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海底形态和构造(上课用)_第1页
第一章海底形态和构造(上课用)_第2页
第一章海底形态和构造(上课用)_第3页
第一章海底形态和构造(上课用)_第4页
第一章海底形态和构造(上课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海洋地理湘教版选修第二章 海底形态和构造湘教版选修湘教版选修海洋地理海洋地理第一节第一节 海底形态海底形态8844.43m一、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一、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一、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一、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基本规律基本规律: 从陆地向大洋中心:从陆地向大洋中心: 大陆架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坡海沟和岛弧海沟和岛弧洋盆洋盆洋中脊(海岭)洋中脊(海岭)思考:思考: 以大洋中脊为中心,各类海底地形的分布有什以大洋中脊为中心,各类海底地形的分布有什么规律?么规律? 在处于成年期的大洋底部,以洋中脊为中心,向在处于成年期的大洋底部,以洋中脊为中心,向两侧对称分布着洋盆、海沟和岛弧、大陆坡、大陆架两侧对称分

2、布着洋盆、海沟和岛弧、大陆坡、大陆架1、大陆架和大陆坡、大陆架和大陆坡陆地向海洋的自然缓倾延伸的浅水地带,水深陆地向海洋的自然缓倾延伸的浅水地带,水深200米以内米以内特点:深度浅、坡度平缓特点:深度浅、坡度平缓油气资源、渔业资源丰富油气资源、渔业资源丰富大陆架外缘向深处陡降的倾斜面大陆架外缘向深处陡降的倾斜面水深水深2004000米,宽度十几米,宽度十几几百千米几百千米大陆架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坡2.岛弧和海沟岛弧和海沟分布在大陆分布在大陆边缘与洋盆的过渡地带,多边缘与洋盆的过渡地带,多火山、地震火山、地震(1)岛弧)岛弧 (岛链)(岛链)弧形分布的群岛弧形分布的群岛大陆坡的前缘大陆坡的前缘著名

3、岛弧著名岛弧(2)海沟)海沟岛弧外缘,狭长深凹岛弧外缘,狭长深凹大陆坡与洋盆分界线大陆坡与洋盆分界线著名海沟著名海沟两大岛弧链 第一岛弧链 千岛群岛 日本群岛 琉球群岛 台湾岛 菲律宾群岛 第二岛弧链 小笠原群岛 北马里亚纳群岛 岛弧、海沟是地球上构造运动最活岛弧、海沟是地球上构造运动最活跃的地带之一,多火山和地震。跃的地带之一,多火山和地震。 3.洋盆洋盆(深海平原):(深海平原):“大大”: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平平”:地形较平坦,内部有海底火山、丘陵、山脉:地形较平坦,内部有海底火山、丘陵、山脉“稳稳”: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地壳活动相对稳定“深深”:水深:水深

4、40006000米米4.4.洋中脊洋中脊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四大洋皆有,相互连通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四大洋皆有,相互连通中轴为裂谷,是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中轴为裂谷,是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分布分布太平洋太平洋大洋东部大洋东部大西洋大西洋大洋中部大洋中部, ,“S”字型字型印度洋印度洋大洋中部,大洋中部,“入入”字型字型第第二二节节 海底扩张理论与板海底扩张理论与板 块构造学说块构造学说一、大陆漂移假说一、大陆漂移假说最初于最初于19121912年提出大年提出大陆漂移观点,陆漂移观点,19151915年年出版出版 The Origin The Origin of Co

5、ntinents and of Continents and OceansOceans系统论述大系统论述大陆漂移学说陆漂移学说Alfred Wegener (1880-1930)德国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德国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一、大陆漂移假说一、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1.1.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在其上发生漂移;2.2.全世界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连接成一体,称为全世界的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陆或泛大陆联合古陆或泛大陆(Pangea)(

6、Pangea),围绕联合古陆的广,围绕联合古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阔海洋称为泛大洋;3.3.从中生代以后,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从中生代以后,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一、大陆漂移学说 非洲与南美洲大陆沿大陆坡900m深处的拼合,棕色表示大陆重叠区域。一、大陆漂移学说 全球大陆沿着大陆坡拼合的结果: 之所以沿着大陆坡拼合,是因为大陆坡处由于剥蚀作用引起的损失较小冈瓦纳劳亚一、大陆漂移学说距今约200Ma前的联合古大陆一、大陆漂移学说一、大陆漂移学说 全球大陆上山脉的全球大陆上山脉的一致性:一致性: 如果把大如果把大陆拼合到一起后

7、,大陆拼合到一起后,大陆上的山脉组成了一陆上的山脉组成了一个具有个具有相同年龄相同年龄和和变变形样式形样式的连续山系,的连续山系,暗示这些大陆曾经连暗示这些大陆曾经连为一体,后来逐渐分为一体,后来逐渐分开。开。一、大陆漂移学说一、大陆漂移学说古生物学证据之一古生物学证据之一:南大西洋两岸恐龙化石具一致性,说明晚:南大西洋两岸恐龙化石具一致性,说明晚古生代古生代- -早中生代期间非洲与南美大陆是相连的早中生代期间非洲与南美大陆是相连的 大陆漂移学说面临的主要问题:漂移机制大陆漂移学说面临的主要问题:漂移机制 由于受地球物理学的限制,当时人们尚不由于受地球物理学的限制,当时人们尚不知道地球内部存在

8、软流圈,大陆漂移缺乏物质知道地球内部存在软流圈,大陆漂移缺乏物质基础。基础。一、大陆漂移学说一、大陆漂移学说引起大陆漂移学说复活的主要原因:引起大陆漂移学说复活的主要原因:1. 201. 20世纪世纪5050年代古地磁学进一步证实大年代古地磁学进一步证实大陆确实发生过大规模的漂移;陆确实发生过大规模的漂移;2. 2. 地球物理学的进展揭示了岩石圈下部地球物理学的进展揭示了岩石圈下部的的软流圈软流圈,大陆漂移有了物质基础;,大陆漂移有了物质基础;3. 3. 海底地质学的进展。海底地质学的进展。二、海底扩张学说二、海底扩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 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

9、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美国地质学家迪茨(Dietz,1961)正式提出“海底扩张”的概念,赫斯( Hess,1962)加以深入阐述。二、海底扩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海沟处沿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 二、海底扩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

10、: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二、海底扩张学说二、海底扩张学说海底扩张作用海底扩张作用对流环地幔上涌洋中脊海沟海沟火山岛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 全球性的洋中脊和裂谷带;大洋形成的时间很长,但洋底岩石的年龄较轻,没有发现比侏罗纪更古老的海底岩石;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的上部结构差异明显,

11、而下部结构却差异甚微;海洋地壳热流量平均值与大陆热流量平均值几乎相等。全球大洋地壳年龄洋壳的年龄不老于侏罗纪,相对于大陆地壳40多亿年的年龄而言十分年青,说明洋壳处于不断更新之中。三、板块构造三、板块构造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岩石圈被一系列构造活动带分割成许多板块;岩石圈被一系列构造活动带分割成许多板块;全球有六个大板块及许多小板块组成;全球有六个大板块及许多小板块组成;板块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板块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地壳活动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性强烈的地带。三、板块构

12、造学说三、板块构造学说三、板块构造三、板块构造2.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A AB BC CD DE EF F2.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三、板块构造 2.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生长边界主要位于大洋中脊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运动,软流圈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大洋中脊大洋中脊三、板块构造 2.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消亡边界消亡边界 相当于海沟与板块碰撞带,两侧板块相对运动,在板块边界造成挤压、对冲或碰撞。 又可分为俯冲边界与碰撞边界两种次级类型。 俯冲边界 相邻的大洋与大陆板块发生相互叠覆,一般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也称消减带。 分两种次级类型:岛弧-海沟型,俯冲带上方发育岛弧,主要见于西北太平洋边缘; 安第斯型(山弧-海沟型),大洋板块沿陆缘海沟俯冲于山弧之下,主要见于南美大陆西部边缘。三、板块构造 2.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 汇聚型边界 俯冲边界日本海沟处的板块俯冲作用与地震震源分布边缘海大陆板块岛弧海沟软流圈岩石圈三、板块构造 2. 板块划分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