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学习——重感知内化”教学模式初探_第1页
“有意义学习——重感知内化”教学模式初探_第2页
“有意义学习——重感知内化”教学模式初探_第3页
“有意义学习——重感知内化”教学模式初探_第4页
“有意义学习——重感知内化”教学模式初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有意义学习重感知内化”教学模式初探            问题的提出模式的背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只是依靠一本薄薄的课本,没有相关的配套阅读教材,学生阅读面普遍狭窄。读本的出现,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一状况。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2000年在全国开始推广,分语文和语文读本两部分。其中语文读本是在教师指导下供学生课外阅读的,是语文的延伸,具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思路。视野开阔,选文精良,体现了“在大量语言

2、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的学习理念,是师生课外阅读的一套优秀文本。对加强学生的课外学习、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在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科学的教学观念方面会起到重要作用。可是,在具体的教学中,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往往被忽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四年多过去了,很多学生还是阅读面狭窄,语言、文字、文学的感知力差。大部分学生甚至还有不少教师,面对厚厚的读本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被许多制约因素严重地困扰着。请看一个阅读情况调查。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前对执教的两个平行班(共100人)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3、60;   项目反馈    读本的阅读的情况    每天阅读    每周阅读    按单元阅读    偶尔阅读    基本不读    人数    5    10    1

4、5    51    19    比例    5%    10%    15%    51%    19%表中显示:学生偶尔阅读读本的占一半多,每天阅读和每周阅读的人数加起来还低于基本不读的。这种情况着实令人担忧,也难怪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弱,书面表达难,作文单薄肤浅。为什么会出现这

5、种状况的呢?经过调查分析,原因如下:    1时间的困惑。阅读读本,必须有充分的时间作保证。总体来说,学生只能利用课外时间来阅读读本。读本中的文章一般都较长且有部分难懂,一篇文章如果认真评点,少说也需一小时。一学期读本的文章超过100篇,若要全部完成,每周至少要读5篇。这样的量,如果学生能养成每天必读一篇的习惯,似乎也可完成,但这是理想的情形。事实上,能做到几乎每天都读的学生很少。教师要在每周4、5课时的教学时限中完成这信息量巨大的课外阅读教学任务也是不可能的。    2兴趣的问题。虽然读本的出现受到了广大教育专家的欢迎,但一般的学生

6、对读本的感觉却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造成学生对读本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因为教师的生硬指导剥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些是因为学生自己的惰性而对阅读不感兴趣。学生缺少主动阅读经典著作的意识和欲望,而主动阅读是阅读读本的前提。因为阅读的主动性是阅读内驱力强的表现,坚持自己阅读、自己思考,才会有个性的张扬。3读本选文问题。学生不愿读读本,也有一些学生是因为读本的选文问题而认为读本的可读性不强。虽然语文读本的大部分选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一股强烈的冲击力,但语文读本有一个大毛病,就是过分强调跟课本对应,生动活泼的文学作品分量不足,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语文读本中的文章

7、,包含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学生难以读懂,导致学生对读本不感兴趣,这也成为学生阅读读本的瓶颈之一。教师指导模糊。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如何使用读本一直有着模糊的认识。首先是教学大纲没有什么规定;其次教材也没有具体要求,只是说“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并且编者也没有编写出相应的教师参考用书。这就需要教师自己化大力气去领会此套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具体文章的优缺点,形式多样地灵活处理。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应试教育的压力,个人文学素养的限制,会使教师面对厚厚的读本束手无策,或者敷衍了事,听任学生爱读不读。于是,读本成了一本多余的书。很难想象,当课外阅读消解了阅

8、读主体本身的个性特征,失落了阅读主体本身的兴趣爱好而沦落为一种程式化的活动时,谁还敢奢望它的效用。所以,如何加强读本的阅读指导,提高读本的使用效率,展现读本的语文魅力,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笔者构建“有意义学习重感知内化”的语文读本教学模式(下文简称“模式”),用意在于读本的阅读教学应该遵循“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语文教材为教学支点,以文学、文化、人文素养为教学实体”的原则,引导学生有意义地进行阅读,进而厚实学生的文学积淀,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模式”的理论依据一、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必须切合语文学习的特点。 &#

9、160;           语文阅读学习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通过科学训练提高语文能力的教学过程。这是为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要把语言的感受、积累、使用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节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在课堂上教语文,最终目的要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讲,自己能阅读”。选编读本这套书,编者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即通过课堂语文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进而在读本书的学习上迁移运用,以提高自读能力,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另

10、外,语文现象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同样一个题目,因为写的人不同而显示出千差万别,大到谋篇布局的思路,小到遣词造句的习惯都因人而异。学生学习一词一句,一种表达方式,一种文学体裁,都必须在不同语境中多次见到,才能有所比较,有所发现。从而获得牢固的记忆效果,并内化为自己的语文功底。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价值的话,就应尽可能地有意义。他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认知结构是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因此要促进新教材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教材有关的观念。指

11、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感觉阅读读本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完成一项作业。有意义学习理论(又称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获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所以,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nonarbitrary)和实质性的(substantive)的联系。这里有两个关键的修饰词:非人为和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概念的联系是在某种合理的和逻辑的基础上建立的。高中语文读本就是对教

12、本的补充、拓宽和印证。实质性的联系:是指新的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我们在读本的教学中正是需要学生在课本学习的基础上,对读本中的相关文章达成认知联系,以拓展知识面,感知理解,厚实积淀。“模式”结构和操作方法(一)设置模式流程结构,建立文章档案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人教社试验修订本的教材说明,以语文读本为依托的课外阅读指导是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链接,它前面承接课堂教学后面连接课外阅读。教学任务的核心是“指导”根据课内阅读获得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并期望学生将课内课外学到的方法“迁移”到没有教师指导的校外阅读,获得终身学习的所需

13、要的阅读方法和能力。以第一册读本配套选文为例,选文分为14个单元,118篇文章,约35万字。现代文阅读配套文共8个单元72篇文章,约25万字。按照现代文教学3个单元分配,每单元配套课外阅读量为24篇约8万字左右。根据教材说明的建议,现代文阅读教学时间三个单元18课时;古代散文3个单元30课时;写作5个单元10课时;口语3个单元3课时,总计61课时。根据每个学期教学18周、每周4-5课时计算,语文教学总课时约为72-90课时,减去前述课内教学总时数,还剩余11-22课时,可作为课外阅读指导学习时间。现代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共6个单元,每单元可有1-3个课时用于指导。刚接触高中语文的高一学生,面对这

14、么大量的文章,多半会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应先设计一个方案,帮助学生找到阅读方向,以引起兴趣,感觉阅读的意义。读本是略读教材,略读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走马观花,读而无获”。针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一种文章档案(见下页)。把阅读要求作为一个底线拉出来,使阅读目标具体化,明确“读什么”,要求学生抓住“三点”(知识点、欣赏点、质疑点),思索“两感”(整体感知、联想感悟 );同时为了照顾到学生的阅读个性,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给学生几点提示:1.读本的文章不必每篇都读;2.每天用时间30分钟左右时间,以速读的方式去完成;3.文章档案里的内容允许不完全填写,可以留下空白,交流后再补上;4.每周有

15、一节阅读交流课,大家交流阅读体会,互相分享发现的乐趣。    操作流程    确定篇目   阅读分析  填写档案 提取应用 感知内化    阅读状态    课内指导    学生个体    分散学习    课内集中      

16、60;         作文运用    检测形式    师生活动    分散学习    个别交流    师生活动    教师指导    操作要点    以课文为支点,选定相关篇目; 

17、;   用课堂所学方法指导读本阅读;    善用工具书, 抓住“三点” “两感”;    小组为单位,综合讨论,重在感悟;    侧重“发现”,写出感想,体现阅读的意义。我们可以制定以下阅读教学流程:(例见附录一)    (二)阅读方法指导建立文章档案,等于为学生搭建一个阅读的“脚手架”,告诉学生要“读什么”。主要就文章的内容而言,包括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对艺术形式与风格的领略和鉴赏,使学生对内容有所把

18、握又不落窠臼。但是“怎样读”的问题更为关键而具体。我们力图引导学生“读进去”,还要“读出来”,以“趣”导入,以“法”约束,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最后进入独立阅读的自由状态。对学生来说这中间必然要经历一个痛苦的然而却是必需的规范过程,即养成“不动笔不读书,不思考不读书”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从中受益。他们带着明确的目的和愉快的心态进入阅读,就会觉得阅读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汲取其中的文学精髓,在不知不觉中大大增强自己的文学素养。我们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模式”要求学生在阅读读本时抓住“三点”(知识点、欣赏点、质疑点),思索“两感”(整体感知、联想感悟 

19、;),没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是很难把文章档案完成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比较阅读,分析异同所谓“比较阅读”是指为了教学的需要,把教科书上的篇目与读本的有关篇目同时阅读,然后就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选题选材、布局谋篇、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情节安排等方面分条列表,进行比较,归纳出异同,总结出方法。如教学祝福时,就要求学生把它与读本上的狂人日记比较阅读,分析归纳鲁迅先生早期小说的异同点、小说三要素的安排处理上的异同点等,从而了解鲁迅早期小说的特点

20、。把硕鼠和伐檀进行比较,了解诗经重章叠唱,一唱三叹的艺术形式,理解劳动人民憎恨奴隶主残酷剥削的思想感情。教科书的荷花淀与读本上的小二黑结婚分别是“白洋淀”派和“山药蛋”派的比较阅读,分析、比较、归纳出两种文学流派的不同创作风格。学生在鉴赏审美的同时,也领略、学习了不同流派的创作手法和创作技巧,丰富了学生的文学底蕴,增进了文学素养。             筛选阅读,提取信息        

21、0;   这是我要着重强调的一种方法。我认为,无论你选择哪一种读书方法,首先是获得各种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与归纳、整理,最后储存你所需要的信息以备使用。筛选信息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能力。如果真正掌握了这种方法或者说具备了这种能力,必然会使课外阅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就教材与读本配套使用问题,我们只需在几分钟内通过对两种教材“目录”(信息源)的筛选,就可以找到教材中的课文应配套读本中的哪些文章去阅读最为合适。再比如,阅读某篇文章,可以首先通过对“课前提示语”(信息源)的筛选,迅速准确地把握读该篇文章要达到的目标,确定具体的阅读方法,再根据“阅读目标”(信

22、息源)去筛选文章所必须采纳的具体内容(具体信息源),通过分析、归纳、整理,然后储存下来。如第一册教本有两个单元是先秦文学,无论知识点还是历史背景上有相当大的难度,这就可以指导学生对读本上对应的21篇文章进行一次筛选,挑出先秦历史散文、浅易文言文界说、先秦诸子散文作预习研读。             阅读转化,抒发感想课外阅读作品,除了研究性阅读,分析比较阅读,筛选信息阅读外,还应做好写读后感和评论。这一方法在文章档案里体现在“联想感悟”上,也是由感知到内化的关键一步。如学生读

23、包身工后,对旧社会、旧中国的苦难生活有了真实的了解;对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写感悟、写评论,进一步剖析帝国主义、资本家的残酷,也会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体现了读本阅读的意义。4、以线串珠,知识系统化语文知识枝繁叶茂,如果不作整合串联,那就会边学边丢,支离破碎。“模式”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阅读,在阅读中品尝“发现”的快乐。那么指导学生整理积累知识系正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体现了新大纲对学生“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新要求。例如,第一册教本有三个单元的文言文,

24、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古代称谓”,我们就可以在读本中的第73课第94课课文里出现的有关称谓进行整理。称谓是古代文化常识的一个重要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姓、名、字、号等方面的问题,还要涉及到官职、籍贯、谥号、礼节等方面的知识。在这部分教学时,就引导学生把读本有关篇目中涉及的所有的称谓都找出来,并根据所学知识和课本上的注释作好分类。其中有称爵位、尊称的,如晋侯、郑伯等;有尊称的,如子、君、公等;有谦称的,如臣、寡人等;有直呼姓名的,如荆轲、唐睢等;有称字的,如子犯;有姓加尊称的,如杞子、晏子等;有称后代的,如逢孙、杨孙等。还有有关古代官职升降的说法很多,引导学生加以整理。如表示官职授予、提升的词有“征辟

25、荐举拜除擢拔”;表示官职调动的词有“迁转调徙补改”;表示官职降职罢免的词有“谪出左迁罢免黜废”。对这方面的知识作系统的梳理会大大增强学生文言文的感知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外文言片段。学生也了解为什么有不同的称呼及称呼使用的场合,以明确古代的等级和礼节,掌握丰富的古文化常识,加深了文学底蕴。    “模式”的有关教学特征1、 发现“模式”打破传统教学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形式”,要求学生自己到文章中去探究发现。学习的主要内容不再是老师现成给予,而是在学习内化之前,必须由自己去感知这些内容。换言之,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发现,然后便同接受学习一样,把发现的内容加

26、以内化,最终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2、 自求“模式”突出了自我探求的特点。要求学生能自主时间、自主学习方式。虽然韩愈认定“古之学者必有师”,从师而问,则“圣益圣”;耻学于师,则“愚益愚”。然而从学习的根本途径上看,只“从师”而学是远远不够的。有意义学习的内容是在读本里的,但学习方式是自己独立潜心钻研、深切领悟,需要自己自觉自主地去进行。因此,古代教育家又特别强调学习的“自求”。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自得之也。”(孟子)这段话深刻阐明了“自得”之效。他指出:想要取得较深的造诣,以至学而不已,其求学之方术即在“自得”,

27、自求自得,学到的知识才是牢固而不可动摇的。激发学生有意义的阅读读本,意在锻炼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自求自得。其实质便是使学生变被动应付为主动进取,变死记硬背为灵活运用,变机械接受为举一反三。从而从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中脱颖而出,插上创造的双翅。3、 积累“模式”强调有意义的阅读,注重感知,意即“注重语言文化积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读本毕竟是以泛读材料出现在学生手中的,要是没有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想真正读懂读本中所有的文章几乎不可能。因此阅读可以从名句、妙语、警句入手,可以从文中那些含蓄凝炼的关键句入手,摘录、鉴赏加深理解。通过朗诵会、知识竞赛、笔记展等多种形式使知识内化。那么,从

28、高一坚持到高三,不仅形成了语感,积累了文化知识,更强化了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了文学素养。4、 合作“模式”中的学生在学习时似乎已脱离了教师的传授,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变。教师是引路人,也是整个活动中的一员。孔子敢于当学生的面承认自己的无知,认为自己与常人有所不同的只是好学与诲人的精神。孟子·公孙·毋上载有“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事实上,“教不倦”实以“学不厌”为前提。因此,教学相长要求教师首先要“以教人者教己”(陶行知语),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再者,读本里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极其精深,教师应该有所见解才能起指导作用。学生和学生是小组

29、的合作成员的关系,互相帮助,共同探讨。有意义学习要求师生通过教学相互启发,提高阅读的兴趣,以期在无涯的学海中并肩去探获。5、 延伸“模式”的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不仅把读本当作练习语文能力的沙场,更是感受人类智慧,培养自身人文品质,提升个人精神境界的沃土。读本中有的文章与教科书内容相关,抓住它延伸课堂教学,结论决不会是1+12这么简单。例如,教庄子的逍遥游让学生研读读本中的秋水、庖丁解牛,可以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中去领略庄子文章瑰伟奇丽的浪漫主义特色;去体会庄子文章长于说理和文笔汪洋恣肆的风格。这种延伸不仅仅是课内到课外,更是一种螺旋式进

30、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思索,有了完整的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文学品味过程,那么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丰富,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启发。可以说,“模式”探究的不仅是语文阅读的教学,更是有关人文精神的培养。效果检测,成果展示“模式”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语文教本为教学支点,以文学、文化、人文素养为教学实体,让学生觉得是有意义地进行阅读,进而厚实学生的文学积淀,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手头都有一本厚厚的文章档案了。读本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有总结有检测,以便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充分的肯定。1、教师不定期检查刚开始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需要一定的督促,教师的检

31、查是最好的方法。检查方式是多样的,检查学生的文章档案,讲授课文时引出读本中的相关篇目提问,指名学生谈感受            体会等等。检查中要及时总结,指出成绩,找出缺点,循循善诱。对平时阅读兴趣不浓,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要关注他们的阅读量、阅读效果、阅读时间的安排,并及时给予指导。坚持一段时间后,开始阅读兴趣不浓的学生会当作任务来完成,时间长了,就会有收获的乐趣,于是变被动为主动。养成习惯,读出味道后,也就感受到阅读的意义了。   

32、60;2、课内交流的形式一般采用诗歌朗诵比赛,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辩论会,讲演等形式。原则上以小组为单位推荐选手(个人主动发言更受欢迎),每周用一节课时间采取某一种形式开展。目的在于活跃语文学习的空气,有别于课文教学时的严谨专业,而是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收获。开放式的探究讨论,让每一个学生感到自己是有才华的,萌生阅读的成就感。那么,读本阅读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3、文章展示的形式文章展示形式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文章档案”展览,在墙报开辟“课文质疑”、“佳作赏折”等栏目,编辑个人文集,在报刊杂志上发表阅读感悟等等。这种形式最为灵活有效,时间安排上相对

33、自由,以文本形式出现,能看到具体内容,学生积极性更高。(例见附录二)4、沙龙和网页还可以开展读书沙龙,组织文学社团 ,编电子小报,制作专题网页等,但这些都受时间和学习条件限制,开展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少数学生在小范围内可以进行,可以由少数学生自主进行,作为课外兴趣小组,教师作适当指导。无论用哪种形式进行展示,都要求教师也参与其中,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和学生的放在一起,教师也以一个阅读者的身份参与交流,不仅大大减轻了沉重的备课负担,心态也是轻松愉快的,教师阐述自己的阅读体会,完全是个性化的,不代表任何标准答案,仅仅和学生一样是一名读者。师生可以互相争执探讨,发现闪光点,会在据理力争的辩论中梳理或提

34、升自己的理性,师生之间产生了情感的融和与思想的交流。教师的调控作用表现为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阅读潜力,尽可能使那些有价值有个性的观点有发表的机会,给大家的阅读带来启发,并且鼓励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力求每个学生都能在这样的阅读中增加积淀,在这样的交流中增强语文能力,提升自身素养,得益一生。虽然构建了“有意义阅读重感知内化”的模式进行语文读本的阅读教学,但实施中难免困难多多,有时间的亏缺,有操作的疏漏,有研究的粗浅。语文教学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改变“一本书”教学的局面,真正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真正让学生觉得有意义而重视,还需要更多的探索。我们一定要

35、以生活为本源,以课堂为轴心,以读写为主线,以兴趣为先导,以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为目标,能动地向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学生的课堂语文训练和课堂以外的语文生活实践形成最有效的结合,才能帮助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自由状态,进而真正享受到语文的乐趣。参考文献:1、教育技术导论 尹俊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2、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 第期3、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 第期4、湖北教育学报2002 第期5、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3 增刊6、教研天地2000 第期 2002 第12期   2004 第期   

36、60;                                    7、学语文2003 第期8、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吕静 9、语文语文读本(第一册至第六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10

37、、教师教学用书(语文第一册至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1、学习论(施良方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附录】(一)文章档案   以第一册读本中庖丁解牛为例    文 章 档 案    文章题目    庖丁解牛    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庖丁(一个名叫丁的厨师)为梁惠王解牛,手法熟练,解牛的声音都符合音乐的节拍。梁惠王奇怪庖丁的

38、技术怎么这么高。庖丁说:“我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我刚开始解牛时,眼睛看见的是全牛。三年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了皮骨间的间隙,而看不到全牛。现在解牛,我是用精神和牛接触,视觉停止了,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结构来解开牛的筋骨。普通厨师解牛的方法是“用刀砍断”,需要一月换一把刀。优秀厨师的方法是“用刀切割”,一年换一把刀。我则依据解牛之“天理(牛的天然生理结构)”用刀,十九年中宰割了几千头牛,刀刃却仍像刚开刃时那样锋利。用我的没有厚度的刀刃游走在有间隙的牛骨间显得很宽绰。碰到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就凝神细致的对待,謋地一声就解开了,心情很是悠然。”梁惠王说:“我听了庖丁的话,懂得了养生之道了。”

39、    知识点(文学常识、生字、生词、成语、熟语、典故等)    1、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世称“老庄”。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2、生字

40、词:Y 踦(支撑,接触)    騞hu (象声词)    卻xì(同隙,空隙)   窾kun(空)   綮qìng(结合处)   軱g(大骨) 硎xíng(磨刀石)    怵chù(害怕,恐惧)     謋huò(象声词)3、 成语、词语: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庖丁、肯綮、怵然、养生    欣赏点(兴趣点)&#

41、160;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多积累一些庄子寓言,以增加作文材料储蓄量。    联想感悟(阅读的意义)    1、做事情要掌握规律,熟能生巧;2、“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质疑点    故事的寓意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那么,我们在矛盾面前都采取避让的做法,那谁来解决矛盾呢?是不是让矛盾一直存在呢?如果人人“保身、全生、养亲、尽年”,那么社会怎么进步呢?(二)下面这篇文章是学生学习三国演义节选章节,并阅读读本有关篇目后写下的。“三国”乱弹这些天看“三国”,很有些感触,要一说为快。有两个人应该给他们设大奖。发明大奖:刘晔刘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