯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英约翰·霍金斯著:创意经济,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美Brian Kahin/Hal R.Varian编著:传媒经济学,中信出版社,2003年。邵培仁主编:会展管理,上海人

13、民出版社,2011年。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数字娱乐与文化产业主讲教师李杰英文名称Digital Entertainment and Cultural Industry课程性质学位课适应专业传播学、影视动漫传播、文化创意产业学时学分32/2教学方式讲授与研讨开课学期冬考试方式论文课程内容提要:(500字以内)本课程要求博士生了解数字娱乐与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揭示数字娱乐条件下人们的娱乐心理需要结构,深入把握动漫、数字音乐、数字影视、网络游戏的基本规律,分析并发现其盈利模式。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九大内容:一、娱乐经济与数字娱乐产业;二、数字娱乐产业的基本特征;三、娱乐心理

14、分析;四、非实物化产品;五、创新的盈利模式;六、当代数字娱乐产业类别;七、数字数字娱乐产业集群;八、中国数字娱乐产业;九、数字娱乐产业的全球竞争与品牌战略。主要教材:李思屈:数字娱乐产业,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李思屈等著:中国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主要参考资料:李思屈:东方智慧与符号消费,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李思屈:广告符号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Cartoon:One Hundred Years Of Cinema Animation,by Gannalberto Bendazi,John Libbey & Commpany

15、Ltd.,London,1994Prime Time Animation:Television Animation and American Culture, edited by Carol A. Stabil and Mark Harris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ge,2003.邵培仁、李思屈主编:中国娱乐与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传媒报告杂志社,2009年起每年一本。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文化产业研究主讲教师李杰英文名称Cultural Industry Studies课程性质选修适应专业传播学、影视动漫传播、文化创意产业学时学分32/2

16、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开课学期考试方式论文课程内容提要:(500字以内)本课旨在指导学生研究文化产业的基本规律,探索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对广告产业、音像产业、艺术产业、体育产业、新闻出版等重要文化产业类别的个案研究,达到对文化产业一般规律和本质的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有如下七个部分:一、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二、文化产业的经济特征,三、文化产业与文化需求,四、文化产业模式,五、当代文化产业的九大类别,六、文化创意与内容生产,七、文化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主要教材:李思屈:文化产业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主要参考资料: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

17、艺术的经营之道,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托马斯·达文波特/约翰·贝克:注意力经济,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考林·霍斯金斯·迈克法蒂耶/亚当·费恩: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邵培仁等著:文化产业经营通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熊澄宇著: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邵培仁、李思屈主编:中国娱乐与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中国传媒报告杂志社,2009年起每年一本。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传播

18、符号学主讲教师李杰英文名称Semiotic Communication Studies课程性质选修适应专业传播学、新闻学、国际传播、影视动漫传播、文化创意产业学时学分32/2教学方式讲授与研讨开课学期考试方式论文课程内容提要:(500字以内)本课程主要指导学生研究符号在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符号的意义生成规律及其与人类生命深层结构的对应关系,学会运用符号学的方法来研究传播与文化现象。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七个部分:一、传播学的起源与符号学派的兴起,二、李思屈困惑与索尔难题,三、符号学的对象、范围与方法,四、符号与意义,五、符码,六、符号学方法的应用,七、符号的战争。主要教材:自编传播符号学

19、。主要参考资料:李思屈:东方智慧与符号消费,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李思屈:广告符号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罗兰·巴尔特:符号学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罗兰·巴尔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媒介批评主讲教师李岩英文名称Media Criticism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应专业传播学、新闻学、国际传播、影视动漫传播学时学分32/2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开课学期2考试方式论文课程内容提要:(500字以内)媒介批评课程

20、主要是向学生提供当代批评理论在媒介批评研究方面提供的知识体系,它包括:批评立场/批评范畴/批评命题和批评话语等四个方面。同时组织和训练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媒介批评实践,通过实践理解媒介批评对于建构媒介反思和揭示性解读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培养作为人文学者的的批评精神。本课程的主要内容:1、符号学理论、意识形态分析、叙事理论、读者反映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大众文化理论的基本研究立场和话语方式与理论研究架构;2、以上各种理论在媒介领域的批评实践和开拓方向。通过互动式教学和讨论,要求博士生认识媒介批评立场对于促进社会进步的主要意义,了解当代批评理论的形成过程,重点是这种理论产生的背景、面对的问题和研究思

21、路。思考这些理论在面对中国问题时的适应情况,通过媒介批评实践发展这些理论或者拓宽研究视角的途径。主要教材:李岩著:媒介批评,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罗伯特·C艾伦编著:重组话语频道,麦永兄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主要参考资料:佛朗索瓦.利奥塔著: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车谨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罗兰.巴尔特著:符号学原理,王东亮等译,三联书店,1999年。福轲著:福轲访谈录权力的眼睛,严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杰拉尔.日奈特著:叙述话语研究,杨志堂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斯坦利·费什著:读者反映批评理论与实践,文楚安译,中国社

22、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约瑟芬.多诺万著:女性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赵育春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约翰.费斯克著: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莫瑞.克里格著,批评之旅:六十年代之后,李自修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汉诺 哈特著:传播学批判研究,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文化表征研究主讲教师李岩英文名称Cultural Representation Studies 课程性质选修课适应专业传播学、新闻学、国际传播、文化创意产业学时学分32/2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开课学期2考试方式论文课程内容提要:(500

23、字以内)本课程主要是细读和研讨霍尔的表征一书。通过细读和研讨,要求博士研究生了解的文化表征的意义和关注的问题。同时,接受关于文化研究的方式、方法训练。能够运用这种方法选择自己的问题,并且进行文化表象和意指实践的分析研究。文化表征课程细读和讨论的主要内容有:1、表征的运作;2、表征社会;3、他种文化展览中的诗学和政治学;4、“他者”的景观;5、展示男人卫;6、文类与性别。主要教材:斯图亚特.霍尔著:表征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主要参考资料: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雷蒙.威廉斯著: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

24、年。周宪著: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媒介话语分析主讲教师李岩英文名称Media Discourse Analysis课程性质选修课适应专业传播学、新闻学、国际传播、影视动漫传播学时学分32/2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开课学期考试方式论文课程内容提要:(500字以内)本课程要求博士生认识、了解和掌握话语理论与话语研究的方式、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研究分析中国媒介话语想象。本课程内容主要内容:1、话语分析文本分析;话语分析文本间分析;2、媒介文本分析;媒介文本间分析。3、选择具体媒介文本进行话语分析训练。主要教材:乔治·埃利亚,萨尔

25、法蒂著:话语分析基础知识,曲辰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主要参考资料:布尔迪厄著: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刘禾著: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与被译解的现代性,三联书店,2002年。施旭著:文化话语研究:探索中国的理论、方法与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李悦蛾、范宏雅著:话语分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Brown,G.著:话语分析,罗选民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传播与社会主讲教师吴飞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课程性质学位课(必修)适应专业传播学、新闻学、

26、国际传播、学时学分32/2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开课学期考试方式论文课程内容提要:(500字以内)社会事物是通过它在文化形式中的表达而出现的。这些形式都通过媒介而得以扩展,每一种形式都有一个特定的“编码”与之对应。本课程的目的正是希望通过对媒体运作的特定的“编码”方式的探索,来揭示媒体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的。我们将通过对不同的传播研究传统的梳理,让大家掌握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借用怎样的手段和方法去解读传播媒介的社会意义的。本课程是一门研讨型课程,需要学生大量阅读相关文献,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讨论。每一个同学都需要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陈述自己的观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大部分的内容:一、传

27、播与社会的主要理论梳理;二、传播与政治;三、传播与经济,四、传播与社会发展;五、传播与文化。主要教材:吴飞著:传媒、文化与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主要参考资料: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丁未译, 华夏出版社,2005年。美奥弗利·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汪凯、刘晓红译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 新华出版社,2003年。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邵培仁主编:传播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加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胡正荣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8、。美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像力,三联书店,2005年。英 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美 柯克.约翰逊: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展明辉 张金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年。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论表达自由主讲教师吴飞英文名称Freedom of Expression课程性质选修课适应专业传播学、新闻学、国际传播学时学分32/2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开课学期考试方式论文课程内容提要:(500字以内)表达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的权利,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对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民族精神、公民素质等都有

29、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此,政府既要保障公民私人领域中的表达自由,也要保障公民公共事务中的表达自由。而对表达自由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会有利于我们为更好保障公民的这一基本权利。本课程是一门研讨型课程,需要学生大量阅读相关文献,以传播案例分析为中心来组织讨论。每一个同学都需要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陈述自己的观点。本课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首先分析表达自由的基本内涵和其价值;然后我们将分析各种表达自由的思想流派的历史渊源和及其代表性人物与代表性观点;我们还将分析这些流派的主要观点的优点与不足;同时我们还要从表达自由的保护与限制的角度来分析代表性国家(如中国、美国、法国、英国)的媒体政策;在法律、文

30、化和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步伐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我们相信人们需要在同一个概念体系下共同讨论法律问题,也就是说未来人们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传播法和表达自由问题,而这种研究必定是各国、各民族和各种意识形态互相碰撞、互相妥协下进行的,因此我们也将分析欧洲人权委员会和欧洲人权法院的表达自由思想和判例原则。最后,我们将就表达自由的一些重要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集中分析。主要教材:吴飞著:平衡与妥协西方传播法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吴飞著: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吴飞著,大众传播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主要参考资料:美唐纳德·M·吉尔摩

31、、杰罗姆·A·巴龙、托德·F·西蒙著:美国大众传播法判例评析,梁宁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沈固朝著: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邵培仁等: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Freedom of the Press: 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7.Po

32、tter Stewart, Or of the Press, Hastings Law Journal, 26: (1975).Thomas I. Emerson, The System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Randon House, Inc., New York, 1970.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影视传播理论主讲教师邵培仁、范志忠英文名称film and TV Communication Theory课程性质选修课适应专业传播学、影视动漫传播、文化创意产业学时学分32/2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开课学期3考试方式论文课程内容提要:(500字以内)影视

33、传播理论如同其它门类的理论一样,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艺术传播理论。本课程旨在向博士生全面展示影视传播理论的发展变化,对影视传播理论从本体到方法论的过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懂得如何运用影视传播理论来分析影视作品,了解影视与社会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知道经典影视理论如何转变为现代影视传播理论,为博士生研究影视传播的状况、意义及发展规律提供一个科学的方法。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1、电视与电影的发展;2、电视与电影的基本原理;3、电影的视听语言;4、电视的视听语言;5、影视传播本体论;6、影视传播方法论;7、后现代影视理论;8、作为艺术的电视和电影;9、作为产业的电视和电影;10、影视和媒介

34、的互动关系;11、电视与电影的制作与编导。本课程除讲授与讨论外,十分重视影视制作、编导、经营等方面案例的分析,希望通过具有典型意义案例的分析研究,使理论观点能应用于诠释经验世界,而经验世界的现象也能作为丰富理论或修正理论的参考。主要教材:范志忠著:当代电影思潮,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唐榕、邵培仁著:电影经营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邵培仁主编:艺术传播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主要参考资料:袁玉琴主编:影视艺术概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澳理查德·布鲁姆著:电视与银幕写作:从创意到签约,华夏出版社,2003年。美鲍德韦尔、卡罗尔主编: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中

35、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梅长龄著:电影原理与制作,台北:三民书局,1982年。程予诚著:现代电影学:开启成功票房的钥匙,台北,五南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刘立行著:电影理论与批评,台北,五南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美彼德·普林格尔等著:电子媒介经营与管理,潘紫径等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范志忠著:百年中国影视的历史影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国际传播与话语研究主讲教师施旭英文名称Intercultural Media Discourse Studies课程性质适应专业传播学、新闻学、国际传播学时学分32/2教学方式讲授

36、与讨论开课学期1考试方式论文课程内容提要:(500字以内)本课程旨在:从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评判西方的(国际传播)话语理论、方法、实践,提出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基本范式,分析、解释、评价一系列当代中国国际传播话语的重大事件。学生们通过听课、讨论和论文写作,对跨文化话语传播研究的现状、发展方向和具体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话语,包括个人、社会、国际传播话语,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存在方式之一,它塑造、维持、改变我们的社会文化现实。本课程将介绍、分析、评判主流理论与实际,提出中华文化范式,并对一些重大国际传播话语事件做个案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1次课 话语

37、研究概述和学期计划。同学相互介绍,老师介绍课程目的、方法、学生需完成的课程论文的内容。第2次课 西方话语的跨文化评介。介绍和评判西方话语研究的概况。第3次课 中国话语研究 1: 理论。对话语理论作全面深入的表述。第4次课 中国话语研究 1: 方法。对话语研究方法的全面深入的表述。第5次课 话语和贸易摩擦。介绍话语研究的基本方式以及我国对外贸易的话语的情况;学生对与不同国家的贸易纠纷话语进行对比。第6次课 话语和人权事业。介绍话语研究的基本方式以及我国人权话语的情况;学生对中国人权话语的进一步分析。第7次课 个人研究报告发言。同学评议,老师总评。第8次课 个人研究报告发言。同学评议,老师总评。详

38、细信息见网站 主要教材:施旭(2005)文化话语研究:探索中国的理论、方法与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Shi-xu (2005). A Cultural Approach to Discourse. Houndmills,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主要参考资料:Van Dijk, T.A. The study of discourse. In T.A. van Dijk (1997) (ed). Discourse Studies: 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Vols 1 & 2. London: Sag

39、e Publications. Pp. 1-34.Schiffrin, D. (1994).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Oxford: Blackwell. (Have a glance over the introductory parts of each chapter.)Shi-xu(2009a). Reconstructing eastern paradigms of discourse studies.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 4 (1): 29-48.Shi-xu (ed) (2007). Discourse

40、 as Cultural Struggl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其他文献参考见: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网站)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网络传播与网络文化主讲教师黄少华英文名称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cyberculture课程性质选修适应专业传播学、新闻学、国际传播学时学分32/2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开课学期3考试方式论文课程内容提要:(500字以内)今天的社会科学,已越来越把物质和文化视为相互交织的社会和历史过程,而文化研究也越来越被视为连接对媒介、文本、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理解的桥梁。本

41、课程的主旨,就是基于上述理论视野,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互联网崛起和扩张而勃兴的网络传播和网络文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讨论,全面把握网络传播和网络文化的历史和现状,熟悉网络传播和网络文化研究领域的各种理论、议题和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事网络传播和网络文化研究。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1、网络媒介的历史和现状;2、网络媒介的时空结构和特性;3、网络传播理论;4、网络传播与全球化;5、网络传播与社会记忆;6、网络传播与社会认同;7、网络传播中的数字鸿沟;8、网络传播、公共领域与民主政治;9、网络权力;10、网络语言;11、网络伦理等。主要教材:英

42、戴维·冈特利特编: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彭兰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美马克·波斯特著:信息方式,范静晔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主要参考资料:美曼纽尔·卡斯特著: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美曼纽尔·卡斯特著: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美斯各特·拉什著:信息批判,杨德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英史蒂文·克拉斯编:尴尬的接近权:网络社会的敏感话题,禹建强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英尼克·史蒂

43、文森著: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彭兰著: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翟本瑞著:网路文化,台北,扬智文化事业,2001年。黄少华著:虚拟世界中的道德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网络媒介与社会行为主讲教师黄少华英文名称Internet media and social behavior课程性质选修适应专业传播学、新闻学、国际传播学时学分32/2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开课学期2考试方式论文课程内容提要:(500字以内)网络媒介的崛起,推动了虚拟社会行为的凸现,网络在今天

44、已成为影响人们日常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本课程旨在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让学生对网络媒介的特性、网络社会行为的基本形态、网络媒介影响日常社会行为的内在机制等议题,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传播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网络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1、网络媒介分析;2、网络社会互动;3、网络信息行为;4、网络游戏行为;5、网络政治参与;6、网络社会运动和集体行为;7、网络暴力行为;8、网络成瘾等。主要教材:美詹姆斯·E凯茨、罗纳德·E莱斯著: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郝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年。黄少华著:网络空间的社会行为:青少年网络行为研究,

45、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主要参考资料:美约书亚·梅罗维茨著: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英亚当·乔伊森著: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任衍具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美雪莉·特克著:虚拟化身:网络空间的身份认同,谭天等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1998年。美简宁斯·布莱恩特编:媒介效果:理论与研究前沿,石义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美 柯克·约翰逊著: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展明辉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年。顾海根著:青少年网络行为特征与网络成瘾研

46、究,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年。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网络社会学主讲教师黄少华英文名称Cybersociology课程性质选修适应专业传播学、新闻学、国际传播学时学分32/2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开课学期2考试方式论文课程内容提要:(500字以内)网络社会是一个媒介社会或拟像社会。由互联网所引发的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革命,正全方位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改变着社会结构和社区形态。本课程旨在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网络社会的结构形态,掌握网络社会学的主要理论,熟悉网络社会学的核心议题,并能运用网络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互联网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意义。本课程的主

47、要内容有:1、网络社会的时空结构;2、网络时代全球化和族群认同的关系;3、网络社会的结构与风险;4、网络社会分层与社会边界重建;5、虚拟社区;6、网络行动者及其社会行动;7、网络互动与网络社会支持;8、网络政治与网络权力;9、网络社会运动;10、网络社会研究方法等。主要教材:美曼纽尔·卡斯特著: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黄少华、翟本瑞著:网络社会学:学科定位与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主要参考资料:英安德鲁·查德威克著: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荷兰约斯·

48、德·穆尔著: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美曼纽尔·卡斯特著: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郑波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李英明著:网路社会学,台北,扬智文化事业,2000年。邵培仁著:媒介地理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杨伯溆著:因特网与社会:论网络对当代西方社会及国际传播的影响,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胡泳著: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刘文富著: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博

49、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网络时代的国际传播主讲教师韦路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in the Internet Age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应专业传播学、新闻学、国际传播学时学分32/2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开课学期2考试方式论文课程内容提要:(500字以内)自从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中提出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到现在,已经过去了30多年。在此期间,发生了许多影响国际传播的新变化,包括冷战的结束,前苏联的解体,和中国的崛起。除此之外,新时代极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传播技术的出现与融合,以及

50、它们对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互联网将如何改变世界?它在21世纪的国际传播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互联网会消除国际新闻与信息的不平等流动吗?在网络环境下,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可能打破国际强弱秩序而获得相对平等的地位吗?它能增强边缘国家的力量并帮助他们跃迁至现代化吗?或者恰好相反,互联网会使西方与东方,北方与南方,中心与边缘,经济发达与经济落后,信息富有者与信息匮乏者之间的不平等进一步加剧吗?它会导致另一种媒介帝国主义赛伯殖民主义(cyber colonialism)的产生吗?本课程旨在为以上问题提供一个可能的解答。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1、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NWICO)的历史命运;2、数字鸿沟与国际

51、传播;3、国际传播与社会网络分析;4、文化帝国主义及其反思;5、媒介建构与国家形象;6、历史的终结和文明的冲突;7、自反性现代化与风险社会。主要教材:Thussu, D. (2006).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ntinuity and Change (2nd ed.). Bloomsbury.杨伯漵:因特网与社会,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主要参考资料:萨义德:报道伊斯兰:媒体与专家如何决定我们观看世界其他地方的方式,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Fukuyama, F. (1989). The end of history. National In

52、terest, Summer.Habermas, J.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Cambridge: MIT Press.Huntington, S. (1993).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 Summer.McChesney, R. W. (1996). The Internet and U.S. communication policy-making in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perspective. J

53、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6 (1), Winter.Schiller, H. (1976).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Domination. White Plains, NY: International Arts and Sciences.Tehranian, M. (1994). Where is the New World Order: At the end of history or clash of civilization?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1 (2).Thussu, D. K. (1998). Electronic Empires: Global Media and Local Resistance. New York: Arnold.Tomlinson, J. (1991). Cultural Imperialism: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Pinter.博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