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论文ppt教材_第1页
储层论文ppt教材_第2页
储层论文ppt教材_第3页
储层论文ppt教材_第4页
储层论文ppt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前言第一章 孤东二区区域概况及开发历程 第二章 储层非均质性第三章 剩余油第四章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影响n第五章 孔隙结构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n结论n致谢n参考文献 前言n本文主要是通过孤东油田二十余口井孤东油田二十余口井的资料对二区馆上段地质特征进行的精细研究,从而得出该区的微观非均质模型微观非均质模型和剩余油剩余油形成机理。n通过本次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孤东油田馆上段的微观非均质特点微观非均质特点和剩余油的特点剩余油的特点,更好的寻找剩余油气藏。 第一章 孤东二区区域概况及开发历程n孤东油田区域构造上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的东北部坳陷沾化凹陷的东北部(见图1-1),

2、为一在中生界潜山背景上发育起来的近南北走向的大型披覆背斜构造整装油藏大型披覆背斜构造整装油藏,二区位于孤东油田的北部,以新近系馆陶组上段为主。孤东二区的地理位置(图1-1)开发历程n二区于1986年2月投入开发 87年7月开始注水 截止98年8月,二区共有油井143口,开井117口,油井利用率82%单元日产液水平10073吨,平均单井日产液86.1吨,单元日产油水平711吨,平均单井日产油6.1吨,综合含水92.9%。n。第二章 储层非均质性n微观非均质性微观非均质性: : 孔隙规模的孔隙与喉道、碎屑颗粒及填隙物分布的非均质性。在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n碎屑颗粒特征及其非均质性、空隙喉

3、道非均质性、填隙物非均质性、空隙类型、空隙结构特征、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孔隙结构与剩余油分布等几方面。一、储层岩矿特征 包括:包括:储层的矿物组成,颗粒的胶结和排列方式等,常常决定着储油物性。该区为中细砂岩和粉砂岩。碎屑成分中石英含量为38-50,长石含量30-40,岩屑含量为10-20,属岩屑质长石砂岩类,颗粒大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磨园中等到差,分选一般。总的来说,孤东油田二、三区馆上段岩石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 二、馆上段成岩作用n(一)馆上段成岩作用类型(一)馆上段成岩作用类型n主要经历下列成岩作用:n压实作用n胶结作用n压溶及溶解作用n矿物蚀变作用:钾长石的高岭石化, 斜长石的

4、绢云母化,黑云母的绿泥化和褐铁矿化。n. .粘土矿物的转化作用三、孔隙结构特征n一类:为特高渗特大孔粗喉孔隙结构类型(图3-3a) 。n二类:为高渗大孔中喉孔隙结构类型(图3-3b),主要分布于边滩微相。n三类:为中渗中孔中喉孔隙结构类型:主要分布于废弃河道微相中(图3-3c)。n四类:为低渗小孔细喉孔隙结构类型,主要分布于天然堤微相中(图3-3d).不同微相孔喉参数表四、四、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n 根据储层性能与沉积微相类型,建立了4种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n1、心滩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n2 、边滩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n3、废弃河道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n4 、天然堤储层孔

5、隙结构非均质模式1心滩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n该类储层粒度中值为0.15-0.25mm,粒度变异系数为0.25-0.40。泥质含量为3-10。具有单储系数大、单井产量高、注水见效快、含水上升快等特征,是油田开发最有利的油层。2边滩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边滩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n该类储层粒度中值为0.125-0.25mm,变异系数为0.30-0.42,泥质含量为5-1O。属中等非均质储层,其开发特征与心滩非均质模式基本相同。3、废弃河道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废弃河道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n该类储层粒度呈正韵律分布,粒度中值为0. 11-0.22mm,变异系数为0.35-0.47,泥质含量为7%

6、-15。在垂向上,渗透率呈明显的正韵律,最高渗透率分布在剖面的底部。平面上,渗透率变化较大。具有单储系数大、单井产量较高、注水见效快、含水上升较快等开发特征,是油田开发中较有利的油层。4、天然堤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天然堤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n该类储层剖面上无明显变化规律,粒度中值为0.07-0.12mm,渗透率略呈正韵律分布。平面上砂体顺河道呈狭长条带状分布,渗透率0.2-0.5m2。微观孔隙结构属低渗小孔细喉型,主要孔喉半径集中在4.64-1.6m,孔喉比是 5.4,以片状、弯片状喉道为主,属较强非均质储层。具有单储系数小、单井产量较低、注水见效慢、含水上升慢等特征,是油田开发中较有力的

7、油层.第三章 剩余油n为了提高原油采收率,需要知道油层中剩油层中剩余油余油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分布及其在孔隙内处于何种状态等等。剩余油形成受微观非均质性、孔隙介质的润湿性、粒间表面张力、原油粘度和开采条件等诸因素制约。n 剩余油是指油田开发过程中尚未采出而滞留在地下油藏中的原油。 为了提高原油采收率,需要知道油层中剩余油的形成过程、形态分布如何。n孔隙系统中的微观驱替机理:n在孔隙介质中,滞留石油的力共有3种,n 毛管压力:作为滞留力主要表现在油湿岩石中;n 粘滞力,是流体沿孔隙流动时的剪切应力所引起;n 重力,由于油、气、水的密度差引起的。n剩余油在微观孔隙中的赋存状态和位置剩余油在微观孔隙中

8、的赋存状态和位置n()球状、棒状,主要存在于亲水岩石粒间孔中。n() 环状,主要是在孔隙结构较均匀的油层中,油水均匀推进,在亲油的岩石表面形成环状剩余油分布,分布较局限。n() 凝块状,主要存在于粒间小孔内。在常压驱替速度下未能将油排驱,而滞留在孔内形成,分布较广。n()网络状,几乎所有的孔隙网络中均被剩余油所占据,主要存在于细小孔道和未被波及的中低渗透区,局部可见。n()连片状,主要是由于水驱过程中非均匀推进、舌进、绕流而成,部分地方水驱进行得彻底,孔道内无剩余油存在,而部分非均质严重的地方形成连片剩余油分布,局部分布。n()条带状,主要分布于纹理发育的非均质油层中,粒度较粗的纹层物性较好,

9、水驱进行得彻底,而粒度较细的纹层物性较差,形成带状剩余油,分布有限。n() 浸润状、浸染状、浸透状,主要分布于泥质中,水驱难以克服吸附对油的作用,而被束缚,残存下来。n()溶解状,溶于水中,量虽少,但分布极广。油水在岩石孔隙孔道中的分布机理油水在岩石孔隙孔道中的分布机理n(a)当含水饱和度很低时,水便围绕颗粒接触点形成一个水环,称之为“环状分布”。n (b)当含水饱和度增加时,水环的大小也随之增加,直至增大到水环彼此连通起来成为“共存水”的一种形式,它能否流动还要看具体存在的压差大小。高于这一饱和度后,水则成为“迂回状”分布能参于流动。n(c)随含水饱和度进一步增加,最终油则失去连续性并破裂成

10、油珠,称为“孤滴状”分布,油滴虽然靠水流能将其带走,但它很容易近到狭窄的孔隙断面而被卡住形成对液流的阻力。孔隙类型的演化与成岩阶段(油气生成)的关系未成熟阶段 主要是原生孔隙的机械压缩半成熟阶段 主要是原生孔隙的化学的压缩成熟阶段 原生孔隙达到不可压缩程度 次生孔隙可以存在过成熟阶段 原生及次生孔隙均达到 不可压缩程度AB40 30 20 10 0 40 30 20 10 0 原生孔隙 次生孔隙 (如果存在)体积%第四章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影响 1. 层内非均质性的影响层内非均质性的影响层内非均质性是指在单砂层规模内储层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控制和影响砂层组内一个单砂层中注入剂体积的关

11、键因素,包括层内渗透率在垂向上的差异程度、最高渗透率所处位置、层内粒度韵律、渗透率韵律和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以及层内不连续的泥质薄夹层的分布等。 2.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层间非均质性是指油田中宏观的、层次最低的非均质性,它是指个砂层组内小层或单砂层之间的垂向差异性,包括层组的旋回性、各小层或单砂层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隔夹层分布等,是对一套沙泥岩互层的含油层系的总体研究,属于层系规模的储层描述。它是层间干扰和单层突进(统称为层间矛盾)形成的内因。n3.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n平面非均质性是指由于砂体的几何形状、规模、连续性、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面变化所引起的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2、砂体的外部几何形态及顶底起伏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一般,当砂体顶底组合为正向地层时,有利于剩余油的富集;砂体的延伸方向和展布规律控制着油气的富集程度和剩余油的分布;砂体的连通性影响剩余油的分布,一般,砂体的连通性差,则剩余油相对富集。n 总之,由于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的差异,造成层内垂向上不同微相带的水驱效果不同,剩余油分布不均并富集在强非均质性带内。受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剩余油常富集在储层渗透率级差大、物性较差的单砂层内,适合采用分层工艺技术进行开采。平面上,受砂体展布、规模、连通性及空间组合方式不同的制约,储层中物性相对较差、渗透率级差大的微相带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富集区和挖潜的目标靶位。第五

13、章 孔隙结构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1 1大孔粗喉结构与剩余油分布大孔粗喉结构与剩余油分布 在这种孔隙结构中,一个大孔周围有几个连通喉道,水往往从多个喉道进入大孔。亲水性岩石中,水易沿大孔边缘浸入孔隙。亲油性岩石中,水先进入孔隙中央或喉道中间,剩余油在亲油的岩石表面形成环状,这种情况相对于亲水润湿性剩余油要多。 2 2大孔中喉结构与剩余油分布大孔中喉结构与剩余油分布 其孔喉比较大,连通性较差。因此,这种孔隙结构驱油效率较低孔隙中大部分的原油很难被驱出,形成较多的剩余油。 3 3中孔中喉结构与剩余油分布中孔中喉结构与剩余油分布 这种孔隙结构与粗孔中喉结构类似,驱油效率较高,一般为54.7-61.9,剩

14、余油含量较少。 4 4小孔细喉结构与剩余油分布小孔细喉结构与剩余油分布 这种孔隙结构中孔隙连通性差,油很难进入这类孔隙,这里的油最终只能以残余油状态存在。n通过对孤东油田二区河道砂体的研究,得出了该区的成岩作用的类型、成岩作用阶段等,进一步得出了储层的微观非均质特征和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n1.1.馆上段的岩矿特征馆上段的岩矿特征:油层岩性主要为细砂岩、粉细砂岩,属岩屑质长石砂岩类,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n2.2.馆上段成岩作用类型:馆上段成岩作用类型: 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压溶作用、溶解作用、矿物的蚀变作用及粘土的转化作用,阶段属于早成岩作用阶段。结论n3.馆上段储层孔隙结构分为四种类型

15、:一是特高渗特大孔隙结构类型,二是高渗大孔中喉孔隙结构类型,三是中渗中孔中喉孔隙结构类型,四是低渗小孔细喉孔隙类型。n4.馆上段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 n(1)心滩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n(2)边滩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n(3)废弃河道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n(4)天然堤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 光阴似箭,将近四年的大学生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在光华园度过的每个日日夜夜,感受颇多。报到第一天的情景、四年多时间里而发生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刚大,对于今天即将奔向他乡走向工作岗位的我来说,才发现自己原来是那么地不舍。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老师们,因为是你们赐子我知识,教会我做人,引领我成长。非常感谢各位老师,感谢您百忙之中对我们10级同学的学习和生活的关心,感谢您那严谨务实的学术风范、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父亲般慈祥的生活态度给子我的感染,感谢您总是抽出那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对我们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