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方案设计_第1页
校本课程方案设计_第2页
校本课程方案设计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业方向:义务教育初中英语姓名:郑梨红准考证号:课程开发类课程(让学生快乐成长)初中校本课程设计方案为了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 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推动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为我校今后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 础,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制定本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校本活动课程以校本课程为基础,涉及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领域。本方案重点针对我校初一、初

2、二年级。一、课程开设的情境分析斯基尔贝克 认为,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主要有五大步骤,学校首先必须分析情景,然后依据情境 分析的结果,拟订适切的目标,同时建构适切的课程方案,最后进行解释、交付实施,并进行追踪 与方案的重建.所以在情境分析时,我们应考虑到校内及校外两部分的因素。我校现有资源的现场评估表项目优势劣势地理环境城市中心社区人员素质复杂、绿地少、学校规模规模较大,全校 26个班。教师敬业精神强班级间联系不足,场地缺乏师资年轻、活力强,经验不足,对学校不熟悉学生认知水平及学习态度较好部分学习习惯较差,创新弱行政人员有热情、关系和睦编制不足,教师需兼行政职务豕长望子成龙,对教育投入热情较高缺乏

3、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态度社区参与愿意参与学校事务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硬件设施基本设施齐全设备数量不足地方资源较丰富社区与学校未有效建立信任合作机制课程资源已开始实施学校学科小组等活动课程活动水平与质量不高(1 )在校内因素方面,我们应分析:A.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能力与需求B. 教师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与经验C. 课程现状与优缺点D. 学校气氛与权利结构的关系E. 校内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合作(2) 在校外因素中,我们应考虑:A. 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家长的期望,与社区的价值观B. 教育系统中教育政策的变革,考试制度的改变,教育研究的发现C. 学科知识内在内容与教材教法的革新D. 教师支持系

4、统,如教师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的可能贡献E. 社会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利用二、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它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有实质性的因素,它制约着 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制约着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学习方法。初中校本课程的开 发与实施要体现岀“以知识的综合运用”为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 以综合为主要特征,同时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目标,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 创新、发展”为主线,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目标指向,把学生的“校内学习”同“校外生活”以及 兴趣相统一,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以深入社区,贴近社区的方式创

5、建社区文化与学 校文化共建的教育理念,培育和营造学校的专有特色,着力构筑一个符合现代课程观,凸显校园文 化特征的实践性课程体系。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是:2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2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2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三、课程开设的目标校本课程的开设是落实国家“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课程的目标 的制定与开发时,为了有效发挥各种课程的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 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主

6、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依据学生终身发展的需 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的开发来设计和实现 课程具体目标。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 总目标是:发展以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一般思维能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课程分年级的 具体目标 是: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2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2 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2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2、主动积极

7、地参与社会并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2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2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和睦共处。2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3、初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2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建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2 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2 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

8、的劳动习惯。4、提高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获取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形成良好的信 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2自主提岀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2提高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进行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2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四、课程的内容选择校本课程内容是一个系统而有机的整体,其内容的选择应以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规律为依据, 而非是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课程的内容选择需要遵循拥有内在逻辑 联系的线索,即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

9、个线索来组织课 程内容,同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以学生为核心,逐步实现三个线索的均衡与整合,并最终指向于 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1、课程的内容确定校本课程内容涉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领域。这四大领域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校本课 程内容的全部。四大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以融合的形态呈 现的。具体地的讲:研究性学习 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 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

10、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 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各种富有时代感的教育(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 价值观教育等)中途都可以不断渗透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岀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 验、发展实践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 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是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信息技术教育 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 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

11、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反思与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劳动与技术教育 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 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 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该 领域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 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2、课程内容的确定与选择原则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因社区、学校以及学

12、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同,其内容是由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与特长,体现每一所学校及其所在社区的特色,并善于引导学 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而确定的,因此,课程内容的确定与选择应突出以下原则。(1)思想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所限制,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是模糊和抽象的,因此, 通过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个性、人格、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校本课程内容选定的首要原则。(2) 开放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绝对范围和标准,即没有严格的知识体系,强调学习要 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

13、,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评价标准的差异性,社会、家庭、学校尽可能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等开放的学习提供多方位的 支持,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创建自由探究的环境。(3) 主体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内容开发既要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的需要,又要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及社区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使学校、教师和学生成为学校教材开发的主体,改变传统的学校、教 师和学生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的角色,使其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能够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有创意地开发和编制校本教材。(4) 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发展的阶段性,即从低学年到高学年要体现学习内容的阶 段性,使学

14、生能够围绕着某一内容开展,连续性的学习,在这种连续性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 态度、方法和能力。(5) 综合性原则 学校和社区资源的多样性、差异性特点必然决定了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多样性、 综合性的特点。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社区和学校的特色,又要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岀发,有针对性选择不同的内容,同时,还要考虑个性发展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体现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 活动的多样的视点、多样的过程和多样的结果。(6) 实践性原则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在教学内容安 排上,要注重安排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一般理论知识的补充不宜过多,要以问题和活动为教学内容 的主体,强调注重活

15、动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习的结果。3、 活动的教师合作指导TT模式(1)学科内教师指导 TT(2)跨学科教师指导 TT4、校本课程的构架课程构架的基本理念为,以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为指导,视学生是课程的中心,每 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与需求均应受尊重。课程应依据儿童的兴趣、能力、动机与七大智能领域进行设 计,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教师是对教育改革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建立共识,同心同德向 自己的能力与耐力做最大的挑战;家长是教育环境的重要贡献者,应以具体的行动协助学生的学习, 为教师分忧分难,积极支持与鼓励教师的教学活动;所有的学科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学校应为学生 提供充分发展七大智

16、能领域的机会。课程的活动内容设置课程的活动类型的划分以活动课程理论为指导,以学校现有的科技活动课程为基础,结合多元智 能理论,课程类型与活动设置如下:领域语言数学逻辑音乐体能空间自我文学欣赏发展的思维音乐欣赏篮球运动方圆美术人与社初一英语乐园手工制作美丽的中国会社英语阅读网路漫步海模制作乡土历史团生命科学名初二阅读与欣赏数学乐园音乐欣赏有趣的象棋探寻历英语短剧物理与生活手工制作方圆美术史称青春的律动生命科学五、课程的操作规划与过程实施为了进一步落实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在挖掘现有教师的专长和社区人力资源的基础上,依据学 校制定的校本课程的活动规程,大力贯彻多元性、实用性、乡土性的教学,在打破固有

17、的班级界限, 甚至年级界限,整合和划分学生的学习形式,塑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发社区的多元化发展, 指导学生的社团与小组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打破现有的饿课程结构,落实文体 类课程教学目标。(一)课程的实施规划1、制定课时计划与内容课时计划与内容的确定遵循先总后分、由浅入深、由学科内至跨学科的原则,每学期每个学生完 成3个课题或项目设计,其中两个课题是学科内的,称之为学科课题研究,它以学科知识为背景,强 调学科渗透。时间 8周,另一个为综合性课题,称之为综合实践课题,设计多学科或活动设计,时间 月4 - 5周,另外,再用1-2周进行课题总结与成果评价,具体情况要与各学科特点相结

18、合。2、确定核心教师及其职责教务处在初一、初二年级专任教师中确定若干名教师作为校本课程的核心教师。核心教师可由班 主任担任,其职责是负责本班级学生课程开设的全面工作。具体为:一是向学生系统介绍各活动课 程的基本情况,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课程的活动形式与评价等;二是向学生推荐和让学生认真选 择要参加的活动课程社团。三是及时协调学生参与和参加各活动课程的岀勤与常规,落实与强化活 动的常规教育。3、组建专家组和导师组教务处将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专家组和校本课程教学实施导师组。专家组有学校资深教师特、高级教师、教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与校外专家组成。导师组主要由各备课组推选的主讲教师组成, 主要任务是负

19、责课程的活动设计、校本课程纲要的编制以及学生活动的指导教师。4、研究成果展示与评价根据课时计划与活动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完成后,各活动小组要在导师的组织与指导下进行成果交流与答辩,专家组的成员要对课题进行成果书面评价或答辩。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推荐优秀题参加年级课题的成果展示与课题答辩,并举行一次全年级的成果汇报展。(二)课程的过程实施1、课题小组的组织与确定在各学科申报的社团成员基础上,由指导教师具体指导,围绕社团的活动主题,个人依据各人的兴趣和爱好,分别成立不同的课题小组与项目制作小组,数量约4-5个。条件成熟的课题小组可以跨年级来组建。在活动的初期,教师提供一些选题供各研究小组来参考和备

20、选,在学生能力提高到一 定程度时,可以围绕社团的活动目标与宗旨,自定主题,自主选题,开展活动。2、组织辅导报告和社团内动员课程开始实施时,各社团的指导教师还邀请家长、社区的人员和高校的专家,做研究指导报告, 这是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给学生方法论的指导。为配合课程实施,学校采取多种组织形式, 组织动员报告,同时,须有班主任的积极配合和协助。开设学习方法的指导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如何进行调查研究如何进行课题报告的撰写等主题报告。3、个人选择课题,拟定计划与方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课题设计的指导,要按照课题开题报告表的要求,指导课题小组自 己初步设计,教师对报告表的内容要进行适当的说明与解释。

21、4、指导教师初审,整合相近课题指导教师在初审时,要求学生对明显的错误或不合理的设计做岀解释,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 设想,对淘汰的课题成员须有明确的说明与理由,要求学生做岀修改,直到合理为止或者合并相近 的课题小组。初审完成后,指导教师在社团内公开研究的课题名称,并提岀研究的要求。5、组织组内分工,设计活动方案各小组课题组长完全由学生自己推选,将结果报告指导教师。同时,课题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按照课题开题报告表的要求,重新设计社会调查、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的方案。6、开展专题报告会,进行方案评审学生参加社团内的开题报告会,组织指导教师备课组3-4人参加评审,接受教师评审组的质询,修改完善方案。课

22、题的方案的评审要依据课题方案评审表的要求,评审结束,必须为每个小组写 评价表,为每个小组打分,并对小组全体成员设计的方案要进一步完善。7、课题实施,教师监控与指导小组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分别按小组进行。这给管理带来了困难,教师主要通过一些过程性的图表 来实现,每次小组活动时,要要有书面形式的报告、活动记录表、访谈记录表等,教师对小组的活 动实施状况进行纠正和指导。8、撰写研究报告,完成项目设计和活动总结各社团内的研究性学习要以课题小组为单位,撰写研究小组活动的研究报告,项目设计报告以及 调查报告等。课题小组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将活动的过程性进行总结。既要进行课题组的整体小结, 还要进行小组内的研究成

23、员的个人总结,在活动结束后,将材料上交给指导教师。并开始着手完成 小组课题研究报告。9、社团内展示、成果评价各课题小组的成果可以采取各种表现形式,可采用文字,模型,图片,声像多媒体等。展示时, 各种成果可以在同学间相互交流,同学间相互学习,交流后,各小组再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 指导教师按照课题成果的评价表,对各课题小组成果提岀问题和质疑,课题小组要进行说明和应答, 指导教师对应答表现进行适当成绩评价。指导教师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成果评价表分开题报 告、方案设计、研究报告和应答效果等几个分项评价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和权重,进行求和,得到 一个综合成绩,此成绩就为该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成绩。在

24、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推荐优秀课题参 加年级课题的成果展示与课题答辩,并举行一次全年级的成果汇报展。10、年级成果展示、答辩与报告会指导教师按年级安排不同的比例,选择岀水平性、代表性最强的成果进行展示和答辩,答辩主要 回答专家组的提问与质疑。学校对优秀成果颁发了专项奖励。研究成果的汇展与评价根据课时计划 与活动安排。六、课程的评价评价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环节,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 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过程,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表现 岀来的积极性、合作性、创新性。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 师专业化程

25、度的提高。评价主张采用以“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 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1、评价的基本理念1)评价的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性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 整体,贯彻到活动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 演讲等作为评价它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教师、学生、校外指导教师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在活动的评 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自我教育的的能力。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方案,并 支持学生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3)评价内容的过程性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时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 中的表现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仅是针对问题得岀结论,只要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 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就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在过程中获得 的经验以及成功的体验。总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