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分析评价_第1页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分析评价_第2页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分析评价_第3页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分析评价_第4页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分析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分析评价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提到富营养化,普遍想到的就是营养盐总磷、总氮超标。诚然,总磷总氮等营养盐是发生富营养化的必要条件。如果水体中总磷总氮浓度很低,不可能发生富营养化;但是,反之则不然,水体中总磷总氮浓度的升高,并不一定能发生富营养化问题。富营养化发生发展是由于水体整个环境系统出现失衡,导致某种优势藻类大量繁殖生长的过程。因此,了解富营养化的发生机理和发生条件,实质上需要了解的是藻类生

2、长繁衍的过程。尽管对于不同的水域,由于区域地理特性、自然气候条件、水生生态系统和污染特性等诸多差异,会出现不同的富营养化表现症状,也即出现不同的优势藻类种群,并连带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水生生物种类的失衡。但是,富营养氧化发生所需的必要条件基本上是一样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总磷、总氮等营养盐相对比较充足;(2)缓慢的水流流态;(3)适宜的温度条件;只有在三方面条件都比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某种优势藻类"疯"长现象,爆发富营养化。其中的水流流态主要指以流速、水深为要素的水流结构。一、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水体富营养化的根本原因是营养物质的增加。一般认

3、为主要是磷,其次是氮,可能还有碳、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等。受控生态系统装置和试验湖区的研究结果表明磷是主要“限制因子"。Vollenweider等关于磷负荷和初级生产关系的研究也表明磷的重要性.在氮磷比低于10:1时,或在某个季节,氮也可能成为限制因子。导致富营养化的营养物按其来源可分为点源和非点源(或面源)。前者是排放集中、位置固定的污染源,也较容易测定:非点源污染是通过地表径流、降水、地下水等进入水体,较难以测定和控制。二、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和评价指标:常用指标: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和评价指标包括地理、理化、生物等指标,标准也有差异。一般有:Ac/V指标:Ac总集水区V胡泊容积形态土壤

4、指标:MEI=TDS/ZTDS(mg/L)总溶解固体(TotalDissolvedSolid,过滤后把水烤干后的干重)Z(m)平均水深透明度(SD)(SecchiDepth)较常用的指标(4)溶解氧(DO)(DissolvedOxygen)常用指标营养物质最重要的指标主要是氮、磷(包括各种状态)的浓度(mg/L),有时用“年单位面积负荷”表示。(6)物理学指标包括指示种类(蓝藻中几个种类)、种类组成、生物现存量(数量、生物量、口t绿素含量等)、初级生产量、细菌等。三、水体营养化评价的主要方法:1、单因子指数评价单因子评价模型:根据海水水质标准以及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分区标准,选择pH直、溶解氧

5、(DO)、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无机磷(DIP)、叶绿素a(chla)为评价因子m。具体模式为:(1)污染程度随浓度增加的因子指数按下式计算:Pi=0/Coi式中:Pi为第i项污染物的污染指数;Ci为第i项污染物的实测浓度;Coi为第i项污染物的评价标准。(2)溶解氧评价指数式:Pi=(0imax-0i)/(Cimax-Coi)式中:Pi为第i项溶解氧的污染指数;Ci为i项溶解氧的实测浓度;Coi为第i项溶解氧的评价标准;Coimax为本次监测中溶解氧的最大值。(3)pH评价指数式:Pi=(CiCoi)/(Coimax-Coi)式中:Coimax为pH评价标准最高值或最低值;

6、Coi为pHW价标准的最高和最低值的平均值。当Pi>l时说明污染物在该点位超标。2、营养指数法评价营养指数法模型:综合CODDIN和DIP的指标而提出的营养指数式,具体参见海洋调查规范口,营养指数式表示为:Ni=(CCOD<CdinXCdip)/4500。式中:Ni为营养指数;CCO两化学耗氧量(rag/L);Cdin为溶解无机氮(g/L);Cdip为溶解无机磷(tzg/L);4500为CODDIN和DIP的三类海水质标准值的乘积。Ni值>1,即认为水体富营养化,Ni值越高,富营养化程度越严重。3、集对分析方法评价水质状况和水体营养化水平是对水体中多项指标进行分析的综合结果,

7、从评价过程和结果来看单项指标和营养指数评价测定结果对反映水体的实际状况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为海水富营养化评价问题是一个多因素、多水平耦合作用的复杂系统,是一个不确定系统,所以本文又尝试采用集对分析理论来综合评价海水的富营养化状况。集对分析法模型:集对分析是我国学者赵克勤于1989年提出的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系统分析方法,并用一个能充分体现其思想的确定不确定式子u=a+bi+cj来统一地描述各种不确定性。u=a+bi+cj,u这里称为联系度,a为同一度,b为差异不确定度,c为对立度,根据集对分析理论,同一度、对力度是相对确定的,而差异度则相对不确定。i为差异度系数,在-1,1中取值,j为对立系

8、数,运算时恒取一1。当污染因子处于级别范围内时,则认为是同一,联系度为1;若污染因子处于相隔的级别中,则认为是对立,联系度为一1;若污染因子处于相邻的评价级别中,(1)Si(0)=0时,污染因子处于一级(I)时L1工w8十8】(2)污染因子处于二级(II)时(1,工£8(13S(2)1+W点一*铝&W&_85t(3内a.1,1£&(3).+81,工e匚oED(3)污染因子出于三级(出)时1,工wE5K23S:1+弩赛聂洛"内a=t,1千言1一船;WSe().&(2)St(2;-Si(1)I-l»xC0»Si(2&

9、gt;U,+句(4)污染因子出于四级(IV)时“,工er&(3)TSj(4)+安亲二噂黑,&e&(4),注(5万Si(4)-5,(3)1+;三斐维,工后1S(2),S-1,生E0rSi(3)(JLSf(4)t+oo(5)污染因子处于五级(V)时I卜,工£LSi(O,S(5)J外+砥二黑?工O&-hxe0,5?uS(5),+8(6)污染因子处于六级(V!)时,工ES:(5)fI=,"翁芸翳工04,&(5”-1,工E位(切式中Si(O)是各污染因子一级(I)评价标准白下限;Si(1)、Si(2)、Si(3)、Si(4)、Si(5)分别为各

10、污染因子评价级别的限值;x为污染因子的实测指标;Ui1、Ui2、Ui3、Ui4、Ui5、Ui6分别为各测点污染因子对各评价标准的联系度。由上述方法求得各个指标的联系度后,由求得平均联系度,式中uj表示五种污染因子对于第j个级别的平均联系度。若1一母工LVVeWL*2,则水体富营养化评价结果为吸。四、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方法:早期的治理主要局限于对各种污染源的控制,如污染企业从湖滨撤出,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后排放等。这些方法被证明是不足以使富营养化湖泊得到有效治理的,因此目前对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方法还包括对藻类水华的直接控制和对内源污染的控制,以及对湖泊进行的各种生态修复。主要的措施包括:

11、1、物理学方法这类方法主要采用物理或机械方法来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浓度,从而达到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目的。包括:1)底泥疏浚底泥常被认为是内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长期的富营养化,导致大量营养物质沉积于湖泊底部,因此疏浚底泥,是控制内源营养物释放的重要手段。国内在进行、西湖、太湖、滇池等湖泊的治理中都采用了该方法。2)引水稀释或换水直接引入洁净的江水来稀释甚至更换部分湖水,达到稀释营养物浓度的目的,使湖泊富营养化得到控制。如杭州西湖引钱塘江入湖,使水质在短时期内即得到了较好的改善。该方法目前在国内也被普遍采用(如上海的苏州河治理、江苏的太湖等),主要优点是收效快,但该方法治标不治本。在没有大的理

12、想水源的地方无法采用(如滇池)。3)泥沙覆盖法该方法主要用于对藻类水华的控制,而不是对富营养化的治理。即在暴发水华的水体大量喷洒泥浆水,用泥沙吸附营养物,使藻类沉降并覆盖藻类,达到澄清水质的目的。4)遮光法国内也有研究单位提出采用覆盖水体的方法,来降低水体的光照,从而达到控制藻类水华发生的目的。该方法,对湖泊的可应用性较低。2、化学方法这类方法主要用于控制富营养化湖泊中的藻类水华,而非富营养化本身。这些方法主要是利用各种化学药物杀灭藻类,常用的化学试剂是硫酸铜。该方法不适合大规模使用,而且容易产生新的生态问题,不宜推广。3、生物学或生态学方法主要包括:1)利用浮游动物(枝角类)来控制藻类。即国

13、外被称作生物操纵法。国内也有采用的。利用的枝角类主要是大型潼,也有利用其他枝角类如秀体潼、象鼻潼等。2)利用鲤鳏控制藻类。国内被称为非经典生物操纵。鲤鳏是我国特产鱼类,因此该方法为我国的主要方法。实践证明,对控制藻类水华具有明显效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湖泊的富营养化程。3)水生植被修复。恢复浅水型湖泊的水生植被。这也是目前国内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主要在湖泊沿岸带种植多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利用植物对营养盐的吸收来降低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该方法的主要局限主要包括:富营养化湖泊底质较差,对植物生长极其不利;冬天低水温季节,植物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从而对污水处理能力丧失。4)微生物法包

14、括两种方法:利用各种微生态制剂,加速对各种有机物的分解,达到改善湖泊底质的目的,该方法在养殖水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湖泊治理中的应用还不多;采用藻类病毒,来杀灭水华藻类,目前该方法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因为藻类病毒的释放存在新的生态风险,其生态安全问题值得关注。此外,国内也有将几种方法综合应用的,如有单位利用明矶先对藻类进行物理沉降,再放养鲤鳏对藻类进行控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还有如南京地理所在对无锡马山自来水原水的处理时,利用物理过滤作用和生物作用,先利用筛网和其他材料在太湖形成一个双层围隔,在围隔中间还投放鱼类、螺类、蚌类和水葫芦等,利用筛网的物理过滤和生物的吸收作用等综合作用,达到对藻类

15、的过滤和改善原水质量的目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评价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1、掌握总磷、叶绿素-a的测定原理和方法。2、运用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及环境评价等课程知识,综合分析和评价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并初步提出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方案。二、实验器材1.仪器或器皿(1)真空泵及叶绿素a过滤装置。(2)分光光度计。(3)高压灭菌锅。(4)离心机。(5)比色管、移液管等。(6)具塞小试管、玻璃纤维滤膜等。2.试剂(1)磷酸盐标准溶液(10g/mL)o(2)过硫酸钾5%(总磷消解)。(3)铝酸盐溶液。(4)10%抗坏血酸溶液。(5)丙酮:水=(9:1)溶液。(6)1%碳酸镁悬液。三、实验项目、原理及步骤1.总

16、磷的测定(1)原理在酸性水样中加入强氧化性物质过硫酸钾,将各种形态的磷转化成磷酸根离子。然后用铝酸俊和酒石酸睇钾与之反应,生成磷铝睇杂多酸,再用还原剂抗坏血酸把它还原,则变成蓝色络合物,通常称磷铝蓝。(2)步骤1)标准曲线的绘制:吸取磷标准系列溶液(0.00、0.50、1.00、3.00、5.00、10.00、15.00mL)。定容:加蒸储水定容至50mL 显色:加入1mL10%抗坏血酸溶液,混匀。30s后加2mL铝酸盐溶液充分混匀,放置15min。 测量:以试剂空白作参比,用1cm比色皿,于波长700nm处测定吸光度。2)水样处理步骤:水样的消解:取适量水样于50mL具塞管,加5mL过硫酸钾

17、,盖塞包纱布于高压灭菌锅中消解30min。冷至室温后加蒸储水稀释至50mL。显色及测量等步骤与标准曲线的绘制相同。3)结果处理:磷含量的计算:P=mp/V式中,P为水中磷的含量,mg/L;mp为标准曲线上查得的磷含量,g;V为测定时吸取水样的体积,mL。2.叶绿素-a的测定(1)原理叶绿素是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光合色素。通过测定水中的叶绿素-a的含量,可估计该水体绿色植物存在量。将色素用丙酮萃取,便可以测得叶绿素-a的含量。(2)实验过程实验过程包括装置连接、抽滤、提取、离心、测吸光度等环节。装置连接:按要求连接好真空泵、真空罐及过滤漏斗等抽滤装置。抽滤:将0.45pm纤维滤膜平整地夹在漏斗装置内。取500ml水样抽滤,当水样还剩约10mL时,加入58滴碳酸镁悬液。水样抽完后,继续抽12分钟,减少滤膜上的水分。提取:将滤纸放入小研钵内,加23mL丙酮液研磨后移入离心管并用丙酮液冲洗2次,每次23mL,均移入离心管中,最后,加丙酮液至10mL,塞紧瓶塞,并在4c下暗处放置1824h。离心:如有浑浊,在3500r/min转速下离心10分钟。测吸光度:将萃取液倒入1cm比色皿并加盖,以90%丙酮液为参比,分别在测定663nm、6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