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与专家解读】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

2、,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它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出其比商朝进步之处。(引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核

3、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时空观念: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遗址的存在阶段与早期国家的朝代更迭;通过史前文明遗址图及商周形势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国”概念的变化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文明遗址考古资料,了解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是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了解“二重证据法”。历史解释:通过学习早期国家的制度,理解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设置的目的与影响,理解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古人类文明遗址分布、

4、“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形成为华夏民族的认同感。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难点:早期国家的特征【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材料分析法、讲述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展示四大文明古国地图,引出问题,中华文明是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开始出现的,相比其他文明古国,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新课讲授一、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完成课文思维导图姓历时代:rIRFSW1R,像人粪:-:石删时代便历随双:_黑社参一_Btt*'新石器用代'快文化:中华文明的探源-询516:_一湾说酬弋.,哦葡间:;申皑:;青铜时代蝌时间:制金L周期时间.制筋二.厂从纣布地点看;中华文明特点-从历史延续看:设计意图:

5、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的学习,已经对于原始社会、早期国家(夏商周)有一定了解。所以,可以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和所学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本课线索。二、引导学生研读史料,完成重点探究探究主题一:猿与早期人类的故事展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材料,探究问题:1、模拟猿到人直立行走的历程,思考原始人通过“劳动”相继制造或使用了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在从猿至人的转变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2、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有什么进步性?生答师引导归纳:原始人通过“劳动”相继制造或使用打制石器、火、磨制石器、陶器等。打制石器帮助

6、原始人类捕杀动物,取得了改造自然的主动。人工取火帮助原始人类御寒、照明、烹饪事物,使人类摆脱“茹毛饮血”的生活。磨制石器制作更加精细,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它的制作与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到新石器时代,陶器便于人们装载、储存食物,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提升。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使用磨制石器、从事农耕、驯化动物、用陶器盛装食物、过着定居生活,出现原始村落,这表明,人类从旧石器“渔猎时代”走向新石器“农耕时代”。探究主题二:关于文明曙光的故事展示思想家哲学家人类学家对于文明出现的标志的看法。师引导:一般认为,文明的出现有物质、政治制度、精神文化发展三个方面的表现,即在物质领域出现农耕文明、城市;在

7、政治方面出现阶级、制度、国家;在精神领域出现文字、艺术。文化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目前,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对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看法并不统一,有人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是从商代开始,有人认为从夏朝起就已达到文明的阶段,尽管众说纷纭,但考古学家都认可文明的起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真正的文明社会开始之前,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文明曙光阶段。展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成果(辽河红山文化、长江良渚文化、),引导学生思考1.从以上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结果看,新石器时代末期,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2.你认为文化遗址的发掘工作有什么意义?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在历史研究中作用有什么不同?生答师

8、引导归纳:在两个文化遗址考古资料中,我们发现这两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出现了祭坛、女神,墓葬差异,城墙,玉等,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出现神权崇拜、贫富分化、大型城市、艺术美感、权力意识,这表明文明的曙光已经出现。师引导归纳: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获得史料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文献记载,一种是文字记载以外的史料,包括当事人口述回忆,现存之实迹,历史遗下的古物。文献记载可能带有记叙者个人主观性,历史遗下的古物(考古资料)更加可以与文献记载互相印证历史的真伪,在无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考古资料帮助我们重构失落的历史线索。所以,考古挖掘成果是研究我们历史的重要途径。探究主题三:关于中华文明的产生

9、与早期国家的形成展示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关于国家形成的标志的文献,礼记礼运中关于更建立后社会变化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礼记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哪些变化?生答师引导归纳:早期国家形成背景:生产力提高(根本)-剩余产品-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公共权力设立-国家。夏朝建立后权力传承:由传贤变传子(禅让制变王位世袭制);政权性质:由公天下变家天下。展示夏商周时期文献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征生答师引导归纳:早期国家(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神权色彩浓厚,体现神权与王权结合;分封制与宗法制,体现族权与政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体现这一时期还未

10、形成高度的集权;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带有原始血缘部落色彩。这是由当时社会发展情况造成的。探究主题四: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展示各时期石器时期遗址分布图与商周形势图,何尊铭文、许倬云说中国资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完成中国文明特征的探究问题。问题:1、观察史前文明遗址分布图,中国古人类分布在地域上有何特点?与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相比,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有何变化?师引导归纳:中国古人类遗址多分布在江河(江河地带水源充分便于发展农耕经济),与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璀璨星河分布广泛相比,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2、根据所学,观察商周形势图,商周政治与文化势力

11、到达了哪些地方?思考在生产力低下的背景下,商周时期实行哪些制度管理地方的?这些制度设置的目的和影响分别是什么?生答师引导归纳:商周时期政治与文化势力到达了今天河北、河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四川。两个朝代分别用过内外服制度与分封制进行对地方的管理。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通过这种制度,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得以扩大。西周采取分封制管理地方,与内外服制度相比,西周以宗法制为基础,在进行政治权利与经济权利的分封同时,强调分封诸侯的义务,对地方的管理更为严密。两种制度都将中原先进的制度文化传播到边远地区,有利于中华文明的

12、发展。3、何尊铭文中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意思吗?在当时指的是哪里?“中国”之地与中华文明有什么联系?生答师引导归纳:在地域上,早期国家没有“疆域”的概念,最早的“中国”的地域范围在洛阳盆地一带,后扩大为中原、九州之地。在文化民族上,“中国”与“四夷”相对,即华夏族与蛮夷族相对。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原之地先进的文化向四周发散,华夏族与戎狄蛮夷相融合,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国家。4、纵观中华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你能总结出中华文明的特征吗?文明发展的动力又有哪些吗?师引导归纳:从分布地点上:多元一体,中原核心;从历史延续上:自成体系,延绵不绝。文明发展动力有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创新、文字艺术的发展设计意图: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为线索,设计四个探究主题:1 .猿与早期人类的故事2 .关于文明曙光的故事3.关于中华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国家的形成4.关于中华文明的特征,完成为本课重难点的学习。三、课堂练习,检测学习情况见学案四、课后阅读,扩展深度知识展示“二重证据法”的提出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你能用“二重证据法”或者“多重证据法”去解答“夏朝存在与否”这个问题吗?五、小结中华文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