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研究结题报告_第1页
双师型教师研究结题报告_第2页
双师型教师研究结题报告_第3页
双师型教师研究结题报告_第4页
双师型教师研究结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篇一:关于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关于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关于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主持人:沈文娟课题组成员:殷正国张文利钱轲琛曾锡琴何雪芬吴小红、王丽、郭晓阳夏世民唐英徐玉从2007年8月开始至今,在为期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校开展了市级教科研课题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现报告如下:?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概况1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及选题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职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关注的热点。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乌克

2、兰等国家纷纷把职校教师素质及培养模式纳入研究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针对职教界在师资建设与评价中一度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应用倾向,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1998年2月16日,原国家教委首次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确定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至今为止,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研究还处在比较热门的阶段。人们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概念和内涵的界定、素质结构的分析和评定标准及制度的制定、培养途径和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若干开创性的探讨,但在理论深度和具体操作上还比较欠缺。总体而言,职业

3、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主流至今尚未真正形成。2006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就谈到:“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而截至2006年底,我国高职院校总数已达1145所,在校生达800万,实际上已经是高校的“半壁江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由于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始终未能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课程体系未能体现高职课程的“职业性、技术型”特征。近年来,我国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

4、社区学院、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等成功经验,对高职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如深圳技师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在高职课改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他们对高职院校进行整体教改和关于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的做法受到了教育部有关领导、高职理论专家、国内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关注。但就整体来说,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实际上,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形成教师什么类型的能力;而如果课程体系不改革,教师也缺乏转变能力的动因。我们只能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去

5、重建教师的能力,通过大范围地吸引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来建设高职教育所需要的教师队伍。而纵观以上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和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论述,我们发现:理性地就如何在高职课改的进程中培养“双师型”教师这个论题展开研究的人很少,两者如何结合也鲜有论述。近十几年来我国自上而下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推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认为:目前,就高职院校自身而言,更需要自下而上,选择这个可操作的视角,探索如何在高职课改的进程中培养能体现专业水平的高技能“双师型”教师,总结出有中国特色的“双师型”高职教师培养规律,为我国“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指导。因此,无论

6、就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都显得尤其迫切和必要,本课题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本课题研究的视角本课题的研究将忽略“双师型”教师内涵素质及评定标准的深究,基本遵照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素质教师四方面内涵的界定。重点关注高职课程改革的进程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及重要观点第一、归纳整理国内外对于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理论、模式及趋势研究的相关成果,尤其是对我国高职课改实践中师资队伍保障方面存在问题所作反思的梳理,并采用比较研究法初步探讨我

7、国“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课题可资借鉴的相关研究框架和策略。第二、对本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素质现状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展开调查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摸清高职师资的基本现状(如来源、结构、职前培训、职后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发展、参与课改的效果、职教能力、在企业或行业实践的经历、为企业、行业及社区提供的技术、科研服务程度等)和学校关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具体激励、评价、导向措施。第三、从“应然角度”出发,研制、概括出符合高职课改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策略。第四、拟定并实施与验证促进高职课改进程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操作性建议。本部分研究要点:拟提出适

8、切我国高职课改实际的“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策略;采用行动研究法,在一定区域,对所提出建议进行检验;从自下而上的层面,最终形成能提交给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进行高职师资培育与管理决策的建议。3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序,理论意义,应用价值)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选题本身较为独特,把“双师型”高职师资的培养与高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双师型”高职教师要在课程改革大潮的实践历练中得以培养,得以促成,理性地选择这一命题展开研究的人比较少见,显出一定的“创新”;二是本课题的研究将忽略“双师型”教师内涵素质及评定标准的深究,基本遵照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9、中对双师素质教师四方面内涵的界定,省却了很多精力,而集中在较为广阔的视野中研究当前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尤其是我国高职课改的进程、成果以及与此密不可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从当前实践的角度来看,也有着十分及时、具体、可操作的应用价值。4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科研能力介绍和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和保障介绍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的研究课题及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沈文娟、张伟贤等主要参与完成省级立项课题:职业学校管理对象与管理主体转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使全省乃至全国不少职业高中走上管理规范化道路受益颇多。沈文娟、张文利等老师负责并参与了全国教育科

10、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电大教育为农村城镇化战略服务研究子课题:农村城镇化背景下县级电大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使全省多所县级电大在为农村城镇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众多电大来校参观、取经。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和保障:课题组成员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负责人沈文娟,曾先后担任学工处、科研处、开放办、组织人事处主任,有着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并具有非常丰富的一线实践工作经验,中职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也都有较强的研究能力;何雪芬、曾锡琴、张文利、唐英、钱轲琛、吴小红、王丽、郭晓阳、徐玉、夏世民都是各部门、各系部的负责人或

11、骨干,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了解比较全面、深刻,并多数已具备了高级职称或硕士学位。本课题的研究时间计划为2007.10.30-2009.12.30,有着较为足够的时间保证。有较严格的研究活动制度(附:课题研究活动制度):a.本课题采取集体研究与分工研究相结合的制度。b.集体研究一般安排在每一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般由课题主持人召集,也可由承担该阶段研究任务的人员召集;研究内容一般有集体学习研究、交流讨论有关研究活动的情况、开展集体活动、外出参观学习、听取专家讲座、安排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等等。c.分工研究主要是根据分工按时按质完成研究任务。在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开展较大的活动

12、时,如需帮助,课题主持人应统一安排,组内成员应主动配合。d.无论是集体研究还是分工研究,所有成员都必须有强烈的时间观念。集体研究决不允许迟到、早退、缺勤,分工研究决不允许拖延时间,影响下一阶段的研究。总的是宁前勿后。课题主持人要经常检查督促。e.研究中要注意形成和积累台帐资料,包括书面文本资料和电子文本资料。书面文本资料要使用专用稿纸或a4纸打印。特别要注意成果资料的形成和收集,论文、阶段性研究文章要及时拿出去评奖、发表。f.凡违反上述制度且不参加实际工作、无成果者,则从课题组中除名,且不能享受课题组共同成果学校领导比较重视课题研究,学校有较好的研究氛围。学校有较丰富文献资料,具备较为完备的数

13、字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现有超星电子图书20万种,方正电子图书4.5万册,电子学术期刊6000种;有专项科研经费预算,特别是有较多、较稳定、较热心的社会协作单位。?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其达成情况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本课题研究实施过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实施了调查研究过程;文献分析研究过程;综合研究过程和实践修正等多项具体研究方法。2007年10月,在专家对课题可行性论证后,本课题即进入了着手研究阶段,主要经过如下几个过程:1 .文献研究过程该过程旨在了解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进行有选择性地批判、吸收与继承,为课题研究起着理论基础作用。已有相关成果和主要

14、参考文献,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研究基础,本课题组共查阅著作近百余本,论文500多篇,并对主要著作及论文进行了集中的学习与研讨,如:戴士弘著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贺文瑾、石伟平的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唐林伟、周明星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夏秀莉,李乃义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祝士明、张元的双师型一一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李利的对“双师型”教师几种认识的思考、隋学圃、颜玉风的关于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李玉春、何静的中澳高职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邓红珍的构建就业导向的高职实践性课程模式、黄崇本的浅谈高职课程改革的新特征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阅读,本课题

15、组成员对高职课程改革和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对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提出了一定的构想,对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具体策略有了粗浅的想法。课题组成员还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近百篇有一定思想认识深度的读书笔记。在两年来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践探索,还积极进行课题相关研究论文的撰写,共有3本专著,有12篇论文在核心或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多篇文章在省、市、电大系统成、职教论文大赛中获奖,其中沈文娟的试论高职课改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一文获2008年度常州市职业教育论文大

16、赛一等奖、“第五届江苏职业教育创意论坛”一等奖。本课题理论研究成果总目见附录。2 .调查研究过程该过程旨在了解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从而洞察其存在问题,分析其存在原因,为课题研究起一个铺垫作用。经过反复的思考,本课题组编制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对常州大学城及周边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师资进行调查研究。具体现状和相关结论如下:调查过程介绍及“双师型”师资建设基本情况分析2008年9月至11月,我们主要从高职院校的层面,调查了高职教师学历、职称、参加培训等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看法和意见。调查问卷由16个选择题构成,本次调查对象为常州五所高职院校的435名教师。其

17、中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教师230名、公共课教师122名、专业实训课教师83名。调查涉及的5所高校中,已有4所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1所正在积极迎评。其中1所为全国教育部示范性高职院校。为表述方便,我们把全国教育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称为“一类”院校,把已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篇二:参考结题报告关于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关于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主持人:沈文娟课题组成员:殷正国张文利钱轲琛曾锡琴何雪芬吴小红、王丽、郭晓阳夏世民唐英徐玉从2007年8月开始至今,在为期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校开展

18、了市级教科研课题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现报告如下:?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概况1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及选题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职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关注的热点。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等国家纷纷把职校教师素质及培养模式纳入研究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针对职教界在师资建设与评价中一度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应用倾向,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1998年2月16日,原国家教委首次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并将“双师型”教师队伍确定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

19、设的目标。至今为止,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研究还处在比较热门的阶段。人们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概念和内涵的界定、素质结构的分析和评定标准及制度的制定、培养途径和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若干开创性的探讨,但在理论深度和具体操作上还比较欠缺。总体而言,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主流至今尚未真正形成。2006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就谈到:“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而截至2006年底,我国高职院校总数已达1145所,在校生达800万,实际上已经是高校的“半壁江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大

20、众化的主力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由于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长期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始终未能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课程体系未能体现高职课程的“职业性、技术型”特征。近年来,我国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等成功经验,对高职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如深圳技师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在高职课改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他们对高职院校进行整体教改和关于教师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的做法受到了教育部有关领导、高职理论专家、国内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关注。但就整体

21、来说,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职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实际上,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形成教师什么类型的能力;而如果课程体系不改革,教师也缺乏转变能力的动因。我们只能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去重建教师的能力,通过大范围地吸引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来建设高职教育所需要的教师队伍。而纵观以上关于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研究和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论述,我们发现:理性地就如何在高职课改的进程中培养“双师型”教师这个论题展开研究的人很少,两者如何结合也鲜有论述。近十几年来我国自上而下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推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

22、就。我们认为:目前,就高职院校自身而言,更需要自下而上,选择这个可操作的视角,探索如何在高职课改的进程中培养能体现专业水平的高技能“双师型”教师,总结出有中国特色的“双师型”高职教师培养规律,为我国“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指导。因此,无论就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意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都显得尤其迫切和必要,本课题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本课题研究的视角本课题的研究将忽略“双师型”教师内涵素质及评定标准的深究,基本遵照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素质教师四方面内涵的界定。重点关注高

23、职课程改革的进程以及在这一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及重要观点第一、归纳整理国内外对于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理论、模式及趋势研究的相关成果,尤其是对我国高职课改实践中师资队伍保障方面存在问题所作反思的梳理,并采用比较研究法初步探讨我国“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课题可资借鉴的相关研究框架和策略。第三、从“应然角度”出发,研制、概括出符合高职课改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策略。第四、拟定并实施与验证促进高职课改进程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操作性建议。本部分研究要点:拟提出适切我国高职课改实际的“双师型”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策略;采用行动研究法,在

24、一定区域,对所提出建议进行检验;从自下而上的层面,最终形成能提交给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进行高职师资培育与管理决策的建议。3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序,理论意义,应用价值)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选题本身较为独特,把“双师型”高职师资的培养与高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双师型”高职教师要在课程改革大潮的实践历练中得以培养,得以促成,理性地选择这一命题展开研究的人比较少见,显出一定的“创新”;二是本课题的研究将忽略“双师型”教师内涵素质及评定标准的深究,基本遵照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素质教师四方面内涵的界定,省却了很多精力,而集中在较为广阔的视野中研究当

25、前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尤其是我国高职课改的进程、成果以及与此密不可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从当前实践的角度来看,也有着十分及时、具体、可操作的应用价值。4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科研能力介绍和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和保障介绍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的研究课题及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沈文娟、张伟贤等主要参与完成省级立项课题:职业学校管理对象与管理主体转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使全省乃至全国不少职业高中走上管理规范化道路受益颇多。沈文娟、张文利等老师负责并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电大教育为农村城镇化战略服务研究子课题:农村城镇化背景下县

26、级电大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使全省多所县级电大在为农村城镇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众多电大来校参观、取经。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和保障:课题组成员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负责人沈文娟,曾先后担任学工处、科研处、开放办、组织人事处主任,有着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并具有非常丰富的一线实践工作经验,中职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也都有较强的研究能力;何雪芬、曾锡琴、张文利、唐英、钱轲琛、吴小红、王丽、郭晓阳、徐玉、夏世民都是各部门、各系部的负责人或骨干,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了解比较全面、深刻,并多数已具

27、备了高级职称或硕士学位。本课题的研究时间计划为2007.10.30-2009.12.30,有着较为足够的时间保证。有较严格的研究活动制度(附:课题研究活动制度):a.本课题采取集体研究与分工研究相结合的制度。b.集体研究一般安排在每一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般由课题主持人召集,也可由承担该阶段研究任务的人员召集;研究内容一般有集体学习研究、交流讨论有关研究活动的情况、开展集体活动、外出参观学习、听取专家讲座、安排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等等。c.分工研究主要是根据分工按时按质完成研究任务。在研究工作中,特别是开展较大的活动时,如需帮助,课题主持人应统一安排,组内成员应主动配合。d.无论是集体研究还是分

28、工研究,所有成员都必须有强烈的时间观念。集体研究决不允许迟到、早退、缺勤,分工研究决不允许拖延时间,影响下一阶段的研究。总的是宁前勿后。课题主持人要经常检查督促。e.研究中要注意形成和积累台帐资料,包括书面文本资料和电子文本资料。书面文本资料要使用专用稿纸或a4纸打印。特别要注意成果资料的形成和收集,论文、阶段性研究文章要及时拿出去评奖、发表。f.凡违反上述制度且不参加实际工作、无成果者,则从课题组中除名,且不能享受课题组共同成果学校领导比较重视课题研究,学校有较好的研究氛围。学校有较丰富文献资料,具备较为完备的数字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现有超星电子图书20万种,方正电子图书4.5万册,电子学术期

29、刊6000种;有专项科研经费预算,特别是有较多、较稳定、较热心的社会协作单位。?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其达成情况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2.最终研究目标和最终完成时间?本课题研究实施过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实施了调查研究过程;文献分析研究过程;综合研究过程和实践修正等多项具体研究方法。2007年10月,在专家对课题可行性论证后,本课题即进入了着手研究阶段,主要经过如下几个过程:1 .文献研究过程该过程旨在了解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进行有选择性地批判、吸收与继承,为课题研究起着理论基础作用。已有相关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研究基础,本课题组共查阅著作近百余本,论文500多篇

30、,并对主要著作及论文进行了集中的学习与研讨,如:戴士弘著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贺文瑾、石伟平的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唐林伟、周明星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夏秀莉,李乃义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祝士明、张元的双师型一一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李利的对“双师型”教师几种认识的思考、隋学圃、颜玉风的关于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李玉春、何静的中澳高职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邓红珍的构建就业导向的高职实践性课程模式、黄崇本的浅谈高职课程改革的新特征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阅读,本课题组成员对高职课程改革和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有了一个整体的了

31、解和认识,对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提出了一定的构想,对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具体策略有了粗浅的想法。课题组成员还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近百篇有一定思想认识深度的读书笔记。在两年来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践探索,还积极进行课题相关研究论文的撰写,共有3本专著,有12篇论文在核心或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多篇文章在省、市、电大系统成、职教论文大赛中获奖,其中沈文娟的试论高职课改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一文获2008年度常州市职业教育论文大赛一等奖、“第五届江苏职业教育创意论坛”一等奖。本课题理论研究成果总目见附录。2

32、 .调查研究过程该过程旨在了解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从而洞察其存在问题,分析其存在原因,为课题研究起一个铺垫作用。经过反复的思考,本课题组编制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对常州大学城及周边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师资进行调查研究。具体现状和相关结论如下:调查过程介绍及“双师型”师资建设基本情况分析2008年9月至11月,我们主要从高职院校的层面,调查了高职教师学历、职称、参加培训等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看法和意见。调查问卷由16个选择题构成,本次调查对象为常州五所高职院校的435名教师。其中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教师230名、公共课教师122名、专业实训课教

33、师83名。调查涉及的5所高校中,已有4所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1所正在积极迎评。其中1所为全国教育部示范性高职院校。为表述方便,我们把全国教育部示范性高职院校称为“一类”院校,把已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篇三:结题报告2015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项评审书b表b表主体内容部分机电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一、研究工作总结报告本课题2015年2月份开题以来,我们从课题研究的“目标”切入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具体如下:(一)研究的主要过程1、指导思想一边教学一边研究,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相互促进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做好科研工作;在取得科研成果时,再把

34、科研成果应用到教育上,使二者实现良性循环,实现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双提高。3 .研究的主要过程第一阶段(2014.022014.03):课题研究准备阶段,第二阶段(2014.042015.09):课题研究实施阶段,第三阶段(2015.102015.12):课题研究总结阶段。研究的主要活动1.成立科研课题攻关小组2,筹备校企合作委员会3 .组建14届电子教学实训I部4,实施1+x+1+x+1三段式工学结合模式5,制定培养目标工学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6 .特色学材和综合实训教材的开发工作7 .工学结合教学方法研究8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9 .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下双师教师培养,建立教师能

35、力提升基地。(二)研究计划执行情况(已修改)1,做好课题论证、确定研究内容。采用了“专家指导”和“会议交流”两种方法,在校委会的大力帮助下,邀请企业经理和专家审阅课题内容。主持人介绍课题的实施方案、研究内容。经校领导和企业专家充分讨论和肯定后,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课题组成员要多学习理论知识,注意研究内容的细节,把握好学生的素质培养。指导课题组把握研究重点:工学结合模式为“1+X+1+X+1”三段式。明确了主要方向:工学结合下的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去探讨校企合作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确定本届学生培养预期成果:招的进、留的住、培养好、送的好。2.校企深度融合是实现工学结合的有力

36、保障企业主动提供对电子专业的技能和素养要求,学校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和规章制度,改革课程设置,增加企业的现有工艺流程、操作规范,聘请企业专家开展特色教学,把企业案例引入校内课堂。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校本教材。筹建实习工作小组,加强学生的校内实训、企业实习质量,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保障工作。3,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工学结合创造重要条件建立“教师进企业实习制度”,要求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顶岗实习,促进专业教师向当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素养,从而适应本专业的新生产、新工艺的技术要求,提高校内课堂的授课专业水平。4,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保障学生培养质量

37、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建议下,继续加大中职学校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购买新实训设备,建立中职学校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中职生创造“真实”的企业车间生产环境,使中职生的“学”与“工”有机会结合起来。校内的生产性实习车间可以实行“经营性”主体,引进市场化管理模式,促进校办企业的良性发展。在政府的指导帮助下,协商沟通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实习。根据中职学校和企业合作双方实际情况,强强联合,共同发展,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促进企业深化转型升级。(三)研究成果解决的教学问题以及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1 .改革中职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在机电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改革中,提出了“宽基础、多模块”的课程体系。即在2个学年既有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等基础课程模块,同时有专业拓展、岗位技能模块的专项讲座,第3个学年有单招复习、就业实习的双向选择。依据校企合作能力要求设置技能课程模块。我们将电子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分为基础技能模块、实训技能模块和岗位技能模块三大模块。基础技能模块设计为家用小电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